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傳奇范文

時間:2023-03-25 02:12:54

導(dǎo)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楊貴妃傳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xiàn),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穿越唐朝楊貴妃當(dāng)皇帝》作者:關(guān)古威;

《重生之顛覆唐朝》作者:重生武大郎;

《錦繡唐朝》作者:路人家;

《躍馬大唐》作者:大蘋果;

《唐朝楊貴妃小兵傳奇》作者:流云;

《唐朝虎賁》作者:挑燈看劍;

《重生之大唐攝政王》作者:曉風(fēng);

《狼行唐朝楊貴妃》作者:諸葛不要太亮;

篇2

關(guān)鍵詞:楊貴妃;身世;愛情;生死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2-0146-03

從古到今,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被寫成各種的版本。如唐代白居易的詩歌《長恨歌》,唐代陳鴻的傳奇小說《長恨歌傳》,宋代的《楊太真外傳》,元代王伯成的《天寶軼事諸宮調(diào)》,元代白樸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以下簡稱),明代吳世美的《驚鴻記》以及洪的《長生殿》是較為人熟悉的。雖然各部作品對楊貴妃的描寫有所不同,但是都有著一個共同點(diǎn),那就是楊貴妃有美若天仙,且擅舞蹈。如《梧桐雨》寫道:“妾貌類嫦娥”來形容楊貴妃的美色,在戲曲中多次描寫楊貴妃最擅霓裳羽衣之舞“腰鼓聲干,羅襪弓彎,玉佩丁東響珊珊,即漸里舞云鬟。施呈你蜂腰細(xì),燕體翻,作兩袖香風(fēng)拂散?!薄堕L生殿》中用“姿容艷麗”來形容楊貴妃的美,并對楊的才華有進(jìn)一步的描寫。如楊夢里聽一遍就能記住音節(jié),“幽夢清宵度月華,聽“霓裳羽衣”歌罷。醒來音節(jié)記無差,擬翻新譜消長夏”,楊寫下來,傳授給宮女,再讓宮女傳授給梨園弟子。對楊貴妃的整個舞蹈過程有詳細(xì)的描寫:

“【羽衣第二疊】【畫眉序】羅綺合花光,一朵紅云自空漾。【皂羅袍】看霓旌四繞,亂落天香?!咀硖健堪苍?,徐開扇影露明妝?!景拙毿颉繙喴凰铺煜桑轮酗w降。(合)輕揚(yáng),彩袖張,向翡翠盤中顯伎長。【應(yīng)時明近】飄然來又往,宛迎風(fēng)菡萏,【雙赤子】翩翻葉上。舉袂向空如欲去,乍回身側(cè)度無方。(急舞介)【畫眉兒】盤旋跌宕,花枝招展柳枝揚(yáng),鳳影高騫鸞影翔?!巨种ヂ椤矿w態(tài)嬌難狀,天風(fēng)吹起,眾樂繽紛響?!拘√壹t】冰弦玉柱聲嘹亮,鸞笙象管音飄蕩,【花藥欄】恰合著羯鼓低昂。按新腔,度新腔,【怕春歸】裊金裙,齊作留仙想。(生住鼓,丑攜去介)【古輪臺】舞住斂霞裳,(朝上拜介)重低顙,山呼萬歲拜君王?!?/p>

《長生殿》詳細(xì)地描寫出楊貴妃跳舞的過程,表現(xiàn)了楊貴妃的多才多藝的,如此惟妙惟俏的描寫在《梧桐雨》中是沒有的。

雖然在《梧桐雨》和《長生殿》中對楊貴妃的貌美如花,擅長舞蹈的描寫不一樣,但是都離不開著對楊的容貌和舞蹈的認(rèn)同。但是在《梧桐雨》和《長生殿》中,楊貴妃這個人物形象存在著截然不同,以下是對種種差異的分析。

一、關(guān)于楊玉環(huán)之身世

楊玉環(huán)這個人物歷史上是存在的。史料記載“楊貴妃生于官宦家,父親早逝,從小寄養(yǎng)于叔父家。先是被唐玄宗的兒子李??粗性t冊立她為壽王妃。后被唐玄宗看上,于是玄宗先令她出家為女道士,賜道號太真。天寶四年,唐玄宗把韋昭訓(xùn)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后,遂冊立楊玉環(huán)為貴妃?!?/p>

白樸在《梧桐雨》中,遵循了歷史的記載,在第一折中寫道:“妾身楊氏,弘歷人也。父親楊玄瑛,為蜀州司戶。開元二十二年,蒙恩選為壽王妃。開元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五日,乃主上圣節(jié),妾身朝賀,升上見妾貌類嫦娥,令高力士傳旨度為女道士,住內(nèi)太真宮,此號太真。天寶四年,冊封為貴妃。半后服用,寵幸殊堪?!薄段嗤┯辍穼钯F妃的身份背景的敘述和歷史記載基本上是相同的。而洪在《長生殿》中寫道:“奴家楊氏,弘歷人也。父親玄瑛。官為蜀中司戶。早失怙恃,養(yǎng)在叔父之家。生有玉環(huán),在于左臂,上隱[太真]二字。因名玉環(huán),小字太真。性格溫柔,姿容艷麗。慢揩羅袂,淚滴紅冰;薄試霞綃,汗流香玉。荷蒙圣眷,拔自宮嬪。位列嬪妃,形同皇后?!?“昨日見楊玉環(huán),德行溫和,豐姿秀麗。卜茲吉日,冊為貴妃?!薄俺兼T陋質(zhì),沖選掖庭?!薄板邮离忻?,德容兼?zhèn)?。取供?nèi)職,深愜朕意?!边@些描述都與歷史上記載的楊貴妃身份背景的敘述不同,顯然是作者忽略了楊貴妃的身份背景。《梧桐雨》和《長生殿》不同的人物身份背景描述,為確立兩部作品的不同的楊貴妃形象的做了重要鋪墊。

《梧桐雨》沒有回避楊貴妃曾當(dāng)壽王妃這一段,遵循了歷史,而《長生殿》對楊貴妃這段歷史只字不提,美化了楊貴妃的經(jīng)歷。楊貴妃身份的描述對《梧桐雨》和《長生殿》中楊的性格愛情等有重要的影響。

二、楊貴妃的愛情

《梧桐雨》和《長生殿》都描寫了李楊二人七月七夕長生殿盟誓這一佳話,但是兩部作品對待李楊的愛情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白樸對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是諷刺的,洪對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是贊美的。

《梧桐雨》中,楊貴妃是被“強(qiáng)行”進(jìn)宮,皇上看上她,就算是皇上的兒媳婦也不得不對皇帝的命令服從。當(dāng)妃子也許是很多女子的心愿,但是楊玉環(huán)與丈夫壽王傷心離別,唐玄宗比楊玉環(huán)大三十歲。一個大自己三十歲的老頭子怎比年輕的壽王呢,更何況離別丈夫去侍奉公公,在感情上也受到傷害,對唐玄宗又何來真感情。深宮中的寂寞,導(dǎo)致安祿山的到來讓楊貴妃的生活為之一亮。《梧桐雨》的開頭就描寫了楊貴妃和安祿山的私情。安祿山在被派遣做漁陽節(jié)度使云“只是我與貴妃有些私事,一旦離去,怎放的下心”兩人的私情被楊國忠得知,安祿山被派遣時,楊貴妃又怕又不舍“近日,邊庭送一蕃將來,名安祿山。此人猾黠,能奉承人意,又能胡旋舞,圣人賜與妾為義子,出入宮掖。不期我哥哥楊國忠看出破綻,奏準(zhǔn)天子,封他為漁陽節(jié)度使,送上邊庭。妾心中懷想,不能再見,好是煩惱人也?!迸碌氖撬角閿÷叮簧岬氖前驳撋揭h(yuǎn)去邊關(guān)當(dāng)節(jié)度使,一段情也許會從此終結(jié)。她和唐玄宗的七月七夕的盟誓看起來也可笑,“妾蒙主上恩寵無比,但恐春老花殘,主上恩移寵衰,使妾有龍陽泣魚之悲,班姬題扇之怨,奈何!”看起來對唐玄宗有著深愛,又擔(dān)心他移情別戀而頓生傷感。楊貴妃確實(shí)擔(dān)心失寵,因為她擔(dān)負(fù)著整個楊氏家族的命運(yùn),一旦失寵,楊氏家族便毀于一旦,而且失寵就等于失去了奢華的物質(zhì)生活,過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的她更擔(dān)心失去恩寵。她的話無非是想抓住唐玄宗的心來滿足自己的欲望。由此看來,楊貴妃是不幸福的。自己喜歡的人不能在一起,還要虛偽地去討好自己不喜歡的人,這樣的生活何來幸福,何來美好的愛情。

而在《長生殿》中,楊貴妃是位美麗端莊,追求平等,愛情專一,始終不渝的女子。楊貴妃和安祿山是沒有私情的,她與唐玄宗的愛情是真摯的,感人的。由于《長生殿》對楊貴妃曾為壽王妃只字不提,楊貴妃的身份純潔了,李楊的愛情也純潔化,楊貴妃追求純潔的、至死不渝的愛情也有了說服力。楊貴妃與唐玄宗定下七月七夕的盟誓,希望能夠地久天長。她也努力經(jīng)營著自己的愛情,“萬歲爺好生不快,今日竟不進(jìn)西宮去了。娘娘在那里只是哭哩”“嬌癡性天生忒厲害。前時逼得個梅娘娘,直遷置樓東無奈。如今這虢國夫人,是自家的妹子,須知道連枝同氣情非外,怎這點(diǎn)兒也難分愛?!睏钯F妃逼走梅妃,唐玄宗生氣并與虢國夫人發(fā)生關(guān)系也非像以往的作品一樣是出自嫉妒之心,而是要捍衛(wèi)自己的愛情?!拔业侥抢铮此绾纬衙腻?,如何賣機(jī)變,取次把君情鼓動,顛顛倒倒,暗中迷戀。”對唐玄宗秘密寵幸梅妃,楊貴妃的態(tài)度不是對唐玄宗失望,而是積極捍衛(wèi)自己的愛情。表現(xiàn)的楊貴妃是勇敢的。她強(qiáng)烈追求純潔的愛情,就算是馬嵬驛被賜死,也沒有責(zé)怪唐玄宗,還牽掛著他,“高力士,圣上春秋已高,我死之后,只有你是舊人,能體圣意,須索小心奉侍。再為我轉(zhuǎn)奏圣上,今后休要念我了。”楊貴妃死后,對玄宗的愛情依然是“人鬼情未了”,“風(fēng)前蕩漾影難留,嘆前路誰投。死生離別兩悠悠,人不見,情未了,恨無休?!彼龖涯钪襞c玄宗的情,傷心悲痛這些情不能重現(xiàn),心中念念不忘唐玄宗。她魂魄隨風(fēng)而飄,隨心而飄,“我楊玉環(huán)鬼魂,自蒙土地給與路引,任我隨風(fēng)來往。且喜天不收,地不管,無拘無系,煞甚逍遙。只是再尋不到皇上跟前,重逢一面?!痹诓唤?jīng)意之時,回到了與玄宗溫存之地“呀,原來就是西宮門首了?!笨梢姉钯F妃對愛情的執(zhí)著,即使生死也不能將其湮滅。正是因為情比金堅,感天動地,楊貴妃的愛情感動了天上的神仙,讓她和玄宗在仙界相逢,永在一起,“玉帝敕諭唐皇李隆基、貴妃楊玉環(huán);咨爾二人,本系元始孔升真人、蓬萊仙子。偶因小譴,暫住人間。今謫限已滿,準(zhǔn)天孫所奏,鑒爾情深,命居忉利天宮,永為夫婦。如敕奉行?!?/p>

從《梧桐雨》和《長生殿》中關(guān)于楊貴妃的愛情中可以比較出,《梧桐雨》中的楊是一個自私自利,貪圖享樂,用情不專,放蕩的女人,而《長生殿》中的楊是一個純潔專情的女人。兩部作品對楊貴妃的愛情方面的表現(xiàn)截然不同,正好塑造出楊貴妃兩個相反的人物形象。

三、在生死與國家安危之間的抉擇

馬嵬兵變,是李楊愛情破滅的直接原因。無論是《梧桐雨》還是《長生殿》都有相似的情節(jié),馬嵬驛兵變,楊貴妃被縊死,李楊二人陰陽相隔,原來的甜蜜的生活不復(fù)存在。但在面對生與死之時,白樸和洪寫出了迥然不同的楊貴妃形象。

在《梧桐雨》中,楊貴妃得知士兵兵變要求唐玄宗賜死自己,她首先想到的是不能死,求唐玄宗保住自己?!版啦蛔阆?,但主上之恩,不曾報得,數(shù)年恩愛,教妾怎生割舍?”楊貴妃表面說不舍與唐玄宗的“恩愛”,實(shí)質(zhì)上是怕死,求助唐玄宗,希望他能念及昔日的情愛,救自己一命。但唐玄宗已經(jīng)不能自保,“妃子,不濟(jì)事了,六軍心變,寡人自不能?!庇谑顷愋Y再次逼唐玄宗下命令“愿陛下早割恩正法”。楊貴妃慌了,用幾乎威逼的語氣道:“陛下,怎生救妾身一命?”但玄宗已無動于衷了,因為他已經(jīng)無法自保了,被迫下旨賜死楊貴妃。楊貴妃此時知道已經(jīng)無力回天了,對玄宗只有怨恨,“陛下好下的也!” 從整個被賜死的過程來看,楊貴妃并沒有想過國危當(dāng)前,自己能為這個國家做點(diǎn)什么,也沒有想過自己的死能激發(fā)士兵的戰(zhàn)斗士氣,能救國家于危難之中,更沒有為深受戰(zhàn)爭傷害的老百姓著想,她唯一想到就是自己的生命,足以看出她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性格。

而在《長生殿》中,得知自己將要被賜縊死,楊貴妃出于求生本能而哀求于玄宗,“陛下啊,事出非??绑@詫。已痛兄遭戮,奈臣妾又受波查。是前生事已定,薄命應(yīng)折罰。望吾皇急切拋奴罷,只一句傷心話……”在士兵的再三挾迫下,楊貴妃明白了玄宗的無奈和猶豫不決,便決定為愛獻(xiàn)身,“臣妾受皇上深恩,殺身難報。今事勢危急,望賜自盡,以定軍心。陛下得安穩(wěn)至蜀,妾雖死猶生也。算將來無計解軍嘩,殘生愿甘罷,殘生愿甘罷!”此時的楊貴妃是不怕死的,她甘愿為玄宗舍棄生命,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犧牲的女子形象。

綜上對比,《梧桐雨》和《長生殿》中的楊貴妃形象迥然不同,一個是放蕩,自私自利,頗有心計,貪生怕死的形象;一個是純潔,用情專一,勇于犧牲自己的形象。無論是哪個形象的楊貴妃,都在文學(xué)史上留下燦爛一筆。

參考文獻(xiàn):

[1]洪.長生殿[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3.

[2]顧倉.元人雜劇選[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8.

[3]王季思.中國古代戲曲論集[C].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

[4]譚帆,楊坤.長生殿選評[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呂樹坤.沉醉東風(fēng)[C].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6]姜曉光.淺談長生殿和梧桐雨的異同[J].文學(xué)研究,2011(02).

作者簡介:

篇3

關(guān)鍵詞:《長生殿》;洪升;言情觀;情悔

洪升是清代的戲曲大家,其創(chuàng)作特點(diǎn)一向很明朗,即對“情”字的重視?!堕L生殿》就是一部“專寫釵盒情緣”之作,描寫了唐明皇李隆基與楊貴妃玉環(huán)的愛情故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洪升這里說的“情”,既指男女之間的愛情,也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謂的忠厚情誼。

“情在寫真,義取崇雅”

洪升將對明末清初的傳奇創(chuàng)作中形式主義“虛情”的憤懣轉(zhuǎn)化為對“真情”的追逐,最終完成了《長生殿》這部“情在寫真,義取崇雅”的傳奇之作。“情在寫真”,表示出對真情真愛的理想追求,“義取崇雅”,意味著用雅正的詩化意境取代粗鄙惡俗的風(fēng)月描寫。

關(guān)于“真情”,《長生殿》中著墨最多的自然是李隆基與楊玉環(huán)的愛情描寫。這種“真”是藝術(shù)上的“真”。一方面,洪升有選擇性安排歷史史實(shí),“凡史享穢語,概刪不書,非曰匿瑕,亦要諸詩人忠厚之旨云爾”。另一方面,洪升特意美化了“楊貴妃”的角色,將她成功改造為一個美麗、多才、深情且果敢的癡情女子。此舉的目的,自然是宣揚(yáng)李、楊二人真摯專一的愛情?!扒椤弊忠搀w現(xiàn)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忠厚情誼上和愛國主義上。一方面它通過李、楊的愛情悲劇而勸戒統(tǒng)治者,批判“窮奢極欲,必禍敗隨之”的主義傾向。另一方面它還發(fā)出了“興亡之嘆”,寄寓了深層的愛國主義情感。但“臣忠子孝,總由情至”這點(diǎn)是維護(hù)封建倫理道德的,應(yīng)該受到批判。

“感金石,回天地”

洪升強(qiáng)調(diào)“有情”,摒棄“無情”。他認(rèn)為人應(yīng)“有情”,這種真摯的情感可以“感金石,回天地”。這在《長生殿》里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當(dāng)李隆基為了愛情,表示“堂堂天子貴,不及莫愁家。難道把恩和愛,霎時拋下”;當(dāng)楊玉環(huán)和李隆基互訴離別之情,說,“臣妾受皇上深恩,殺身難報。今事勢危急,望賜自盡,以定軍心。陛下得安穩(wěn)至蜀,妾雖死猶生也”,李隆基更加感到了這種情的珍貴,“妃子說那里的話!你若捐生,朕雖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則甚!寧可國破家亡,決不肯拋舍你也”;當(dāng)楊玉環(huán)自請賜死時表白,“百年離別在須臾,一代紅顏為君盡!”,“我一命兒便死在黃泉下,一靈兒只傍著黃旗下”。往往是在生死離別的關(guān)頭,則更能顯出“情”的偉大力量。

而當(dāng)一個國家即將覆滅之際,“有情”之人對國家和民族秉有“感金石,回天地”之愛國之情才能更好地流露出來,比如郭子儀救君民于水火的大智大勇、雷海青舍生取義的壯烈行為、郭從謹(jǐn)遮道送飯的忠義表現(xiàn)、李龜年的亡國之痛和故國之思等?!堕L生殿》還塑造了一群“無情”之人,如楊國忠、安祿山之流。他們只有假情、惡情和對權(quán)力的野心,最后也就成了叛臣賊子,落得遺臭萬年的后果。

“凈化說”

“情”能通過自我反省、自我升華,使感情得到過濾和凈化,即“情悔”。 在《長生殿》中這種“情悔”思想主要表現(xiàn)為李、楊人格的自我完善以及兩人之間情感的自我凈化、超越和升華。李、楊完美真摯的愛情在《定情》一出奠定了情真意切的基礎(chǔ),在《密誓》一出終達(dá)到了專一不二的品格。但楊貴妃把這種愛情的排它性施之于享有一夫多妻特權(quán)的唐明皇,這必然就鑄定了他們之間的矛盾?!榜R嵬之變”后,楊玉環(huán)通過“情到真時,萬劫還難朽”的努力,最終達(dá)到“死生仙鬼都經(jīng)遍,直作天宮并蒂蓮”。李隆基則歷經(jīng)“精誠積歲年,說不盡相思累萬千”和“牢守定真情一點(diǎn)無更變”,最后得以“證卻長生殿里盟言”?!耙换谀芙倘f孽清”,實(shí)際上就是愛情的自我凈化和道德的自我完善。“情悔”也顯示出了洪升純正、溫良的內(nèi)心。

通觀《長生殿》,洪升從“情”字出發(fā),強(qiáng)調(diào)在“真情”的基礎(chǔ)上發(fā)揮創(chuàng)新,讓感情上升到最美輪美奐的凈化境界。他還將生死之戀用來揭示“情”的超時空性和表現(xiàn)對情感自由的追求,這給中國古代戲曲的愛情境界提供了新的典范和深遠(yuǎn)的影響。

參考文獻(xiàn):

[1]洪之則.湯顯祖集·附錄[M].昭代叢書·三婦評牡丹亭雜記[M].

[2]郭英德.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4.1.

篇4

“序”有作者自序和旁序兩種,旁序一般多出自師友或名家。這種序通常冠以作序者的姓氏,寫序的人并在文末署名。以1958年版的《長生殿》⑴為例,書后附“徐序”、“吳序”、“汪序”、“毛序”四序,文末署名分別為“長洲同學(xué)弟徐麟(靈昭)題”、“同里弟吳人(舒鬼)題”、“同里門人汪灝菔丁薄Q芯肯非著作的序,是研究戲曲史及戲曲理論尤其是戲曲批評史的重要文獻(xiàn)參考資料。從自序中可以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jī)與創(chuàng)作過程,從旁序中則可以了解與作者或作品相關(guān)的流傳、影響、藝術(shù)特點(diǎn)等等,可以透射出難得的戲曲理念。本文以《長生殿》的幾篇序為例,吉光片羽式地來分析其中所體現(xiàn)出的戲曲批評理念,以達(dá)到對文本的深入理解。

一、文論觀

《長生殿》“徐序”云:“或用虛筆,或用反筆,或用側(cè)筆、閑筆,錯落出之,以寫兩人生死深情,各極其致?!边@“虛筆”“反筆”“側(cè)筆”“閑筆”等,皆為文學(xué)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慣常手法。所謂“虛筆”即與實(shí)筆相對,以不言而言之的手法,未寫出的部分由讀者去想象完成,如魯迅小說《藥》中對夏瑜的描寫就屬虛寫?!皞?cè)筆”本是繪畫用語,相對于中鋒用筆而言,即側(cè)面描寫。“反筆”和正筆相對,指構(gòu)思從反面切入,欲擒故縱以體現(xiàn)“睹影知竿”之妙?!伴e筆”是明清小說評點(diǎn)中常用的術(shù)語,金圣嘆在評《水滸傳》21回說:“寫柴進(jìn)殷勤,累幅不盡,故特從閑處著筆,作者真正才子?!雹崎e筆的功能很多,起到對內(nèi)容的輔助映照和交代上文的作用。

吳儀一評《長生殿?楔游》云:“行文之妙,更在用側(cè)筆襯寫。如以有人盛麗,映出明皇,貴妃之縱佚;以遺鈿墜舄,映出三國夫人之奢,并祿山之無狀,國忠之陰險,皆于虛處傳神。觀者當(dāng)思其經(jīng)營慘淡,莫徒賞絕妙好辭也?!雹怯玫絺?cè)筆和虛筆的還有《賄權(quán)》、《傍訝》、《進(jìn)果》、《偵報》、《窺浴》等出,從側(cè)面虛寫出了安祿山造反的可能、楊貴妃的美貌與嬌奢、因楊的“嬌癡性”而與虢國夫人和梅娘娘發(fā)生不快、皇帝和貴戚的窮奢極欲、唐明皇為博妃子一笑而造成的民怨和潛伏的亡國危機(jī)等等。又如第十四出的《偷曲》看似無用,只是寫一小生李暮偷聽得《霓裳》仙曲,但這卻為第三十八《彈詞》一出他與李龜年的邂逅設(shè)下伏筆。第三十六出的《看襪》寫了一個在馬嵬坡?lián)斓綏钯F妃一只錦襪的王嬤嬤,即用側(cè)筆寫了楊貴妃的嬌柔美好、人民對楊貴妃死去的態(tài)度,也為四十三出《改葬》的獻(xiàn)襪、守墓打下埋伏。在《長生殿》中的反筆如第七出從楊氏姐妹口中得知楊貴妃在宮里忤逆圣上而被送歸丞相府,李、楊愛情遭受第一次的挫折與考驗,第八出《獻(xiàn)發(fā)》寫了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和楊貴妃對唐玄宗的留戀,才有了第九出《復(fù)召》中的:“從今識破愁滋味,這恩情更添十倍?!雹群竺胬?、楊的愛情走向《絮閣》、《密誓》,最后到生離死別后的《仙圓》。

古代文人對《長生殿》序評的另一文論觀點(diǎn)是對“情”的肯定。在《長生殿》例言中洪N自己也說:“棠村(梁清標(biāo))相國嘗稱予是劇乃是一部鬧熱《牡丹亭》,世以為知言?!敝苑Q洪N的《長生殿》是鬧熱的《牡丹亭》,重要原因就是兩部作品對情的肯定。這在序中多有論述。如《汪序》評《長生殿》云:“今古情緣,非茲誰屬?”王廷謨《〈長生殿〉序》評云:“何其多情也!多情而出于性,殆將有悟于道耶。然歡娛之詞少,悲哀之詞多,P思其深情而將至忘情,以悟情之即性即道耶。噫嘻異哉!此所謂心合乎天,而發(fā)于真者耶。”⑸王廷謨以能論文而自負(fù),隨手翻開《長生殿》的《定情》一出,感其情真而一口氣讀完發(fā)了以上的感慨。由詩到詞、到曲的藝術(shù)發(fā)展觀,必然影響曲論基礎(chǔ),這在明清的劇話、曲話、曲論中多有論述,均強(qiáng)調(diào)曲的言情表心特性。明代馮夢龍云:“文之善達(dá)性情者無如詩,三百篇之可以興人者,唯其發(fā)于中情,自然而然故也。自唐人用以取士,而詩入于套;六朝用以見才,而詩入于艱;宋人用于講學(xué),而詩入于腐;而從來性情之郁,不得不變而之詞曲?!雹首鳛樵~余的戲曲自然是善達(dá)性情的,詩言志抒情自然體現(xiàn)于曲中,產(chǎn)生原因是感于物?!丁撮L生殿〉毛序》云:“才人不得志于時,所至詘抑,往往借《鼓子》、《調(diào)笑》為放遣之音。原其初,本不過自攄其性情,并未嘗怨天尤人。而人之嫉之者,目為不平,或反因其詞而加詘抑焉。然而,其詞則往往藉之以傳?!?/p>

朱彝尊在《〈長生殿〉序》中云:“錢塘洪子P不得志于時,寄情詞曲,所作《長生殿》傳奇。”⑺清人朱襄作序云:“P思懷才不得志于時,胸中郁結(jié)不可告語,偶托樂府,遂極其筆墨之致以自見?!雹毯鷺s序云:“故心之所發(fā),動人最切?!雹?/p>

與表“情”相關(guān)的是“說教”論。古代文論中對“教化”的強(qiáng)調(diào),同時也體現(xiàn)于戲曲中。《〈長生殿〉徐序》云:“予愛其深得風(fēng)人之旨。”“吳序”也說:“是劇雖傳情艷,而其間本之溫厚,不忘勸懲?!焙镹在自序中也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觀點(diǎn):“凡史家穢語,概削不書,非曰匿瑕,亦要諸詩人忠厚之旨云爾。”他所說的“忠厚之旨”即是這種教化觀的體現(xiàn)。

二、史論觀

明人祁彪佳在《〈遠(yuǎn)山堂曲品〉敘》中云:“予操三寸之律,為詞場董狐,予則予,奪則奪。一人而瑕瑜不相掩,一帙而雅俗不相貸,誰其能幻我黎丘哉!”⑽春秋晉國的太史董狐,以秉筆直書著名。這種觀點(diǎn)正是戲曲史論觀的體現(xiàn),即追求實(shí)事求是。《長生殿》講述的是眾人皆知的李、楊故事,取材于真實(shí)的歷史人物,用史論觀評述《長生殿》是必然的?;仡櫋堕L生殿》百年研究,關(guān)于主題的研究是學(xué)者爭論的熱門,有:愛情主題說、政治主題說、雙重主題說,最后到八十年代后主題論發(fā)生變遷為“情”與“史”的辯證。⑾

歷史上的文人如何品讀《長生殿》的歷史真實(shí)與藝術(shù)真實(shí)呢?從序中可知一二。如《〈長生殿〉朱襄序》云:“其文(指《長生殿》)雖為P思之文,而其事實(shí)天寶之遺事,非若《西廂》、《琵琶》、《牡丹亭》者,皆子虛無是之流亞也。”⑿《〈長生殿〉胡序》也云:“洪君P思客長安,衍明皇妃子事,曰《長生殿》,紀(jì)實(shí)亦原始也,一時紙貴都下。”⒀從朱襄、胡榮的序中可以知道,作者寫《長生殿》一劇是有所本的?!丁撮L生殿〉吳序》亦云:“近客長安,采摭天寶遺事,編《長生殿》戲本。芟其穢,增益仙緣。亦本白居易、陳鴻《長恨歌傳》,非臆為之也?!眳鞘骧D序文很清楚地點(diǎn)明作者創(chuàng)作該劇的“本”與創(chuàng)新。洪N自序又云:“覽白樂天《長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劇,輒作數(shù)日惡。南曲《驚鴻》一記,未免涉穢。從來傳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場;而近乃子虛烏有,動寫情詞贈答,數(shù)見不鮮,兼乖典則。因斷章取義,借天寶遺事,綴成此劇。”

洪N不滿前人創(chuàng)作的子虛烏有手法,動輒寫情,在處理歷史真實(shí)與藝術(shù)真實(shí)時,使歷史上的主要人物如唐明皇、楊貴妃、梅妃、安祿山等,主要事件馬嵬坡等都保持原貌。運(yùn)用了主次兩條線索來寫劇情,突出寫了唐明皇政治上的昏庸與愛情上的專情。梅妃事件、虢國夫人情事等,影響唐明皇形象的均采用暗場來寫,而把寫作重點(diǎn)放在這些事件對李楊二人感情的影響上。正如《〈長生殿〉朱彝尊序》云:“……匪直曲律之精而已。其用意一洗太真之穢,稗觀覽者只信其為神山仙子焉?!雹伊硗庖粭l線索寫了與安史之亂有關(guān)的奸相楊國忠、叛將安祿山、忠將郭子儀、義士雷海青、樂工李龜年等人。在馬嵬坡之后,重點(diǎn)寫了唐明皇對妃子的思念,后半部分純是圍繞李、楊的仙緣所寫,并以最后大團(tuán)圓結(jié)束。

三、觀演論

在我國古典戲曲理論中,特別重視戲曲的演出功能,明代王驥德指出好的戲曲作品是:“可演可傳,上之上也?!雹永顫O也說:“填詞之設(shè),專為登場。”⒃要求古典戲曲適合舞臺演出,這是它區(qū)別于文學(xué)文本的重要之處,這就表現(xiàn)為追求曲律諧合、表演場面冷熱相濟(jì)、注重演出效果及觀眾的反映等方面。

序中評說演出效果的,如《〈長生殿〉徐序》云:“一時朱門綺席、酒社歌樓,非此曲不奏,纏頭為之增價?!薄丁撮L生殿〉胡序》云:“P思此劇不惟為案頭書,足供文人把玩。近時燕會家糾集伶工,必詢《長生殿》有無?!雹铡丁撮L生殿〉尤序》云:“一時梨園子弟相搬演,關(guān)目既巧,裝飾復(fù)新,觀者堵墻,莫不俯仰稱善?!边@些寥寥幾筆的記載,生動道出了當(dāng)年演出的盛況。

論說聲律的如《〈長生殿〉吳序》云:“P思句精字研,罔不諧葉。愛文者喜其詞,知音者賞其律。以是傳聞益遠(yuǎn),畜家樂者攢筆競寫,轉(zhuǎn)相教習(xí)。優(yōu)伶能是,升價什佰?!薄丁撮L生殿〉汪序》云:“聲傳水際,淵魚聽而聳鱗;響遏云端,皋禽聞而振羽。曲調(diào)之工,疇能方駕。”《〈長生殿〉朱襄序》云:“故其音悠揚(yáng)婉轉(zhuǎn),而出于歌者之喉,聽者但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⒅古代戲曲聲律是戲曲得以流傳的關(guān)鍵。古人對《長生殿》評價之高,自然與聲律的優(yōu)美易唱有關(guān)。

難得的是在《〈長生殿〉毛序》中還記載了當(dāng)時洪N因《長生殿》獲罪整個事件的前后。序云:“越一年(指《長生殿》演出后一年)有言日下新聞?wù)?,謂為長邸第,每以演《長生殿》曲,為見者惡。會國恤止樂,其在京朝官大紅小紅已浹日,而纖練未除。言官謂遏密讀曲大不敬,賴圣明寬之,第褫其四門之員,而不予以罪。然而京朝諸官則從此有罷去者?;蛟唬I吨芮匦小菲渥匀∫?;滄浪無過,惡子美,意不在子美也。今其事又六七年矣??滴跻液?,子醫(yī)痹杭州,遇P思于錢湖之濱。道無恙外,即出其院本,固請予序。曰:予敢序哉!雖然,在圣明固宥之矣。”

從中我們可知,洪N因《長生殿》演出受罪的原因很多,因“遏密”國喪期間唱戲,只是表面現(xiàn)象,該戲演出不全是因為冒犯了當(dāng)時的權(quán)勢之人,不然不會有“惡子美,意不在子美”的說法。

以上關(guān)于《長生殿》序的諸多評述,從三個方面可以看出各自的觀點(diǎn),其中文論觀明顯多于史論與觀演論。這是由于評論者大多是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如尤侗、朱彝尊、朱襄、王廷謨、毛奇齡等,他們或深受儒學(xué)熏染,或從事纂修史書的工作,偶爾也有不經(jīng)意的演劇論。但多數(shù)見出演劇真理的是胡榮、徐靈昭、吳舒鳧等一些生卒年事跡不是很詳細(xì)的人。這也說明,清初運(yùn)用戲曲演劇論品評戲曲還不是很自覺很時興,但文論卻發(fā)展到很成熟的程度。

⑴⑷洪N著,徐朔方校注《長生殿》,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8年5月第一版,以下未標(biāo)明序出處者均出自此書。

⑵曹方人、周錫山著《金圣嘆全集之貫華堂第五才子書水滸傳(上)》第337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

⑶劉漢光《戲曲意境論概說》,《藝術(shù)百家》,2004年第5期。

⑸⑹⑺⑻⑼⑿⒀⒁⒄⒅吳毓華《中國古代戲曲序跋集》,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8月第一版。

⑽《遠(yuǎn)山堂曲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六),第5頁,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7月。

⑾李舜華《世紀(jì)回眸:洪N與〈長生殿〉的研究》,《北京社會科學(xué)》,2001年第2期。

篇5

我敬佩屈他,因為他有一顆偉大的愛國心,我敬佩秦始皇,因為他統(tǒng)一了中國,我敬佩狄仁杰,因為他正直,我敬佩李世民因為他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

遨游在歷史的王國,使我的胸懷變得如此寬廣,使我的心變得如此寧靜,遨游在歷史的王國中仿佛就入身處一個大草原。你可以聽到將士帶兵殺敵,你可以看到匈奴被趕出中原,你甚至可以摸到那將軍的汗血寶馬。

我也不知我從何時變得如此喜歡歷史?也許是它本身就有許多吸引我之處。在這里可以看到朝代的由盛轉(zhuǎn)衰,可以看到玄武門之變,可以看到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傳奇人生,可以看到楊貴妃與唐玄宗的悲慘的愛情故事.......

也許歷史就是如此神奇,在史官的筆下記載著一個個朝代的事情,也就是在這里我認(rèn)識了李世民,秦始皇,武則天等的傳奇故事。

在我跟歷史為友的時間里,我認(rèn)識到了歷史并不是呆板的,而是靈活的,在歷史的世界里,我曾經(jīng)為它哭過,曾經(jīng)為它哭泣過,曾經(jīng)為它驕傲過......

篇6

關(guān)鍵詞:下場詩;集唐詩;《牡丹亭》;《長生殿》

中圖分類號:J809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下場詩又稱“落詩”、“落場詩”,是明清傳奇劇本體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每出戲的末尾由人物下場時念誦的幾句韻語,一般用以概括劇情、突出重要場景和造成期待等。明清傳奇的下場詩沿自宋元南戲,在文人作家筆下逐漸定型,最標(biāo)準(zhǔn)的形式是由四句韻語組成.形同一首絕句。劇作家們由喜歡借用古語和古詩,最后集中到完全采用唐詩句,形成下場詩中很引人注目的“集唐詩”。曲論家對這種現(xiàn)象詬病不已,文人劇作家卻十分熱衷,形成一個矛盾卻有趣的現(xiàn)象。那么,明清傳奇中的下場集唐詩是如何發(fā)展定型的?應(yīng)該如何評判它的是非功過?本文嘗試對此作粗淺的探索。

王驥德《曲律》中說:“落詩亦惟《琵琶》得體,每折先定下古語二句,卻湊二語其前,不惟場下人易曉,亦令優(yōu)人易記。自《玉塊》易詩語為之,于是爭趨于文。邇有集唐句以逞新者,不知喃喃作何語矣?!弊髡吒爬ǔ鱿聢鲈姷娜N類型,這是符合明清傳奇下場詩的演變情況的。試以毛晉所編《六十種曲》為例進(jìn)行具體的分析。《六十種曲》作為我國篇幅最大、流傳最廣的一部戲曲選集,所收60種戲曲中除去《北西廂》一部雜劇,《琵琶記》、《荊釵記》、《殺狗記》、《白兔記》、《幽閨記》等一向被目為戲文外,共有54出傳奇,據(jù)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可知,作于生長期的有15部,勃興期的有39部。這54部傳奇已經(jīng)可以涵蓋傳奇下場詩的所有類型。傳奇下場詩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通俗型,以俚語、自作語為主,即王驥德所說的“先下古語二句,卻湊二語其前”,形式比較粗糙;二是雅俗混雜型,已多采用唐詩句,但仍有大量俚俗語,且形式參差不齊;三是雅致型,集句詩幾乎完全取代俗語和自湊語。具體情況看下面列表:

由上表可以發(fā)現(xiàn):

(一)下場詩經(jīng)歷了一個句式、句數(shù)和語句的篩選淘汰過程。由句數(shù)和句式的參差不齊逐漸統(tǒng)一到整齊的七言四句形式;由廣泛雜采古詩、古語到講求采用不同的唐詩句。

(二)對下場詩的加工改造從生長期就已開始。粱辰魚、邵燦、鄭若庸、高濂、張鳳翼等人開創(chuàng)了傳奇中的文詞一派,“自《香囊記》以儒門手腳為之,遂濫觴而有文詞家一體。近鄭若庸《玉i記》作,而益工修詞,質(zhì)幾盡掩。”文人參與創(chuàng)作傳奇,講求典雅精致,逐漸注詩語文辭入傳奇,初步改造了下場詩的濫俗和粗糙。

(三)集句詩一直沒有完全統(tǒng)一下場詩。盡管文詞派在生長期就已著手雅化傳奇,但即使到勃興期中三種類型的下場詩仍然并存,彼此難分伯仲。這主要與作家們的創(chuàng)作觀念相關(guān)。戲曲的本色一向被定為通俗易曉,與含蓄蘊(yùn)藉、講求韻外之致的詩文雅文學(xué)涇渭分明。曲論家一再強(qiáng)調(diào)戲曲的這種“本色”。“曲始于胡元,大略貴當(dāng)行不貴藻麗。其當(dāng)行者日本色。蓋自有此一番材料,其修飾詞章,填塞學(xué)問,了無干涉也。”堅持戲曲本色當(dāng)行的劇作家會注意作品的演出效果,追求讓受眾喜聞樂見的藝術(shù)效果?!皞髌嬷w,要在使田紅女聞之而然喜,悚然懼;若徒逞其博洽,使聞?wù)卟唤鉃楹握Z,何異對驢而彈琴乎?”而文詞派的劇作家則堅持“言之無文,行而不遠(yuǎn)”,去俚腐而致藻麗博洽。于是本色派傳奇中的下場詩會堅持一貫的樸質(zhì)通俗,文詞派的下場詩則在改造雅化的路上越走越遠(yuǎn),由起初的“雅俗混雜”發(fā)展到“雅致”,直至定型為四句七言集唐詩。

堅持本色當(dāng)行的劇作家使用的語言直白曉暢,能夠讓受眾喜聞樂見。下場詩達(dá)到了“場下人易曉,優(yōu)人易記”的效果。通俗型傳奇下場詩中俗語俗句的隨處可見也就再自然不過。象“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遇飲酒時須飲酒,得高歌處且高歌”、“奉勸世人行好事,舉頭三尺有神明”、“夫妻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等等,都是流傳眾口、耳熟能詳?shù)恼Z句,它們或出自小說筆記,或采自佛道語錄,或來自童蒙讀物,范圍特別廣泛。另一方面,下場詩中的詩句從唐詩、宋詩到民歌、宋詞都有引用,但往往只局限在幾首幾句。譬如“門闌多喜色,女婿近成龍”(杜甫《李監(jiān)宅》)、“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春風(fēng)當(dāng)自嗟”(歐陽修《再和明妃曲》)、“今宵剩把銀缸照,猶恐相逢在夢中”(晏幾道《鷓鴣天》)等等,都在傳奇中頻繁出現(xiàn)以至濫俗,這樣就很難保證每一次使用都能準(zhǔn)確恰當(dāng)?shù)仄鸬较聢鲈姷目偨Y(jié)或提示作用。試以“今宵剩把銀缸照,猶恐相逢是夢中”為例,它出自晏幾道的《鷓鴣天》詞的下半闕,描寫久別的戀人再次重逢的喜悅之情,實(shí)際上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闌還秉燭,相對如夢寐”一聯(lián),歷來為人稱道。這兩句也受到傳奇作者的青睞。他們在傳奇中反復(fù)使用,往往根據(jù)劇情先自湊兩句,再綴此兩句,構(gòu)成一出的下場詩。下面是《六十種曲》中的幾個例子:

粱辰魚《浣紗記》第十九出“放歸”:自遇烽煙霸業(yè)空,三年流落似飄篷。今宵勝抱銀缸照。猶恐相逢在夢中。

陸采《明珠記》第二十出“贅蘋”:百歲歡娛今始同,勸君且莫嘆西東。今宵勝把銀缸照,猶恐相逢在夢中。

湯顯祖《紫釵記》第五十二出“劍合釵圓”:薄命回生得俊雄,感恩積恨兩無窮。今宵勝把銀缸照,猶恐相逢在夢中。

朱鼎《玉鏡臺記》第三十八出“賞雪”:暴虎當(dāng)年罹鞠,一朝脫悔喜重重。夜來剩把銀缸照,猶恐相逢在夢中。

袁于令《西樓記》第三十八出“會玉”:何處飛來錦繡叢,新歡舊愛兩無窮。今宵剩把銀缸照,猶恐相逢在夢中。

汪廷訥《獅吼記》第三出“訪友”:準(zhǔn)擬今春樂事濃,休教枉卻一東風(fēng)。樽前剩把銀缸照,猶恐相逢在夢中。第十四出“贈妾”:喜得雙仙駕彩虹,臨歧含淚別恩東。今宵試把銀缸照,猶恐相逢在夢中。

沈鯨《雙珠記》第三十出“遇兄”:敕降仙姬下九重,笑啼交集敘行蹤。今宵剩把銀缸照,猶恐相逢在夢中。

此外,崔時佩、李景華《南西廂>第二十七出“佳期”;范受義《尋親記》第三十二出“尋親記”;沈Z《義俠記》第六出“旌勇”;徐霖《繡襦記》第三十九出“父子萍逢”;王玉峰《焚香記》第五出“允諧”;張四維《雙烈記》第十二出“就婚”;無名氏《四賢記》第三十六出“尋親”等劇中同樣如此,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征引。很顯然,上述下場詩大多數(shù)并不能很好地表達(dá) 劇情,四句截然分作兩節(jié),缺少必要的關(guān)聯(lián),描寫重逢之喜的“今宵”兩句成為地道的擺設(shè),頻繁的出現(xiàn)已經(jīng)使其變得俗不可耐。下場詩這種不避濫俗的創(chuàng)作距離成功完美傳達(dá)劇意相差實(shí)在太遠(yuǎn),更讓一些追求雅致的文人作家不能容忍?!吧舷聢鲈姡艘怀鲋冀K條理,倘用舊句、俗用草草塞責(zé),全本削色矣?!笨咨腥蔚呐u可謂代表廣大追求雅致作家的心聲。

文人參與傳奇創(chuàng)作,自然會把接受的雅文化帶入作品,更何況有些文人還著意對傳奇進(jìn)行“雅化”,加強(qiáng)劇本的文學(xué)意味和可讀性。文人通過雅化傳奇語言,將語言從鄙俚淺近改造成典雅綺麗,從而使傳奇能夠為尚雅的上層文人士大夫喜歡接受。這種“雅化”改造自然也波及到下場詩。從明代的傳奇劇本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下場詩的形式漸趨于整齊,從雜言到以五、七言為主,從后兩句引用詩句,到前兩句也時有引用,從完全的俗語到偶用成詩,最后到四句集句詩,引用詩句的比重不斷增加,征引的詩人也逐漸從幾個大詩人擴(kuò)展到大中小詩人。四句七言集唐詩是文人雅化下場詩的最后歸宿。湯顯祖《牡丹亭》就是一個范例。55出戲中除第一場開場、十六出無下場詩、最后一出大收煞八句以外,全部都是四句七言集唐詩,涉及唐代詩人104人,引用的范圍大大拓展。

之所以最后限定在集唐句,個中緣由應(yīng)該與有明一代的詩歌風(fēng)尚密切相關(guān)。明代詩歌流派疊興,但基本上都推重唐詩,鼓吹“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貶斥宋詩,“宋詩尚理,主于議論,而病于意興?!焙芏鄠髌孀骷揖褪沁@些詩歌流派的擁躉者。文詞派的興起與明代的詩歌風(fēng)尚更是密切相關(guān)?!白粤徊?粱辰魚)出,而始為工麗之濫觴,一時詞名赫然。蓋其生嘉、隆間,正七子雄長之會,崇尚華靡?!边@種詩歌風(fēng)尚下,傳奇作家選擇集唐詩而不是集宋詩、集宋詞也就再自然不過了。另一方面,宋詩相比唐詩更加的生活化,宋詞自不必說,這在崇尚本色的戲劇家那里或許會更加適合,本色的傳奇中仍不乏宋詩宋詞的句子,如歐陽修、寇準(zhǔn)等人的詩句被引用的頻率就很高。但到后來,作家們就有意避免除唐詩以外的其他詩句詞句,以求得典雅和諧。

集句詩作為古代文人的一種文字游戲,迎合了文人追逐才情,炫耀學(xué)識以求喝彩的心態(tài)。它的創(chuàng)作難度非常大,“按集句詩者,雜集古句以成詩也?!w必博學(xué)強(qiáng)識,融會貫通,如出一手,然后為工。若牽合附會,意不相貫,則不足以語此矣?!薄啊读猎~話》日:徐士俊謂集句有六難,屬對一也,協(xié)韻二也,不失粘三也,切題意四也,情思聯(lián)續(xù)五也,句句精美六也。賀裳曰:集之佳者亦僅一斑斕衣也。否則百補(bǔ)破衲矣。介甫雖工,亦未生動。沈雄日:余更增其一難,日打成一片,稼軒俱集經(jīng)語,尤為不易。”(可以想見,下場詩使用集句既要符合詩的審美標(biāo)準(zhǔn),又要貼合劇情發(fā)展,更是難上加難。很多下場集句詩就弊病百出,招來很多批評聲音,王驥德說其“不知喃喃作何語”;黃振說“上下場詩,前人多集唐句,文氣本不貫穿,不過拈一兩句與本出稍有沾染者入之,余皆閑文,且濫套可厭。”綜合看來,傳奇下場集句詩主要有三弊:一是四句雜湊,文氣難以貫通;二是語句晦澀難解,“不知喃喃作何語”;三是不能很好地貼合劇情,大量閑文“干卿何事”。但是劇作家既然選擇集句詩形式就會盡量避免這些為人詬病的地方。因此,下場集唐詩中工穩(wěn)出彩者也不乏例子?!赌档ねぁ泛汀堕L生殿》就是為人稱道的典范。

《牡丹亭》是湯顯祖最為得意和看重的一部傳奇。他自謂“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清暉閣批點(diǎn)《牡丹亭還魂記》卷首)。他曾極力反對他人的改動,將之與王維《雪里芭蕉圖》被改一事相提并論。《牡丹亭》下場集唐詩可圈可點(diǎn)的很多,僅以《驚夢》一出為例略作分析。此出描寫杜麗娘在花園中夢見與柳夢梅相遇的故事。四句詩作“春望逍遙出畫堂,間梅遮柳不勝芳??芍獎⑷罘耆颂?,回首東風(fēng)一斷腸。”此四旬平仄合律,構(gòu)成一首完整和諧的絕句詩,描寫春游的一種感受。第一句寫出游,出自張說《奉和圣制春日出苑應(yīng)制》詩;二句寫所看之景,出自羅隱《桃花》詩;三句四句抒情寫懷,出自許渾《早發(fā)天臺中巖寺度關(guān)岑次天姥岑》和韋莊《春陌二首》,絲毫不見牽合附會的痕跡,達(dá)到“如出一手”的藝術(shù)境界。放在傳奇中,此詩也與劇情非常貼和。第一句概括杜麗娘受到春景的觸發(fā)走出閨房到園中賞春。第二句寫杜麗娘所睹春色,其中又暗合柳夢梅的名字。三句與戲中柳夢梅吟誦的上場詩相照應(yīng),“鶯逢日暖歌聲滑,人遇風(fēng)情笑口開。一徑落花隨水人,今朝阮肇到天臺?!笨梢姕@祖將夢中相遇的柳夢梅與杜麗娘比作阮肇天臺遇仙女。而下場詩中的三句卻從杜麗娘口中發(fā)出,形容其好夢被母親驚斷與柳夢梅分開的過程,四句刻畫杜麗娘醒后的悵惘痛苦的心情。這樣詩句與風(fēng)華秀美的曲文相得益彰,共同構(gòu)成和諧完美的藝術(shù)境界,很難想象如果把它們替換成流傳眾口的俗語俗句將會是多么糟糕的一件事情。

作為“一部鬧熱牡丹亭”,《長生殿》在言情的主題上向湯顯祖看齊,在藝術(shù)形式上也直接步武《牡丹亭》,“罔敢稍有逾越”。除第一出“傳概”外,《長生殿》中下場詩全部采用集唐句,內(nèi)容上貼合劇情,形式上更加齊整,達(dá)到了極高的藝術(shù)水準(zhǔn)。如“傍訝”、“幸恩”、“復(fù)召”、“偷曲”、“舞盤”、“埋玉”等出都是值得稱贊的代表。試以“幸恩”一出為例作具體分析。春日禊游中,唐明皇對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楊貴妃因此醋意大發(fā),觸怒龍顏被譴出宮。此出寫虢國夫人回味被皇帝召見的獨(dú)自以及和韓國夫人的對話,突然聞報貴妃回家。與之相配的下場詩是“傳聞闕下降絲綸,出得朱門入戟門。何必君恩能獨(dú)久,可憐榮落在朝昏?!贝怂木浞謩e出自劉長卿《獄中聞收|京有赦》、賈島《上杜駙馬》、喬知之《折楊柳》和李商隱《槿花》。前二句敘說貴妃被譴回家的事件,三句點(diǎn)出被譴原因,四句感慨君恩無常,有敘有議,文氣貫通,暢達(dá)明白,與劇情配合無間。作者沒有具體寫楊貴妃被譴回家的具體過程,下一出開場直接寫其在家的情景,因此一定程度上這首下場詩又有串聯(lián)戲劇沖突的作用??梢姡凭涞倪\(yùn)用并未造成削足適履、東拼西湊的不良效果,恰恰相反,作者一樣可以自由驅(qū)使唐人詩句為己所用,使其與戲劇情節(jié)完美的融為一體。集句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弊端在這里都已被化于無形之中了。

篇7

關(guān)鍵詞:洪 《長生殿》 遺民情緒

中圖分類號:I207.3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洪的《長生殿》寫的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歷史故事,作者巧妙地將李隆基、楊玉環(huán)的愛情故事與安史之亂的政治現(xiàn)實(shí)結(jié)合起來描寫,通過這兩條線的交織,既寫他們沉迷愛情給政治帶來的悲劇后果,又寫政治悲劇釀成了他們的愛情悲劇?!罢剂饲閳?,弛了朝綱”,二者彼此糾結(jié),互為因果。正如清初的許多作品(如孔尚任的《桃花扇》)一樣,《長生殿》的背后,彌漫著作者洪深沉的遺民情緒。本文擬從《長生殿》的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過程以及具體的文本內(nèi)容來探討洪的遺民情緒。

一、創(chuàng)作背景

李、楊的故事受到歷代文人的注意,并通過多種文學(xué)形式進(jìn)行再創(chuàng)造,對李楊的態(tài)度也不盡相同。清初文壇,人們對李楊的態(tài)度主要表現(xiàn)為同情。明遺民朱一是的《雨霖鈴》寫道:“靈武中興日,華清寂寞時。上皇新度曲,唯有舊臣知?!雹俦憩F(xiàn)出對“失運(yùn)的天家”的眷戀之情。在戲曲中,清初作家對李楊形象的處理也多以正面為主,通常讓他倆充當(dāng)伯樂的角色,賞識提拔李白。比如尤侗、張韜的《清平調(diào)》都寫到了這一點(diǎn)。

為什么清初文壇如此同情這一對間接釀成安史之亂的帝妃呢?這與清初整個社會彌漫的遺民情緒有關(guān),清朝統(tǒng)治者入主中原后,民族矛盾一直得不到消除,在清初尤為高漲。在當(dāng)時的人們看來,安史之亂中的叛將安祿山、史思明是少數(shù)民族出身,很容易被當(dāng)做是民族矛盾,進(jìn)而同情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悲劇命運(yùn),正如清初王夫之所言:“天不佑玄宗,人不厭唐德?!雹?/p>

從洪自身來說,則與他的仕進(jìn)遭遇有關(guān)。洪(1645――1704),字思,號稗畦,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出生于世代官宦而沒落的縉紳之家,他出生的時候,清朝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建立,所以他并不算前朝遺民,但他曾受業(yè)于明遺民陸繁、毛先舒、朱之京等人,接受了正統(tǒng)的儒家教育,也受到他們遺民思想的熏染。應(yīng)該說,在洪的青少年時期,遺民思想對他的影響并不強(qiáng)烈,他還對清朝抱有幻想,聽從外祖父黃機(jī)的建議就學(xué)于北京國子監(jiān)就是明證。

然而,此后他一直科舉不第,做了約二十年的太學(xué)生康熙七年(1688)因未得官職,失望而歸,27歲前后,與父母失和,被迫離家別居,貧至斷炊??滴跏辏?673),他再度往北京謀生,此時,其父以事“被誣遣戍”,家境敗落,他在北京窮愁潦倒,寫了很多反映自身境遇的詩,如“移家失策寓長安,若問生涯便難”(《贈徐靈昭》);“八口總為衣食累,半生空溷利名場”(《省覲南歸留簡長安故人》); “遠(yuǎn)望窮高下,孤懷感廢興。白頭遺老在,指點(diǎn)十三陵”(《京東雜感》)。在《京東雜感》中,已表露出了眷戀舊朝的情緒。他還寫了《長安》詩,有“棋局長安事,傍觀迥不迷。黨人投遠(yuǎn)戍,故相換新顏”之句,深惡統(tǒng)治集團(tuán)內(nèi)部傾軋與朝政翻覆,對社會現(xiàn)實(shí)有了較深的認(rèn)識。

此外,他的詩中所流露出的失望尤其值得注意,“逃卻高名遠(yuǎn)俗塵,披裘澤畔獨(dú)垂綸”(《釣臺》);“君問西陵陸講山,飄然一缽竟忘還。乘云或化孤飛鶴,來往天臺雁蕩間”(《答友人》)。這種失望乃至想要退隱的的情緒反映出了他仕進(jìn)之夢的破滅,對清朝幻想的破滅。他知道清朝終究是壓制漢族知識分子的。同時,清初滿清貴族圈地的暴行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又讓他看清了統(tǒng)治者的本質(zhì),于是他會不由自主地懷念起舊朝、舊君。聯(lián)系到當(dāng)時文壇上對李、楊的態(tài)度,他便以感慨系之,歷經(jīng)十年寫成了《長生殿》。

二、“三易其稿”的創(chuàng)作過程

洪曾自述該劇情節(jié)的提煉過程:

“憶與嚴(yán)十定隅坐皋園,談及開元、天寶間事,偶感李白之遇,因作《沉香亭》傳奇。尋客燕臺,亡友毛玉斯謂排場近熟。因去李白,入李泌輔肅宗中興,更名《舞霓裳》,優(yōu)伶皆久習(xí)之。后又念情之所鐘,在帝王家罕有,馬嵬之變,已違夙誓,而唐人有玉妃歸蓬萊仙院、明皇游月宮之說,因合用之,專為盒情緣,以《長生殿》題名,……蓋經(jīng)十余年,三易稿而始成。”③

從這段材料可知《長生殿》的創(chuàng)作過程。第一稿寫于杭州,劇名《沉香亭》,以李白的遭遇為中心,約于康熙十二年(1673)前完成,此時的洪29歲,又處于一個科舉不第懷才不遇的境地,這一題材的選擇,反映了他當(dāng)時的心理狀態(tài)。第二稿寫于移家北京之后,他在例言中說的“排場近熟”,就是情節(jié)俗套缺乏新意,因為屠隆寫過類似的作品《采毫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稿中作者對李楊情緣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由《沉香亭》到《舞霓裳》,可以看出洪已經(jīng)把對這段歷史的認(rèn)識從個人的身世感懷上升到對國家命運(yùn)和歷史興亡的思索。

第三稿為最后定本,他去掉了李泌輔佐肅宗中興的情節(jié),并吸取唐代“玉妃歸蓬萊仙院、明皇游月宮之說”,寫盒情緣,題名《長生殿》。李楊故事因其深邃的歷史內(nèi)蘊(yùn),自發(fā)生之時起便不斷有文人詠嘆,或行諸詩歌,比如杜甫的《哀江頭》、白居易的《長恨歌》;或行諸小說,比如陳鴻的傳奇《長恨歌》;或行諸戲劇,比如白樸的《梧桐雨》。洪正是繼承了白居易《長恨歌》的感傷與白樸《梧桐雨》的興亡之嘆而創(chuàng)作了《長生殿》。他在《長生殿?自序》中寫道:“余覽白樂天《長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劇,輒作數(shù)日惡?!薄拜m作數(shù)日惡”語出《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語王右軍曰:‘中年傷于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shù)日惡?!薄皭骸敝傅氖鞘謧?。洪在這段話中表明,他為這兩部作品所深深感動。其中,《梧桐雨》是身歷金元易代之變的白樸借以抒寫興亡之悲的,這應(yīng)給了洪很大的啟示。

十余年三易其稿,由最初的感于個人遭際,到后來的感嘆歷史興亡,再到眷戀舊朝,實(shí)際上是洪在尋找一個最合適的方式表達(dá)其難以言傳的內(nèi)心意蘊(yùn)的過程。

三、《罵賊》與《彈詞》

在《長生殿》劇本中,遺民情緒的體現(xiàn),主要集中在《罵賊》與《彈詞》兩出中?!读R賊》一出雷海青的唱詞中有“生克擦直逼的個官家下殿走天涯”④這類極其敏感的話。洪還用了大量篇幅強(qiáng)調(diào)安祿山的軍隊是“番人”“胡種”。比如《合圍》一出中寫道“這一員莽兀喇拳毛高鼻,那一員惡支沙雕目胡顏”, “連毛帶血肉生餐,笑擁著番姬雙頰丹,把琵琶忒楞楞彈也么彈”⑤,全是外族模樣。

《彈詞》中的《九轉(zhuǎn)貨郎擔(dān)》是清代觀眾最為熱衷的曲子,因為李龜年淋漓盡致的唱出了李楊愛情及唐朝樂極哀來的過程?!俺槐M興亡夢幻,彈不盡悲傷感嘆,大古里凄涼滿眼對江山”,曲中的蒼涼引起了清代觀眾的強(qiáng)烈共鳴。其中有一段曲文值得注意:

“六宮中朱戶掛蛸,御榻傍白日狐貍嘯。叫鴟也么哥,長蓬蒿也么哥。野鹿兒亂跑,苑柳宮花一半兒凋。有誰人去掃,去掃!玳??樟貉嗄鄡簰?,只留得缺月黃昏照。嘆蕭條也么哥,梁腥臊也么哥!染腥臊,玉砌空堆馬糞高。”⑥

這一支曲與《桃花扇》中的《余韻[駐馬聽?沉醉東風(fēng)]》有異曲同工之妙。這顯示出了洪與孔尚任類似的遺民情緒。

總之,《長生殿》作為一部清初戲曲名作,有著特定時代文學(xué)作品的歷史內(nèi)蘊(yùn)。洪與孔尚任一樣,都是通過劇本傳達(dá)出了他們眷戀舊朝的遺民情緒,這也是洪“可憐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xiàn):

①《明遺民詩》卷十四,569頁,中華書局1961年版

②《讀通鑒論》卷二十三,786頁,中華書局1975年版

③《長生殿?例言》,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3年版

④《長生殿?罵賊》,129頁,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3年版

篇8

昆曲的唱詞優(yōu)美洗練、文學(xué)性強(qiáng),雖與唐詩宋詞一脈相承,卻又有所不同。昆曲并不是供文人學(xué)士反復(fù)咀嚼的案頭文學(xué),而是勾欄瓦肆紅氍毹上的一次性演唱。由于觀眾的文化層次參差不齊,要使所有人都聽得明白,昆曲唱詞就需深入淺出、雅俗共賞,正如李笠翁所說:“詩文之詞采貴典雅而賤粗俗,宜蘊(yùn)藉而忌分明。詞曲不然,話則本之街談巷議,事則取其直說明言,凡讀傳奇而令人費(fèi)解或初閱不見其佳,深思而后得其所在者,便非絕妙好詞?!保ā堕e情偶寄》)。

昆曲與如今京劇或其他地方劇種的“板腔體”不同。板腔體以上下句為其音樂結(jié)構(gòu),七言或十言為其句式,卻對唱句的平仄、韻腳、長短沒什么限制,比較自由。而昆曲音樂是“曲牌體”,常用曲牌有三百余支,分屬不同宮調(diào),以同一宮調(diào)的曲牌組成一個“套數(shù)”,來表達(dá)一出戲的劇情內(nèi)容和人物情緒,但每支曲牌的字?jǐn)?shù)、句式、平仄、韻腳,都是有限制的。因此,理想的昆曲唱詞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一須符合音律,二須雅俗共賞,三須細(xì)膩、生動、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

在浩如煙海的明清傳奇(多為昆曲劇本)中,“曲文”(唱詞)是被公認(rèn)為寫得最好的,而且首推洪N的《長生殿》,全劇50出絕大部分符合上述標(biāo)準(zhǔn)。例如《哭像》一折中唐明皇唱的幾支曲――

[脫布衫]羞殺咱,掩面悲傷,救不得月貌花龐。是寡人全無主張,不合呵,將她輕放。

[小梁州]我當(dāng)時若肯將身去抵擋,未必他直犯君王??v然犯了又何妨,泉臺上倒博得個永成雙。

[么篇]如今獨(dú)自雖無恙,問余生有何風(fēng)光?只落得淚萬行、愁千狀,人間天上,此恨怎能償!

這幾支曲文純系白描,不用一典,看似尋常卻情致極深,將唐明皇在馬嵬坡兵變時無奈拋棄楊貴妃的痛苦、矛盾、悔恨心情極細(xì)膩、極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同時,它又嚴(yán)守音律、字字妥貼,沒有一絲受格律束縛的痕跡,似是人物心底流出一般――這,才是李笠翁所稱道的“絕妙好詞”。

像這樣“絕妙好詞”也散見于許多明清傳奇中,如《玉簪記?琴挑》中――

[朝元歌]長清短清,那管人離恨?云心水心,有甚閑愁悶?一度春來,一番花褪,怎生上我眉痕。云掩柴門,鐘兒罄兒在枕上聽。柏子座中焚,梅花帳絕塵。果然是冰清玉潤,長長短短,有誰評論,怕誰評論。

這是陳妙?;卮饡吮卣龝r的唱詞,文詞清新淡雅,口氣不亢不卑,每字每句都切合這位青年尼姑的身份和生活狀態(tài)。然而在她自我辯解的背后,又掩飾不住內(nèi)心的寂寞、苦悶和對塵凡的向往。按格律的要求,這支曲牌在“長清短清”和“云心水心”上都需二字一押韻,這里用得十分妥貼。最后兩句是疊句,作者僅改動了一字:“有誰評論,怕誰評論?!睂⒃~意更進(jìn)了一層。4支[朝元歌]連用為一套,支支精彩,待寫到最后,陳妙常唱出“我見了他假惺惺,別了他常掛心,看這些花陰月影,凄凄冷冷,照他孤零,照她孤零”,真令人擊節(jié)贊嘆,拍案叫絕。

被稱為“絕代奇才,冠世博學(xué)”的湯顯祖,其曲文常乖音律,自云:“予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彼脑~瑰麗,又喜用典,因此他的“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等名句曾被人批評過于曲折含蓄。

但湯顯祖并非曲曲如此。例如《尋夢》中杜麗娘唱――

似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

生生死死隨人愿,

便酸酸楚楚無人怨。

篇9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jī)半句多。到了高力士和楊貴妃那兒,面對玄宗皇帝身邊兩個深受寵愛的紅人,李白竟然不屑一顧,擺出了清高與傲慢,讓高力士脫靴,讓楊玉環(huán)研墨。這種性格使他愛憎分明,因此成就了一種鮮明迥異的個性,促成了他滿腹才華井噴式的展露,成就斗酒詩百篇的傳奇佳話。于是詩句之下,總是那樣的飄逸輕靈,似乎遠(yuǎn)離了塵埃,處處透視著不食人間煙火的奇妙。

遠(yuǎn)大的志向讓李白不甘平庸,專程趕往長安,希望得到明君的賞識,可是殘酷的現(xiàn)實(shí)換來的只有無盡的絕望,甚至心灰意冷。此時的唐朝早已不是開元盛世那般的清廉圣潔,唐玄宗已然一步步走向腐化奢靡的墮落深淵,因而賢臣遭到排擠,奸佞掌控朝政,一時間處處烏煙瘴氣,才華無處施展,所以只好裝瘋賣傻,以一種假清高的方式試圖依靠異類形象得到特別的關(guān)注。

終于,李白得到玄宗的重視,并且用隆重的方式將他請入宮廷,他以為自己成功了,至少離目標(biāo)越來越近了,可是后來他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過于樂觀,而這種心態(tài)的后果是心情極大反差后的更加的心灰意冷與麻木。一次次用酒將自己麻醉,對于唐玄宗要求的華麗詩句,只是帶著朦朧的睡眼一揮而就,然后繼續(xù)沉沉睡去。都以為他從此消沉,可是誰又明白其心中的苦澀與傷痛。

可是李白用這種方式捍衛(wèi)的自尊卻被誤解為恃才傲物,目中無人。于是在無盡的中傷詆毀下,他面臨的他是被貶低的命運(yùn)。雖然最終被賞賜黃金赦免,以后游歷中他把心酸與孤寂都寄托在了壯麗山川?!跋嗫磧刹粎?,唯有敬亭山”,看似那種坦蕩的胸懷,實(shí)際承載的卻是太多的放不下與牽腸掛肚,沒有知己相伴,獨(dú)處中,只好把滿腔愁緒訴說給敬亭山。獨(dú)自一人,凝望一座山峰,沉默良久,仿若塑像一般,傳遞的感覺是多么的落魄與孤獨(dú)。因而無論面對何種朝堂、何種境遇,唯一無法掩藏的都是那份對于江山社稷的滿懷赤誠與激情。

篇10

登上這座山

就可以成龍

登上這座山

就可以心想事成

于是

登龍山

在人們的心中

就是神

就是龍

就是吉祥的象征

登龍山

成了這片山水

神圣的

金頂

漢家王朝的子孫

劉秀來了

在登龍山

振臂一呼

打垮王莽

建立了東漢政權(quán)

光耀千古

登龍山

更加神奇

于是

有了一個更響亮的名字

龍登龍山

登龍山

穿越重重的歷史煙云

猶如一條巨龍

從遠(yuǎn)古奔騰而來

化山化峰

化為一道風(fēng)景

化為一片寶地

讓每一個登山的人

在這里

得到

龍的護(hù)佑

神的祝福

太極峽古廟遺址

殘磚斷瓦

一片匍匐在荒草下的

廢墟

在偏僻的山野

任歲月的荊榛和枝葉

覆蓋

偶爾

有一堆熄滅已久的灰燼

半截枯木的焦痕

記憶著一個背影

曾經(jīng)從這里走過的旅程

明滅的火焰

給過路者

多少前行的溫暖和安慰

荒野里的古廟遺址

一段風(fēng)化的記憶

沒有木魚的敲擊

也沒有晨鐘暮鼓

沒有人知道

神曾經(jīng)的模樣

昔日的香火

在過往者的心里

依然是一座神圣的廟宇

依然是生命的寄托和依賴

因為你是神廟

因為你是天地良心的標(biāo)尺

有一天

坍塌的殘磚碎瓦

全部融為時光之水

再沒有人記起

這里曾經(jīng)的神圣與輝煌

但你

依舊與這片土地相伴

與這片歲月相伴

在堆滿枯葉的泥土中

珍藏著一份虔誠與守候

讓生與滅

化為山脈和峽谷

化為巖石和溪流

守望與傾訴

山谷里的古廟遺址

一個神圣的

背影和腳印

太白崖

用一種山的姿態(tài)

一種君臨寰宇傲視蒼穹的姿態(tài)

一種把酒問青天任風(fēng)去風(fēng)來兮的姿態(tài)

用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氣度

詩仙太白

在這里

化為一座山峰

一座讓歲月仰望的山峰――

太白崖

不需要華山的險峻

不需要黃山的嶙峋

不需要泰山的巍峨……

太白崖

因為大唐的詩仙

因為天邊的一顆星辰

因為一座山峰的堅守

這片山水便多了幾多滄桑

幾多神奇

幾多話題

甚至

山巔的巖石

山巔的云霓

也多了幾分詩意的蒼黃與玄秘

太白崖的

便多了幾分尋味

太白崖的

便多了幾許大唐的威儀

太白崖

不再是一座山峰

是醉臥長天的詩神

讓一個風(fēng)起云涌的時代

在這里

化山化石化風(fēng)化云

化作崇山峻嶺

化作花草樹木

化作桀傲不馴的詩魂

化作太白崖

化作萬古高聳的崇山峻嶺

在這里

每一株草

每一棵樹

每一塊石

每一片云

每一縷風(fēng)

都搖曳著大唐的風(fēng)情與遺韻

在這里

太白崖的一花一草

太白崖的一山一水

是詩是酒

是星光閃耀的無邊風(fēng)景

太白崖

讓一座山峰神奇

讓一個英名不朽

讓一片山水

成為萬古膜拜的山峰

在太白崖眺望

這本是一片荒蕪的山川

卻因為一個名字――

太白崖

讓人浮想聯(lián)翩

想到山川之外的世界

想到一座古城――

六朝古都長安

想到一個斗酒詩百篇的

詩仙――

駕馭鶴云的李白

想到一段歲月

一個無法讓歷史忘卻的

大唐盛世

因為一個名字

總讓人

想山

想水

想風(fēng)景

想久遠(yuǎn)的往事

想曾經(jīng)的風(fēng)云

那是怎樣的山峰

那是怎樣的風(fēng)景

在山之巔

讓人

眺望遠(yuǎn)方

眺望黎明

眺望日出

眺望那顆叫太白金星的星辰

眺望一個嶄新日子的開始

眺望那座六朝古都

眺望長安古城

眺望華清池

眺望唐玄宗

眺望楊貴妃

眺望羽衣霓裳的宮廷樂舞

眺望長安街頭的燈紅酒綠

眺望滔滔長江

眺望黃鶴樓

眺望大唐詩人崔顥

眺望芳草萋萋鸚鵡洲

眺望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江南三月

眺望情比水深的汪倫

眺望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的一葉扁舟

眺望金戈鐵馬的燕趙逐鹿

眺望壯士一去不復(fù)返的易水

眺望北戴河邊的一匹迎風(fēng)長嘯的老馬

眺望長城內(nèi)外的金戈鐵騎狼煙烽火

眺望燕山的飛雪

陰山的胡馬……

太白崖

一座山峰

一座讓人眺望的山峰

在這里眺望歷史之后的歷史

在這里眺望風(fēng)云之后的風(fēng)云

在這里

我們是峰巔之上的峰巔

我們是風(fēng)云之外的風(fēng)云

太白崖

讓山川眺望山川

讓風(fēng)景眺望風(fēng)景

太白崖

讓每一顆飛翔的靈魂

從一個巔峰到另一個巔峰

太極峽,兩條神龍的傳奇

太極峽

不是一個傳說

那是一個關(guān)于龍的傳奇

兩條來自遠(yuǎn)古的神龍

在這里

化作山脈

化作信仰

化作崇拜

化作

從龍到神的

壯舉

太極峽

龍是河流

龍是山峰

龍是生生不息的血脈

龍是風(fēng)生水起的風(fēng)景

龍是愛的化身

太極峽

神與龍的傳奇

成為愛的化身

成為愛的風(fēng)景

太極峽

一個從傳說到傳奇的圣地――

演繹著天地間山河的壯美

愛讓滄海變桑田

愛讓腐朽化神奇

愛讓神龍化為山峰

愛讓山峰化成神奇

愛讓泥土化為比金子更閃光的金子

太極峽

讓龍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