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思考
時間:2022-06-12 09:44:03
導語:民辦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孔子是中國古代大教育家,他在私人自由講學的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道德教育經驗,形成了一套道德教育思想體系和道德教育的思想方法。對我們當今的德育工作有著一定的指導作用。本文主要從教學上“重智輕德”現象和管理上重日常行為的強制規(guī)范輕引導學生自覺進行道德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兩個方面對當今民辦高職院校中出現的德育片面性來進行分析,結合實現代社會實際提出將德育工作做得更好的建議與措施。
關鍵詞:孔子;德育觀;德育現狀;建議與措施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他的道德教育觀點在中國封建社會曾居于主導地位,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深遠,他所倡導的很多道德方面的觀點依然成為現代社會所倡導的道德標準,比如言行合一、“克己”、“內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濟世之志等等。孔子在自己長期的自由私學講學的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道德教育經驗,形成了一套道德教育思想體系和道德教育的原則方法。
一、孔子的德育觀
孔子的德育教育的理論基礎是他的人性論與德治論,他說“性相近,習相遠”,[1]認為道德品質是靠后天培養(yǎng)而成的,基于此,孔子德育觀有兩個重要的觀點:一是在教育中堅持先德育后智育、智育為德育服務的基本原則。[2]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3]這句話的意思是把德政貫穿到國家的治理當中,人們會自然的尊重你。孔子雖然是為了實現“德治“的政治目的,但是通過道德教育的手段使人們形成高尚的人格這一點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眾所周知,沒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是對社會沒有愛心、沒有責任心的人,這種人本事越大,對社會的危害也越大。所以教育決不能只看智育,而必須強調以德育為基礎,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過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一系列的教育使學生成為對自己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如果不能將個人的理想與國家社會的需要、與時代的需要結合起來,就有可能走兩個極端,一是讀無用之書、讀死書;二是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危害社會。二是道德教育應和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相結合。[2]孔子認為道德觀念的掌握和道德信念的建立必須建立在自覺的基礎之上。在長期的道德教育實踐和經驗總結中,孔子創(chuàng)立了一套道德教育的原則方法,諸如德育要通過智育進行、學思行結合、立志與力行、自省與自克、改過與遷善、樂道與安仁等。他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盵4]一個人學習的志向應該在“道”上,即學習是為了濟世;一定要有“德”的操守,要用德來規(guī)范自己;修身要依靠“仁”,要有道德準則;游娛要在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這些活動上,即在社會道德標準允許的活動。
二、民辦高職院校的道德教育現狀
(一)在教學上,重智育輕德育
由于就業(yè)壓力影響,當前我國職業(yè)教育領域中存在較明顯的“重智輕德”的傾向,片面強調智育、忽視德育的現象時有發(fā)生。比如在學校的課程設置方面,專業(yè)課的學時遠遠高于思想政治類、心理健康類的課程,而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國學課程則被設置為選修課程。在考核方面,這些課程并不嚴格,往往只是要求學生交一篇心得,或是論文,如果要求學生必須自己寫,有自己的思想那教學課程還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學生往往做不到這一點,很少有同學會認真的去寫,一般都是直接成網上復制粘貼,老師也一般忽略了作業(yè)的重要性,只要交了,就給予合格。在這種考核環(huán)境下,基礎課基本上得不到同學們的青睞,也得到他們的重視,每每上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與思想等等的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曠課率相當高,即使已經在教室上課的學生,也是要不睡覺,要不就是玩手機,看電影、玩游戲、聊QQ的同學比比皆是。課堂教學的道德教育完全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二)在學生管理上,重日常行為的強制規(guī)范,輕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忽略營造良好的德育環(huán)境
葉圣陶說:“無論是改掉學生身上哪一個壞習慣,在一開始都要以一定的壓力來強制?!币虼死靡环N強制措施或者教師的威信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起到規(guī)范日常行為的作用。但是,這種方法不具有長期性,用多了對學生就沒什么效果,況且大學生具有非常強主觀能動性,尤其是高職類大學生,成績不是很好,學習不是很認真,就像彈簧,你壓緊點就緊點,你放開就還原。只僅僅從表面上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并不能讓學生真正擁有做人做事應該有的符合社會道德標準的品質。學校的媒體資源,比如廣播、電視、戶外媒體等,沒有很好的利用起來,忽略了能夠激發(fā)學生道德情感的平臺,沒有在培養(yǎng)學生進行道德修養(yǎng)的自覺性方面采取措施。
三、借鑒孔子的德育觀來改變德育現狀的建議與措施
(一)堅持德育為先,德智并重
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盵5]“本”是做人的根本,“務本”就是要學會做人,做一個有仁愛之心、能“泛愛眾”和“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的人,即對大眾博愛、能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的人。他提出的具體方法是“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實施步驟則是“孝、悌、忠、信”?!巴萍杭叭恕本褪且O身處地去理解他人;“孝、悌、忠、信”就是要把對自己親人的愛心逐漸擴展到周圍人群,從而建立起親密的人際關系。簡言之,孔子認為教育學生應以“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為根本任務。在《論語》中孔子認為,教育內容應包括德、智、體、美四個方面,德育是基礎,另外三個方面就是達到德育目標所應具備的基本因素。重視道德教育的同時,孔子并沒有忽視文化知識對道德的影響。他說:“仁者安仁,知者利仁。”[6]存仁德的人安于仁,存知識的人利用仁,因為智者認識到道德對他具有長遠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去實行仁德??鬃舆€說:“未知,焉得仁?”沒有知識,怎樣能夠算得上仁呢?[2]由此可見,孔子是把道德教育和知識教育統(tǒng)一起來,作為同一過程和同一目的的兩個方面;以道德教育為先,以知識教育為次;道德教育通過知識教育來進行,知識教育為道德教育服務。在當今的教育當中,我們應該先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作為教育者應該教會學生充分重視個人人品的修養(yǎng),把“做有思想道德的人”的落實到生活與學習的各個方面,甚至是落實到生活學習的細節(jié)上。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受社會信任、受社會歡迎的人;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成為扎根社會的人、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德智并重的教育適應了當今教育改革發(fā)展的要求和方向,即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為現代化建設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包括學生在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和心理等方面素質的全面提高。所以民辦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上應該重新考慮專業(yè)課與基礎課的分配,嚴格基礎類課程的考核,既重視專業(yè)知識的傳授,又不忽略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為社會輸送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外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身體力行去體會、感悟,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自覺提升自身道德品質
陸游在《冬夜示子聿》中寫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強調書本知識要在實踐得到提升和夯實??鬃又匾暋奥犉溲远^其行”,注重言行合一。在教育中讓學生切身的投入到實踐中比單純的說教來的更加有用,道德教育也是如此,比如在自我反省方面,教師整天的嘮叨不休可能比不上讓學生觀看一場“感動中國”人物事跡。因此,作為教育者,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多參與活動,在活動中豐富自己、提升自己。比如在孝、悌方面,可以舉行一些演講、征文之類的比賽,讓學生在自我的回憶中感受家人的愛與溫暖;在人際關系交往方面,可以舉行關于宿舍,關于班級的主題的活動;在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上可以開展去孤兒院、敬老院“助力孤兒、幫扶老人“等等的學雷鋒志愿活動。通過活動,讓學生感知現在所擁有生活的美好,引導學生將學思行相結合,做到自省與自克、改過與遷善,從而自覺完善人格品質。
(三)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提高教師自身道德素養(yǎng),發(fā)揮教師在德育方面言傳身教的作用
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性相近,習相遠”,孔子認為人們的性情本來是相近的,只是因為后天的環(huán)境與教育———習染不同,人們的道德品質便相距甚遠了。學校作為道德教育的主體,應該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利用一些傳播手段和工具,使環(huán)境德育發(fā)揮潛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學校的廣播站,可以多播送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感人實例,傳播正能量,正確引導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走向。言傳身教,古已有之。不單是古代孔子,近代的陶行知先生,歷史上許多教育家,也都十分強調教師的言傳身教在教育中的作用,而且認為“身教勝于言教”。德育因為有時間上的長期性、事件上的細微性的特性,所以教育者的言行舉止、思想意識、道德品質,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7]優(yōu)秀的教育者,往往能以其高尚的精神境界、崇高的人格魅力,給學生以正向激勵,成為學生的優(yōu)秀榜樣。合格的教育者必須嚴于律己,以身作則,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質、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yǎng)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教師只有自己首先做到學習馬克思主義、信仰馬克思主義、實踐馬克思主義,才可能使學生也學習、信仰和實踐馬克思主義。
作者:李小芳 單位:廣東工商職業(yè)學院
參考文獻:
[1]韓冰清.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讀本———論語[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2.
[2]郭家齊.中國古代教育家[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3.
[3]韓冰清.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讀本———論語[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16.
[4]韓冰清.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讀本———論語[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100.
[5]韓冰清.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讀本———論語[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2-3.
[6]韓冰清.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讀本———論語[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50.
[7]韓冰清.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讀本———論語[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