國際貿易反傾銷認識綜述

時間:2022-05-15 09:16:00

導語:國際貿易反傾銷認識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貿易反傾銷認識綜述

從GATT到WTO,多邊貿易談判極大地降低了世界各國的關稅與非關稅壁壘,極大的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fā)展。中國在加入WTO的談判中,在市場準入方面做出了重大和廣泛的承諾,尤其是在農產品市場準入方面的開放程度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為多邊貿易體制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自2007年下半年爆發(fā)了全球金融危機,各國出于恢復經濟發(fā)展的需要,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中國成為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極受“青睞”的對象。2010年WTO公布的數(shù)據顯示,2009年中國遭受的反傾銷案例占全球的40%,連續(xù)15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已經取代了美國、歐盟等傳統(tǒng)“反傾銷俱樂部”成員,成為對華反傾銷的頭號大國。根據WTO統(tǒng)計,1995—2009年印度共對我國發(fā)起反傾銷137起,占其對外反傾銷比重的22.3%。印度是我國的第十大貿易伙伴,但是其對我國的反傾銷活躍程度卻遠遠超過我國最大的貿易伙伴美國和歐盟,正是由于這種背景,使得我們探究印度為何實行如此大的力度對我國采取反傾銷的行為有了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也使我們不得不進行思考并實施一定程度上的反擊。以下將從印度(外因)和中國(內因)兩個角度來分析:

1.外因

1.1維持國內相關產業(yè)的供給和需求

根據亞當•斯密的絕對優(yōu)勢理論,我國屬于勞動密集型國家,應該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正因為如此,我國的勞動力成本較低,加上政府補貼等原因,使得出口產品的價格相對較低。我國出口產品的這一特殊性,無疑加大了進出口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具體到印度,如果他們覺得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在本國的市場占有率很高,或者說是威脅到了本國相似產品產業(yè)的規(guī)模,就有可能對中國提起反傾銷申請。

1.2保護國內產業(yè)的規(guī)模經濟

單純的進口增長并不會引起反傾銷,但如果進口增長對國內產業(yè)造成了實質性損害,印度反傾銷當局就要采取措施遏制這種損害。在分析進口商品對國內產業(yè)造成的損害時,印度反傾銷當局通常通過這些經濟指標來加以衡量:產量、市場份額、利潤、投資回報率、產能利用率、就業(yè)人數(shù)、工資水平等等。當然,在分析案例時,不可能把上述經濟指標一一加以比較,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進口商品使得本國具有規(guī)模經濟的產業(yè)的產能利用率下降,而無法達到之前的規(guī)模經濟,當局的反傾銷行為就幾乎成了必然。維護那些已經達到規(guī)模經濟的產業(yè)在國內的支配地位,進而有利于發(fā)展強大國民經濟,這是反傾銷的又一動機。

1.3保護印度國內的幼稚產業(yè)

根據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和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幼稚產業(yè)的保護理論,印度之所以如此“偏愛”反傾銷政策,還可能因為其要保護國內的幼稚產業(yè)。本國處于成長過程中的產業(yè)或企業(yè)難以與其他國家已經成熟的產業(yè)相競爭,因此要給予保護。這種保護不僅能夠使特定的生產部門發(fā)展起來,還會產生連帶效應,使相關部門也得到發(fā)展,這些發(fā)展能夠給印度帶來生產力,或生產能力的提高和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正如李斯特所說,“財富的生產力比之財富本身,不曉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經增加的財富獲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經消失的財富獲得補償。個人如此,拿整個國家來說更加是如此?!?/p>

1.4增加投資和提高就業(yè)

站在廣義的角度來看,前面三點其實已經在無形之中把就業(yè)包含了進去。此處想要論述的是,根據凱恩斯的貿易保護論,一國可以通過保護貿易增加國內的就業(yè)和投資。凱恩斯認為,保護貿易或維持貿易收支順差既可以增加產品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為出口企業(yè)擴大投資提供產品市場,同時又可以使國內利率水平下降,鼓勵所有私人投資。這種“一箭雙雕”之舉,印度當局不可能不明白。正如我們所知,最近幾年,中印兩國雙邊貿易額翻了一番,中國已經成為印度第二大貿易伙伴。基于中印貿易中中國順差,印度逆差的事實,如果印度能在與中國的貿易中保持順差,或者至少將逆差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那么對印度的出口企業(yè),甚至是國內其他企業(yè),都將具有比較積極的影響。

2.內因

2.1中國被訴企業(yè)應訴不積極

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印度的部分高層決策者以及部分普通民眾對中國漸漸持有一種高度的警惕,他們主張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上采取一定的措施來抗衡中國?!爸袊a品威脅論”就是印度國內于2000年上演的一場鬧劇。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成為他們?yōu)E用反傾銷策略的頭號目標。2001年,印度對中國產品反傾銷達到歷史最高峰,當年啟動的反傾銷調查案件達到19起,將印度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心態(tài)展露無遺。但是,中國企業(yè)應訴往往是被動的,應訴率非常低。這在一定程度上放縱了印方的行為。

2.2出口產品量高價低,對外需過于依賴

中國對印度出口產品數(shù)量偏高,價格偏低,是導致中國頻遭印度當局反傾銷的又一內因。其實,無論對于世界整體,還是對發(fā)展中國家,還是各種技術類型的產品,中國出口的產品都具有這一特點。正因為這樣,金融危機后中國遭遇的貿易壁壘并沒有比金融危機前有所改善,而是延續(xù)了這一態(tài)勢。在此,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想要說明,那就是,德國其實和中國一樣,也是貿易大國,但針對德國的貿易摩擦極為少見,而針對中國的卻是數(shù)不勝數(shù)。聯(lián)系到中國出口的產品量高價低這一特殊性,這個現(xiàn)象就不難理解了。再者,國內勞動力收入過低,勞動收入所占比重過低,很多勞動者不能享受勞動成果,從而導致內需受限,很多產品是“中國制造”,卻不是“中國消費”。

2.3自主創(chuàng)新不夠

眾所周知,我國出口貿易中加工貿易占了很大的比重。在加工貿易方式下,有利于擴大外貿規(guī)模和勞動密集型企業(yè)的活動開展,但收益不高。如果剔除掉加工貿易,我國的出口貿易將不存在明顯的優(yōu)勢。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較大范圍調整出口退稅政策和降低出口退稅率,加工貿易出口呈現(xiàn)出快速增長的態(tài)勢。與發(fā)達國家不同,他們通常以一般貿易為主,以名優(yōu)品牌和高科技產品來獲取巨額利潤。相比之下,我國的貿易方式下生產出的產品大多屬于初級產品,競爭優(yōu)勢大多來自于它的廉價??梢舱且驗榱畠r,才將無數(shù)中國企業(yè)推上了反傾銷的風口浪尖。

3.解決對策

面對印度大量的反傾銷,我國政府和企業(yè)又該采取哪些應對措施呢?以下是幾點建議:

3.1運用法律武器,提高反傾銷應訴的主動性

前面已經分析到,中國被訴企業(yè)應訴不積極是遭遇印度頻繁反傾銷并最終獲勝的原因之一。既然如此,我國企業(yè)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并聘請有關貿易專家和律師,積極應訴,而不是像以前那樣,發(fā)生不辯自退的現(xiàn)象。在這一點上,我們反而要向印度學習,印度反傾銷當局在處理有關反傾銷案件時是非常有效率的,能夠及時妥善處理。在遇到案情時,要積極備齊相關材料,并在必要時要求召開聽證會,盡力闡述有利于我方的論點。另外為了更好地應訴印度反傾銷案件,國內涉案企業(yè)、行業(yè)協(xié)會以及進出口商會了解并熟悉印度反傾銷應訴的相關文件也是必需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不殆。

3.2轉變出口增長方式,并擴大內需

前已述及,中國出口增長方式過于特殊,出口產品量高價低,因此,轉變出口增長方式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現(xiàn)實問題。從金融危機后中國所遭遇的全世界范圍內的貿易壁壘可以看出,轉變出口增長方式無疑是正確的選擇。一方面,要加強企業(yè)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將“中國制造”轉變?yōu)椤爸袊鴦?chuàng)造”,積極融資資助企業(yè)研究開發(fā),創(chuàng)造屬于中國的世界品牌。要實現(xiàn)從“量”到“質”的飛躍,提升出口產品的品質和價格。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提升內需規(guī)模,改善國內勞動力收入過低、勞動收入所占比重過低的現(xiàn)狀,使得在中國生產的產品也能在中國消費,而不是過分依賴外需。

3.3實行報復性反傾銷

面對反傾銷,被起訴國可以針對起訴國發(fā)起報復性的反傾銷,進行以牙還牙式的還擊。報復作為一種威脅,可以極大地影響外來反傾銷裁決,使反傾銷發(fā)起國在裁判時不得不權衡肯定性裁決可能引發(fā)的貿易戰(zhàn)的經濟后果,從而很可能對反傾銷起著一種抑制作用。中國是印度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如果我們加強反傾銷報復,無疑會對印度針對中國的反傾銷產生深刻地影響。需要指出的是,報復性反傾銷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國因為反傾銷而蒙受的損失,但我們并不認為它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措施。從全球反傾銷愈演愈烈的態(tài)勢可以看出,報復性反傾銷只能在短期內使本國的經濟損失減少,從長遠來看,它反而可能形成反傾銷的惡性循環(huán)。完善多邊貿易體系的爭端解決機制,從制度上限制反傾銷措施的使用,通過政治對話來解決國家間的貿易爭端或許更符合各國的長遠發(fā)展和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