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分析

時間:2022-09-28 09:38:50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分析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是保障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存在的問題也給隊伍建設帶來新的挑戰(zhàn),明確認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和現狀,有利于從加強高校黨委領導、緊抓教育培訓和完善管理體制等方面,把握新時代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具體途徑。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

一、新時代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重要性

高校是教育的載體,是意識形態(tài)的前沿陣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作為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的全面發(fā)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探索如何建設好高校思想政治隊伍事關教育現代化的發(fā)展和高校意識形態(tài)建設,更關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穩(wěn)步發(fā)展。(一)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教育資源的重組以及教學體系和服務保障體系的改革,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方針也穩(wěn)步向前推進。當前,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工作需要對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出全面正確的定位,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導作用,為教育現代化、教學改革的發(fā)展和深化提供思想保障。(二)適應經濟發(fā)展,捍衛(wèi)高校意識形態(tài)主陣地的現實需要。在報告中明確指出當前我國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依然復雜。面對新時代條件下各種思想浪潮的沖擊和影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zhàn)。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好,不僅是適應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需要,是教育體制不斷深化改革的需要,更是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高校的主導地位的需要。(三)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內在要求??萍己腿瞬攀菄野l(fā)展的重要保障,“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yōu)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1]“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yè)放在優(yōu)先位置,”[2]這些重要講話進一步明確指出了在新時代條件下加強高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是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內在要求,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基礎工程。

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現狀

十八大以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教育事業(yè)全面發(fā)展,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工作也取得顯著效果。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國內改革也進入了深水區(qū)和攻堅期,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地認識中國在改革過程中的成就和曲折,引導高校師生對中國正在深化的改革有認同和擁護意識,保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效,這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存在以下問題:(一)高校對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目前很多高校都將專業(yè)知識的教育放在首位,對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忽視,例如在引進人才和師資培養(yǎng)上注重引進專業(yè)能力強、培養(yǎng)具有高素質專業(yè)知識的人才,對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沒有明確定位等。甚至有的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是模糊的,沒有明確的課程要求和培養(yǎng)目標。高校對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重視力度不夠,就容易導致思想政治工作者喪失工作熱情,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實際效果。(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綜合水平良莠不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從專業(yè)到兼職,從年輕教師到資深的老專家,從黨委領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到輔導員、班主任等,人員結構的復雜性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綜合水平存在差異。高校的大多數思想政治工作人員都是兼職人員,他們大多是在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同時兼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這也是基層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出現弱化的重要因素。(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體制不健全。目前高校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組成都是專兼相結合的模式,這就導致隊伍的體系層次差異性大,形成不了合力,直接影響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中存在的“認識上不重視、舉措上不夠有力、效果上不夠明顯、陣地建設管理不到位、錯誤思想觀點仍有傳播空間”問題與體制機制不夠健全是緊密相關的[3],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都更加艱巨和復雜,進一步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體制機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必要環(huán)節(jié)。

三、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路徑思考

新時代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愈加迫切,更強烈渴求高素質的優(yōu)秀人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別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直接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水平的提高和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必須時刻將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置于優(yōu)先地位。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提出“拓展選拔視野,抓好教育培訓,強化實踐鍛煉,健全激勵機制”[4]四點要求,從選人到育人、用人、管人上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指導意義。(一)加強高校黨委的領導,堅持以立德樹人作為思政工作的根本。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水平是與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密切相關的,加強高校黨委的全面領導,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的立身之本,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提供根本保障。1.齊抓共管,全面領導。學校黨委要增強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責任感,深化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認識,發(fā)揮領導核心作用?!敖⒔∪咝|h委統一領導、黨政工團齊抓共管、黨委宣傳部們牽頭協調、有關部門和院(系)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盵5]高校黨委要加強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領導,把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作為整個學校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培訓建設計劃納入學校的發(fā)展規(guī)劃中,予以高度重視。高校黨委還應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發(fā)揮院系黨組織在教育管理和宣傳引導方面的作用,創(chuàng)新基層黨建工作,夯實組織基礎。2.立德樹人,從人抓起。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是發(fā)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要把握立德樹人的方向性,體現立德樹人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就必須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中的個人培養(yǎng)工作,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發(fā)揮高校優(yōu)秀教師和政治骨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示范作用,引導隊伍中的其他人員加強自我教育和管理,在依據高校實際的基礎上,著力造就一支綜合素質優(yōu)異的思想政治理論建設隊伍,不斷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學科的研究工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學理支撐。(二)抓好教育培訓,保證隊伍基本素質。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核心就是提高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跟上時代步伐,堅持與時俱進。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個人?!盵6]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正確的理論指導,抓好日常教育培訓工作,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整體素質。1.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思想上定位好是根本要求。高校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前沿陣地,承受思想文化領域斗爭的沖擊在所難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領域主流還是積極健康的,總體上呈現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但是有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成員存在意識淡薄、信念模糊以及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認識不夠等問題,因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思想建設和精神風貌十分迫切。要提升隊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一方面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只有真正掌握了馬克思主義,才能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進程當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通過理論與實踐的不斷結合,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上升到新的層次,并在思想和行動上始終和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確地引導學生。另一方面要深入認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針對當前某些黨員信念不堅定、宗旨意識不牢固、黨員思想松懈等一系列問題,全黨上下開展了“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旨在解決黨內存在的各種突出問題。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無疑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發(fā)展,要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要從戰(zhàn)略高度上去認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明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標任務以及工作要求,努力履行好自己應盡的職責。2.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是知識、素質和能力三者兼具的智能化群體,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要知識更淵博、素質更全面、能力更強大的復合型人才方能勝任。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工作方法老套陳舊、教育活動形式化、網絡防控能力不足、陣地意識不強等諸多問題,都成為了制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健康發(fā)展的瓶頸。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必須不斷去完善自我,補齊自己的能力短板,增強適應新時展要求的能力。一要常抓學習和培訓,提升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將學習和培訓作為常規(guī)性工作,通過各類的教育與培訓,著力提高隊伍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一方面要加強在職學習,改善隊伍的學歷結構。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存在學歷層次差異大,知識水平不均衡等諸多問題,要鼓勵和支持成員參加學習培訓,攻讀高學位,逐漸轉向專職于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加強崗位培訓。根據本職工作的特點和隊伍成員的特長,設置具有針對性的崗前培訓或者進修鍛煉等培訓方式。在培訓中注重開展傳幫帶活動,帶動年輕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對職業(yè)的認同感。同時加強自我學習和自我反省,注重自我修養(yǎng)。在組織培養(yǎng)和個人提高中不斷完善自己,愛學習、勤思考、善總結,自覺為意識形態(tài)工作出力。二要立足網絡和輿論,增強工作隊伍的意識形態(tài)宣傳能力。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互聯網與高校的聯系愈加緊密,網絡與教學、科研以及師生的生活緊密相聯儼然成為常態(tài),大批的網絡社交平臺給傳統的教育引導方式帶來新的挑戰(zhàn)。西方社會思潮對高校的滲透凸顯潛在性,新聞輿論作為一種潛在渠道逐漸成為西方價值觀滲透的重要方式?!白龊命h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盵7]高校是意識形態(tài)的前沿和主陣地,高校思想政治隊伍要立足網絡和新聞輿論,提高網絡管理防控能力和輿論宣傳能力,提升意識形態(tài)宣傳能力。不僅要增強網絡陣地意識和輿情風險防控能力,更要運用好校園廣播、校報等傳統媒體,打造新型網絡新媒體,做好正面宣傳,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氛圍,抓好意識形態(tài)宣傳工作。(三)完善管理體制,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吸引力?!案咝K枷胝喂ぷ骶褪且ㄟ^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構建、宣傳、教育和傳播等”方式更好地為國家和社會服務。[8]要抓好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構建、宣傳和教育,更好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服務,就必須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工作,完善管理體制,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1.擇優(yōu)選拔,拓寬視野“選拔政治素質和思想作風好,學歷層次高,具有較強組織管理能力,善于做群眾工作的教師或高年級黨員學生擔任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員,”[9]新時代要建設一支政治水平高、業(yè)務能力強、作風正派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必須在選拔上堅持德才兼?zhèn)?、嚴格要求,擇?yōu)選拔,同時適當放寬選拔視野,選拔政治理論水平高、政治堅定、作風端正并有責任心的優(yōu)秀人才,不斷壯大思想政治工作隊伍。2.健全考評、激勵機制,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積極性??己耸窃u價的基礎,是促進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的有力措施,加大考核力度,采用如專題座談、個人述職、調查問卷等多種形式,對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進行綜合考察,并將考察結果直接與個人晉升和評優(yōu)評先等結合起來。良好的激勵機制是做好工作的推進劑,能激發(fā)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于優(yōu)秀者給予物質獎勵和大會表彰,增強示范帶動作用;對于考核不合格者要追究責任、查找原因,督促工作者自我完善,提升隊伍的凝聚力。另外對工作不作為、亂作為的隊伍成員要嚴肅處理,對于任何違紀行為做到零容忍。3.完善保障機制,切實維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利益。從多方面加大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關心,待遇上適度提高,“將思想政治工作人員的崗位津貼等納入學校內部分配辦法統籌考慮。通過合理調整校內獎、酬金分配辦法,使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員的實際收入與本校相應教師的平均收入水平相當?!盵10]在實際工作中創(chuàng)造機會,對于優(yōu)秀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員要大膽提拔使用,為思想政治工作者接觸社會、加強崗位鍛煉提供機會,通過掛職鍛煉、崗位輪換等方式提高工作能力。同時還應注重隊伍的合理流動,不斷更新和優(yōu)化隊伍,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在高校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002).

[2].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3][8]黃蓉生.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7,(02):20-26+156.

[4]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9(001).

[5]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N].人民日報,2015-01-20(001).

[6]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01).

[7]在黨的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2-20(001).

[9]鄭樹山.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A].中國教育年鑒[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04-807.

[10]王樹蔭.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的途徑與方式[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01):11-14.

作者:徐匯 單位:河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