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療新技術范文

時間:2024-04-29 17:55: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放射治療新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放射治療新技術

篇1

【關鍵詞】腫瘤;放射治療;機理;技術進展

腫瘤的放射治療是利用X射線的能量來殺傷癌細胞。X射線是一種光子流、一種電磁波,具有光線的特性,它的能量很高,能穿透一定厚度的物質,因此在醫(yī)學上用來透視和進行放射治療。

1腫瘤放射治療的機理

放療能發(fā)揮抗癌作用的原因是放射線本身具有能量(輻射能),輻射在自然環(huán)境中可以誘發(fā)癌變。在放療中,輻射可作為殺滅癌細胞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射線與癌細胞間能量的傳遞,引起癌細胞結構和細胞活性的改變,最終殺死癌細胞。當細胞吸收任何形式的輻射能量后,射線都能與細胞內的結構發(fā)生作用,直接或間接地損傷細胞的DNA,導致細胞死亡。間接損傷主要由射線對人體組織間液發(fā)生電離產生自由基,這些自由基再和生物大分子發(fā)生作用,造成不可逆損傷,從而導致細胞死亡。放療的作用就是通過射線與癌細胞間能量的傳遞,引起癌細胞結構和細胞活性的改變,甚至殺死癌細胞。

放射線治療正是利用高能量的放射線可以殺死體內的細胞這種特性,對生長分裂較迅速的癌細胞加以摧毀。

正常細胞和癌細胞都要生長和分裂,可是癌細胞的生長和分裂比周圍的正常細胞快。放療的優(yōu)點是只會影響腫瘤及其周圍部位,而不會影響全身。雖然一些正常細胞也會受到破壞,但大多數都會恢復。臨床應用觀察表明,腫瘤放射治療的療效比較顯著。

2腫瘤放射治療的技術新進展

隨著計算機技術、放射物理學、放射生物學和醫(yī)學圖像處理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以及放射治療設備不斷開發(fā)、放射治療的新技術的應用,放射腫瘤學取得了許多理論上和技術上的突破,已成為治療和控制腫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1)實現了立體定向治療。在電子計算機精度提高、雙螺旋CT及高清晰度MRI出現的基礎上,立體定向治療應運而生。目前使用的γ-刀,從某種意義來說是,它是一個立體定向放射手術過程,通過聚焦、等中心照準,于單次短時間或多次較長時間,給腫瘤以超常規(guī)致死量的照射,最終達到摧毀瘤區(qū)細胞的目的。γ刀利用30―200個鈷源,在等中心條件下,從立體的不同方向和位置,在短距離內,對細小腫瘤進行一次或多次的照射,給予總劑量超過腫瘤及正常組織的耐受量,用準確聚焦的辦法,使多個60Co源的劑量集中在靶區(qū),分射束聚焦使周圍正常組織受量仍在可能的耐受量中。由于采用電腦和CT、以及準確的立體設計定位,使得射野邊界銳利可達±2毫米以下,因而確保了非瘤區(qū)正常組織的安全。

(2)三維適形放療技術。三維適形放療技術即3D CRT,近年來特別強調由平面二維定位過渡到立體三維定位,與其相適應的光柵(遮光器),能夠隨射野改變而適形變化,準確適應腫瘤形狀,使高劑量區(qū)分布形狀在三維方向上與病變靶區(qū)完全一致。近年來我們開發(fā)出了立體定向X-刀電子計算機芯片設計程序,突破了芯片對多葉光柵同步控制的適形變化部分,使3DCRT就已經步入了實用階段,可以通過常規(guī)分割、超分割、加速超分割,以及低速分割等治療方式,來完成目前一般的常規(guī)放療機所不能完成的任務。其精確度、療效、并發(fā)癥均優(yōu)于常規(guī)治療機。使射野形狀與病變靶區(qū)的投影保持一致,多葉光柵對射野內諸點的輸出劑量率按要求不斷進行調整。從三維任意角度勾畫腫瘤靶區(qū),能清楚地將均勻的高劑量鎖定在該區(qū)域,而周圍正常組織幾乎不受照射,或者少受照射,通過增加腫瘤區(qū)照射劑量,從而達到提高腫瘤控制率的目的。目前這項技術已日臻成熟,在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等腫瘤治療中,已經顯示出非常好的前景。前列腺癌三維立體適形放療的5年,生成率可達到70%左右,這是外科手術都無法比擬的療效。

(3)三維調強適形放療技術。近年來,在三維適形技術的基礎上發(fā)展調強適形放療技術,這項技術的主要特點是要求放射線的分布與腫瘤體積、厚度等在視軸上高度一致,給予腫瘤組織以有效的殺傷,并且非常好的保護正常重要組織器官,達到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療效之目的,這種技術成為21世紀放射治療技術的主流。但它的不同之處在于,采用逆向算法設計,這是IMRT除三維適形之外,為更精確起見所插入的必要步驟。它不但正面方向的精確劑量計算,而且從逆方向算法來進行驗證、審核,使用的高能X線,電子束和質子束等放射源,其射野圍繞人體用連續(xù)或者固定的集束,在旋轉照射方向上達到更精確邊界,因而可以提高強度,達到適應腫瘤形狀高輸出劑量、三維數字圖象重建的功能,使三維圖象中靶區(qū)等重要器官與圖象相吻合,劑量分布的合適與否可以一目了然。

(4)基因放療。有研究表明,基因與放療合并應用于療效提高,可以收到更加好的控制率。單單是基因治療目前尚無治愈腫瘤的說服力,主要通過增加腫瘤細胞放射敏感性的敏感基因放療等,從而達到提高放療療效,直至治愈腫瘤。

綜上所述,放射線治療是利用高能量的放射線可以殺死體內的細胞這種特性,對生長分裂較迅速的癌細胞加以摧毀。放射治療作為一種有效的腫瘤治療的方法,其發(fā)展方向是依據腫瘤細胞輻射敏感性,制定具體的臨床治療計劃,使我們逐步進入非手術治愈腫瘤的新時代。

參考文獻

[1]呂慶文,陳超敏,周凌宏,李樹祥,林世寅;精確放射治療技術的現狀與發(fā)展[J];中國醫(yī)學物理學雜志;2005年01期

[2]陳輝霖;放射影像 核醫(yī)學影像完美融合[N];健康報;2003年

篇2

[關鍵詞] 雙極射頻消融;房顫; 風濕性心臟病

[中圖分類號] R54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10(b)-0047-03

房顫(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見的持續(xù)性心律失常,AF往往導致心跳增快而且絕對不整齊,還會引發(fā)心力衰竭或出現血栓導致腦卒中,因此治療AF有著確實的意義。其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直流電復率、心內科導管消融、射頻消融改良迷宮手術等,各種治療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電復律、藥物復律治療AF有一定的適應證,只對新發(fā)的孤立性AF效果較好,然而線性消融術同樣操作復雜,成功率太低,臨床療效不滿意,既往外科手術治療(以迷宮-Ⅲ為代表)雖然轉復率較高,但創(chuàng)傷較大,患者難以接受。術中同期射頻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改良迷宮手術治療AF廣泛應用于臨床,可發(fā)揮直視下RFA手術時間短、風險低、并發(fā)癥少、復發(fā)率低、較快改善病情及一期手術而不需要再次手術等優(yōu)點,因此,本科采用術中同期射頻消融改良迷宮手術為16例風濕性心臟?。╮heumatic heart disease,RHD)合并AF患者施行手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6月~2011年1月在本院就診,診斷為RHD合并AF且需行換瓣手術的患者16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5例,女11例;年齡39~61歲,平均(47.6±6.3)歲;所有患者均簽字同意接受RFA治療。選取同時期在本院診斷為RHD合并AF且僅行換瓣手術的患者21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7例,女14例;年齡42~65歲,平均(49.8±7.1)歲。排除標準:術前心功能Ⅳ級及合并肝、腎功能受損且手術中主動脈阻斷時間較長患者。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和病情發(fā)展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操作方法

1.2.1 觀察組手術方法 開胸及建立體外循環(huán),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鋸開胸骨,骨蠟止血,撐開胸骨,剪開心包懸吊于胸骨外的軟組織,游離上下腔套阻斷帶。在升主動脈用2-0插管線縫荷包,以備主動脈及灌注插管,分別行主動脈插管,上、下腔管,建立體外循環(huán),充分游離4根肺靜脈。分離右側肺靜脈,做右側肺靜脈的環(huán)狀消融線,如肺靜脈粗大,可分別做右上及右下肺靜脈的單獨隔離。切斷Marshall韌帶。分離左側肺靜脈,做左側肺靜脈的環(huán)狀消融線,如肺靜脈粗大,可分別做左上及左下肺靜脈的單獨隔離。切除左心耳,做左心耳與左上肺靜脈間的消融線,縫閉左心耳殘端。做房間溝切口,暴露左房腔。經房間溝切口,在左心房后壁做右側和左側肺靜脈消融環(huán)的連線。經房間溝切口,做右下肺靜脈至二尖瓣環(huán)的消融線,注意距離二尖瓣環(huán)處留約1 cm,以免傷及冠狀動脈回旋支。用消融鉗夾起保留的1 cm心內膜進行消融,使右肺靜脈至二尖瓣的消融線完整(圖1)。射頻消融完畢后,按常規(guī)行二尖瓣和(或)主動脈瓣置換術。

A

B

C

D

E

A.分離右肺靜脈,做右肺靜脈隔離;B.分離左肺靜脈,做左肺靜脈隔離;C.切除左心耳,做左心耳與左上肺靜脈間的消融線;D.做房間溝切口,暴露左房腔;E.經房間溝切口,做右下肺靜脈至二尖瓣環(huán)的消融線

圖1 觀察組射頻消融手術方法

1.2.2 對照組手術方法 按上述方法建立體外循環(huán)后直接常規(guī)行二尖瓣和(或)主動脈瓣置換術。

1.3 指標觀察

心功能分級主要是根據患者自覺的活動能力劃分為4級,采用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1928年提出的一項分級方案。I級:患者患有心臟病,但活動量不受限制,平時一般活動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Ⅱ級:心臟病患者的體力活動受到輕度限制,休息時無自覺癥狀,但一般體力活動下可出現疲乏、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Ⅲ級:心臟病患者體力活動明顯受限,小于平時一般活動即引起上述的癥狀;Ⅳ級:心臟病患者不能從事任何體力活動,休息狀態(tài)下出現心力衰竭的癥狀,體力活動后加重。按NYHA分級分別設為1、2、3、4分,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觀察組中,16例術后均為竇性心律,其中13維持竇性心律為好轉,3例因竇性心律復轉為房顫心律而宣告治療失?。o穿孔、出血等術后并發(fā)癥,無房室阻滯及各種心律失常,無死亡病例出現)。對照組21例患者術后均為房顫心律。觀察組術后1年的縮短分數、射血分數、心指數和心功能分數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術后1年心功能變化情況的比較(x±s)

3 討論

隨著AtriCure雙極射頻消融技術的發(fā)明和運用,使傳統(tǒng)的復雜迷宮手術變得較為簡單,損傷減少,并發(fā)癥減少,國內已有近5年歷史。對器質性心臟病合并房顫患者手術治療的治愈率的統(tǒng)計認為該治療方法有效,在心功能、活動耐量等多方面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傳統(tǒng)迷宮切開手術治療的切開、縫合方法復雜,且失敗率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1],但目前臨床用的AtriCure雙極射頻消融技術有效避免了上述的損傷及操作過程,有文獻[2]報道,術后僅恢復竇性心律的患者左心房才能縮小,心律規(guī)則使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緩解并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數,降低左房負荷,同時左房的逐漸回縮至適應左室大小,對左室回血形成良性促進作用,彼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進一步減少腦栓塞、肢體栓塞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AF 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其對患者長期的危害在于易引起心悸、不適和焦慮感覺,影響其血流動力學,引起血栓栓塞,降低心排血量。一旦發(fā)生血栓脫落甚至引起動脈系統(tǒng)的梗塞,導致梗塞部位的缺血、壞死,因此在行瓣膜置換的同時行RFA手術對于患者是受益明顯的[3]。本研究采用的 AtriCure 雙極射頻消融治療AF的方法已越來越受到臨床工作者的青睞,主要是因其具有手術操作方法簡便,可快速、有效地產生心房的透壁損傷,又可避免心臟的副損傷等諸多優(yōu)點[4-5]。有研究認為,行射頻消融手術的患者術后1個月 86.7%維持竇性心律,術后6個月~3年 80.0 %維持竇性心律,術后患者心功能較術前明顯改善[6-7]。心功能分級是術后早期死亡的獨立預測因素,對手術效果的評價有重要意義。

對于AtriCure雙極射頻消融治療AF失敗率的患者分析其原因如下:AF的病史越長,失敗率越高。有學者認為,房顫的病變過程就是心房電重構的過程,致使心房不應期越短,折返回路越小,越難以徹底打斷心房內所有折返回路[8-11]。左心房越大,失敗率越高。有研究認為,術前左心房內徑>56.25 mm者心率復轉可能性明顯增高,因此對于此類病史長、心房大、心功能差的患者需要謹慎,竇性心律恢復的可能性低[12-13]。

綜上所述,雙極射頻消融治療RHD合并AF具有便捷、簡單、安全可靠及預后好等優(yōu)點,有利于保護心肌,易于操作推廣,具有較好的臨床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春生,王邵華,陳昊,等.二尖瓣手術并射頻消融迷宮術治療房顫[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07,23(1):22-24.

[2] Yuasa U,Kogure S,Yamamoto N,et al.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for heart failure due to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report of a case[J].Kyobu Geka,2011,64(12):1114-1117.

[3] Haines DE,Wang Y,Curtis J.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registry risk score models for acute procedural complications or death after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mplantation[J].Circulation,2011,123(19):2069-2076.

[4] Abbaszadeh M,Khan ZH,Mehrani F,et al.Perioperative intravenous corticosteroids reduce incid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following cardiac surgery:a randomized study[J].Rev Bras Cir Cardiovasc,2012,27(1):18-23.

[5] Deedwania P,Huang GW.An evidence-based review of apixaban and its potential in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Core Evid,2012,7:49-59.

[6] Bogachev-Prokophiev A,Zheleznev S,Romanov A,et al.Ab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during mitral valve surgery:1-year results through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monitoring[J].Intract Cardiovasc Thorac Surg,2012,15(1):37-41.

[7] 王亮,殷巍,王曉明,等.瓣膜置換同期直視下射頻消融治療房顫[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08,6(10):758-759.

[8] 湯慧紅,錢億超.心房顫動射頻消融術的護理及常見并發(fā)癥的處理[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35):71-72.

[9] 宗其梅,黃衛(wèi)斌.心房顫動射頻消融術中轉為規(guī)則房速的機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13):156-158.

[10] 王建.射頻消融術并發(fā)急性心包填塞5例[J].實用醫(yī)藥,2013,30(5):438.

[11] 陳拿拉.機械瓣膜術治療風濕性心臟病合并心房顫動的術后護理[J].當代醫(yī)學,2014,20(12):103-104.

[12] 張大國,劉秀倫,劉小斌,等.瓣膜置換術中直視雙極射頻消融治療風濕性心臟病心房纖顫70例[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1, 27(3):180-181.

篇3

近代腫瘤放射治療的發(fā)展是建立在臨床放射腫瘤學、放射物理學及放射生物學基礎上的。最近十多年,隨著計算機和影像診斷技術的進步和放射治療設備的更新,放射治療已經從二維照射技術邁入以三維、四維和功能影像為基礎的精確治療時代。

即使不是醫(yī)療行業(yè)的同道,即使不是教育行業(yè)的同仁,無論年長還是年幼,提到他,總會有很多人頷首。

他就是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李曄雄,他的科研成果曾榮獲中華醫(yī)學科技獎二等獎和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這些獎勵和頭銜,代表了他曾經付出的無數的精力和心血,也代表著他需要時時肩負的責任。

而在這些之后,我們可以看到的更多的是,他為中國的放射腫瘤學和教育事業(yè)所做出的諸多貢獻,不論是篳路藍縷的時代,還是危機重重的時刻,任何時候,他都沒有忘記自己少年時代立下的志向,他所魂牽夢縈的,始終是作為一名醫(yī)生和學者的職責和追求。

文化與情感的趨同力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放射治療科(放療科)建立于1958年,是腫瘤醫(yī)院的標志性臨床科室之一,多年來,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放射治療科在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在臨床醫(yī)療、科研、人才培養(yǎng)、對外交流等方面為我國放射治療事業(yè)的普及、成長和不斷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廣受國內外同道、社會各界及廣大患者的贊譽。

在老前輩吳桓興院長和谷銑之教授的領導和倡導下,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今日的放射治療科學科齊全、學術分工明確,人才梯隊完善,實力雄厚,技術設備先進、學術地位崇高。

自建科起,放射治療科就形成了一種含蓄不張揚的文化理念,歷經幾代人的努力,李曄雄提出的科訓“和諧、嚴謹、創(chuàng)新、進取”已經成了科室的“魂”,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人。大家腳踏實地,做事情一步一個腳印,這與李曄雄的性格相得益彰。

科技人才是知識和技術的載體,誰擁有了人才誰就掌握了知識和技術,因此人才才是一個單位的根本。放射治療科屬于國家放射腫瘤學重點學科和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培養(yǎng)了大批全國各地的高端醫(yī)學人才,擁有一批全國知名的資深專家。現任學科帶頭人在全國享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和威望,是放射治療專業(yè)全國主任委員單位,各專業(yè)組的負責人在全國均具有較高知名度。科室注重中青年醫(yī)師培養(yǎng),中青年醫(yī)師成長較快,并最早在放射治療??浦虚_展住院醫(yī)師培訓工作,培養(yǎng)了一大批后備人才。

科室成立以來先后承擔了81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近5年和綜述300余篇,SCI論文50余篇,影響因子最高為18.97?,F有正式員工150人,其中正高級職稱人員15人、副高級職稱8人,在職博士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10人。在科室人員共同努力下,編輯出版《腫瘤放射治療學》第1到4版,是全國放射治療屆最重要的參考書。

“我們將會爭取每年發(fā)表SCI論文5~10篇,論文40~50篇。加強放射生物室的建設力度,引進學術帶頭人,為轉化研究提供物質條件。加強與國際一流的腫瘤治療中心和研究機構,教育機構如M.D. Anderson 癌癥中心、MSKCC、美國NIH、RTOG/ EORTC、ESTRO、IAEA、UICC等單位的合作,成為RTOG/EORTC成員。陸續(xù)開展臨床研究、基礎研究、繼續(xù)教育以及高素質人才聯(lián)合培養(yǎng)等項目?!崩顣闲壅f。

建立精確放射治療體系

放棄國外優(yōu)越條件回國,好多人對此不解。李曄雄很坦然地說:“在國外,條件雖然好,但是總感覺不是自己家里的事?!本瓦@樣,李曄雄回家了,這個家是中國。在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這塊沃土,李曄雄把幾乎所有的時間、精力都傾注在了腫瘤醫(yī)院和中國的放射治療醫(yī)學事業(yè)上。

近十余年來,李曄雄教授積極倡導科室引進先進的治療設備,與國際放射治療的發(fā)展接軌,推動了放射治療從二維技術邁入以三維/四維和功能影像為基礎的精確治療時代。率先在國內開展各項放射治療先進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某些技術的應用居于國內領先地位:1995年開展立體定向放射治療,1996年開展三維適形放射治療,2001開展調強放射治療,2006年開展簡化調強放射治療,2007引入圖像引導放射治療,2008年開展術中放射治療,2010年推行圖像引導旋轉調強放射治療。

目前科室約80%患者接受調強和三維適形放射治療等先進技術治療。同時還聯(lián)合開發(fā)和建立基于MOSAIQ網絡終端的系統(tǒng)管理,提高了放射治療科的工作效率。目前擁有8臺加速器、2臺CT模擬定位機、1臺常規(guī)模擬定位機以及16套放射治療計劃系統(tǒng)。即將擁有1臺核磁共振模擬定位機,并新增加2臺直線加速器。每年收治新病人超過5000例。規(guī)模居全國首位,達亞洲領先地位。工作基礎扎實,高級人才實力雄厚,人員結構合理,形成了先進技術研究,臨床驗證和全國推廣應用的工作模式。

惡性腫瘤的治療需要手術、放射治療、化療、靶向治療多種手段聯(lián)合的綜合治療模式。李曄雄教授領銜團隊,積極推動肺癌、食管癌、直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鼻咽癌等常見腫瘤的綜合治療,合理的選擇和優(yōu)化放射治療作為綜合治療的一部分,既保留了患者的器官功能,也極大提高了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

通過創(chuàng)建精確的三維適形和調強放射治療體系系列研究和工作,他制定了系列國家放射治療規(guī)范;組織舉辦了全國學術會議,促進放射治療關鍵技術和放射治療新方法全國推廣;聯(lián)合國際頂級腫瘤放射治療機構,構建高端放射治療關鍵技術推廣平臺。

確立淋巴瘤放射治療原則

作為放射治療科淋巴瘤學組的負責人,他努力探索結外淋巴瘤的臨床病理特點,并實施規(guī)范化治療。系統(tǒng)地研究了結外鼻型NK/T細胞淋巴瘤的臨床病理和生物學特征。結外鼻型NK/T細胞淋巴瘤是中國最常見的T細胞淋巴瘤,歐美極少見。既往對其病理和臨床特征認識不足。李曄雄項目組對之進行了系列研究,應用MRI及CT圖像深入分析鼻腔NK/T細胞淋巴瘤侵犯特征,首次提出鼻腔、韋氏環(huán)和上呼吸道外原發(fā)三個亞型,為同一病理類型不同原發(fā)部位患者的個體化治療帶來理論依據;獨創(chuàng)性提出了結外鼻型NK/T細胞淋巴瘤的亞分期原則,將Ann Arbor分期中IE期進一步劃分為局限IE期和廣泛IE期,研究結果發(fā)表在J Clin Oncol、Blood和Cancer等雜志上。

既往國際上早期NK/T細胞淋巴瘤采用單純化療或以化療為主的治療模式,臨床預后較差,5年生存率低于50%。李曄雄教授項目組在國際上最早應用以放射治療為主的治療模式,5年總生存率達到70%,生存率提高了20~30%,首次確立了放射治療作為早期結外NK/T細胞淋巴瘤的根治性治療手段,改變了國際上對該病的治療原則。相關研究結果發(fā)表于J Clin Oncol、Blood和Cancer等核心腫瘤學雜志上, JCO論著入選第一屆“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優(yōu)秀國際學術論文”。

部分研究中心對于鼻腔NK/T細胞淋巴瘤的放射治療原則是以基于原發(fā)腫瘤(GTV)的“小低劑量照射”,局部控制率僅為50%~70%。李曄雄教授項目組通過深入分析鼻腔NK/T細胞淋巴瘤的侵犯特征,明確了腫瘤容易受侵的高危區(qū)域,確定了擴大受累野和足量照射”放射治療原則,腫瘤局部控制率達90%,從而把生存率提高至70%。

通過結外NK/T細胞淋巴瘤的系列研究,改變了該疾病的分期和治療原則,腫瘤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明顯提高。系列文章結論被納入NCCN指南制定:2013年NCCN指南首次推薦放射治療、綜合治療和同步放化療作為標準治療手段。李曄雄教授參加國內外數部專著如Radiation Oncology-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和Management of Rare Adult Tumours中有關淋巴瘤章節(jié)的編寫,并應邀成為國際淋巴瘤放射治療學會常務委員和國際結外淋巴瘤研究組成員,參與惡性淋巴瘤治療策略的制定。

李曄雄項目組在國際上首次制定了調強放射治療技術條件下,頭頸部淋巴瘤、縱隔原發(fā)B細胞及霍奇金淋巴瘤正常危及器官的限制劑量,運用調強技術提高了臨床靶區(qū)的涵蓋度,消除了3級以上毒副反應的發(fā)生,顯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文章發(fā)表在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等雜志。馬克吐溫曾說過: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專注于某一項事業(yè),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李曄雄正是憑著這樣一種“專注”和“執(zhí)著”,在科研創(chuàng)新的世界中收獲累累碩果。

培養(yǎng)放射治療后續(xù)力量

李曄雄不僅是一名醫(yī)生,而且也擔負著教學的任務。在完成項目工作的同時,他非常重視對研究生和年輕醫(yī)師的培養(yǎng)。多年來,他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教育背景制定了詳細的個人培養(yǎng)計劃,并鼓勵和幫助年輕醫(yī)師到國際著名的醫(yī)學中心進修學習,目前科室80%以上的中高年資醫(yī)師已經完成國外進修項目,并發(fā)表多篇英文論文。

他每年都會組織多項國內和國際大型的學術會議和繼續(xù)教育項目,鼓勵年輕醫(yī)師擔任會議組織工作和翻譯工作,資助國內多家單位的低年資醫(yī)師完成國際的繼續(xù)教育。同時,每年招收國內醫(yī)院進修醫(yī)師50名以上,連續(xù)進行一年規(guī)范化的繼續(xù)教育臨床實踐指導和課程講座,已成為國內最著名的繼續(xù)教育項目,報名人數每年達150名以上。

推動國內放射治療發(fā)展

作為中華醫(yī)學會放射治療學會主任委員,李曄雄始終認為國內放射治療事業(yè)的整體進步才是放射治療事業(yè)發(fā)展的關鍵。為了普及推廣放射治療先進技術,李曄雄還參與編寫了國內放射治療界最權威的參考書籍《腫瘤放射治療學》,完成了多種常見腫瘤的放射治療規(guī)范和指南。通過舉辦全國放射治療年會、放射治療新技術培訓班、學術研討、現場演示等方式,向全國推廣放射治療關鍵技術和治療新策略。推廣到全國50家以省級醫(yī)院為主的應用單位,培訓放射治療醫(yī)師、放射治療技術人員3000余名,受益患者50余萬名。

夢想和方向,是生命的支點。為醫(yī)者,他妙手仁心;為師者,他諄諄慈心;做學問,他謙虛謹慎。這十年的時間,李曄雄付出了超乎尋常的努力,換來的是在學術領域的普遍認可,患者對于放射治療的安全感。卸下昨天的榮耀,李曄雄腳踏實地,把目光投向腫瘤放射治療更遠的未來。

專家簡介:

李曄雄,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蒲谐晒鴺s獲中華醫(yī)學科技獎二等獎和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獲衛(wèi)生部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篇4

[關鍵詞] 伽瑪刀; 原發(fā)性肺癌 ;CT觀察

[中圖分類號] R52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5-287-01

以往肺部腫瘤通常采取肺葉切除術治療,而某些無區(qū)域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病變較局限的患者可以采取體部伽瑪刀治療?!百が數丁睂嶋H上是一個布滿直準器的半球形頭盔,能射出201條鈷60高劑量的離子射線。經過CT和磁共振等現代影像技術精確地定位于“靶點”。定位誤差常小于0.5毫米。具有無創(chuàng)傷、不需要全麻、不開刀、不出血和無感染等優(yōu)點。下面就我院CT引導下采用伽瑪刀治療原發(fā)性肺癌原發(fā)灶的60例患者,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各型肺癌110例住院患者,其中行立體定向伽瑪射線放射治療(SRTγ)60例,男38例,女性22例;年齡42~76歲, 平均59歲。右肺上葉發(fā)病者35例,左肺上葉發(fā)病者25例. 鱗癌18例、大細胞肺癌16例、腺癌15例,其它類型11例。單純常規(guī)放射治療(CRT)50例,男31例,女性19例;年齡46~69歲, 平均57.5歲。右肺上葉發(fā)病者27例,左肺上葉發(fā)病者23例. 鱗癌17例、大細胞肺癌15例、腺癌11例,其它類型7例。兩組從性別、年齡、發(fā)病部位、肺癌分類等各方面比較差異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伽瑪刀治療原理 伽瑪射線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系統(tǒng),是一種融立體定向技術和放射外科技術于一體的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設備。它采用伽瑪射線幾何聚焦方式,通過精確的立體定向,將經過規(guī)劃的一定劑量的伽瑪射線集中射于體內的預選靶點,一次性、致死性地摧毀點內的組織,以達到切除效果。

1.3 輔助CT檢查:采用emotion 6排螺旋CT示①直接征象:腫塊影,支氣管壁增厚,支氣管狹窄與阻斷。②間接征象:繼發(fā)的阻塞性肺炎與肺不張。

1.4 伽瑪刀治療適應證:影像學或病理學已確診,無區(qū)域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病變較局限;病人不能耐受或拒絕常規(guī)放療;腫瘤隨呼吸動度小于10毫米,病人能平臥半小時以上;KS評分大于等于60分;年邁或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1]。

1.5 治療方法 1.6.1SRTγ組:采用SGS-I型號立體定向體部伽瑪射線放射治療系統(tǒng),患者用負壓袋固定于定位床上,采用GE螺旋CT以層厚3MM至5MM連續(xù)無間距增強掃描病變區(qū)域,然后將CT圖像輸入三維治療計劃系統(tǒng),對患者體表、病灶、敏感器官等進行圖像重建。腫瘤靶區(qū)(GTV)由放射治療醫(yī)師、放射診斷科醫(yī)師和物理師共同確認。臨床靶區(qū)(CTV)為GTV外放5毫米,計劃靶區(qū)(PTV)為CTV外放5毫米。根據腫瘤位置、體積、患者情況、治療目的等制定治療計劃,并經劑量體積直方圖評價,滿意后嚴格執(zhí)行。一般采用70%等劑量曲線,周邊劑量40―50Gy.每次4―8 Gy,每天1次,每周5次。

1.6 2CRT組:(略)

1.7 療效觀察:按照美國放射治療協(xié)作組和世衛(wèi)組織標準評價放射反應和近期療效。治療中及治療后觀察臨床癥狀及毒副反應情況,毒副反應觀察器官包括肺、食管、骨髓、心臟等,2至3個月后復查增強CT。

1.8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且進行t 檢驗,以P

2 結果 治療后2~3個月CT復查,SRT組60例中原發(fā)性肺癌原發(fā)灶腫瘤全消患者為45例,全消率為75%,CRT組50例中全消患者11例,全消率為22%(P<0.05)

3 討論 臨床實踐發(fā)現,ct技術的進步與“伽瑪刀”兩者的結合能更好的治療原發(fā)肺癌病灶。CT在診斷縱膈淋巴結轉移及肺尖、心包、脊桂旁、胸膜下、肋膈竇等病灶方面有較高的診斷價值。隨著多層CT的發(fā)展,Z軸多向同性,CT三維重建技術使肺癌影像立體、無重疊、逼真地顯示,可以在計算機上將重建圖像任意旋轉;剖開后,直觀準確地了解病變破壞情況[2],并可做較準確的線性或立體測量;再與二維圖像相結合,可以較準確地分析病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更好的利用伽瑪刀治療。

本組SRT組全消率為75%,初步顯示了伽瑪刀技術的獨特性和優(yōu)勢。對病灶局限,單發(fā)或者少于3個的孤立病灶,最大徑一般要求小于6厘米的肺癌[3](包括肺轉移癌)效果甚佳。伽瑪刀治療也有其缺點,用射線損毀腫瘤細胞,但無論多精確,也不能像外科手術一樣在切除病灶的同時重建組織器官功能,體部伽瑪刀治療在部分經過多次化療、腫瘤體積較大而形狀不規(guī)則的患者,有可能出現放射性肺炎和肺纖維化。

綜上,嚴格掌握適應證,正確、靈活應用多學科研究成果,將有利于肺癌和其他腫瘤的治療結果。

參考文獻

[1] 于金明.孫新東.楊新華.伽瑪刀治療肺癌37例近期療效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00(04).

篇5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腫瘤放射治療技術也發(fā)展迅猛。自適應放射治療(ART)是在3D—CRT和1MRT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新技術,本文就ART的研究進展作出分析。

一、放射治療的現狀

3D-CRT是目前放射治療的主流技術,適用于絕大部分的腫瘤。3D-CRT是一種能使高劑量區(qū)的劑量分布在三維方向上和靶區(qū)的實際形狀相一致的照射技術。其利用CT圖像重建三維的腫瘤結構,通過在不同方向設置一系列不同的照射野,并采用與病灶形狀一致的適形擋鉛,使得高劑量區(qū)的分布形狀在三維方向(前后、左右、上下)上與靶區(qū)形狀一致,同時使得病灶周圍正常組織的受量降低。適形放療包括照射靶區(qū)和周圍重要器官或組織的三維定位、治療計劃的設計、模擬以及實施4個方面。適形放療解決了一些常規(guī)放療或手術不能解決的問題:如對于射線抗拒的腫瘤及有手術禁忌證或手術不易切除的腫瘤,其提供了新的治療途徑,并取得很好療效。但是,適形放射治療并不能取代常規(guī)放療,如惡性淋巴瘤、鼻咽癌、有明確淋巴結轉移的腫瘤、空腔臟器腫瘤均應采用常規(guī)放療方法,殘余灶用適形放射治療補量,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目前常用于在常規(guī)放療后期提升腫瘤靶區(qū)劑量。IMRT是在各處輻射野與靶區(qū)外形一致的條件下,針對靶區(qū)三維形狀和要害器官與靶區(qū)的具體解剖關系對束強度進行調節(jié),單個輻射野內劑量分布是不均勻的,但整個靶區(qū)體積內劑量分布比3D–CRT治療更均勻。

二、ART概念的引入特點及實現方式

Yah等于1995年提出“將圖像數據作為反饋來判斷擺位正確與否”,并于1997年在放射治療過程中首次提出ART”的概念,使用圖像數據、劑量以及其他信號作為反饋進而對治療計劃進行修正。廣義上講,任何一種通過反饋來調節(jié)治療過程的技術均可納入ART的范疇,比如影像引導放射治療(IGRT)、體積引導放射治療、劑量引導放射治療(DGRT)、結構引導放射治療等。IGRT可謂是ART的初級階段,而DGRT則是在IGRT的基礎上提出的,DGRT除了要對比圖像數據外。還要將治療時的腫瘤和周圍正常組織實際吸收劑量于治療計劃中計算出來的劑量進行比對,以及時調整患者擺位、治療計劃再優(yōu)化,甚至在必要時修正處方劑量。

換言之,如果根據患者每個分次實際照射劑量累積情況,調整后續(xù)分次照射劑量,或者根據療程中腫瘤對治療的響應情況,調整靶區(qū)和(或)處方劑量,則可以實現真正的精確放療-ART總之,ART具有以下作用特點:①為閉環(huán)的放療過程;②對治療過程的各個偏差進行檢測;③在治療前對原始治療計劃根據反饋結果進行再優(yōu)化;④治療因人而異。目前可將ART理解為,將放療整個過程從診斷、計劃設計、治療實施到驗證作為一個可自我響應、自我修正的動態(tài)閉系統(tǒng),需要考慮諸多糾正參數,如腫瘤的位置和劑量分布、腫瘤的形狀、呼吸運動和時間等,逐步調整從而實現準確的放射治療。

就ART的實現方式而言。大致可以分為擺位修正、離線ART、實時ART和DGRT。簡言之。擺位修正是指在每個分次治療過程中,擺位后采集患者的二維或三維圖像信息反饋給臨床醫(yī)生,通過與參考圖像比較,確定擺位誤差和射野位置誤差,并予以校正,然后實施照射治療。離線ART是指根據最初的數次或當前的反饋信號,修改治療計劃,并按照修改后的治療計劃實施后續(xù)分次計劃。實時ART是指根據當前分次的反饋信號,修改治療計劃,并按照修改后的治療計劃實施當前分次治療。DGRT是指通過劑量校驗工具檢測實際照射劑量和計劃劑量之間是否存在誤差,如果誤差較大,應考慮修改計劃。

三、螺旋斷層放療系統(tǒng)

螺旋斷層放療機一開始就被視為調強治療。加上它本身是CT機,故而也被認為是IGRT機。另外,它不僅能在治療前產生傳統(tǒng)的CT影像,且可根據該影像快速計算出當天患者的所受劑量,如有必要可依據腫瘤和解剖的變化重新計算優(yōu)化計劃,產生自適應后的新計劃來完成剩余的分次照射,從而保證原始計劃和目標能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準確無誤地得以完成DGRT,并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劑量引導下的ART,它代表著以最大限度殺滅腫瘤細胞和最大程度保護正常組織為目標的精確放療設備發(fā)展的一個方向。螺旋斷層放療系統(tǒng)是在傳統(tǒng)CT機X線球管的位置換成了一個可以產生雙能6兆伏X射線的小型加速器,此加速器可以像傳統(tǒng)CT一樣掃描患者,也可用調強后的射線來治療癌癥患者,其治療過程相當于逆向CT重建,可產生精確的、按照腫瘤形狀分布的理想劑量分布。螺旋斷層放療系統(tǒng)在IGRT、IMRT、DGRT等方面的先進性體現在以下方面:①IGRT功能可實現低劑量的螺旋扇形束兆伏(MV)級CT圖像引導,實現治療前的精確擺位。②功能可實現在三維空間上劑量的高度適形能力。③DGRT功能可實現真正的實時劑量驗證功能以及依據實時劑量重建結果計算患者累積的受照劑量分布,指導放療醫(yī)生和物理師進一步高質量地完成后續(xù)放療計劃。在系統(tǒng)效率、運動校正方面還有迸一步的發(fā)展空間。無論是治療小的區(qū)域如立體定向放射治療,還是治療大的區(qū)域如全骨髓照射,都可以保護無關組織。圖像引導的ART可減少器官運動及擺位誤差對治療的影響。減少計劃靶區(qū)的邊界,從而提高照射劑量,提高腫瘤局控率。ART在國內外已應用于肺癌、前列腺癌、頭頸部癌等腫瘤。Chilezan等用錐形柬CT校正前列腺癌患者擺位,使臨床靶區(qū)CIV到計劃靶區(qū)PTV的安全邊界平均減少1㎜,靶區(qū)均一等效劑量提高了2.1%。Burridge等將ART用于膀胱癌的治療,結果顯示小腸的照射體積較少,部分間距可安全地由15mm減至10mm。ART同樣可根據實際照射劑量調整后續(xù)劑量。Rehbinder等發(fā)現,在IMRT過程中根據ART圖像調整一次計劃,可使PⅣ的邊界縮小。

篇6

【關鍵詞】腦腫瘤P放射療法;神經膠質瘤P放射療法;預后

【中圖分類號】R73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555[2007]03-0055-03

腦膠質瘤是成人常見的原發(fā)腦瘤。單純手術治療Ⅲ~Ⅳ級星形細胞50%患者6個月內死亡,100%2年內死亡[1]。術后放療對提高療效作用已較明確[1-3],但惡性腦膠質瘤生存期很短[4],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腦正常組織對放射治療耐受量的限制影響了局控率。三維適形放射治療(three-dimensionalconformalradiationtherapy,3DCRT)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腫瘤的局部放射劑量,并減低周圍正常組織的放射劑量。后程大分割劑量放療提高了放療總劑量及縮短總的放療時間,提高局控率及近期療效。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入組的16例腦膠質瘤患者均經手術后病理證實。男10例,女6例;年齡32~58歲,中位年齡45歲??ㄊ显u分(KPS)≥70,手術記錄及術后CT或MRI證實有腫瘤殘存。腫瘤部位:額葉8例,頂葉5例,顳葉1例,小腦2例。病理分級:Ⅰ~Ⅱ級6例,Ⅲ級7例,Ⅳ級3例。既往未經腦放射治療,無影響治療計劃完成的其他疾病。

1.23DCRT的方法3D2CRT在患者術后2~4周開始實施。采用中科院北京大恒公司的8MV直線加速器及TPS。殘存灶為腫瘤靶區(qū)(GTV)。臨床靶區(qū)(CTV)包括GTV周邊水腫帶或殘存灶邊界,計劃靶區(qū)(PTV)為CTV外放2cm。III~IV級星形細胞瘤外放3~5cm,確定多葉多光柵的適形遮擋,確定各野權重及分次,同時滿足臨床治療可行性。一般采用5~8個野進行照射。適形放射治療計劃的優(yōu)化:主要通過二維、三維劑量分布圖和劑量-體積直方圖(DVH)進行優(yōu)化。90%等劑量線覆蓋PTV(PTV內部劑量差異為±5%以內),邊緣劑量DT70Gy,2Gy/次,1次/d,5次/周,后程大分割,3Gy/次,1次/d,5次/周。經復位驗證后實施治療。

1.3觀察指標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和治療后每3個月各做CT或MRI掃描檢查,觀察腫瘤殘存灶退縮情況和急性毒副反應。根據Smith等[5]并發(fā)癥分級:0~2級反應認為無顯著并發(fā)癥,3級為需藥物治療的并發(fā)癥,4級為需手術治療的并發(fā)癥,5級為因治療而死亡。

1.4結果

1.4.1完成治療情況16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療,療程完成率100%,中位隨訪期9個月(6~12個月)。

1.4.2近期療效全部患者治療后均生存6個月以上,除1例患者死于局部復發(fā),1例死于肺部感染,其余14例患者均在繼續(xù)隨訪觀察中。

1.4.3急性毒副反應和并發(fā)癥頭痛、嘔吐反應發(fā)生率11.7%。放療后,腦水腫較治療前加重,3級反應率32.7%,經地塞米松和脫水治療后均好轉或緩解,其余均為0~2級腦水腫。3、6、9個月未發(fā)現放射性腦損傷病例。

2討論

腦膠質瘤一般呈浸潤生長,手術難以全部切除,術后易復發(fā)。因此,術后及時放射治療是很重要的[1]。Imperato等[3]指出,放療對惡性度高的腦膠質瘤明顯延長他們的生存時間,降低生存風險;Rosenblum等[6,7]也報道了相似結果。放射治療由于受正常腦組織放射耐受性的限制。長期以來常規(guī)分割放射治療一直是對Ⅲ級和Ⅳ級星形細胞瘤術后殘留灶的標準方法,一般給予55~60Gy,這個劑量對于惡性膠質瘤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總體療效令人失望。究其原因,主要是局部復發(fā)和腫瘤未控。由于腦正常組織耐受量難以用增高總劑量和大分割分次量辦法提高療效,而3DCRT新技術的應用可望通過減少正常組織損傷的危險性達到減少腦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并能使惡性腦膠質瘤患者安全的接受較傳統(tǒng)放療更高的放射劑量。特別是后程大分割劑量放療,縮短總治療時間及提高總治療劑量,可提高局控率,短期未見明顯并發(fā)癥。

根據Brenner的觀點,對惡性腫瘤的放療如何選擇分割方式應遵循下列原則:①需長的總治療時間的減少早反應正常組織的合并癥;②需短的總治療時間以限制腫瘤的再增殖;③需多的分割次數以使再氧合充分發(fā)生并最大限度地保護晚反應正常組織。單次大劑量照射不符合治療惡性腫瘤的放射生物學原則,并且會造成正常晚反應組織(腦組織)的嚴重損傷,而常規(guī)分割放療根本不能發(fā)揮三維適形放射的物理劑量分布的優(yōu)點。神經組織的α/β值低于近期組織甚多,只有200~300cGy[8]。為此,我們選擇了常規(guī)分割及后程大分割的三維適形放療的方法相結合,不但充分了放射物理劑量的優(yōu)點,也不會增加腦組織的損傷,提高總的治療劑量及縮短了總的放療時間。

篇7

摘要目的:探討大分割調強放射治療肺癌的護理措施。方法:對21例大分割調強放療的肺癌患者實施心理干預、皮膚護理、大分割放療專科護理,觀察不良反應。結果:患者順利完成治療計劃,2例合并1級放射性食管炎,2例合并2級放射性肺炎,5例出現1~2級皮膚反應。結論: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能減輕大分割調強放療的不良反應,確保治療的順利完成。能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質量。

關鍵詞 大分割;調強放療;肺癌;護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35

肺癌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惡性腫瘤,近年來其發(fā)病率及死亡率都迅速上升[1]。對年齡大、體質差且伴有心肺、腦等疾病難以耐受手術和化療的患者,放療成為首選治療手段[2]。常規(guī)分割放療的治療周期長,局控率較低,且?guī)Ыo患者較大痛苦,損傷大,難以耐受。我科依據醫(yī)療文獻采用大分割調強放療治療肺癌,療程短、痛苦少,患者樂于接受。同時配合細致、有效的護理,減輕了副反應,減少了并發(fā)癥,保證放射治療的順利進行?,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12月2013年2月我科共收治肺癌行大分割調強放療患者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齡43~79歲,平均年齡63.2歲。2例伴骨轉移,1例伴腦轉移。全部病例經病理學確診,腺癌11例,鱗癌9例,小細胞癌1例。所有患者無放療禁忌證,卡氏評分70~90分。

1.2放射治療方法患者肺部病灶采用直線加速器的6 mv-X線進行大分割調強放療。單次劑量6~10 Gy,每日1次,

作者單位:210009南京市江蘇省腫瘤醫(yī)院

張珍娣:女,本科,主管護師

每周5次,共5~10次,總量50~60 Gy。采用個性化真空體模固定,呼吸幅度大的患者加用腹部外壓裝置,減少因呼吸運動引起的器官移位。腦轉移、骨轉移病灶采用常規(guī)劑量放療。

2護理

2.1心理干預癌癥患者得知病情后會情緒不穩(wěn)定,表現為焦慮、恐懼、悲觀與絕望,孤獨無助,日常生活偏離正軌。根據患者的個性特點、人生經歷,針對不同患者進行正確引導,消除其恐懼心理,穩(wěn)定焦慮情緒,樹立樂觀思想。責任護士主動與患者溝通,通過拉家常、聊天等方式,誘導患者訴說出心中憂慮、擔心、恐懼,詳細解答患者的每一個疑問,使患者了解在疾病的治療和康復中保持良好心理狀態(tài)的重要性,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3]。對腫瘤患者的心理問題實施相應的心理干預。

2.2放療前的健康教育

2.2.1放療知識的宣教講解放射線治療疾病的基本知識,放療的實施流程、準備工作、注意事項。針對放療可能的副作用及不良反應,依據科學理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耐心細致解釋。特別是本組患者應用的是新技術,患者的憂慮、擔心更多,要適時開導、解釋,告知新技術的優(yōu)點優(yōu)勢,使患者樂于接受,消除恐懼心理,增強對放療副反應的心理耐受力,積極配合治療。

2.2.2宣傳吸煙的危害吸煙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4],對有吸煙史的患者勸其戒煙??梢岳煤诎鍒蠡虬l(fā)放宣傳冊等形式進行宣教,提高患者對禁煙的認識,使其主動戒煙。同時創(chuàng)造安靜、舒適的無煙就醫(yī)環(huán)境,避免被動吸煙,因為吸煙不僅對吸煙本人有危害,而且對被動的環(huán)境吸煙者同樣有危害[5]。

2.2.3鍛煉腹式呼吸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減少因呼吸引起的器官移位影響療效,每日2次,每次15 min,并練習吹笛樣呼吸法,即呼氣時縮唇,深吸緩呼,可使殘留的肺葉擴張,防止肺萎縮。

2.2.4飲食指導進食高蛋白質、高熱量富含維生素食物。鼓勵患者多飲水,每天2000 ml以上,使呼吸道黏膜濕潤,利于痰液咳出,并促進腫瘤分解毒素排出。禁飲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減少因刺激引起的咳嗽。

2.3放療中護理

2.3.1放療擺位時的護理告知患者每日放療的具體時間,幫助做好放療前準備工作,了解有無不適癥狀,及時通知醫(yī)師處理。治療時,協(xié)助患者在固定裝置中取舒適,保證每次放療的一致性、重復性。囑患者擺好開始治療時不能隨意移動,保證治療部位的精準。調節(jié)合適的治療室溫度,注意暴露部位的保暖。治療時通過監(jiān)視屏觀察患者反應,防止意外發(fā)生。首次照射時,由于照射多無感覺,患者對治療有疑問時,應及時解釋清楚,消除患者疑問。

2.3.2皮膚護理放療期間穿松軟棉質內衣,洗澡時勿用堿性肥皂等刺激性洗滌用品,保持照射野皮膚清潔干燥,同時使用三乙醇乳膏局部涂抹。照射野內禁止貼膠布、敷料及涂刺激性藥物,有癢感時忌用手抓撓,保持照射野標記清晰、完整。

2.3.3預防感染調節(jié)適宜的病室溫度,注意保暖。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室內定期紫外線消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口腔清潔。加強營養(yǎng),注意休息,避免去公共場所及人群密集的地方。

2.4出院指導大分割調強放療療程短,放療5~10次,而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等不良反應可能出院后才會表現出來,做好出院指導至關重要。注意休息,適當參加力所能及的活動,以無疲勞感為宜。放療后3個月內做好照射野皮膚護理,參照放療期間的皮膚護理方法。增強體質,加強營養(yǎng),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出院后按時來醫(yī)院復診,動態(tài)觀察病情變化,出現咳嗽、氣急、低熱等要及時復診。

3結果

本組21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放射治療。其中2例合并1級放射性食管炎,2例合并2級放射性肺炎,5例出現1~2級皮膚反應。經積極的對癥治療、護理,好轉出院。1例左上肺癌治療好轉3個月后左下肺轉移,1例5個月后病情出現進展,2例均再次住院行大分割調強放療,完成治療后好轉出院。

4討論

調強放療是高精確度的放射治療手段,其劑量分布與腫瘤靶區(qū)的形狀一致,治療區(qū)劑量分布合理,照射區(qū)域準確,使腫瘤靶區(qū)受到最大劑量照射,而周圍正常組織少受或不受照射,從而提高了靶區(qū)劑量,減少了正常組織受量,很好地保護了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降低了放療過程中毒副反應的發(fā)生[6]。大分割調強放療與常規(guī)劑量分割比較,生物有效劑量明顯增大。大分割放療通過增加單次照射劑量的方式縮短總治療時間,可以減少腫瘤細胞出現加速再增殖時間,并在出現加速再增殖時給予腫瘤細胞超常規(guī)的高劑量,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再增殖而提高了患者的治療增益比和局控率[7]。同時縮短了患者的總治療時間,患者樂于接受。

對肺癌放療患者在完成基礎護理的同時,做好健康教育非常重要,隨時注意觀察患者的不良反應,及時有效地進行有針對性的??谱o理,及時掌握患者的心理變化,給予更多人性化鼓勵,為患者和家屬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減輕患者痛苦,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使患者積極樂觀地配合治療,保證了放療計劃的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葉任高,陸再英主編.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16-126.

[2]朱文科,高麗莉,光新輝,等.三維適形放射治療結合同步化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yī)學,2009,15(34):66-68.

[3]秦秀容.腫瘤化療患者心理因素的探討與護患溝通技巧[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7,23(18):2801-2802.

[4]支修益.肺癌高發(fā) 罪魁在煙[J].抗癌之窗,2007,4(7):23.

[5](美)羅伯特主編,赫捷主譯.肺癌[M].北京:中國醫(yī)學科技出版社,2010:13.

[6]劉子瑩,盧冰,歐陽偉煒,等.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大分割放療治療臨床研究[J].腫瘤預防與治療,2008,21(2):152-153.

[7]沈文斌,祝淑釵,高紅梅,等.三維適形大分割放射治療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不良反應與長期生存分析[J].腫瘤防治研究,2012,39(5):577-581.

篇8

一、它們使用的“武器”不同

放療,即放射治療,它是一名出色的“物理學家”,能夠利用各種不同能量的射線來對付腫瘤君,以抑制和殺滅腫瘤細胞的一種治療方法。它的武器就是能夠產生各類射線的機器,常見的是電子直線加速器。而化療則是一名出色的“化學藥物學家”,擅長應用化學藥物(包括內分泌藥物等)來和腫瘤君較量。常通過靜脈注射、口服或其他形式讓化療藥物進入體內以殺滅腫瘤。

二、它們的攻擊范圍不同

放療擅長搏擊,對局部的攻擊力度較強大,放射治療的范圍稱“靶區(qū)”,即射線集中治療區(qū)域,靶區(qū)以外則沒有多少射線,正常組織不會有太大的損傷,放療醫(yī)師根據影像學及其他臨床檢查確定腫瘤大小及其侵犯部位后,還必須了解該腫瘤生物學特征及擴散規(guī)律才能決定放射范圍?;熓且匀碇委煘橹?,藥物進入體內后會分布到全身各處,不光對實體腫瘤有作用,對微小不可見轉移灶也同樣有很強的殺滅作用。當然現在也有局部治療為主的化療,例如介入化療、局部灌注化療等。

三、它們攻擊的對象不同

放療主要針對相對比較局限的實體腫瘤的根治治療,例如頭頸部腫瘤、肺癌、食管癌、皮膚癌、淋巴瘤等;一些腫瘤的術前、術后輔助治療,如乳腺癌、宮頸癌、胃腸腫瘤;另外還有些腫瘤,如骨及腦轉移腫瘤姑息放療等。而對于白血病等全身性腫瘤,則作用有限。目前70%左右的腫瘤病人在病程的不同階段需要接受放射治療,由此可見,放療在腫瘤治療中地位之重要。化療則是針對對化療藥物比較敏感的腫瘤,如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統(tǒng)疾病、乳腺癌、胃腸腫瘤、肺癌、生殖系統(tǒng)腫瘤等?;煹男ЧQ于腫瘤的類型和病況,有的可治愈,更多的是抑制腫瘤生長和擴散。隨著新技術的出現,放療、化療的適應癥也在變化。

四、它們的毒副反應不同

總的來說,放療是以局部反應為主,與放療射野有關。例如頭頸部放療會出現口干、咽喉腫痛、頸部纖維化、味覺功能減退等。胸部放療可能會出現放射性肺改變、放射性食管炎等。隨著放療技術的進步,以前經常出現的放射性腦損傷、截癱等則較少發(fā)生?;熞匀矸磻獮橹鳎话闶枪撬枰种?、胃腸道反應多見。例如血象降低、惡心、嘔吐,以及靜脈炎等。而只要處理得當,嚴重的肝腎功能損傷,心功能損傷,以及“把膽汁都吐出來”的劇烈反應臨床上并不十分常見?,F在科技在發(fā)展,放療、化療的毒副作用也在逐步減輕。

篇9

近年來,肺癌的影像診斷技術及臨床治療水平有了很大的進展和提高,人群篩查的早期肺癌絕大多數都能通過手術切除得以臨床治愈。

一、建立強大的三級防線

1 一級預防――健康人群的預防

肺癌的主要原因是吸煙,因此,不吸煙、遠離二手煙污染就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患肺癌的風險。

2 二級預防――高危人群早診早治

對40歲以上的長期吸煙者;經常接觸煤煙、煤焦油和油煙者;慢性肺部疾病如肺結核等患者;慢性咳嗽、痰中帶血者;有肺癌家族史者,最好能夠每年定期進行全面體檢,包括正側位胸片檢查,有條件的地區(qū)和高危人群可行胸部CT檢查。

肺癌早期少有癥狀,因癥狀就診者多屬中晚期,療效不佳。因而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提高肺癌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關鍵。如果經常出現刺激性咳嗽,甚至血痰或咳血,更應提高警惕、及時到醫(yī)院就診了。

3 三級預防――肺癌患者康復性預防

對于中晚期肺癌,應強調進行多學科綜合治療,因任何單一治療手段療效均有限。采取各種醫(yī)療手段可防止病情惡化、復發(fā)、轉移,延長肺癌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質量,并促進康復。

二、肺癌常見臨床癥狀

肺癌治療需要嚴格按照分期進行,按照組織病理學分類,肺癌可以分為兩大類:(1)非小細胞肺癌,占肺癌總數的80%~85%:包括腺癌、鱗癌、大細胞癌等。(2)小細胞癌,包括燕麥細胞型、中間細胞型、復合燕麥細胞型。

80%以上的肺癌患者,在胸部x線體檢時能發(fā)現肺部有陰影。80%以上的肺癌患者出現癥狀就診時,已經屬于肺癌中晚期了。

1 肺癌早期癥狀肺癌在早期并沒有什么特殊癥狀,僅為一般呼吸系統(tǒng)疾病所共有的癥狀,如咳嗽、痰中帶血、低熱、胸痛、氣悶等,很容易被忽略。

2 肺癌晚期癥狀常見面頸部水腫、聲音嘶啞、呼吸急促、體重減輕等癥狀。

3 廣泛轉移肺癌癥狀因為肺癌極易發(fā)生遠處轉移,若病灶轉移到腦,可以引起持續(xù)性頭痛、視力模糊;若癌癥轉移到骨,則會導致骨質破壞,引起骨痛。骨質結構破壞嚴重的,日常活動中很容易發(fā)生骨折。

4 非小細胞肺癌分期簡單來說,腫瘤如果局限在肺內并且沒有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是I期肺癌;雖然發(fā)生了淋巴結轉移,但僅限于肺內,是Ⅱ期肺癌。I、Ⅱ期肺癌屬于早期肺癌,最適合進行手術治療。如果由于年齡較大或合并心臟病、腦梗死等嚴重疾病,不能接受手術治療,可以選擇CT引導下射頻消融治療或立體定向放療(即所謂的x刀或伽馬刀)。

肺癌發(fā)生了縱隔淋巴結轉移以后就屬于Ⅲ期肺癌,單純外科手術切除就不行了,需要將手術、輔助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技術相結合。目前,我們把Ⅲ期非小細胞肺癌稱為“全身性疾病”,需要用全身的化療藥物或靶向治療,以期延長患者的5年生存率。如果出現了胸腔外淋巴結轉移或肺外轉移,如顱腦轉移、骨轉移、腹腔轉移,就屬于晚期肺癌,又稱之為Ⅳ期肺癌,治療以非手術方法為主。

5 小細胞肺癌分期小細胞肺癌分為局限期和擴散期。局限期指癌癥僅限于一側肺且淋巴結僅位于同一側胸部;擴散期指小細胞肺癌擴散到另一側肺,或者對側胸部的淋巴結,或者遠處器官,或者有惡性胸水包繞肺,也叫做廣泛期。

三、生命的艱難抉擇

目前,治療肺癌的常用方法是外科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此外,射頻消融、伽馬刀等新治療技術也逐步應用于臨床。根據癌癥病灶的大小、位置、轉移等情況,這些治療方法可以單獨或聯(lián)合使用。

1 手術治療手術切除是治療早期肺癌的最重要的治療方法,通過徹底切除肺原發(fā)腫瘤和有計劃地清除肺門縱隔淋巴結,達到肺癌根治性切除的目的。早期肺癌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后,大約70%可以獲得長期生存。

10多年來發(fā)展起來的電視胸腔鏡外科技術,可以非常微創(chuàng)地完成肺癌切除手術,患者痛苦小,恢復快,但僅適用于沒有淋巴結轉移的I期肺癌。

2 放射治療肺癌放射治療就是應用各種不同的能量射線和照射方法照射癌腫,來達到抑制和殺滅癌細胞的目的。它是一種治療局部癌變比較有效的方法,在各種類型肺癌中,小細胞肺癌對放射治療的敏感性最高,鱗癌次之,腺癌和細支氣管肺癌敏感度是最低的。

放射治療可引起疲乏、食欲減退、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放射性食管炎等多種不良反應,所以選擇放射治療時一定要慎重。體質比較差,年齡偏大者不適合進行放射治療。

3 化學治療是用化學藥物殺死癌細胞的一種治療方法??梢愿纳品伟┗颊叩呐R床癥狀,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但化學治療會引起掉頭發(fā)、胃口差、惡心嘔吐、拉肚子、口腔潰瘍等副作用。很多患者就是因為受不了化療所帶來的痛苦,無法堅持治療,因此延誤了病情,造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4 射頻消融射頻消融治療技術是近年來推廣的肺癌微創(chuàng)治療新技術之一。射頻消融技術是應用消融電極,在超聲、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或在術中將射頻電極放人實體腫瘤組織,通過射頻輸出,使癌腫局部溫度達90℃以上,通過高溫來殺滅腫瘤組織的一種方法,可以作為不能接受手術治療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選擇。

四、新希望――肺癌靶向治療

篇10

原發(fā)性肝癌(以下簡稱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特別在華東地區(qū),以上海為例,2003年肝癌的發(fā)生率男性為37.05/10萬,女性為14.0/10萬,分別居男性和女性腫瘤發(fā)生率的第3位和第6位。肝癌的治療效果差,因此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惡性腫瘤。

肝癌的治療首選手術切除,手術療效尚好,特別是對早期小肝癌,5年生存率可達60%左右,但對局部較晚的大肝癌,手術后5年生存率為30%左右。遺憾的是,我國尚沒有開展廣泛自然人群的肝癌普查,因此在出現癥狀而就醫(yī)的病人中,大部分已到了中晚期。以上海為例,僅20%-25%的肝癌病人有手術的可能性。在非手術治療的諸多療法中,常用肝動脈化療加栓塞(TACE),其次有瘤內無水酒精注射,以及近年來應用的射頻消融和超聲聚焦治療(HIFU),它們的療效都不夠理想。

放療是惡性腫瘤治療的三大手段之一,但是在肝癌上的應用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在國外肝癌是一個少見腫瘤,而來自于消化道惡性腫瘤的轉移性肝癌較為常見,所以放療被應用于轉移性肝癌的治療。然而,對肝癌的放療卻沒有多少經驗,因此在國際上一些著名的放射腫瘤學教科書上都沒有肝癌放療的章節(jié),說明放療在肝癌治療上幾乎沒有地位。我國對肝癌進行治療的嘗試始于20世紀60年代。當時試用大面積的放療,半肝甚至全肝放療,療效較差,因為放射性肝損傷(radiation-inducedliverdisease,RILD)以致對肝癌的放射劑量不高。到了20世紀70年代,原上海醫(yī)科大學腫瘤醫(yī)院試用移動條照射技術對肝癌進行大面積或全肝的照射,使放射劑量有所提高,療效有一定改善,因此在1983年我國第一部放療教科書《腫瘤放射治療學》中有了一個章節(jié)介紹肝癌的放療。但是在此書的以后幾版中不再提到肝癌的放療,因為療效實在太差,而且一旦產生RILD,絕大多數病人在短期內死于肝功能衰竭。

肝癌放療的再嘗試

傳統(tǒng)放療技術治療肝癌療效差的主要原因是:①對肝癌病灶及周圍正常組織和器官,如胃、十二指腸、腎臟等解剖位置的定位不準確,造成對腫瘤照射劑量不高,且累及正常組織和臟器;②對放射劑量的計算不精確,特別是照射正常肝放射劑量,因為肝臟受到的劑量分布不均勻;③對肝的放射耐受性沒有充分了解,以致對肝癌的放療劑量不敢提高。十余年來,新發(fā)展了放療新技術――三維適形放療(3DCRT)和調強放療(IMRT),這些技術是基于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及其在醫(yī)學領域的應用:①影像學,包括腫瘤及其周圍正常結構的三維立體結構虛擬重建;②放療計劃計算機系統(tǒng)(TPS)的發(fā)明,在TPS幫助下設計放療計劃,包括放射野的設置,劑量計算,計劃優(yōu)化,特別是能獲得正常肝臟受到的劑量及其在肝臟的分布;③放療計劃執(zhí)行的質量控制和保證,使放療計劃能被正確的實施于病人。由于放射治療在技術上的革命性進步,使得放療在肝癌治療中的地位被再次提出,迄今,國內外再次嘗試應用3DCRT于肝癌,獲得了令人興奮的結果。

3DCRT治療肝癌的療效

近10年來在國內外已報告了若干篇肝癌3DCRT放療的結果:1997年Robertson報道了22例放療(常規(guī)分割,48-72.6Gy)和肝動脈化療。中位生存期6個月,4年生存率20%;1999年Seong報道30例放療(常規(guī)分割,44Gy)聯(lián)合應用TA-CE,中位生存期17個月,3年生存率22.2%;1999年Cheng報道13例放療(常規(guī)分割,40-60Gy)合用TACE,中位生存期7個月;2000年Seong報道27例放療(常規(guī)分割,40-60Gy),中位生存期14個月,3年生存率21.4%;2002年Park報道158例放療(常規(guī)分割,25-59Gy),中位生存期10個月,2年生存率19.9%;2004年曾紹沖報道54例放療(常規(guī)分割,50Gy)合用TACE,3年生存率24%;2005年Park報道59例放療(每次3Gy左右,總量30-55Gy),中位生存期10個月,3年生存率為14.5%;2005年梁世雄報道128例放療(每次4-6Gy,一周3次,總量54Gy),1/3病人加用TACE,中位生存期16個月,3年生存率為28%。復旦大學腫瘤醫(yī)院周振華用TACE加3DCRT聯(lián)合治療細胞學或病理學證實的肝癌50例,3年生存率,局部無進展生存率和遠處轉移率分別為26%、38%和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