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xiàn)范文

時間:2023-10-27 17:51: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xiàn),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跨文化交際的概念 

跨文化交際就是特指基于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借助于一種通用語言進行的交往行為。其實質和內涵在于加強整合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差異,旨在不斷加強交際雙方之間深入的交流與協(xié)作。 

二、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表現(xiàn)形式 

跨文化交際與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存在著較多的不同之處,差異性比較明顯,因此,表現(xiàn)形式也各有不同。具體包括:中西方交際原則、交際時間以及語言和非語言交際形式等等方面的內容[1]。 

(一)交際原則和模式之間的差異分析 

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中西方文化中的個體主義、集體主義以及群體主義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區(qū)別,具有較強的對比性。 

1.中國人交際行為主要來源于家庭和親源的關系,歸屬感較強,體現(xiàn)出一定的集體主義特征。在傳統(tǒng)中國文化中,過于強調家、國、天下的利益;關注群體關系的和諧性與利益性;個體利益包含在整體利益中,集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等等方面。交際行為側重于情感原則,屬于情感型關系模式。 

2.西方人交際中強調個體意識的重要性,包括個人潛力的發(fā)揮和個人目標的實現(xiàn)。側重于個人利益的追求,極力維護私有財產;人人平等、相互競爭、公私分明;在實際交往中,尊重個人隱私,對于像婚姻、年齡以及收入情況等等相關問題一概不在公共場所提及,甚至不能未經當事人允許就私自碰觸他人的東西。因此,西方在交際行為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邏輯性。 

(二)交際時間取向方面的差異分析 

交際時間也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重要內容,根據中西方在交際原則和模式等方面的差異來看,對于時間觀念來說,也有較大的區(qū)別性差異。 

1.中國在時間觀念上,屬于“圓模式”[2]。由于受到農耕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注重過程的整體思維模式。西方則屬于“直線式模式”,注重時間的起始部分。 

2.從時間取向來分析,中國強調以過去為主,過于追朔事情的根源,而且強調汲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對人的積極影響,已經成為評價人物的重要參考標準。因此,也存在著較不完善的部分,主要表現(xiàn)在過于守舊、不思進取,缺乏時間緊迫感等等。西方文化的時間觀著重于未來,眼光比較前衛(wèi)、發(fā)展,時間觀念非常強,并不強調一定要遵守傳統(tǒng)習慣。在詞匯的理解方面也有著較大的區(qū)別,例如:針對“老”一字,中國對其理解為智慧和高尚的象征,西方則代表著年齡的增大,體力消耗。 

三、縮小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的具體措施、策略 

通過上述中西方在社會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比較明顯,無論是思維方式、處事原則,還是宗教禮儀和文化習俗上,表現(xiàn)各有不同,已經成為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參照指標。因此,就必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具體實施策略,進而不斷縮小中西方之間的社會文化差異,提高雙方之間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水平。 

(一)增強非語言交際能力 

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要格外重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加大重視程度。例如:在交流模式中,西方人通常會使用眼神來傳遞相應的信息,被定義為“眼神交流法”;中國則不然,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通常很少甚至不會長時間用目光來直視對方。因此,中西方非語言存在的差異比較明顯,要不斷探索和發(fā)現(xiàn)二者在交際方式中非語言的影響因素,確保跨文化交際的正常進行。 

(二)加大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要想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必須將理論基礎知識和口語能力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加強二者之間的融合。要加強對語言語法知識和語言發(fā)展歷史等等非語言交際能力了解和掌握,不斷加強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的語言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際上,中西方在其社會文化差異性表現(xiàn)非常明顯,在積極全球化大范圍的影響之下,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在經濟、文化、社會的交流中,難免會產生一定的文化沖突和文化障礙。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縮小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任重而道遠,要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二者之間存在的差異,要不斷理解、寬容和接納。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積極部分,結合自身地實際情況,找到適合自己的交際模式。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以及傳播,從而促進雙方在國際中穩(wěn)定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篇2

中西方茶文化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些文化差異中蘊含著豐富的跨文化交際元素,因此對當代英語跨文化教學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和作用。英語教學應充分利用中西方文化差異中蘊含的文化元素,將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的比較引入英語跨文化教學實踐中,將茶文化與教學內容、方法密切結合,促進學生提高跨文化意識,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

中西茶文化;英語;跨文化;作用

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fā)展讓中西方文化之間擁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作為中西方文化中較具代表性的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際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也越來越引起廣泛關注。中西方茶文化雖然同根同源,但是仍然存在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也造成了很多的文化沖突和誤解,如何在文化全球化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以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培養(yǎng)英語跨文化應用能力;如何通過中西茶文化學習為契機,幫助學生了解掌握西方文化習俗,提高文化適應能力,促進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質量,現(xiàn)已成為當代文化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1從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

從跨文化交際角度分析,中西方由于地理、歷史及人文環(huán)境的不同,在茶文化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可以歸納為語言交際及非語言交際兩個方面:

1.1中西茶文化語言交際差異

中西方茶文化重要的交際手段就是兩者的語言形式,茶葉相關的語言內容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尤其折射了茶文化在不同語境中的文化底蘊和發(fā)展情況??偟膩碚f中西茶文化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首先,我國茶文化語言交際范圍較廣,涉及士農工商各個階層或各個文化領域,而西方茶文化的語言交際范圍較窄,并且數量較少。我國茶飲及茶文化有數千年發(fā)展歷史,而西方茶文化雖然源于我國,但只是隨著16世紀中西方茶葉貿易的發(fā)展流傳至歐洲各地,直到17世紀在英國及法國貴族或統(tǒng)治階層的推動下,舶來的茶文化才與西方語言逐漸結合,因而具有典型的階級特性。例如西方茶文化詞匯中“皇家茶”、“伯爵茶”等貴族型詞匯比比皆是,直到19世紀后期茶文化才走入尋常百姓家,但與我國相比語言應用范圍較窄。其次,茶文化語言交際在我國文化中以質樸和簡單為主,而在西方文化中相關語言應用多發(fā)生了階級性或暗示性的“喻義”或“轉義”現(xiàn)象,茶文化語言交際的內涵與西方社會發(fā)展結合較為緊密。尤其西方工業(yè)革命及資本主義物質文化的推動,讓茶文化語言在交際中成為特色文化內容,甚至某些詞匯擺脫了東方文化內涵。

1.2中西方茶文化中非語言交際差異

從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除了語言交際方面差異外,更存在著明顯的物質、行為、價值觀方面的差異。首先,中國茶文化中茶葉主要由綠茶、紅茶、白茶、青茶、黑茶、黃茶六大茶類構成,尤其推崇非發(fā)酵性綠茶為主,在茶具上以瓷為主,包括:茶壺、茶杯、茶托、水方、水盂、各式茶具,形式多樣。而西方茶葉以紅茶為主,種類較少,茶具以維多利亞貴族特點為主,崇尚華貴瓷器活銀質茶具,包括:茶慮、茶碟、點心盤、餐巾等凸顯物質條件奢華要求。其次,中西方茶文化在品飲方式上,中國注重茶的單純,以清飲為主,而西方為增加口感和個性,以“混飲”為主,同時在飲茶時間上,中國并無固定時間要求,而西方對飲茶做了“早茶、午茶、下午茶、晚茶”的規(guī)定,并其飲茶成為重要的餐飲內容和社交方式。最后,在精神層面上,我國茶文化以“儒、道、佛”等哲學思想為思想精華,茶文化的內涵被提升到道德等價值觀層面,“天人合一”等思想成為我國茶文化精神主旨,但是西方茶文化突出“實用主義、物質主義”等階級思想為主,以茶凸顯統(tǒng)治階級的財富和生活方式,彰顯貴族特性和品味。

2中西茶文化差異對跨文化教學的影響和作用

2.1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英語教學的總體目標就是培養(yǎng)能夠適應中西方文化交流,熟練掌握和應用西方語言技能的文化參與者。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的學習對于我國文化環(huán)境下的跨文化交際者來說,為他們認識西方茶文化及創(chuàng)建茶文化交流氛圍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讓我國文化學習者在我國文化內了解西方茶文化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事實上,在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的學習中,學生不僅感受到茶文化帶來的茶葉相關語言交際差異帶來的沖擊,更在茶文化的理解上受到多元的挑戰(zhàn),對中西方思維習慣、價值觀念、文化習俗等中西方茶文化內容進行適當的、客觀的反思。因此,通過中西茶文化之間的對比,學生能以茶文化在中西方語言、物質、行為、精神層面的差異為契機,接受、理解、處理跨文化交際中的問題,進而在豐富多彩的茶文化中重新認識西方社會,正確認識文化現(xiàn)象和語言應用的價值,促進跨文化意義的提高。

2.2減少跨文化交際的錯誤

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為英語跨文化學習者來說,不僅提供了語言學習的多元素材,而且讓英語學習者以更有趣、快捷、形象的方式適應西方茶文化等抽象文化內容。中西方茶文化差異讓英語學習者在文化比較中,形成對中西方文化正確客觀的認知和理解,并對以西方文化審視我國價值觀念及思維方式,形成對中西方跨文化的深刻理解。當然,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中涉及內容多種多樣,涉及的文化沖突也非常普遍,難以避免,但是通過兩種茶文化與英語學習的結合,可以讓英語學習者認識到中西文化沖突雖然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過茶及茶文化的對比,盡量減少文化沖突,并對中西方文化沖突做出應有心理預警和準備。

2.3形成英語跨文化教學體系

中西方茶文化在語言、茶葉種類、茶具、飲用方式、價值觀念上的種種差異,已經讓茶文化成為凝聚了文化和語言學習的重要內容。在英語跨文化學習中,中西茶文化無時不刻的滲透著西方文化重要內容,尤其對于英語基礎較弱的學生來說,中西文化差異對比可減少語言學習的心理負擔,增加對英語學習興趣。同時茶文化在中西方之間的比較,讓英語教師在語言教學中容易確定跨文化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以茶及茶文化導入設計安排英語文化學習內容,將文化學習內容具體化到各種茶文化的實際案例中,進而實現(xiàn)英語學習與文化學習的雙管齊下。

3以中西茶文化差異促進英語跨文化教學的途徑

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內容五花八門,不能簡單的在英語課堂上生搬硬套,必須著眼于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目的,對現(xiàn)有英語文化學習進行改革,要想讓茶文化對比進入課堂,必須從以下方面入手,切實提高英語跨文化教學的發(fā)展。

3.1以中西茶文化差異,確定教學內容

如上所述,中西方茶文化內容涉及語言、茶葉、茶具、茶飲、價值觀等各個層面的內容,如果直接生搬硬套,很難形成系統(tǒng)化的跨文化學習體系,同時茶文化信息量過大,可能會影響英語認知層面教學的質量,所以必須確定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學習的具體內容,對中西方茶文化及跨文化教學的方向予以明確。首先,立足中西方茶文化語言對比,茶葉物質、茶葉行為、茶文化精神為輔助的理念。英語跨文化學習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跨文化能力,語言能力是其學習的主要目標,所以以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為教學內容時,必須強調中西茶相關語言應用差異,同時用茶葉對比、飲用方式、茶文化作為語言學習或調解英語學習的輔內容。其次,確定中西方茶文化差異與英語跨文化教學的結合方式。中西方茶文化之間存在很多差異,但是在英語跨文化教學中不能隨機參考,必須樹立跨文化交際能力發(fā)展的目的,從課程導入到課程內容都要認真、科學的分析,找到合理的結合方式。

3.2以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要想通過中西方茶文化之間的對比和分析,提高英語教學中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和意識,就必須要在實際教學方法上將茶文化對比融入其中,主要包括:首先,中西茶文化注釋法。茶文化對于學生來說屬于較為陌生的文化范疇,在英語跨文化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到西方茶文化屬性及學生文化程度,對中西方茶文化涉及的語言及文化知識進行注釋,尤其特殊詞匯和行為進行跨文化性對比。如“中國清茶、英國混茶”或“redtea”和“blacktea”進行適當注釋。其次,中西茶文化實踐教學法。中西茶文化雖然為英語跨文化教學提供了素材,但是如果只局限于茶相關資料對比,很難強化中西文化差異和學生的理解。因此,必須開展中西茶文化差異的跨文化實踐訓練,在茶飲及茶葉相關活動中對茶葉語言、詞匯、茶會、茶俗等內容進行訓練,組織學生參與到茶文化的氛圍中,并對中西茶文化感受進行分析和討論,進而促進對中西文化的理解。最后,中西茶文化的多媒體對比法。茶文化在我國和西方雖然屬于傳統(tǒng)文化,要想在當代英語活動中激發(fā)學生興趣,必須與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結合,適應學生的現(xiàn)代心理特性及文化需求,讓傳統(tǒng)茶文化彰顯時代色彩。

4結語

中西方茶文化雖然同根同源,但是卻在語言、茶葉、飲用方式、茶俗、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這些文化差異中蘊含著豐富的跨文化交際元素,因此對當代英語跨文化教學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我們必須在跨文化教學的實踐中,正視中西方茶文化與英語語言、跨文化交際能力之間的關系,以中西方茶文化之間的差異為契機,探索如何以文化現(xiàn)象推動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既保護和傳承中西茶文化的精華,又為我國跨文化交際實用型人才培養(yǎng)做出貢獻。

作者:王云羨 胡玉輝 單位:石家莊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參考文獻

[1]呂春.中英茶文化的內涵差異分析[J].貴州茶葉,2014(1):13-14.

篇3

關鍵詞: 文化差異 高職 英語教學

地域不同則文化不同,文化不同則語言不同。為什么西方的笑話不能逗樂中國人?為什么在中國廣為傳頌的傳統(tǒng)美德“謙虛”,在西方卻被認為是無能的表現(xiàn)?以上問題的癥結,歸根到底就是文化差異。在我國,高職教育要培養(yǎng)的是實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就顯得尤為重要。

然而在高職日常英語教學中,很多教師習慣于注意語言的講授而忽略有關的文化知識,這就造成不少學生雖然能夠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但在交際中卻常會冒犯對方,導致雙方的不愉快。很多情況下,人們可以容忍語音或語法錯誤,但違反講話規(guī)則常被認為是沒有禮貌的。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我們就不能做到確切理解和正確溝通。這一切都證明,教師應重視文化差異對語言學習的影響。英語學習也不例外,要想把中西方文化與高職英語教學更好地融合,首先我們就應該知道中西方文化究竟存在著怎樣的差異。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要成因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樹立文化意識,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這樣做能夠使學生通過對文化知識的了解加深對語言的了解,與此同時,語言則會因為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由來已久,我們在地域和歷史等方面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文化方面的差異。

(一)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不同導致氣候差異。中國屬于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顯的特征便是驕陽似火,炎熱難熬;而英國位于北溫帶,屬海洋性氣候,夏天明媚溫和,令人愜意。所以,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才會有這樣的詩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呢?/你啊,比夏天更可愛、更溫和。)詩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愛而溫煦。由此可見,夏天帶給中國人和英國人的聯(lián)想有很大的不同。

(二)生產勞動

英國四周環(huán)水,水產捕撈業(yè)和航海業(yè)在其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英語中與水產、航船相關的詞語非常多,如:Don’t climb a tree to look for fish.(勿緣木求魚);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上梁不正下梁歪);miss the boat(錯過機會)等。而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因此涉及生產勞動方面的詞語就特別多,比如英語中只有一個carry來泛指“搬或運”這個動作,但在漢語中就有許多,如扛、挑、擔、抬、提、挎等。此外,漢語中我們常用到“像老黃牛一樣干活”、“氣壯如?!钡仍~,英語要表達同樣的意思,卻會說 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 as a horse等。為什么漢語用“?!倍⒄Z用horse(馬)呢?原因是中國人一般用牛來耕田種地,而早期的英國人卻用馬來耕作。這些都體現(xiàn)出生產勞動給兩國文化帶來的差異。

(三)風俗習慣

1.稱謂、稱呼及敬語謙詞

英語中的稱謂名稱比漢語中的少。例如,英語中cousin一詞,對應于漢語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而因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強調等級差異,提倡長幼、尊卑有序,從而也產生了權力和義務上的不同,故稱謂區(qū)分得嚴格而細密。英語中的稱謂為數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幾個稱謂經常使用外,其它的幾乎都不用。而且,有很多時候孩子不把爺爺奶奶稱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或有時候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在英美國家人們認為這樣是非常得體而又親切的,但在中國人的眼中,這樣的做法卻有違情理,且不禮貌,沒教養(yǎng)。

像稱謂一樣,英語中的敬語謙詞也遠遠少于漢語。在西方,他們喜愛追求平等,尊重個人價值,樂于表現(xiàn)自己,所以英語中,不管對方年齡多大,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不像漢語那樣用許多諸如汝、爾、你、您和吾、我、在下、敝人等敬語。中國之所以敬語謙詞如此多也是源于我們的禮儀制度和中國人傳統(tǒng)的等級觀念,它要求人們跟長輩、上級甚至同輩說話時要用敬語,同時,談及自己時要用謙詞,在我國謙虛被看作是一種美德,如不使用,會被認為是沒有禮貌。

2.個人隱私

對大多數西方人來說,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涉及年齡、收入、婚姻狀況、或家庭情況等問題是不禮貌的,他們認為這些問題屬個人隱私范疇,忌諱別人問及;而中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是一個團結友愛的國家,集體主義觀念強,所以中國人很可能會問及這樣的問題,以示對別人的友好和關心。例如,中國人可能會說“你每個月工資多少?”“你家有幾個孩子?”等。而因為西方氣候易變,所以見面經常討論一些關于天氣的問題,不會問及隱私問題,這些問題會令他們尷尬,難以回答。

(四)歷史典故

人們常常在不自覺間運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遺產的典故,比如中國人會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西方人會講“He’s a Shylock.”(他是個守財奴)。如果我們對彼此的文化了解不多,很多時候就會很難理解對方,很顯然,這是因為各民族文化遺產不同的緣故。中國的典故多源于古代四大名著、民間傳說、神話以及中國傳統(tǒng)的體育娛樂項目,如象棋、戲劇等;而西方人的典故則多出于英美文學作品及神話傳說,如莎翁的作品、《圣經》以及傳統(tǒng)的體育項目。

(五)思維方式

英語注重語法形式完整,句子組織嚴密,層次井然有序。比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away?(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一見到if,兩句間的邏輯關系便一目了然;而漢語則很少使用連接手段,有時句子看上去松散,句子間的邏輯關系從外表不易看出。比如,“想留就留下,不想留就走,沒人管你”幾個句子間無連接成分,句間關系從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但句子的意思卻把它們聯(lián)系在一起,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這些差異反映了英漢民族思維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視邏輯思維;而漢民族重悟性,注重辯證思維。

二、文化差異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滲透

從以上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文化存在著許多的差異,只有清楚和理解文化后,語言學習才會更容易掌握,所以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要培養(yǎng)出具有高職特色的實用型人才,就必須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不斷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言的同時,還要注意學習語言背后的文化,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文化差異的滲透。

(一)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

教師在授課時,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內容隨時抓住時機向學生介紹中西方國家在文化、風俗、生活習慣、政治上的差異,使學生能夠更快地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為更好地學習英語鋪平道路。例如,隨著英語教學的普及和推廣,國外的節(jié)日也越來越被我們國人所接受。如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等,教師可以就這些學生感興趣的節(jié)日講有關Christmas和Valentine’s Day的來歷以及這方面的習俗,這樣將語言與文化同步進行,不僅增添了學生的學習情趣,使學生加深了對語言的記憶,了解了異國風情,而且能夠真正達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向學生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英語電影、圖片等,通過直觀感受使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歷史和風土人情,讓學生接觸到教科書中所沒有的更為地道的英語。如,帶有中文字幕的英文原版電影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英語,一段優(yōu)秀的電影片段可以幫學生解決很多問題,學到很多可以隨時運用的英語精華。教師可以采取以下的步驟:1.找出電影臺詞中最切合實際生活的部分;2.反復聽電影片段,并跟著模仿;3.瘋練,直至脫口而出;4.攻克其中的重點單詞、口語要素和實用句子,舉一反三,直至運用自如;5.話劇表演。

(三)注重英語俚語(American Idioms)的傳授

我們都知道每個國家都有豐厚的文化內涵,而俚語正是這些文化內涵表現(xiàn)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與外國人交談時,俚語很多時候不容易被理解,導致溝通障礙。因此,教師可以隨時隨堂講授,要求或經常提醒學生注意平時積累。此外,還要注意說話的對象、場合與時間,這樣理解會容易些。

(四)開設中西方文化選修課

中西方文化選修課向學生提供了中西方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深厚積淀,讓學生去感知、認同和領悟其教育意義,加強了學生對世界的了解。教師可通過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斷和推論來激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他們分析比較的能力,提高整體素質。學生通過選修課的學習,不但可以學到文化史上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學到分析和比較的學習方法,學到終身學習的本領。

綜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差異與高職英語教學之間關系密切,在英語教學中注意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教材設計者對語言本身提出的要求,而且可以使學生的綜合知識得到有效的擴展和深化。通過中西方文化的比較和對比,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使他們更理解本國的文化,這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具有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思想,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文化差異的傳授是外語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結合文化教育進行英語語言教學意義十分重大。因此,將文化意識和文化差異真正融會到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英語語言,并能正確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真正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使英語學習更加多姿多彩,使高職教育培養(yǎng)出更迎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較概論.北京.航空工業(yè)出版社,2003.

[2]劉潤清.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篇4

(一)生活習慣差異除了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外,中西文化的差異還體現(xiàn)在生活、風俗習慣的差異上。[5]中西方文化生活習慣方面的差異,是比較明顯的。諸如中國人見到熟人,會習慣說:“去哪兒了?”“吃過了嗎?”等類似的語句,但是傳遞出來的意思并不是真正要問對方打算去什么地方或是有沒有吃飯,而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問候語。然而在英語文學翻譯作品里可以看到,禮貌用語都是一些具有實際意義和真實性的語句,很少涉及到一些形式問候語。在英語文學翻譯中,經常會遇到情景對話的環(huán)節(jié),在這些情景對話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文化中的問候習慣與我國有明顯的差異,作品中的人物如果要進行問候,便是直白簡單切合當時情景的表達。除問候習慣的不同之外,中西方禮貌習慣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我國禮貌習慣的最大特征在于“卑己尊人”[6],包括孝道等,都是通過晚輩對長輩的謙恭來體現(xiàn)“禮貌”這一行為,并且將這種“謙讓、謙卑”的文化當成一種崇高的美德。當別人對我們發(fā)出贊嘆或是表揚的語句或語氣時,我們通常會進行自貶以示禮貌,這一禮貌習俗是中國的一大特殊文化現(xiàn)象。而西方的禮貌習慣與中國恰恰相反。一般情況下,一方對另一方進行夸贊,并且是符合對方實際情況的,受夸贊的一方通常都會接受這一贊美或是贊嘆,并對贊揚者說“謝謝你”,以此表示對對方肯定的感謝。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的巨大差異,我們往往會認為西方人比較自信且不謙虛。而作為西方人來說,對于中國人對自己成就的貶低,也表示不理解,覺得中國人不太誠實或是誠懇。[7]因此,對于中西方在文化生活習慣上存在的差異,需要進行更為深刻的探討和挖掘。

(二)思維方式的差異思維方式的差異,從本質上來說,是基于語言而逐步產生和形成的一種較為深層的特有機制,并且其具體表現(xiàn)是在語言形式之中。從英語文學翻譯作品來看,思維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之一。思維方式的差異是進一步造成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也是導致語言差異的重要誘因。從古代開始,我國傳統(tǒng)文化就主張?zhí)烊撕弦坏睦砟詈退枷?,看中人與天的和諧與統(tǒng)一。因此,相較于西方國家來說,我國的生存意識更為明顯,并且在形象思維方面更為突出;與此同時,我國思維方式中,還較為重視抽象思維的發(fā)展,對于實證研究及邏輯推論都比較看重。而西方文化在這方面與我國文化有著根本區(qū)別,從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框架和邏輯順序就可以看出:其語言在句法特征、造字、語言的組織、思維的方式、邏輯性以及思維性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漢語里如果要對一個事物進行描述,通常都是從大至小,由表及里,從一般到特殊來完成。而英語在這一點上,恰好相反,具體地表現(xiàn)在漢英語句當中的時間、地點、人物、稱呼、位置、組織系統(tǒng)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當中。諸如在問句“你吃飯了沒有?”當中,我國文化所指的吃飯,可以是早飯、中飯,也可以是晚飯,人們往往不需要指明。但是,在西方的文化當中,則必須要具體到早中晚,逐一翻譯為:breakfast,lunch,supper。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

究竟是什么因素的影響和作用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呢?筆者著重從歷史社會根源、社會經濟以及社會制度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歷史社會根源的不同中國經過了漫長的帝王世襲制度的封建時期,而在西方,很早就開始出現(xiàn)民主集中制的苗頭,并且在隨后的發(fā)展中不斷更迭交替,直到現(xiàn)在看到的資本主義制度。封建制度背景下,我國國民的思想及意識形態(tài)其實沒有一個自由發(fā)展的空間,皇室及官員在引導著整個社會的潮流,從某個層面來說,在封建社會我國國民是不存在思想自由一說的。而就西方國家來說,自文藝復興時期就逐步開始了思想自由的“征戰(zhàn)之路”,開啟了歐洲文化發(fā)展的新章程(中國在文藝復興時期也受到了影響,但是最終卻沒能在思想領域掀起如歐洲般的大波瀾)。繼文藝復興之后,歐洲文化精神領域似乎出現(xiàn)了新局面。

(二)社會經濟的影響除了歷史社會根源的作用和影響外,社會經濟結構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形成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自古以來,我國百姓就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人人都在為生計打算,我國的思想家、文學家們大多都是經歷過許多的挫折與起伏,才作出了一些耐人尋味、萬古流芳的作品。而就西方國家來說,由于社會較早步入工業(yè)時代,人們的勞動力價值得到了體現(xiàn)和尊重,基本上可以滿足溫飽需求,加上西方國家對科技文化的重視,勞動人民基本上都享有創(chuàng)作的機會。所以,西方文學大部分作品的素材都比較貼近勞動人民的生活實際。而在這一點上,中國恰好相反。雖然中國古代也有一些貼近百姓生活實際的作品,但是大多數都是文人為宮廷所做,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三)文化個性的作用文化個性也是形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要素之一。眾所周知,在社會主義制度之前,我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制度時期,文化風格通常較為保守。從這一層面來說,社會制度實際上從某種程度上壓制了個人思想的發(fā)展,或者說是壓制了個性化的發(fā)展;而西方國家的社會制度,是一種以資本流動為基礎,較為重視財產和人權的社會體制,在這一體制中,比較重視公民的個人權利,賦予了國民很大程度的思想自由,推動了社會文化多元化及多層次的發(fā)展。

三、差異視角下推動英語文學翻譯工作發(fā)展的有效措施

中西方文化交流從很早就開始了,隨著全球化發(fā)展趨勢的不斷增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密切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如何正視中西方文化差異,推動英語文學翻譯工作的有效進行,是文學翻譯界當今熱議的話題。

(一)通過差異化進行深度審視所有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兩面性,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存在也不例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證文學作品的原汁原味。甚至在接受差異的基礎上,對自己進行深度審視,找到不足,謀求發(fā)展的主動權。[8]我國的主流文化是中庸及和諧,但是在某些場合或是情景下,這一理念實際上是發(fā)揮不了作用的,鑒于此,可以借鑒西方國家近代更為科學的“管理策略”,提高我國的外事能力或是文化引導的能力。

篇5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 國際貿易 影響 對策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社會實踐、風俗習慣中形成的特定的觀念和價值體系,這些觀念構成了人們生活、工作中的行為方式。由于中西方傳統(tǒng)習慣、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的不同,使得中西方文化表現(xiàn)出諸多差異。這些差異對于商務活動的各個方面都有著直接的影響。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經濟、文化日益互為一體,文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作用越發(fā)凸顯。因此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只有了解了對方的文化,才能使國際商務活動順利地進行。

1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形式以及對我國國際貿易的影響

1.1 語言與文化的交流方式。日常生活中語言作為人們溝通的基本方式,在國際貿易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中西方人因為語言以及交流上的根本差異,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雙方所要闡述的內容與方式就會截然不同。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中國人普遍認為在貿易面對面的語言交談中直視對方是表達自己誠意的一種方式,可以在談判中占得一些先機,能夠壓住談判對手的氣勢。很多的禮儀教材都教導我們在與人交談時最好是直視對方,與對方進行直接的眼神交流。但在西方文化中卻不盡如此,外國人更多地認為在語言交流中對方過多的直接眼神交流會使他們感到不舒服,會使他們覺得局促不安。正是因為這種語言交流的文化差異,在談判中外國人不正視對方的眼睛,中國的談判者可能會認為談判出現(xiàn)了某些問題,那么在這種文化差異下,就會導致國際談判中容易出現(xiàn)誤解。

1.2 價值觀念的差異。價值觀念是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是衡量人們的行為以及后果的標準。這些都影響著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會給人們帶來強烈的情感沖擊,在不同的文化中,價值觀念會有很大的差異。在一種文化中很恰當正確的行為在另一種文化中可能會被看成是不道德的。比如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重視親友的關系,是一種群體文化,講究合家團圓;而西方國家倡導自強自立,孩子18歲起就獨立于家庭之外,必須依靠自己的雙手獨立生活。中國人重視君臣、父子等前后輩和上下級的關系,等級森嚴;而在西方文化中所有人都以朋友相處,直呼其名,不計較老少界限。中國人歷來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tǒng)。年齡越大,資格越老,也就越會得到別人的尊敬;而西方國家極少有人愿意倚老賣老,在他們看來,“old”是“不中用”、“不合潮流”、“老而無用”的代名詞。這些不同的價值觀念會導致貿易談判雙方出現(xiàn)語言或者禮儀上的分歧。

1.3 倫理道德的差異。在中國儒家思想一直占據著根深蒂固的統(tǒng)治地位,中國人倡導“忠”、“義”、“孝”、“忍”、“穩(wěn)”等觀念,舉止言談以謙虛為榮,體現(xiàn)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而西方國家以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發(fā)展自我表現(xiàn)自我,因此西方文化體現(xiàn)的是個體文化特征。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旦雙方成了熟人或者朋友,那么關系就會變得非常親密,信任與包容的程度也就提高了,所以很多事情就有口頭約定;而西方人不太注重培養(yǎng)雙方的感情,他們對問題的處理用的是法律手段,一般都有律師出面解決問題。所以,各國不同的道德觀念對國際貿易無疑又是一個阻力。中國很多企業(yè)回避反傾銷訴訟,中國制造的很多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沒有取得應有的市場份額主要是由法律原因造成的。在國際貿易中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這一點,相關的條款必須簽署進合同,必須非常注重合同的法律性,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的國際貿易發(fā)展。

1.4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導致中西方公司的企業(yè)文化差異。企業(yè)文化是國家文化的反映,影響企業(yè)的各個方面,指導著企業(yè)的日常商業(yè)交往。包括如何選拔與提升雇員、如何領導和激勵下屬、如何選擇和制定企業(yè)文化與企業(yè)戰(zhàn)略、以及如何與其他商人談判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產生的企業(yè)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中國在燦爛的中華文明中形成的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極具人文精神,以和諧文化為主旋律的文化氛圍,而西方文化那種崇尚智慧和理性,講究科學、民主,信仰宗教,以及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念深入人心。因此中西方文化差異產生了不同文化氛圍的企業(yè),而中西方企業(yè)作為國際貿易的主體對于國際貿易的影響是主要性的。

2 我國國際貿易應對中西文化差異影響的策略

跨國貿易比單一文化環(huán)境下的貿易更具有挑戰(zhàn)性,也更為復雜,那么為了避免因文化差異導致的國際貿易問題,使得國際貿易自由融洽地發(fā)展,在貿易過程中我們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2.1 國家之間增強國際性的文化交流。加強國家間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了消除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強各國之間的文化融合,比如建立國際性的文化交流組織和文化交流中心,進行多層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以消除語言、風俗習慣、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等方面的貿易阻礙。只要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那么在國際貿易談判中阻力自然就會減輕很多。中國每年舉辦的中外文化年、國際民間藝術交流展覽活動等,充分展示了中外各國的文化和藝術,不但可以增進相互的理解,也提高了中國文化的對外影響力,增加國外對中國產品的喜愛,最后帶動中國產品在世界貿易中銷量的上升。

2.2 充分了解并利用各民族的風俗習慣與偏好。 在國際貿易的過程中要做到敏銳地觀察對方的風俗習慣與偏好,在于國外商務人士交往之前,應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調查好對方的市場,以避免不知道某些特定習俗講究而使對方不快甚至于影響到貿易的進展。比如,絕大多數美國人喜歡藍色和杏紅色的家用器具,南歐人偏愛紅色容器,而荷蘭人則喜歡白色等,我國的公司根據這些風俗習慣偏好,制訂了滿足差異化需求的目標計劃,順利提升了自身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因此,文化差異優(yōu)勢能從根本上影響用戶的滿意度及服務商與消費者之間關系,充分了解并利用各民族的風俗習慣與偏好,雙方的談判才能順利進行,兩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公司之間才有可能建立起長期的合作關系。

2.3 根據文化差異企業(yè)要制定對應的貿易策略。 國際貿易活動本質上是各國的企業(yè)進行貿易交易,如果一國的企業(yè)有志于開拓一個擁有不同文化的國家開展貿易活動時,正確的制定貿易策略是最為關鍵的一步。企業(yè)在制定國際貿易策略的時候,應該注意與當地文化的融合,并且充分地尊重當地的文化,創(chuàng)造為當地人接受又有吸引力的產品才能成功打開市場。包括產品的設計、定價、促銷和分銷等方面,都要符合當地的文化氛圍。既要創(chuàng)造出適合當地銷售的產品,又要使定價的方式和程度為之接受,還要找到適合當地習慣的渠道,和適應當地文化的宣傳方式。這些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只有把他們都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達到破除貿易壁壘的目的。

2.4 針對文化差異做好貿易的后續(xù)交流。在雙方企業(yè)達成貿易意向簽署合同后,針對合同后續(xù)履行的貿易后管理也必須加強重視。因為中西方文化差異,中方的人情管理和西方的法律管理需要得到相互的理解和尊重。對于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國家,如果合同出現(xiàn)爭端,不應完全依賴法律機制,更多地依賴于雙方之間的關系來解決問題。而相對于西方文化比較強調人與事情分開處理,出現(xiàn)問題依靠法律解決。就要求我們在前期的貿易合作交流中,要形成對該企業(yè)比較全面地認識,相關法律條款要全面合理地簽訂,經過日后不斷地合作,努力打造企業(yè)之間戰(zhàn)略合作伙伴的關系。

通過以上對中西方文化的分析及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任何從事跨文化活動的人員都應該注意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影響,并且認真對待這種文化的差異。人們在進行國際貿易時,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克服文化障礙,知己知彼,相互尊重,入鄉(xiāng)隨俗,才能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能適應對方的貿易環(huán)境??傊?,國際貿易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活動過程,而且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一個經濟與文化相互融合的過程。

在跨國貿易中,應對他國的文化差異表現(xiàn)出理解和尊重,要具有寬廣的胸懷和包容的態(tài)度。只有正確地認識并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才能不斷地提高企業(yè)的經營能力,強化自身優(yōu)勢,提升我國企業(yè)國際貿易的競爭力,推進我國國際貿易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任凈.文化差異對國際貿易的影響[M].中國流通出版社,2004.

[2]劉銳.文化視野中的國際貿易[J].理論界,2005(7).

[3]馮雙鵬.試論國際貿易中的文化影響力[J].理論界,2005.

篇6

關鍵詞《功夫熊貓》 中西方文化 差異 融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融入世界的步伐逐漸加快,在文化交往和融合方面,我們清楚的體察到,我們同西方國家的跨文化交際日益密切和頻繁,中西方的各項文化合作可謂達到了一個歷史的新高點,從所謂的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滲透交融,到文化觀念的資源共享,成果領域的超拔凸顯,這一切的盛況均體現(xiàn)了世界作為全球化時代的一個重要載體,已然位列文化傳播與共享的“仙班”。文章考察的美國好萊塢大片《功夫熊貓》這一現(xiàn)代重要的媒體表征之一,集中反映了這一事實,也讓我們再一次體驗到了何謂中西文化差異。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歷史構型

(一)哲學觀與邏輯思維方式之異構

關于中西方文化差異,首先是一個世界觀問題,我們稱之為文化的邏輯前提。不同的世界觀也可以說是思維方式,決定不同的價值觀,那么,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之邏輯起點就是中西方人持有的不同的思維方式或者稱思維模式,它主導著人們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和總的看法。具體到文化認知上面,就表現(xiàn)為中西方人所不同的認知模式和思維習慣,這是一個常識問題。只有弄清楚這個前提,我們才能更加深刻的認識文化的那種根深蒂固的本質邏輯,那么導致這種不同的原因,顯而易見,除了地域的因素之外,具體來講還在于中西方人所特有的思維認知模式。

(二)哲學觀差異決定價值觀異構

按照馬克思的理解,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哲學觀)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那么我們在理解文化作為一種認知結果的時候,就必然會受認知者本身價值判斷的影響。不同的認知結果來源于不同的價值文化母體。這是一種自足的體系,也是任何一種文化都持有的特有的價值體系,它在人們的交往過程中充當著原則、圭臬的作用。我們要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劇本、電影就必須要透過這種現(xiàn)象去考察背后的中西方不同的基本價值取向。然而這種文化的評判標準卻又是各不相同的,我們在自身的適應范圍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能執(zhí)此而把一種標準強加另一種標準,或者說孰優(yōu)孰劣的問題。關于價值觀的差異在中西方有著截然相反的表現(xiàn):比如中國注重集體利益,特別講究愛國主義和維護家庭利益,主張?zhí)煜聻楣?,反對極端的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與此相反,西方人的價值取向卻主張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倡導自由、民主、平等基礎上的絕對個人主義。西方人主張在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fā)生沖突的時候要把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強調自由發(fā)展,主張自我意識,追求自我實現(xiàn)。

二、中西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流匯通

文化交流時一個國家、民族生存、發(fā)展的重要方面。在世界已然成為一個大家庭的時候,有著不同文化的國家、民主要和平、和諧共同進步發(fā)展,就勢必需要這些國家進行文化的交流和融通,這就涉及到我們所講的跨文化交際問題。我們上面講到由于中西方存在不同的思維方式,歷史傳統(tǒng)和語言習慣,必然會使正常的文化交流產生障礙,那么就應該如何正確地進行跨文化交際,促進整個社會的共同發(fā)展,和諧進步呢?當然,這不是本文所要探討的話題,然而,本文試圖從《功夫熊貓》這不影片作為文化傳媒、交際的一個切入點,研究通過國家的文化是如何在差異中獲得融合,又如何體現(xiàn)了某種各自的特色,體現(xiàn)文化的多樣性和各種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我們只有正確地理解了文化差異形成的多種因素,才能規(guī)避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產生的各種不利因素,發(fā)揮多元文化的豐富性,保證世界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影片《功夫熊貓》的文化融合

1.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交融

西方人的價值取向卻主張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倡導自由、民主、平等基礎上的絕對個人主義。西方人主張在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fā)生沖突的時候要把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強調自由發(fā)展,主張自我意識,追求自我實現(xiàn)。在這里,美國文化中重點培育的是主人公阿寶的個人英雄主義,一種自我奮斗的精神。而中國文化主張為了集體利益因放棄個人利益,保大家舍小家,一直是中國人提倡和恪守的道德準則,并以此作為衡量個人價值的重要社會標準。個人的價值只有在具體的為集體而奮斗的過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xiàn),是一種個性和共性的關系,側重共性的純潔性和個性的自我抑制。

2.崇尚個性獨立與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融合

《功夫熊貓》,顧名思義是講關于功夫與熊貓的故事。電影主人公阿寶就是出生在面條世家的一只熊貓,出于對功夫的天生愛好,最終需要在繼承父業(yè)和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之間選擇。最終在一系列的矛盾經歷和復雜的的思想斗爭中,主人公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保護和平谷的神龍大俠,同時也回到了自己父親的身邊,實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孝道在人物塑造上的超越,電影通過融合中西方文化差異內在的張力,實現(xiàn)一種共處的和諧,最終使阿寶這個人物形象更加獲得大家的認可,使阿寶的人生有了多元的色彩。

參考文獻:

[1]高一虹.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篇7

【關鍵詞】高職英語 中西方文化 交際能力

高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這是《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指出的。近年來,高職英語教學進行了諸多的教改探索,取得了一些矚目的成效,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西方文化有利于培養(yǎng)交際能力。

一、中西方文化與高職英語教學中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一)文化與語言

文化(culture)的含義非常廣泛,籠統(tǒng)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們長期創(chuàng)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既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于物質之外,能夠傳承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tài)。文化貫穿于一個民族的思維和行為中。語言是文化的基礎,一種語言根植于該民族文化之中,隨著民族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文化的傳承、發(fā)展都是通過語言的交流來完成的,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思維方式等都會在其語言中體現(xiàn)出來。因此,文化與語言兩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影響。

(二)中西文化與交際能力

高職英語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應用語言的交際能力。交際離不開對本族語和所學語言運用,學習一種語言必然要領會這種語言的文化。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指出:中西文化是兩種根本不同類型的文化,屬于平行發(fā)展、互不沖突、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兩大文化系統(tǒng)。不同的民族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不盡相同,思維習慣及心理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會在各自的語言上反映出來,會影響交際過程中對語義的理解和表達。培養(yǎng)交際能力,也就是使語言學習者在交際中,根據不同的話題、語境講話得體,這種能力反映出學習者對所學語言的文化以及對本民族語言的文化理解和駕馭程度,語言的恰當離不開對民族文化的領悟。所以,對英語的學習和應用不可能脫離中西方文化而獨立存在。因此,高職英語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基本語言知識學習和聽、說、讀、寫的 “四會”技能訓練,更應把中西方文化融入學習與訓練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綜合應用英語交際的能力。

二、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西方文化,激發(fā)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一)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融入中西方文化

在教學時,要注意中西語言中豐富文化內涵。比如傳授People and color這一主題教學內容時,涉及到顏色的詞匯,例如:紅色red一詞, 在中國表示happy and merry(高興和快樂),在西方卻表示violent and blood(暴力和血腥);白色white,在中國表示 death and ill omen (不祥的預兆),而在西方國家卻表示something pure and innocent(純潔);和顏色相關的習語,更不能單純從詞的表面意思去理解,如: a white elephant 不能翻譯成“白色的象”,西方用來指“無用但花費很高的東西”,a green hand 不是“一只綠色的手”,而是指“沒有工作經驗的人,新手”, to be green 是“嫉妒”的意思,see red是“發(fā)怒”的意思,white lie 是“不懷惡意的謊言”, black sheep 是“害群之馬,敗家子”。能把握住英漢語之間的這種常見的差異,根據教學內容自如地進行課堂教學會使枯燥的講解課變成生動鮮活的語言運用課,激發(fā)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學中要通過對比分析中西方語言中部分詞匯、習語等的文化內涵,展現(xiàn)中西方文化異同,讓學生了解西方人和漢民族不同的思維習慣而形成的文化差異,體會語言表達的微妙之處,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英語思維模式,排除母語文化和思維的干擾,按西方人的觀念和思維地道的交際。在改進課堂教學的同時,還應努力拓展適當的課外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擴展和補充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參與各種交際活動。如:觀看英語原版電影,聽英語廣播,組織英語沙龍,編排英語短劇,閱讀英文報紙等等,讓學生全方位了解英語的文化,加深對文化的體悟,激發(fā)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二)高職英語教學融入中國文化,體會中西方文化差異,培養(yǎng)實際運用語言的交際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學生學習英語是出于升學的壓力,高職學生更是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但高職英語的教學要求培養(yǎng)能用英語交際的復合型人才,引導學生使用英語進行交流,將本民族文化滲透到教學中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學生對這些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在高職英語課堂再加以涉獵,就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漢語具有豐富表現(xiàn)力,形象生動,內涵深厚,有韻律感,英、漢語的交流應,優(yōu)勢互補。

高職英語教學中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應將語言和文化相結合,注意中西的文化異同, 讓學生認識到不同的語言在語音、語法、詞匯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在交際規(guī)則上也不一樣。因此,學生不但要熟悉英語國家的文化,風土人情等,更要理解中國文化的深厚內涵,提高中國文化素養(yǎng),奠定深厚的母語底蘊,能夠在中西文化自然比較中把握二者的差異,減少Chinglish(中國式英語)的錯誤。

語言能表現(xiàn)出民族文化,不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也就無法真正學好該民族的語言。一個學生如果沒有較高的本民族文化素養(yǎng),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學好英語;同樣,如果不熟悉英語國家文化,也同樣無法自如運用英語,更談不到具有出色的交際能力。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西方文化,縱覽本民族文化,站在中西方文化比較學習的角度,讓學生了解中西方兩種文化交際的差異,堅持把這種介紹與語言教學同步進行,教會學生正確使用語言,才能培養(yǎng)現(xiàn)代高職生作為未來社會人才的真正交際能力,高職英語教學才會達到更高一層的境界。

參考文獻:

[1](英)Gertrude Roland 地道英語還是中國式英語English or Chinglish [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

[2]申藝芳.淺談英語翻譯中的中西文化差異問題[J].綏化師專學報,2004,(2)

篇8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

中西文化通常被看作是世界上兩大主要的文化體系,在方方面面的差異中,最為主要的還是在中西方思維方式上的體現(xiàn)。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傅雷對中西方文化差異做過這樣的概括“:東方人與西方人在表達習慣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東方人喜好含蓄且委婉的表達,講求意境和深層含義;西方人,喜好全面且直接的表達方式,講求事實和分析。曹世潮對此也有詳細的描述:“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追求思維的延伸、擴展,注重內向的、精神的、意境的,它的特點在于情感的舒展和收縮,在于對內在心靈的把握,關乎心胸……而西方的思維方式與中國文化截然不同相,它更理性,更注重依靠事實、論據來闡明對事物的認知和推理……”因為文化差異的關系,產生了不同民族對相同的客觀現(xiàn)象和社會存在產生不同的認知,而這種認知很多時候是通過言語交際表現(xiàn)出來的。僅從詞匯方面就可以體現(xiàn)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例如,在中文當中,關于父輩女性長者的稱呼有“姑姑,姨媽,嬸嬸,舅媽”,而同樣的稱謂表達,在英文中都可以用“aunt”一詞概括。相對比之下,中國文化在表達時更加注重長幼有別和親疏遠近,而西方文化則寬松許多。當然,這些血緣關系并非“我有人無”,其實英語國家也存在,只是英語對此不加以詳細區(qū)分罷了。中西方文化在稱謂表達上的這些差異是有其原因的:宗法等級社會在中國歷史上延續(xù)的時間較長,宗親、等級、尊卑觀念在漢語文化中比在英語文化中牢固得多。中西方文化的種種差異簡單并直接地通過漢英兩種語言就體現(xiàn)了其對應關系。從語法學方面來看,漢語是隱性(convert)語法的語言,而英語是顯性(overt)語法的語言。詳細而言,漢語更講究語感,重意境和引申意義,即一句話表達的內在含義,句式多為主動句,強調內容和情感;而英語注重邏輯思維,更重形,講究說話“有憑有據”,“有一說一”,強調所說內容的規(guī)范嚴謹,句式多用被動,語調相對平直。此外,文化差異也受客觀因素的制約,如:地理位置、國體政體、歷史、宗教等。如英國多面環(huán)海,英語中很多詞和海洋有關。說“揮金如土”,英國人說spendmoneylikewater。而英文當中drinklikeafish,翻譯成中文就可以是“牛飲”,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自古重視農耕和畜牧業(yè)的文化傳統(tǒng)。

二、文化語境影響交際過程

篇9

關鍵詞:字幕翻譯 文化差異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國際間的人際交往愈加頻繁,要想全面、具體、真實、完整的了解國外文化,欣賞其影視文學作品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渠道,因為影視文學作品的一個突出功能是向我們展示世界各民族的生活圖景,由此,影視字幕翻譯的存在便成為了中外跨文化交流的必然結果。我國每年引進國外影視作品的速度、數量都是非常驚人的。優(yōu)秀的影視字幕翻譯能夠讓觀眾在沒有絲毫文化障礙的情況下,酣暢的欣賞到原作的風采、領略各民族的生活圖景。針對影視翻譯形式上的短暫性和同步性,內容上的通俗性和融合性,要想翻譯出一部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必須要熟知國外文化,因為不熟悉國外文化,會對影視字幕翻譯產生如下影響:

一、文化差異引起詞匯歧義

如在英國電影《呼嘯山莊》中的一段對白:

Isabella:It’s a brother’s duty,dear Edgar。to introduce his sister to some other type than fops and paleyoung poets。

Edgar:Oh,you want a dragon?

Isabella:Yes,I do With a fierymustache。

在這段對白中,dragon一詞在中西方具有截然不同的意義,西方人認為dragon是邪惡的象征,是一種恐怖的動物,在英語詞典中的釋義為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而在漢語言文化中,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權力、力量、吉祥的象征。所以在這段對話中,如果譯者不熟悉西方文化,按中方文化將其譯為“龍騎兵”,就完全改變了這段對白的真實含義。根據西方文化,試將該對白譯為:

依莎貝拉:埃得加,這是當哥哥的義務,你總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紹給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風的詩人吧。

埃得加:哦?難不成你想找一個粗魯的人?

依莎貝拉:是,不僅如此,還要長著紅棕色的胡子。

如在被青年觀眾多喜愛的美劇《吸血鬼日記》中的一句話:

But when life gives you lemons......

在這句話中,lemon的字面意思是檸檬,但在美國俚語中,lemon的意思是次品、令人討厭的人的意思,若不了解這點,把lemon直譯成檸檬,就會造成目標觀眾的不理解,試將該句翻譯成:但是,如果命運真的如此......

二、文化差異引起語言差異

在影視翻譯中,不難發(fā)現(xiàn)語言差異,如《吸血鬼日記》中:

I suggest you reconsider.我勸你三思而后行。

I make a deal, I keep a deal.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另外,語言差異尤其體現(xiàn)在對電影名的翻譯中,如:

Speed譯為《生死時速》,Pygmalion譯為《窈窕淑女》,Waterloo Bridge譯為《魂斷藍橋》,Gone with the Wind譯為《亂世佳人》

從上述影片名的翻譯中,不難看出,英文電影片名往往比較直白,而中文電影片名比較凝練,這是因為西方人比較重視個體差異,反映到語言上,強調個體性,重形合;而中國人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zhí)烊撕弦?,這種思維方式反映到語言上,就表現(xiàn)出一種重視整體和意合,強調整體的和諧感、統(tǒng)一感,在語言表達上傾向于凝練的語句,如四字成語,所以在翻譯電影時,用四字成語和中式俚語不僅符合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

三、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歷史文化背景知識

在電影《木乃伊歸來》中的一句臺詞“He went out west,” 這句話看著很簡單,如果不熟悉西方民族文化背景知識,很容易將其譯為”他去了美國的大西部“,而在西方,went out west是指某人去世的委婉表達方法。

在《老友記》中瑞秋和眾人談及其逃婚原因時說了一句“How much Barry looks like Mr. Potato Head”. Mr. Potato Head是美國家喻戶曉的卡通人物,其面孔與笑容滑稽可笑,而中方國家的人一般不了解Mr. Potato Head的樣子,文化形象的空缺就阻塞了幽默效果的傳遞。由此可見,影片對白中可能會出現(xiàn)大量涉及西方的歷史文化背景的內容,若不具備這方面的知識,在影視翻譯中就無法正確、合理地翻譯。

綜上所述,中西方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對影視字幕的翻譯存在著很大的影響,針對影視翻譯這種特殊的翻譯,要想譯出一部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譯者就必須從以下方面入手:

1.經常閱讀一些有關中西方國家風土人情 、歷史地理、政治與文化、文學藝術、宗教等方面的書刊資料,熟悉中西方文化差異,以便完整準確的理解原文語言之外的內容,清晰地判斷出語言中的典故、雙關語、俚語等,在翻譯時,對這些內容進行對等切換,方便目標觀眾理解。

2.親身到中西方國家去領略其風土人情,只有具備中西方國家的生活經歷,才能更加深刻的了解中西方國家的語言特色和差異,以便翻譯時,使譯文語言更符合目標觀眾的日常習慣。

3.經常觀看中西方影視作品,并對其做對比,了解中西方影視作品各自的特點,以及中西方人思維方式和審美的區(qū)別,針對這些特點進行翻譯,使譯文更容易被目標觀眾所接受和喜愛。

總之,只有不斷掌握中西方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及其差異,才能在影視字幕翻譯中盡量縮小文化差異對其的影響。或者說,對中西方文化知識和各個領域的知識掌握的越豐富,對中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越了解,對中西方語言特色越熟悉,對原作品的理解才會越深透。其譯文表達才能更符合受眾的審美,從而更吸引受眾。

參考文獻

[1] 胡磊. 影視字幕翻譯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 [J]. 電影文學,2012(03).

[2] 麻爭旗. 影視譯制概論.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6.

篇10

關鍵詞: 中西方文化 文化背景 差異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它反映著文化的發(fā)展和變化,同時也直接反映著文化的差異。每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因此每種語言都能反映出使用該語言的國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的特有文化。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的過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據著根深蒂固的統(tǒng)治地位,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中國人向來以自我貶仰的思想作為處世經典,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基本準則。因此,中國文化體現(xiàn)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這種群體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的。

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即以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竭力發(fā)展自己,表現(xiàn)自我。因此,西方文化體現(xiàn)出個體文化特征,這種個體性文化特征崇尚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

中西方文明由于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統(tǒng)的迥然各異的文化背景上,兩種截然不同、差異懸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雙方在價值追求和倫理取向上旨趣迥異,從而使得中西方現(xiàn)實人格特征大異其趣。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宗教習俗、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相當大的文化差異。

在英語學習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衣食住行、社交往來、婚喪嫁娶、節(jié)日慶祝、非語言交際、價值觀念、有文化內涵的詞匯等方面。

1.餐桌禮儀

首先,我們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使用刀叉有一定的規(guī)矩: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左手食指按在叉子把上,右手食指按在刀背上。吃中餐時,我們需要把飯碗拿起來,用筷子將飯撥到嘴里,但在西方國家的餐桌上,絕不能把盤子或碗拿起來。我們的習慣是如果菜掉到桌子上,一般不再撿起來吃,但在西方餐桌上應該撿到盤子里吃。吃剩雞骨頭和殘渣放在自己盤子的外緣,不能放到桌上,更不能丟在地上。

2.問候語

語言不同,社會文化不同,問候語也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這常常是交際失敗或產生誤解的因素之一。漢語中一些打招呼的形式常常使初來乍到的外國人感到不可思議。比如中國人愛用“吃過飯了”“去哪兒”這樣一些話來打招呼,而這種問候語直譯過來卻是無法被說英語的人接受的。同樣,英語國家的人也有用談天氣或稱贊對方來打招呼的習慣,這在漢語中也不多見。所以,了解問候語的文化差異是說好外語、促進跨文化交際的一個重要方面。

3.握手

中西方握手的禮儀要求存在一些差異:1)英語國家的人在室內握手時,女主人以外的女士不起立(除非對方地位很高或年齡很大);在我國,不分男女,都以起立為禮貌。2)男士在戶外與人握手時,如果頭戴帽子,英語國家要求先脫帽,后握手,而中國男士卻無這一要求。如果帶著手套,中西方都以先摘下手套再握手為禮貌。

4.隱私

個人的隱私需求須與交際需求相協(xié)調,個人在需要隱私的同時也需要與他人交際,傳遞信息并尋求伙伴。在尋求這二者間的平衡關系時顯示出文化、名族、種族、性別、年齡、社會地位等的差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隱私有不同的界定與闡釋,因此,異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交際時需考慮對方的文化因素,作出適當的調整,使隱私與交流形成合理的平衡關系。比如說: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你在干什么?”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jiān)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5.有文化內涵的詞匯

例如:“You indeed are a lucky dog.”直譯成漢語就是:“你真是一條幸運的狗?!边@在漢語中完全是一句罵人的話。因為“狗”一詞在中國人看來是貶義的,我們常說“走狗”、“癩皮狗”、“狗頭軍師”等,用來指討厭的人。可是在英語中這句話是說:“你真是個幸運兒。”“狗”在這兒用來指人,不但沒有罵人的意思,反而表示一種親昵的關系。因此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義不同,我們要想掌握和運用一種語言,就要理解懂得甚至通曉這種語言的文化,熟知這種語言的發(fā)展背景。

語言是習得的,英語文化是英語語言的存在和發(fā)展的土壤,語言能力和社會文化也是習得的,語言的習得程度和運用能力必定有賴于環(huán)境文化的領悟,二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該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等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教學中,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增加學生的英語文化知識,促進學生養(yǎng)成用英語思維的自覺性,使學生具備在英語文化背景下使用英語交流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