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曹操范文

時間:2023-03-28 07:58: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觀滄海曹操,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詩意】

一路東進登上碣石山,終于觀賞到大海的奇景。那海水波濤洶涌,海島上山峰高聳。

周圍是蔥蘢的樹木,豐茂的花草。秋風吹過,蕭瑟之聲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濤,翻卷著,呼嘯著。

經(jīng)天的日月,還有那橫跨天空的星河,都好像是從大海中升起來似的。

啊,真是幸運得很,讓我們盡情歌唱,抒發(fā)心中的情懷。

【寫作背景】

漢獻帝建安十載(205),曹操平定冀州,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投奔烏桓,次年烏桓人攻破幽州,俘虜漢民十余萬。為消除邊患,進而統(tǒng)一北方,曹操于建安十二載(207)秋天率師北伐,遠征遼西烏桓,途經(jīng)渤海邊的碣石山,躍馬揮鞭,登上了秦皇、漢武曾登臨的碣石山,心情激蕩,浮想聯(lián)翩,于是便把當時登高望海的所見所感寫了下來。

【內(nèi)容主旨】

這首詩借景抒情,表面是寫大海吞日吐月、包容星漢的壯闊景象,實際上是展示詩人自己開闊的胸懷和宏大的抱負,抒發(fā)了詩人統(tǒng)一祖國的強烈愿望。

【重要詞句】

1.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洪波涌起”逼真地展現(xiàn)出了大海波瀾壯闊的氣勢。其中“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它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壯闊,更讓我們仿佛聽到了海浪驚濤拍岸的聲音,充滿了動感。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這四句詩運用夸張的手法,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漢的壯闊景象,使我們從中領略到了詩人開闊的胸懷和宏大的抱負。

【詩歌風格】

氣勢雄渾,充滿豪放氣概。

【中考鏈接】

1.(2013新疆烏魯木齊卷)對《觀滄海》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水何”六句,詩人從大處落筆,濃墨重彩地描繪大海浩瀚壯闊的景象,著力烘托山島的高峻和草木的豐茂,使人感到海邊景色的壯麗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詩的,從兩個“若”字可看出寫的是虛景,即通過詩人的主觀感受,寫出了滄海之大,描繪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圖景。

C. 這首詩通過描寫滄海贊頌了祖國壯麗的河山,表現(xiàn)了正處于事業(yè)最高峰的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抒發(fā)了他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

篇2

論文關鍵詞:《觀滄?!?賞析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雄才崛起”,又“雅愛詩章”。在他“奉國威靈、仗鉞征伐”之際,常常“鞍馬為文”、“橫槊賦詩”。建安十二年(207),軍閥逐鹿中原,五月,曹操率師北征烏桓,七月,出盧龍塞,直指柳城,一戰(zhàn)告捷。九月,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作下此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言明觀海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廖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臨”,登臨。“以”,表示東臨碣石的目的是觀滄海。“滄”,水深而呈暗綠色。“滄海”,大海。“觀滄海”為全詩的詩眼,“觀”字統(tǒng)領全篇,以下詩句,皆為觀海所見。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寫全景:大海波濤動蕩,山島巍然屹立。“何”,多么,含嘆美之意。“澹澹”,水面浩淼的樣子。“何”字用得已極飽滿有力,“澹澹”兩字更是千錘百煉而得者,著此兩字,整個滄海便渾然一色了,若換成“茫茫”“漫漫”等字眼,就顯得過于平實,又欠生動,當真是一字千金,生色千古!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具體勾勒聳立的山島: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一派生意盎然。“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定神細看,瑟瑟秋風中的海竟然洪波巨瀾,洶涌起伏。何等雄偉的景象,何等雄渾的境界,何等雄健的筆力!古往今來,遷客騷人泣秋風、感傷落英者何其多?晏幾道嘆息“紅葉黃花秋意晚”(《思遠人》),耿玉真長恨“玉京人去秋蕭索”(《菩薩蠻》),宋玉《九辯》中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更是大開悲秋文學之先聲。然,獨立寒秋,曹操卻極寫海的磅礴壯美,島的高聳挺拔,草木的生機勃發(fā),一掃悲秋情調(diào),其志凌絕頂以遠瞻世界的非凡氣度躍然紙上,足見曹公“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好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格外渺小,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若”,好象。“星漢”,銀河。這四句詩,融想象和夸張為一體,大開大闔,舒緩從容,辭氣直有干云之勢,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勢態(tài)!在千古詩人中,想必也只有曹操如此一位雄才大略,睥睨一世的風云人物才寫得出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曹操素有“外定武功,內(nèi)興文學”的雅稱,其詩悲壯慷慨,震爍古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種充滿激情的詩歌所表現(xiàn)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后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正如《文心雕龍·時序》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鄽庖?。”千百年來,曹操之詩就是以這種“??鄽?rdquo;風骨及其內(nèi)在的積極進取精神,震撼人心,使后代無數(shù)英雄志士為之傾倒若狂。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屬合樂時的套語。“幸甚至哉”,慶幸得很,好極了。“詠志”,用詩歌來抒發(fā)志向。通常,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nèi)容無關,但在此詩中卻與詩內(nèi)容緊密相關,因為詩人寫景志在抒發(fā)其遠大的政治抱負,及其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

《觀滄海》詩面上寫的是海的浩瀚遼闊,氣象萬千,詩行中站立的,則是那位氣凌萬仞、志在一統(tǒng)北中國的一代“梟雄”的巨大身影,全篇氣度正大嚴瑾,詩體高華安雅。其藝術價值尤為值得一談。

犠莨鄞聳,大處落筆,宏觀構象,造境高敞;詩意深遠,格調(diào)高古,氣韻沉雄;措筆秀麗工整,不務鋪排詞藻,不求使典用事,音律婉轉和諧,語言流麗、清新雋永。詩人在詞語的選擇上,如“竦峙、叢生、豐茂、蕭瑟、燦爛”等等,大多典要、高華、壯麗。而全詩十四句,除卻首尾句明顯不對仗外,其他每兩句之間多作對仗,因此誦讀全詩,覺聲調(diào)鏗鏘,雄整而瀏亮。

牬送猓詩人善于挖掘自己的感情,融景與情為一體。詩中景物描寫,氣氛渲染、人情抒發(fā)三者歷轉而下,于自然流轉中見樸直蘊藉,十分傳神地表達了詩人登臨的特有心情,從而把景的描繪同情的感發(fā)完美結合,可謂“景中寓情,情因景興,情景相生”。令人感受鮮明、強烈,體味無窮。加之詩人運用虛實相間的寫法,更是給寫景造成一種“隔”的感覺,人們必須發(fā)揮想象才能領會其意,使全詩顯得曲折含蓄,而與詩人的情緒表里一致,映照生輝。這種將詩賦中最富詩意的描寫加以想象和加工,創(chuàng)造出極富文采意象之美的詩意,這種提煉精粹、化賦為詩的藝術手段,值得借鑒。

牐牬聳構思奇巧,別具匠心也是特色之一。“觀”字在詩中起了穿針引線的作用,詩人的描寫、想象、抒情均借此次第展開,結構章法寓于天然渾成之中,風格本色而樸直。

篇3

從語言因素講。漢語是一種高度音樂性的語言,“漢語是元音占優(yōu)勢的語言,而又有聲調(diào)的區(qū)別。這樣就使它特別富于音樂性”。詩歌更是如此,比如“唐律詩……是漢語詩歌既脫離了音樂又達到了自身音樂化的極致的產(chǎn)物”。

從另一方面說,唱詩其實就是吟詩。就是唱歌,但唱詩又不完全是唱歌,其所不同予唱歌者,乃是因為唱詩之所唱為具有高度思想性、藝術性并經(jīng)歷了千百年歷史檢驗的中國經(jīng)典詩歌,更為重要的是,唱詩是對吟誦的繼承和發(fā)展。唱詩的目的是能更深入體會其情感和韻味。詩與歌的結合,可以提升背詩的興趣。以適當?shù)母枨钆湓?可以領略詩歌之美。同時,可以借著學生對歌曲的喜愛,提高背詩的興趣,而且學生一旦掌握此方法,當找到合適的歌曲后,只要是字數(shù)相合的詩,幾乎都能適用配唱。

因此,在本學期學習《古代詩歌四首》時,筆者首先參考了國內(nèi)一些名師的教學方案,仔細比較后,選擇了其中一首《觀滄海》作為實驗篇目。選擇此篇,原因有二:一是曹操的詩歌往往氣勢恢宏、慷慨悲壯,易于演唱。二是早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已經(jīng)有了《短歌行》的演唱,這首詩在演唱中將詩人悲壯、豪邁的氣勢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而此詩與《觀滄?!吩跉鈩萆舷嗤?學生演繹起來比較容易把握。

下面為教學設計:

1 教學對象:七年級十五、十六班

2 教學人數(shù):92人

3 教學時間:唱詩:二節(jié)課(將視覺與聽覺藝術相結合)

4 活動設計:

(1)聽《三國演義?短歌行》的演唱,體會并品味當中意境。

這一環(huán)節(jié)在設計時。旨在讓學生在沒有老師講解的情況下,通過聽演唱的形式理解詩歌意境,體會唱詩的好處,激發(fā)學生唱詩的興趣和大膽嘗試的勇氣。

通過聽、看,學生們很快舉手發(fā)言。認為《短歌行》的主人公想表達的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來為自己所用。前八句中表現(xiàn)的是曹操的愁,即苦于得不到眾多的“賢才”來同他合作,一道抓緊時間建功立業(yè)。后面詩句,表面來看是曹操在抒發(fā)個人對時間流逝的感嘆,實際上是在告訴各位賢能,人生苦短,你們要抓緊時間實現(xiàn)抱負。

對于詩中曹操表現(xiàn)出的悲壯的感情基調(diào),學生們在聽的過程中已經(jīng)深深感受到,再結合自己對詩歌的理解,一下子明白了曹操的悲壯實際上不是傷心,而是他用來招攬人才的一種手段,他希望用這種情感打開那些處于下層、多歷艱難又急于尋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以此可見曹操的聰明智慧。而詩歌再延長到最后幾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時,詩人的感情達到最狀態(tài),學生們此時不但感受到了,有的還說簡直感同身受,似乎一個立體的曹操就站在自己面前講述自己的宏大志向。對這首樂府詩的賞析。到此已經(jīng)完全達到了目的。短短一節(jié)課,學生們學習詩歌的興趣高漲了不少,而且80%以上學生實現(xiàn)了即時記憶。

(2)第二節(jié)課上課前:學生們結合學案先看《觀滄?!穼懽鞯谋尘?然后請學生收集歌曲,找到符合字數(shù)、句數(shù)的旋律,和老師一起將收集來的歌曲按適合的類別作一番整理,曲調(diào)與字數(shù)不適合者淘汰。經(jīng)過整理后。主要有《滄海一聲笑》、《曹操》、《精忠報國》、《向天再借五百年》等歌曲。

(3)分組進行課下練習。在課前,已經(jīng)將班級學生分成4大組,課上每組派一個代表演唱自己所選旋律下的《觀滄海》,然后進行評比。

(41課堂實踐。第二節(jié)課前半節(jié)課主要是學生們分組演唱《觀滄?!?。選擇《滄海一聲笑》旋律的較多,在演唱過程中,學生們首先能迅速的將詩歌內(nèi)容背誦下來,然后將詩歌想表現(xiàn)的悲壯、慷慨之情展現(xiàn)出來。有一組在唱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時,還很有創(chuàng)意的將《滄海一聲笑》與《雙節(jié)棍》結合起來,用RAP演唱,雖然沒有將這幾句詩歌恢弘的氣勢展現(xiàn)出來,但是這種古典與現(xiàn)代的結合卻給人一個啟示:既然流行音樂可以多個版本,古詩詞是不是也可以多角度理解,多角度演繹呢?比如,編成詩劇,在舞臺上演繹。可以說,在這節(jié)課上,學生的表現(xiàn)又給詩歌教學打開了又一扇窗。

(5)感悟、賞析詩歌。在唱完后,學生們紛紛談自己對此詩的理解,認為此詩在演唱中,自己能基本掌握詩人想表達的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而且詩人用景物抒發(fā)心中情感,特別是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更加激起了他要統(tǒng)一祖國的強烈愿望。

但是,對于詩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學生理解起來非常有難度,因此,在唱詩時,也很難將大海吞吐日月、詩人廣博的胸襟表現(xiàn)出來。為了解決這個困難,可讓學生結合上下旬以及詩歌中的時間斟酌這幾句的意境。學生慢慢體會到這幾句是詩人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表現(xiàn)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很含蓄。

篇4

1、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2、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3、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4、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6、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7、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翻譯: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一叢一叢的,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fā)出悲涼的聲音,海中翻騰著巨大的波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fā)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chǎn)生出來的。

篇5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獜埦琵g《春江花月夜》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沃畣枴鹅`隱寺》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山水繞城春作漲,江濤入海夜通潮。——陳子瀾《恩波橋詩》

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X起《送僧歸日本》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茫茫東海波連天,天邊大月光團圓?!S遵憲《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畛馈镀俨悸?lián)句》

俯首無齊魯,東瞻海似杯?!顗絷枴短┥健?/p>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樂府《長歌行》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離思》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畎住抖汕G門送別》

城闕天中近,蓬瀛海上遙?!盥』端托嫒死畋阒]灊山仙祠》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獜埲籼摗洞航ㄔ乱埂?/p>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瘏ⅰ蹲唏R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潘閬《酒泉子》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踔疁o《登鸛鵲樓》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蹙S《使至塞上》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畎住缎新冯y》

海岳宴咸通。七載秉鈞調(diào)四序,一方獄市獲來蘇?!畛馈毒洹?/p>

披襟眺滄海,憑軾玩春芳。積流橫地紀,疏派引天潢?!钍烂瘛洞喝胀!?/p>

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n愈《精衛(wèi)填海》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畎住缎新冯y》

海水無風時,波濤安悠悠?!拙右住额}海圖屏風》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懿佟队^滄?!?/p>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畎住秾⑦M酒》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醪端投派俑问裰荨?/p>

海上濤頭一線來,樓前指顧雪成堆?!K軾《望海樓觀景》

篇6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張九齡

2.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唐錢起

3.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唐李白

4.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唐岑參

5.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唐岑參

6.蔚藍的海面霧靄茫茫,孤獨的帆兒閃著白光!

下面涌著清澈的碧流,上面灑著金色的陽光……(俄)萊蒙托夫《帆》

7.啊大海——你多么慈祥,博愛——(美)狄金森《藍海》

8.水何澹澹,山島聳峙。

篇7

1、宇指整個空間世界,浩瀚宇宙,十分大氣,用作人名意指有氣概,有風度,氣宇軒昂,大度,大氣,儀表堂堂之義。

2、涌,本義指的是水向上冒,引申指云、霧、煙、氣等上騰冒出等含義。作人名寓指才思敏捷,才力充沛,波濤洶涌。出自:曹操《觀滄?!贰扒镲L蕭瑟,洪波涌起。”蘇軾《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杜宇一聲春曉?!?/p>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8

“破黃巾,滅袁紹,平袁術,誅呂布,敗張魯,收劉表,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切無不表現(xiàn)出他杰出的軍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搬嚲婆R江,橫槊賦詩”,高唱“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更是表現(xiàn)出他廣闊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懷。

歷史之曙光

《三國演義》中將曹操塑造成一個篡逆者,實則不然。若無曹操,奄奄一息的大漢王朝能否重獲生機;若無曹操,名存實亡的漢獻帝能否重振朝綱;若無曹操,命如草芥的大漢子民又能否重獲安樂。

至于曹操誅殺董承。伏壽等皇親國戚,畢竟是他們出手在前曹操反擊在后,況且,東漢的敗落就是敗落在外戚宦官的手里,目睹著天下如何大亂的曹操對此一清二楚。

我,敬他。

治世之能臣

漢末三國的軍事家首推曹操,曹操深通兵法,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在習諸位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

曹操能在年輕氣盛之時,時常評讀議論《春秋》,可見他氣度。談吐不凡。

我,嘆他。

文學之典范

曹操對文學有著深湛的修養(yǎng)。他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詩歌方面,散文也很有特點。曹操的詩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樂府詩集。內(nèi)容大體上可分三類,一類是關涉時事的,一類是以表述理想為主的,一類是游仙詩。在藝術風格上,曹操詩歌有《觀滄?!罚洱旊m壽》等,樸實無華,不加藻飾。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

我,贊他。

曹操,他的產(chǎn)生既是個人際遇,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拂去歲月的塵埃,睜亮被封建迷信的雙眼,又有誰能保持著那一份“世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p>

篇9

【關鍵詞】初中語文;微音頻;微視頻;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7-0086-02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經(jīng)常接觸到微音頻和微視頻。將這些內(nèi)容多樣的微音頻和微視頻引入初中語文課堂,往往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對教材內(nèi)容的理解。微音頻和微視頻的應用,能從聽覺和視覺兩個角度促M學生對課文文本內(nèi)容的準確理解,改變課堂單純文本教學沉悶枯燥的弊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F(xiàn)代多媒體技術的快速進步,為微音頻和微視頻的制作和使用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使我們初中語文教師更為靈活方便地應用微音頻和微視頻輔助教學。

一、課堂教學中對微音頻和微視頻的選取

初中語文課堂上應用的微音頻和微視頻,主要是一些朗誦、樂曲、歌曲、廣播劇片段、電視劇和電影音、視頻片段。這些微音頻和微視頻在網(wǎng)絡上非常多,便于我們隨時下載使用。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對微音頻和微視頻的選取都是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選取適合的題材,以便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教材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在選取的時候,要考慮到怎么充分地調(diào)動學生思維,讓他們更好地動腦筋,深化對教材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而不只是為活躍課堂氣氛,迎合學生的趣味,從而降低了微音頻和微視頻的使用效果。具體使用微音頻還是微視頻,主要取決于哪個更能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不管是采用微音頻還是微視頻,都要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的側重點,細致地考慮。

有時候我們需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就像山水畫的“留白”一樣,采用微音頻反而比聲、光、色俱全的微視頻效果更好。山水畫的“留白”就是空出一部分畫面,任由看畫的人根據(jù)已有景物去想象,眼目流動之間,已經(jīng)浮想聯(lián)翩,上下千年,實現(xiàn)了看畫人的再創(chuàng)造,不同的看畫人,對畫“留白”的想象也是不同的,這就增強了畫卷的韻味。比如對于詩詞的教學,采用微音頻,因不同的朗誦者原聲,讓學生通過朗誦時節(jié)奏、語調(diào)、情感的把握,來感受詩詞的內(nèi)容。學生隨著朗誦者一字一句的朗誦,在各自的大腦中展現(xiàn)出不同的想象內(nèi)容,對詩詞內(nèi)容形成各自不同的再創(chuàng)造,再讓學生把自己心中所想,用語言表達出來,形成對詩詞的多種合理理解。詩詞教學采用微音頻往往要比采用微視頻效果好得多。微視頻的一覽無余往往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影響學生的再創(chuàng)造。有時候我們則需要全方位地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從各個角度直觀地感受課文的文本內(nèi)容,從而促進學生對教材內(nèi)容的理解,這時使用微視頻就比較好,視頻立體式的效果使學生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激發(fā)學生從各個方面去感受課文的內(nèi)容,無形中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比如在學習《故宮博物院》《蘇州園林》時,采用微視頻播放故宮和蘇州園林的視頻片段就比較好,讓學生全方位地感受故宮和蘇州園林的美,并把看到的美說出來,再與課本的文本內(nèi)容進行對照,尋找自己的語言和課本語言的差異,理解課文文字的好處,從而提高學生對文字感受和處理的能力,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

二、微音頻和微視頻在課堂播放時機的選擇

在初中語文課堂上使用的微音頻和微視頻,一定要選擇好播放時機,播放時機如果選擇不好,會影響微音頻和微視頻使用的效果,也會影響課堂教學效率。播放時機的選擇以能讓學生充分展開思維為主,只有學生充分地思考了,才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果過早播放微音頻和微視頻,使教學內(nèi)容提前讓學生知道,會影響到學生思維的展開,影響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但過晚播放微音頻和微視頻,會使一些內(nèi)容跟不上學生思考的進度,起不到穿針引線、畫龍點睛的作用,浪費了辛苦準備的音視頻資源??梢哉f在適當?shù)臅r機,展示微音頻和微視頻是一項重要的課堂掌控技能,教師這個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個能力需要長期的課堂實踐來提高。

例如,在《觀滄?!返慕虒W中,如果有不同名家朗誦的微音頻和曹操觀滄海的微視頻,在視頻中基本上這首詩歌所涉及的景象基本都能看到,如果過早地播放曹操觀滄海的微視頻,往往讓學生提前知道這首詩的內(nèi)容,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鑒賞詩歌的能力也受到影響。如果在播放名家朗誦和學生充分討論學習的基礎上,再播放曹操在電視劇或電影中實際觀滄海的視頻,更容易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也讓學生在觀看的同時找到自己沒有想到的內(nèi)容,這樣更容易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在課堂學習中,如果學生對于重難點理解的不透徹,就應逐一播放不同名家的朗誦片段,并與學生一起逐一感受和討論名家對于重難點朗誦的不同角度和側重點,這樣會使學生對詩歌重難點理解不到位的問題迎刃而解。平時把握好時機,巧妙地利用微音頻和微視頻對文章的重難點進行啟發(fā)教學,效果要比我們直白地進行純語言的教學要好得多。

三、微音頻和微視頻的來源和制作

近年來,網(wǎng)絡技術日新月異,發(fā)展迅猛,使微音頻和微視頻的獲取變得非常容易。在網(wǎng)絡上只要搜索百度視頻、優(yōu)酷視頻、搜狐視頻等,就可以找到許多與我們教學相關的視頻。在喜馬拉雅FM、酷聽網(wǎng)、520聽書網(wǎng)、有聲世界網(wǎng)、酷狗音樂、網(wǎng)易云音樂等,都可以下載到我們需要的教學音頻資源。不過這些下載的資源大多需要進一步處理,大多數(shù)音頻和視頻都偏長,我們的課堂教學內(nèi)容其實只是需要其中的一小段,這就需要把視頻進行剪輯。另外,由于播放設備對音視頻格式的要求不同,我們對下載的音頻和視頻的格式也需要進行轉換,只有音視頻的格式符合播放設備對格式的要求,才能在課堂上正常播放。有些老師下載的音視頻在課堂上播放不出來,大多數(shù)情況下,就是下載的音視頻格式和播放設備要求的格式不匹配造成的。

篇10

唐,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唐,白居易《長恨歌》:西宮南內(nèi)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南北朝,佚名《敕勒歌》:風吹草低見牛羊。

漢,曹操《觀滄海 / 碣石篇》: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唐,韓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宋,辛棄疾《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唐,孟郊《游子吟》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