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索論文
時間:2022-10-19 08:25:00
導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輔導員與心理咨詢員雙重角色之間的相互關系,并通過確立分層教育目標、堅持發(fā)展性教育原則、采取多樣化教育途徑、優(yōu)化教育實踐工作機制等,進而構建科學、合理、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關鍵詞]輔導員;心理教育;工作模式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輔導員作為高校德育工作中接觸學生的第一線力量,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日常教育與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而輔導員如何有效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幫助和促進大學生各方面的和諧發(fā)展和健康成長,是新時期高校學生教育與管理工作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處理好的兩個關系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具有共同的目標,都是通過采取多樣化的實施途徑和多形式的教育方式,幫助大學生處理好心理、思想和行為之間的關系,從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但二者在理論基礎、工作側重點、具體方法上又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心理健康教育屬于心理科學的范疇,是以心理學理論為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則屬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是以馬列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側重于學生心理的發(fā)展、調適與矯正,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發(fā)揮個體潛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關注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工作的具體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以傾聽和商討為主要形式,并運用心理咨詢、心理測量等心理學方法,遵循價值中立和保密原則,強調個體的宣泄、疏導和化解;思想政治教育帶有一定的灌輸性、教育性和公開性,通過正面說服、榜樣示范、道德批評和社會工作等方法,強調教育和宣傳,從而通過價值干預達到教育的目的。
而同時,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教育工作又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和互相促進的。人的思想問題的產生,除了認識問題、道德問題和實際問題等因素,也有可能是由心理問題引起的,通過心理咨詢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解決了心理問題,從而間接地達到和實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標。同樣,人的心理問題的產生除了心理障礙等因素外,也有可能是由觀念問題所引起,通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幫助學生解除心理上的困惑、憂郁和消沉。因此,輔導員要正確認識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并在工作實踐中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
二是政治輔導員與心理咨詢員雙重角色的關系。政治輔導員兼職開展心理咨詢工作,作為心理咨詢專業(yè)隊伍的有效補充,既是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時代需要,也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由于工作任務和性質的要求,輔導員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如個性特征、家庭狀況、學習情況、健康情況和人際關系狀況等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對學生的生活、思想、心理、行為規(guī)律和特點也較熟悉,對特殊學生群體也建立了專門的心理檔案,這正是做好學生心理咨詢工作的前提。
但在實際的工作實踐中,不少輔導員往往不能很好地開展心理咨詢工作,常常把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相混淆,價值判斷和價值干預自然流露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咨詢效果差強人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輔導員所掌握的心理咨詢的專業(yè)知識和心理咨詢的操作技術較為缺乏,另一方面是由于政治輔導員和心理咨詢員雙重角色之間存在多方面的沖突。比如,相對于學生的生活交往圈,輔導員是一個具有管理者角色的“局內人”,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輔導員有自己的角度、立場和評價,這些會直接影響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因而學生都在乎輔導員對自己的看法,他們往往保留了一些真實的想法而不敢對輔導員說。另外,輔導員特定的管理與教育角色,使得不少學生前來找輔導員咨詢,還帶有一定的期望和依賴,他們期望輔導員能夠幫助自己解決實際困難。例如,一個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面對生活壓力和困難,找輔導員咨詢在心理上或許就會期望輔導員能夠幫助他申請到助學金、困難補助或者找到一個勤工助學的工作崗位,等等。但是,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不是有效的心理咨詢,相反還會讓學生養(yǎng)成依賴,喪失面對和處理日后可能出現(xiàn)的更多困難的能力,不少輔導員都懂得這一點,然而卻讓學生誤解,認為輔導員沒有盡力幫助他,同時也極大地影響了和學生良好咨詢關系的建立。因此,政治輔導員兼職開展心理咨詢工作,要在掌握心理咨詢專業(yè)知識和咨詢技術的基礎上,擺正自己作為心理咨詢員的角色,努力克服政治輔導員角色給心理咨詢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真正發(fā)揮心理咨詢在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二、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標:確立層次性,有效開展分層教育工作
根據(jù)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界普遍認同的觀點,人的心理健康是一個從不健康到健康的連續(xù)體,可分為不同的層次,即心理疾病、亞健康(第三狀態(tài))、心理健康。據(jù)此可以將大學生群體分為有心理疾病學生、亞健康學生和心理健康學生三類,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目標可確立為三個不同的層次:
一是矯治心理疾病,恢復心理健康。這是針對少數(shù)已產生心理疾病的學生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針對這個目標,輔導員主要開展的工作是配合心理治療機構對學生的疾病治療、加強與學生家長的交流與溝通、做好該生周圍的學生思想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時總結該生患病的緣由、影響因素和前期工作中的經(jīng)驗體會以及學生治療結束返校后的跟蹤關注與有關服務工作等。
二是預防心理疾病,增進心理健康。這是針對大多數(shù)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的學生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也是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這些學生雖投有明顯的病態(tài),但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擾、苦惱,已經(jīng)影響到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學習質量,輔導員對這部分學生主要開展以完善認知、調節(jié)情緒、健全人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等為主要內容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包括對部分學生開展心理咨詢工作。對那些心理困擾較嚴重的學生,輔導員要有工作的敏感度,可運用心理咨詢的專業(yè)知識進行心理問題的初步診斷,及時根據(jù)收集來的信息與心理咨詢專業(yè)人員進行溝通,從而重新確定對這些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三是優(yōu)化心理品質,促進主動發(fā)展。這是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項基本和常規(guī)性的工作,應當貫穿到學生在校學習的各個階段,主要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yōu)化心理品質,挖掘心理潛能,增強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
此外,在確立三個層次目標的基礎上,輔導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還應確立序列目標,即依據(jù)大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面臨的不同心理問題,開展有序列的教育活動,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工作的主要目標有新生入學適應性問題、學習動力問題、戀愛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心理問題、情緒與挫折心理問題、就業(yè)心理問題等。
三、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則:堅持發(fā)展性教育原則,“面教育”與“點教育”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從功能上可以分為發(fā)展性和調適性兩大類。調適性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少數(shù)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采取一系列心理輔導或心理治療的方法,幫助學生度過心理困難期。發(fā)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采取多元化的輔導措施,旨在開發(fā)個體潛能、提高心理素質、塑造健全人格、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如果輔導員把為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提供援助、支持、矯正等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重點,這將遠遠不能滿足絕大部分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也不能充分發(fā)揮心理健康教育所應有的作用。因此,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應堅持教育發(fā)展性為主的原則,加強面向全體學生的“面教育”,根據(jù)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開展多元化、系統(tǒng)性和學生主體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妥善解決學生各階段的心理矛盾,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和潛能的開發(fā);同時,輔導員也不應忽視面向少數(shù)有心理障礙學生的“點教育”,特別是對亞健康的學生要有意識地按照調適性心理健康教育原則,做好心理問題的初步診斷,及時轉介專業(yè)的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對心理治療結束返校的學生進行關注、援助、支持等工作也十分重要。四、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內容:把握心理發(fā)展特征,采取靈活多樣的心理教育途徑
與西方心理咨詢相比較,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定的內容。一方面,我國是極為注重人際關系的國家,大學生的心理苦惱大多來自人際關系,個人的心理問題也多與各種社會關系有關;另一方面,我國大學生所特有的一些心理問題,比如,獨生子女心理問題、留守家庭子女心理問題、貧困學生心理問題、就業(yè)壓力問題等。因此,輔導員應把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學習心理、貧困學生心理等問題作為重點教育內容,并根據(jù)大學生成長階段的實際情況有側重點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教育途徑上,輔導員要積極探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地進行心理調適,促進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一是可以依托第二課堂活動,如心理健康講座、心理科學宣傳活動、心理案例分析以及心靈電影、心理劇場、文娛體育活動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普及心理學知識,傳播心理健康的理念,讓學生積極進行心理體驗,促使學生高度關注和重視自身心理健康,積極預防心理問題的發(fā)生。二是通過心理測量、個體咨詢、團體訓練、挫折考驗訓練等多種形式,針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諸如學習、人際關系、戀愛、擇業(yè)等發(fā)展性問題,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解除心理困惑,消除心理障礙。三是創(chuàng)設優(yōu)良的校園文化和班風,營造奮發(fā)向上的環(huán)境氛圍,讓學生在集體的氛圍中受到感染,從而培養(yǎng)起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
五、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機制:構建和優(yōu)化“資料收集一信息反饋一尋求支持”的教育實踐工作機制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的實踐工程,輔導員的工作只是一個子系統(tǒng),因此輔導員要充分認識到自己在系統(tǒng)中的地位,在教育實踐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積極構建和優(yōu)化“資料收集一信息反饋一尋求支持”的工作機制。一是資料收集。輔導員工作在學生教育與管理的第一線,對學生各方面信息的收集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可以有效通過自己或學生骨干掌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學生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信息。輔導員要善于在學生中建立廣泛的信息傳遞網(wǎng)絡,善于通過網(wǎng)站、論壇、電子信箱、QQ等途徑拓展傾聽學生心聲的渠道,建立開放式的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交流關系。二是信息反饋。這是輔導員對收集來的信息進行匯總、分析、鑒別和反饋的工作內容,反映了輔導員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敏感度,比如,一個戀愛屢屢受挫的學生,表面原因可能是他人際交往能力差、自身不優(yōu)秀等,但我們通過對該學生資料的分析,可能還會發(fā)現(xiàn)某些更深層次的原因,如愛情觀認知問題、性格問題等,而這些問題的有效解決往往不是靠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在信息反饋工作中,輔導員還要積極建立起學校、家庭和專業(yè)咨詢機構相互聯(lián)系與溝通的工作機制,特別是要經(jīng)常與心理咨詢的專家和老師進行交流、溝通和學習,彌補自身對心理專業(yè)知識的相對不足。此外,輔導員還應積極就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向學校的有關部門反映和通報,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有關部門開展的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從而有效整合學校的各方力量,共同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和其健康成長。三是尋求支持。發(fā)展性教育原則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輔導員可以說是一支主力軍,是中堅力量,但是,面對少數(shù)較為嚴重的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的學生,輔導員畢竟不是專業(yè)的心理輔導人員,要清楚自己的局限性,對診斷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是健康的還是不健康的,是一般性心理問題還是嚴重性心理問題,不能草率和固執(zhí),要善于向心理咨詢專業(yè)人士請教,必要時轉介咨詢對象或送醫(yī)療機構進行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