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戲劇問題式教學現狀

時間:2022-08-09 09:12:50

導語:高中語文戲劇問題式教學現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語文戲劇問題式教學現狀

【摘要】2018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正式提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戲劇作品教學對實現“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大核心素養(yǎng)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以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的戲劇作品為例,以“悲劇”為切入點提出問題式教學法。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高中語文;戲劇教學;問題式教學

2018年,教育部印發(f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下文簡稱“新課標”),正式提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1]17-18,這標志著語文學習新時代的到來。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背景下,語文教師如何基于核心素養(yǎng)構建語文課堂,已經成為當下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戲劇作為一門古老而傳統(tǒng)的綜合藝術,融合了文學、表演、音樂、美術、舞蹈等多種藝術元素,在豐富學生對歷史、社會、人生的認識,提高實踐能力,培養(yǎng)審美人格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由于高考試題幾乎不直接考查戲劇文本,戲劇選文的教學一直被忽視??v觀近年對高中語文教學的研究成果,我們發(fā)現,有關高中戲劇教學研究總體來說是不大受研究者青睞的,研究成果相對于其他文體而言也是相當少的,特別是把戲劇教學的理論和戲劇教學的實際結合起來的研究成果更為稀少。因此,對戲劇作品進行教學研究顯得尤為必要。在此,筆者針對戲劇文學作品,以“悲劇”為切入點提出問題式教學法,以期戲劇選文的教學能夠得到重視,在切實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感悟戲劇藝術的魅力。

一、高中語文戲劇作品選文特點

高中語文戲劇作品,從選文種類和范圍來看,入選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的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所選篇目全部出自名家之手:“元曲四大家”之首關漢卿的《竇娥冤》、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杰出的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的現代話劇作家曹禺的《雷雨》。選文包括中國古典戲曲、中國現代話劇、外國戲劇,體現了新課標的“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以核心素養(yǎng)為本”的理念,凸顯戲劇作品教學在育人、情感熏陶、審美體驗以及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功能。從選文數量來看,戲劇文學作品的數量較少。相對于詩歌、散文、小說等其他文體,在整個高中語文教材中,統(tǒng)編教材保留了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4第一單元的三篇戲劇作品:《竇娥冤》《哈姆·雷特》《雷雨》,安排在必修下冊第二單元。從選文篇幅來看,入選的三篇戲劇作品,只選取了完整戲劇的部分內容。其中,《竇娥冤》節(jié)選了原戲劇的第三折,《哈姆·雷特》節(jié)選了原戲劇的第三幕第一場,《雷雨》節(jié)選了原戲劇中的第二幕(片段)。雖然節(jié)選的都是原戲劇中的高潮部分和經典情節(jié),但是由于篇幅受限,呈現給師生的戲劇完整度有限,戲劇魅力體驗自然相對不夠完整。從選文作品內容性質來看,三篇選文悲劇色彩濃厚,都屬于悲劇范疇。本單元的單元學習提示設置為:以“悲劇”為切入點,“通過閱讀鑒賞、編排演出等活動深入理解戲劇作品”,把握悲劇意蘊、理解悲劇的風格特征,激發(fā)心中的“良知與悲憫情懷”。

二、高中語文戲劇教學現狀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通常并不以演出作為必要條件,所謂戲劇教學,是從文學體裁這一角度研究劇本要怎樣教學?!盵2]133戲劇作品教學肩負著傳承人類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責任,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有著獨特而舉足輕重的作用。戲劇教學的價值不可替代,更不可或缺。2017版新課標指導著舊版本(2006版)教材教學,這是我們在戲劇教學中應當注意的一點,戲劇作品的教學價值體現在積累知識與增強應用能力、觸發(fā)情感與提高審美鑒賞以及傳承文化與弘揚價值理念方面。新課標的要求和高考導向矛盾客觀導致了戲劇文學作品的教學處于被忽視的地位。雖然統(tǒng)編教材保留了人教版教材的戲劇篇目,廣大高中語文教師深知戲劇作品教學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同時普遍接受并積極學習新課標關于核心素養(yǎng)的新理念,但在教學中,迫于高考壓力和教學課時的限制,戲劇作品的教育教學活動不甚理想。在教師方面,選擇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課堂上往往只是講授一些戲劇知識,側重戲劇的理論分析,缺少實踐活動。從教學內容上說,戲劇單元的教學呈現出比其他的文學類文本更大的隨意性。在學生方面,戲劇作品特殊的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巨大的時空差距、繁重的學科任務,讓學生在認知層面和心理層面倍感壓力,無暇對作品進行整本閱讀。再加上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學生們往往更熱衷于通過抖音、快手等網絡媒介觀看各類短視頻,對戲劇這種傳統(tǒng)文化缺乏興趣??傊?,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戲劇文學作品的教和學生對戲劇文學作品的學方面都存在興趣不濃、重視不足的現象,課堂教學情況不容樂觀。正因為目前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才導致學生不能透過文字體會到戲劇的魅力。語文學科具有鮮明的人文屬性,使其在“教育為人”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和義不容辭的責任。《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3]2。語文課程深層次改革,學生主體發(fā)展的需求,戲劇作品的教學現狀,都迫切要求教師探究可資借鑒的教學策略。

三、“問題式”教學法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杰羅姆·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提出“發(fā)現法”,即“問題法”。他強調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概念和原理時,在創(chuàng)設教學條件、環(huán)境的基礎上提出一些事實和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通過自己發(fā)現并掌握原理和結論?!昂玫哪J酵茖W方法有聯系,它體現著一定的規(guī)律性。我們要善于運用模式,這就是既掌握模式的基本精神,又不拘泥于模式,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活用模式?!盵4]234這種學習理念,注重學習過程、注重學生學習潛能自主發(fā)揮,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一味講解的弊端,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借鑒意義。新課標規(guī)定,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敖處煯斎槐仨毥?,而尤宜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盵5]719教師必須明確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而學生才是主人?!皩W習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為而發(fā)生的,學生的學習取決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些什么?!盵6]49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時,要以校情、學情為出發(fā)點,堅持以學生為主,從文本出發(fā),創(chuàng)設自主情境營造學習氛圍,抓住契機適當引導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在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中自主完成知識的構建。

四、戲劇文學作品“問題式”

教學方法問題設置建議語文教學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文化的傳遞,它承擔著傳承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使命。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構建知識結構的過程,“教師要由知識的傳遞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應當在教學中采取全新的模式、方法和設計思想,徹底摒棄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對象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7]67。在此之上提出關于戲劇文學作品教學的問題設置建議。選入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的三篇戲劇文學作品《竇娥冤》《哈姆·雷特》《雷雨》,涵蓋古今中外,按戲劇沖突的性質及效果分類可以歸為悲劇。所以,對這個單元的戲劇作品教學,我們就是回歸到悲劇性的本質認識。魯迅說過:“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痹诒瘎〗虒W中,首先要展現主體的價值性,讓學生對悲劇形象產生心理上的認同感,然后通過情節(jié)分析,發(fā)現主體和客體環(huán)境的矛盾沖突,揭示客體的毀滅性。

(一)聚焦悲劇,展現主體的價值性

任何一個悲劇人物,不論是王公貴族、英雄豪杰、還是閨閣女子、奴隸平民,無一例外都是有價值的人,否則他們就失去了悲劇性人物最起碼的資格。人物的價值性揭示得越充分,他(她)所遭受毀滅給人的悲痛感也就越強烈,其震撼和凈化的作用也就越大。三篇選文從戲劇作品內容的性質來看屬于悲劇。在教學中,語文教師首先需要引導學生聚焦悲劇,展現悲劇主體的價值性。詳細來說,就是要注重引導學生發(fā)掘悲劇人物的人格與人性,探索悲劇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價值。例如,竇娥雖年輕守寡,但丈夫死后繼續(xù)盡心侍養(yǎng)婆婆;堅決抵制蔡婆婆含糊應允的婚事;在公堂上受審時,即使被打昏死也不屈招……溫順善良,安分守己,剛毅堅強的性格本身就是“有價值的東西”?!豆贰だ滋亍钒焉勘葋唽θ诵缘乃伎俭w現得淋漓盡致。哈姆·雷特是出身高貴的丹麥王子,從小受人尊敬,接受先進的教育,擁有最純粹最美好的親情和愛情,集所有的美德、技能于一身,對“生存還是毀滅”的靈魂拷問等等,都是“有價值的東西”?;谶@樣的價值感分析,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滅”的痛苦。

(二)探究根源,揭示客體的毀滅性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認為,悲劇是一種激發(fā)人們的同情心和反思意識,嚴肅而莊重的行為,“……通過引發(fā)憐憫和恐懼使這些情感得到疏泄”[8]63。所以,教師在學生認識了悲劇性人物的價值后,就要引導學生帶著情感體驗悲劇性人物被毀滅的悲慘,從而展現客體的毀滅性。也就是說,戲劇教學的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即帶領學生進入或補充悲劇的情節(jié),去體會每個情節(jié)以及每個細節(jié)蘊含的深意,去探究悲劇根源——客體環(huán)境或對立勢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去接近并體驗悲劇人物經歷的辛酸苦難,對悲劇人物產生與自己相似的認同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獲得憐憫、恐懼等悲劇美感。針對三篇選文人物都具有悲劇性,為什么不是“皆大歡喜”的大團圓結局疑問,教師可以在展示主體價值性(設問:作品中“有價值的東西”或者“美好的東西”是什么?)之后,探討悲劇根源,設計與之相關的學習任務:“它是如何被毀滅的?”在溯源中,學生就必須結合故事情節(jié)分析,最后歸納出結論。通過設計進階型的學習問題,引導學生聚焦于悲劇精神的視角,回歸文本分析悲劇人物的形象特征,探索作品主題,從而感悟作家、作品中傳達出來的悲憫情懷。在教師的層層引導下,增強對生命的理解和認識,居安思危,進而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愛生命。一個處在社會最底層的弱女子接連遭遇不幸,只得以死前三樁誓愿證明自己的冤屈。竇娥的孝順和反抗在關漢卿所處的元代有著特殊意義。她的悲劇不僅是個人的人生悲劇,也是充滿悲壯意義的社會悲劇??胺Q人間“完美存在”的哈姆·雷特,在為父親報仇的道路上,猶豫不決、左右為難,各種矛盾對立。雖然最后復仇成功了,但是以犧牲眾多人性命作為代價,所有該死去和不該死去的最終死去,包括哈姆·雷特。他的性格悲劇既是美好靈魂與殘酷現實的交鋒,更是資產階級理想主義和封建勢力保守主義對壘的悲壯??傊?,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理念導向下,戲劇開展問題式教學是堅持“立德樹人”目標,增強文化自信,基于語文學科本質的教學策略。針對高中戲劇教學現狀,以“悲劇”為切入點,設置匹配學生認知水平的進階型問題,鑒賞戲劇的文學性、藝術性,引導學生真切體悟“良知與悲憫”的人文主題,并在不斷探索中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武漢師院、西南師院、北京師院等十二院校中文系編寫.中學語文教學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張志公.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葉圣陶語文論文集[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6]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育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7]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8]亞里士多德.詩學[M].陳中梅,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作者:楊倩 單位:普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