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受民俗影響
時間:2022-04-20 04:33:00
導語:行政法受民俗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俗是指民眾在生活勞作過程中逐漸形成、反復出現(xiàn)并規(guī)定相互之間權利義務和利益沖突解決機制的行為規(guī)范。它是民間生活秩序的重要基礎,體現(xiàn)了民眾生活習慣、行為方式、道德觀念以及心理結構等方面的特點,是構成民眾生活史的主體與核心。民俗習慣出于民眾生產生活實踐中直接體驗和行為的積累,是人們約定俗成的一種心理和行為的默契,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每日在不知不覺中鑄就了他們的行為、觀念和情感。這里的民俗暫且界定為習慣法,它獨立于國家法之外,體現(xiàn)了群體成員的意志和利益,并且有著被共同認可的社會力量來保障其實施。
一、習慣法的特征
行政法作為國家法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國家法的一般特征。法律作為人類文明的標志是為維持一定的社會秩序而制定的。它具有條理清楚、適用范圍廣、外在強制力強的特點,但是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即使在今天,我們也無法規(guī)避一個現(xiàn)實:國家存在一些經濟文化閉塞的地區(qū),在這些邊緣地帶,由于存在長期的封閉性,國家法無法調控全部的法律關系和社會關系。在這些地區(qū),也許存在某些宗族團體,他們長期形成的約定俗成的不成文規(guī)定有時候比成文法更有效。但是仍需注意的是參考系的問題,在印度,寡婦殉葬是合乎情理的民俗,在西方卻被認為是野蠻的行為。
因此這也為國家制定法律時提供了某些背景資料,即是否結合本土資源的習慣風俗,在選擇這部分習慣風俗的過程中,應該得到尊重和認可的是普遍得到遵從的慣例,而不是某些特殊群體的。其次,趨同于民眾的價值取向。民俗之所以非常重要,不僅因為法律不是萬能的,更切合實際的選擇趨向是社會習俗對于大眾無需很強的理性知識就能被接受,比較符合民眾的心理認同。在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社會轉變過程中,民俗習慣依然有強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廣大的鄉(xiāng)村地區(qū),蘊含著傳統(tǒng)道德與情理因子的民俗習慣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人們的生活與行為。將善良民風、公序良俗有機地運用于司法審判,合情、合理、合法地化解糾紛,是一種有益的創(chuàng)新式司法選擇。在法律出現(xiàn)立法空白時,司法人員可以依照自己對法律原則的理解,對案情的調查,運用自由裁量權,對案件做出裁判。
二、習慣法對現(xiàn)代法治的影響
習慣法是一定區(qū)域內的群眾針對一種重復出現(xiàn)的事態(tài),在長期的共同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自發(fā)的習慣或者說是秩序。這類習慣由于調整領域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人們予以認同并公認其不可缺乏性,賦予其權威并共同信守,經過由零散向系統(tǒng)化的完善之后便具有了法的特性,因而稱為習慣法。因此,習慣法是一種具有民族精神的自發(fā)的社會制度,由此不同于國家法的存在。社會是由一個個人作為它的組成元素,任何社會的首要目標就是對社會成員行為的制約和對社會秩序的控制。這就需要具備一定的社會控制工具,比如成文的法律以及不成文的習俗,宗教,倫理,道德等,它們在不同的方面體現(xiàn)著對社會生活的控制。在一個社會控制的大系統(tǒng)中,各類規(guī)范發(fā)揮作用的界限不是涇渭分明的,而是經常相互交叉滲透、共同協(xié)作的。它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表明人們向社會提出強制程度的不同要求。因此過分側重于國家法律的控制手段而輕視民族習慣法的作用,社會控制機制就會失衡,將不利于問題的圓滿解決。民族習慣法的存在彌補了國家控制機制的不足,成為一種有效的補救手段和協(xié)同方式。
三、習慣法的發(fā)展趨勢
探求法律的價值意義就是在尋找法律最真實的生命,禁絕這種探求就是在扼殺法律的生命。行政法作為國家法的一個法律部門,承擔著調整行政關系的任務,行政關系就是國家行政機關實現(xiàn)其行政職能的社會形式。國家法與民間法的沖突與互動也屬于社會轉型期的特定產物,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如分配財產只分男不分女的情況,這時如果我們僅僅傲慢地斥之為“封建思想”而不屑一顧,那就只會加劇矛盾,而絲毫無助于問題的解決。當然,我們并不是主張國家法律應該一味遷就民間習俗,但我們必須認真去面對其中復雜的關系。
在民族地區(qū)作為外來規(guī)范的國家法被人們完全接受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過程中會出現(xiàn)它與民族習慣法不斷沖突、調適,旨在尋求二者整合最佳途徑的現(xiàn)象。民族區(qū)域自治的法律法規(guī)以及現(xiàn)階段不少民族地區(qū)在進入80年代后所訂立的村規(guī)民約,實質上即是二者尋求整合過程中不斷調適的良好途徑。四、結語傳統(tǒng)社會是禮治,現(xiàn)代社會是法治,對立面比較強。但雙方并不完全對立,應當在發(fā)展中尋求一種契合,這樣法治和禮治能夠共同為社會的發(fā)展提供智力資源。這個契合就是內生秩序和間構秩序構成下的民俗習慣。內生秩序值得我們關注,值得我們尊重,尊重社會的原創(chuàng)性。對民俗而言,其經濟意義、社會意義與當?shù)氐纳鐣l(fā)展有密切關系,只有全社會真正理解了民俗的文化意義、經濟意義和法律意義,才有助于運用和諧的立法、司法和守法方式促進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