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23:13: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審美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審美文化論文

篇1

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Redfield)在1956年發(fā)表的《鄉(xiāng)民社會與文化》(PeasantSocietyandCulture)一書中,提出了“大傳統(tǒng)”和“小傳統(tǒng)”這一對概念。所謂“大傳統(tǒng)”是指一個社會里上層士紳、知識分子所創(chuàng)造和代表的文化,即精英文化;而“小傳統(tǒng)”則是指一般社會大眾,特別是鄉(xiāng)民或俗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2]徐州市在進行城市審美文化建設的時候不僅重視傳統(tǒng)的主流文化———兩漢文化,同樣關注民俗文化,下文將以彭祖飲食文化、徐州伏羊節(jié)為例進行分析。4000多年前,彭祖建大彭氏國,彭城因而得名。相傳彭祖活了800歲,是中華飲食文化及養(yǎng)生文化的鼻祖,作為彭祖文化的棲息地,徐州留下了大量寶貴的彭祖飲食文化、養(yǎng)生文化等遺產(chǎn)。彭祖的母親是大漠的丁零族人,有食羊的習慣,可以認為彭城吃羊的習俗發(fā)端于五六千年前的彭祖,幾乎與中華文明史同步。2002年7月11日中國(徐州)彭祖伏羊節(jié)正式命名。首屆伏羊節(jié)是由羅廣金先生創(chuàng)意策劃、全面組織的,在中山飯店、彭城啤酒廠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有100余家飯店參與,徐州民俗學會、《彭城晚報》作為主辦單位,《徐州日報》、《都市晨報》、徐州電視臺給予了大力宣傳,《新華日報》在2002年7月13日刊登了徐州伏羊節(jié)的報道,江蘇電視臺在新聞聯(lián)播中播放了徐州首屆伏羊節(jié)的熱烈場面,以后每年入伏之日舉辦伏羊節(jié),成為徐州公認的民俗文化。

2005年,徐州市政府將此民俗活動納入徐州飲食文化范疇;2008年,中國(徐州)彭祖伏羊節(jié)獲“中國優(yōu)秀節(jié)慶品牌”稱號,被評為“徐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009年,中國烹飪協(xié)會認定徐州為“中國伏羊美食之鄉(xiāng)”,確定了徐州伏羊節(jié)在國內(nèi)的唯一性和權威性。一年一度的伏羊節(jié)開始于入伏的第一天,持續(xù)時間為一個月。這一個月中徐州當?shù)匕傩占性诟鱾€酒店、飯莊以及專門的羊肉館、燒烤攤,吃羊肉,喝羊肉湯。有人曾經(jīng)描述徐州伏羊節(jié)的場面:“徐州伏羊節(jié)極為喜慶,沒到日子就開始張羅,置酒肉,添桌椅。白酒要高度的,啤酒論箱、論捆。滿街紅、黃的條幅,即使是平時不起眼的小餐館也要用紅紙黑墨寫上相關的字樣。平時生意就紅火的羊肉館甚至在門口搭起大篷,多放幾張桌子,熱鬧情形如同鄉(xiāng)下娶媳婦坐大席?!保?]眾所周知,在嚴寒的冬天喝著熱騰騰的羊肉湯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可徐州人偏偏選擇在夏天,其目的就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將冬春之毒、濕氣驅(qū)除,達到以食養(yǎng)身的效果,因此徐州民間早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yī)開藥方”的說法。徐州的其它民俗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繼承與發(fā)展,比如戲曲藝術中的柳琴戲、徐州琴書等,民間工藝中的徐州剪紙、徐州香包、豐縣糖人貢、沛縣封侯虎、漢王石刻、邳州木刻版畫等,異彩紛呈,各具特色。徐州市在城市審美文化建設過程中不僅強調(diào)傳統(tǒng)主流文化的作用,同時也注重發(fā)展民俗文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余論

隨著城市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審美文化建設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城市在發(fā)展經(jīng)濟的同時如何發(fā)展城市審美文化,突出城市的文化內(nèi)涵,弘揚城市的人文精神,是每個城市都需要思考的問題。建設城市審美文化,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做好城市傳統(tǒng)主流文化與城市民俗文化的共同建構。所謂的城市傳統(tǒng)主流文化主要是指在國家的大文化背景下,城市根據(jù)自身的歷史文化情況,由城市政府推動和弘揚的一種主流文化,旨在凝聚城市民眾的精神共識,為城市發(fā)展提供可靠的精神動力。如何做好城市主流文化的建設,筆者認為應做好如下幾點:首先,明確城市的傳統(tǒng)主流文化是什么。每個城市都有自身的發(fā)展歷史以及在歷史中積淀的特定文化內(nèi)涵,城市在進行審美文化建設之前應該對自己的文化歸屬有定位,明確城市的文化精神內(nèi)涵所指,這樣才能把握住城市文化發(fā)展的大方向;其次,深入挖掘既定的主流文化內(nèi)涵。在明確城市傳統(tǒng)主流文化的基礎上,每個城市應該深入挖掘傳統(tǒng)主流文化的史實資料,比如徐州,在確定自身的主流文化為兩漢文化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徐州的漢文化史實資料,先后發(fā)現(xiàn)漢代大小墓葬300多座,漢代兵馬俑4000余件;再次,注重主流文化的宣傳與弘揚。

城市的審美文化建設應該本著開放融合的精神,將自身的主流文化展現(xiàn)在大眾面前,積極弘揚文化精神,使其為更多的人所接受,這樣才能將城市的文化形象豎立在世人面前,更有利于城市的發(fā)展。徐州市將已發(fā)現(xiàn)的漢代文化遺存開發(fā)為旅游景點,供游人參觀,對城市的漢文化精神形象進行了很好的塑造和展示。城市的審美文化建設不僅需要以傳統(tǒng)主流文化作為基礎,更需要城市民俗文化作為支撐。所謂的城市民俗文化是指依附城市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chǎn)生的民間文化。民俗文化同樣擔負著凝聚人心、感召民眾和傳承城市文明的社會責任。所以城市在建設審美文化的時候應該注重民俗文化的作用,將其與主流文化共同構建,發(fā)揮其在建設城市審美文化、弘揚城市審美文化精神、樹立城市文化形象方面的作用。筆者認為,城市民俗文化的開創(chuàng)性建設應該做好以下幾點:首先是發(fā)掘城市民俗文化。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且每一個城市的民俗文化是多種多樣、各具特色的,有的民俗文化已被發(fā)掘并得到了很好的繼承,有的則不被眾人所知,處于消失滅絕的境地,因此,城市在進行民俗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發(fā)掘各類民俗文化,爭取做到?jīng)]有遺漏;其次是要對已發(fā)掘的民俗文化進行很好的保護與傳承。中國民俗文化的處境:雖然被發(fā)掘了,并被人們所認同了,但很少有人對其進行專門的研究與傳承。因此,政府部門應該采取相應措施鼓勵民間藝人傳承民俗文化,鼓勵更多的人投身到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建設中,讓民俗文化得以推廣和流傳,為城市的文化形象增光溢彩。

篇2

>> 形與意之間 意與形 形與意 意合與形合 淺談紫砂藝術的形與意 淺論紫砂藝術的形與意 數(shù)字書“意”與形的研究 漢語的得“意”忘“形”與英語的重“形”輕“意” 淺淡中國畫的形與意 傳統(tǒng)建筑現(xiàn)代表達之“形”與“意” 英漢翻譯中的形合與意合 形合與意合在英漢互譯中的運用 談漢英翻譯中的意合與形合 古詩英譯中的形合與意合 英語的形合與漢語的意合 談太極拳的意與形 民生題材藝術作品與它的“形”與“意” 關于形合與意合的思考 漢英語言意合與形合現(xiàn)象探索 淺析漢語“意合”、英語“形合”比較與翻譯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15]陳龍海.東方美學視野下的中國書法[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5(1):64-69.

[16]吳杰中.中國古代審美文化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7]徐清泉.中國書法的藝術境界提升與隱逸文化的貢獻[J].故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3(4):57-61.

[18]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

[19]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20]宗白華.美從何處尋[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21]周振甫.周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2.

[22]華海鏡,金荷仙.書法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審美價值[J].浙江林學院學報,1998.15(3):94-97.

[23]邵曉舟.淺談李漁園林美學思想中的“取景在借”觀點[J].藝術百家,2004.(05):134-137.

[24]易中天.中國藝術精神的美學構成[OL]..

篇3

一、主持人、嘉賓

在節(jié)目人物研究上,本文主要從主持人、老師群、女人軍團三個部分出發(fā),從而在話語權上探究其人物聲量?!杜宋易畲蟆返闹С秩恕靶匿亟恪笔且灾魅宋痰纳矸莩霈F(xiàn),其素有“百變女王”之稱;自身具有母性、知性以及能動性的特質(zhì),是節(jié)目塑造的女性的形象參考。而更進一步來看,主持人近50歲的年紀是美妝類節(jié)目中的特例;不同于其他女星,心湄姐對于自身年紀與塑性美容并不避諱———她拒絕衰老,追求年輕追求美。從這點來看,節(jié)目主持人設定具有典型美貌神話中年輕中心主義。另一方面,節(jié)目設有“老師”嘉賓,常駐有小P老師、小布老師、凱文老師、牛爾老師、柳燕老師等;其中除個別女性老師外,節(jié)目中的“老師們”多為男性。在角色扮演上,這些“老師”往往充當了問題的解決者,是美貌神話中父權制的映射。而“老師”與“學生”是兩種不對等角色,社會文化因素決定了教師被賦予優(yōu)勢地位,教師對學生擁有一定的權勢。在節(jié)目環(huán)節(jié)中男嘉賓言辭犀利,評論刻薄,直接將女性的外表與異性的關注和庇護聯(lián)系在一起,比如婚姻、幸福等。與“老師們”相對應的另一端是所謂的“女人軍團”,每期軍團人數(shù)不等;其中包含劉伊心、芳瑜、小CALL、米可白、殷琪、Ly-dia等等。她們或是娛樂明星,或是選美冠軍,其自身在形象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越條件,但在節(jié)目中的角色扮演中,她們卻充當了問題發(fā)出者的角色,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容貌、情感的不當;從而被“老師們”改造。從男性老師到女人軍團的信息不對等流動,也就造成了以男性話語權為主導,女性處于被觀賞“對象”的節(jié)目情境。而在注視欲望驅(qū)動的過程就是自己被人觀察到的過程,這種欲望驅(qū)動的活動就集中在“使自己被完成”之中。在這樣的注視與幻想之中,主體僅僅存在于想象的凝視或他者的關系之中。

二、敘事策略

在敘事策略上,《女人我最大》節(jié)目采取了簡潔“before&after”對比的復調(diào)式敘述策略:女人軍團首先暴露出外形上的缺失,而后老師進行改造,從而完成“問題”到“解決”的鏈條。在“外形有缺失”同“改善前后的對比”中節(jié)目建立了平衡,將女性對外形不滿的情緒轉化為積極的能動性。正如同凱茜?黛維的觀點:在女性美貌的體制之內(nèi)少不了女性能動的這個因素。如果女人沒有能動,文本就不可能驅(qū)使女人去進行美化自身的活動。這種敘事策略使得女性對外形的缺失有所信心,同時給她能動的機會。當女人把自己的身體視為對象,而不是別人的性對象———僅僅是個人勞動的對象時,此時的身體正是她必須要改善修正轉變的對象。似乎在此種情境當中女人的能動性占了上風,而節(jié)目在敘事的結構中卻建立的是“老師”———男性作為關鍵節(jié)點;成為問題解決的關鍵;成為指導女性的權威;這正是父權制美貌神話建立的標志之一。總結以上,在節(jié)目當中:一方面,女人似乎更加主動地選擇了美;而另一方面,她們又是在一個更大的父權制美貌神話下的被動行動者,她們實質(zhì)上被掏空了內(nèi)在,徒留其表。而這種表象的美同樣是被男性定義的,更使得女性在自身涅槃中羽化為自我意識。其實質(zhì)是父權制下男性目光對女性身體的侵凌,也是現(xiàn)代性的理性對女性的監(jiān)控———純粹被改造的他者。

作者:周鑫湉 單位:暨南大學

篇4

關鍵詞:中國美術史;畫論;文人畫;藝術精神;審美;文化特征

中圖分類號:J20 文獻標識碼:A

一、顧愷之畫論中的文人畫審美觀念

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收錄了顧愷之的三篇畫論明顯體現(xiàn)出文人畫審美意識。如《論畫》中,《小列女》“不畫生氣。又插置丈夫支體,不似自然?!泵黠@強調(diào)應以“遷想妙得”之功表現(xiàn)出“形”所寓之神,且強調(diào)造型要合乎自然之道理。明顯強調(diào)傳神寫照的用語,如:《伏羲神農(nóng)》中“有奇骨而兼美好;神屬冥芒,居然有一得之想。”《壯士》中“有奔騰大勢,恨不盡激揚之態(tài)?!薄稏|王公》中“如小吳神靈,居然為神靈之器,不似世中生人也。”《魏晉勝流畫贊》更是透出對畫以“傳神”的強調(diào),而《畫云臺山記》也說:“畫天師,瘦形而神氣遠”,“而趙升神爽精詣”,“神明之居,必有與立焉”。歷史上關于顧愷之的奇聞軼事也有豐富記載,無論其行為舉止,還是其論畫思想,都表現(xiàn)出對形之“神”的審美。他的傳神論觀點為后來謝赫的品評繪畫中文人畫審美意識的成熟提供參考。

此外,顧愷之畫論中也有對用筆、氣格的審美,如《周本記》:“重疊彌綸有骨法,然人形不如《小列女》也。”《漢本紀》:“有天骨而少細美”。《孫武》:“骨趣甚奇”?!读惺俊罚骸坝泄蔷恪??!度R》:“雋骨天奇”。顧愷之認為,用筆用線是繪畫的主要表現(xiàn)手段,畫家不但要注意線的寬窄粗細,而且還要注意不同的用筆方法。他要求用筆的輕重緩疾要根據(jù)不同對象而有所變化,線的婉轉曲折,柔軟堅實兼顧并用。已經(jīng)將書法審美融入到繪畫審美中,增強了繪畫中的文人畫審美意識。

二、《古畫品錄》中的文人畫審美觀念

謝赫的《古畫品錄》可以說是文人畫審美意識在繪畫品評中的自覺應用?!豆女嬈蜂洝氛撌鲋刑幪幈砻魑娜水媽徝酪庾R:首先將“氣韻生動”列為首條,謝赫在第一品評論中說:“窮理盡性,事絕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獨立?!保ㄔu陸探微)“觀其風骨,名豈虛成?!保ㄔu曹不興)“雖不該備形妙,頗得壯氣?!保ㄔu衛(wèi)協(xié))“風范氣候,極妙參神,但取精靈,遺其骨法。若拘以體物,則未見精粹;若取之象外,方猒膏腴,可謂微妙也?!保ㄔu張墨、荀勖)從謝赫品評措辭看,位居第一品者的確是能以文而明道,致廣大而盡精微。已經(jīng)明確表現(xiàn)出求畫外之旨,重畫者精神之抒發(fā)表達,體現(xiàn)對自然大道的把握程度。我們且不論謝赫的評價是否公允,但從他之所以把這些人列為第一品的評論辭即理由根據(jù)來看,謝赫闡明的的確是文人畫的審美要求。

評第二品第一人顧駿之評論辭與第一品措辭對照更加明白:“神韻氣力,不逮前賢;精微謹細,有過往哲?!奔床皇且詺忭崉?,而是在描繪刻畫上的精細入理,又能“變古則今,賦彩制形皆創(chuàng)新意,若包犠始更卦體,史籀初改書法”,才列入第二品。而顧愷之作為第三品第二人則是“跡不逮意”,只做到了“格體精微,筆無妄下”,即只是刻畫準確而已,所以其盛名與其實不符。其他的如:“氣力不足”(評第三品夏瞻),“乏于生氣”(評第六品丁光),“述而不作”(評第五品劉紹祖)。宗炳畫已具有文人畫不求形似的意識,只是尚未被謝赫完全接受,所以對宗炳的措辭前后含蓄中有些自相矛盾的無奈,比如說“炳明于六法,豈無適善”,然而最終評語是“跡非準的,意足師放”——宗炳畫是好的,《畫山水序》又精彩無比,無奈怎么連最起碼的“形體”都描繪不準呢?就連第五品的劉瑱雖“纖細過度,翻更失真”,但“觀察詳審,甚得姿態(tài)”——所以把宗炳列在第六品,但是比丁光畫中“筆跡輕羸”,雖“精謹”但“乏于生氣”好多了。

此外,對繪畫用筆的審美也提高到了書法審美的高度:“體韻遒舉,風彩飄然。一點一拂,動筆皆奇。”(第二品評陸綏)“巧變鋒出”。(第三品評姚度)“出入窮奇,縱橫逸筆,力遒韻雅,超邁絕倫。其揮霍必也極妙”。(第三品評毛惠遠)“用筆骨梗,甚有師法”。(第三品評江僧寶)“筆跡困弱”。(第五品評劉瑱)“筆跡超群,亦有奇觀”。(第五品評晉明帝)“筆跡歷落,往往超群”。(第五品評劉紹祖)“筆跡輕羸”。(第六品評丁光)

后來《續(xù)畫品錄》中也有對繪畫中用筆的審美,如劉璞“少習門風,至老筆法不渝前制。體韻精研,亞于其父”;謝赫“筆路纖弱,不副壯雅之懷”;沈粲“筆跡調(diào)媚”;袁質(zhì)“筆勢遒正”;解蒨“筆力不逮”等等。后世真正意義上的文人畫尚未出現(xiàn)時的魏晉時期,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說,書法藝術已經(jīng)達到了高度成熟。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書論畫論都由當時的文人士夫撰寫,他們將書法的審美引入繪畫審美,豐富了文人畫的審美觀念。

藝術并非遵循進化論發(fā)展進步的,可能會在某個階段、某個流派的成熟過程中是不斷進步發(fā)展的,但整個歷史看上去卻并非如此。北宋郭若虛說:“六法精論,萬古不移?!笨梢?,他把“六法”理論看作是根本不需變易的準則?!傲ā笨梢哉f是現(xiàn)存最早的文人士大夫?qū)徝浪枷朐诶L畫上的體現(xiàn),已經(jīng)將中國繪畫審美推到頂級的高度,“氣韻生動”一直是后來文人畫力求的境界,“‘氣韻生動’的意義簡而言之便是力與動的形式與內(nèi)容,在形式上力有虛實強弱,動有急徐高低?!雹偎梢哉f是內(nèi)圣境界的藝術學表述,也就是“道”在畫面的形象化展開,是畫者體悟內(nèi)圣境界深淺的體現(xiàn)。從顧愷之的傳神論到謝赫“神韻”理論,是文人畫審美意識及審美理想的自覺過程。

三、宗炳、王微畫論中的文人畫審美觀念

篇5

語文審美化教學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在審美中進行教學,充分調(diào)動了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需要創(chuàng)造,學生同樣需要創(chuàng)造。教師在備課時要用恰當?shù)姆绞竭M行教學,強調(diào)主觀上師生的自主和諧,這樣主體和客體就會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學習語文的自我教育和教師的超我教育兩種力量交匯在一起。教師的教育作用促進了學生的自覺、自動、自主、自由,促進了學生的自我教育,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永恒的、持久的興趣。語文學科本身具有極強的形象性、人文性、情感性。語文教材中的作品,應該是美的感性顯現(xiàn),是美的象征。教師應該用美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去感受書中的美,感受“形式中的意味”與“意味中的形式”,由此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感受生活中燦爛的陽光,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培養(yǎng)健康的人(心理、精神、人體)。這一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教師不僅用知識育人,還應用文章的情思啟迪人、陶冶人,鑄造優(yōu)秀的人格。字、詞、句、篇、章、語、修、邏只是工具,只是美的載體,關鍵是把由此構成的美文用審美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去自主地追求美的生活、優(yōu)秀的文化、獨特的精神,選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由此奠定終身學習、發(fā)展和生活的基礎。

二、語文審美化教育有助于開發(fā)學生的潛在能力

主體性潛能是主體性范疇之一。人的主體性包括主體意識、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三個部分,表現(xiàn)為具有主體意識的人通過發(fā)揮全部能動性以實現(xiàn)自己存在價值的過程。主體潛能雖然有體能和智能兩個方面,但通常只指智能。因為表現(xiàn)體能的體力勞動在文明發(fā)展中的相對價值在降低,而以科學技術為標志的智慧活動日益成為社會發(fā)展的強大源泉。智能的內(nèi)容是豐富多彩的,但基本的表征是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造力又主要隱藏在人的潛能里,語文審美化教學方式就是全面開發(fā)學生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正因這樣,激活學生的智慧潛能,盡量地發(fā)掘?qū)W生的才能,實則就是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創(chuàng)造怎樣的教學環(huán)境、氛圍、條件。語文審美化教學的民主性、寬容性、激勵性、討論性、研究性、成功性、樂趣性是實現(xiàn)此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審美化教學是要通過美的教學方式,實現(xiàn)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充分體現(xiàn)自己的主體性,備課須考慮到學生的接受方式、接受能力。在語文審美化教學的方法里面,已深刻地印上了教師的本質(zhì)力量。語文審美化教學是教師本質(zhì)力量的對象化。例如,筆者在講課文《春》時,先用各種顏色的粉筆在黑板上繪幾幅畫:“春風圖”“春花圖”“春雨圖”“春草圖”,學生以文字欣賞畫面,不用教師多講解,就可以體驗和感受。學生在自在自為中聯(lián)想、體驗,自然輸入識記系統(tǒng)。學生的聯(lián)想力、想象力得到培養(yǎng),并在感受美的畫面中學習,主體也體現(xiàn)了出來。在互動中,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掘,主客體彼此交流,共同尋到了創(chuàng)造的活力。

三、語文審美化教學實現(xiàn)的方式

語文審美化教學主要是以情動人,以形誘人,通過教師藝術化的設計、創(chuàng)造的各種形態(tài),滲入真實情感,在課堂中激發(fā)學生主體意識。主體(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觀照到了主體的自我,并感到了無限的樂趣。

(一)教師必須有美的教學理念

沒有美的理念也就創(chuàng)造不出來美的形式。語文教師除了要有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廣博的社會見聞、豐富的情感體驗、嫻熟的表達技巧外,還需有強烈的創(chuàng)造欲望和創(chuàng)新精神,不墨守成規(guī),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權威,敢于向某些固定的思維模式挑戰(zhàn),意識獨立,做精神的主人,決不做別人意識的奴隸,創(chuàng)造全新的教學境界,吸收世界上先進的教學理念(實踐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情感性學習、討論式學習),加上自己的智慧,用美的形式進行教學。

(二)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

篇6

Abstract:The national dress demonstrates is not only the physique language, moreover through the physique language, has extended the esthetic psychological space and the esthetic psychology induces, transmits the emotion vocabulary which the physique hides, the limited physique physical space will transform the infinite psychological imagination space.

關鍵詞:民族服裝 服裝設計 文化性 審美性

Key words:National dress dress designing cultural property esthetic

【中圖分類號】J9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069(2009)-05-0153-01

民族服裝美感本身是無形的、抽象的概念,只有將其轉化成具體形態(tài)才能被人們所認同或感知。而且情感的視覺化、形象化表述只能依附于具體的形態(tài)。造型不是創(chuàng)作的最終目的,而是揭示藝術基本主題的手段”。

民族服裝語言的造型傳達是多層面的復合結構,可概括為內(nèi)在本質(zhì)和外在表象兩大范疇。外在表象是根據(jù)民族傳統(tǒng)理念、民族習俗、民族事象等選擇的恰當藝術組成方式、造型元素,如廓型、色彩、裝飾、材質(zhì)等,為揭示民族服裝主題本質(zhì)服務,是看得見、摸得著、真實的客觀具體存在,是依附載體體現(xiàn)出來的具體形象和形式特征。而內(nèi)在本質(zhì)的表達則通過外在表象發(fā)生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內(nèi)在性格、精神、本質(zhì)通過色彩及紋樣等外在造型形式的反映;傳達物化于其中的人的思想情感、精神追求、審美觀念、文化傳統(tǒng)等,則是將造型語言形式化、人格化,形、意交融于一體,抒發(fā)人的情感,展現(xiàn)實用功能和審美意念的和諧統(tǒng)一,滿足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更高層次的需求。

民族服裝展示的不僅僅是形體語言,而且通過形體語言,延伸了審美心理空間和審美心理感應,傳達出形體所隱藏的情感語匯,將有限的形體物理空間轉換成了無限的心理想象空間。換言之,外在表象因素的表情也起著重要作用,正確地把握其形體的性格特征,有利于更準確更恰當?shù)貍鬟_視覺信息,從而減少與觀眾溝通的障礙,更好地進行情感交流。

民族服裝與整個民間文化、民族文化的心理結構、民族審美、民族風格、生活習俗甚至民族的經(jīng)濟、歷史和地理環(huán)境等,都存在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民族服裝的這些品格,均可通過一定的服裝造型設計及服裝圖案設計呈現(xiàn)出來,通過特定的民族服裝形體語言和形式特征,使人們體味出它的舒適、美觀和其中所隱喻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意蘊和民族審美習慣,領略它的裝飾美以及樸素純真的藝術品格。

如我國廣大農(nóng)村的許多地方至今仍可見到小孩穿的“虎頭鞋”,其造型稚拙、憨厚、質(zhì)樸,彌漫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傳統(tǒng)的裝飾風格,它以情感為紐帶,以事物固有性格特征為核心,通過特定的極度夸張的外形特征,張揚事物的真、善、美,舍棄老虎的威猛兇暴,以貓溫柔可愛的品格取而代之,沒有了“沉重、恐怖、神秘和緊張,而是生機、活潑、純樸、天真,是一派生機勃勃,健康成長的童年氣派”。在這里,老虎的形象被作為寄托情感的言情物,假借老虎的某些品格,傾吐內(nèi)心的情感,希望自己的孩子虎頭虎腦、無病無災、健康快樂成長,表達了母親對孩子的美好祝愿和護生的民俗心態(tài)。不僅如此,細心的母親還常在老虎尾部加上了上翹的虎尾巴,方便孩子提鞋,這又將實用功能與裝飾功能有機完美地融合于一體。

我國北方民族喜歡在嫁妝的鞋墊、肚兜上刺繡鴛鴦戲水、喜鵲登梅、鳳穿牡丹、富貴白頭、并蒂蓮、連理枝、蝶戀花及雙魚等民俗圖案,以隱喻的形式,將相親相愛、永結同心、白頭到老的純真愛情注入到形象化的視覺語言之中,反映了樸素純潔的民俗婚姻觀,同時,賦予紋樣造型以生命的律動,表現(xiàn)大千世界蕓蕓眾生的勃勃生機。而方勝、如意紋、盤長等造型符號和紋樣,則反映廣大勞動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執(zhí)著追求和真誠期盼,表達樸素純真的審美情趣。

色彩是民族服裝視覺情感語義傳達的另一個重要元素。民族服裝色彩語義的傳達依附于展示媒體,通過視覺被人們認知,不同的色彩其色彩性格不同,作用于人的視覺產(chǎn)生的心理反應和視覺效果也不盡相同,因而具有了冷熱、輕重、強弱、剛柔等色彩情調(diào),既可表達安全感、飄逸感、擴張感、沉穩(wěn)感、興奮感或沉痛感等情感效應,也可表達純潔、神圣、熱情、吉祥、喜氣、神秘、高貴、優(yōu)美等抽象性的寓意。民族服裝色彩多運用鮮艷亮麗的飽和色,以色塊的并置使色彩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視覺美感,明亮、鮮艷、熱烈、奔放,顯示出鮮明的色彩對比效果。

民族服裝的圖案色彩經(jīng)營,完全脫離了事物原始圖像的固有特征,自然界中的紅花綠葉,在民族服裝圖案中已失去了它的本來面目,轉變成為純粹的色彩情感信息符號,一切為表現(xiàn)審美情感服務,“畫畫兒無正經(jīng),好看就中”,民間藝人們正是依據(jù)這一原則隨心所欲地駕馭色彩,以滿足人們的情感欲望。

我國民族服裝的視覺情感語匯極其豐富,對它的研究探索,都應立足于本土文化,在注重研究表象外在形態(tài)的同時,更應深入內(nèi)在的深層結構,洞察民族服裝深層文化心理結構、民族服裝造型的現(xiàn)代意義、民族服裝文化的歷史源流,以及遠古太極陰陽哲學的宇宙觀、民族習慣、民族傳統(tǒng)等對民族服裝文化的深遠影響。在此基礎上潛心研究民族服裝文化的視覺情感語義傳達,捕捉民族服裝情感語言的獨特表達方式,以及通過其造型、色彩、材料等呈現(xiàn)出來的濃烈、粗獷、直白、簡樸、純真等特有的性格,多視點、多視向反映潛在的情感意蘊,闡述中國民族服裝文化體系的博大精深和真摯情意。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視覺審美;文化;藝術性;人性化設計;觀念

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體現(xiàn)出種種審美趣味,對于藝術美的欣賞和創(chuàng)造又是人類審美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精神陶冶和滿足的想象的空間,打破了具體的日常生活強加在個體身上的種種局限,拓展了藝術思維,創(chuàng)造出更多具有藝術美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因此,在視覺藝術審美中應從文化生態(tài)的角度出發(fā),了解藝術創(chuàng)造的文化、生活、觀念、哲學等更多的主客觀條件,才能更準確的把握美的本質(zhì),認識創(chuàng)造性設計思維的本源,更好的理解視覺審美文化,體會視覺審美中的藝術性。

藝術的靈魂――歷史、民族文化

“一部藝術作品是由一般精神狀態(tài)”和文化的“周圍環(huán)境之總和所決定”。我們在欣賞藝術作品的時候,總會與其相應的時代和文化語境相聯(lián)系而追溯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淵源。

視覺藝術的審美當然也不能離開文化而孤立存在,這種積極的心理判斷依賴于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歷史留存、文化留存、形象積淀、經(jīng)驗記憶等等形成的認知體系,這是創(chuàng)作的基礎。廣泛的歷史、民族文化內(nèi)涵積淀,既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泉,同時也是與藝術欣賞者產(chǎn)生心理認同感的基礎。

以藝術形式表達著文化思想的當代藝術家代表的蔡國強,在他的《透明紀念碑》的個人藝術展中,以東方性的智慧和語言將“9?11”事件用藝術的方式引發(fā)人們對事件的思考。在其作品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壯觀的場面,更為震撼的是所體現(xiàn)出的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博大,讓觀者領略到其中所深含的民族文化和歷史責任感,也正是其藝術作品具有引起世界關注的不朽藝術魁力之所在。日本是一個以設計強國的民族,眾多日本藝術作品中都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日本特有的藝妓、相撲手形象、服飾妝容和動態(tài)的表現(xiàn)被藝術家們在海報中用簡單的幾何形體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生動形象。起伏變化的點、線、面以及色彩讓我們時而被帶入那歌舞笙簫的東京去感受那里的熱鬧繁華,時而被引入的日本平民生活感受他們的安靜寧和。

燦爛的民族文化才能孕育出輝煌的民族藝術,每個民族優(yōu)秀藝術作品無不是其濃郁優(yōu)秀文化的結晶!

藝術的生命力――人性化生存文化

文化生態(tài)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本的生態(tài),那么作為主客體的一部分的人自然就成了其中所應關注的焦點了。創(chuàng)造人性化的生存空間就成為藝術是否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象征了。

建筑設計、室內(nèi)家居環(huán)境的設計,產(chǎn)品設計、服裝設計等等,使生活本身也成為藝術。衣、食、住、行已經(jīng)從簡單的滿足吃飽、穿暖等生理要求提升為吃得好、穿得美等,這是生活的藝術?,F(xiàn)代化的大都市本身已成為一件件生活的藝術品,設計師則把自己豐富的創(chuàng)作情感體現(xiàn)到城市的每個角落。出門搭乘各種便利的交通工具如地鐵中,舒適的乘車環(huán)境,人性化的座位設計,以及清晰而準確視覺導向系統(tǒng)的傳達功能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在立體的城市中穿著各色的人群或古怪精靈或嘻哈復古,別具特色的商店、櫥窗陳列的玩偶,經(jīng)典的飾物和那些可愛的絲巾。夜幕降臨,大小餐廳、酒店招牌的霓虹燈交相輝映成一幅幅美麗的夜景畫,人們可以暫時放下白日里的拘謹,換上輕松的節(jié)奏。生活設計的細致使不外聲張的設計讓生活具有一種別味的藝術氣質(zhì),生活的煩惱和痛苦可以在這種藝術美中得舒解。

藝術應該是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調(diào)味劑,藝術也只有真正的為生活服務時才是美的,人性化的生存才是視覺藝術的文化生態(tài)的根本所在。

藝術的超越――觀念文化

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中離不開探索的腳步,在視覺藝術的創(chuàng)造和審美中也離不開開創(chuàng)性的精神。視覺藝術的美應不僅僅美在一個簡單、純粹的外表,更應是一種觀念,一種精神,一種觀念的超越。

所有的生活與情感并不是都可轉化為藝術形象,從觀察生活到藝術構思,以至于藝術表現(xiàn),藝術家必須具有“慧眼”,即對生活有洞悉幽微的觀察力。這種觀察力需要的不僅是眼睛,更多應體現(xiàn)在觀察所切入的視角,是一種觀念。觀念的轉變與超越才能探索想像力從未到達的領域。杜尚的《噴泉》,最早的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使用“挪用”觀念,他將日常生活的現(xiàn)成品――小便池倒置并它放入高雅的藝術殿堂。這個倒置行為使得這個日常用品的實用功能消失,實現(xiàn)了現(xiàn)成品向藝術構成元素的轉換,對傳統(tǒng)意義上的繪畫和雕塑的構成元素、取材、展示方式、審美法則進行了徹底的顛覆。

從觀念形式的藝術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已經(jīng)大大超出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過去好的形式就能創(chuàng)造出好的藝術作品,現(xiàn)在有好的想法,好的觀念,才能決定作品的命運,觀念本身已經(jīng)成為一種藝術。

在視覺所觸之處的是否具有藝術美,藝術之美必須通過媒介展示在我們面前。于是我們必須從了解藝術的相關的民族文化才能理解出更深次的美;于是要求藝術在擷取和表現(xiàn)生活時始終捕捉所表現(xiàn)藝術情感,與觀賞者產(chǎn)生共鳴;于是藝術是生活的藝術,才能與人有最直接的溝通,讓藝術具有實用的價值,成為生活的不要缺少的部分。觀念作為一種藝術的思想,是觀賞點的移動,角度的變換,豐富了藝術的層次,依據(jù)這種思路創(chuàng)造出的藝術才會顯得靈動。所以在視覺審美中藝術性必然與歷史、民族文化、生活、觀念等文化生態(tài)因素相聯(lián)系,而互生共存。只有正視這一點,我們才會不缺少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才會真正感受和認識到視覺審美的中的藝術,也只有這樣才能塑造出獨具特色的視覺藝術。

參考文獻

[1]《在文化背景中研究藝術》 [加]F.G.查爾默斯

[2]《藝術與視知覺》(魯?shù)婪?阿恩海姆著 滕守堯譯)

[3]《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描述》(魯?shù)婪?阿恩海姆著 滕守堯譯)

[4]《激進美學的鋒芒》(周憲譯)20世紀西方學術思想譯叢

[5]《談美書簡》朱光潛著

篇8

在文化人類學研究中,有學者毫不夸張地說:“只要你跳個舞給我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民族的人。”因為這些學者可以清醒地認識到,研究舞蹈文化就是在認識人類文化。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應當意識到“人體”自身的美的時候就必然會選擇自身為“第一審美對象”,必然會順其自然地選擇自身作為抒發(fā)生命情感的載體??梢?,作為文化的舞蹈藝術的出現(xiàn),仍然是以人類為載體的,它伴隨著人類的生存活動和生產(chǎn)活動發(fā)生、發(fā)展以至演進。

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各民族的舞蹈文化都是按照各民族不同的審美習慣、審美經(jīng)驗和審美理想,按照民族認同的“美的規(guī)律”“美的法則”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而流傳至今的世界的舞蹈藝術。而各個民族的舞蹈文化都是各民族在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經(jīng)過千百年的繼承、發(fā)展和積淀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舞蹈文化的結晶。舞蹈藝術作為一種文化也是許多原始民族的“文化焦點”,直到今天,許多民族還保留著自己的特色鮮明的舞蹈文化傳統(tǒng),甚至有的舞蹈文化還作為國家象征而得到推崇。因此可以說,不了解舞蹈文化,就不能說完全了解舞蹈這個世界。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人們今天所言的歷史是經(jīng)過考證、經(jīng)過修辭的文字的歷史。舞蹈文化是一條奔騰的歷史長河,是舞蹈審美的觀照物,而舞蹈審美則是一簇燃燒的求索之火,透射著舞蹈文化的真諦。

一、肢體語言美

舞蹈是身體藝術的極致,舞蹈通過肢體動作將人物的感情、性格特征、故事情節(jié)發(fā)生發(fā)展的意境創(chuàng)造表達出來。“肢體動作”是舞蹈的“語言”。身體語言在自然表達中逐步豐富,身體因之獲得了強大的表現(xiàn)力。一般來說,作為舞蹈藝術之物質(zhì)媒介的舞蹈演員,都有著漂亮的容貌,婀娜的身姿。也就是說,構成舞蹈的美的物質(zhì)媒體——人,本身就是美的。舞蹈動作作為人體的藝術表現(xiàn),更有著特殊的、獨特的形式美感和藝術表現(xiàn)功能,有著一種藝術魅力和感染力。許多世界文學名著或其他一些語言作品被改編成舞蹈、舞劇,或是人們用舞蹈、舞劇來表現(xiàn)某一題材內(nèi)容時,表演者用動作表情表現(xiàn)故事情境,常常會產(chǎn)生一種其他某些藝術難以達到的“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生活中任何一種素材,無論是靜態(tài)的花草、樹木、桌椅,或是動態(tài)的談話、爬梯、等待,甚至是抽象概念的空間、速度、力量、平衡等,也盡可以用表情性動作、表意性動作、裝飾性動作去表現(xiàn),從而產(chǎn)生特殊的審美效果。世界各民族的舞蹈,經(jīng)過歷史的沉淀形成了各自永恒而獨特的魅力。

二、強烈的抒情性

舞蹈善于用肢體動作抒發(fā)人的內(nèi)心感受,表達人的精神面貌。強烈的抒情性是舞蹈重要的審美特征之一,也是舞蹈表達強烈情感的直接形式?!睹姟ば颉氛f:“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德國藝術史家恩斯特·格羅塞說:“再沒有別的藝術行為,能像舞蹈那樣轉移和激動一切人類。”可見舞蹈藝術是情感表達的極致。這種動態(tài)藝術所顯示的生命之美,比靜態(tài)的造型藝術和抽象的語言藝術及空靈的音樂藝術更有力度。任何一種情感的存在必然有其社會根源,情感是一種個人與社會互相交匯的產(chǎn)物,也是個人社會交際在個人意識空間的映射,人們很容易通過情感產(chǎn)生共鳴。舞蹈以其特有的表現(xiàn)手段,通過肢體語言對現(xiàn)實生活的高度概括來深刻反映人的內(nèi)心世界。舞蹈形象是人類情操的高度升華,它以鮮明的美感和強烈的抒情性深深感動著人們。舞蹈以情感為動力,以藝術化的人體動作為物質(zhì)材料,以外化的人的思想與情感作為美學特征。舞蹈家將客觀生活的情感融合在肢體語言中,通過藝術表演將情感表達給觀眾以引起觀眾的共鳴。肢體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所以,身體是藝術表現(xiàn)的最直接的媒介,身體藝術是最具直接感染力的藝術,而舞蹈是身體藝術的精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性。它可以把感情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可以激起人類的情感或是喚起人類在情感上的共鳴。而這種情感,也正是人們在精神生活中需要和渴求的。

三、舞蹈藝術編排的獨創(chuàng)性

篇9

關鍵詞: 對外漢語 審美文化 教育

近年來,漢語學習方興未艾,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帶著各種目的來到中國學習漢語,但常聽到人們說,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在對漢語教學中也常??梢月牭搅魧W生抱怨?jié)h語難學,如:聲調(diào)復雜,漢字難記難寫,語法規(guī)則多變,短語俗語豐富難以理解,等等。因此,如何提高對外漢語的教學效率就成為一個長期研究的課題。我認為,加強漢語語言的審美教育有助于加強學生對漢語言的理解與應用,更有助于激發(fā)學生深層次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師課堂授課效率,因此,增強對外漢語審美文化教育非常重要。但是長期以來,審美文化教育是中國學生語文教育的一個重點內(nèi)容,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審美文化教育卻是一項常常容易被人忽略的教學內(nèi)容,這是因為多數(shù)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都會認識到,語言是一個交際工具,教學的目的在于教會學生如何使用漢語,因此教學重點應在漢語語法規(guī)則的學習及使用技巧的訓練上,而漢語審美文化的修養(yǎng)培養(yǎng)在教學中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當然,在許多學校,為了應對學生的深層次文化需求,特別開設了中國文化課、書法課、武術課等,以滿足學生對中國進一步的了解,但僅靠藝術課程技巧性的訓練來完成審美文化的培養(yǎng)顯得力不從心。在實踐教學中,我們應該看到,語言不僅是一種交際工具,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在人與人的交流中,語言傳遞著一個民族的心理文化,作為一個好的學習者,必須懂得欣賞這種文化及其物質(zhì)載體特殊的審美特點,才能激發(fā)起學習者內(nèi)心深處的學習動機,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加強語言課程教學中審美文化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勢在必行。

一、對外漢語教學審美文化教育的特點

首先,從教育對象上來看,成人的審美教育建立在更深層次的心理基礎上,產(chǎn)生的能動性更強。這是因為,成人學習漢語與幼兒學習漢語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幼兒更注重對語言結構的模仿,在自然的社交環(huán)境中賦予語言結構意義,在循環(huán)往復的操練中深化對意義的理解,而成人學習語言,更注重自覺能動性,一般都要求在短時間內(nèi),高效率地學習掌握語言材料,成人的學習往往帶有較強的功利性,對外漢語教學者應當重視并尊重成人的認知規(guī)律,審美教育將會強化這種自主學習動機,幫助學習者更快地掌握語言規(guī)律。

其次,從教學過程來看,對外漢語教學就是跨文化交際的教育過程,語言文化多層次的審美教育更強調(diào)教師的教學藝術而不僅僅是教學技術,強化審美教學將會對教師的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教學過程的設計要更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在豐富的語言材料中,教師帶領學生感受語言美,感受語言背后的思想的獨特之處,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

再次,從教學內(nèi)容上看,審美文化教學更注重語言規(guī)律、內(nèi)涵的發(fā)掘,以及學生語言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在閱讀教學中,可通過審美教育,促進學生以中國人的視角觀察思考問題,從而產(chǎn)生審美情趣、審美意識。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可增強文化領悟力,把握中國人觀察問題獨特的視角,促進對中國的文化認同感,從而克服學習中國文化差異帶來的厭學心理。

最后,從教學目標上來看,語言學習不僅僅是一種技能的訓練,也不僅僅是一種交流溝通工具,作為以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作為情感交流的媒介,漢語教師應從深層次的心理感應、文化感受出發(fā),尋找學生的認同之處,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文化感受能力,在推廣漢語言文化的同時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對中國的文化認同感。

二、對外漢語教育審美文化教育的內(nèi)容

1.語言邏輯審美

傳統(tǒng)的中國哲學認為天地合一,自然界和人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整體,自然界和人類都服從同一規(guī)律,這種哲學思想滲透到人們的思想中,形成整體性思維方式;而西方哲學則強調(diào)人的個體意識,人依附于自然卻獨立于自然,因而西方人崇尚個體思維。這種哲學思想體現(xiàn)在語言表達上,就表現(xiàn)為,漢語的語言交際更重視自我行為對他人對集體產(chǎn)生的影響,更注重人與人關系的和諧程度,在文章語言的運用上如同中國的園林建筑,更注重布局的和諧統(tǒng)一、文風和文字的協(xié)調(diào)一致。因此,在邏輯表達上,可以說漢語是重視格調(diào)的語言,在寫作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從邏輯表達的特點去快速地領略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及作者的意圖。

2.語言文字審美

作為文化的載體,漢字具有其他民族沒有的獨特的審美內(nèi)涵,漢字以其獨特的造型功能和長期積淀的審美意趣扮演著文字交流的實用工具和文人審美的表情手段。漢字教學應從這兩方面出發(fā),即從漢字的造字規(guī)律“六書”出發(fā)幫助學生理解識記漢字,從漢字書法作品的欣賞來領略深層次的人文精神,這種審美教學與語言教學必須緊密結合才能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樹立一個整體的中國語言文化觀。

3.語音語調(diào)審美

漢語的語音系統(tǒng)很縝密,有“五調(diào)”,而且五個聲調(diào)還有辨義的作用,這是很多語言系統(tǒng)所沒有的特點。作為一種很有節(jié)律性的語言,漢語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因此,我國的文學傳統(tǒng)很講究文氣暢通和聲音的抑揚頓挫、鏗鏘有力,講求聲律的協(xié)調(diào)和諧。郭紹虞先生(1979)指出,漢語的“語句組織中自然包含了聲律的要求。結構嚴謹、音韻和諧的句子組織,既是語法問題,又是修辭問題”,在漢語的篇章教學中,教師應關注這一特點,加強朗讀審美教學,讓學生在音韻的審美中,愛上聽漢語、說漢語。

4.禮儀文化審美

禮儀文化是人們在長期交往中形成的一套交往原則。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文化的傳統(tǒng)以儒家文化作為底蘊,在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到禮儀并非只是一種技術上的操作,它更是一種文化風格、道德標準,除了課堂知識中對具體語言運用所產(chǎn)生的話語氛圍進行的品位鑒賞之外,教師在教學中更應注意自己的教學形象帶給學生的直觀印象。作為中華民族禮儀美的發(fā)現(xiàn)者與傳承者,對外漢語教師更應體現(xiàn)出這種人格魅力、形象魅力,作為文化傳承的使者引導學生從心理上走進中國,走進漢語。

5.情感心理審美

與歐美國家的直白袒露不同,中國的文化審美更欣賞含蓄婉約的美,反映在情感表達上,漢語的表達更注重運用雙關、暗示等表達手段和婉拒、回避等交際手段。在文章的謀篇布局上,漢語的文章邏輯結構常見螺旋式的表達法,對情感心理邏輯的把握,會提高留學生跨文化交際時的領悟能力。

綜上所述,與中國本國學生重視德育教化養(yǎng)成的漢語審美教育不同,留學生漢語課的審美教學重點在于加強學生的文化領悟能力,從心理基礎上幫助學生克服交際困難,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樹立綜合的審美教育觀念非常重要,課程的設計不僅應從漢語本身的特點出發(fā),而且應從激發(fā)學生深層次的學習動能出發(fā),幫助學生建立漢文化體系的綜合語言文化觀,這種宏觀的整合型的審美教學將能夠改善我們的教學效果,在語言技巧的訓練上,進一步增強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張麗麗.郭夢秋英漢語篇深層邏輯語義對比分析[M].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3]李芳蘭.淺談留學生漢語節(jié)律感的培養(yǎng)[M].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

篇10

關鍵詞:高中語文;審美教育個性化;實施策略

審美能力體現(xiàn)著內(nèi)在德行,是追求高雅人生的重要一面。在高中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教育發(fā)展的要求,也是深入開展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中應將審美教育與教學觀念相聯(lián)系,開展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具備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一、高中語文教學的審美個性化教學意義

近年來,我國教育改革對素質(zhì)教育工作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全國高中在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內(nèi)容以及教學模式上都進行了大力的創(chuàng)新和改革,有效地保障了教學質(zhì)量,符合了我國當代教育事業(yè)和社會發(fā)展的需求。語文作為我國高中一門重要的課程,學好語文是學好愛他課程的基礎。語文包括了語言和文學,漢語作為我國的母語,如果我們的語文水平低,就會被他們恥笑,當別人用很有文化的語言跟我們交流時,我們就那么很難讀懂其真實的意思,也就很難準確回答問題,尤其是高中階段,面臨著高考,學好語文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綜合素質(zhì)。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語文知識中包含著許多美的東西,在高中語丈教學中進行審美個性化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二、高中語文審美教育存在的問題探析

通過對實踐數(shù)據(jù)的研究表明我國有一部分高中教師在實施高中語文的審美教育過程中沒有將學生的反應和需求當做參考值,這為審美活動的有效開展設置了一定的阻礙。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審美教學的內(nèi)容是突發(fā)的和隨機的,課前準備不夠充分,就無法深入和持續(xù)的開展審美活動,不能激發(fā)學生的生沒興趣,也讓學生的審美學習缺乏整體的設計性,不能為學生的系統(tǒng)化學習提供教學條件,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展現(xiàn)出自己的審美感受和興趣,也不能提升審美經(jīng)驗,從而導致學生的審美能力停滯不前。因此教師的個性化教學行為并不是教學成功的個性化教學,而要針對學生的基礎和學習能力來制定相關的教學內(nèi)容,配合教學資源的基本特點和需求來達成學生審美學習效果的最大化。在教學中還有部分教師不能認可學生學習的主題意識,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還不夠,審美教育對于實現(xiàn)學生的主體意識不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對于學生的審美體驗不能有更直觀的引導,學生在審美教育中不能體會到情感上的愉悅。在判斷學生的什么教育成果中教師對于成果的重視度要大于學生的學習過程重視程度,學生由于自身基礎能力的差異對于審美教育的積極性也有所不同,達成的效果也不同,這就與審美教育的基本目標相背。

三、高中語文審美教育個性化的實施措施

1.教師堅持自己角色,注重理性。

教師是審美教育成敗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課堂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引導者、傳遞者和評判者。教師應該堅持自己的角色,減少個人思想、個人意見對學生思想的影響,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理性處理問題。在提倡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師生關系處于不斷轉型的狀態(tài),教師和學生的定位在不斷的變化。從審美教育角度看,教師是幫助學生建立豐富思想世界,確定正確價值觀的重要人物,是學生綜合能力得以提高的領路人。因此,教師在必要時刻需要認識到自己的存在意義,對學生的錯誤審美進行批評,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2.注重教學體系的個性化設計。

教師應該根據(jù)自身特點,進行全面規(guī)劃,為學生的審美教育制定個性化課堂設計方案,讓學生的審美體系得到不斷完善,形成體系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針對教師的審美教學方案中宣傳的態(tài)度應積極樂觀向上,學習應注重基礎知識。審美教育的作用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完善個人思想、提高道德情操,還可以改變學生的思想認知和學習觀念,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教師采用個性化設計方案可以為學生帶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得到理性的審美系統(tǒng)。

3.強化學生的個性化審美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提高學生的獨立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的審美觀念。不同的學生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同的,不需要進行統(tǒng)一化的思想管理,反而需要教師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特點和特長進行進一步發(fā)展,形成自己處理信息、認知世界的審美能力。

4.提升學生的精神文明。

在全面開展素質(zhì)教育的過程中,審美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發(fā)展空間,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需求,為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感創(chuàng)造條件。國家在審美教育上已經(jīng)將其與人文素養(yǎng)教育等同,一并視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因素!2"。由此可以看出審美教育在實現(xiàn)教學目標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對審美教學個性化的研究是為了實現(xiàn)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發(fā)展的需要,因此,教師要具備個性化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適應學生的審美需求?;诖?,高中語文審美教育個性研究,要讓學生有追求理想和精神價值的渴望,并實現(xiàn)審美教育的實際價值。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人,對審美個性化教學要求也越來越高。高中語文作為我國素質(zhì)教育的一部分,要想更好地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審美能力,就必須積極的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習過程中要發(fā)揮老師的指導作用,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念,促進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