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學科教學案例范文
時間:2023-10-10 17:26: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生物學科教學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案例教學;精選;運用分析;討論反饋
【中圖分類號】G633.23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10-0001-02
在目前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學方式仍然是以講授式為主,雖然在一些課中也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討論交流,但學生主動學習缺少,大多數學生缺少有獨立思考,更少有親身去實踐的。而生物學科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自然科學,與現實生活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在實際的教學中如何應用案例教學,尤其在初中生物學科的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這樣使生物課的內容趣味化,不再枯燥;內容具體化,不再抽象。寓教于樂,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對培養(yǎng)具有較好的知識應用能力, 善于信息整合和創(chuàng)新的人才,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一、案例教學法的概念
案例教學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國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導,當時是采取一種很獨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學,這些案例都是來自于商業(yè)管理的真實情境或事件,透過此種方式,有助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實施之后,頗具績效。對于教育案例的定義,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做出多種敘述。理查特說“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 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986 年,“卡耐基教育和經濟論壇”倡議將案例方法應用到教師教育方案中,此后,各種研究者及教育者才開始把案例引人師范教育和教師培訓。對于案例教學法的概念,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權威定義。鄭金洲博士定義為“ 通過對一個含有問題在內的具體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景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在一定意義上與講授法相對立?!睋Q句化說案例教學,就是運用“案例”開展教學的一種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課標定課堂教學目標,通過教學內容的需要,設置一個或幾個具體案例,引導學生參與調查、閱讀、思考、分析、討論、表達和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索,以提高教與學的質量和效果,培養(yǎng)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加深學生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種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在生物課堂上,就是通過對設計一個具體的生物情境,讓學生發(fā)現問題,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分析,得出結論,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增長了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這樣的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與現代科技、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恰當地選擇信息,主動地采集信息,并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注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為學生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作必要的準備。
二、案例教學具體應用
2.1精選案例 激發(fā)興趣。
精選案例是實施案例教學法的前提。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生物的基本特征”一節(jié),用了動物世界的開頭作為案例引導學生思考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這樣既真實又典型,并且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運用所選案例教學可以提供生動,真實的教學環(huán)境,給學生造成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這樣的氣氛中,學生能大膽交流,有較大的自由度和較多的展現自己的機會,在沒有壓力和顧忌的良好心態(tài)下進行學習探索,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開發(fā)學生的潛能。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講述我國的動物資源時,用了《可可西里》這部影片中的一個小片段并且講述了一個故事美麗的可可西里,一位老獵人,清晨起來,走出帳篷,看到了一只肥碩的藏羚羊。出于獵人的本能,他很快取出獵槍,而那只藏羚羊并沒有出于求生的本能而逃離。面對老獵人的槍口,藏羚羊兩條前腿跪下去,眼里流出了熱淚。老獵人開槍射殺了這只跪著的藏羚羊事情本來可以結束了,可是這跪著的藏羚羊怎么也不能拉起。老獵人用鋒利的刀子剖開了藏羚羊的腹部,看到了一只小藏羚羊。老獵人什么都明白了,從此在可可西里再也沒看到這位老獵人。學生觀看后有了很大的震撼……。綜上所述,案例的選擇或編寫應遵循原則:(1)考慮具體的教學目標(2)學生的實際情況(3)當時的教學環(huán)境(4)真實性(5)完整性(6)時效性(7)趣味性。
2.2 運用案例,鞏固知識。
篇2
關鍵詞:問題解決式教學法 課堂教學
問題解決式教學法的應用主要是從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讓學生體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過程與快樂,在科學探究中獲得真知,同時也將促進教師轉變課程觀念,建立新的教學理念。一般適用于生物課實驗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創(chuàng)新實踐、發(fā)散思維、合作交流等多種能力。問題解決式教學法通常過程為:提出問題——提出假設——探究驗證——得出結論。本文以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環(huán)境的影響為例予以探究。
一、創(chuàng)設意境,課前準備
學生應在課前搜集人類活動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對生物影響的圖片、資料,有關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圖片、資料,有關廢電池的危害的圖片資料。預習探究實驗,小組成員合作,初步擬定本組探究方案。教師應在課前搜集由人類活動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的圖片、資料,有關酸雨的知識、成因、危害的圖片、資料,有關廢電池的資料。設計并制作課件(圖片、資料、酸雨形成動畫、廢電池造成危害的動畫、探究提示、問題設置、詩句欣賞、數碼相機拍攝的實驗前后材料變化情況)。錄像片段(國外有關酸雨的情況報道及治理方法)。為探究實驗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3、4、5)的模擬酸雨,廢電池浸出液,清水,培養(yǎng)皿,標簽,噴壺,小麥幼苗,浸泡過的小麥、黃瓜、大豆、菜豆等種子)。
兩分鐘課前準備時間,多媒體以新聞紀實方式展現一段有關“人類在改變地球面貌”的文字記載,然后呈現“只有一個地球”的警示語,并伴有音響效果。通過視、聽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改變地球面貌已經成為毋庸置疑的事實,激發(fā)起學生的探究愿望,盡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另一方面為本節(jié)課的探究主題創(chuàng)造意境。
二、提出問題,激發(fā)興趣
(一)課堂討論。通過學生交流展示課前搜集的有關人類活動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的圖片、資料,提高了學生主動搜集信息、表達交流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關心愛護生物圈、關注社會的情感。
(二)提出問題。多媒體顯示四幅畫面(濃煙滾滾、江水混濁、噴灑農藥、被腐蝕的佛像),學生觀察、辨析,達成共識:環(huán)境污染有多種類型(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們已經對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利用被腐蝕的佛像放大與原型的比較及佛像擬人化的問題“傷害我的元兇是誰”,創(chuàng)設了質疑情境,激發(fā)了學生探究酸雨對生物影響的濃厚興趣。通過對我國干電池的產量、消費量、回收率的資料分析及專家測試結果——“一節(jié)紐扣電池能污染60萬升水,一節(jié)一號電池爛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價值”的了解,激發(fā)了學生探究廢電池對生物影響的濃厚興趣。
三、制定方案,探究驗證
(一)制定探究主題。各小組成員根據本組的探究興趣,確定探究主題,并從教師提供的多種供選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選擇本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時對本小組感興趣的探究主題初步制定探究計劃,通過教師的探究提示,各組將探究計劃補充和完善。探究提示內容如下:你選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為什么要這樣選取?是否需要設計對照實驗?如果需要,你將怎樣設計?對照組和實驗組在材料和條件(如環(huán)境、管理、觀察記錄等)上有什么要求?本實驗是否需要數量統(tǒng)計?如果需要,嘗試設計一種你認為簡單明了的統(tǒng)計格式,以便記錄觀察實驗的結果。
(二)初步實施探究方案。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初步實施探究方案。教師以多媒體提示課后的管理、記錄等工作,以保證探究過程的連續(xù)性和完整性。課上完成實驗裝置,對所選用的材料進行初步處理后送到本組的“實驗基地”。課后小組成員繼續(xù)分工合作,做好管理觀察記錄工作。還需做哪些工作才能完成此次探究的全過程呢?
(三)延展課堂教學成果。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進一步實施探究計劃。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對實驗材料進行管理、觀察、記錄,最終在開放性實驗室中合作完成探究過程,并對記錄的數據和觀察的結果進行分析,撰寫探究報告。
四、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各小組組長代表全組同學在全班匯報交流探究報告,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同時展示用數碼相機拍攝的實驗前、后材料的變化情況圖片以及各組的原始實驗記錄表。如果實驗結果不支持假設,分析導致該結果的原因。其他同學可對各組的探究報告提出質疑,提問或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使每個學生都擁有平等的發(fā)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在每組發(fā)言之后,教師及時對該組的探究情況予以客觀評價,既要賞識鼓勵,又要指出存在的問題。各組發(fā)言完畢,教師進行總結評價:肯定學生的科學探究、分析解決問題、自評互評、合作交流等能力的提高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總結實驗中出現的在以后的探究實驗中應引起足夠重視的問題,培養(yǎng)自己堅忍不拔的科學探究精神。
問題解決式教學法,可促使教師和學生從無意識的“問題解決”模式教學中,將以往教學中一些隨意的、習題化的、基于認識、解釋的問題設計成基于認識發(fā)現、發(fā)展的問題和基于實際問題解決的課堂教學中的“真問題”,提高問題設置水平,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在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和技能,有效發(fā)揮問題的功能。在后續(xù)研究和實踐中還應依據不同知識載體(元素、概念、有機合成、復習課等)以及學生的發(fā)展需要,聚焦課堂尋找“真問題”,設置高水平的問題及問題鏈,注重同一知識在不同模塊的層級發(fā)展教學的問題解決教學模式的應用等方面加強研究。
參考文獻:
[1]魯獻蓉.從傳統(tǒng)教案走向現代教學設計[J].課程教材教法,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