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6 09:48: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英語閱讀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筆者多年一線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在英語閱讀材料上使用材料瀏覽、背景文化、重點語句、推力判斷、篩錯選對等策略上偏少,有的甚至無意思對文章進行判斷,憑主觀意愿去選擇答案。我們知道學生假使能有效利用教師在課堂中講解的解題題目并靈活加以運用,并利用這些策略對整篇材料進行信息加工,并不難把握其語篇的深層含義和材料的文化背景。因此,教師要促使學生明確語篇文本意境并加強閱讀各方面問題的指導,譬如加強學生對材料中名詞、動詞、數(shù)詞、形容詞等關鍵詞匯的理解,從而可首次把握文章主題內(nèi)容;其次對學生進行對材料中情態(tài)動詞、介詞、短語等句型的理解,可從中推測出材料中作者想表達的意圖、立場及文章的邏輯關系。例,“LiLeiisnotgoodathislearningbutheisaverygoodstudent”這句所表達的真正意圖從but才開始出現(xiàn),主要的內(nèi)容時后半句,因此,材料后面內(nèi)容肯定是圍繞“heisaverygoodstudent”進行寫作。

2、重視材料的背景介紹

在新課標文化意識中指出,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在英語閱讀理解中,很多地方都必須借助文化知識的幫助,才能理解原文真正的含義。因此在閱讀過程當中,一定要引導學生留心和積累一些文化背景和社會習俗等方面的知識,引導學生利用閱讀材料去了解異域文化中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道德標準、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等等,這樣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并去其糟粕,化為己用。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通過一些有異中國的一些文化意識,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達到教學目的。譬如在學習AbrahamLincoln時,可介紹材料的時代背景,即美國內(nèi)戰(zhàn)的起因發(fā)展及林肯事跡,這樣,在以后相似題型中就會輕車熟路,善于選擇。

3、重視英語語篇教學

語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語法約束的在一定語境下表示完整語義的自然語言,只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句子在語義和語法上相互聯(lián)系的句子連在一起,才能體現(xiàn)語言的連貫性,構成語篇。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學會對語篇的結構進行分析,了解語篇的段落結構,并了解語篇觀點是通過何種結構進行闡述,同時根據(jù)結構找出材料寫作路線,并對信息進行加工、分析,從而把握閱讀材料所傳遞的信息。

4、以“文化內(nèi)涵”提升英語閱讀境界

在新課標文化意識中指出,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在英語閱讀理解中,很多地方都必須借助文化知識的幫助,才能理解原文真正的含義。因此在閱讀過程當中,一定要引導學生留心和積累一些文化背景和社會習俗等方面的知識,這樣也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在新標準的英語教材中也處處體現(xiàn)了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如愛國主義的培養(yǎng),如閱讀教材中的航天英雄——楊利偉,體育健將——劉翔,我的英雄——白求恩,筆者在教授完這些英雄故事后,都能從學生的情感中體會到了一股熱流,作為中國的新生代,他們更需要這種文化熏陶。

5、結語

篇2

(一)英語閱讀中所需的詞匯量嚴重不足

閱讀文章生詞多會是學困生閱讀受阻的原因,這在課堂觀察中很容易發(fā)現(xiàn)。導致生詞多的原因首先就是不能掌握英語詞匯,學過的詞匯不能很好地吸收為自己的知識,無法將其鞏固,即便學過去了,但是也是很快忘記;其次就是不能用很好的邏輯思維去有效地掌握相關詞匯之間的聯(lián)系,造成閱讀中障礙重重。

(二)閱讀中利用語境尋找線索的策略欠缺

在實際的閱讀中,無法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去進一步的理解相關詞匯的語境含義,只是單純的停留在對自己知道的幾個單詞的生硬記憶中,不能進行閱讀時,一般采取的就是查字典的方式,并不會去考慮這個詞對文章的影響或是通過語境線索猜測詞義,致使英語文章閱讀效率低下。

(三)不能夠掌握有效的閱讀技巧,閱讀方式單一

學困生在英語閱讀中,通常都是逐字逐句地閱讀,往往理解為只要讀懂全文每個詞語的意思就能理解全文,但是往往事與愿違。像遇到瀏覽的閱讀任務,不能變通閱讀方式就會造成事倍功半。

(四)對于相關文化的背景知識嚴重缺乏

在閱讀中,有時背景知識也起著很重要的引導作用,學生缺乏文化背景知識而影響閱讀理解,甚至根本就沒有養(yǎng)成背景知識參與閱讀理解的意識,而使得英語閱讀成為一種文字解碼和被動接受信息的過程,所學知識對閱讀理解不會起到促進作用。

二、提高學困生英語閱讀能力的策略分析

(一)加強學困生詞匯意義學習并且逐步擴大自身的詞匯量

詞匯的學習是學習一門語言的基礎,達到了一定量的詞匯量,對于破除閱讀障礙也非常有效。由于沒有有效掌握詞匯的方法,學困生在對詞匯的學習上習慣性的機械重復記憶,但是由于不用心或者排斥,效果并不好,時間長了更是沒有了興趣和動力。因此必須要加強詞匯的意義學習,樹立英語學習信心。在詞匯掌握上可以有主題詞匯聯(lián)想記憶,對學困生進行舊詞的復習和鞏固,新詞激活相關聯(lián)象記憶。同時加強對背景文化知識的普及,盡量多的傳授知識,盡量減少閱讀障礙,使得閱讀過程更加順暢。還有就是加強詞匯的構詞分析,掌握一定的構詞法,另外還有就是進行詞義猜測,作為詞匯加強記憶的拓展策略。

(二)在英語閱讀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困生科學的閱讀方法

實際的教學中,教材中有很多優(yōu)良的學習內(nèi)容,教師要善于用好這個工具,加強對學困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以此來達到對閱讀技巧的訓練,提高學困生理解能力。不同的閱讀材料要采用相應的閱讀技巧,以提高閱讀效率。在平常的英語學習中,也要注意學校教材,教材是一種很有利的學習工具,要利用這個加強閱讀的訓練,作為基礎,加強學困生進行理解詞義和句義的訓練,也要注意加強文章細節(jié)的閱讀理解。

(三)學會運用欣賞性的閱讀方法,對學困生進行閱讀指導,加強閱讀策略的訓練

要讓學生加強對于英語美詞美句的學習,并且要用一種欣賞的角度去看待,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去多多地接觸。教師要依據(jù)學困生的實際英語水平,制定一個嚴密的訓練計劃,確定培訓的目標和具體實施方案,根據(jù)具體的訓練選定閱讀材料,在實踐中鼓勵學困生運用閱讀策略,進而總結計劃,精心改進,通過學困生學習自主性的提高,真正做到閱讀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三、結論

篇3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理念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在許多高中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從應試的角度來對閱讀教學進行設計和規(guī)劃,在教學內(nèi)容以及課時的安排上都缺乏合理性。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在很多情況下被限于考試的內(nèi)容,教師根據(jù)考試的形式來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課堂上,更多的是一種教師為主導的形式,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得到體現(xiàn),課堂教學較為枯燥,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教閱讀教學的效果無法保證。

2.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

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目標,實踐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其教學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優(yōu)化,以更好地解決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第一,教師應該注重教學理念的創(chuàng)新應用。新課標更多地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給與學生更多的參與機會,注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和積極性的調動,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結合閱讀教學靈活性的特點,通過小組合作等形式來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多樣性,使得學生在閱讀的同時也提升其溝通能力也自主學習能力,實現(xiàn)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保證閱讀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第二,利用各有效資源豐富教學內(nèi)容。英語閱讀教學有著極為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應該不斷豐富其教學內(nèi)容以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網(wǎng)絡所帶來的便利條件,結合教材的設計選擇適宜的內(nèi)容應用于教學中。通過這些教材外的資源的利用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等得到鍛煉。不斷完善閱讀教學的內(nèi)容,使學生接觸到更多的知識,并引導學生自主搜集相關資料,實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第三,教師應給予學生及時指導,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教學,更多的是一種能力的教學,對于學生閱讀能力和學習能力等都有著積極的作用。閱讀教學能夠有效地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使其英語基礎知識的儲備增加的同時也增強了其閱讀能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及時的指導,使其認識到自身學習方法存在的問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以關鍵詞來掌握文章的中心意思,并且從整體上理解文章內(nèi)容,通過略讀和精讀有機結合的形式來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最終使其英語學習和應用能力得以全面提升。第四,注重教學方法的應用。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有直接的影響,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完善其教學方法,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實踐中,教師可以綜合應用情境創(chuàng)設以及課堂提問等方法來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從而保證課堂教學效率。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的應用,鍛煉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使其合作的過程中鍛煉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實現(xiàn)其英語聽說讀寫的綜合提升。

3.結語

篇4

要改變傳統(tǒng)的詞匯教學模式,通過多渠道輸入進行詞匯教學。教師可運用直觀教學手段,如實物、模型、圖片、簡筆畫、身勢語、動作、表情等,創(chuàng)設情景,使學生更直觀地學習詞匯。例如,在學習初一級表情詞匯happy、sad、angry、tired、excited、worried后,筆者叫一個學生做動作,其他同學猜,也可以通過brainstorm學習新詞匯。筆者讓學生先小組內(nèi)進行brainstorm,然后通過圖片展示,把閱讀材料中需要掌握或已經(jīng)學會的進行歸納分類。通過多種不同渠道學習新詞匯,實現(xiàn)多樣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二、讀中理解詞匯,培養(yǎng)閱讀技能

英語新課標要求,閱讀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情景、上下文、構詞法、句子結構來猜測生詞或詞組的意思,分析句子結構,理解句子的閱讀能力。因此,在讀中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領會、理解核心詞匯的意義和用法,并在上下文語境中對新詞匯進行再認和初步運用。例如,通過不同閱讀任務,鞏固重要詞匯。閱讀中設計不同閱讀任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而且通過閱讀任務可以重現(xiàn)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的重要詞匯。如7BUnit1Read-ing1Franceiscalling的教學中,在閱讀過程的第一步,筆者讓學生采用略讀方法快速默讀課文,著重指導學習如何抓住句子的關鍵詞(keywords)和段落里的主題句(Topicsentences),以便更快地了解課文大意。為此,筆者設計了一個找配對的閱讀任務,要求學生快速略讀全文,找出每個文段所談及的內(nèi)容。在對文章進行大意理解時,筆者要求學生對課文深入細致閱讀,了解課文各段落的主要思想和文章中的細節(jié)等。

三、讀后靈活運用,鞏固詞匯教學

對于剛學過的單詞,加深記憶的最好辦法是通過口頭與書面表達進行運用。因此,教師要結合課文設計真實的交際任務,讓學生圍繞話題,組織形式多樣的任務型或體驗式的課堂教學活動,設計口頭和書面表達練習,學以致用。例如,教師可以選出課文中的關鍵詞和核心詞匯,然后改寫閱讀課文內(nèi)容,再對改寫后的短文設空,以考查所學的重點詞匯,使學生在語境中不僅鞏固新詞匯的意義和用法,還可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疾閮?nèi)容視學生的能力與基礎而定,若基礎比較弱,可以給予首字母提示這種練習,以閱讀課文內(nèi)容為情景語境,涵蓋了課文中出現(xiàn)的核心詞匯及重點短語,一方面能讓學生較為容易地回憶起課文中所學的詞匯,加深學生對所學詞匯的記憶,另一方面又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

篇5

1.為中職生提供能激勵他們的閱讀材料。在教師為中職生選擇閱讀材料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挑選一些能夠激勵他們的閱讀材料。在講解時可以將材料中的內(nèi)容與學生自身的情況聯(lián)系起來,讓他們受到啟發(fā)和激勵。例如閱讀材料:ThreeDaystoSee,作者是一位堅強努力的盲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學習該文的主題、內(nèi)容。讓學生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同時受到心靈的震撼。讓他們明白作為一個健全人更加應該自信,努力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為中職生創(chuàng)造一個賞識的家庭環(huán)境。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言談舉止都影響著孩子的品質和思想的形成。很多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在對待孩子教育問題上一向是過于苛責,特別是在自己孩子學業(yè)成績不理想時,說出打擊孩子自信心的話語。為此,應該與中職學生的家長們加強聯(lián)系、溝通,盡量少批評,讓他們給予孩子足夠的理解,用賞識的方法幫助孩子進步,給予他們的孩子尊重、信任、鼓勵和理解。并且要善于發(fā)現(xiàn)中職生自己沒有感覺到的優(yōu)點,樹立他們的自信,創(chuàng)造一個賞識的家庭環(huán)境。

3.提高教師賞識意識,營造一個賞識的教學環(huán)境。教師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應該以鼓勵表揚為主,多看學生的長處。一句得體的贊揚會激發(fā)學生巨大的學習熱情,甚至對學生產(chǎn)生終生的影響,并且能夠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學習潛能,達到最佳學習狀態(tài)。在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采取“賞識為主,批評為輔”。對于后進生不使用諷刺的言語,或是由于無意地流露出小看他們而傷害這些敏感的,渴望得到賞識的心靈。每次考試后,不公開學生的分數(shù)或是把他們的成績貼于墻壁上以保護后進生的自尊。也不要讓這個群體自我反省去傷害他們的自尊心,進一步影響他們身心的發(fā)展。盡量用賞識的言語去澆灌這些學生的心智之苗,讓他們感覺到自己能行,最終讓他們達到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在英語閱讀課上,教師可以經(jīng)常用:“youarereallyexcellent.”,“Iamtrulyproudofyou.”,“Youhaveabeautifulsmile.”,“Iappreciatewhatyouhavedoneforus.”。這些鼓勵性的話語不僅僅建立了學生的自信而且激勵他們?nèi)ブ鲃訉W習。讓后進生也能享受成功的快樂。當想讓中職生做什么事情的時候,注意用禮貌語言,例如:“Pleasesitdown”,“Wouldyoupleasecometotheblackboard?”,“Wouldyoupleasekeepsilent”。

4.創(chuàng)造和睦的課堂氣氛,發(fā)揮學生之間互賞功能。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造機會讓中職生不但從教師那里,而且從自己的同學那里得到賞識。首先向學生解釋什么是賞識,并且給出具體的例子。讓學生明白最好的賞識是發(fā)自心底的和真誠的。中國是一個倡導謙虛的國家。謙虛被看成是一種良好的品質。當人們受到表揚時總會謙虛地說:“Oh,Iamnotsogood….”,“Therearemanymistakesthere….”,“Ithinkitisjustsoso….”。向中職生建議要坦然地接受賞識。這也是他們肯定自身價值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它使中職生感覺達到良好的狀態(tài)。教師可以給他們舉些賞識的句子:“Ithinkyouareverygoodat…”,“SomethingIreallylike……”,“SomethingIlikeaboutyouis……”。讓同桌之間彼此寫下賞識對方的地方。然后大聲地以第一人稱朗讀出來。讓他們的同桌知道這些贊揚的話是發(fā)自真心。讀的時候為同桌充滿自豪感。例如:“Youareveryintelligentandunique”。教師可以讓學生事先準備好贊揚的話語,有時候可以給予他們具體的例子。這可以極大地吸引學生的興趣。相信當學生聽到別人的美好評價時,必定會喚起他們從未有過的思考并興致高昂地去追求更大的進步和成功。起先他們對他們的同學的贊揚的話語可能會感到有一點害羞和猶豫,但是他們通常會認真地聽別人對自己的贊美,學生們的反應是強烈的:“Atfirst,IfeelsosurprisedwhenIhearthepositiveremarkswrittenbymyclassmates,whichmyclassmateswroteaboutme.ThenIwasveryhappy.”?!癐feltveryhappywhenIknowwhatmyclassmateswroteaboutme.Ireallythankthemfortellingmethat.”“WhenIhearthecommentsmyclassmatessayaboutme,itmakesmefeelthatIcanhavemorefriendsinthefuture.”。能夠感覺到我們的中職生是多么地渴望被賞識和承認,他們尤其需要被教師和同學賞識和承認。同學間的相互欣賞,互相感染,使同學之間逐漸形成優(yōu)勢互補,取長補短。

5.培養(yǎng)自我賞識意識,有效地培養(yǎng)閱讀理解能力。除了從教師和同學那里得到賞識以外,最后一個賞識渠道實際上是最重要的:自我賞識。在教學中培養(yǎng)中職生自我賞識,自我賞識能夠真正的培養(yǎng)學生們的自信。當學生們聽到別人的贊揚時,我們作為教師是否做些什么來進一步喚起學生的自信?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用英文寫作關于自己的小作文,或是列出一張關于自己優(yōu)點的單子,大聲地自豪地在班級里朗讀。作為教育者我們知道當學生們對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感覺良好時,他們通常會有超常的表現(xiàn)。

二、賞識教育的原則

1.適度的期待。教師對學生認知活動的期待會影響和改變學生自身的思想體系,對于學生自信的培養(yǎng)有直接的影響。不斷地給學生鼓勵和愛,學生自然地就會產(chǎn)生自信,但是教師對學生的期待必須是恰當?shù)?,也就是說期待與學生的實際情況要相符合。另外還要選擇恰當?shù)臅r機表達自己對學生的期待。

2.及時的肯定。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本質:希望自己所作的努力得到肯定。教師對學生充滿真誠的肯定絕對會使學生充滿自信。作為一種教育方式,肯定不僅僅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也是一個消除不良因素影響的過程,可以避免批評和譴責帶來的負面效應。把自信歸還給學生,讓他們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幾句贊揚和肯定的話語比暴風雨般的譴責更有效。所以肯定的越及時,肯定的效果就越好。

三、小結

篇6

心理學研究表明,閱讀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高難度創(chuàng)造,是學生通過已知知識對這一閱讀信息進行有用信息的篩選、判斷、解釋和分類的技能。經(jīng)過筆者多年在一線教學實踐,認為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還存在著閱讀速度慢、推理判斷能力差、做題錯誤率高的現(xiàn)狀,而導致這一現(xiàn)狀主要是由以下幾個困境所引起。

(一)學生閱讀活動盲目,對閱讀推理判斷錯誤理解

實質上,學生只要從閱讀材料只截取三種信息就可以:一是構筑整篇閱讀材料的單詞進行理解,包括句法和詞匯的理解;二是對閱讀材料的信息進行理解,即作者的意圖、觀點,通過整篇閱讀材料傳達的意思;三是對閱讀材料中包含的社會文化的理解,即閱讀材料的語言知識文化背景理解。實質上,通過學生掌握的詞匯、句型語法、背景知識、語篇知識來理解閱讀材料過程的能力就是閱讀理解推理判斷能力,同時,學生閱讀活動的盲目性還體現(xiàn)在閱讀速度慢、做題速度慢、難以抓住文章主題關鍵等方面。

(二)教師教學方式落后,重語法知識而輕語篇講解

課改后,英語閱讀教學方式?jīng)]有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大部分教師仍沿用以往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方式,過多注重語法知識的教授,即重視語法,重整體閱讀材料翻譯,以翻譯為指導的教學方式,進而輕視對語篇知識的評析與講解,過多地對英語閱讀材料所蘊含的信息進行強調,而輕視材料中蘊含的語篇特點和閱讀材料的文化背景。同時,教學重點仍然放在讓學生記憶教師所講解的重點而忽視學生應該在閱讀材料中自行處理信息和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

(三)強調教師結論權威,缺乏教學過程學生自主探索

現(xiàn)今英語教學課堂中仍然強調教師、教材知識的權威性和絕對性,而輕視教學過程的探索。教師仍然習慣“灌頂”,即直接告訴某一語法用法,詞義等等,忽視了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實際生活情境的應用,使學生在知識的構筑上形成思想僵化,知識轉移靈活性差,沒有自主探索精神和閱讀興趣,在自我解決問題上沒有形成自我思維,在分析問題、總結問題上往往是占用他人觀點來替代自己觀點,缺乏對問題的判斷、檢驗與推理。

二、優(yōu)化教學策略提升學生英語閱讀能力

閱讀即對材料所蘊含的信息進行整理、歸納、篩選的認知心理語言過程。英語閱讀是拓寬學生知識面,加強學生語言運用并加以實踐的重要途徑,為此,優(yōu)化英語閱讀教學策略,提升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即是提升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運用,也是全面貫徹新課程中學英語大綱要求“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詮釋。

(一)加強閱讀指導訓練

多年一線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在英語閱讀材料上使用材料瀏覽、背景文化、重點語句、推力判斷、篩錯選對等策略上偏少,有的甚至無意識對文章進行判斷,憑主觀意愿去選擇答案。我們知道學生假使能有效利用教師在課堂中講解的解題技巧并靈活加以運用,并利用這些策略對整篇材料進行信息加工,并不難把握其語篇的深層含義和材料的文化背景。因此,教師要促使學生明確語篇文本意境并加強閱讀各方面問題的指導,譬如加強學生對材料中名詞、動詞、數(shù)詞、形容詞等關鍵詞匯的理解,從而可首次把握文章主題內(nèi)容;其次對學生進行對材料中情態(tài)動詞、介詞、短語等句型的理解,可從中推測出材料中作者想表達的意圖、立場及文章的邏輯關系。例,“LiLeiisnotgoodathislearningbutheisaverygoodstudent”這句所表達的真正意圖從but才開始出現(xiàn),主要的內(nèi)容是后半句,因此,材料后面內(nèi)容肯定是圍繞“heisaverygoodstudent”進行寫作。

(二)重視材料的背景介紹

在新課標文化意識中指出,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在英語閱讀理解中,很多地方都必須借助文化知識的幫助,才能理解原文真正的含義。因此在閱讀過程當中,一定要引導學生留心和積累一些文化背景和社會習俗等方面的知識,引導學生利用閱讀材料去了解異域文化中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道德標準、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等等,這樣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并去其糟粕,化為己用。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通過一些有異中國的一些文化意識,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達到教學目的。譬如在學習AbrahamLincoln時,可介紹材料的時代背景,即美國內(nèi)戰(zhàn)的起因發(fā)展及林肯事跡,這樣,在以后相似題型中就會輕車熟路,善于選擇。

(三)重視英語語篇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學會對語篇的結構進行分析,了解語篇的段落結構,并了解語篇觀點是通過何種結構進行闡述,同時根據(jù)結構找出材料寫作路線,并對信息進行加工、分析,從而把握閱讀材料所傳遞的信息。

篇7

關鍵詞:初中英語 閱讀教學 問題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7-0156-01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閱讀課是一種基本課型,英語閱讀教學的目標是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有目的的去獲取信息、預測并對信息進行分析、判斷,從而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廣大英語教師對英語閱讀教學的研究越來越深入,但不少教師對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設計的認識還存在不少誤區(qū)。當前英語閱讀課堂教學中的死氣沉沉、教學效率不高等現(xiàn)象,與問題設計單一、問題內(nèi)容不夠深入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要提高英語閱讀教學效果,必須優(yōu)化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設計藝術。

1 英語閱讀教學中問題設計存在的問題

初中英語新課標指出英語課程的學習是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進行的,在學習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要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閱讀教學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F(xiàn)行教材中有大量的閱讀板塊,是各單元教學的核心,具有容量大、密度高、課時緊的特點。因此,英語閱讀教學中提問很重要。問題設計的得體、巧妙,能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探究欲,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英語教師不重視問題設計藝術,致使問題設計存在一些誤區(qū)。

1.1無效設問

從問題質量上來看,設計的問題多但能力訓練目標不具體,有的甚至是無效提問。問題涉及到文章的主旨、脈絡、目的的比較少,忽視了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

1.2問題形式單調

一些教師為了方便,問題設計時常采用對或錯的形式,學生的聽覺、視覺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tài),不利于開啟學生的思維活動。

2 英語閱讀教學中問題設計藝術

2.1讀前設問,激發(fā)興趣

閱讀教學活動前,教師可以通過問題設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如教學8A Unit 4 Reading Giant pandas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給學生展示熟悉的圖片,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先提出問題,讓學生猜Who is it?并讓學生分組討論作出回答。學生很容易就能猜出It is Po,a hero panda。師:Yes.In the film,which is his favourite food?生:Noodles.師:In the film,what can he do?生:Play Kungfu.師:Good!What dou you think of Po?生:Lovely,brave…在學生熱情高漲的時候,教師引入本節(jié)課的主題:Today,we will meet another lovely giant panda named Xi Wang.Let's see wether the two giant pandas are different or not.通過這樣的一問一答,學生對大熊貓的認識有了初步的印象,為有效閱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2讀中巧問,逐層推進

2.2.1讀中設問,層層遞進

學生掌握知識有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過程,因此,問題設計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層層遞進,體現(xiàn)知識結構的嚴密性、條理性,深化學生思維。如教學8A Unit 5Reading Birds in ZhaLong時,可以先設計一級問題:where is ZhaLong?What makes ZhaLong special?What problem does ZhaLong have?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分別在文章的開頭、中間和結尾,可以促使學生快速瀏覽全文,弄清文章大意;再設計二級問題:Why are there so many birds and wildlife there?這個問題是在前面一級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的,可以引導學生找出文章的關鍵信息;最后再設計一個開放式的討論題:What will happen if we don't protect wetlands?要問答這個問題,學生需要回讀課文。這樣由淺入深的問題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2.2.2讀中追問,開啟思維

閱讀課堂教學中常會出現(xiàn)一些即時生成的問題,這些問題來自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追問,開啟學生思維,提高教學效率。如教學8A Unit 4 Reading Giant pandas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閱讀前三段,并根據(jù)the growth of Xi Wang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關注本部分細節(jié)。What did Xi Wang look like when she was ten days old?What did she start to do at four months old?這樣的問題容易吸引學生,學生會透徹了解“希望”的成長過程。然后教師追問:Why does the writer give the giant panda the name Xi Wang?這個問題稍帶有深度,能引起學生深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給予適當?shù)狞c撥,促使學生不斷的深入閱讀材料體會作者的意圖,從而開啟學生思維,提高教學效率。

2.3讀后設問,注重應用

閱讀教學中可以設計知識性問題,這類問題一般都有明確的答案并且學生的答案基本上趨同,雖然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但不利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而開放式問題則沒有固定的答案,容易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因此,閱讀教學中要加大開放性問題的設計比例,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欲,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引導學生語言輸出,使師生課堂互動更具有交際性。如教學7B Reading A ghost in the zoo后,教師可以設計開放性問題:What will you do if you meet something unusual?提示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社會經(jīng)驗給出答案。學生經(jīng)過小組討論后會給出很多答案如call 110 for help;shout loudly for help等。這樣的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能激發(fā)學生思維想象的空間,他們在積極的參與中能張揚個性,體驗成功的喜悅,實現(xiàn)閱讀的交際化。

總之,英語閱讀教學中問題設計對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起著重要作用,我們只有優(yōu)化問題設計,改革英語閱讀教學,才能真正落實新課標的目標。

參考文獻:

篇8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目的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語法,詞匯和句型掌握上,還應該將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納入其中。但是,實際上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更功利性地將注意力放在前者。實際上,在很多閱讀內(nèi)容牽涉到很多英語國家的文化,對于這些內(nèi)容的學習,在促進學生文化素養(yǎng)提高,語言背景知識了解方面有著很大的幫作用。如果這樣的文化性內(nèi)容沒有被重視,并且也難以在教學過程中展現(xiàn)的話,會給予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斷消減。

2.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實現(xiàn)途徑

結合上述對于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我們看到的確存在很多制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有效性發(fā)展的因素,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改善的話,勢必會影響到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質量。

2.1樹立正確的閱讀教學視角

意識反作用于實踐,樹立正確的英語閱讀教學視角,是促進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第一步。具體來講,應該積極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其一,轉變英語閱讀教學主導視角,注重學生的需求,讓學生作為閱讀教學的主人,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教師僅僅需要起到引導作用即可;其二,閱讀教學不要過于功利性,不要過多地去在乎句型、詞匯和語法的掌握,應該以全局的視角去審視閱讀教學,滲入更多的英語文化元素,使得閱讀視角更加全面。

2.2鼓勵英語閱讀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

要想使得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能夠更加有效的話,就應該積極嘗試英語閱讀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規(guī)避以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去開展。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其一,積極利用多媒體技術,使得閱讀教學內(nèi)容更加充實,更加有趣,使得閱讀教學方式更加多樣化;其二,以探究式教學的方式來開展閱讀課程,簡單來講就是以設置問題的方式,要求學生以分組的方式去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找到答案,使得學生成為閱讀教學的主人;其三,積極進行英語閱讀擴展,要求學生積極利用課外時間去研究相關內(nèi)容,以便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

2.3注重英語文化教學工作開展

由于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xiàn)很多關于英語語言國家的文化因素,如習俗、歷史、文化等。將這樣的文化性因素納入到閱讀教學過程中去,不僅僅可以使得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閱讀內(nèi)容,并且對于西方文化產(chǎn)生興趣,處于這樣的情境中,使得閱讀教學工作顯得更加高效,更加科學。從本質上來講,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應該將對于西方文化的了解納入其中,并且要求教師積極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滲入相應的文化性因素,使得課堂教學效果更加有效。

3.結束語

篇9

關鍵詞:主動探究;課堂閱讀;教學特征

1探究式課堂閱讀教學中閱讀材料選定的原則性

1.1符合性原則

國家出版的權威大英閱讀教材是首選。幾種權威版本的閱讀教材是依據(jù)大綱指導編寫而成,有先進的閱讀理論和教學理論支撐,有系統(tǒng)的語言基礎框架,有廣泛的材料來源,且材料難易程度選擇經(jīng)過科學的論證,體裁豐富,題材也照顧到多樣化。閱讀內(nèi)容、呈現(xiàn)方式考慮了課堂、課外配合使用,適度向課外延伸,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原則。

1.2目的性原則

AlanCunningsworth(2002)提出,閱讀課教材通常會有以下目的:發(fā)展閱讀技巧和閱讀策略;呈現(xiàn)語法項目;擴大詞匯量;提供寫作模式;提供學生感興趣的信息;提高口語水平。蔡基剛(2004)在《大學英語教學發(fā)展史上的兩個新的突破》中提到:與1985年制定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和1999年修訂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相比,《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在內(nèi)容方面有兩個新突破,即:(1)從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為主轉變?yōu)榕囵B(yǎng)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2)從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的基于計算機的多媒體教學模式。他同時提出,在培養(yǎng)目標中把第二位的聽說挪到第一位,或與讀并列是合理的。由此推論,現(xiàn)行的課堂閱讀教學的目的應該在繼續(xù)鞏固基礎語言知識的基礎上,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以滿足閱讀促進聽說的需要,最終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1.3針對性原則

為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閱讀教材要有針對性,需要對教材進行有針對性的二次開發(fā):(1)考慮閱讀材料的難易程度;(2)考慮語篇的長度;(3)語篇材料的真實性;(4)考慮語法及語篇中句子結構的復雜程度,詞匯涉及的范圍;(5)考慮學生個性化的需要,思考學生的背景知識和語篇涉及的圖式相關度;(6)考慮材料是否有助于挖掘學生的潛力,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興趣。

1.4探究性原則

大學英語課堂閱讀教學是以大綱為指導,為一定的教學目標而進行的有計劃的教學形式,它不同于教授文學作品,學生要完成的篇章并不都具備文學作品的特點,這不意味閱讀材料不考慮學生的需求、探究興趣。也不意味大學英語的閱讀課就失去了自主探究的成分。與學生的認知沖突相一致的情景時,也會誘發(fā)學生研讀的動機或興趣,激勵學生進行課堂閱讀探究。課堂探究的過程包含琢磨課文、推敲語言的自能讀書的過程,學生主動探求的過程是群體合作互動的過程。

2文化語境特征

閱讀教學中的自主探究離不開語篇的文化語境,特定的語篇類型是在一定的文化模式中長期積淀的結果,因而總是與一定的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的。Malinowski認為:文化語境指“作為語言基本淵源的文化現(xiàn)實和人們的生活與習慣”。Halliday和Hansan(1985)發(fā)展了他的定義,認為:文化語境指賦予篇章價值并限制其解釋的習慣和觀念等。胡壯麟(1994)又根據(jù)Halliday的定義,把文化語境總結為,即說話人或作者所在的語言社團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哈孟德(Harmmondetal.,1992:2)認為,文化語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1)生活在同一文化中的任何群體的態(tài)度、價值觀和共有的經(jīng)歷;(2)在文化中形成的對行為方式的期待;(3)在文化中形成的做事或達到共同目標的方式。

對我國的大學生而言,文化語境也指背景、知識,即讀者理解某一個語篇所必須具備的該語篇所涉及的態(tài)度、價值觀和共有的經(jīng)歷、對行為方式的期待、做事或達到共同目標的方式等外部世界知識。背景知識是英語文化的部分,對操母語的人來說,閱讀那些源于相同文化背景的著作要相對容易一些。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語篇的理解中會存在文化語境空白,要想深刻理解以英語文化為背景的語篇,就得具有相關國家的文化語境圖式,使語篇與學生的相關文化背景圖式相吻合。

教師在備課時注意以下幾點:精心準備教材,吃透課堂閱讀教學中存在的文化語境空白,精選材料,或給學生提供具體的線索,讓學生通過一定的渠道了解要處理語篇的文化語境知識,在自主探究式課堂閱讀教學有限的時間內(nèi),學生不可能在課堂上解決自己遇到的不熟悉的有關語篇涉及的社會機構和思想意識方面的背景知識和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此時需要教師充當建立新文化語境的工具。教師需不斷的了解和研究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會遇到什么問題,幫助學生順利的理解所呈現(xiàn)的材料。

3階段性特征

大學英語探究式課堂閱讀教學也要以大綱為指導,按照階段性的目標,分階段、系統(tǒng)性地進行,語言并非是雜亂無章的詞句,而是一些意義相關的句子為達到一定的交際目的,并通過一定的連接手段而實現(xiàn)的有機結合,是以連貫的篇章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其中各個成分之間在形式上是銜接的,在語義上是連貫的。

《實用英語》一到四冊,每冊8個單元,第一冊主題涉及“大學體驗”、“搖滾樂”、“國際貿(mào)易”、“西方一般禮儀”、“社區(qū)服務”、“人口流動”、“工作”、“體育”、“人生經(jīng)歷”等,題材涉及面廣,主題鮮明,學生熟悉主題方面的內(nèi)容,體裁多為記敘文和介紹型的說明文,篇幅在600-900詞之間,并逐漸過渡,學生熟悉此類語篇的連貫和銜接手段,符合大學一年級新生的心理,語言知識基礎和語篇的相關背景知識等需求。隨著學習的進步,各種知識的積累,閱讀能力的增強,第三冊主題逐漸涉及“情感經(jīng)歷”、“污染”、“核能”、“人口危機”、“學費”、“科學與真理”等深層次的社會問題,主題范圍加深,文章體裁多為議論文或夾敘夾議文,篇幅增長,長句、難句增多。

英語語篇常見的結構模式有三種:(1)問題——解決模式。在這種語篇中,作者常按照“矛盾——激化(或發(fā)展)——解決”、“問題——分析-對策(或結論)”、“現(xiàn)象——后果——建議”等模式來謀篇布局。(2)一般——特殊模式。在這種語篇中,作者常按照“現(xiàn)象——分析——結論”、“理論——定義——例證”等模式來謀篇布局。(3)類比——對比模式。在這種語篇中,作者常按照“事物——優(yōu)缺點——結論”、“現(xiàn)象——他人觀點——作者觀點”等模式來謀篇布局。英語語篇的體裁一般包含敘事文(narration)、描寫文(description)、議論文(argumentation)、說明文(exposition)。因此,教師可以結合語篇的常見結構模式,針對不同體裁精講特點,分階段的進行訓練,充分利用現(xiàn)在的立體教材的特點,鼓勵學生參與自主選材,啟發(fā)學生自主找出不同語篇的組織特點,積極參與閱讀探究,在閱讀中主動地進行預測——推理——驗證地循環(huán)反復,直到完成語篇的探究性意義建構。

4疏通語言障礙

大學生閱讀中缺乏對生詞、詞組、短語、習語的意義結合不同的語境進行理解的方法,對不同語篇的的語法特點缺乏了解,都會不同程度的成為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的障礙,影響語篇的理解。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疏通學生在課堂閱讀探究中的障礙,了解不同篇章中的銜接和連貫時手段有助于自主探究的順利進行,并在探究中逐漸獲得滿足感。

參考文獻

篇10

注:本文為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文學作品作為英語專業(yè)泛讀課程教學資源的應用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為2010-ZX-001

摘 要:本文探討了圖示理論指導下的文學作品閱讀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領域運用的操作模式,并通過實驗研究驗證了其可行性。研究結果顯示,教師選用文學作品作為教學資源能夠幫助學生激活并拓展已貯存在頭腦中的圖示,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圖示理論 文學作品閱讀 閱讀理解

一、引言

閱讀理解教學長久以來是英語教學研究的重點之一,近幾年來,圖示理論指導下的閱讀教學模式和文學閱讀指導下的閱讀教學模式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閱讀教學的新理念。圖示理論指導下的閱讀教學模式已被英語教師廣泛接受,該理論能夠幫助學生激活原有和建立新的子圖示,對閱讀理解成功完成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閱讀文學原著來提高英語閱讀能力在英語研究者和學習者中也早已達成共識,對文學作品閱讀和英語閱讀之間關系的研究也由來已久,論文數(shù)量也相當可觀,但從圖示理論的視角研究文學作品閱讀對英語閱讀的影響尚屬空白,本研究課題首次將圖示理論和文學作品閱讀聯(lián)系起來應用于英語閱讀教學,設計并實施了實證研究,探討了文學作品閱讀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二、理論依據(jù)

圖示理論是由美國人工智能專家魯梅哈特(Runelhart)建立并逐步完善的,根據(jù)該理論,圖示是人腦中貯存的一個個知識單元,從內(nèi)容上可分為三部分:語言圖示(linguistic schemata)、內(nèi)容圖示(content schemata)和形式圖示(rhetorical schemata),語言圖示是指對有關語音、詞匯和語法等語言技能的掌握;內(nèi)容圖示是指對價值觀念、風俗習慣、信仰、民族情感等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形式圖示是指對閱讀材料的修辭、風格、組織結構、體裁特點的認識。圖示理論認為頭腦中的圖示缺乏是造成閱讀理解障礙的原因,讀者閱讀文章的過程不是單方面被動的吸取信息,而是閱讀材料的內(nèi)容與讀者頭腦中的已有信息相互作用的過程。當讀者從閱讀材料中吸取的信息和已有知識單元掛起鉤來,閱讀理解就成功,否則就失敗。正如邵瑤宇在《圖示理論在英語閱讀中的效度研究》一文中提到的“圖示理論表明:閱讀是一個認知和言語交流的過程,讀者對閱讀材料的語言、內(nèi)容和形式具有的知識越多,其理解程度越深。”[1]因此圖示理論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中逐字逐句的閱讀模式,認為激活和擴充讀者頭腦中的圖示在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過程中至關重要。

三、教學應用

基于以上情況,本課題選取2010級新生1班為實驗班。

為了解學生對西方文化常識和英美文學作品的了解情況,首先對32人進行了摸底測試,測試的內(nèi)容包括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四種體裁,其中文學常識為20個選擇題,共占40分,閱讀理解材料共占60分,每種體裁片段占15分。從文學常識成績看,只有8人及格,占班級總人數(shù)的24%,此數(shù)據(jù)表明,目的語國家文化及文學知識的缺乏是英語閱讀的障礙之一。從小說測試成績看,23% 以上的學生得分為零, 90%以上的學生得10分以下,只有不到6%的同學得10分以上成績;從詩歌測試成績來看,只有 3個學生(約占9%)得分在10分以上,10個學生得5分以下;從戲劇的答題情況來看,3個學生(約占9%)一個字沒寫,得了零分;70%的同學的回答以偏概全,只有10%的學生對主人公性格分析的比較全面;散文測試成績?nèi)缦拢旱梅?分以上的10人,占31.3%(及格率為31.3%);5分或者5分以下的8人,占25%。測試和問卷調查結果同時顯示:1.造成閱讀理解障礙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生詞,而是對已知單詞的深層含義缺乏全面而正確的理解; 2.不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是造成閱讀詩歌障礙的重要原因,補充相關背景知識,擴大學生的內(nèi)容圖示是必要的;3.對文學作品四種體裁認識的欠缺,學生在概括主題思想時往往不能抓住中心、把握重點,因此補充相關的形式圖示也不容忽視。

對實驗班實行圖示閱讀訓練后,進行了結項測試(題型和難度以及分值與前測基本相同),成績對比結果如下:

文學常識前測平均成績?yōu)?1分,后測平均成績?yōu)?5分;小說閱讀前測平均成績?yōu)?.125分,后測平均成績?yōu)?.65分;詩歌閱讀前測平均成績?yōu)?.25分,后測平均成績?yōu)?.9分;戲劇閱讀前測平均成績?yōu)?.7分,后測平均成績?yōu)?1.5分;散文閱讀前測平均成績?yōu)?.3分,后測平均成績?yōu)?1.9分;總成績也大幅提高,最高分由原來的70分,提高到86分,及格率也由原來的6%提高為100%。

結項測試的結果表明經(jīng)過圖示閱讀訓練,學生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學生從最初的讀不懂文學作品或只讀字面意思、理解片面,到在提供背景知識的前提下學會突破字面理解的層次,挖掘作品的深層涵義,再到最后有意識地搜集相關知識達到推斷、評介、欣賞的更深層次理解,說明通過閱讀文學作品,不僅鞏固了學生的原有圖示,而且進一步充實和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圖示、形式圖示和內(nèi)容圖示,兩者的融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四、結論

以圖示理論為理論依據(jù),通過探討文學作品閱讀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模式,設計并實施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文學作品閱讀過程中圖示理論能夠幫助學生把背景知識和閱讀材料有機的聯(lián)系起來,幫助學生培養(yǎng)交互式的閱讀習慣,激發(fā)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從而大幅度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該課題研究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和學術價值,期望能對英語閱讀教學有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邵瑤宇 圖示理論在英語閱讀中的效度研究[J] 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科版)(社科版,201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