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案范文

時間:2023-04-01 17:04: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理想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理想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對美得追求,是人類的天性。藝術作品的美給人帶來愉悅,生活環(huán)境的美給人帶來舒適。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感受自己周邊環(huán)境的美,使學生在觀察、思考、體驗、探究中悟出,怎樣的環(huán)境是自己理想的居住環(huán)境?這理想是一種夢想,也是可期望的現實,讓學生更多關注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以及對它的保護及整治,這就是學習本課的目的。本課是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課題,“環(huán)境”一詞大至宇宙、地球,小至家庭內房間一角的裝飾。教學中我們以對居所的周邊環(huán)境環(huán)境的描繪,以多種繪畫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拓展成立體制作的形式。

二、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觀察自己身邊的居住環(huán)境,并對居住環(huán)境(室內外)的設計有所了解。

2.操作目標: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材料表現自己理想中的居住環(huán)境。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引起學生對自己周圍環(huán)境的關注,對美好的理想環(huán)境向往、追求,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和責任感。

老師準備:與主題有關的圖片,課件。

學生準備:課前考慮自己理想的居住環(huán)境是什么樣的?并收集相關的圖片資料,與作業(yè)相關的美術工具。

教學重點:

學生能關注周圍環(huán)境,能用喜歡得工具材料、喜歡得表現手法表現理想的居住環(huán)境。

教學難點:

作品構思新穎、引人注目,能表現自己的構思目的。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課前收集現在同學居住環(huán)境。

師:今天我們大家一起到我們學校有些小朋友住的地方走一走,瞧一瞧。

(圖片)

師:現在我們小朋友住的地方真不錯,可是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了,對居住的環(huán)境要求也越來越多,他們想住在一個大房子里。清晨打開窗戶,可以看到優(yōu)美的風景和一些小動物

你們有理想的居住環(huán)境嗎?

揭題:今天,我們一起來走進理想的居住環(huán)境。

3、

欣賞感知,談談理想:

師:同學們,你們理想中的居住環(huán)境是怎樣的呢?

生:(略)

師:每個人理想的居住環(huán)境并不完全一樣,老師理想的居住環(huán)境了是悠閑自在的鄉(xiāng)村生活,那里有一條如藍色綢緞般的小河繞村而過,河面上橫跨著一座座古樸的拱橋,房屋倚河而建,打開窗戶,美景盡收眼底,交相輝映的是豐收的田野,辛勤勞作人們,歡快的小動物。有位畫家她家鄉(xiāng)的風景真巧類似與老師的理想。

4、作品欣賞

A、家鄉(xiāng)的景色

楊艷

平面化的構畫和圖案化的造型,使人感覺這里分外整潔、富足、安樂。

如果是你,你先畫什么地方呢?然后?

這幅畫大面積的使用了哪兩種顏色?

顏色不一定就畫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可以發(fā)揮想象力,把覺得適合的顏色合理搭配。

B、學生作品2

從這幅畫當中你看出小作者理想的居住環(huán)境是怎樣的呢?

如果是你,你先畫什么地方呢?然后?

C、學生作品(3、4、5、6、)

你最喜歡哪一幅?它用什么材料畫的?從這幅畫當中你看出小作者理想的居住環(huán)境是怎樣的呢?

D、學生作品(7、8)

我們來看看,好像這兩幅和前面的作品有些不一樣?不一樣在哪里呢?

5、探究

你想以什么樣的形式來表現你理想的居住環(huán)境呢?

6、

自主選擇,自由作畫。

7、評價小結:

1).用視頻展示臺展示。

2).把學生的作品貼到教室前面的展板上展示。

3).直接讓學先把作品拿在手上到前面展示。

(

展示過程中讓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教師作適當的點評

)

篇2

知識目標:

1、知道離心運動及其產生的原因.

2、知道離心現象的一些應用和可能帶來的危害.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用理論解釋實際問題的能力與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分析了離心現象發(fā)生的條件和離心運動的定義,接著從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中說明離心運動的應用和危害,充分體現了學以致用的思想.

教法建議

學習離心運動的概念時,通過充分討論,讓學生明確幾點:

第一:做圓周運動的物體,一旦失去向心力或向心力不足,都不能再滿足把物體約束在原來的圓周上運動的條件,這時會出現物體遠離圓心而去的現象.

第二:可補充加上提供的向心力F大于物體所需向心力時,(),表現為向心的趨勢(離圓心越來越近)這對學生全面理解“外力必須等于時,物體才可做勻速圓周運動”有好處.

第三:離心運動是物體具有慣性的表現,而不是物體受到“離心力”作用的結果.有些學生可能提出,“離心力”的問題,教師可以說明那是在另一參照系(非慣性系)中引入的概念,在中學階段不予研究.

關于離心運動的應用和防止,可引導同學討論完成.

教學設計方案

離心現象及其應用

教學重點:離心運動產生的條件

教學主要設計:

一、離心運動

(一)討論:在光滑水平面上,用細繩系一個小球,使其在桌面上做勻速圓周運動.若細繩突然斷了,小球將如何運動?若拉繩的力變小了,小球如何運動?若拉繩的力變大了,小球如何運動?

(二)展示“魔盤”娛樂設施的動畫資料

討論:“魔盤”上的人所需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為什么轉速一定時,有的人能隨之一塊做圓周運動,而有的人逐漸向邊緣滑去?

(三)用提供的力與需要的向心力的關系角度解釋上述現象,得到離心運動的條件和概念.(配合課件1)

二、離心運動的應用和防止:

可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討論解決:如:

(1)洗衣機的脫水筒中的衣物上的水滴,在脫水筒工作時,水滴需要的向心力由什么決定?提供的向心力由什么決定?什么情況下,水滴將被甩出?

(2)在公路轉彎處,為什么車輛行駛不允許超過規(guī)定的速度?

(3)為什么砂輪、飛輪等都不得超過允許的最大轉速?等等

探究活動

觀察并思考:

篇3

作者簡介:陳偉駿,男.中學一級教師,廣西桂林市龍勝縣實驗中學,郵編:541700。

教學內容分析

《侗鄉(xiāng)稻草龍》是我校根據本地侗族稻草龍的編制工藝和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自主開發(fā)的一節(jié)校本美術課,屬于“設計·應用”學習領域。該課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稻草龍編制方法的學習,了解中國龍文化和侗族稻草龍的文化內涵,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激發(fā)對民間美術的熱愛與傳承之情,培養(yǎng)環(huán)保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增強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在小學階段學過一些簡單的手工制作,但對本地區(qū)的傳統(tǒng)文化和民間美術的了解不多,對民間編制工藝的接觸更少。這節(jié)課是現場比賽課,授課對象為沈陽的中學生,他們都是第一次接觸侗族稻草龍文化和學習稻草龍的編制工藝,對制作材料、編制方法很陌生,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本課是手工制作課,內容新奇,稻草龍的造型十分精致、美觀,因此,學生對學習內容會很感興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了解我國的龍文化、侗族稻草龍的由來和相關的文化知識,能說出稻草龍的造型特點;學會用稻草等線狀材料,通過折、捆、抽、拉、扳等編制手法,制作簡易的稻草龍。

過程與方法:通過“猜謎語”“析造型”“學方法”“求創(chuàng)新”的學習過程,以學習、分析、操作、創(chuàng)新、合作等方法,完成簡易的稻草龍的編制任務。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驗編制侗族稻草龍的樂趣,感受中國龍文化和侗族稻草龍的藝術魅力,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生活態(tài)度;了解侗族稻草龍編制工藝的實用價值,激發(fā)對民間美術的熱愛與傳承之情,培養(yǎng)環(huán)保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增強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中國龍文化和侗族稻草龍的相關知識,學習簡易的稻草龍的編制方法。

難點:編制方法的運用和造型的創(chuàng)新表現。

教具準備

教師:稻草龍模型、糯谷草、多媒體課件等。

學生:糯谷草、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猜謎導入

教師:同學們,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粋€謎語,請看大屏幕,你們猜一猜謎底是什么?(課件出示謎面:一畫鹿角二蝦目,三畫狗鼻四牛嘴,五畫獅鬃六魚鱗,七畫蛇身八火炎,九畫雞腳畫 罷?)

學生甲:蛇。

教師提示:我們中華民族最信仰什么?。?/p>

學生齊答:龍。

教師:對!這個謎語其實是一個口口相傳的畫龍口訣。從口訣中,我們知道了龍是多種動物精華部分的結合體。除了造型特征外,同學們對龍還有其他的了解嗎?誰來說一說自己對龍的認識?

學生乙:龍是我們崇拜的對象,是十二生肖之一。

教師請其他學生對這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然后以掌聲表示肯定。

教師繼續(xù)請學生說一說自己對龍的認識,但是學生顯得有些拘謹,答不出來。

教師對學生進行鼓勵,并提出要求:同學們可能一時想不起來,沒關系,老師希望你們課后多去了解關于龍的知識,能對中國龍有更多的認識……

教師小結,并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是民族的象征,我們都自稱是龍的傳人。同學們,我們應該傳承龍的精神,從大的方面來講,就是要熱愛祖國、維護國家主權和;從小的方面來說,就是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關心同學、愛護學?!蠹夷茏龅絾幔?/p>

學生聲音宏亮地回答:能。

【設計意圖】以猜謎導入,使學生直觀地認識到龍的造型特征;通過對龍文化的介紹,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

2.了解舞龍習俗

教9幣介紹:正因為我們對龍非常崇拜,龍在人們的文化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我國民間就產生了很多與龍有關的民俗活動。其中,舞龍(圖1、圖2)就是一項重要的活動。舞龍作為我國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娛活動,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地人們舞的龍,它在外形和制作材料方面都各不一樣。人們在保持龍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進行了各自的創(chuàng)新,形成了各地的特色。

【設計意圖】讓學生簡單了解民間的龍文化和各地龍的造型的不同特點,為侗族稻草龍的導入做鋪墊。

3.介紹侗族稻草龍、出示課題

教師:在老師的家鄉(xiāng)廣西桂林市龍勝縣的侗族地區(qū),人們舞的龍也非常有特色,我們—起來看一看。

教師播放《稻草龍》視頻,展示侗族民間藝人舞龍的場景,然后提問:侗族人舞的龍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

學生回答:稻草。

教師介紹:是的,侗鄉(xiāng)的龍就是用老師手上的這種草編制的。這種草叫糯谷草,也就是糯米的稻桿,是稻草的一種,所以,我們把侗族人編的這種龍叫做稻草龍。(圖3、圖4)

教師:侗族人為什么要用稻草來編制草龍呢?這與稻谷作物的生產密切相關。在古代,侗族人民難以抵抗自然災害的威脅,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能掌握風雨而又十分威靈的傳說中的龍身上,于是,他們用稻草制作成龍的模樣在田間地頭舞動,認為這樣可以驅走蟲害,帶來豐收。雖然侗鄉(xiāng)的龍是用稻草編制的(圖5),但是同學們可不要小看了它,它已經被列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啦!現在,稻草龍主要用于祈福和節(jié)日慶典等文化活動的表演。它因為造型精美、工藝精湛、形態(tài)生動,在各種場合展示時,深得人們喜愛,甚至還被一些文化機構收藏。(圖6)

教師:看到這么精美的稻草龍,同學們想不想也來學一學這門手藝?

學生興致盎然地回答:想!

教9幣:好,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稻草龍的編制方法。(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介紹侗族稻草龍的歷史和精湛的工藝,激發(fā)學生對民間藝術的敬佩之情和學習制作的興趣。

二、教授新知

1.了解稻草龍的結構特征

教師:為了讓大家在制作時更得心應手,發(fā)揮出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我們在學習編制之前,先了解一下稻草龍的結構特征。稻草龍是由龍頭、龍身、龍尾三個部分組成的。(圖7)編制一條大型稻草龍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所以,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編制的稻草龍原型是這樣的。(圖8為教師邊講解邊展示濃縮版稻草龍造型實物)

學生發(fā)出“哇”的贊嘆聲。

教師:這是老師將大型稻草龍濃縮提煉做成的。剛才同學們發(fā)出的贊嘆聲,說明了你們對老師編制的這條稻草龍的喜愛和肯定。雖然這條稻草龍很小,但也花了老師好幾天的時間來完成,因此,這節(jié)課我們只能學習編制最能體現龍的特征的部分—一龍頭。

教師展示簡易的龍頭造型實物。因為單獨的龍頭和完整的龍在造型的精致、美觀上有一些差距,學生的學習熱情受到影響。

教師結合圖片引導分析龍頭結構(圖9),強調學習編制龍頭造型的重要性:同學們,你們可不要小看了這個龍頭造型。若是學會編這個龍頭,你就學會了整條稻草龍的編制。

教師將龍頭基礎部分和龍鱗實物做對比,引導學生理解編制的方法:兩者的形狀是一樣的,只是形狀的大小和材料的數量不同。

教師:我們編的這個龍頭造型,也可以當作一條完整的龍來看待。

教師拿起龍頭造型用手比劃,學生自然地跟著說出了相應的構成部分,學習興趣又被調動起來,很想馬上動手體驗一下。

【設計意圖】有序降低稻草龍的制作難度,讓制作技術的學習可以在課堂中實現,使學生獲得更多體驗,同時以對比、說明的方式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2.編制前的準備

教師請各組學生檢查一下相關材料和工具(圖10),然后介紹制作的步驟和方法:①編制龍的上、下頜(圖11);②將上、下頜合并——龍頭雛形(圖12);③創(chuàng)意做出龍頭的完整造型;在編制過程中,要用到捆、折、扳、抽、拉、剪等基本的編制手法,也可以自創(chuàng)編制方法。

【設計意圖】請學生檢查學具的準備情況,讓學生對編制的步驟和手法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為下一步學習做好鋪墊。

3.學習編制

(1)編制龍頭造型的上、下頜

教師強調:這一步至關重要,它關系到整條龍的完成程度,同學們一定要認真看、仔細學。

通過圖片,引導學生觀察頜的上半部分的形狀,并讓他們思考:如何編制才能使其逐漸變寬?

播放編制演示視頻,引導學生解決兩個問題:①運用了哪兩種編制手法?②每次增添稻草的根數有什么變化?

看完視頻,教師請學生回答上述問題。

學生齊答:運用了折、捆的方法,每次加的稻草逐漸增多。

教師補充:對,運用了先折、后捆的編制方法;共加橫向稻草6次,每次增加的草的根數逐漸增多。下面請小組內學生分工合作,一名學生負責保管、分發(fā)材料,另兩名學生—個做上頜,—個做下頜。

教師引導學生按步驟編制第一步至第五步(圖13至圖17)后,學生自主完成后續(xù)步驟的制作。(圖18至圖21)在學生制作過程中,重復播放編制方法演示視頻,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處理存在問題……整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小組合作默契。

(2)合并上、下頜,組成龍頭雛形

教師:通過上一步的學習,同學們基本上已經把龍的上、下頜編制完成,有個別組還沒達到重復加橫向稻草6次的要求。不過這不會影響后面的編制,只是制成的龍頭會稍小一點。

教師請學生將制作好的上、下頜合并、捆緊,并提醒,在捆時將下頜略向里收一些。

(3)創(chuàng)意做出龍頭造型

教師:糯谷草具有很強的柔韌性和可塑性,因此,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采用不同的編制手法,對龍頭進行創(chuàng)意性編制,讓龍頭的造型更加美觀。

教師結合圖片,引導學生學習創(chuàng)意步驟。第一步,由教師演示,抓住下頜的適當位置,用力向下扳,再將下頜的前面部分向上扳。第二步,請一名學生到講臺前扳上頜部分,學生不敢用力,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用力扳。第三步由師生合作完成,用一根稻草從龍頭的第四節(jié)處捆緊。第四步,教9幣演示將捆緊部位向前抽、拉。第五步,教師點明,只要加上龍眼、龍須、龍角和龍舌,就可以完成龍頭造型了。(圖22)

教師請學生觀看創(chuàng)意編制方法演示視頻,然后提出制作要求:各小組在老師制作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編制出夸張、有趣、有創(chuàng)意的龍頭造型。

學生制作,教師循環(huán)播放創(chuàng)意編制方法演示視頻,并巡視指導。(圖23)

【設計意圖】將編制方法分步驟逐層教學,每一步出示范圖,設計相關問題,教師演示及播放演示視頻,引導學生解決本步驟的技術要點,使編制難度降低,從而提高課堂實效。

三、展示體驗

教師邀請1至2個小組展示本組制作的龍頭,說一說作品的獨特創(chuàng)意之處。

展示作品的學生顯得有些缺乏自信。教師請其他學生說一說這件作品的特點。

學生齊答:下巴很大。

教師:很不錯,這樣顯得很大氣。

教師對另一組學生的作品進行鼓勵性點評:這條龍的眼睛是藍色的,也很有創(chuàng)意……

教師小結:剛才在展示時,同學們可能覺得自己做的沒有老師做的那么精致、好看,所以有些不好意思。其實,你們第一次學習制作,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能做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更何況每件作品還都包含著自己的創(chuàng)意呢。以后你們多加練習,一定會比老師做得更好、更有創(chuàng)意。

教師:接下來,請同學們拿起手中的稻草龍,跟著老師—起體驗舞龍的樂趣吧。

教師播放舞龍音樂,師生體驗舞龍的樂趣。

【設計意圖】不僅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更注重對學生參與課堂學習過程的表現和制作創(chuàng)意進行評價,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感。通過學生自己的介紹、互評,鍛煉其表達能力。舞龍活動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四、拓展延伸

教師:稻草,在一些人眼里是價值很低的東西,但是侗族的民間藝人卻用它制作出精美的稻草龍。不僅如此,他們還用稻草編制出很多其他的形象,如草獅、魚……(圖24至26)這些都是變廢為寶最直接的例子。

教師:同學們想一想,這些形象是不是只能用稻草來編制呢?還可以用哪些材料來代替它?

學生踴躍回答:毛線、狗尾巴草、鐵絲……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所提到的材料后小結:呈線狀的、不太軟(如毛線)或太硬、太粗(如鋼筋)的、有柔韌性的、可用手直接塑形的材料,都可替代稻草用來編制。因此,沒有糯谷草,你們也可以用其他材料學習稻草龍的編制。當然,除了線狀材料外,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成為我們變廢為寶的材料,這有待于同學們今后的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

【設計意圖】提示學生,制作材料不是唯一的,這節(jié)課學到的知識技能是有用的,讓教材內容突破地域界限,得到更廣泛的推廣;同時喚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民族文化傳承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

五、課堂小結

篇4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理解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大小不變,方向總是指向圓心.

2、知道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會解答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習慣,訓練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對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先講向心力,后講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導向心加速度這個難點,通過實例給出向心力概念,再通過探究性實驗給出向心力公式,之后直接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達式,順理成章,便于學生接受.

教法建議

1、要通過對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實例進行分析入手,從中引導啟發(fā)學生認識到:做圓周運動的物體都必須受到指向圓心的力的作用,由此引入向心力的概念.

2、對于向心力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應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點是向心力只是根據力的方向指向圓心這一特點而命名的,或者說是根據力的作用效果來命名的,并不是根據力的性質命名的,所以不能把向心力看做是一種特殊性質的力.

第二點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體受到的合外力.

第三點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變線速度的方向.

3、讓學生充分討論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并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活動.

4、講述向心加速度公式時,不僅要使學生認識到勻速圓周運動是向心加速度大小不變,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終與線速度垂直并指向圓心的變速運動,在這里還應把“向心力改變速度方向”與在直線運動中“合外力改變速度大小”聯系起來,使學生全面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的含義,再結合無論速度大小或方向改變,物體都具有加速度,使學生對“力是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教學設計方案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教學重點: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教學難點:向心力概念的引入

主要設計:

一、向心力:

(一)讓學生討論汽車急轉彎時乘客的感覺.

(二)展示圖片1.鏈球做圓周運動需要向心力.〔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定本·必修)物理.第一冊98頁〕

(三)演示實驗:做圓周運動的小球受到繩的拉力作用.

(四)讓學生討論,猜測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如何探究?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索性實驗.(用向心力演示器實驗)

演示1:半徑r和角速度一定時,向心力與質量m的關系.

演示2:質量m和角速度一定時,向心力與半徑r的關系.

演示3:質量m和半徑r一定時,向心力與角速度的關系.

給出進而得在.

(五)討論向心力與半徑的關系:

向心力究竟與半徑成正比還是反比?提醒學生注意數學中的正比例函數中的k應為常數.因此,若m、為常數據知與r成正比;若m、v為常數,據可知與r成反比,若無特殊條件,不能說向心力與半徑r成正比還是成反比.

二、向心加速度:

(一)根據牛頓第二定律

得:

(二)討論勻速圓周運動中各個物理量是否為恒量:

vTf

探究活動

感受向心力

在一根結實的細繩的一端拴一個橡皮塞或其他小物體,掄動細繩,使小物體做圓周運動(如圖).依次改變轉動的角速度、半徑和小物體的質量.

體驗一下手拉細繩的力(使小球運動的向心力),在下述幾種情況下,大小有什么不同:使橡皮塞的角速度增大或減小,向心力是變大,還是變??;改變半徑

篇5

知識目標:

1.知道樂音的三要素.

2.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fā)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fā)聲體的振幅和距發(fā)聲體的遠近有關,不同發(fā)聲體發(fā)出的樂音的音色不同.

3.常識性了解頻率的概念及其單位

4.常識性了解能引起人的聽覺的聲音的頻率范圍

能力目標:

1.過觀察教師演示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過學生參與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感受到:物理不但是一門實用學科,同時還是一門具有藝術性、很美的一門學科.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從我們周圍的兩類聲音:一類是使人感到愉快的聲音——樂音;一類是使人感到煩躁的聲音——噪聲.教材以實驗為基礎,通過生活中有關實例的分析和概括,引入了樂音的三個基本要素——響度、音調和音色.

由于音調跟頻率的關系,多數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教材安排了用硬紙片劃木梳和撥動橡皮筋的實驗,教材在出現頻率的概念和單位這一較深知識點的同時,又舉出一個有趣的人、狗、貓聽覺范圍對照的實例,以有利于學生對頻率的理解,同時又會引起學生的興趣.

響度跟振幅的關系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給出其關系后,教材利用插圖介紹了一些減少聲音分散,增大響度的方法,使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

由于音色是三要素中較為復雜的概念,教材只是簡單指出了聲音有這個特征,而未進一步探討.

教法建議

1)引入要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新課引入沒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據教材、學校實驗設備、學生實際等條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的引入,注意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求知欲望,跟該堂課要學習的內容緊密的聯系起來.

2)注重實驗,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教學大綱對本節(jié)知識點的要求較低,而這節(jié)教材的知識點雖少,但感性東西較多,單純靠講是不行的,必須加進大量實驗,通過實驗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活躍課堂,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力.如可增加讓直尺振動發(fā)聲,演示振動快慢與音調的關系;在紙盆上放乒乓球,演示響度跟振幅的關系等.

3)注意引導學生區(qū)別科學用語和日常用語的不同.

4)本節(jié)課物理名詞較多,對于剛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學生來說要完全理解是困難的,不要給學生提出過高的要求,課內教學也不要在這些名詞上多費唇舌,否則將適得其反,要把握住本課的教學目的.這些名詞在實際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課的學習中,還可以進一步加深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和難點

1、知道樂音的三要素.

2、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fā)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fā)聲體的振幅和距發(fā)聲體的遠近有關;不同發(fā)聲體發(fā)出的樂音的音色不同.

教法:學生參與實驗

教具:

錄音機、磁帶、旋轉齒輪裝置、木梳、硬紙片、硬塑料片、粗細不同的橡皮筋、由演奏同學準備樂器.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播放錄音]教師提前錄好一段賞心悅目的輕音樂和一段在繁忙路口來來往往的各種車輛的聲音,上課時用錄音機放出來,讓學生感受并做出判斷:

使人感到愉快的聲音樂音

使人感到煩躁的聲音噪音

方法1:[播放錄音]用錄音機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帶.

請同學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不同?男聲和女聲的不同?演奏樂器有哪些?引入樂音的三要素.

方法2:請班上會樂器演奏的同學表演.(應有兩種以上的樂器),引入樂音的三要素.

(二)新課教學

一、音調

方法1:學生分組實驗探索總結

[實驗1]用一張硬紙片,讓它在木梳齒上劃過,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分析:誰是發(fā)聲體?撥動快慢對發(fā)聲體有何影響?聲音聽起來有什么不同?

[實驗1]撥動張緊的細橡皮筋,再撥動張緊的粗橡皮筋.

分析:粗細不同的橡皮筋振動快慢不同,音調不同.

結論:音調跟發(fā)聲體振動快慢(頻率)有關系.

方法2:學生參與演示實驗得出結論

[演示]先介紹發(fā)聲齒輪,請同學上前觀察同一軸上的幾個發(fā)聲齒輪的齒數.并告訴全體同學每個齒輪的齒數不同.轉動齒輪,請同學注意聽用硬塑料片接觸不同齒數的齒輪時,聲音的高低有何不同?

分析:硬塑料片的振動發(fā)聲;齒數多,振動快;齒數少,振動慢.

結論:音調由發(fā)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頻率越小,音調越低.

簡介人和動物的聽覺范圍,提高學生的興趣.

二、響度:

1.響度的概念:

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大小叫響度

人耳感覺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位置感覺聲音大小不同.

方法1:教師提問: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大小主要與那些因素有關?你能否自己設計實驗進行說明?

(除教師提供的實驗儀器:鼓、鼓錘和镲之外,其它儀器一律不限,現場沒有的可用語言描述)

控制時間在5分鐘左右,讓學生充分發(fā)言.

歸納總結出結論:響度與聲源振動的幅度大小和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

方法2:由演示實驗和學生可操作實驗得出結論.

[演示]在紙盆上放乒乓球(或碎紙屑),調節(jié)音量觀察球(或碎紙屑)的跳動幅度.

[實驗感受]:手摸喉部大聲說話和小聲說話時的不同.

總結結論.

2.響度和音調的區(qū)別

同學們在論述實驗結果與分析結果時,都使用了"聲音的高低"一詞,而沒有使用"聲音的大小",可見,同學們是知道聲音的高低和大小是有區(qū)別的.

參考書37頁科學用語和日常用語的不同.

三、音色:

小活動:請出幾位同學分別說一句話,其它同學閉上眼睛猜出發(fā)言的先后順序.

由學生講述猜測的理由,教師給出音色的概念.

(三)總結、擴展

由于大綱對本節(jié)知識點的要求不高,所以,對于一般的學生,教師只要使學生從實驗角度理解并記憶大綱所要求內容即可;而對于程度較高的學生,教師完全可以不局限于書本內容,可根據學生的實際程度自由拓展.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1)某種樂器改變音調的方法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擴展知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活動流程】

制訂計劃;查閱和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2)了解某種樂器的制作過程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通過了解樂器的制作過程,加深對樂音三要素的理解,把所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

【活動流程】

制訂計劃;查閱和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嘗試制作樂器;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篇6

目前,我國的教育正處在不斷改革的階段,對于初中思想品德課程而言,要想適應時代的改變,一定要進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思想品德課程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不被動搖。

【關鍵詞】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案例教學法

對于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來說,和其他課程存在著很大的區(qū)別,它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而且,對于剛剛步入初中的學生來說,思想品德課程是重要的思想和道德啟蒙途徑,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道德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教師在進行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時,一定要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而案例教學法不僅能夠將枯燥的課堂變的生動有趣,還能對學生的道德思維進行培養(yǎng),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本文對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

一、案例教學法的概述

1、案例教學法的概念

所謂的案例教學法,就是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我們現實生活中或者是周圍常見的具體案例,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們共同討論和研究,置身于案例情景中,認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完成教學任務。案例教學法的應用能夠將理論性的知識融入到實踐中,給學生帶來良好的教學體驗,從而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1]。

2、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中應用的意義

因為初中生的思想還不夠成熟,對于一些過于抽象和淺顯的問題不能充分的掌握和理解,案例教學法的應用能夠將抽象的知識變的更加具體,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另外,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中的應用還能加強學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并且提高學生合作探究和自主思考的意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

二、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中的應用

1、案例的合理選擇

在進行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時,案例的合理選擇直接影響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質量,所以,教師在選擇或者是編制案例時,一定要進行充分的考慮,思考該案例是否適合用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能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等[2]。另外,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的案例選擇還要遵循時事性和教育性,近年來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增加了一些關于時事熱點的內容,因此,教師在進行案例的選擇時,盡量選一些能夠反映出當時社會形勢的案例。比如,教師在進行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與法同行》中“神圣的憲法”一課的教學時,可以列舉“《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中有違反憲法的規(guī)定”的案例,因為該《辦法》為了憲法的規(guī)定,所以要對該《辦法》進行修改,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憲法的神圣以及在我國的重要地位,從而充分掌握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

2、案例教學法中的問題設計

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對教材中的內容帶有疑問,經過案例教學法的應用使學生充分掌握教材中的知識,并且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比如,教師在進行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自尊自信》中“天生我才必有用”一課的教學時,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yōu)點。教師在設計案例教學所使用的問題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的問題要有價值性,并且將學生逐漸引入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首先,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你們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含義么?你們具備什么別人不具備的能力?進而引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之后教師可以引入喬丹的案例,喬丹小時候過的非???,但是他在籃球方面非常有天賦,經過自己地不懈努力,最終成為了世界矚目的人[3]。通過這個案例激勵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從而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3、多媒體技術在案例教學法中的使用

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中,可以將多媒體技術引進案例教學法中,從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圖片、文字以及聲音等,將思想品德課程中的內容變的更加形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案例教學法充分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比如,教師在進行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分清是非》中“面對誘惑,學會說“不””一課的教學時,可以在課堂中引進與陌生人交流學會說不的案例,而且在引入案例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制作相應的情境片段,以故事的形式加深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力度,從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質量。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良好的思想品德課程教育對初中生正確道德觀念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案例教學法的應用,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出案例教學法的作用,切實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質量,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思維和修養(yǎng)。

作者:顧悅 單位:江蘇省阜寧縣古河初級中學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Java類;面向對象的單元測試;測試用例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8)35-2435-02

Object-oriented Unit Testing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ZHENG Li-xiang

(Quanzhou Senior Technical School, Quanzhou 3620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software testing in the curriculum, students have learned the combination of Java-related knowledge,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used to explain the object-oriented unit testing the contents of teaching so that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can master the practical skills and to improv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 Java class; object-orient unit test; test case

1 引言

面向對象的單元測試(簡稱為OO Unit Test)是檢驗面向對象程序最小單位,即檢查類有無錯誤的測試工作。因為類是面向對象程序中最基本的單位,所以對于類的測試必須要100%通過,這樣面向對象單元測試就顯得非常重要了。面向對象的概念及程序設計方法本身就是一個難點,那么要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面向對象單元測試就更困難了。學生們對此也覺得很枯燥,聽不懂,學不會,最后放棄了。為了讓學生掌握這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我采用的方法是以Java類為例,講解面向對象單元測試的基本操作過程,以案例代替概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采用案例教學法。

為什么要采用Java類作為案例進行教學呢?這主要是考慮到以下兩點:

一是Java語言是當前應用前景非常好的軟件設計開發(fā)語言,現在的計算機專業(yè)一般都會開設這一課程,并且是在《軟件測試》之前開設,學生有知識基礎。

二是Java語言是純面向對象的語言,它摒棄了C/C++中的一些不易掌握的結構,如指針等,其最小處理單位就是類,而且Java語言的程序非常簡潔,理解起來比較容易。

當然作為案例的Java類不能太難了,否則一開始學生就看不懂該Java類的功能,更不用說理解該類的測試過程了。

為了讓學生能夠掌握面向對象單元測試技術,我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選用合適的被測試的Java類,為其設計測試用例,執(zhí)行測試并生成測試文檔,用完整的案例進行教學。

2 針對面向對象語言的特征,選擇自動化的單元測試方法

在一個典型的軟件項目中,有兩種類型的測試最為重要:程序員測試和用戶測試,或稱為單元測試和驗收測試。單元測試由程序設計師自行編寫測試代碼,目的在于驗證程序設計師所撰寫的代碼是否依據其所設想的方式執(zhí)行而產生符合預期的結果。即驗證程序代碼的正確性。如果是對采用面向對象方法設計的軟件進行單元測試,就是面向對象單元測試了。

通常,在進行面向對象的單元測試前,我們都要分析幾個問題:

1) 面向對象的單元測試的對象是誰?

2) 采用人工測試還是自動化測試?

3) 如果是自動化測試,那么使用什么樣的工具合適?

4) 如何進行面向對象的單元測試?

對于不同的程序代碼來說,以上的問題可能都有不同的答案與之相對應,那么如果使用的是Java語言所編寫的代碼的話,該怎樣決定呢?

首先,我們知道Java語言是一種高級的、通用的、完全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語言,其程序的基本處理單位是類。所以單元測試的對象就是類,即Java的單元測試指的是面向對象的單元測試。

其次,隨著軟件的復雜程度越來越高,面向對象單元測試的工作量也隨之增加了,若采用人工測試恐怕難以完成。因此,自動化的單元測試要比人工測試要來得適用。再者,自動化測試的另一個好處是能生成測試文檔,這樣也可以減少文檔的撰寫工作。

當然,如果選擇了自動化測試就需要工具來支持了,使用何種工具比較合適呢。在此,推薦使用JUnit,這是一種輕量級的測試框架。JUnit是一個開發(fā)源代碼的Java測試框架,用于編寫和運行可重復的測試。它是用于單元測試框架體系xUnit的一個實例(用于Java語言)。主要用于白盒測試,回歸測試。JUnit一般不需要另行安裝,通常集成的程序設計平臺,如Eclipse、JBuilder等都會裝有JUnit。

3 設計簡單的Java類的單元測試用例來解析面向對象單元測試

3.1 選取待測試的Java類

為使學生更易理解,案例的選擇要先易后難。我們可以用HelloWorld為例說明JUnit是如何進行單元測試的,因為每一種語言在其學習用書的第一個例子通常都是HelloWorld,它最簡單了。以下是代碼:

// HelloWorld.java

packageHelloWorld ;

public class helloWorld {

public String sayHello( ) {// 返回測試字符串的方法

returnstr;

}

private String str;

}

3.2 設計測試用例,幫助學生掌握測試步驟

為了對HelloWorld類進行測試,我編寫了以下測試用例,它本身也是一個Java類文件。代碼如下:

// HelloWorldTest.java;

package hello.Test ;

import helloWorld.*;

import junit.framework.*;// 引入junit.framework包

public class HelloWorldTest extends TestCase{

//繼承TestCase類

public HelloWorldTest ( String name ) {

super ( name );

}

public static Test suite ( ){

returnnewTestSuite ( HelloWorldTest.class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 ( String args[] ) { //主方法

junit.textui.TestRunner.run ( suite ( ) ) ;

篇8

Abstract: Gratitude is the Chinese nation's fine tradition,is the embodiment of modern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the spirit,it is also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in life,Thanksgiving is an emotional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and life education,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moral character and the social harmony development.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感恩教育;教學實踐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anksgiving education;teaching practice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4-0194-01

一直以來,人們關注更多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即智商因素,而對情感因素缺乏應有的重視。大學生是一個接受能力強但情緒化傾向又非常明顯的特殊受教育群體,在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感恩教育”應占有重要地位。

當代著名教育學家諾某斯指出:“關懷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它的關系性。關懷是出于關系之中的一種生命狀態(tài),它最基本的表現形式是兩個人之間的一種連結和接觸。一方付出關懷,另一方接受關懷?!雹俑卸鹘逃?就是教育者根據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運用一定的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2009年9月10日上午 8:19教師節(jié),正在進行校園值班,收到這么一條教師節(jié)的的祝福短信,是當天所有的短信當中最讓我感動也給了我很多啟示的一條。這條短信的內容是這樣的:“親愛的老師:節(jié)日快樂!祝老師永遠幸福、平安、健康,萬事順利!老師,您知道嗎?您是我進這個學校第一個記得我名字并跟我打招呼的老師,當時我真的超感動的,因為我都還不知道您是誰。我之所以留下來是因為老師您們真的太好了,我舍不得。老師:真的很謝謝您幫了我很多很多……謝謝!謝謝!”

案例背景:

這條短信是由我們系某班級的某同學發(fā)的,由于該同學所屬的專業(yè)學費昂貴。兩年前新生報到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一位面容蒼老、衣著窘迫的父親帶著一個略帶羞澀、低著頭的女生來報到。面對高額的學費,這對父女面帶愁容,父親向我們袒露:家里特別貧困,某的母親身體不好,某因為生病也花費了家里大部分存款,如此昂貴的學費根本支付不起。某依舊低著頭部說話,我問某::你想讀這個專業(yè)嗎?某點了點頭。最后系領導通過和其父親講解綠色通道、助學金、助學貸款等途徑可以完成學業(yè)后,其父終于答應讓某留下來讀書。

報到時的印象太深,讓我一下子記住了這個學生的名字。第一次在校園里見到她時,她依舊是低著頭走路,我走到她身邊,叫了聲她的名字,問了問來學校后是否習慣?但是我真的想不到,這個很平常的問候卻改變了一個學生是否留在學校讀書的重要決定,而該同學在學校表現非常優(yōu)秀,對身邊的人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從獎學金中拿出一些錢作為青年志愿者協會作為幫助貧困學生的基金。

一方面,日常學生工作中多給學生一些關心,平時的輕聲關懷讓一個學生感覺到學校的溫暖;特別是對經濟困難學生的關注應該要更多些,也許他們最需要的不是金錢而是學校和社會帶給他們的溫暖和鼓勵。大學除了采取多種辦法幫助貧困生解決經濟困難外,更注重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對貧困生進行人文關懷,讓他們和其他同學一樣在陽光下快樂成長。

另一方面,在對部分受助不感恩的貧困生進行道義上的譴責之余,我們不妨對資助工作本身也進行一番冷靜的反思。貧困生家庭致貧的原因各不相同。經濟的拮據、物資的匱乏、家庭的變故,固然使不少寒門學子“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但也使不少人形成了終生亞健康的心理。他們或極度自尊,或極度自卑,或極度冷漠,缺乏一種正確對待他人和社會的良好心態(tài),與社會有點格格不入。受助不感恩就是表現之一。受助期間,他們沒有主動聯系資助人、匯報學習生活情況固然不對,但一些資助人除了在資助儀式上一捐了之外,又何嘗給受助人打過電話、寫過信,詢問、關心過他們的學習生活狀況呢?其實,這些貧困生不但需要資金上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精神上的關懷和撫慰!而大多數好心的資助人恰恰就是忽視了這一點。

社會學家認為,忘恩是人的天性,他像隨處生長的雜草,而感恩猶如玫瑰,需要用良知去栽培與滋潤。因此感恩需要通過教育來促使大學生發(fā)現生活的美好,并對其回饋以感恩的眼光,形成一種感恩的心態(tài)、品德和責任,進而外化為感恩行為。

大學生感恩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針對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遵循大學生心理和行為的發(fā)展特點,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大學生實施的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大學生感恩教育應是大學德育的應有之魅學生“道德意識能力”的重要手段。對大學生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大學生深入了解“恩”,深切體會“恩”,不忘所受之“恩”,并將“恩”施之于需要之人;喚醒他們對他人的愛心,學會重視、尊重和感激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就其內涵而言,作為一種意識、情感和行為為中心的教育,它不是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教育思想和理念,是更高層次的感恩教育。由于感恩是一種心理和行為的綜合,人是否會有感恩的動機和行為,來自于感恩意識的指導和支配。感恩意識是指人們感激他人對自己所施恩惠和幫助的由衷認可并設法報答的內在心理要求,是任何一種積極文化所公認的基本道德律。報恩的行動建立在感恩的動機與需要的基礎上,而動機與需要則是在感恩意識的指向下進行的。一般地說,個人受到他人施與的幫助由此而充滿感恩的思想和情懷,此人便具備了感恩的意識;相反個人在受到他人的幫助后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感恩之心和感激之情,內心充滿了冷漠與世故,則不可能引發(fā)感恩的行動。

作為高校,如何對大學生補上“感恩”這一課,有效地實施“情感教育”,培育“感恩文化”以凈化他們的心靈世界,端正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如何使他們心存愛心、孝心與感恩之心,學會感激、學會共處,學會寬容等等,這都應是當前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問題。

注釋:

①[美]諾丁斯內爾.學會關心一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于天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參考文獻:

[1]感恩教育的思考[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

[2][美]諾爾曼?丹森.情感論[M].魏中軍,孫安跡,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1.

篇9

關鍵詞: 教法 學法 行動導向教學設計

行為導向教學法是以職業(yè)活動為導向,以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工作”為目標而開展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的開展,通常圍繞某一課題、問題或項目而開展,是以“學習任務”為載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的過程。整個教學過程為一個包括信息搜集、計劃制訂、目標實施、反饋檢測、總結反思在內的完整的行為模式。

一、教法和學法

教學中采用以學生為主體,以職業(yè)活動為導向的行為導向法中的項目教學,將整個任務分成信息搜集、制訂計劃、目標實施、反饋檢測和總結反思五個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參與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職業(yè)認知能力,從而使學生不僅掌握一定的專業(yè)技能,還具備團隊協作能力、信息搜索和處理能力、表達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綜合職業(yè)能力。在學習中采用小組學習法,讓學生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進行合作學習,學生在共同參與、相互合作中不但掌握知識,更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和自我認知能力。

二、行動導向教學設計案例

以《電子技術與技能》中的“制作直流穩(wěn)壓電源”為例:

1.信息搜集

搜集、整理、應用信息資料,是每個人應具備的一種能力。由學生圍繞教師給出的項目任務―制作“直流穩(wěn)壓電源”,收集篩選需要的知識和有價值的信息(如:本項目所需有關變壓器、整流、濾波和穩(wěn)壓的知識和技能)。教師引導學生一起組織教學資源,進行信息搜集、交流與合作。

2.計劃制訂

此環(huán)節(jié)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領取項目任務,“要完成這個項目任務需要具備哪些相關的專業(yè)知識”,這樣的問題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發(fā)學生思考,經過師生討論后,明確任務分配給各小組,各小組再將該任務分成若干個小任務分給每個成員。小組內由程度不同的學生組成,各小組程度基本均衡。注意讓每個小組都明確目標實施過程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和具體要求,各小組按照要求搜集信息資料,進行討論探究,并負責準備匯報學習研究成果,同時對其他小組的匯報結果作出評價和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從教材、圖書館、互聯網等渠道多方獲取信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信息搜集處理能力。

二是制訂工作計劃,所謂“計劃”,就是規(guī)定在什么時間利用什么方法實現什么目標,好的計劃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要制定相應的監(jiān)督、獎勵措施,通過計劃的制訂和落實,消除學生學習中的惰性和倦怠。該計劃要以書面的形式完成并交與教師驗收,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適當給出一些內容和方法,引導學生完成該環(huán)節(jié)。

3.目標實施

此環(huán)節(jié)共分五個步驟,每個步驟均采用“學生學習―學生陳述―學生補充交流―教師補充―總結和評價”的程序進行。下面是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具體操作過程:

(1)背景知識的探究。這個環(huán)節(jié)利用小組學習法完成。根據之前各小組領取的任務和制訂的計劃,學生搜集整理必備的基本知識,并正確理解這些信息,教師要深入學生中,幫助他們及時解決問題。若某組學生提供的信息不足,可由其他小組和教師做適當的補充和修正,并由教師對其中的要點作總結。

(2)實用電路的確定。各小組根據資料自己畫出電路原理圖,并進行展示、向其他學生闡述其工作原理。

(3)元器件采購檢測。組織學生采購元器件(課下完成)并對元件進行檢測,匯報展示成果。

(4)組裝制作調試。全體學生參與組裝,教師進行必要的檢查和指導,以防發(fā)生燒壞元器件的情況。在組裝制作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突發(fā)事件,如果實驗成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如果實驗失敗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帶著疑問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一方面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可以發(fā)現學生欠缺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在做中學,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后面的學習。

(5)電路參數的檢測和評價。各小組制作并填寫各種數據檢測表,并向其他小組展示匯報。

4.檢測反饋

當整個任務完成之后,教師要檢驗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對整個任務的反饋。教師可以給電路設置故障,讓學生排除故障,并分析故障產生的原因,總結分析故障時所用的原理和排除故障時所用的一般思路。這樣既可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又可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和對科學的探索精神,還可書面測試完成。

5.總結反思

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包括兩個內容:

一是進行過程性評價,包括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三方面。根據學生在單元學習和項目任務完成中的體驗,完成評價,通過這種評價體系,讓學生獲得情感上的自我反思和對他人的認同,促進學生智商、情商和思維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二是進行終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設置在一個個學習單元或項目任務完成后,主要以“書面”或實際“操作”等形式完成。

三、行動導向法教學設計反思

1.行動導向法更適用于小班教學,對于四五十人的班級來說會造成一系列的困難,如在合作時不能合理分工,或者由于小組數目過多造成教學進度不能按時完成等。

篇10

一、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基本特征

1.注重行動導向,強調方法學習。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處于主體地位,教師更多的是學生行為的指導者,主要是準備教學情境、營造學習氛圍、組織和引導教學過程。

2.注重互相合作,強調全面學習。所有需要學生解決的學習問題,由學生共同參與,在互相合作的過程中使問題獲得解決。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會學習的過程,也是獲得經驗的過程。

3.注重興趣培養(yǎng),強調獨立精神。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現行動導向教學法教學目標的重要任務。一方面是內在的,通過好奇、興趣等心理作用,來提高求知欲;另一方面是外在的,教師的鼓勵、學生間的配合、取得成果之后的喜悅等等都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同時,通過讓學生獨立制定工作計劃、獨立完成工作內容,并運用所學到的知識獨立檢驗結果,從而培養(yǎng)其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案例

這是一個《平面連桿機構的設計與制作》的教學案例,采用引導文教學法。引導文法是借助一種專門的教學文件(即“引導課文”)來引導學生獨立學習和工作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采用引導文教學法,目的是促進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發(fā)展。教師一定要“放權”,讓學生在教學實施的各個階段都是獨立的、主動的,教師的行為局限在準備和收尾階段,而不是在教學過程之中。

1.獲取信息。首先給學生觀看用flash制作的四桿機構的課件,然后下達任務書:做出四桿機構三種運動形式的模型;解釋說明所開發(fā)產品的用途、使用的材料,從理論上闡述產生曲柄的條件;知道產品有什么技術上的缺陷,為后續(xù)產品的開發(fā)做準備;改變構件的長度、改變固定件等是否可以得到其他產品?

2.制定計劃書。接到任務書后,自行分成三個小組制定出工作計劃。比如:(1)先自學課文中的有關問題。(2)畫出設計圖紙。(3)選擇材料,加工順序,安裝。(4)證明產生運動的過程。(5)找出產品缺陷。(6)未來新產品的開發(fā)展望。

3.做出決定。學生們經過幾天的努力,把制定好的計劃書交到老師的手上,老師隨即對計劃書進行討論。首先看計劃是否適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否可行、選用材料是否合適等。比如教師發(fā)現一組學生采用銅合金作為桿件的材料,就問學生為什么選用此材料。學生說金燦燦的好看。老師及時地告誡學生:銅合金價格比較貴,成本高,可在產品外表上涂上涂料取得相同效果??傊?,要及時和學生進行交流、討論,最終做出科學的決策。

4.實施計劃。學生開始獨立完成計劃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小組成員各有分工,遇到不懂的問題一起討論,老師在其中及時引導。比如:在證明曲柄存在的條件時,運用到數學中的“反證法”,有些同學不理解,老師及時引導學生并提供“反證法”方面的資料,最終得到了解決。

5.檢驗。完成計劃后,學生對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檢驗,比如對所設計產品的質量進行檢驗,繪制成質量監(jiān)控單;對后續(xù)產品開發(fā)的可行性進行研討,制成報告單等。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們不但要運用《機械基礎》的知識,還需要運用相關學科《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的知識,在檢驗的過程中加強了各學科的橫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