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探討
時間:2022-12-11 09:16:35
導語: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融入地域文化校本化的研究、開發(fā)和建設,是國家課程“因地制宜”的一個新的生長點,為語文課程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依托“茶文化”綜合實踐活動的校本化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策略,它不僅進一步推進“茶文化”的內涵發(fā)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實現綜合實踐活動走進社會生活的詩性回歸。
[關鍵詞]茶文化;地域文化;校本化課程;綜合實踐活動
作為國家課程之一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其課程標準與不同地域、不同群體的學生之間有一定的差異。也就是說,由于我國不同地區(qū)的地域文化不同,每所學校因受其地域文化的影響,或多或少存在辦學個性上的差異,這種不同區(qū)域的地域文化現象,不僅以學術的形式進入學者的研究視野,而且以一門專門的課程或一個專業(yè)走進中等職業(yè)學校。由此可見,這無疑要求各地中等職業(yè)學校在國家課程框架外,加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融入地域文化的研究、開發(fā)和建設。
一、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思辨
語文教材中的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改革催生的帶給語文教學的新鮮血液。從字面上來看,我們不難發(fā)現,綜合實踐活動實際上可以解讀為:綜合+實踐+活動?!熬C合”表明其教學范疇的構建主題不是單一的,而是廣泛的,涉及社會生活、傳統(tǒng)文化等方方面面;“實踐”強調突破傳統(tǒng)課程觀,以學生“零”距離接觸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走出學科本位的窠臼,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主動獲取經驗感受;“活動”要突出的顯然是“實踐”的過程,這里涉及課前準備、課中組織、課后總結三個環(huán)節(jié)。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在初、高中語文教材中表述為“語文綜合性學習”,從形式和評價上看,兩者看似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實際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沒有很大的關聯性。在一些教學案例中不難發(fā)現,語文綜合性學習雖然強調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綜合運用其他學科知識,但所有活動都與語文課程體系的學習內容息息相關,其出發(fā)點旨在“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所有活動,盡管需要學生運用所學的其他學科知識,但它不受特定的語文課程體系知識的限制,其出發(fā)點是通過學生直接參與到實踐中,讓他們在特定的情境體驗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綜合運用學科知識和在社會生活中了解、掌握各種知識的能力,以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這正是本文提出的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涉及地域文化的原因之所在。近年來,一些致力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研究,這是國家課程最優(yōu)化實施的唯一途徑。這是因為:作為國家課程之語文學科課程組成部分的綜合實踐活動,其課程標準、實施年段等是面向全國的,各單元的綜合實踐活動,都能在不同地域文化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如人教版語文(基礎模塊)下冊第六單元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民歌民謠采風。這讓我想到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于是在我的頭腦中誕生了“品茶·說茶”這個綜合實踐課題。不難看出,這個實踐課題基于教材,又是教材的延伸拓展,讓學生到茶鄉(xiāng)采風,了解與茶有關的詩詞、對聯、茶歌、茶諺、茶謠、茶俗等,這是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實踐性課題,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茶文化,還對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是大有裨益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作為一種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的課程形態(tài),校本化課程的開發(fā)和建設必須始終把學生的發(fā)展放在國家課程“因地制宜”的基礎上的核心位置。
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策略
茶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習俗與地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富有地域特色的茶文化是一座綜合實踐活動的富礦,足夠課程校本化的開發(fā)與建設。
(一)把脈地方元素資源,為校本課程開發(fā)找準切入點
茶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是傳承地域文化的最佳途徑,體現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地方特色。近幾年來,隨著茶文化旅游的興起,人們已不滿足于單純的茶葉生產、加工、銷售單一發(fā)展模式,而是開始思量將山、水、茶、文化融為一體,一批融茶產業(yè)、茶文化、旅游、生態(tài)和城市建設等于一體的新項目也隨之陸續(xù)開工建設,茶產業(yè)功能開始從“單一”走向“多元”的營銷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說,茶是人們生活的生命“基因”,它不僅給地方經濟發(fā)展帶來“動力”,還培養(yǎng)了人們拼搏進取、共創(chuàng)佳績的集體觀念。茶文化包含“和、靜、怡、真”等精神的人文內核,不僅能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茶道、茶禮、茶德的真諦,還能讓學生在涵養(yǎng)個性的學習中傳播茶人的敬業(yè)、勤勞、求精、誠信等思想品德,在更加廣泛的范圍內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
(二)梳理茶文化脈絡,開發(fā)其地域文化個性并使
之由資源變?yōu)殚_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
茶文化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茶文化地域個性的開發(fā)與實施,要使之由資源變?yōu)殚_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必須加以分析、梳理、遴選、分類,挖掘其中適合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最寶貴資源。如隨著各地茶文化旅游產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在政府大力推動茶產業(yè)向茶休閑、茶養(yǎng)生、茶旅游等領域拓展的背景下,我們不能照搬,更不能重合各地方政府的發(fā)展思路,而應將開發(fā)的資源與教材相對應,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整體的序列。就茶文化旅游來說,我們不能單純局限于與旅游有關的茶文化,可以把它延伸到與茶文化旅游有關的其他話題。例如:1.生態(tài)文化,包括生態(tài)茶園、綠色產品、綠色消費等。2.產業(yè)文化,包括茶產業(yè)創(chuàng)意文化、品牌文化、經貿文化等。3.企業(yè)文化,包括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等。4.旅游文化,包括景觀景點,如博物館、展覽館、雕刻等。以上文化現象大多互為交叉,緊密聯系,如負載著儒、佛、道三教茶道文化內涵的遺跡、茶文化旅游區(qū)等,既在茶文化之中,也在旅游文化之列。
(三)演繹學校、家庭、社會三重奏,優(yōu)化綜合實踐活動的可持續(xù)開展模式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不同于教室里的課堂教學,特別是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必須走進社會、走進家庭,才能在地域文化的視野中開疆拓土,有效挖掘和彰顯地域文化之綜合實踐活動的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由此可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家庭、社會的認同、配合和支持,變學?!皢伪鲬?zhàn)”為學校、家庭、社會三重奏。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盡管注重“綜合”,但它的落腳點首先應該在“實踐”,“實踐”是“活動”的本源,不可能在教室里由教師“單兵作戰(zhàn)”。但事實上很多老師在實際教學中對“實踐”內涵的理解有失偏頗,把“實踐”等同于語文課外活動,把讓學生走出校門的“實踐活動”,曲解成讓學生回家就某一個熱點話題或根據教材的設定話題收集資料,或調查訪問等,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開展所謂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并用文字、圖表、圖片等展示學習成果,這種做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實踐活動”。因此,如何避免教師在課堂上的“單兵作戰(zhàn)”,走出活動的“孤島”窘境,推動形成實踐活動走出校門,讓學生直接參與或在特定情境中體驗實施策略,這無疑是值得我們思考的。筆者認為,這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的融合、互補。唯有如此,才能擺脫長期積淀的沿襲課堂模式的依賴心理,在真正意義上引導學生實現語文素養(yǎng)的深層積累。
三、茶文化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詩性回歸
茶文化涌動著地域文化的詩意靈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走進社會生活的詩性回歸。它不僅開辟了教學管理文化的新天地,還拓展了教師行為文化的新視野,更構筑了學生學習文化的新途徑。跟隨時間老人穿越時空,走進神農時代,我們可以了解全國各地茶文化“前世今生”的基因,可以走進宋元時期茶沿著“絲路”漂洋過海的世界視野;在茶葉品種園里,對品種、習性以及田間管理等的考察、探究、實驗,讓學生像小鳥般散落在茶園里,攜帶綠色的希望放飛天空。類似這種讓學生“零”接觸的親身經歷,在采茶的季節(jié)里,在制茶的日子里,在茶俗、茶歌、茶舞的茶藝表演里,在茶諺、茶聯、茶詩的賞析時……構筑了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學習文化的新途徑。融入地域文化校本化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處在探索階段,許多課題有待長期的深入探究。本文所涉及的三個問題,旨在說明建設校本化課程,是國家課程因地制宜的體現。當然,本文的探究并不是主張把地域文化的資源全部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對此應結合教材開展多角度的研究,從而使綜合實踐活動既在國家課程范圍內又能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彰顯帶有鄉(xiāng)土氣息的語文生活的魅力。
參考文獻:
[1]余文森,鄭金洲.新課程語文教與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余沙沙.茶文化旅游研究:以雅安茶文化旅游發(fā)展為例[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4.
[3]黃曰玲,陳雪萍,曾芳芳.休閑農業(yè)視野下的福建茶文化開發(fā)策略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5(2).
[4]沈學政,蘇祝成.具有文化特質功能型農業(yè)的發(fā)展模式:以茶文化與茶產業(yè)為例[J].浙江農業(yè)學報,2012(1).
作者:廖如香 單位:福建省安溪茶業(yè)職業(yè)技術學校
精品范文
10語文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