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學習在英語口語教學的應用研究
時間:2022-01-08 04:32:40
導語:移動學習在英語口語教學的應用研究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移動學習”被廣泛運用到教育教學的各個領(lǐng)域中,也為英語口語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本文在研究非正式學習理論、情境認知理論和協(xié)同學習理論的基礎(chǔ)上,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探究“移動學習”對高職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影響。
[關(guān)鍵詞]移動學習;高職英語;口語教學
英語作為最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已成為人類生活各領(lǐng)域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以提高自身的就業(yè)競爭力。然而在實際英語教學實踐中,學生往往缺乏英語口語和聽力的實踐,具體原因包括:英語學習環(huán)境的缺失;教師缺乏信心,過度依賴傳統(tǒng)的教學技巧;教學時間不足等??萍嫉娘w速發(fā)展為語言學習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吸引力且便捷的新平臺,移動設(shè)備被逐漸應用于課堂教學中,特別是手機學習App的出現(xiàn),使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地學習外語。首先,移動設(shè)備讓學習者能夠輕松開展各項學習活動,為可持續(xù)學習提供了保證。其次,移動設(shè)備便于學習者進行自主學習,學習者可以自由設(shè)置各種難度和類型的學習課程,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再次,移動設(shè)備促進了學習者在網(wǎng)絡平臺上與其他用戶進行交流,有助于促進交互式學習。最后,移動設(shè)備能夠有效幫助學習者克服他們在學習外語時面臨的限制和障礙,例如缺乏語言使用機會、缺少學習反饋和互動等問題。本文重點探討“移動學習”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并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對教學成果進行實證性考察。
1理論基礎(chǔ)
1.1非正式學習理論。非正式學習是與課堂學習相對的,具有偶然性,往往是基于學習者的興趣和好奇心自發(fā)產(chǎn)生的。這種形式的學習沒有相應的課程或固定的時間。它可以發(fā)生在我們在開車時、認識新朋友時、觀察他人或參加活動時,甚至可以是參觀博物館時。Sharples(2000)認為,某個人專注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任務時,他/她可能同時在不知不覺中獲取著各類信息并且學習到各種知識,且大多數(shù)成年人的學習發(fā)生在正規(guī)教育之外。移動設(shè)備是便攜式的,更加便于學習者去訪問和搜索信息。移動設(shè)備的便攜性、個性化和信息化的特性為學習者提供了相當大的非正式學習潛力(Naismithetal.,2004)。因此,“移動學習”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是一種非正式的學習。通過手機學習,比如觀看英語電影或與同學在線聊天,學習者會更容易對英語產(chǎn)生興趣。通過這些有趣的活動,學習者無意識地學習了英語。1.2情境認知理論。情境認知理論是一種與社會、文化和現(xiàn)實活動相關(guān)的理論,最初由Lave&Wenger(1991)提出,他們宣稱,情境學習不是一種教育形式,更不是一種教學策略。情境學習是指在真實語境和文化中學習。學習不僅僅是個人獲得知識的過程,還是一個社會參與的過程(Brown,2004)。情境認知理論主張教師需要讓學習者更積極地參與到情境中去,激發(fā)他們的自信心和興趣。綜上所述,情境認知理論強調(diào)了外部學習環(huán)境對學習的重要作用。該理論下的學習活動更注重現(xiàn)實生活中所反映的知識。情境認知理論為“移動學習”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在移動技術(shù)的協(xié)助下,移動設(shè)備可以讓學習者進入一定的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中。以iSmart學習App為例,它使學習者能夠在真實情況或社會情境中進行學習。例如,學習者可以通過手機與朋友或老師進行交談。這種個人之間的互動有助于促成更成功的情景模擬學習,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1.3協(xié)同學習理論。合作學習指學生之間通過相互協(xié)作從而完成學習目標(Keskinetal.,2011)。當學習者在活動中進行合作時,他們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他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共同協(xié)商和創(chuàng)建解決方案。移動設(shè)備使學習者不僅能夠在設(shè)備之間共享數(shù)據(jù)和消息,還可以通過共享數(shù)據(jù)網(wǎng)絡進行通信溝通。在本研究中,iSmart學習App中的活動使學員能夠與他人進行交互。例如,學習者可以通過手機與朋友或老師進行交談。個人之間的互動是促進協(xié)作學習的一種方式。協(xié)作學習為“移動學習”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耙苿訉W習”還可以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共享的學習環(huán)境,以便他們通過手機或電子郵件與其他人進行交流。
2研究設(shè)計
本研究通過實驗的方式,展開定量實證研究,著重探討“移動學習”對高職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影響。2.1實驗實施階段。本研究探討的問題是:“移動學習”對高職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語音、語法、詞匯和流利度是否有影響?有哪些影響?實驗包括前測和后測,包含兩個口語測試。研究對象為揚州中瑞酒店職業(yè)學院大一年級的411名學生,其中包括4個實驗班的203名學生和4個控制班的208名學生。測試選用Arthur(2002:101)的分析評級,包括四個方面:語音、語法、詞匯和流利度,分別占比10%、42%、30%和18%。在前測階段,實驗班和控制班在英語口語水平上沒有顯著差異,在語音、語法、詞匯和流利度四個方面也沒有顯著差異。教學實驗是從2019年9月16日到2020年6月30日,共持續(xù)了大約9個半月。前測和后測的口語任務都來自全國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口語考試。實驗班引入“移動學習”方式教學,控制班采用常規(guī)英語口語教學。在教學實驗后,筆者用SPSS21.0的配對樣本T檢驗和獨立樣本T檢驗對實驗結(jié)果進行分析。2.2實驗結(jié)果分析。在為期9個半月的教學實驗后,筆者對實驗結(jié)果進行了具體分析。如表1所示,實驗后,實驗班和控制班的口語成績存在顯著性差異,P值(0.004)小于0.05。在后測試中,實驗班的M值增加到79.33,而控制班的M值是69.15。為了進一步檢查“移動學習”對高職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影響,筆者將前測、后測成績進行了比較,表2和3分別顯示了實驗班和控制班的配對樣本T檢驗結(jié)果。表2顯示P值(0)小于0.05,實驗班的前后測成績存在顯著差異。表3顯示,P值(0.958)大于0.05,控制班的前后測成績差異不明顯。筆者從語音、語法、詞匯和流利度對學生成績進行了前后測對比,結(jié)果如表4~7所示。通過表4、5、6和7可以看到,實驗后控制班和實驗班在語音、語法、詞匯和流利度上存在統(tǒng)計顯著性差異,P值分別為0.009、0.002、0.023和0.007,均小于0.05。由此可得出以下結(jié)論:第一,“移動學習”有助于高職生在語音上提高自己的英語口語能力。當學生使用iSmart學習App進行口語練習時,他們將自己的發(fā)音與App中提供的標準發(fā)音進行比較。學生讀完單詞、句子后會得到相應的分數(shù)。學生可以及時根據(jù)反饋糾正語音,直到他們發(fā)出正確的讀音。學生讀音越準確,他們得到的分數(shù)越高。這種方法也激發(fā)了學生的求勝欲望??傊?,“移動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專注于語音的準確性。第二,“移動學習”有助于高職生在語法上提高自己的英語口語能力。學生可以在課后隨時隨地使用手機復習功課。學生們通過反復學習教師在課堂上教的句子,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許多句子和一些句式的用法。長此以往,學生在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時,所犯的語法錯誤將明顯減少。第三,“移動學習”有助于高職生在詞匯上提高自己的英語口語能力。iSmart學習App有助于學生學習和記憶單詞,它可以為學生提供科學的復習和記憶方法。此外,學生可以反復朗讀句子,不斷進行練習,有效提高記憶英語單詞的效率和準確性。第四,“移動學習”有助于高職生提高自己的英語口語流利度。一方面,“移動學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加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語言焦慮往往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障礙。在課堂中,學生的外語學習焦慮往往與學習的失敗有關(guān),如害怕犯錯誤、害怕失去面子、害怕老師批評等。“移動學習”使學生能夠以更輕松的方式練習口語。另一方面,通過在手機端的學習,學生知道了該說什么和怎么說,并且更愿意練習英語口語?!耙苿訉W習”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語音、詞匯和語法的掌握能力。因此,當學生說話時,他們不會陷入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自己的境地。這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英語口語學習的興趣。
3結(jié)語
研究證明,高校將“移動學習”應用于高職英語教學中,對提高他們的英語口語能力及其語音、語法、詞匯量和流利度有著積極的影響?!耙苿訉W習”擴大了學生在課堂外的英語口語練習機會,提供了另外一種可供選擇的學習環(huán)境。在實驗中,實驗班的學生可以通過手機App獲得所需的學習資源,他們可以隨時隨地練習英語口語。由此可見,教師應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接觸到“移動學習”,幫助學生提升英語口語水平。
參考文獻
[1]ARTHURH.Testingforlanguage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
[2]BROWND.Languageassessmentprincipleandclass-roompractices[M].NewYork:PearsonEducationESLPress,2004.
[3]KESKINNO,METCALFD.Thecurrentperspec-tives,theoriesandpracticesofmobilelearning[J].Turkishonlinejournalofeducationaltechnology,2011,10(2):202-208.
[4]LAVEJ,WENGERE.Situatedlearning:legitimateperipheralparticipation[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1.
[5]NAISMITHL,SHARPLESM,VAVOULAG,etal.Report11:literaturereviewinmobiletechnologiesandlearning[M].Bristol,UK:Futurelab,2006.
[6]SHARPLESM.Thedesignofpersonalmobiletechnol-ogiesforlifelonglearning[J].Computers&education,2000,34(3):177-193.
作者:譚泉泉 葉秋萍 李萍 單位:揚州中瑞酒店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