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滿分作文及點評范文
時間:2023-03-16 12:48: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考滿分作文及點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請以“咀嚼生活的真味”為題寫篇作文。(50分)
要求:詩歌除外,文體不限,不少于600字,文章中不許出現(xiàn)考生本人姓名及所在的相關(guān)地名。
【解析】
這是濟南市繼2011年后又一道引導學生關(guān)注現(xiàn)實生活、表達感受體驗的中考作文題。這道題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其導向作用十分鮮明。今年的作文題與去年的作文題——“陽光燦爛的日子”一樣,同屬于感悟生活類作文題,并且也都屬于命題作文類型,由此可見,命題者在中考作文題目命題設(shè)置上有一定的連續(xù)性。
那么如何寫好這篇中考作文呢?應注意下面幾點:
一、審準題意
命題作文最重要的是審題,要能從題目中讀出來“題眼”,這樣才會準確地把握寫作的內(nèi)容與中心。具體到這道題,審題時要抓住關(guān)鍵的兩個詞語“咀嚼”、“真味”。“咀嚼”的本義是用牙齒磨碎食物。常比喻對事物反復體會。它在該文題中應是“體會、品味”的意思。再說“真味”,一指食物本來的味道;另一種意思常泛指真實的意旨或意味,比如:真情、善良、寬容等。因文題中“真味”前有修飾語“生活的”,所以我們一般按后者的意思來理解,即“真味”是真實的意旨或意味。
生活本身自然沒有特別的味道,值得我們品味的是生活帶給我們的某種感受或經(jīng)驗,這便是該文題所要表達的。
二、注重立意與選材
莊子說:“語之所貴者,意也。”這很形象地表明了立意在文章寫作和評價中的重要地位。“咀嚼生活的真味”,屬生活感悟類作文,其立意自然要經(jīng)得起思辨,達到人們共識與共鳴的積極效果。簡言之,立意方面既要鮮明又要深刻。
從作文題目上看,可寫的素材有很多,可以說選材有其寬泛性,但不能簡單認為寬泛就什么都可以寫而亂抓一氣。我們不妨選取自己熟悉的、感受最深的材料來寫。例如學生感受最深的真情方面:母愛、父愛等親情,同學、伙伴友情,師生情等體現(xiàn)真情實感的材料就容易寫。也可圍繞生活中經(jīng)歷的酸、甜、苦、辣多種滋味或其中的一種滋味選材,寫出自己的一次磨難后成功,或戰(zhàn)勝挫折中真實獨特的體驗,以抒寫自己的成長感悟等。若把視野放寬放大,仔細洞察社會萬象、結(jié)合經(jīng)歷捕捉感觸認識,能列舉出更多的寫作素材,如人生在世應知恩報恩、生活中待人接物要講誠信等等。
三、確定文體
該文題可寫成一般的記敘文、議論文,也可寫成敘議結(jié)合的散文。具體寫作時,考生一定要結(jié)合自己選取的素材、加上自己擅長的文體等實際情況來靈活安排。為突出自己的真切感受,記敘中可兼有抒情議論。
四、要有真情實感
是否有真情實感,是衡量作文成敗的一個重要尺度。本文題是感悟生活類作文,更需要以情動人、情理結(jié)合,最好在行文的字里行間就蘊含著情感。
【素材或思路導航】
每個人的生活不一樣,從而讓世界呈現(xiàn)出五彩繽紛的姿態(tài)。面對《咀嚼生活的真味》文題,考生一定要結(jié)合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選取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來寫。內(nèi)容中心一旦確立,就可調(diào)取出自己的素材庫資料,精選符合題意的經(jīng)典素材來寫作了。
具體思路上,既可以通過敘述事件來表達生活的“真味”;也可以采擷幾個生活片段或截取幾個生活場景加以評析,從中感悟體味出生活帶給自己的有益啟示或生活真諦等。
適合該文題的素材包括名著經(jīng)典、寓言童話、歌詞佳句、名言俗語等,凡能體現(xiàn)該主題的,都可以靈活地進行內(nèi)容引用、部分化用或格式借用等。
可以引用,比如,《再回首》中的歌詞“才知道從從容容,平平淡淡才是真?!毕襁@樣簡短的名言,可以直接在作文里引用。再如歌曲《苦樂年華》的歌詞“……生活是一杯酒,飽含著人生酸甜苦辣……生活是一條藤,總結(jié)著幾顆苦澀的瓜……生活是一首歌,吟唱著人生悲喜交加的苦樂年華”可有選擇性地引用。
可以化用借用,文學作品《路》里,這樣寫道:“哪里有思維在閃光,哪里就有路在延伸?!蔽覀兛梢越栌眠@一格式,寫出新的語句,如“哪里有感人的生活,哪里就有真善美的存在?!?。
可用的名人名言或俗語,如:
生活真象這杯濃酒 , 不經(jīng)三番五次的提煉呵 , 就不會這樣可口 ! ——郭小川
人生只有經(jīng)歷酸甜苦辣,才懂得生活的味道,因此也必須學會珍惜人生和珍惜感情?!胶?quán)
生活總是以微笑向人們招手,又以坎坷向人們挑戰(zhàn)。——俗語
可用的名人典故,如:《讓心做主》
人活在世上,總得講究一些處世原則。有一則故事說的是宋元時期的大學者許衡。當時蒙古兵渡黃河南犯,許衡逃難到山東徂徠山學習研究《易經(jīng)》,不久又輾轉(zhuǎn)到河北大名設(shè)館教書。多年后,許衡在與眾人返鄉(xiāng)途中,時值盛夏,人們又饑又渴,見路邊有一梨園,都爭相摘梨解渴,唯獨許衡獨自靜坐樹下乘涼。有人勸他說:亂世梨園無主,摘幾個青梨解渴有何妨。許衡說: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梨無主,但我心有主!為什么許衡不去摘梨,因為他能聽從內(nèi)心的聲音。
咀嚼生活的真味
考生
有一種力量,無所不能;有一種營養(yǎng),人人需要,這就是愛。愛是生活的真味,用愛導航人生,將亮麗一生。
篇2
我是一棵蠟梅樹,生長在-個叫勾踐的主人的園子里,媽媽說我今年就要開花了。聽別人說我的主人是位皇帝,但我怎么看都不像.哪有皇帝是睡在柴草堆上的,而且每天要嘗苦膽的滋味。睹,你看他又在嘗苦膽了.一天夜里主人來到我身旁,望了望我又看了看星光燦爛的夜空。并大喊一聲'我一定要復國!'我這一聽才確定站在我旁邊的這位原來真的是皇帝。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主人依舊每天睡茅草,嘗苦膽。那膽多苦啊,每天看著我都毛骨'悚然了,更別說嘗了,看著迎春花開了,桃花開了.而我呢?連芽都沒長出來.我沒氣餒,承受著烈日的曝曬,冬天里北風的呼嘯我都沒有向它們低頭.寒冷的冬天過去了,我的枝頭上一朵小花終于開了.我萬分高興,而且園子里進進出出的人也越來越多,過了幾夭花己開滿了枝頭,這時只見我的主人穿著盔甲帶領(lǐng)大軍出門了.那聲音越來越遠,園子里只留下淡淡的清香。
過了不久.我的主人回來了.只見他滿臉笑容,并且與旁邊的人有說有笑。這時我知道將軍們一定打了勝仗,復國成功了而我呢啕枝頭上的花凋落了.但我依然很開心,因為我經(jīng)歷了長久的磨難,也綻放了芳香.
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再一次看到主人在嘗苦膽,我真想不明白,不是都已經(jīng)打了勝仗了嗎,為什么還這樣委屈自己?到了第二天主人來到我身邊,自言自語地說了好多話。我這一聽才恍然大悟,原來主人每天嘗苦膽是為了.
是的,我知道了成功不容易.不經(jīng)歷風吹雨打,嘗點苦頭,不經(jīng)磨煉是很難成功的.只有付出才有回報
篇3
為了那顆感恩的心
桂林一考生
風聲、雨聲、開考鈴聲,聲聲入耳;沉著、冷靜、穩(wěn)重下筆,牢記在心。
--題記
"記住,作答時要沉著、冷靜,穩(wěn)重下筆;不要浮躁,先易后難,慢慢把平日學過的知識回憶起來;另外,千萬不要忘記填寫姓名與準考證號,有什么事就舉手找監(jiān)考老師啊……"
"哎呀,媽,您就放心吧!這些我都知道了,您還是回去吧,我馬上就要進考場了……"
"當當當--當當當--"開考的鐘聲響徹校園上空,我懷揣著父母的希望,老師的期待,朋友的祝福,邁進了中考考場。
考場里一片安靜,三十個人從容不迫地迎接人生旅途中第一次重要考驗,進行第一次重大的人生抉擇。面對黑板上方那面莊嚴的五星紅旗,仿佛覺得自己即將要開創(chuàng)出一番全新的天地,就要用喜人的成績來報答對我有養(yǎng)育之恩的父母了,心里一種驕傲的感覺油然而生。
為了那顆感恩的心,今天我也要好好表現(xiàn)。此時的我,心情十分激動,往昔的一幕幕又一一清晰地浮現(xiàn)在眼前了。
幼兒時期,我們孿生姐妹因為體質(zhì)弱,免疫力差,爸爸媽媽一人一個走得最多的便是婦幼保健院的路,常常是一日一趟,甚至有時一日兩趟三趟。
上小學以后,身體好些了,但是我們又總是不讓父母省心,這時期父母走得最多的便是到老師家的路。
上了中學,每日接送便又成了爸爸媽媽必做之事。
臨近中考了,父母做得最多的事,便是每天陪著我和妹妹復習,提示我們怎樣復習已學過的知識,整理零散的知識點,給我們鼓勁打氣,以緩解我們的壓力。
此時此刻,又是他們焦急地在考場外靜靜等待,等待他們兩個寶貝女兒的凱旋。
這一切,都讓我堅定要"為了那顆感恩的心"而努力的信念。
"媽媽,爸爸,我愛您!"這句話已經(jīng)深深地藏在我的心底很久很久了,今天終于讓我等到了表達的機會,我要痛痛快快地表達出這十幾年來您們對我們的愛!
有時,我也會自己問自己:難道是上帝早已安排好了這一切,用這根牽掛之繩將我們彼此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嗎?
同樣的問題我也問過爸爸媽媽,"綠葉奉獻給了大地,陽光奉獻給了萬物。"說著爸爸媽媽摸摸著我們的頭說:"爸爸媽媽就奉獻給了你們呀,小傻瓜!"
這使我想到孟郊的一句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為了這顆感恩的心,我手中的筆不停地運轉(zhuǎn)--
為了那顆感恩的心,我要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簡評】
篇4
說不上這造像是何時何人所為,也實難判斷是否為詩人真實寫照。
讀《渭南文集》,大概可以得知陸游一生至少有四次被人畫像。因為有四篇他為自己畫像寫的贊語收在文中。
一次是他五十六歲時在臨川的畫像。那畫像大約重在取形,《放翁自贊》便專注于述神。他覺得那畫像有些似“跌宕湖海之士”,或者“枯槁垅畝之民” 。他說這倒無所謂,在自己看來,也無多大區(qū)別。依時推算,這次畫像應在陸游第二次被罷官之后,當年那種“萬里覓封侯”的理想已破滅,正如他在《一落索》這首詞里所寫的:
“識破浮生虛妄,從人譏謗。此身恰是弄潮兒,曾過了千重浪。
且喜歸來無恙,一壺春釀。雨蓑煙笠傍漁磯,應不是封侯相?!?/p>
這種“跌蕩湖海之士”,“枯槁垅畝之民”,很有些形容枯槁、行吟澤畔的屈原形骸,怎么會是養(yǎng)尊處優(yōu)、豐頤寬額的“封侯相”呢?
但是,狂傲與飄逸的詩人心并未因之稍減,一如他在“自贊”中所說“野鶴駕九天之風”,“澗松傲萬木之春”,絕不會因跌宕和挫折而心灰意冷,消磨銳氣。
他在“自贊”里,還坦然地表白了自己的人生哲學:“遺物以貴吾身,棄智以全吾真?!痹跁缡乐g,他不沉溺物欲,以保持自身的高貴;又不經(jīng)營心智,以使自己成為全真的人。
第二次造像,應在中晚年時,他的贊詞:“名動高皇,語觸秦檜。身老空山,名傳海外。”這回他說到了個人的經(jīng)歷,直呼其名地點出為他的功名設(shè)置了障礙的大奸相秦檜。紹興二十三年,二十八歲的陸游考進士被取為第一名,秦檜的孫子秦塤列為第二名,這引起秦檜的大不滿,甚至要降罪給主考官。第二年參加禮部考試,陸游再次排在秦塤之前,竟被秦檜除名。直到又過了四年,秦檜已死,陸游才被派任福州寧德縣主簿,這時陸游已年屆三十五歲。所以,在陸游的《老學庵筆記》里,我們多次看到陸游以憤然的筆觸屢書秦檜之劣績。我想,陸游一生主張北伐,收復中原,這種堅定的政治態(tài)度,一定和以秦檜為首的主和派對他個人的排擠打擊分不開。
第三張畫像有兩句“贊詞”很有趣,表現(xiàn)了陸游個人簡樸窘困的生活狀況:“皮葛其衣,巢穴其居?!?/p>
陸游將他的居室命之為“書巢”。這名字怪怪的,人非鳥,室何以為巢?有人提問,陸游便在《書巢記》里細述了自己居室之為巢的道理:
“吾室之內(nèi),或棲于櫝,或陳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痛,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賓客不至,妻子不覿,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則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耶?”
一室之內(nèi),惟書而已,這是陸游晚年的生活常景。他不只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充滿了深沉的愛國情懷;更是一位苦讀不輟、博覽群書的學者?!独蠈W庵筆記》是我的枕邊書,書中的知識常有益于我對古書的閱讀及對一些生僻詞匯的理解。
陸游的第四張畫像畫在開禧丁卯年,即其八十三歲那一年。這一次是他的朋友主簿陳伯予命畫工去給他畫的,并請他寫了贊詞。這大概是他此生最后的一張造像了。他以達觀的態(tài)度對自己此生的境遇作了一次總結(jié)性的概括:
“進無以顯于時,退不能隱于酒;事刀筆不如小吏,把鋤犁不如健婦;或問陳子何取而肖其像,曰:是翁也,腹容王導輩數(shù)百, 胸吞云夢者八九也。”
不顯于時,不隱于酒,刀筆不如小吏,鋤犁不如健婦——這既是詩人自己真實的形容寫照,更是一種無奈的自諷自嘲。但他的胸懷和境界卻是非凡的。“腹容王導輩數(shù)百,胸吞云夢者八九也。”真是一種經(jīng)天緯地的氣勢和襟懷,無此何以有如此豪壯、偉大的詩篇!
陸游在晚年寫過一首《捫腹》的自嘲詩:
“身如椰子腹瓠壺,三畝荒園常荷鋤。
著萬卷書雖不足,容數(shù)百人還有余?!?/p>
身瘦削健朗如椰子,腹鼓鼓如“瓠壺”,實在是有些滑稽相,但卻容得下萬卷詩書,甚至“容數(shù)百人還有余”。這正應和了他在自己畫像上題寫的贊詞。
四張畫像,現(xiàn)在是看不到了。但放翁自擬的贊詞卻讓我們看到了他仕途的不幸,以及詩人情懷的健旺。沒有人還記得陸游一生都做過什么官,但他的詩卻傳了千古,還將繼續(xù)傳下去。
其實,我想象里的陸游,該是紛飛大雪里,身著披風,騎著驢子興致盎然的詩人形象;一枝紅梅正映著白雪綻放在他頭頂?shù)膽已律?。那種清高孤苦、傲然于冰雪的寒梅,恰暗合了詩人的心性與襟懷。當然,緊跟騎乘之后,應有一位抱著古琴的僮兒更好。“踏雪尋梅”,這個極富詩意的詞,也便專利給了放翁。
(蒼穹選自《中華讀書報》2010年8月11日,有刪改)
【中考作文鏈接】
品讀他的文字,其實在感受一顆赤子之心的跳動;傾聽他的心動,其實在咀嚼詩文里流淌的愛國營養(yǎng)。品讀八百年,只有一個主題,至今不倦;傾聽一千年,只有一支主旋律,至今不厭。這是一支永恒的頌曲,被古今中外的人們翻唱了千萬年,愈唱愈新。一如初春的嫩芽,每年都展示著永不重復的新綠;或如陳年的老酒,每天都四溢著永不稀釋的香醇。這品讀不盡的陸游,為我們究竟該如何經(jīng)營自己的人生提供了一個鮮活的范本,當然,也為我們寫作諸如肩膀、執(zhí)著、愛國、情操、選擇、位置與價值、紀念、傳遞、面對逆境等話題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下面就請看以陸游為素材的相關(guān)中考滿分作文片段示例(括號內(nèi)為近年中考作文題)。
《陸游日記》(廣東深圳卷以“守望”為話題)
公元1200年十一月四日 雷雨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