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網絡安全教育范文

時間:2023-09-18 17:58: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青年網絡安全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青年網絡安全教育

篇1

關鍵詞:青年學生,信任,網絡輕信

 

“輕信”是信任的另一種極端表現,既不加思考地信任一切,是全盤地信任,它與信任危機恰巧走向反面,輕信是指信任的受托人通過提供虛假的信息和許諾的手段,使信任的委托人相信付出信任所得的利益大于可能的損失,從而輕易地將信任給予受托人。當前輕信行為的發(fā)生主要集中于網絡社會中,許多人都受過騙,尤其是青年學生,在網絡世界更是容易產生輕信他人的行為,導致自己的利益受損。本文試圖分析青年網絡輕信行為產生的原因及提出一些相應的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

一、青年學生網絡輕信行為及其危害

近幾年來,青少年因上網輕信他人,不但給自己、也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極大傷害,這樣的事例很多,概括進來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1.輕信網友的“真誠”,私下與網友見面。許多青年學生在上網聊天當中,由于被網友花言巧語的“真誠”所蒙蔽,輕信網友,私下與網友偷偷約會,致使發(fā)生許多悲劇事件發(fā)生。比如:四川華西都市報道:一名17歲的瀘州少女被甜言蜜語所惑,如約赴見網友時,被綁架64小時并被百般蹂躪。

2.輕信網絡情感,陷入網戀,不可自拔。有些青年學生終日沉迷于網絡中,為了填補現實生活中的情感真空,在網上尋找“戀人”。因而也成了騙子攻擊的對象。論文參考網。如新華網報道: 2004年12月末,一大學生畢業(yè)后一直沒有找到合適工作的,張某在一次上網聊天中結識了一個“溫柔體貼”的女友,聊天的時候張某透露了希望能早日找到一份工作的想法。張某想通過“網絡女友”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可沒想到,卻被其拉入傳銷陷阱。

3.輕信網絡中獎及購物信息,以致上當受騙。有些網絡騙子利用學生涉世不深和想輕易獲得錢財的心理,在網絡上發(fā)送中獎虛假信任信息,誘騙青年學生上當。據羊城晚報報道:一大學生因輕信“網絡購物”,損失近萬元,[11]還有一學生因輕信網游能中獎,也被騙千元。

4.輕信網絡虛假考試信息及求職信息,以致上當受騙。當前由于大學生畢業(yè)求職競爭激烈和考研也競爭激烈,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學生這種心理,大肆散步虛假求職和考研信息,誘騙學生上當。如因為相信作弊能輕松考研,一位姓雷大三學生被騙走2000元。 [1]更有甚者,每當逢國家四、六級英語大考,幾乎每次都有大學生上當受騙,致使國家改變了四六英語考試政策,不與學位與就業(yè)掛勾。

二、青年學生產生網絡輕信行為的原因

1.從理論來看,著名的社會學家科爾曼曾經解釋過為什么人們通常較難與他人建立信任關系而容易輕信騙子。他指出,在一般信任關系的發(fā)展中,信任付出可能帶來的損失遠超過可能獲得的利益.而騙子使用的一個基本方法就是向委托人證明,與可能的損失相比,可能獲得的利益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人們不是理性地去加以分析,人們就很可能容易給予信任,而給自己造成損失。[2]P122-124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存在著大量的約束措施,使人們不會與大量的陌生人進行交往,也使得那些居心不良的人缺乏欺騙他人的機會,這也為容易輕信的人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然而網絡空間中有著極強的匿名性,同時又缺乏相應的規(guī)范約束,這就為騙子行騙提供了條件。

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許多青年學生輕信他人或是輕信網絡中某種信息,都是由于考慮到自己給予他人(網友)以信任或是信任某種信息(如可以得到考試題目或是可以掙到錢等,當然這種信息是由人發(fā)送的,從其本質上來看,它是人格化的信息,是一種“準人格),可以獲得超出自己假如不信任的利益。但沒有考慮到它潛在的風險性所在。例如,有些社會不法分子利用大學生想通過國家四、六級英語考試心態(tài),在網絡只要交納一定的費用就可以獲得試題答案,結果許多大學生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投機心理,紛紛寄錢去購買,結果當然是大呼上當,以致影響自己正??荚嚢l(fā)揮;當今考研也成為大學生熱衷的選擇,增加了競爭的激烈性,因而,有些不法也利用某些人的投機心理,大肆行騙,也有很多人上當的等等,這些都說明了某些大學生理性不足,投機心理太重,給騙子造成了機會。

2.從網絡人際交往特性來看,網絡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主要是一種“情感—情感”的關系,這種方式主要又是通過“數字化的符號”來進行的,且交往雙方都是單線互動,缺乏現實生活“面對面”交往的現實性,這種因身體缺場而帶來的真實身份的喪失,使得人們主要依靠想象和主觀體驗與對方交流,因而,網絡交往具有較強的虛擬性。由于這種虛擬性的交往,若個體過份信賴這種關系,將會使個體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風險,也就是容易導致輕信。

青少年由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特點,他們喜歡幻想,單純天真,對他人戒備心理不夠成熟,甚至喜歡標新立異,追求刺激等,因而對這種網絡虛擬性的情感交流,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和興趣,這是也許多青少年有時沉迷網絡世界不可自拔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一些不法分子伺機作案,誘騙青年學生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3.從青少年自身情況來看,大量資料顯示,目前導致網絡輕信行為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量的年輕網民對網戀的美好憧憬。青年學生正處情感復雜時期,他們對情感的需要是充滿好奇與神秘,有一種強烈的情感沖動需要,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年齡限制,家長的管制,或是社會環(huán)境的制約,致使許多青年把情感寄托在網絡這虛擬環(huán)境中,一旦得到現實中夢想的“意中人”,就會陷入其中不可自拔,最終發(fā)展成為網戀,對對方呵愛有加,一心只想網絡上“形影不離”,然而網絡社會最終只是現實社會生活的反應,當陷入網戀之中的“情人”,總是不限于虛擬的交往,更需要在現實中交往,這就造成許多人為了見網友一面,不遠千里去約會。當然也有成功的個案,但是大多數都是失敗者,許多的是就是既被騙錢又被騙色,甚至命喪黃泉。

三、預防青年學生產生網絡輕信的策略

1.加強網絡自身的控制。從現有的網絡社會中輕信行為的狀況來看,網絡騙子能得呈的一個主要原因,也是網絡社會的監(jiān)控不到位,而造成網絡社會的“失范”,給行騙者提供了機會。因而,要預防青年上當受騙,加強網絡自身的控制是一個重要的途徑。那如何加強網絡自身的控制呢?本文認為:第一,要對網絡進入的控制。從當前網絡現狀來看,網絡上存在大量的社會問題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網絡的過度開放。由于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社會行動者在進入網絡時可以以虛擬的身份,這為一些不法分子制造了機會。對網絡進入的控制,可以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要求網民在登錄或者在網絡交往過程中使用可以確定的身份的相關資料;另一方面要求網絡要在技術建立規(guī)范的身份確認技術。這樣對一些不法分子就會有一定的威脅和約束作用,以減少行騙的可能性。第二,要對網上在線行為的控制。網絡進入的控制,可以確保網絡身份的真實性。在進入網絡之后,對網絡在線行為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中針對網絡犯罪行為的監(jiān)控,防止其散布虛假信息,以免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上當,或是經不住誘惑而上當。另外要加強網絡道德建設,網絡在線行為主要是要靠網民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的提高,以凈化整個網絡社會環(huán)境。第三,加強網絡法規(guī)的建設,以制裁網絡犯罪行為。在網絡迅速發(fā)展的過程中,由于相應的法律規(guī)范的制定跟不上網絡的發(fā)展,使得網絡社會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法律控制的真空地帶,這也是一些網絡不法分子肆行的原因所在。在制定網絡法規(guī)方面,政府有關部門應發(fā)揮相應的作用,再一個全球更應努力一起共同制定相應的法律制定來懲罰網絡犯罪者。

2、加強青少年網絡知識的教育。加強青少年網絡常識的教育,這是預防青少年輕信的主要手段,也可以說是現階段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這里的常識主要是指加強青少年在網絡上的辨別能力和識別能力的教育。青少年具有較高的必要信任是其道德素質的必然要求,在現代社會人們要有信任他人及社會制度的素養(yǎng),這是因為信任是社會的一種寶貴的資源(科爾曼語),也是社會復雜性簡化機制之一(盧曼語)。但是輕信只能給社會和個體造成損害,是應盡量避免。而青少年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對社會的復雜性和風險性理解不深刻,容易輕信他人。據調查有26.3%的青少年有第一次聊天就把自己的真實電話、地址、姓名等重要信息告訴網友的經歷,有29.6%的青少年有本來不想讓他人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但在聊天過程中不經意還是讓對方知道的經歷。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在網絡中自我保護意識不強,這就需要加強其保護意識教育,注意網絡身份的安全,不要輕信他人。論文參考網。這就需要學校專門要開設網絡安全教育的專題,讓學生接受教育,另外家庭地對小孩加強此類教育,整個社會也應加強網絡安全教育的宣傳,形成一個強大的宣傳強勢,以強化青少年的安全意識,以達教育目的。

3、加強社會誠信環(huán)境建設,以減少網絡欺騙行為的發(fā)生。論文參考網。網絡社會只是現實社會的延伸,網絡社會一些現象最終必然要反應到現實社會中,現實社會現象也要體現在網絡社會中。因而,要減少網絡欺騙行為的發(fā)生,就必然要加強現實社會的誠信建設。這主要我們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培養(yǎng)公民的誠信道德品質;此外,要加強全體社會成員的防范意識教育,讓騙子無處可藏,無機可施,為減少青少年受騙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和現實社會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chinarealia.com/news_detail.php?id=1058&news_catpath=0004

[2] [美]詹姆斯.S.科爾曼;鄧方譯。社會理論的基礎[M](上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