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問題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2 11:20: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jīng)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心理問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員工心理問題思索
績效管理系統(tǒng)用于對員工的工作績效進行鑒定、衡量與激勵??茖W的績效管理不僅可以提高企業(yè)的整體績效和管理水平,并有利于員工發(fā)現(xiàn)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改善得以成長。然而,許多企業(yè)在推行績效管理系統(tǒng)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員工對此舉措并不十分領情,在心理上存在頗多問題,致使績效管理的實施效果不佳,有時甚至導致績效管理項目的失敗。如何在實踐中合理地排解員工心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已成為企業(yè)績效管理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重大的難題。
一、員工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形式
員工心理問題是績效管理實踐過程中經(jīng)常遇到的一類問題。它是指員工由于害怕績效管理系統(tǒng)的推行會對其熟悉的工作環(huán)境帶來變化或者會引起自身利益的損失,在心理上對其產(chǎn)生抗拒而采取不合作甚至敵視的態(tài)度和行為。具體來說,員工心理問題的具體表現(xiàn)有如下形式:
1.在績效管理推行的過程中,員工不愿積極配合項目實施人員
在績效管理的推行過程中,許多小組成員在與員工接觸的過程中會感覺到員工的態(tài)度并不是十分讓人滿意。如在訪談或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有的員工態(tài)度冷淡,寡言少語,被動回答,問一句答一句;有的瞻前顧后,回答問題不說實情;有的故意夸大其辭,掩蓋相關不利信息;有的抵觸情緒嚴重,言語嘲弄譏諷,讓訪談氣氛緊張等等。這些現(xiàn)象都表明員工對績效管理存在著嚴重的抵觸心理。
2.在指標制定過程中,員工不愿提供準確有效的信息資料
剖析城市人心理問題與心理咨詢
近年來,隨著城市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人們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所承受的精神壓力也不斷增加。由于社會競爭加劇、收入差距拉大以及突發(fā)事件等,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人都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不同的社會問題反映在個體身上,呈現(xiàn)出來的就是人們的生活幸福感普遍降低:更經(jīng)常地體驗到焦慮情緒,身心疾病發(fā)病率提高、社會適應性差、工作效率下降、婚姻家庭關系與人際關系矛盾增加等等。要提高城市人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指數(shù),一是通過制定與調整宏觀社會經(jīng)濟政策,使政策更具公平性與合理性;二是在微觀層面調節(jié)人的心態(tài)。前者,即社會經(jīng)濟政策的完善無疑可以惠及多數(shù)人群,但其缺點是出臺速度較慢,且政策有硬性標準,難以契合不同個體的具體需要;后者,即通過心理健康服務,改善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針對個體的,對那些難以適應社會變遷的個體進行直接指導與幫助,化解其內心焦慮與矛盾,改變對事物的看法,進而產(chǎn)生積極有效的行動。因此,心理咨詢是通過在微觀層面上提高人的心理素質,發(fā)展健康人格,通過構建個體心理和諧以達到維護群體的社會和諧。
一、現(xiàn)代城市人心理問題不斷加劇。心理與精神類疾病成為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
從世界范圍看,經(jīng)濟越發(fā)達,人們的心理問題反而越多、越嚴重。究其原因,一是因為生活富足、衣食無憂后人們開始關注內心的需要,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超過了物質生活;二是經(jīng)濟發(fā)展中競爭日趨激烈,加大了人的心理壓力;三是社會不平等加劇,帶來相對剝奪感與心理失衡,所謂“讓我感到不舒服的不是因為我沒有,而是因為你比我多”;四是對金錢地位的追求并不能滿足人的內心需要,心理痛苦的人中不乏百萬富翁或是高官顯貴。
從中國的國情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進入了快速發(fā)展階段,城市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收入增長,但同時心理健康問題也開始凸顯。從中小學學生的學習與考試壓力到大學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壓力,從年輕人購房、結婚問題、人到中年的晉職升遷到退休綜合癥、喪偶者孤獨寂寞等等,人生在每一個階段都可能面臨心理危機;加上各種生活事件的影響,如住房搬遷、親屬患病、職業(yè)變更以及意外的災禍(如車禍等)都會給人們帶來心理沖擊,加劇人內心的矛盾與痛苦。
社會改革與制度變遷改變了人們外部的生活環(huán)境,如何適應環(huán)境變化則需要個體自我的心理調試。一項新政策對每個體產(chǎn)生的影響性質(積極的或是消極的)及影響大小取決于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遇到心理問題的人需要得到心理慰藉與支持,除了從家人、親屬那里獲得社會性支持外,有的還需要心理咨詢人員的危機干預與專業(yè)性支持。當個體應對問題的能力下降,得不到社會性支持,又不能得到有效及時的專業(yè)治療,很可能發(fā)展成為嚴重性心理問題、甚至精神性疾病。
引發(fā)精神困擾與心理疾病的原因很多,既有社會因素,也有個人因素。社會因素包括社會變遷(如階層結構、職業(yè)結構、家庭結構的變動)、政治事件、信仰危機、戰(zhàn)爭爆發(fā)、經(jīng)濟波動及失業(yè)率、離婚率的變化等;個人因素包括個人所經(jīng)歷的各種生活事件(如結婚、離婚、喪偶、晉職、退休等)、各種社會角色變化(如從“為人子”到“為人父”、從下屬晉升為上司)以及年齡變化等。這些因素都可能對個體原有的思維方式、價值觀等人格結構造成沖擊,使人產(chǎn)生社會適應不良,如果長期無法得到調整,就會引發(fā)較嚴重的心理問題。
城市人心理問題與心理咨詢綜述
摘要:城市的快速發(fā)展引發(fā)了人的心理問題,心理咨詢是解決個體心理問題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目前城市。理咨詢業(yè)發(fā)展仍存在許多問題,遠未達到滿足人們需要的水平。加強。理咨詢行業(yè)建設與管理、普及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心理咨詢師人格素質與業(yè)務素質、建立完整的心理衛(wèi)生預防治療體系,以推進城市心理咨詢業(yè)發(fā)展,提高城市人心理健康水平,使城市人生活更加幸福。
關鍵詞:城市人;心理問題;心理咨詢業(yè)
近年來,隨著城市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人們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所承受的精神壓力也不斷增加。由于社會競爭加劇、收入差距拉大以及突發(fā)事件等,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人都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不同的社會問題反映在個體身上,呈現(xiàn)出來的就是人們的生活幸福感普遍降低:更經(jīng)常地體驗到焦慮情緒,身心疾病發(fā)病率提高、社會適應性差、工作效率下降、婚姻家庭關系與人際關系矛盾增加等等。要提高城市人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指數(shù),一是通過制定與調整宏觀社會經(jīng)濟政策,使政策更具公平性與合理性;二是在微觀層面調節(jié)人的心態(tài)。前者,即社會經(jīng)濟政策的完善無疑可以惠及多數(shù)人群,但其缺點是出臺速度較慢,且政策有硬性標準,難以契合不同個體的具體需要;后者,即通過心理健康服務,改善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針對個體的,對那些難以適應社會變遷的個體進行直接指導與幫助,化解其內心焦慮與矛盾,改變對事物的看法,進而產(chǎn)生積極有效的行動。因此,心理咨詢是通過在微觀層面上提高人的心理素質,發(fā)展健康人格,通過構建個體心理和諧以達到維護群體的社會和諧。
一、現(xiàn)代城市人心理問題不斷加劇。心理與精神類疾病成為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
從世界范圍看,經(jīng)濟越發(fā)達,人們的心理問題反而越多、越嚴重。究其原因,一是因為生活富足、衣食無憂后人們開始關注內心的需要,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超過了物質生活;二是經(jīng)濟發(fā)展中競爭日趨激烈,加大了人的心理壓力;三是社會不平等加劇,帶來相對剝奪感與心理失衡,所謂“讓我感到不舒服的不是因為我沒有,而是因為你比我多”;四是對金錢地位的追求并不能滿足人的內心需要,心理痛苦的人中不乏百萬富翁或是高官顯貴。
從中國的國情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進入了快速發(fā)展階段,城市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收入增長,但同時心理健康問題也開始凸顯。從中小學學生的學習與考試壓力到大學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壓力,從年輕人購房、結婚問題、人到中年的晉職升遷到退休綜合癥、喪偶者孤獨寂寞等等,人生在每一個階段都可能面臨心理危機;加上各種生活事件的影響,如住房搬遷、親屬患病、職業(yè)變更以及意外的災禍(如車禍等)都會給人們帶來心理沖擊,加劇人內心的矛盾與痛苦。
農(nóng)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
摘要:留守兒童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熱點現(xiàn)象,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身體心理各方面發(fā)展成長的關鍵時期,關心留守兒童以及關心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成為當前一個刻不容緩的主題。本文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進行了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原因;策略
留守兒童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熱點現(xiàn)象,特別是其心理方面的問題。他們長期缺乏來自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內心孤獨寂寞,長此以往可能會產(chǎn)生各種心理問題,如內心封閉、自卑懦弱、缺乏交流的主動性等,以上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兒童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危害社會穩(wěn)定。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
1、自卑心理普遍
所謂自卑,即低估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其他人,是一種異常消極的情緒體現(xiàn)。留守兒童在父母離開后經(jīng)??吹酵g小朋友對爸媽撒嬌,而自己卻沒有依靠,他們就會生出自己不受父母喜愛、處處不如人的念頭,自卑心理就會悄然生出并逐漸增強。他們不敢嘗試新事物、面對挑戰(zhàn)停滯不前,不敢與同學老師交流。這種心理無形之中給自己設定了一系列不該存在的障礙,本來經(jīng)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也會認為“我不行”而放棄追求,自卑的孩子看不到人生的希望、領略不到生活的樂趣。
鄉(xiāng)鎮(zhèn)學生心理問題引導教學
摘要:本文通過對農(nóng)村初中學生學習困難的心理進行分析,對如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總結出一些經(jīng)驗,幫助學生更好地打開心靈這扇窗。
關鍵詞:心理問題引導教育教師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fā)育和發(fā)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yè)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因此,學生心理問題不可忽視。
然而走進今天的教育,尤其是我們這些農(nóng)村中學,人們的教育觀念、教育工具、教育對策及教育方式卻仍舊印刻著過多傳統(tǒng)的痕跡。這與這代人的發(fā)展變化特點和需求不相稱,所以導致我們的孩子出現(xiàn)了太多太復雜的心理問題。家長的不理解、老師的無法溝通、社會大環(huán)境的消極影響,使一些孩子處于心理的“孤島”。他們迫切需要父母的理解、老師的關愛。在一定時間內得不到之后,他們會變得封閉、孤僻、叛逆、抑郁,各種心理上的問題嚴重困擾著他們的思想,使他們無法正常與人相處交流,無法將自己融入集體,融入課堂,所以慢慢地他們的學習興趣降低了,學習目標模糊了,學習熱情沒有了,學習動力不足了,慢慢加入了學困生的行列,成為我們素質教育中的一個很大的悲哀。
那么,要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我們必須清楚把握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1.智力發(fā)展正常。智力正常是指青少年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商,有正常的感知、記憶和思維的能力。能夠掌握知識,獲得技能技巧,從事與其年齡相當?shù)膶嵺`活動。
深究中職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及策略
摘要:在重視身體健康的同時我們不能忽略了心理的健康。尤其是中職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在這些學生身上存在著如自卑、逆反、缺乏自信等心理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心理疾病呢?這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重任我們社會、學校、老師以及家長、學生本人兼而有之。
關鍵詞:心理問題中職學生對策
何謂健康,健康有兩個方面: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個終生相隨的人生課題,在未來人才的綜合素質結構中,心理素質越來越重要,人的樂觀開朗、積極進取等個性心理品質對人的健康成長和事業(yè)的成功起著重要作用。
一、中職學校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1.自卑心理
“自卑”又稱“自我否定意識”,表現(xiàn)為消極的自我評價。大部分中職學生能夠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而且也有想學好的愿望,但是他們沒有好的學習方法,對學習缺乏動力和毅力,所以成績不理想。這些學生在初中學習階段普遍就被認為“成績差、沒出息”。老師的陽光不會照射到他們那個角落。家長也普遍認為孩子成績這么差,考不上高中給自己“丟了臉”。學生自己也認為自己“腦子笨”,這使學生看不到自己的長處,而放大自己的不足,產(chǎn)生自卑心理。
農(nóng)業(yè)專業(yè)學生心理問題思索
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年紀大多在十八九歲,大的甚至有二十一二歲,這個時候的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處于一個轉折時期,許多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還不成熟,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嚴峻的就業(yè)壓力,他們在學習、擇業(yè)、生活上都表現(xiàn)出了許多的心理問題。對此,職業(yè)學校在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技能的同時也應該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培養(yǎng)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一、心理健康的含義
心理健康是指人對自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與把握有正確的心態(tài),體現(xiàn)出較高的自我調控能力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具體表現(xiàn)在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正確的自我觀念與認識評價他人的能力,心理與行為和諧統(tǒng)一等方面。聯(lián)系職高學生的特點和社會對高職學生的要求,筆者認為職高學生心理健康至少要包括:一是要有穩(wěn)定的情緒、樂觀的心態(tài);二是良好的自我意識、準確的自我定位;三是完整的人格;四是和諧的人際關系,能夠友善地與人相處。
二、職業(yè)學校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1.學習心理問題許多的職高學生進入職校后學習自信心不足,有嚴重的自卑心理,沒有學習目標,缺乏上進心,“破罐子破摔”,學習積極性很低。另外,學習的實用化傾向很明顯,對學習文化基礎課和思想課很不情愿,覺得學了將來沒有用等于在浪費時間,還不如不學。認為只要將來能夠就業(yè)就可以了,成績好壞也無關緊要。相當一部分職校生對學習過程、學習活動和自己的學習習慣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識,不懂得科學合理地安排學習時間,不懂得如何在學習成敗上進行合理歸因。讀不進書又不得不讀書,在家中瞞著父母,在學校應付老師,對學習有著一種“剪不斷、理還亂”擺脫不掉的心理壓力。對考試或某些學科、課程的學習存在比較嚴重的恐懼心理,有明顯的厭學情緒和行為。
2.自我心理問題第一,職業(yè)學校的學生普遍存在著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個體在外界的消極暗示下,由于現(xiàn)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產(chǎn)生強烈的反差而引起的自我貶低、自我否定的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它的外在表現(xiàn)就是看輕自己,對個人的能力與品質做出不符合實際的偏低評價,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對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也往往自嘆無能而輕易放棄。或者覺得自己就算做好了也沒有人會贊揚自己,干脆放棄。部分職校生由于長期處在被別人瞧不起的地位,常常聽到的是指責和不滿,常常感受到的是歧視的眼光,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容易出現(xiàn)自暴自棄、破罐破摔等消極情緒。第二,自我中心意識很強。由于在家庭中家人的寵愛,一些職校生習慣于隨意支配、指使別人,凡事以自己為中心,進入職業(yè)學校后仍然希望別人圍著自己轉,但現(xiàn)實情況正相反,許多獨生子女職校生就會產(chǎn)生嚴重的失落感。由于缺乏合理正當?shù)谋憩F(xiàn)機會,一些職校生就試圖通過逆反的或對立的角色和行為如惡作劇、故意搗亂、夸張炫耀、標新立異、逆反言行等表現(xiàn)來突出自我的存在,設法引起其他同學或是老師對自己的關注,以此獲得自我滿足感。第三,缺乏誠信。許多學生認為誠信根本不值一提,講究誠信就是傻子,所以抄襲別人的作業(yè)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是合理的行為。如果抄襲的作業(yè)沒有被老師發(fā)現(xiàn),還會沾沾自喜。還有少數(shù)學生惡意拖欠學費,有錢也不上繳學費,卻可以把錢用在買手機,上網(wǎng)玩游戲這些地方。
職校學生心理問題研究
一、職校學生的心理問題
回顧多年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職校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可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
1.自卑心理。步入職校的學生絕大多數(shù)是中考成績不理想,沒有被普高錄取的學生,進入職校是無奈的選擇。也有少數(shù)同學是被普高錄取的,但由于家庭經(jīng)濟困難,認為讀普高將來考上大學也上不起,從而被迫跨入職校的大門。不論何種原因進入職校,從學生內心來講都是被迫和不情愿的,所以在同學朋友面前,他們普遍有一種強烈的自卑感。其主要表現(xiàn)是不愿和普高的同學交往,不愿和親朋交流學習情況,自我封閉,自我頹喪。有的同學甚至比較孤僻,對任何事物都漠不關心,怨天尤人,嘆世態(tài)炎涼,恨生不逢時。
2.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F(xiàn)在的學生生活條件相對較好,多半又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寵愛,獨立性差,依賴性強,怕吃苦,平時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承受挫折。而職校學生又有強烈的自卑心理,當遇到挫折時,脆弱與自卑的心理交織在一起,情緒低落,心灰意冷,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更有甚者,當自己的學習成績不理想,或與同學發(fā)生爭執(zhí),或受到老師批評時,便自動退學或出走。
3.扭曲的自尊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的學生是極少數(shù)的,不具普遍性,但他們所造成的影響卻相當嚴重。職校學生和每個正常人一樣都有強烈的自尊心,而且極力維護這種自尊。如果由于學習或其他方面的失意使他們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他們就會想方設法找到補償和替代,但他們常常不用積極、健康的方式來尋找,而是采用破壞性和攻擊性的消極方式來顯示他們的“自尊”。其主要表現(xiàn)是破壞公物、頂撞老師,或以“我看你不順眼”這種荒唐的理由打罵、欺負弱小的同學。
4.混日子的心理。這種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往往是不良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以及入學時基礎較差或不喜歡自己的專業(yè)等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主要表現(xiàn)是不遵守學校紀律,學習、生活懶散,對老師的教育反應冷漠,不愿與他人接觸、交往,我行我素,得過且過。
高職教師心理問題分析
一、高職教師心理健康現(xiàn)狀調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高職教師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嚴重
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發(fā)現(xiàn),河南省高職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在SCL-90各個因子上得分均高于全國高校教師常模,差異非常顯著。所測584人中,高職教師心理異常人數(shù)比例達到52.3%,特別是焦慮、強迫、敵對、偏執(zhí)、人際敏感等因子得分顯著高于國內常模。河南高職教師在各個因子上得分均偏高,這表明教師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發(fā)生嚴重心理疾患的可能性較大。高職教師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超半數(shù)的教師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
2.低職稱教師是心理問題高發(fā)群體
低職稱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更為嚴重。調查表明,低職稱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高職稱教師,主要表現(xiàn)在焦慮、強迫、敵對、偏執(zhí)、恐懼等因子上。高級職稱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中、低級教師。高、低職稱的教師都有壓力,但教師個體感受壓力大小的差異卻比較明顯。低職稱教師是高職院校中的弱勢群體,心理壓力更大。特別是學校的津貼標準與職稱掛鉤,高級職稱與中、低職稱之間差異很大,職稱低就意味著付出同樣的勞動得到的報酬會少得多。低職稱教師不僅要承受巨大的職業(yè)心理壓力,同時也承擔沉重的經(jīng)濟壓力,心理健康問題更為突出。低職稱教師已成為高職教師中心理問題的高發(fā)群體。
二、高職教師心理問題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
貧困學生心理問題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在闡述心理和諧內涵廈價值的基礎上,分析了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的特點有其產(chǎn)生的原因,從加大經(jīng)濟扶持力度,引導認知貧困、營造優(yōu)良文化環(huán)境和提高自身修養(yǎng)等方面提出了促進貧困大學生心理和諧的對策。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和諧校園建設;心理和諧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提出這一命題,是對我們黨強調的以人為本理念內涵的進一步豐富。將這一命題應用到高等學校的和諧校園建設工作中,要求我們注重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和諧,特別要關注高校中的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通過卓有成效的工作,促使他們從心理貧困走向心理和諧,保證他們在同一片藍天下健康成長。
一、心理和諧的內涵及其價值
人的心理和諧,是指人的認知、情感、意志等內心活動處于平衡自然、協(xié)調統(tǒng)一的狀態(tài),并對外界事務持有平靜適度、熱情友善的態(tài)度。這種社會心態(tài),是人們在處理利益關系特別是表達個人利益訴求時,在對待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時,在看待整個社會的矛盾和問題時所應有的心理狀態(tài),是心理和諧在特定條件下的具體表現(xiàn)。
當今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工作生活節(jié)奏加快,競爭加劇,社會矛盾錯綜復雜,人們的精神壓力隨之加大。當代大學生學習、就業(yè)壓力大,家長、社會對他們的期望值高,貧困大學生更是承受著雙重的壓力。在此情況下,很容易產(chǎn)生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心態(tài)。保持心理和諧,是大學生身體健康的重要標志,是充分發(fā)揮大學生個人潛力的重要條件,也是他們今后在服務社會中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重要基礎。和諧的心理狀態(tài),對于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和諧相處,形成人人促進和諧的局面具有重要作用。和諧的心理向社會釋放的是向心力、親和力:不和諧的心理向社會釋放的是離心力、破壞力。心理和諧的人越多,校園的和諧程度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