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農業(yè)病蟲害防治措施范文

時間:2023-11-15 17:44: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常見農業(yè)病蟲害防治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常見農業(yè)病蟲害防治措施

篇1

關鍵詞:花生;病蟲害;優(yōu)良品種;種植技術;產量和質量

中圖分類號:S56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21

引言

隨著農業(yè)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推廣,再加上種植經驗總結,花生產量和質量逐年增加。這對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增加他們的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事實上,花生種植能為人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但不能忽視的是,花生在生長期間容易受病蟲害侵擾,嚴重影響花生的產量和質量,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對策。本文結合花生種植基本情況,就如何有效防治病蟲害提出相應對策,希望為實際工作開展提供啟示。

1 新時期花生病蟲害的發(fā)生情況

花生種植過程中,由于受到品種、土壤、水分、種植技術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可能導致病蟲害發(fā)生,其類型多種多樣,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1.1 類型

花生病蟲害的類型多種多樣,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有100多種。病蟲害的發(fā)生,不僅降低產量,還影響花生質量?;ㄉ?a href="http://www.dias-ktv.com/haowen/230501.html" target="_blank">常見的病害為根腐病、葉斑病、莖腐病、青枯病、爛果病、花生銹病等,花生蟲害主要有金龜子、食葉蟲等。

1.2 成因

導致病蟲害發(fā)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主要有氣候條件、周圍農作物的影響、土壤條件、人為因素等。例如,雨量過重,干旱,溫度過高,周圍農作物病害對花生的侵擾,或者在病蟲害初期,種植人員未能及時采取防治措施,都會引起病x害的發(fā)生。

2 新時期花生病蟲害防治的意義

病蟲害防治是花生種植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內容,也是種植人員必須重視的問題,其作用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2.1 確保花生更好生長

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能為花生的生長創(chuàng)造條件。通常來說,如果花生的生長期間發(fā)生病蟲害,往往會使葉子的顏色變黃,難以正常成長。而采取相應措施,實現(xiàn)對病蟲害的防治,能為花生有效生長創(chuàng)造便利。

2.2 提高花生產量和質量

通常來說,病蟲害的發(fā)生,會使花生的產量下降50%~70%。而通過采取有效的田間管理措施,加強病蟲害防治工作,能將產量穩(wěn)定在原產量的80%~95%。并且還可以殺死田間的病蟲害,為花生的播種、生長、采收創(chuàng)造條件。不僅能保證花生的產量,還能提高花生種植的質量。

3 新時期花生病蟲害防治的措施

為彌補實際工作的不足,提高花生病蟲害防治效果,可以從以下方面采取防治措施。

3.1 培育優(yōu)良品種

培養(yǎng)優(yōu)良品種不僅能激發(fā)人們種植花生的積極性,還可以增強花生抵抗病蟲害能力,使其更為有效發(fā)揮作用。要培育高產、優(yōu)質、抗病蟲害能力強的花生品種,為花生種植創(chuàng)造條件。要注重高產優(yōu)質品種應用,以增強抗病蟲害能力為目標,利用多種雜交技術,有效培養(yǎng)優(yōu)良品種。

3.2 落實病蟲害防治措施

常用物理防治和藥物防治2種方法,還可以引入生物防治方法,利用自然界的生物鏈,尋找蟲害天敵,提高防治效果。要重視花生保護工作,避免新蟲害進入。物理防治中可以對燈光誘捕方法進行優(yōu)化,設置多個燈源,從而有效吸引蟲類,再進行集中捕殺。藥物防治方法應用時,需要考慮食品安全,不得使用違禁藥物,并規(guī)范用藥,合理安排藥物使用時間,提高規(guī)范化水平。

3.3 提高花生種植技術水平

注重現(xiàn)代化農業(yè)機具的應用,提高種植技術水平,確保產量和質量,有效防治病蟲害侵擾?,F(xiàn)代農具能將種植、施肥、田間管理技術等融為一體,對防治病蟲害,提高花生種植產量和質量產生重要影響。種植人員應該加強學習,有效掌握現(xiàn)代種植技術,遵循技術規(guī)范流程和操作要求,把握每個要點。并落實植保技術,實現(xiàn)花生種植的科學管理,提高種植技術水平。

3.4 建立病蟲害防控技術規(guī)程

從食品安全的角度出發(fā),以提高花生質量和安全標準為目標,建立病蟲害防控技術規(guī)程,從而更好約束和規(guī)范花生種植活動,確?;ㄉN植安全。采用花生種植保護技術,構建區(qū)域性的技術規(guī)程,擴大病蟲害防控面積,防治病蟲害侵擾。建立規(guī)范、有效的防范機制,降低病蟲害帶來的危害,確保花生產量和質量。

4 結束語

整個花生種植期間,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病蟲害是不可忽視的一項工作。本文介紹了病蟲害防治措施,能為實際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指導。此外,還要加強花生種植全過程管理,善于總結經驗,提前采取措施防治病害。進而為花生的生長創(chuàng)造便利,促進花生產量和質量提高。

參考文獻

[1]方秋瑾.花生主要病蟲害的發(fā)生及防治[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0(7):186-187.

篇2

關鍵詞:園林植物;病蟲危害;防止措施

中圖分類號:TU98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88

園林植物景觀是人為打造的,園林植物極易受到氣候、環(huán)境、土壤等因素的影響。在城市中由于土地面積有限,園林植物栽種過程中較為密集,園林植物的通風、陽光直射效果不好。有些城市中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致使園林植物下雜草叢生,再加上受路燈的影響,經常招來一些有害病蟲,這些都打破了園林植物生產系統(tǒng),極易發(fā)生病蟲危害。

1 園林植物管護和病蟲害防治的原則

園林植物管護和病蟲害防治的原則主要有:安全原則,即在保證人安全的情況下采取有效的農藥等進行防治;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積極消滅原則,根據(jù)園林植物生長及病蟲害發(fā)生特點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防治,將病蟲危害扼殺在搖籃中。在防治園林植物病蟲危害時應將生態(tài)、經濟、社會3大效益放在首位,在保證生態(tài)、社會安全的情況下利用經濟的方法進行防治。

2 園林植物管護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

園林植物管理與病蟲危害在防治過程中應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全方位地加強防治工作,盡可能減少病蟲危害??刹扇〉拇胧┲饕小?/p>

2.1 定期清理園圃

園圃長期不清理就會出現(xiàn)大量雜草、各種病蟲害殘體、枯葉等,這些都會影響園林植物的正常生產,甚至會發(fā)生病蟲害。因此應定期進行園圃清理,防止病蟲害的發(fā)生。但在清理園圃時應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護措施,一些帶有病蟲害的土壤等必須要經過處理后才能使用,防治微小病蟲害的人為傳染。

2.2 加強園林植物管護措施

在加強園林植物管護時應從肥水管理、修剪管理、除草、翻土培土等方面入手。

肥水管理,顧名思義就是施肥和澆水管理,這是園林植物管護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園林植物要想安全、快速生長,就必須要加強施肥和澆水管理,在施肥時應注意使用不會污染環(huán)境的有機肥,并根據(jù)天氣情況合理地進行澆水,要保證園林植物點觀賞價值,使之能夠健康成長。

園林植物主要是用于觀賞,因此有些植物不需要長得太過茂盛和粗大,否則不僅影響觀賞價值,而且容易產生病蟲危害。所以平時管護中需要勤修剪。但修剪時并不是隨便修剪,需要合理修剪,這樣才能保證植物得到充分的陽光照射,也能免受病蟲害的侵害。

除草也是園林植物管護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及時除草可以保持土壤中的水分,促進植物正常生長。雜草中一般聚集著各種病蟲害蟲如草履蚧等,因此除草也是拔除病蟲害根源地的主要措施,有利于減少病蟲害的產生。

翻土培土也是防治病蟲害的有效方法,但翻土培土時應在合適的季節(jié)進行。如很多花卉植物可選擇在冬季時進行一次深入翻土,將藏于土壤中的病蟲害幼體等翻到地表上,減少來年病蟲害的發(fā)生。在培土時也要注意覆土的厚度,不給害蟲進行孵化或產卵的機會。

2.3 化學防治措施

化學防治就是通常所說的農藥防治措施,利用化學藥品中的毒性來治理病蟲害。常見到的農藥有殺蟲劑等,這種防治措施在園林植物管護中是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效果較好。但化學防治措施如果使用不當就會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環(huán)境,因此在使用這種防治措施時應合理、規(guī)范。

2.4 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利用對病蟲害有抗性的生物如蟲、鳥等來防治病蟲害。病蟲害雖然來源廣泛,危害較大,但再厲害的病蟲害都有天敵,如飛蛾、蚱蜢等的天敵是青蛙。因此在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中很多地方都會利用生物防治措施,如以蟲治蟲、以鳥治蟲、以菌治蟲等方法。生物防治措施具有無污染的優(yōu)點,而這一優(yōu)點正是非生物防治措施中所缺少的。

2.5 物理機械防治措施

物理機械防治是指在物理因子或機械等外力幫助下防治病蟲害。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利用高頻電、微波等防治病蟲害也在不斷研究中。不同病蟲害其生長階段中對電磁能、熱效應等的反應是不同的,因此可以利用不同劑量的高頻電、微波等產生不同的電磁熱,并利用其產生的熱效率直接殺死病蟲的幼蟲、蟲卵等。

3 結語

p少園林植物景觀有利于調節(jié)氣溫,凈化空氣,優(yōu)化環(huán)境,為人們打造一個健康、優(yōu)美的生活環(huán)境,為人們的身體健康提供基本的保障,因此各地都在加快園林植物景觀建設步伐,使之為城市發(fā)展增添綠色。病蟲害的困擾影響園林植物的正常生長,使其無法發(fā)揮出功能性作用,因此就需要加大園林植物管護力度,合理地將多種防治措施結合在一起綜合使用,提高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效率,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觀賞性植物;侵染性病害;防治

1 觀賞植物侵染性病害

1.1 侵染性病害概念

侵染性病害的發(fā)生,是由于生物因素引起的。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稱為病原物。這些病原物對觀賞植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寄生能力和致病能力,具有很強的繁殖力,可以從已感病的植株上主動地或借助于外力傳播到健康植株上,進行生長、發(fā)育、繁殖、傳播,周而復始,發(fā)展速度非常快。這類病害可以傳染,對觀賞植物造成的威脅性最大,需要及時做好防治工作。

1.2 侵染性病害癥狀

1.2.1 變色。變色以葉片變色最為明顯。葉片褪綠或變黃,整片葉子褪綠變黃或局部變色。

1.2.2 壞死。壞死是植物生病后由于細胞組織死亡而引起的。根、莖、葉、花、果實都能發(fā)生壞死。壞死在葉片上的表現(xiàn)有葉斑和葉枯兩種。葉斑有圓斑、角斑、條斑、環(huán)斑、輪紋斑等。幼苗的莖或根部的壞死可以造成死苗而出現(xiàn)猝倒或立枯的病狀。壞死多由真菌或細菌侵染引起的。葉部的壞死是最常見的一種癥狀。

1.2.3 腐爛。植物的花、果生病后容易發(fā)生腐爛,是由病菌侵染引起或不良的條件造成。

1.2.4 畸形。植物細胞或植株的生長發(fā)育受到抑制或促進,如徒長、矮化和叢生?;卧谌~片上常表現(xiàn)扭曲、皺縮、卷葉、縮葉等病狀。根、莖的過度分枝引起叢根和叢枝等叢生現(xiàn)象。腫瘤由于部分組織和細胞的過度生長而產生的畸形。這種畸形病狀是由于部分細菌或線蟲引起的。

1.2.5 萎蔫。萎蔫是指根部或莖部的維管束組織受到感染而發(fā)生的凋萎,它是由病菌侵入引起的,這種萎蔫是不能恢復的。

2 園林植物侵染性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及目標

2.1 侵染性病蟲害對園林植物危害的嚴重性和對其防治的重要性

侵染性病蟲害是園林植物生產栽培以及養(yǎng)護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幾乎每一種園林植物都有病蟲的危害。它們的危害主要表現(xiàn)在導致園林植物生長不良,殘缺不全,或者出現(xiàn)壞死斑點(塊),發(fā)生畸形、凋萎和腐爛等,降低花木的質量,使之失去觀賞價值和綠化效果,嚴重時引起整株或整片死亡,影響景觀和給生產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2.2 園林植物侵染性病蟲害防治方針及指標

任何一種病蟲種群的消長都將受到一定環(huán)境的制約,同時也對一定范圍的環(huán)境產生影響,并在內部和周圍構成特殊的種群環(huán)境和復雜的生態(tài)關系,從而使得其本身具備一定的發(fā)生與發(fā)展規(guī)律。這是以生態(tài)園林為依托,實現(xiàn)城市園林、花卉病蟲害治理的理論依據(jù)。

3 侵染性病蟲害防治措施

3.1 防治措施總方針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是觀賞植物侵染性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針。保護寄主植物不受侵染,或增強寄主的抗病性,把病原物的數(shù)量控制在最低限度,或切斷它們的侵染循環(huán),改善環(huán)境條件,使之有利于寄主植物的生長發(fā)育,而不利于病原物的生存和侵染。觀賞植物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方法包括植物檢疫措施,園林技術措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化學防治等措施。

3.2 建立病蟲害預警系統(tǒng)

對于我國的農、林業(yè)病蟲害測報工作,國家有測報中心,?。▍^(qū))有測報總站,市(縣)有測報網(wǎng)(站)點。同時,國家還先后出臺了《農業(yè)(森林植物)病蟲害測報管理辦法》和《農業(yè)(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等,為農、林業(yè)病蟲害測報工作走向制度化、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提供了保證。而有關我國園林植物病蟲害的測報工作,目前全國尚有不少城市在此方面還屬空白。

當前,亟待解決的是盡快明確測報業(yè)務的歸口部門以及早日制定和頒布有關法規(guī)和條例,依法促使我國園林植物病蟲害測報網(wǎng)站的建立和健全,以條例的形式確保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實施。

3.3 采取綜合治理的措施

協(xié)調各種方法進行防治,可以起到安全有效的作用,包括日常管護、植物檢疫、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人工防治及安全的化學防治等技術。注重物理機械防治措施,結合修剪,可去除多種植物病蟲害。

由于園林環(huán)境是人居環(huán)境,化學防治要注意其安全性,首先應選用效果好、污染少的化學農藥;其次應通過改進施藥方法和工具來減少污染;第三要準確把握防治時機,避免盲目濫用農藥。

近年來,生物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的采用為病蟲害防控管理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同時也為盡可能地少用化學農藥奠定了基礎。此措施有利于保護天敵和環(huán)境,可以延緩病蟲抗藥性的產生,越來越為植保工作者所接受。其中生物防治可分為: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鳥治蟲、以菌治病和以菌除草等。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無公害辣椒;常見病蟲害;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 S436.418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09.048

無公害產品指將有毒有害物質控制在安全允許范圍內,符合《國標》的產品,多指農產品。無公害辣椒是指產地環(huán)境、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guī)范要求的食用辣椒。針對無公害辣椒的病蟲害防治要運用生態(tài)防治策略,在維持生態(tài)平衡的情況下控制病蟲害,生產出安全、優(yōu)質的無公害辣椒。本文對此作出簡要的分析。

1 無公害辣椒的常見病蟲害

1.1蚜蟲、白粉虱

在辣椒的生長過程中,蚜蟲是常發(fā)性害蟲。蚜蟲常群集于葉背,通過刺吸葉片汁液,使葉片變黃并分泌蜜露,污染葉面,影響作物光合作用。另外,它也是病毒病的傳播媒介,對辣椒的生長十分不利。而白粉虱從生物角度來講比蚜蟲對辣椒生長的危害更嚴重,它的個體雖然比蚜蟲小,但也是群集于葉背刺吸葉片汁液,使葉片變黃、萎蔫甚至死亡,危害十分嚴重。另外,在辣椒生長的中后期,棉鈴蟲、煙青蟲為主要害蟲,并且為害特征十分相似,均為幼蟲咬孔蛀果,啃食果肉和胎座,留下大量糞便,然后換果繼續(xù)取食。被害的辣椒果實在被這兩種害蟲啃食后便失去其商品價值,若此時遭遇雨后會產生腐爛,將會造成減產,減產量甚至可達10%以上。

1.2辣椒根腐病

近年來因此病,辣椒的產量呈現(xiàn)直線下降趨勢。該病多發(fā)生在辣椒定植后至采果盛期,主要為害辣椒莖基部和維管束。辣椒染病后,病株白天萎蔫,傍晚至次日凌晨期間恢復,反復幾次后整株枯死。這時,能夠觀察得到病株的根莖部及根部皮層呈淡褐色至深褐色腐爛,病莖皮層極易剝離,莖內維管束也發(fā)生褐變,局限于根及根莖部(地面以下的莖)的病變部位,病株多倒伏而死。病原菌從根部傷口侵入,借雨水或灌溉水傳播,進行再侵染。禁止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是防治此病的條件。另外,如果施用未腐熟的土雜肥,也會加重發(fā)病。

1.3辣椒病毒病

每年6月中旬是該病的發(fā)生盛期,應提前預防。常見有花葉、黃化、壞死和畸形等四種癥狀。輕型花葉病葉初現(xiàn)明脈和輕微褪綠,病株無明顯畸形或矮化,造成落葉,重型花葉除表現(xiàn)褪綠斑駁外,葉面凹凸不平,葉脈皺縮畸形,甚至會形成線葉,造成植株生長緩慢、矮化,結果小。病葉也會逐漸發(fā)黃并逐漸下落。病株部分組織變褐壞死,會引發(fā)一些諸如條斑、頂枯、環(huán)斑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高溫干旱、強光很容易導致病毒病發(fā)病,這種病傳播的主要途徑是蚜蟲或其他接觸。當植株缺肥時,辣椒也易感病。

1.4其他蟲害

1.4.1 棉鈴蟲和煙青蟲 主要為害花、果,也咬食嫩莖嫩葉,造成落花、落果、蛀果、莖葉缺失,用甲維鹽1500倍液,或高效氯氟氰菊酯2000倍液防治效果好?;蛴?0%殺滅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噴施。

1.4.2 蚜蟲、紅蜘蛛和茶黃螨 是傳播病毒病的主要媒介,用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7500倍液防治蚜蟲;用螨蟲蓋特1000倍液防治紅蜘蛛和茶黃螨。

2 無公害辣椒病蟲害的防治

2.1農業(yè)防治

無論是苗床還是大田,為適宜辣椒的連作,應選擇3年未種植辣椒、茄子、番茄等茄科及瓜類作物的土壤,選用非黏性、能灌能排、有機質含量較高的肥沃土壤效果更佳。辣椒有病毒病、炭疽病、猝倒病、立枯病、白粉病等二十余種病害,種類繁多,尤其是在大棚、溫室等保護地高溫高濕環(huán)境下,病害的發(fā)生、流行就更為嚴重。

2.2 病毒病防治措施

癥狀一般表現(xiàn)為病株矮小,葉片增厚,皺縮,葉面凹凸不平,葉色發(fā)黃,無深淺之分,結椒小而少,側根少,枝或莖產生褐色壞死條斑或頂枯,早期出現(xiàn)落葉、落花、落果,生長緩慢的現(xiàn)象。

防治措施: 噴鈍化劑。一般采用0.75公斤重的黃豆粉或皂角粉對15公斤的水噴椒;發(fā)病初期,可以噴施1%的過磷酸鈣浸出液,提高抗病毒性;噴克病靈藥液800倍液或病毒A等藥劑;噴0.3%的86制劑,于栽前15天、栽后1個月及蕾期各噴1次。

從物理學防治措施可以采取覆蓋銀灰色地膜、防蟲網(wǎng),驅避蚜蟲,還可采用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菌控病,植物源與生物源農藥防治害蟲。

2.3生物防治

生物農藥在防治農業(yè)病蟲害上最主要的優(yōu)勢是毒性比較低,或是沒有毒性,例如對蚜蟲的自然控制,可以利用它的天敵,如瓢蟲、草蛉、蚜繭蜂將其自然殲滅;防棉鈴蟲、煙青蟲的最好生物天敵是赤眼蜂;利用微生物制劑,例如農用鏈霉素防治辣椒青枯病、瘡痂病、軟腐病。

2.4加強田間病蟲觀察,及時對癥施藥

為防止病蟲害對辣椒的侵蝕,可以首先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推廣生物農藥。運用科學的施藥技術,合理的控制農藥用量。面對蚜蟲、棉鈴蟲、煙青蟲這些病蟲害的威脅,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蚜蟲用40%樂果乳劑(加酯)1000倍液噴霧,15天左右防治1次;棉鈴蟲和煙青蟲用2.5%敵殺死乳油或50%鋅硫磷乳油2000~4000倍液噴治;煙青蟲可按40%水胺硫磷乳油各l000倍液噴治。

3 結語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無公害蔬菜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而面對無公害辣椒病蟲害頻發(fā)的現(xiàn)象,要樹立生態(tài)防治意識,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理念,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積極維護生態(tài)平衡。應以生物、農業(yè)、物理等方法為主,以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為輔,兩者緊密結合,合理控制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及使用次數(shù),以此達到病蟲害防治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病蟲害 感染原因 防治

    1.引言

    目前,我國樹種病蟲害問題十分嚴峻,但是相關部門并未對此提起足夠的重視,導致幼林保存率十分低下,給我國林木業(yè)帶來了大量的經濟損失。面對當前的病蟲害形勢,運用先進的經驗和技術,積極采取一系列應對措施尤為重要。

    2.樹木感染病蟲害的原因

    導致樹木發(fā)生病蟲害的原因有多種。首先,我國林木結構分布十分不合理。樹種單一,林木抵抗能力低下,導致病蟲害盛行。經濟貿易的全球化發(fā)展,導致新型病蟲入侵和繁殖,而大多林農對病蟲知識知之甚少,不能及時對林木進行檢疫,也是病蟲害發(fā)生的一大原因。而且由于全球變暖,氣候異常,使病蟲有了更高的生存能力,嚴重制約著林業(yè)的發(fā)展。

    3.常見病蟲害的發(fā)病規(guī)律及防治。

    病蟲害的種類多種多樣,對樹木造成的傷害也不見相同。下面分析了常見樹種的易發(fā)生的病蟲害及其表現(xiàn)癥狀。

    3.1根腐病

    根腐病多從植物根尖或者傷口處被感染。積水過多,生長地過于潮濕、貧瘠,或移栽時根部掩埋太深都是導致樹木易發(fā)生根腐病的原因。根腐病多發(fā)生在樹木的新生根部。發(fā)病初期會出現(xiàn)淺褐色,隨著進一步的發(fā)展顏色會逐漸加深。樹木的皮層組織也會逐漸出現(xiàn)壞死的癥狀。這類病害初期并沒有很明顯的患病癥狀,嚴重會導致樹葉的脫落和樹木的死亡。比較大的樹木患上此類病害后,患病部位依然直挺,樹干底部以上會流出一些樹脂類的物質。小樹患病后,皮層組織會慢慢變軟,然后腐爛,樹木還可能出現(xiàn)枯萎現(xiàn)象。對于根腐病的預防一般采用改善移栽技術水平的方法。發(fā)病后也及時對植物根部澆灌瑞毒霉之類的治病藥物。

    3.2蚜蟲

    蚜蟲病一般多發(fā)生春季,最初的發(fā)生期在三月中旬,最嚴重的時期是四、五月份。蚜蟲多發(fā)生二十代左右,蚜蟲多把卵留在樹木的稍部、新芽處,發(fā)生后會導致樹木枯黃,雖然不會危及樹木的生命,但是會嚴重影響樹木的生命。對于蚜蟲的預防一般采取在冬季把帶卵的紙條剪掉的方法,還可以適量噴施一定量的吡蟲啉類的藥劑,盡量在產卵之前或者是在卵的孵化期進行防治。

    3.3葉斑病

    葉斑病,顧名思義,可知其經常發(fā)生在樹木的葉片部位。葉斑病的病菌一般會在寄主身上過東,易在氣溫較高的環(huán)境下發(fā)病,在多雨的季節(jié)病情則會加重。發(fā)病初始會有褐色斑點,逐漸擴展成紅褐色外圈灰白色內圓的圓形癍,植物色斑周圍會逐漸褪去綠色,發(fā)病嚴重后會導致植物身上產生黑色顆粒狀的物質,植物逐漸枯萎。對于葉斑病的防治,應當采取積極去除帶病的植株或紙條的方式,并要定期噴灑防治此類病害的殺菌劑。

    3.4介殼蟲

    介殼蟲每年大概發(fā)生兩三代左右,最常發(fā)生在通風和透光度都比較差的條件下。此類病害一般發(fā)生在樹木的枝葉上,發(fā)生后會導致樹木生長狀態(tài)嚴重不良,長勢逐漸減弱,嚴重后,樹木可能會發(fā)生死亡。對于介殼蟲的防治,平時應當主意對樹木進行修剪,提高通風狀況,改善透光程度的方法來進行預防。在樹木發(fā)病后可以采取人工清除的方式,也可以在病蟲害初期使用相關的藥物來進行噴灑防治。

    3.5葉枯病

    葉枯病也是一類已發(fā)生在樹木葉片的病害,此類病菌躲在土壤或寄主身上過冬,通過風或者雨來傳播給樹木的蒼老的葉子或者頹弱的樹枝。發(fā)病初始,葉面會產生黃綠色的小斑點,發(fā)病嚴重后,斑點逐漸增大,連成一片,斑點的邊緣多呈紫色狀,繼續(xù)發(fā)展會出現(xiàn)一些黑色的小點,患病葉片的邊緣部分看上去類似火燒過的樣貌,危害樹木的生長。對葉枯病的防治,首先要從樹種的選擇開始,選擇抗病性強的樹種,科學栽培,在發(fā)病前噴施殺菌藥劑來進行一系列預防,剛剛發(fā)病后要及時噴藥防治葉枯病的進一步的發(fā)展,嚴重后要盡早剪掉帶病葉片。

    4.其他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病蟲害的防治措施多種多樣,涉及樹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下面提出了關于病蟲害防治的其他幾個方面:

    4.1預先調查

    對于樹木常見的病蟲害防治要盡量采取預防為主,及時防治的原則。在樹木種植之前應當首先對種植地區(qū)的環(huán)境進行一番調查,看看種植地區(qū)周圍是否存在此類病蟲害,病蟲害程度嚴重情況及發(fā)生頻率。調查結果出來后,要及時根據(jù)客觀狀況作出決定。比如:提前做好防治病蟲害的預防計劃,在植株發(fā)病前提前采取隔離措施,防治樹木被感染。

    4.2樹苗選擇

    為保證樹木的健康成長,提高樹木的成活率。在樹木的在之前應當對樹苗進行嚴格的檢測,去除帶病、抗病能力差的樹苗。選取健康、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植株,加強對樹種、樹苗的保存和運輸,避免植株在種植前被感染。樹木栽植后,要提前噴灑一定的藥劑進行預防。

    4.3嚴格監(jiān)測

    加強對樹木的病蟲害的監(jiān)測。定期、隨機的對樹木進行病害監(jiān)測,密切關注樹木生長地區(qū)的環(huán)境氣候變化情況,積極采取預防措施。對于感染病蟲害的植株要及時進行防治,必要要及時進行隔離或清除,避免交叉感染的發(fā)生。及時跟蹤樹木患病情況,及時查明患病原因,抓住病蟲害防治的最佳時期,積極進行防治,控制病蟲害的進一步擴展。

    4.4建立檔案

    建立病蟲害檔案有利于掌握樹木生長地區(qū)的病蟲害狀況。在病蟲害發(fā)生時可以把這些檔案作為經驗和參考資料,便于調查病蟲害發(fā)生的原因以及病蟲的進化和繁殖狀況,和制定相關病蟲害防治計劃和改善對樹木的管理措施。而且有利于對第二年的病蟲害狀況進行預測,積極引入病蟲天敵,研發(fā)新型藥物,使病蟲害及時控制。

    4.5改善管理技術

    由于單一樹種的抗病能力很差,可以豐富種植地區(qū)樹木的種類,來提高樹木的抗病蟲害能力。注意栽植間距的控制,了解植物相互搭配帶來的影響,在保證樹木正常成長的條件下,多種樹木種植互相組合,同時互相抵抗病蟲害。提高工作人員的積極性,盡早防治,改善樹木的生長狀況。

    5.總結

    樹木病蟲害的防治是一項長期、系統(tǒng)的工作,并且涉及樹木生命周期中種植、生長、開花、結果的各個時期。加強病蟲害的防治,不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樹木的生長狀況,還是響應科學發(fā)展的重要一步。我們應當把樹種的病蟲害防治列為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來對待。采取積極的防護措施,減少病蟲害帶來的損失。

    參考文獻:

    [1] 羅亮宏,羅雙輝,廖慶華.淺談油茶在梅州的發(fā)展及其栽培管理技術[J].廣東農業(yè)大學.2010.

    [2] 吳小偉,周宏平等.無人機噴灑技術的研究[J].農機化研究.2010.

    [3] 劉豐玲,馬東輝,劉天宏,噴施沼液對小麥產量、品質和病蟲害防治的影響[J].中國沼氣.2009.

    [4] 鐘榮輝,徐曄春,鄒春萍.盆栽一品紅優(yōu)質栽培技術[J].廣東農業(yè)大學.2009.

篇6

關鍵詞 桑樹;病蟲害;發(fā)生特點;發(fā)生原因;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35.7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6-0121-02

桑園是一個獨特的、以多年生桑樹為主體結構的、以優(yōu)質高產桑葉產出為目的的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與所有的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一樣,桑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和生產效率也常受自然因素(如生態(tài)系統(tǒng)組成、氣候變化、病蟲害發(fā)生)和人為因素(如管理不當、過度掠奪)的影響。

近年來,農村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逐漸惡化使得桑園病蟲害的發(fā)生越來越嚴重,已成為破壞桑園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的主要因素,如何開展桑樹病蟲害的科學合理防治問題已成為蠶桑生產可持續(xù)發(fā)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一個理論與應用問題。

1 桑樹病蟲害的發(fā)生特點

1.1 鱗翅目害蟲蟲口密度居高不下

桑毛蟲、桑螟、艾尺蠖、桑尺蠖、野蠶等主要鱗翅目害蟲蟲口密度居高不下,這可能由以下2個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秋蠶收獲結束后,農戶對桑園病蟲害的防治有所松懈;二是冬季氣溫逐年升高,害蟲越冬死亡較少,存活基數(shù)高[1]。

1.2 枝干病蟲害呈上升趨勢

由于養(yǎng)蠶周期較長,導致桑園郁閉,田間濕度大,病菌繁衍較快,種類增多,尤其桑膏藥病、桑白蚧發(fā)病率超過10%。

1.3 ?;ㄈ~型萎縮病局部上升

桑樹病害多發(fā),出現(xiàn)一些新情況,近2年績溪縣上莊、長安等鄉(xiāng)鎮(zhèn)相繼發(fā)生?;ㄈ~型萎縮病,發(fā)生較嚴重的桑園約有26.67 hm2,株發(fā)生率達70%,桑葉減產60%以上。

1.4 桑疫病發(fā)生較為普遍

桑疫病以縮葉型為主,約占80%,黑枯型也較常見,約占20%,發(fā)病重的春葉產量下降50%以上。

1.5 次要害蟲上升為主要害蟲

為增加收入,蠶農常在桑園內套種多種農作物或蔬菜,利于雜食性害蟲遮蔽、取食、繁衍,從而使原為次要害蟲的艾尺蠖、斜紋夜蛾等成為間作桑園的重要食葉害蟲。此外,卷葉蛾、稀點白燈蛾等次要害蟲在局部地區(qū)上升為主要害蟲。

2 桑樹病蟲的發(fā)生原因

2.1 自然因素

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顯現(xiàn)等無規(guī)律性的氣候變化對病蟲害的發(fā)生產生了難以預見的影響,也增加了人類認識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的難度;氣候、土壤、桑園生態(tài)環(huán)境及周邊作物布局也對桑園病蟲的發(fā)生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2.2 人為因素

影響桑園病蟲害發(fā)生的人為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苗木調運。桑苗桑籽的調運檢疫工作因近年蠶繭市場而有所弱化,根結線蟲病、萎縮病等檢疫性病害在新蠶區(qū)蔓延;二是管理粗放,偏施氮肥。受養(yǎng)蠶收益的影響,蠶農對桑園的管理粗放,不施肥不除草,雜草叢生,為越冬害蟲提供了有利的溫床與寄生場所。有時為了追求桑葉產量偏施氮肥,導致桑樹抵抗力嚴重下降,病蟲害嚴重發(fā)生;三是采葉不當。晚秋采葉不當或過重不留葉,會導致樹勢減弱,樹體受傷,枝干病害得以流行;四是對病蟲害的防治不及時。桑樹病蟲害迫切性較差,難以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有些病蟲若錯過防治關鍵期,再加以控制就較為困難;五是防治體系不健全。目前,桑樹種植多以一家一戶的分散形式進行,治蟲防病的時間、技術、藥劑等有所差異,造成防治失時、失效[2-3]。

3 桑樹病蟲害綜合防治的原理、目的與意義

桑樹病原微生物和桑樹害蟲是桑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與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其他組成成分之間存在著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關系。病原微生物和植食性昆蟲從寄主植物中取得能量以維持自己的生命活動,滿足自身生存的基本條件,這從生物生存的角度來說無可厚非,如果它們的生存不足以造成作物的嚴重損失,即它們的種群和數(shù)量能保持在經濟為害水平之下,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病蟲害綜合防治的目的不是要徹底消滅病原微生物和有害昆蟲,而是要學會與這些生物的相處之道,即通過采取各種措施如農業(yè)措施、化學措施、生物措施和物理措施等,經濟有效地將它們控制在經濟危害水平之下。與這些有害生物相處之道的基本要求是:充分發(fā)揮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從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出發(fā),根據(jù)有害生物和環(huán)境的關系,采取必要措施,將有害生物控制在經濟損害允許水平之下,以獲得最佳的經濟、生態(tài)和社會效益。

桑樹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必須堅持3個基本觀點,即生態(tài)學的觀點、經濟學的觀點和社會學的觀點,把握3個層次,即以單一防治對象為內容的綜合防治;以桑樹為主體的多種防治對象的綜合防治;以作物生態(tài)區(qū)域為基本單位的多種作物、多種防治對象的綜合防治。在制訂桑樹病蟲害綜合防治方案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搞清當?shù)厣浜椭饕魑锾镩g生物群落的組成結構和病蟲害種類及數(shù)量,以明確主要防治對象和兼治對象以及保護利用的重要天敵類群;二是研究不同防治對象的主要生物學特性、環(huán)境因素對其發(fā)生消長的影響作用,與作物物候關系等生物學、生態(tài)學問題,以明確病蟲害種群數(shù)量變動規(guī)律和防治的有利時期;三是研究不同防治對象與寄主作物、天敵生物相互之間的關系以及害蟲種群密度與危害損失程度的關系,結合防治成本、作物產值等經濟、社會因素,制訂科學的經濟閾值或防治指標;四是在對各種防治對象的防治技術研究試驗的基礎上,按照綜合防治的策略原則,協(xié)調組建成系統(tǒng)防治措施;五是方案的實施采取試驗、示范、檢驗、推廣的程序,并對其反饋信息加以分析總結再行改進。

桑樹病蟲害綜合防治的目的:從桑園及農田生態(tài)系的總體觀念出發(fā),對桑樹整個生育期的主要病蟲害進行通盤考慮,充分利用自然抑制因素,協(xié)調地使用必要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有害副作用,把病蟲害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以下,達到桑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良性循環(huán)和桑、蠶生產的安全、持續(xù)、穩(wěn)定、高產、優(yōu)質、低成本、無污染、少公害。

開展桑樹病蟲害綜合防治的意義:徹底改變病蟲害防治的傳統(tǒng)觀念,最大限度地保護和利用桑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生物多樣性和自身調節(jié)能力,有效保證桑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良性循環(huán),蠶桑生產的安全、持續(xù)、穩(wěn)定、優(yōu)質、低成本、少公害。開展桑樹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必將為環(huán)境友好型蠶業(yè)生產體系的建設做出重要的貢獻。

4 桑樹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措施

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運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抓住防治關鍵期,綜合運用農業(yè)、物理、生物、化學等多種防治措施,確保栽桑養(yǎng)蠶的經濟效益[4]。

4.1 農業(yè)防治

4.1.1 加強檢疫。按照植物檢疫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桑苗、穗條等產品調運進行嚴格檢疫,禁止帶病蟲的苗木等產品相互調運,這是防止危險性病蟲傳播蔓延的重要措施之一。

4.1.2 加強栽培管理。通過改善桑園的環(huán)境因素,創(chuàng)造不利于病蟲發(fā)生的條件,主要有以下幾種措施:一是選育抗性較強的桑樹品種,如湖桑、嘉陵20號;二是培育無病苗木,以無病菌、少蟲的地塊作育苗繁殖基地,防止通過種苗進行傳播;三是培土翻耕,破壞病蟲的棲息場所,使越冬的蟲體暴露于土表,減少來年的蟲口密度;四是科學栽植,合理管護,桑樹栽植時要科學規(guī)劃,使桑園通風透光良好,合理配方施肥,忌偏施氮肥,促進桑樹生長發(fā)育健壯,增強樹勢及抗病蟲害的能力。

4.2 物理防治

通過各種物理因素如溫度、光線、聲波、電力及人力、器械來控制病蟲害的發(fā)生危害,該法成本低,取材方便,不污染環(huán)境,簡便易行等。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人工器械捕殺,手工摘除蟲葉、捏死桑螟幼蟲;二是食料誘殺,將殺蟲劑添加到毒餌中誘殺螻蛄、地老虎等;三是阻隔法,將樹穴、蛀孔、裂縫等用石灰與黏土進行封口;四是溫熱法,用溫水浸漬苗根一定時間,對部分桑樹病蟲害有抑制作用。

4.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對人畜安全、不污染環(huán)境等優(yōu)點,是綠色環(huán)保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菌治菌等方式。目前,利用寄生蜂防治桑樹鱗翅目害蟲取得良好的效果。

4.4 化學防治

4.4.1 加大病蟲預測預報工作力度。農業(yè)植保部門應加強對桑樹病蟲害的檢測和預報,通過信息互通平臺及時準確地病蟲發(fā)生情況,對蠶農的防治工作進行指導。

4.4.2 改革病蟲害防治體系,開展聯(lián)防聯(lián)治。這是開展桑樹病蟲害綜合防治的組織保障,在組織和實施必要的化學防治工作時,要實行4個統(tǒng)一,即統(tǒng)一防治時間,統(tǒng)一用藥品種,統(tǒng)一配制濃度和用藥量,統(tǒng)一噴藥方法和質量進度。

4.4.3 化學防治注意事項。化學防治仍然是目前病蟲害防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尤其應急能力表現(xiàn)出色,但如果應用不當,容易污染環(huán)境,使病蟲產生抗藥性,不利于生態(tài)環(huán)保。因此,化學防治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癥施藥。根據(jù)不同藥劑的防治對象,在認真?zhèn)刹椴∠x種類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施藥防治;二是合理控制用藥量和用藥次數(shù),以減少藥害的發(fā)生,增加天敵的抑害能力;三是注意藥劑的交替和混合使用,以防止病蟲產生抗藥性,但注意酸性農藥不能與堿性農藥混合使用;四是施藥方法要得當,施藥時要均勻周到,以保證防治效果;五是根據(jù)天氣情況巧用藥,由于藥效與多種氣象因素如光照、溫度等有密切關系,因此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在不適宜噴藥的時候盡量不進行施藥。

5 參考文獻

[1] 趙芬,劉春隔.桑樹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技服務,2012,29(9):1050.

[2] 許偉超,何振水,胡坤文,等.淺議桑樹的病蟲害防治及措施[J].農業(yè)與技術,2012,32(6):44.

篇7

關鍵詞:茶樹;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5.7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65

1 茶樹病蟲害的常見類型分析

茶樹病蟲害可以分為病害和蟲害2類。通過對國內各茶葉主產區(qū)的調查發(fā)現(xiàn),國內茶樹的主要病害類型有30余種,按照致病源的不同,可分為真菌、細菌、線蟲和藻類等;而已知的茶樹害蟲類型有40多種,以昆蟲為主,茶樹的各部位都可能受到害蟲的威脅,影響茶樹的生長情況。

1.1 茶樹病害的主要類型

茶餅病,發(fā)病初期,茶樹的嫩葉成淡黃色或紅褐色半透明圓點,后隨著病害的加重,圓點面積逐步擴大并擴大到嫩梢上,導致新抽枝條枯死,對茶樹危害極大。該病害一般發(fā)生于潮濕、短光照季節(jié)。茶白星病,該種病害的發(fā)病特征與茶餅病相似,也是通過對嫩葉、嫩芽的危害影響茶樹的生長,該病初期表現(xiàn)為針尖狀的褐色小點,后逐步擴大,導致茶葉品質下降,失去采摘價值。該病害一般發(fā)生與低溫、潮濕季節(jié)。茶云紋葉枯病,在調查結果中,茶云紋葉枯病的發(fā)病幾率最高,分布范圍極廣,是茶樹的常見病害,該病害導致葉片脫離,嫩梢枯死,影響茶樹的長勢和產量,是應該密切關注的茶樹病害類型。該病害一般發(fā)生于高溫、高熱季節(jié)。

1.2 茶樹蟲害的主要類型

蚜蟲,蚜蟲主要危害茶樹的嫩芽,導致茶樹嫩芽枯萎或畸形,影響茶樹的產茶量。一般來說,該種蟲害主要發(fā)生于春秋季。茶麗紋象甲,該害蟲的幼蟲在土壤中過冬,天氣轉暖后破蛹而出,變?yōu)轱w蟲,呈黃綠色,該害蟲以茶樹的嫩葉喂食,導致茶樹產量大幅降低,影響茶園的經濟效益。茶小綠葉蟬,此類害蟲以茶樹的嫩梢為食,將導致茶樹的嫩梢邊緣硬化,停止生長并抑制新芽的萌發(fā),導致茶樹嚴重減產。

2 茶樹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原則

茶樹病蟲害的防治不能局限于單一的病蟲害防治,而是從全局角度考慮,分析茶樹在生長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病蟲害危害類型,制定綜合性的防治措施,積極利用農業(yè)、生物、化學等病蟲害防治技術,提高茶樹病蟲害的防治效果,降低相關的投入和生態(tài)損害,取得最佳的防治效益。經濟性,茶樹種植的目的在于獲取相應的經濟效益,所以在提高茶樹的產茶量和茶葉品質,還應該考慮茶樹病蟲害防治的成本,盡量采取低成本、高效率的病x害防治技術,提倡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化學防治,提高用藥的合理性。生態(tài)性,茶樹病蟲害的防治不應以犧牲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代價,應該注意對茶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維護,避免病蟲害防治對生態(tài)環(huán)境、人員、有益生物等造成的維護,實現(xiàn)茶樹病蟲害防治的生態(tài)性。降低茶葉的農藥殘留,提高茶葉的品質。

3 茶樹病蟲害綜合防治的主要技術分析

農業(yè)防治技術,所謂農業(yè)防治技術是指從茶園選址、茶樹品種選育和茶園管理等方面入手改善茶樹的生存環(huán)境,以此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病幾率和危害性。具體來說:盡可能的選擇開荒種茶,降低土壤中的蟲卵、病菌對茶樹造成的影響;優(yōu)育植株,選擇強壯、抗病性好的茶樹個體進行栽培;加強對茶園的日常管理,注意除草、施肥、修剪等環(huán)境,消除利于病蟲害發(fā)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起到預防病蟲害發(fā)生的作用。

生物防治技術,茶樹病蟲害的發(fā)生離不開致病原的大量繁殖,在茶園的生態(tài)體系中,各類致病原都有其對應的天敵,應該通過培養(yǎng)致病原天敵的方式實現(xiàn)病蟲害的有效防治,這是生物防治技術的核心。在生物防治的過程中:要對茶園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進行分析,查找主要的致病原和其對應的天敵,天敵并不局限于同一生物類型,可以說蟲類,也可以是細菌、真菌,甚至病毒等;進行茶園環(huán)境的改造,營造適宜天敵繁衍的環(huán)境,實現(xiàn)天敵的快速繁衍,起到抑制致病原繁衍的目的。

化學防治技術,該技術是當前最為常用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借助化學藥劑實現(xiàn)病蟲害的有效清除,具有見效快、殲滅性強的特點。但是,該技術如果使用不當將會對茶園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茶葉的品質造成影響。所以,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考慮,應該逐步減少該技術的使用,使用該技術時,應該進行科學分析,確定化學藥劑的使用量和頻率,將化學藥劑帶來的生態(tài)影響降到最低。

4 結束語

時至今日,茶葉已經實現(xiàn)商品化,成為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和農民致富增收的重要產品。應該加強對茶樹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探索茶樹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實現(xiàn)茶樹病蟲害的有效防控,獲得最佳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敬廷桃,詹火木,姚永紅,等.基于B/S模式的茶樹病蟲害綜合防治信息系統(tǒng)研發(fā)[J].農業(yè)網(wǎng)絡信息,2014(05):44-47.

[2]孟澤洪.茶樹病蟲害防治中的農業(yè)防治技術[J].貴州茶葉,2013(04):4-6.

篇8

[關鍵詞] 溫室 西紅柿栽培要點 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 S64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11-0044-01

西紅柿是較為常見的果蔬品種之一,營養(yǎng)豐富,口感較佳,一直是餐桌上的重要美食,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西紅柿的質量要求也在日益提升。為了進一步提高其種植效率和蔬菜質量,本文結合我省的實際情況對西紅柿采取了溫室栽培技術,并進一步提出了病蟲害防治舉措,現(xiàn)將研究內容論述如下。

1 溫室西紅柿栽培要點

1.1 優(yōu)選最佳種植品種

溫室西紅柿栽培首先必須科學做好選種工作,如果是春季和冬季栽培需要科學選擇耐弱光、抗低溫、溫度變化適用性較好、枝葉粗壯、豐產性好的品種。此類西紅柿品種包括魯番茄4號、魯粉2號、東農704、西粉3號、蘇粉1號等??梢苑e極選用這些品種,其坐果率高,成熟較集中,產量高,抗病性也較強。

1.2 播種操作

播種前對選擇的種子進行處理,挑除癟粒和具有病蟲害的種粒,然后將剩余的良種置于容器中,水溫控制為55度,浸泡30分鐘,不斷攪拌,隨后將其自然冷卻至25度進行浸泡,時間控制在6小時左右,浸泡后撈出置于5%的多菌靈溶液中,繼續(xù)浸泡2小時,2小時后撈出催芽。待種子出現(xiàn)50%的露白后進行播種。播種前消毒苗床,全面整地后使用多菌靈消毒,最后整平待播種。

1.3 溫室控溫,培育壯苗

根據(jù)市場上市時間嚴格控制西紅柿播種時間,盡量將其設定于8月份播種。合理控制溫室的濕度和溫度,在播種前對苗床進行澆水,撒入適量藥土。播種方式可以選擇條播、撒播或穴播方式。播種后薄薄覆蓋一層濕土,然后覆膜。待出苗后及時去除地膜,保障壯苗的培育良好。

1.4 正確移栽

對田間進行松土,移栽時間選定為9月下旬左右時間,待幼苗高度超過20厘米即可進行移栽。正確設定定植密度,株距控制在45厘米,保障充足的光照。

1.5 加強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內容比較復雜,主要包括室內控溫、保障光照、合理施肥等。首先,確保室內的溫度適宜,定植至緩苗期的溫度盡量保持在30度左右,成活后溫控設定為20-29度,做好通風處理。在室外溫度上升后逐漸降低室內溫度,但最低不得低于14度。定期清理室內雜物,保障光照充足,提升其光合作用,及時摘除病葉和患病果實。施肥盡量選用農家肥,采用溝施方法,合理使用氮肥。

2 溫室西紅柿病蟲害防治措施

溫室西紅柿常見的病蟲害包括早疫病、蚜蟲、灰霉病、晚疫病等病,針對這些病蟲害應積極采取藥物防治措施。①早疫病的防治。于定植前消毒棚室,消毒方式采用熏蒸方式。每立方米選用硫磺粉6.7克,與13.5克鋸末進行混合分裝袋,使用煤球點燃,熏蒸一夜,期間密閉大棚。同時在早期使用70%乙磷 ? 錳鋅500倍液,72.2%普力克(霜霉威)水劑800倍液進行防治。②蚜蟲的防治。每畝施用10%殺瓜蚜煙劑290-340克,熏蒸蚜蟲,同時將防蟲網(wǎng)置于棚口或風口。③灰霉病的防治。在早期施用3%特克多煙霧劑,用量設定為每100立方米50克。④晚疫病的防治。施用4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防治。

總結:就我省近些年來的西紅柿栽培和種植情況來看,其經濟效益顯著,已基本形成了穩(wěn)定的種植規(guī)模。而就西紅柿栽培技術而言,今后仍需我單位聯(lián)合多個相關部門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不斷提高其病蟲害防治能力。只有因地制宜,合理采取正確的栽培技術才能進一步確保我省西紅柿產業(yè)的穩(wěn)步和良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大棚蔬菜;病蟲害;防治技術

前言

當前的蔬菜生產中,由于長期大量地使用化學類的農藥,造成農產品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嚴重的污染,蔬菜農藥殘留量增加,對人民身體健康的影響日益嚴重;并出現(xiàn)許多變異蟲體以及新的病菌和病毒,使病蟲產生強烈的抗藥性,對此很多菜農無藥可施[1]。因此,以優(yōu)化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中心、控制病蟲危害和降低農藥殘留為目標,科學綜合的運用農業(yè)、生態(tài)、物理、生物和化學防治,從而提高施藥技術,降低蔬菜農藥殘留量,保護田間植保,促進農民增收農業(yè)增效,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顯得尤為重要。

1 大棚蔬菜的常見病害

(1)灰霉病、菌核病 主要危害番茄、茄子、青椒、黃瓜等瓜果類蔬菜,造成爛果、爛花、爛莖。濕度大時,病部生灰霉。防治方法:1)摘除爛果及青果表面枯花瓣,帶出田外集中處理;2)澆水在晴天進行,澆后通風散濕,避免棚內濕度過大;3)晴天用50%速克靈或70%甲基托布津噴幼果防病;4)陰天用15%腐霉利煙劑或10%速克靈煙劑或一熏靈煙劑于傍晚閉棚熏蒸,每畝用量250~300克。

(2)葉霉病 主要危害番茄葉片,植株由下向上發(fā)病,葉片正面生黃斑,背面病部生白斑;后期葉背變黑,葉面嚴重黃化。防治方法:1)注意通風散濕,摘除下部老葉、病葉;2)選用70%百菌清30克兌水15公斤噴霧防治。

(3)白粉病主要危害瓜類、紫茄、青椒、香蔥、白菜等,葉面生白色粉狀物。每畝可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50克,對水50~60千克。

(4)煙粉虱主要危害青椒、紫茄、番茄、豆類、黃瓜等闊葉蔬菜,成蟲體長1毫米,白色,晴好天氣在田間搖動植株,可見成蟲似小白蛾亂飛。成、若蟲刺吸葉汁,分泌蜜露,誘發(fā)煤污病,影響光合作用,造成落花落果;此外成蟲作為傳播病毒的媒介,造成病毒病流行。防治方法:1)每畝用10%吡蟲啉8克加0.5%蟲螨立克10毫升,加水10公斤噴霧;2)畝用20%的撲虱靈可濕性 粉劑1500倍液噴霧。

2 其他防治措施

2.1 農業(yè)防治 由于大棚長期栽種某種蔬菜,病蟲的累積量比大田要嚴重的多,因此,在農業(yè)防治上,要注意實行病地輪作、選用抗病的豐產良種、加強管育和清潔田地。

2.2 生態(tài)防治 蔬菜大棚內通風不良、溫度高、濕度大、棚頂?shù)嗡?、葉面結露,各種病蟲害發(fā)生率非常高。大部分病原真菌喜歡酸性環(huán)境,通過生態(tài)調控,在葉面噴施堿性物質,可有效地防治霜霉病以及黑星病的產生,選擇晴天中午密閉大棚,使棚溫上升到 45℃,持續(xù) 2 h 后放風,便可殺死病菌[2]。

2.3 物理防治 科學合理地運用物理防治措施也可有效地防治大棚蔬菜病蟲害的發(fā)生。物理防治的方法有很多種,如色板、色紙等誘殺,設置一定大小的藍板便可誘殺瓜薊馬,利用害蟲趨黃的習性采用黃板、黃盆、黃殺粘紙誘殺;鋪銀灰膜或掛條,忌避蚜蟲的遷飛傳毒,減輕蔬菜病毒??;用防蟲網(wǎng)覆蓋住溫室大棚的通風口,便可有效得阻隔小菜蛾、菜青蟲、夜蛾科昆蟲的進入;利用殺蟲燈(黑光燈、高壓汞燈、雙波燈、紫光燈)誘殺夜蛾等害蟲;針對防治對象,采用高溫悶棚,殺死病菌病毒;利用太陽能對溫室設施及土壤進行消毒,防治土傳病害;選用地膜和無滴膜以降低棚內溫濕度,阻止土壤中的病菌向植株的傳播和生長,減輕病蟲害的發(fā)生;利用高溫、硫酸銅或甲醛進行種子消毒,洗凈后播種;采用微波殺蟲與臭氧結合的方式,利用電子病蟲害防治儀快速殺滅棚內各種蔬菜病菌和蟲害。

2.4 生物防治

常用的生物農藥殺蟲方法有:

1)利用生物制劑防治蔬菜病蟲害。如用阿維菌素防治小菜蛾、美洲斑潛蠅、菜青蟲及螨類等;用寧南霉素、蜜肽霉素、83-1 增抗劑、弱毒疫苗 N14 等防治各種蔬菜病毒病。

2)利用植物

源殺蟲劑防治害蟲。生物防治技術成本低,效益高,應用前景廣泛。

3 化學藥劑防治

應用化學藥劑防治,首先要提高農藥使用技術。在充分了解農藥性能和使用方法的基礎上,根據(jù)防治病蟲害種類,使用合適的農藥類型,做到對癥下藥,解決農藥殘留的問題。嚴禁使用高毒、劇毒、高殘留、高生物富集體、致畸、致癌和致突變的農藥,如氧化樂果、涕滅威、甲胺磷、DDT、六六六等;選擇低毒、高效、低殘留的化學農藥,常用的農藥有小蘇打、硫黃膠懸劑、粉銹寧、百菌清煙劑、敵克松可濕性粉劑等。施藥時嚴格按照安全間隔期間施藥,并根據(jù)不同時期以及不同病蟲害的發(fā)生特點來確定植株的受藥靶點,進行針對性施藥,合理混配農藥,準確掌握農藥用量,避免過量用藥,降低農藥殘留,積極推廣使用低容量、超低容量的噴霧技術,以及煙霧劑、粉塵劑等高效劑型。

結束語

溫室大棚蔬菜病蟲害的科學防治是一個系統(tǒng)科學的龐大工程,農業(yè)部門應重視對大棚蔬菜病蟲害防治的研究,廣大的菜農應充分認識和了解病蟲害的具體情況,減少盲目性和農藥浪費,有針對性地采取科學合理的綜合防治措施,只有這樣才能減輕病蟲危害程度,取得滿意的效果。

篇10

關鍵詞:觀賞果樹;病蟲;綜合防治;植物檢疫;生物防治

1 植物檢疫

在觀賞果樹病蟲防治的過程中,及時地對相關果樹進行檢疫,不僅能有效地防治病蟲擴散,同時還能及時地發(fā)現(xiàn)觀賞果樹中存在的蟲害問題,及時地采取措施。由此就需要相關部門通過對觀賞果樹定時定點地檢疫,及時地采取措施,將損失降到最低[1]。此外,相關部門能夠從城市的實際發(fā)展狀況出發(fā),針對觀賞果樹制定完善的檢疫措施,及時地發(fā)現(xiàn)觀賞果樹中存在的病蟲危害,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2 栽培管理

觀賞果樹在日常生長中,每年冬季集中修剪蟲害嚴重的枯枝葉。清凈雜物,剝掉老皮及粗皮。集中燒毀或深埋消滅隱藏的害蟲,以減輕第2年的危害;在枝干上涂石灰水,用鐵絲鉤殺蛀干害蟲。在生長季節(jié)發(fā)現(xiàn)病蟲危害時,應及時仔細地剪除銷毀,減少下一代或第2年害蟲的來源。

除了在季節(jié)上采取一定的措施之外,相關管理人員還應針對果樹的日常生長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2]。在果樹生長中,相關部門應定時定點地對果樹進行施肥,這些肥料一般以有機肥或無機復合肥為主,且灌溉必須依據(jù)果樹的生長周期決定,適度地進行灌溉。這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果樹肥料過多而造成的浪費同時還能避免果樹病蟲害的發(fā)生。

在防治觀賞果樹病蟲害發(fā)展的過程中,相關部門還應針對果樹的密度以及排水防澇狀況進行及時地改善,還要綜合考慮到果樹的通風透光狀況,在增強樹體抗逆性的同時,還能有效防止病蟲害的發(fā)生。與此同時,在減少土壤表層害蟲的過程中,相關人員可以將表層的害蟲與病菌埋入施肥溝中,以此來減少病蟲來源。

3 選育抗病蟲害品種

在觀賞果樹病蟲綜合防治的過程中,優(yōu)質的抗病蟲害品種,能夠在自身的基礎上對病蟲有一定的抵抗作用。觀賞果樹與經濟果樹的根本區(qū)別在于觀賞果樹在很大程度上缺乏一定的經濟效益,在防治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而選育優(yōu)質的抗病蟲害品種,除了能節(jié)省一定的經濟外,還能在很大程度上節(jié)省一定的人力、物力。在觀賞果樹病蟲綜合防治措施中,相關部門應盡量選育抗病蟲害品種之間或種間雜交抗性較強的果樹品種。

4 生物防治

在觀賞果樹病蟲綜合防治的過程中,生物防治就是在條件允許的狀況下,對果樹病蟲的天敵進行保護[3][4]。這種防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具備高效、綠色等特點。在生物防治中,需要人們在原有的基礎上樹立保護益蟲的觀念,同時能夠保護病蟲的天敵與有益生物[5]。在當前追求“綠色”的背景下,針對觀賞果樹病蟲綜合防治措施,建議相關部門能夠大力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在保護環(huán)境的同時,還能維護自然界生物的生長發(fā)展規(guī)律。

5 物理、機械和人工防治

在觀賞果樹病蟲綜合防治措施中,人們在多數(shù)狀況下會采用物理、機械以及人工防治等方法。而在物理方法中,管理人員在專業(yè)人員的指導下,利用溫度、光譜聲響等方法,對害蟲的特異性以及耐受力進行破壞,以此來達到保護果樹的目的。而機械法中,可以使用簡單的工具來捕捉、殺死果樹害蟲,這種方法簡單且經濟有效。而在觀賞果樹病蟲防治的過程中,管理部門通常會使用黑光燈、性誘劑以及糖醋酒來誘殺多種害蟲。這種防治方法簡單,且防治效果較好。

6 化學防治

在觀賞果樹病蟲防治措施中,化學防治是指管理人員按照專業(yè)人員的指示,使用一定的化學藥品,對果樹蟲害進行殺滅、控制的一種途徑。在當前觀賞果樹病蟲控制中,化學防治是果樹病蟲防治的必要手段,也是綜合防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使用化學防治這一方法時,其最大優(yōu)點在于見效快、效果好且使用方便,但在使用的過程中也存在著極大的弊端,即環(huán)境污染嚴重、天敵殺傷嚴重以及殘毒遺留等相關問題。由此就需要相關部門在使用化學防治措施時,能夠嚴格按照相關要求進行配制,避免在噴灑的過程中對果樹造成影響。

7 結語

綜上所述,觀賞果樹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美化人們日常生活環(huán)境的同時,還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因而在人們生活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就需要相關部門能及時地采取措施,對觀賞果樹的病蟲防治采取相應的措施,避免病蟲災害影響果樹的觀賞效果。

參考文獻

1 黃希林.蘋果樹幾種常見病蟲害及綜合防治措施[J].現(xiàn)代農村科技,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