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制度的起源范文

時間:2024-01-18 17:59: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會制度的起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社會制度的起源

篇1

一、我國知識型企業(yè)員工社會保障制度的缺陷

我國社會保障目前已初步形成包含三個層次的基本框架:一是直接面向貧困和低收入階層的各種社會救助制度,包括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鄉(xiāng)村扶貧政策、災害救濟、城鄉(xiāng)福利院以及其他社會救助措施(如醫(yī)療救助、教育費減免、房租減免等)。這一層次社會保障制度的出發(fā)點是解除因各種原因陷入生活困境難以自拔者的生活危機。二是面向勞動者的各項社會保險制度,包括基本養(yǎng)老保險、基本醫(yī)療保險、失業(yè)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這一層次社會保障制度的出發(fā)點是在解除勞動者的后顧之憂的同時,使其免于淪為社會弱勢群體。三是各種社會福利制度,如老年人福利、殘疾人福利等,目的在于不斷改善和提高服務對象的生活質量。此外,正在發(fā)展中的還有補充保障系統(tǒng),如企業(yè)年金、補充醫(yī)療保險、互助保障、慈善事業(yè)等。

從以上可以得知,我國的社會保障還只是處于基本的生活保障水平,體現的是互濟性的特征。對于知識型員工而言,這_-較低水平的社會保障不能滿足其對高水平生活質量的現實要求。社會保障制度還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不完善。制度體系缺乏總體協調,養(yǎng)老保險、失業(yè)保險、醫(y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都是各自為政,單項突破,繳費比率不統(tǒng)一,繳費形式不規(guī)范,待遇標準和范圍及管理體制設計不統(tǒng)一;缺乏總體設計,各項社會保障制度項目的具體改革沒有明確的改革目標,具體改革方案一改再改,項目之間缺乏協調配合,制度缺乏統(tǒng)一,性和預見性。

第二,社會保障機制不合理,從宏觀上講,存在國家包攬過多,企業(yè)負擔過重;供給等級制與平均主義的事實以及農村社會保障不能全面啟動等等問題。而對于知識型員工而言,社會保障機制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補充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嚴重滯后。具體而言,就是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險制度改革仍只注重于基本保險制度的建設,而對補充保險、儲蓄保險、商業(yè)人壽保險制度的建設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也是由我國目前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決定的。

第三,社會保障制度運行的封閉導致的制度的不參與性以及信息的不公開性。制度參與指的是制度的目標群體參與到制度本身的運作過程中的一種狀態(tài),它關心的是參與這些制度的能力、過程和方式。具體而言,諸種政策與規(guī)定如何由員工獲知,其知情的來源和渠道是什么,形成了怎樣的認知,又是如何回應和進行利用的,對制度在現實中的運作是如何把握的。

第四,社會保障社會化程度低。社會保障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社會化,它至少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保障對象的社會化;社?;鸬幕I集、管理、使用、給付的社會化;管理服務的社會化。衡量社會保障社會化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就是統(tǒng)籌層次的高低。統(tǒng)籌層次決定動員社會保障資金的伸縮能力,從一個側面也能反映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我國現行社會保障制度不能滿足知識型員工的保障要求,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yè)如何采取措施,才能滿足員工的需求呢?怎樣才能設計有效的員工福利計劃呢?這就必須再對知識型企業(yè)及其員工的特點進行分析。知識型企業(yè)是以知識為主要的投資主體,以知識的投入、知識的傳播、知識的創(chuàng)新為目的的社會經濟組織。知識型企業(yè)是知識經濟的微觀活動組織。從概念上看,知識型企業(yè)是不同于傳統(tǒng)的制造型企業(yè)的,其最根本的區(qū)別在于,知識型企業(yè)的核心在于知識管理、知識創(chuàng)新、知識產品及知識營銷,而不是單純地對物質資源、人力資源或是文檔的管理。也就是說,知識型企業(yè)有不同于傳統(tǒng)企業(yè)的特征,其員工也有不同于傳統(tǒng)企業(yè)員工的特征,具體表現為:知識型企業(yè)的知識型員工具有更高的自主性、流動意愿;更強的經濟實力及風險抵抗能力;更高的社會參與及對信息對稱的要求。在現行社會保障制度存在以上諸多缺陷的情況下,企業(yè)的員工福利制度設計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二、知識型企業(yè)員工福利計劃

福利計劃的目的是企業(yè)在制定員工福利計劃時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目的決定手段,企業(yè)向員工提供福利的目的不同,會導致福利計劃的其他決策也不同。例如,當企業(yè)提供福利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和提高員工的生活水平時,那么福利水平的確定就要依據當地的生活水平,提供的福利也要側重于實物和服務;如果企業(yè)提供福利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整個薪酬水平的外部競爭性,那么福利水平的確定就要根據市場水平來確定。因為本文主要是從社會保障的角度研究員工福利,因而對員工的薪酬結構并不涉及,而僅僅從保障和效率兩個方面來談員工福利制度的設計。因為知識型員工追求信息的公開性,重視過程的參與性。在進行福利設計時一定要將目的與員工的參與性結合起來,在員工充分認同的情況下才能實現有效性。本文分兩個層次探討:物質保障層面和精神保障層面。

就物質保障方面而言,眾所周知,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還只是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水平,而且其運行的方式是封閉性的,也就是說,不但員工基本上不知道保障的運行程序,而且能擁有哪些保障項目、保障程度如何也一概茫然,即便是專職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人員有時也不很清楚具體的程序是怎樣的。因此,員工福利計劃采用共同參與型這種模式。從而有效地滿足員工的自主性和參與性要求。共同參與型模式是指在福利計劃的制定過程中,企業(yè)和員工共同參與,一起來制定福利計劃。當然,為了帶來員工的高滿意度,福利內容的設計至關重要。影響員工福利計劃制定的因素有企業(yè)外部環(huán)境和企業(yè)內部環(huán)境?;谝陨戏治龅奈覈鐣U现贫鹊娜毕菀约爸R型員工的特點,對于知識型企業(yè)員工福利計劃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重點發(fā)展企業(yè)年金計劃。企業(yè)年金計劃是一項企業(yè)主辦的養(yǎng)老保險計劃,是員工的一筆延期支付的工資收入,被視為養(yǎng)老金的第二支柱。但是,與基本養(yǎng)老金相比,它具有自愿建立、自主選擇管理和運作方式、采用積累制實現個人保障、投資手段多樣化和更注重效率原則的特點。因而企業(yè)年金具有保障功能、分配功能、激勵功能和理財功能。保障功能是因為它的建立,分散了老年收入的風險,提高了保障性;分配功能是因為它是在工資、獎金、津貼、股權和期權之外,雇主對員工分配的另一個重要手段;激勵功能是因為它一般是按照效率原則建立的,工資收入高、工作年限長的員工可以積累更多的養(yǎng)老金,所以有激勵員工努力工作的作用;理財功能是因為在積累和儲蓄年金的過程中,會對其進行運營,使基金保值增值,此外,國家還對年金實行免稅政策。

第二,全面實行企業(yè)健康保險計劃。健康保險計劃也叫企業(yè)補充醫(yī)療保險計劃或企業(yè)醫(yī)療保障計劃,是企業(yè)為員工建立的、用于提供醫(yī)療服務和補償醫(yī)療費用開支的福利計劃。因為社會保險保障的有限性,醫(yī)療費用開支呈現快速增長態(tài)勢,企業(yè)的健康保險計劃成為用人、留人的重要杠桿。目前,商業(yè)保險公司經辦的職工補充醫(yī)療保險因其透明性、高補償性以及賠付的快速性成為許多企業(yè)的首選。

第三,高度重視住房福利計劃。種種調查資料顯示,在中國,住房福利是企業(yè)所提供的,用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項重要福利項目之一。在“高福利、低工資”的計劃經濟時代,住房曾經是國有企業(yè)的一項最為重要的福利項目,企業(yè)分房是大多數員工獲得住房的主要來源。但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的住房體制改革,打破了由企業(yè)作為員工住房的主要責任承擔者的局面,逐漸建立了通過市場來解決住房問題的新的住房體制。住房消費成為員工的主要負擔。除了住房公積金這一強制性住房儲蓄計劃以外,企業(yè)應該根據自身的經營發(fā)展情況,自愿建立補充性住房計劃。對于住房計劃的實施與計劃首要的一點就是要從住房消費的特點和員工所處的狀況來把握員工的實際需求情況與變動趨勢。當然補充性住房計劃提供的水平取決于企業(yè)的經濟實力,因此企業(yè)力圖在固定的投入水平上產生最大的效益。在房地產火熱的今天,住房團購是許多企業(yè)采用的方式,團購一方面可以帶來規(guī)模效應,享受購房折扣,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和物業(yè)管理談判的實力。

第四,充分運用團體保險。企業(yè)代為購買保險是不需要花費企業(yè)一分錢的員工福利。通過企業(yè)與保險公司直接簽訂團體保險合同來為員工購買人身保險、健康保險和機動車輛保險等,可以使每個員工享受超值的保費折扣。保險公司對團體保險降低保費率主要是由于團體購買會形成規(guī)模效益,大大降低保險公司的售賣和管理成本。而且從員工工資中直接扣除保費的作法可以大大降低保險公司收不到保費的風險。

篇2

關鍵詞:流浪乞討人員;多元聯合模式;社會救助制度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49X(2010)-08-0051-02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權和自由,尤其是人的生存權利越來越得到認同,保障包括流浪乞討人員在內的弱勢群體的人權和自由成為社會共識,流浪乞討人員政策的價值合理性突顯,如何在目的合理性和價值合理性之間尋找適度平衡也成為各國政府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制度的核心議題。中國2003年以《流浪乞討人員社會救助管理辦法》取代《收容遣送辦法》也表現出這種目的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之爭:前者以“自愿救助管理”為原則體現出價值合理性,后者以“強制收容遣送”為原則體現出目的合理性。[1]中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進入價值合理性階段是一種進步,但在實踐中表現出各種問題,其解決依賴于多元聯合型社會救助制度的構建。所謂“多元聯合”,即地區(qū)聯合、部門聯合、機構聯合,以救助站的暫時性救助為基礎,在行為矯正、技能提高、疾病控制等多個方面加強救助,以實現長期救助、“脫乞”、控制“返乞”為目標,對流浪乞討人員進行社會救助。

一、發(fā)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實現部門聯合、區(qū)域聯合和組織機構聯合

流浪乞討人員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尤其在我國地區(qū)和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平衡的現實條件下更是如此。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然需要各個部門之間、區(qū)域之間和組織機構之間協調合作。這方面,英美兩國做得都比較有成效。美國政府十分強調跨地區(qū)、多部門合作,成立了一個“無家可歸問題跨部門協調委員會”(Interagency Council on Homelessness),加強各方的協調與合作。英國政府在推行救助無家可歸者政策的時候,在相關部門中任命一個專門機構就該政策的制訂工作組成領導小組:包括健康服務中心、教育機構和社會服務中心以及警察局、監(jiān)獄、就業(yè)服務中心、戒毒行動組、青少年犯罪預警隊、志愿的中介組織、其它地方社會團和宗教團體等組織機構人員。英美兩國在這方面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學習:一是要發(fā)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確定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在流浪乞討人員救助中的義務和法律責任,促成民政、警察、監(jiān)獄等機關和收容機構的交流與協調工作;二是要加強區(qū)域交流與合作,學習已經取得一定成果的地區(qū)的救助模式,如北京模式、上海模式、廣東模式等,共同進步;三是要加強流浪乞討人員流出地與流入地政府之間以及各部門之間的合作協調,尤其要擴大信息存量、加快信息溝通、實現信息共享;四是要主動引進社會力量,包括各種民間組織機構、社會團體和專業(yè)社會工作者,為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提供更加廣泛、深入與專業(yè)的幫助。

二、實現救助與管理結合,在保障人權、自由與維護公共利益之間尋找適度平衡

綜觀各國的“治乞”歷史和經驗,如何在保障人權、自由與維護公共利益之間尋找平衡始終是流浪乞討人員社會救助的核心議題。究其原因,即在于流浪者、乞討者和無家可歸者問題關系到憲法高度上的人權自由問題和各地方政府如何維護公共利益的問題兩個矛盾方面。只有在理論高度上認識到這一點,才不會犯不顧現實國情過度強調人權自由的錯誤和“各人自掃門前雪”打著公共利益的幌子過度強調地方秩序的錯誤。在這一問題上英美兩國給我們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借鑒。英國歷史上幾百年的時間里都把乞丐問題歸結為個人問題,對其采取“禁止”“管制”的措施,但是乞丐問題卻“禁”越嚴重;美國社會曾經在20世紀80年代有過對流浪乞討人員的“全面同情”,政府、各類組織和全體市民全力“施舍”,結果,一時間乞丐數量迅速增多,犯罪率居高不下,最后人們開始進行自我否定:政府有責任對流浪乞討人員進行救助,但也要注意對他們的管理,尤其是對乞討行為進行限制以維護公共利益不受侵犯。目前看來,效果不錯。

實際上,對于流浪乞討問題,存在著兩個思路,一個是救助,二個是管理。解決流浪乞討問題,應該依靠救助與管理的結合。2003年以前,我國在流浪乞討問題上的對策是依靠《收容遣送辦法》建立起來的“收容遣送制度”,強調的是對流浪乞討人員的管理,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了效果;2003年“孫志剛事件”促成《救助管理辦法》出臺,初步的“救助管理制度”建立,強調救助的“價值合理性原則”,是我國流浪乞討人員社會救助制度的進步。但是,在新制度框架下,“職業(yè)乞丐”現象、“騙站”現象、流浪乞討人員違規(guī)違法和犯罪現象、利用乞討或控制乞討人員犯罪等現象日趨嚴重。究其原因,根本即在于流浪乞討人員社會救助制度強調了“自愿救助”原則,忽視了管理職責。可以說,目前流浪乞討人員社會救助中的很多問題正是兩種制度在變遷過程中,從片面注重“政府特制”的權威主義下工具性目標到片面強調“自愿救助”的自由主義價值性目標的價值失衡的結果。[2]

三、加快完善法律法規(guī),在制度層面上實現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的系統(tǒng)性

我國當前在流浪乞討人員的社會救助方面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妒杖萸菜娃k法》廢止之后,對于日益嚴重與復雜的流浪乞討問題,我國只實施了《救助管理辦法》和《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社會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很多問題都沒有作出法律上的規(guī)定,至使管理者和救助者在現實中常常面臨束手無策的困境。一是要區(qū)分合法的乞討行為和違法的乞討行為,并以此為基本標準,把當前的流浪乞討人員區(qū)分為“生活無著者(無家可歸者)”、“流浪漢”和“謀利者”等幾個群體,分別對其進行法律規(guī)制。二是在已有的打擊欺騙和不當得利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基礎上,補充制定詳細的“反利用乞討行騙和不當得利”的法規(guī),嚴厲制止這種行為。三是制定旨在保護流浪乞討人員中的未成年人、老年人和婦女的法律法規(guī),對“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加強保護。四是加強對真正因生活無著而流浪乞討的人員的管理和救助,對乞討行為進行適當限制,包括對行乞的時間、地段和乞討方式進行詳細規(guī)定。五是制定和完善救助站工作細則和救助人員行為準則。六是加快健全和完善司法審查制度,做到對于實際操作中的措施是否合法、禁乞和限乞的規(guī)定和措施是否合法,都進行及時有效的司法審查,保障救助管理的合法性。

四、充分發(fā)揮民間組織和社會工作者在流浪乞討人員社會救助中的作用

從根本上說,流浪乞討人員的存在是社會不公平的產物,國家對這些弱勢群體有救助的義務。但是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際操作效果上看,流浪乞討人員的社會救助都不應該僅是政府的事情,要想更好地實現對這些人的救助,必須發(fā)揮民間組織和社會工作者的作用。以收容所為例,美國的許多收容所就由教會組織和慈善機構創(chuàng)辦和運行。另外,美國政府近些年來越來越傾向于把政府創(chuàng)辦的收容站承包給社會組織開展救助工作,政府要做的是加強對這些組織機構的監(jiān)督和管理。(這是美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的民營化趨勢。)以之為鑒,為了壯大社會救助的力量,更好地利用有限資源對流浪乞討人員進行救助,我們應該吸收更多的社會力量尤其是民間組織的力量,發(fā)揮公益團體、慈善機構等的積極作用。其次,相比過去的收容遣送辦法,我們的社會救助辦法在處理流浪乞討問題時更注重“人性化”,也更復雜,對救助人員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這需要我們一方面加緊對原有工作人員進行基本價值觀和工作方法的培訓,一方面積極引進專業(yè)社會工作人員,提高救助的專業(yè)化程度,進而提高救助效果。

五、把流浪乞討人員的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制度尤其是社會保障制度結合起來

流浪乞討人員的社會救助是社會福利制度的一部分。要更好地實現救助,必須把流浪乞討人員的社會救助同社會福利制度相結合,尤其要注重把流浪乞討人員的社會救助同社會保障制度相結合。一方面,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對生活在貧困邊緣的人有最低的保障,能夠降低生活貧困群體淪落為乞丐的風險;另一方面,必須看到,我們的救助是臨時救助,這就意味著乞討問題的解決最終還要落實到社會保障制度上來,靠社會保障制度對已經救助成功的流浪乞討者進行生活保障。當前,這些與流浪乞討人員社會救助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應該包括政府下屬民政部門之間的通知協作制度、法定監(jiān)護人的撫養(yǎng)義務制度、老年人的贍養(yǎng)義務制度、社會保險制度、以及民政部門主持的其他的補充性社會救助機制等。

六、加快走出低層次重復救助的誤區(qū),建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的長效機制

縱觀歷史,在世界各國,乞丐問題都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這里面原因有很多,但是低層次社會救助的現實存在,流浪乞討人員救助長效機制的缺乏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制度因素。當前,英美兩國都開始注意到這一點,開逐漸采取相關措施,如英國采取了“救助與預防結合”的方法,針對不同的可能導致行乞的危險進行預防,在控制流浪乞討人員數量增長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乞丐問題是一個需要長期面對的問題,要想更好地解決它,我們必須克服重重困難,努力建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的長效機制。一是加快流浪乞討人員救助體系建設,走出低層次重復救助的誤區(qū)。救助不能只局限于提供食宿,也要注重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對救助,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培訓,為他們最終融入社會做出努力。二是實現救助的專業(yè)化,保障能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他們需要的救助。三是注重預防和防止“返乞”現象的發(fā)生。一方面,參照英國對至乞風險的分析和實踐,對我國可能導致行乞的風險因素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強化對這些風險因素的控制,實現控制乞丐數量增長的目的;另一方面,對于已經“脫乞”的人員采取扶持措施,減少“返乞”人員的數量。

參考文獻:

篇3

一、民法理念的定義

我國對民法理念的定義是法律理念在民法角度實現統(tǒng)一化、系統(tǒng)化。有一些專家將民法定義為,為了民族的和平統(tǒng)一而使人們團結起來,而這種正義的本質就體現了民法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些人認為民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們的正義思想。作為人民群眾的重要法則,民法的基本理念自然是保護廣大勞動人民的自身利益,民法對待每一個公民都要做到公平公正,絕不能有任何的不公平現象的出現。除此之外,民法還強調社會上的自然人與民法代表人之間有公平的利益關系,主要為了保護社會主體的個人權益不受任何不良因素的影響,甚至侵害。在民法上,重點強調對個人的主要經濟利益進行維護,個體與個體之間擁有平等的法律權益,在個體進行經濟交易或者合作的過程中,必須做到尊重對法的合法利益,并且在尊重對方利益的基礎上做到保護自身的權益不受侵害,實現公平合理的經濟交易原則。民法還強調每個主體都有公平的機會進行合理的利益競爭,在競爭過程中,個體與個體之間都擁有公平的法律權益,并且機會平等、權利平等,每個個體都沒有理由剝奪其他個體的競爭機會。雖然民法強調公平的競爭機會,但是卻忽略了對個體之間的公平匹配原則及最終公平的效果,而這并不是民法中公平原則的本質,民法的本質是對所有個體都實行公平原則,使個體與個體之間受到平等的待遇。

近幾年,隨著民法的不斷完善,民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有些專家學者分析,近代的民法理念只注重表面化的正義理念,強調的是民法的穩(wěn)定性。而現代的民法理念主要強調實際上的公平公正原則,確保民法的穩(wěn)妥性。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人生不同階段,人們都有著不同的期望值??梢钥闯?,不同的人對人生的定義不同,而在社會發(fā)展的不同階段,社會上的各種政法及社會制度也各不相同。而對于民法來說,也同人生的發(fā)展階段一樣,有著不用的演變過程與發(fā)展階段。民法的理念最初是從一個城鎮(zhèn)發(fā)展起來的社會法制,經過不斷的演化與改變,通過人們對其不斷的創(chuàng)新與進化,從而形成現代的符合人們實際生活需求的社會民法。但因為立法的制定對實際的民法具有一定的影響,使民法為了更適應社會生活的需求,而不斷地進行改變,這也導致民法在某個層面上更重視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而忽略了社會民法的實質。

二、民法理念主體的演變過程與特征

民法理念起源于羅馬,當時的羅馬民法主要以社會的“市民”為主,民法的建立是為調整社會制度,合理解決市民與市民之間的矛盾與糾紛,但社會的等級制度分明,在社會體制上還強調平民與貴族的差別。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社會的民法理念也隨之改變,民法不僅僅限于對社會制度的調整,更注重社會主體的價值體現。民法強調社會主體擁有平等的社會權益,強調個人主義,強調個人人格的獨立與自由,社會上不存在平民與貴族之分,以往不公平的社會體制逐漸逝去,民法使社會上的所有個體都是主體,都有其主導的社會地位,將所有的市民視為同一層面的平民,這使得所有的社會平民之間建立一種平等的社會關系。

三、民法理念主體對社會制度的影響

根據對以往民法理念的分析得出,傳統(tǒng)的民法理念強調人格價值,注重人格的平等、自由。然而過于強調主體化也影響著社會制度的建立,社會需要一個合理的適應社會國情的制度。建立適應社會的制度需要解除獨立的民主主體結構,以往的私法結構是較為統(tǒng)一的個人主義體系結構,這種私法結構造成社會結構的破裂,若想打破這種獨立的個人主義結構,需要站在社會國情的角度,對社會實際發(fā)展情況加以分析,再結合社會理論體系,建立良好的和平原則,合理地應用到社會民法中去。

由于民法理念的過于主體化,導致社會制度的準則過于抽象,過于局限,應該對社會制度的主體化觀念加以放松。另外,應該對民法理念的固定化思想加以改善,以達到改善社會結構的效果。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使民法理念越來越受到社會群體的重視,而社會制度的構建又依賴于社會的民法理念,因此,建立與時代相結合的社會民法理念,是構建和諧社會及合理社會制度的有效手段。

四、民法理念主體在當今社會形勢下的發(fā)展趨勢

民法理念的主體化將個人主義思想放在主要位置,強調個人主義的人生觀,甚至超出了世界觀、人類是民法的主導者,法律的建立完全取決于個人的思想,人類可以自由分配自然資源,改革社會經濟體制,甚至整個社會制度。從以往的人類盲目信奉神的思想到現代人類對自由、平等的人格的追求,表明人類已經在個人主體的思想上邁出重要的

一步。但人類不應該過分注重人性的價值,更應該在強調人格的基礎上對民法的理念加以創(chuàng)新。

民法的主體化使人們認識到自身的思想價值體現,使人們更注重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但這也造成社會中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分散,人與人之間缺乏實際的交流,這種現象的產生也造成整體社會體系結構的分解及社會功能的缺失。主體化的社會結構使主體本身擁有自主的選擇權,并將自己定義為所有事物的中心,根據對自身情況的分析,找到自身的存在價值,并且發(fā)揮自身的作用對構建和諧良好的社會體制做出貢獻。然而,這種自我膨脹的民法理念卻使主體與主體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使其難以相互融入對方的世界。

篇4

關鍵詞:美國 民主 讀后感

《論美國的民主》一書對于我國民主化進程的推進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通過此書的分析研究可以為我國依法治國方針的實施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鑒。

1.寫作背景介紹

《論美國的民主》一書的作者托克維爾是法國人,其在哲學、社會學領域都取得了一定的建樹。該書的發(fā)表分成了上下兩卷,上卷出版于1835年,下卷在1840年出版。托克維爾經歷過浩浩蕩蕩的法國大革命和波旁王朝復辟,當時法國正處于社會制度變遷的關鍵時期。這些豐富多彩的經歷為托克維爾撰寫《論美國的民主》一書提供了豐厚的參考。在結束了對美國社會的長期考察之后,他結合自己的見聞以及對社會制度的思考,完成了這部名著。該書一經發(fā)表便受到了大量的好評,托克維爾也因此名聲大噪。

2.《論美國的民主》內容介紹

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托克維爾認為只有民主的政治理論才能推動新世界的建立。托克維爾在對這一理論進行闡述的過程中指出,民主的政治理論的實現需要在長期的實踐中去探索研究,并不適用于普遍規(guī)律。這種觀點的形成與托克維爾所處的時代有著緊密的聯系,當時,美國這個新興國家的民主制度對托克維爾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于是他在經過長達九個月的考察之后,將所見所聞忠實的記錄在自己的著作《論美國的民主》中。該書分為上下兩卷。上卷主要講述了美國的政治制度、地理情況以及美國民權的起源和其對美國社會、政治的深刻影響。下卷主要講述了民主對美國智力、情感、民情以及公民社會的影響,其中托克維爾借助美國的背景,詳細闡述了其本人的政治哲學以及社會思想。

《論美國的民主》一書所反應的中心思想就是貴族制度的消亡是不可阻擋的,民主的發(fā)展是未來的必然趨勢。在上卷中他從自然、民情以及法制等多個角度詳細論述了美國施行民主制度取得的成就,并認為美國民主制度得以確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下卷中他對民主制度與貴族制度下的社會各方面內容進行了比較,突出了美國民主的優(yōu)越性。

3.感想

《論美國的民主》成書于貴族社會向民主社會過渡的關鍵時期,出身貴族的托克維爾對于社會制度的變遷具備清晰的認識了解,其認為美國的民主制度能夠為法國順利的度過這一關鍵時期提供良好的理論支持。他認為想要塑造一個全新的法國必須采用新的政治理論,即民主。于是他將美國的民主制度全面完整的匯集到《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他強調,民主制度的實施雖然會為國家?guī)黻囃矗菂s會為國家未來的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其對美國民主制度的優(yōu)越性持有肯定態(tài)度。

從《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我們可以深入透徹的了解到這一時期美國的社會情況以及民主帶來的深刻影響,在書中托克維爾雖然高度的贊揚了美國民主的優(yōu)越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民主制度的實現依托于多方面的條件,這種模式是具有特殊性的,是不可以生搬硬套的。該書不僅為人們了解19世紀的美國提供了詳細的資料,同時也為人們深刻的認知民主這一政治理論提供了良好的幫助。本書記錄了大量現代民主制度實踐的資料,我們需要了解到,民主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深入透徹的分析本書的核心思想對于我們深刻的認知民主這一概念的本質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在社會體制不斷完善的當下,中國的民主化進程的推進卻依舊緩慢,難以取得良好的成效,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中國人民的民主意識單薄,從而對民主化進程的推進造成了的巨大的阻礙。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一書為我國民主化的實施提供了良好的參考,通過對本書的分析,我國確立了漸進式民主的策略,即從改善民情起步,使民眾接受民主思想的熏陶,為民主制度的落實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高旭.公民社會與民主[D].上海師范大學,2014.

[2]蘭培珍.對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的學習與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6,06:338-339.

篇5

關鍵詞:中國企業(yè);企業(yè)起源;制度分析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892(2010)01-0066-06

當代企業(yè)似乎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經濟體,小企業(yè)、大企業(yè)、跨國公司、企業(yè)集團等企業(yè)形式層出不窮,而合伙制、有限責任、股份制、公司制等企業(yè)制度也是不斷生成或被設計。但對于中國社會和歷史背景下的企業(yè)是如何形成的起源問題,我們過去卻較少思考或鮮有有說服力的答案。

在這里,我們僅提出關于中國企業(yè)起源問題的思考和主觀推斷,而暫不做嚴格的論證,為的是拓展研究邊界,引出其他學者對這一問題的關注。

一、什么是中國企業(yè)起源問題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中國企業(yè)起源問題的研究情境是中國社會和歷史背景。這里的中國社會和歷史背景主要指的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科學技術、思想文化與價值觀念。

其次,我們要重點解釋中國企業(yè)起源問題的研究對象。在學術界,人們普遍認為,企業(yè)可以有一般企業(yè)和現代企業(yè)兩種理解。所謂一般企業(yè),是指包括手工業(yè)企業(yè)和使用機器及機器體系的現代企業(yè)在內的所有企業(yè)基本特征的,即從事著產品生產和服務活動的,獨立的經營單位。所謂現代企業(yè),是一般企業(yè)的進一步深化和發(fā)展,是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高度發(fā)展的產物,具有“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基本特征。要追溯企業(yè)的起源,我們應該將企業(yè)理解為一般企業(yè)。那么對于中國一般企業(yè)的起源研究,則理所當然地要以中國古代的作坊、作場、工場、店鋪、商號0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為研究對象。

最后,關于中國企業(yè)起源問題的研究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對中國企業(yè)史的研究,而歷史的研究自然是以時間為脈絡的,因此我們應對這一問題的時間跨度做一界定。上文提到中國古代的作坊、作場、工場、店鋪、商號是中國企業(yè)起源問題的研究對象,而要知道,這些組織形式也可以看做是手工業(yè)和商人群體在不同階段發(fā)展的映照。那么,對中國企業(yè)起源問題的研究是否要以家庭生產和商人的出現,甚至是以分工、交換等古老的人類活動的形式作為時間上的研究起點呢?我們認為意義不大。因為,最初的交換活動發(fā)生在人類原始共同體(氏族)之間,最初的交換形式為禮品互換,禮品互換一開始是以男女之間互贈禮物的形式出現的,相伴隨的是對偶婚配制度的日趨固定化,從而逐漸轉變?yōu)閭€體婚配制度形式。氏族組織內部的生產力發(fā)展,尤其是生產方式由采集和漁獵向畜牧業(yè)乃至定居農業(yè)的發(fā)展(亦即人類社會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出現了初步的社會分工),對偶婚配向個體婚配的演化,以及禮品互換向商品交換的轉變,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氏族組織向家庭組織的歷史演進,進而以家庭組織為前提條件的家庭生產、個體商人逐漸出現??梢?,這一歷史進程大致來說是全人類發(fā)展的普遍軌跡(只是在具體演進時間上有所不同),進一步地講,在尚未出現國家的概念,更沒有形成政治制度、成熟的科學技術、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原始社會階段,并不存在討論中國社會和歷史情境下企業(yè)起源問題的預設條件,因此我們選以西周時期作為時間上的研究起點。那么對中國企業(yè)史的研究以什么時期為終點呢?我們以1840年這一歷史事件為終。的爆發(fā)意味著中國長期以來閉關鎖國的局面被改變,而在晚清政府開始“師夷長技以自強”,移植西方企業(yè)制度(如股份制)的環(huán)境下,原有的中國本土的企業(yè)萌芽也得以根本性的轉變,已顯現現代企業(yè)特征的中國近代企業(yè)至此產生。那為什么我們對中國企業(yè)起源問題的研究以為終,而舍棄對之后產生的中國近代企業(yè)的研究呢?我們認為,西周至以前,中國企業(yè)的起源應是一個歷史演進過程,有著一定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與中國古代長期的政治制度、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觀念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后的中國近代企業(yè)的形成則可以說是一種“激進式”的變遷結果,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西方已有企業(yè)制度為依托的。也就是說,對中國近代企業(yè)的研究與發(fā)生在中國古代的企業(yè)萌芽形成和演變過程,并不具有理論分析上的一致性和延續(xù)性,中國近代企業(yè)與中國古代企業(yè)萌芽有著顯著的區(qū)別,

“中國古代手工業(yè)的生產力表現為手工勞動(人力)、畜力、風力和水力等,換言之是以自然力為基礎的,在此生產水平上的手工業(yè),一般采取勞動密集型的生產,生產過程中的協作不是很高,生產成本比較高,而近代生產力則表現為機器生產力即自然資源(煤、天然氣和蒸汽等)轉化的機械力,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企業(yè)生產力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另外,二者之間的主體地位也不同。中國歷史上的手工業(yè)存在于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當時官府手工業(yè)是歷代王朝的附屬物,民間手工業(yè)則是次生物,它們不可能取得法人地位,全憑官府的需求和政府的‘照準’經營;近代企業(yè)則是具有法人資格的注冊公司,對企業(yè)經營負有限責任?!?/p>

至此,我們便可以總結什么是中國企業(yè)起源問題了,即對西周至期間,在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科學技術、思想文化與價值觀念條件下,商人和手工業(yè)者如何艱難發(fā)展和興起,他們所主導的作坊、作場、工場、店鋪、商號等企業(yè)萌芽是如何形成和演變的。

二、已有的相關理論能否適用于解釋中國企業(yè)起源問題

在人們的印象中,關于中國企業(yè)起源的問題似乎已得到了很好地解釋。這一判斷主要源于亞當?斯密和馬克思的勞動分工理論對企業(yè)起源問題的論述,以及以科斯為代表的交易費用理論學派所開創(chuàng)的企業(yè)理論。那么是否他們的理論確能適用于對中國企業(yè)起源問題的解釋呢?

亞當?斯密是最早涉及企業(yè)起源問題的,他強調了分工的重要性,認為分工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是手工工場(企業(yè)的早期形態(tài))存在的原因。而馬克思則繼承并深化了斯密的分工思想,認為分工與協作是企業(yè)的本質,強調了企業(yè)的生產屬性。并以唯物史觀的高度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出發(fā),認為商品的生產和交換發(fā)展到一定高度就產生了企業(yè)。

不可否認,在我們今天看來,亞當?斯密與馬克思的思想對解釋特定社會和歷史背景下的企業(yè)是如何產生的依然有著重要的價值。但由于受到時代的限制,他們的觀點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馬克思關于企業(yè)是如何產生的解釋,并不能完全套用在中國社會和歷史背景下企業(yè)是如何形成和演變的研究。首先,馬克思所闡述的西方資本主義企業(yè)產生的時代背景與我們所說的中國企業(yè)萌芽的形成和演變的時代背景,分別是議會民主與皇權專制、工業(yè)革命與奇技巧、海外貿易與閉關鎖國、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新教倫理與儒家思想,從政治制度、科學技術到思想文化與道德宗教都有著諸多的不同,這使我們自然

就不能將亞當?斯密和馬克思的理論不加思考就作為中國歷史背景下企業(yè)是如何形成和演變問題的解答。馬克思本人也認為其關于企業(yè)起源的理論不是普適性的。1877年馬克思在《答米開洛夫斯基書》中,就堅決反對有人把他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論斷作為一種歷史通則。

其次,斯密和馬克思都是以當時的手52_32場作為其研究的案例。這一案例對象的選擇大大限制了他們理論的適用范圍。手工工場是一典型的生產性企業(yè),這也使馬克思的企業(yè)理論自然忽視了對企業(yè)流通職能的關注,商業(yè)性企業(yè)的產生也就很難用馬克思的企業(yè)理論進行解釋。此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將手工工場認為是企業(yè)的初級形態(tài),從而將手工工場看作了企業(yè)產生的起點。但是與歐洲的情況不同,中國在手工工場之前還長時期存在著家庭作坊等更為簡單、初級的企業(yè)形態(tài)。這類初級的企業(yè)形態(tài)的分工和協作水平自然也非常簡單,所以當時的作坊主們更多的是考慮如何擺脫“農本工商末”等意識形態(tài)和抑商政策的制約,而不是考慮如何更好地分工協作。馬克思關于企業(yè)起源問題的論述在這里也就顯得不那么有解釋力了。

另外,以科斯為代表的交易費用理論學派或稱現代企業(yè)理論學派以交易費用為主線,認為“企業(yè)是對價格機制的替代”、“一個契約替代另一個契約”、強調企業(yè)的交易屬性。但他們只是解釋了“企業(yè)為什么會存在”的邏輯問題,而沒有清晰地描述出企業(yè)是如何形成的歷史過程,其理論的核心――交易費用至今仍被眾多學者指為概念不清、定義模糊、定量困難。從研究范式和方法論上說,交易費用理論并未突破新古典經濟學的收益一成本分析框架,仍是以比較靜態(tài)均衡的分析方法進行討論的。

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是從總體全局(整個社會)的角度,考慮了企業(yè)內部分工與市場分工的費用問題,卻并未指明是何種人做了怎樣的替代選擇。按照筆者的理解,這種替代應是最初的沒有組織的單個自然人的生產對組織成一個企業(yè)后的生產的替代。科斯直接的比較靜態(tài)均衡的分析方法,忽略了企業(yè)之間的雇傭關系、忽略了企業(yè)家和工人的選擇。其實,從最初單個的生產者到后來企業(yè)的組成,是一個帕累托改進的“互惠”過程,無論工人或企業(yè)家的收益都是有所增加的。也許從個人收益的角度,而不是從整個社會交易費用的角度來分析企業(yè)的存在性問題,會更有效一些。從這點上來看,交易費用理論學派的其他代表人物的觀點如威廉姆森的資產專用性理論、阿爾欽和德姆塞茨的團隊生產理論倒是從個人收益的角度來分析問題的。如阿爾欽和德姆塞茨提到“企業(yè)之所以會產生,主要是因為單個的私產所有者為了更好地利用他們的比較優(yōu)勢而進行合作生產”。

科斯在利用交易對企業(yè)的存在性進行論述之時,只注意到了企業(yè)對交易費用的節(jié)約,卻沒有注意到企業(yè)在專業(yè)化和分工協作上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高以及對于單個自然人生產的規(guī)模優(yōu)勢。而這也似乎是科斯在看到新古典經濟學只把企業(yè)看做是生產函數后,有些“矯枉過正”忽視企業(yè)的生產職能的結果。

由此可見,已有的相關研究并不能很好地解釋中國企業(yè)起源問題,這些研究要么是注重邏輯演繹的理論分析卻缺少對歷史過程的關注;要么是極具歷史感卻并不能作為通則,而難于在中國情境下得以適用。進一步地說,現有理論不能很好解釋中國歷史背景下企業(yè)是如何形成的在于兩點:一是沒能從歷史視角考察這一本來就屬于歷時性的過程問題;二是沒有把中國特殊情境嵌入企業(yè)是如何形成的這一過程的分析。

三、可行的研究思路

正是看到以往的經典理論依然不能很好地對中國社會和歷史背景下企業(yè)起源問題進行解釋。我們提出以博弈論框架下的制度分析方法來研究中國社會和歷史背景下的企業(yè)起源問題。而若要以此方法來開展對中國企業(yè)起源問題的研究,則必須做以下的說明和界定。

1 把企業(yè)的產生看作是制度的形成

把企業(yè)的產生看作是制度的形成,就是說組織也可以被認為是制度。對于這一說法,學者們有爭論。贊成的有康芒斯、舒爾茨、拉坦等人??得⑺拐f:“制度……這種運行中的機構(組織),有業(yè)務規(guī)則使得它們運轉不停;這種組織,從家庭、公司、工會、同業(yè)協會、直到國家本身,我們稱為制度?!笨梢?,在他看來具有業(yè)務規(guī)則的組織都可以稱為制度。舒爾茨在談到制度的類型時,也是把合作社、公司、飛機場、學校和農業(yè)實驗站等組織看作是制度。拉坦也是明確認為,制度概念包括組織的含義。

而持否定觀點的則有諾斯、柯武剛和布羅姆利等人。諾斯明確地將組織排除在制度的概念之外。他指出,要將制度與組織區(qū)分開來。組織是在基礎規(guī)則即制度約束下,為實現一定目標而創(chuàng)立的個人團體。制度類似于運動員的比賽規(guī)則,而組織則是運動員在該規(guī)則下為贏得比賽勝利,把其策略和技能加以組織或模型化的方式??挛鋭偱c史漫飛“組織是對資源的系統(tǒng)安排,其目的在于實現一個共同目標或目標集。因此,公司、銀行、政府機構是有目的的組織,而基督教的‘十誡’和交通規(guī)則卻是制度”。

從以上各學者的觀點中,我們不難看出,反對把組織看作是制度的學者,是將組織狹義地看作是只有人組成的一個團體,而贊成派則是廣義地認為組織包括組織中的人以及約束組織中人的行為規(guī)則,所以組織也可以算作是制度的一種。

在這里,我們不能主觀地認為以上兩種判斷誰對誰錯,因為眾多有差異的定義并不意味著誰對誰錯,這取決于分析的目的。

基于此,我們也可以從廣義上認識組織,認識企業(yè),并將中國歷史背景下企業(yè)的產生過程看作是一系列制度(契約)的形成過程。而這些契約主要包括手工業(yè)主與雇工之間的雇傭契約,手工業(yè)主與統(tǒng)治者之間、商人與統(tǒng)治者之間的承諾契約,手工業(yè)主與商人之間的合作契約等等。之所以把中國歷史背景下企業(yè)的形成和演變過程看作是這些制度(契約)的形成和變遷過程,是因為這種方法恰恰可以將馬克思的分工理論與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進行某種程度的融合,并較好地從人的主觀意愿出發(fā)來考慮企業(yè)是如何產生的問題。這種融合是指手工業(yè)主與雇工之間的雇傭契約和手工業(yè)主與商人之間的合作契約的形成過程,正是企業(yè)的分工協作以及專業(yè)化相較于自給自足生產而帶來的收益過程。為了改變自然經濟的局面,手工業(yè)主與統(tǒng)治者之間、商人與統(tǒng)治者之間的承諾契約,是經營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企業(yè)的基礎,從而需要克服統(tǒng)治者設置的各種抑商政策而帶來的高交易費用。

2 把制度看作是博弈均衡

在明確了使用制度分析方法來研究企業(yè)是如何產生的問題后,我們則需要確定采納何種制度分析方法。

關于制度分析的方法,林毅夫在《社會制度的經濟理論》一書的中譯本中提到,西方經濟學現有三個流派的方法研究制度問題。第一個流派是以交易費用為分析工具,Ronald Coase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第二個流派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Kenneth Arrow、Frank Hahn、Joseph Stiglitz和George Akerlof等一批當代新古典主流經濟學家,使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引進交易費用,或從信息的不對稱、克服道德風險的角度來研究制度的作用和選擇。第三個流派是以博弈論,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發(fā)展起來的演化博弈論為工具的制度分析,主要代表人物有Ken Binmore、H_Peyton Young、Robert Sugden、Avner Grief等。

自安德魯?肖特(Andrew Schotter)(1981)最早將博弈論運用在制度分析中,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鐘情于以分析人與人之間相互選擇的博弈論為工具來研究影響人們行為的制度問題。為什么博弈論的制度分析方法如此受歡迎呢?聶輝華(2008)給出了三個博弈論制度分析的好處,第一個好處是,當我們發(fā)現真實世界的社會制度不完美時,我們不是去對人進行思想改造,而是去通過改變約束條件來改進現有制度。博弈論方法的第二個優(yōu)點是,它強調了結果對于規(guī)則的敏感性,這有利于將歷史因素融入到制度分析之中。第三個優(yōu)點是,博弈論允許多重均衡,有助于解釋現實制度的多元化。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博弈論制度分析方法既可以容納歷史過程的分析,又可以適用于解釋特定社會背景下的制度形成,而這兩點恰恰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解釋中國企業(yè)起源問題的關鍵。

因此,我們又選定了博弈論制度分析方法作為研究中國企業(yè)起源問題的工具。而在博弈論中,一般又將制度視為博弈均衡,即如Schoaer所說,把制度當作是行為人的行為均衡(equilibrium 0f behavior),在模型中則表現為經濟行為主體的目的是通過不同的策略選擇以達到其收益的最大化,即所謂制度的博弈均衡觀。舊

筆者非常認同制度均衡觀,認為制度是內生于行為人在相互策略選擇后自我實施(self enforced)的“共有信念”

(shared belief),而這種“共有信念”又是與人的偏好、認知互動演化的。而回到我們討論的主體――中國企業(yè)的起源問題上,則可以表達為,中國社會和歷史背景下的企業(yè)形成過程是人們(包括平民和統(tǒng)治者)從原有的穩(wěn)定的自給自足經濟,到逐漸接受企業(yè)這種經濟形式,接受雇傭關系中產生的經濟利益不平等和企業(yè)主“富甲一方”后對統(tǒng)治者政權構成威脅的過程。這種人們對新的“共有信念”的接受和舊的“共有信念”的拋棄,又是因為人們收益的變化對原有偏好和認知的影響,而偏好和認知的改變又進一步增強了人們對新的“共有信念”的認同感。同時,我們還可以嘗試把慣例、習俗、已有信念等非正式制度對參與人的影響考慮進去,并試圖體現企業(yè)相較于原有自然經濟的分工協作及規(guī)模的優(yōu)勢。具體來說,由于一般認為自主經營、自由雇工、自由支配財產是企業(yè)的最基本權利,也是現代企業(yè)相較于中國古代的企業(yè)萌芽最顯著的區(qū)別。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中國古代手工業(yè)自由雇傭制度的形成,民營手工業(yè)能否在皇權的統(tǒng)治下自主經營和發(fā)展,中國古代商人在傳統(tǒng)儒家思想和統(tǒng)治者重農抑商政策下財產權是否得到穩(wěn)定的保護等一系列問題,從制度均衡的視角來考察,以說明在中國歷史背景下的企業(yè)起源問題。

四、研究中國企業(yè)起源問題的意義

我們所知道的歷史事實是,在西周至時期的中國古代的作坊、作場、工場、店鋪、商號等企業(yè)萌芽雖不斷形成和演變,手工業(yè)者與商人群體也逐漸興起、壯大。但是,基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和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背景,中國的企業(yè)萌芽卻未能自發(fā)演進為具有現代企業(yè)特征的組織形式(即具備自主經營、自由雇工、自由支配財產等最基本權利的組織形式),而是最終以屈辱的方式,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直接移植西方企業(yè)制度,“突變”為近代企業(yè)。

這使我們不得不在中國日益成為全球經濟重要的一極,中國企業(yè)正快速發(fā)展成長的今天,認真反思在唐宋時期曾盛極一時的中國,為何于17世紀后全方位(主要指經濟方面)逐漸落后于西方,而中國企業(yè)萌芽雖早已出現,但卻未能如西方一樣產生現代企業(yè)制度。

篇6

[關鍵詞]社會工作倫理守則 構建 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4-0007-02

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社會的倫理價值觀在全球化的沖擊下發(fā)生著改變,同時也為構建社會工作倫理體系帶來機遇和挑戰(zhàn)。構建21世紀中國特色的醫(yī)務社會工作倫理價值體系,不僅僅要求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而且要在此基礎上吸收借鑒有利于我國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因素,在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改造、發(fā)展、創(chuàng)新,從而實現對我國社會工作倫理體系構造的理想。

一、緊隨當代核心價值體系

以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導向,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認識,也是社會主義制度要實現的目標,社會工作倫理守則的構建要符合社會主義制度的大背景?!案粡娒裰魑拿骱椭C”是我們黨提倡的基本價值理念和政策目標,國家的價值導向直接影響到了社會福利制度的傾向,從而決定了社會工作的倫理價值取向,也關系著社會工作能否順利協助政府實現美好社會景象的愿景;“自由平等公正法制”體現了以人為本,追求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人道主義精神。這恰好符合社會工作價值觀的取向,讓我們更加堅信要以人的實際需要作為服務的出發(fā)點,強調對人的尊重,強調人人有平等權利享受社會賦予的福利,不會因為個人的性別、年齡、身體狀況和社會地位的差別而有所偏頗,在公平的基礎上通過政策法律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在制定政策法律時應當特別考慮到社會當中的“最小受惠者”,因此制定社會工作的倫理守則要合乎政策法律要求和本土的倫理道德標準;“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規(guī)定了公民基本的道德準則,這也是社會工作者的行為應當遵循的基本標準,倫理守則作為指導社會工作者行為的指南,只有符合社會的道德標準,才能發(fā)揮專業(yè)本身的效能,得到社會的認可。

二、立足本土文化

我國傳統(tǒng)價值觀念對集體的重視遠遠勝于個體,從小我們就被教育“國家的利益和集體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個人和集體利益面前,個體利益對集體利益的無條件服從和犧牲是無可爭辯的選擇。在這種“集體主義”思想的束縛下,個人總是作為集體中的一部分而存在,群體中的個人地位和身份決定了個人的位置所在,集體利益的維護要求個人必須履行一定的義務來確保。正如梁漱溟所說:“在中國的思想中,所有傳統(tǒng)的態(tài)度總是不承認個體的獨立性,而是把人認作‘依存者’”,這種大同、和諧的思想占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們的文化里,家庭和國家永遠是個人的庇護所,過分強調了集體對于個人的作用,長此以往個人容易對集體產生依賴性,從而削弱了個體奮斗和創(chuàng)造的激情。雖然這與西方追求個人主義思潮和這種群體主義思想有很大的差異,但是文化不能用對錯來判斷,它是與社會的歷史發(fā)展相伴相生的,什么樣的文化造就什么樣的社會,同樣這種文化也會造就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工作模式。無論怎么樣模式的社會工作只要能在合乎社會倫理道德的范圍內,對社會問題的解決起正向的促進作用,那么這種模式就是好的。對于全世界來說,各個國家的國情不同,發(fā)展出不同的社會工作模式,因此也不會有一套普適的社會工作模式。當然,即使有普適的模式,對每個國家來說也不一定適合。雖然我們對個人價值的重視程度與西方的差別較大,但也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要拋棄自己的優(yōu)秀文化,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構架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工作倫理守則才是我們?yōu)橹畩^斗的目標。

我們國家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是建立在以血緣為基礎的關系之上的,這就是先生所說的“差序格局”,這種格局是一種親疏遠近的人際關系網,人們喜歡以自己為圓心畫一個社會圈子,從內向外劃分親疏遠近,我們的社會制度執(zhí)行很大程度上依賴的就是“關系的遠近”的人情關系。而西方社會把制度放在管理中至高無上的地位,認為唯有“鐵的制度”是最有效的,最公平的,通過制度來管理國家約束個人,是社會工作作為一種社會制度來執(zhí)行國家福利政策的一個原因。因此,社會工作應在運用“以理服人”工作方法解決問題時,需充分考慮本土“以情感人”的交往方式的影響。

三、融合西方文化

社會工作這種職業(yè)化的助人工作,其發(fā)起源于西方的慈善組織會社和社會睦鄰運動的助人理念,這種理念原本是個體自發(fā)的,隨著社會發(fā)展的不斷需要,西方國家把它列為一種利他的制度和職業(yè)來協助解決人與社會和環(huán)境互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因此這種助人的行為打上了制度的烙印,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對從業(yè)者具有了強制性和約束力。一方面,社會工作的助人活動是通過社會制度與案主建立專業(yè)關系,依靠相關制度的支撐來解決社會問題。在提供服務時,需要專業(yè)的工作方法對案主的困難進行分析并借助于相關社會制度的協助對案主提供幫助。從案主的角度來看,他們尋求幫助首先相信的是制度可以幫助他們擺脫困境,然后才認為社工有能力幫他們把制度轉化為需要的資源。社工會因此獲得應有的報酬,而案主的困難得到緩解,達到了雙贏。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服務代表的不是個人的慈善之舉,而是社會福利制度,這種社會福利制度是政府為增進案主的福祉提供的服務,是一種政策性的行為。社會工作被列為一種社會制度,有自己獨特的工作守則、方法、手段等一系類解決社會問題的體系。人們對社會工作的認可其實也是源于社會制度的支撐。

我國目前的社會工作很大一部分是民政系統(tǒng)的行政工作,民政部門的工作人員掌握的僅僅是助人的政策,將這些政策轉變?yōu)樾袆拥膶I(yè)技能和方法還有待提升。因此,從我國現狀出發(fā),首先通過系統(tǒng)的培訓提高原有民政系統(tǒng)社會工作者的專業(yè)技能,在原有工作模式的基礎上把辦事方法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其次要注重對新生代的專業(yè)社會工作者的吸納,為原有的民政工作隊伍注入新鮮的血液,形成暢通的交流機制,如老人帶新人、新人教老人的互動學習模式,這樣能迅速轉變民政工作的模式;最后要對一些倫理專家,社會工作倫理研究者、政策制定者提出的見解仔細研究,并認真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檢驗理論的效度,從而及時對理論的應用情況反饋,不斷更新和改進。

【參考文獻】

[1]陳鐘林,黃曉燕.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2]王思斌.社會工作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謝莒莎.社會工作倫理困境及其解決方式[J].社會工作理論探索,2009(6).

篇7

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理之有方?!敝袊膫€人理財服務業(yè)還處在初級階段。而了解這個行業(yè)在海外發(fā)展的過去和現在,了解行業(yè)先進力量為金融消費者的利益、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發(fā)展路徑、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所做的努力和得到的結果,應該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個人理財服務業(yè)發(fā)展得比較好的國家都是發(fā)達國家,如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等。這些國家的共同特點包括金融業(yè)高度發(fā)達,法律、稅務以及社會福利制度相對嚴謹和復雜,民眾普遍的生活水平較高,中產階級人群龐大等。個人理財服務業(yè)在這些國家的發(fā)展,和民眾財富狀況以及對金融服務的需求的增長有著直接的關系。

從貴族走向民眾

對個人財富的管理服務起源于歐洲,當初主要對象是貴族階層和富裕家族。這些家族的資產來源于遺產繼承,在理財方面偏于保守,因此直到今日,債券等固定收益類的投資工具依然是歐洲人比較偏愛的投資工具。

到了上世紀,對個人財富的管理服務越來越平民化,其中的原因很多,如:白手起家、通過創(chuàng)業(yè)快速致富的人群使創(chuàng)富型客戶群體成為財富管理的重要對象;西方發(fā)達國家在1980年代后期開始的“去監(jiān)管化(Deregulation)”和“私有化(Privatization)”使得更多的普通家庭接觸到并且擁有更多的證券化資產。

1990年初期,各國政府對社會福利制度的改革和相應的稅務改革,使得每個家庭更加重視對未來退休費用的規(guī)劃、儲蓄和管理;而資本市場的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又使每個家庭都必須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制度體系和金融產品。這些因素,使得民眾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高。

理財業(yè)成長的煩惱

從海外發(fā)達國家理財業(yè)的歷程來看,一開始也是以產品銷售為主要模式,圍繞客戶的可投資性資產,幫助客戶增值保值。同時,金融服務機構和從業(yè)人員從產品發(fā)行者手上獲得傭金。不難看出,目前國內理財業(yè)主要也是以這種方式運營。我們稱之為“以產品為導向”的理財模式。

在這個發(fā)展階段,金融機構爭相以完整的產品線、多元化的產品(后來發(fā)展成更加復雜的結構性產品)來招徠客戶,而從業(yè)人員更多以銷售者的面目出現,為了說服客戶購買產品以獲得更多的傭金,不斷地抬高客戶對收益率的預期。

但金融產品不是普通的消費品,資產一旦虧損,客戶便會感到受了銷售人員的蠱惑;而金融機構在熊市時往往無法說服客戶購買產品,形成了“靠天吃飯”的行業(yè)生態(tài),這成為該模式最大的問題。

進入到1970—1980年代,在業(yè)內先進力量的驅動下,理財業(yè)對以產品為導向的理財模式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形成了金融理財規(guī)劃(Financial Planning)的理念,提出了“理財服務是幫助客戶實現人生長期的理財目標和生活目標”的口號。從業(yè)人員不僅要了解產品和客戶資產,更重要的是了解全面的家庭財務信息、生活目標和理財目標。這一理念在日后對整個理財行業(yè)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1990年代初,理財規(guī)劃服務的發(fā)展處于初級階段,然而,客戶卻在此期間有了更大的轉變。盡管理財規(guī)劃理念對大多數業(yè)內人士而言還只是產品銷售的一個噱頭,但客戶對符合其實際利益和需求的服務理念更加敏感。

同時,針對日益提高的“金融消費者保護”的呼聲,一些發(fā)達國家逐步推出了針對金融服務的改革法案(如澳大利亞的“Financial Service Reform Act”等)。這些法案強化了對從業(yè)人員的監(jiān)管要求,其中對行業(yè)發(fā)展產生影響的主要包括2K(Know Your Client,Know yourProducts:了解你的客戶,了解你的產品),以及信息(其中包括傭金、利益沖突、以及法律聲明等)披露制度。

用金融擁抱人生目標

篇8

從經濟史學到認知科學研究,道格拉斯?諾斯的學術之旅看起來多少有點奇特,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是“一段漫長而又充滿意外的旅程”。他的講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理解,塑造其學術生涯的其實還是一項持久不變的目標:探究造成經濟的富庶或貧窮的最初根源。

自從羅納德?科斯的《企業(yè)的性質》一文發(fā)表以后,經濟學家的研究就不得不受交易成本和制度因素的影響,諾斯的研究更是有著這種研究方法的深深烙印。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將制度分析引進經濟史學的研究。他最初對經濟學感興趣是由于當時是者,不過在探索影響經濟表現的原因的過程中,他卻發(fā)現經濟并不必然是不斷向前發(fā)展的;相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在大多數時期經濟發(fā)展停滯不前。他對經濟史的研究發(fā)現,經濟的長期發(fā)展,取決于社會是否存在有效的制度,使得人們付出努力所得到的回報能夠盡可能地接近他們這種努力對社會的貢獻。制度是否有效,決定了對社會的激勵是否有效,也決定了社會的交易成本的高低,從而決定了國家的福利程度。這個思想,我們可以在他的《西方世界的興起》一書中細細體味。

有趣的是,諾斯對發(fā)展中國家的影響,也許要超過他在西方世界的影響,因為發(fā)展中國家的制度還遠不能說有效,其發(fā)展迫切需要新的方向。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西方國家的制度就是完美的,不過,它們至少已經表現出這樣一種特點:社會已經形成一種基本結構,當構建的制度框架得出的社會發(fā)展結果不符合人們的期望時,制度能夠在相當程度上得到修改,向能夠產生出想要的結果的方向收斂。也就是說,由于人類所知是有限的,而未來又是非常不確定的,社會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修正錯誤”的能力,決定了這個社會的發(fā)展水平。

在探究社會制度的修正能力時,哈耶克指出,社會的長期增長,必須允許社會上所有不同的人在一切方向上探索發(fā)展的可能;由于每個人的能力、機遇不一樣,總會有人找到合適的發(fā)展方向,而社會的其他人可以沿著這個方向跟進。建立在分立的產權基礎上的社會結構顯然具有這個優(yōu)勢。相反,如果一個社會只是依靠一些精英為其設計、計劃發(fā)展方向,則非常容易犯錯誤而且不自覺。諾斯給我們提供了前蘇聯從高速增長到沉疴不起這個很好的例子。這清楚地表明,少數精英固然常常能夠做得很好,但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更多的時候會犯錯。只能跟隨精英們指定的路徑的社會缺乏校錯的彈性,而且常常要整個社會為錯誤付出代價。

在某種程度上,諾斯走向不同的研究途徑,他從1990年開始認知科學的工作。顯然,他認為,要了解人們?yōu)楹巫鞒黾扔械倪x擇,了解為何人類歷史上的某些意識形態(tài)能夠長期主宰人們的選擇與指引經濟的運行,必須深入挖掘認知科學的研究,理解心靈學習與決策的方式。他和實驗經濟學家、人類學家、認知心理學家、腦科學家合作,研究社會規(guī)范是如何起源的,并且取得了有趣的成果。交叉邊緣學科似乎正在成為新的學術生長點。

篇9

關鍵詞:納西族;殉情文化

國內外學人關于納西族的東巴文化研究,論著非常多,而對納西族的殉情文化的研究,還相對較少,但也形成較為豐富的研究體系。學者的相關研究主要論及納西族殉情的俗源、納西族殉情的原因和文化美學解讀。

一、關于納西族殉情的俗源

關于納西族殉情的俗源的記載多見于云南的地方志。最早記載于史書的納西族的殉情習俗,是在光緒《續(xù)云南通志》一書之中:“滾巖之俗,多出麗江府屬夷民,原因未婚男女,野合有素,情隆膠漆,伉儷無緣,分袂難已,即私盟合葬,各自冠服,登懸崖之巔,盡日唱酬,飽餐酒已,則雍容就死,攜手結襟,同滾巖下,至粉骨碎身,肝腦涂地,固所愿也?!本瓦@句話就道出了殉情的整個發(fā)展過程:未婚的男女產生感情后,難分難舍,情意濃濃,便私自決定殉情,各自穿上華麗的衣衫,登上山之顛,用歌傾訴心中喜怒哀樂,吃飽喝足,一起從懸崖上跳下。其實,納西族的殉情并不只限于未婚男女,還有不少是婚后與婚前的戀人一起殉情的,更不可思議的是納西古王國的某些東巴也會為了自己心愛的人而殉身;殉情的方式也不局限于跳崖,經常見的還包括自縊、跳水、服用草烏或鴉片,或者是服草烏酒與自縊相結合。

四川省鹽源縣邑人陳震宇與清同治甲戊年抄呈的《鹽源縣志》中所載的《鹽源雜詠》中說:“誰謂蠻家無是非,兩情相向更相依,今生只合風流死,化作鴛鴦到處飛。(幺摩,敗露,男女俱自盡,俗名風流死。)”還有“取次貪花情大濃,風流腸斷行蹤蹤,縱然化作雙蝴蝶,未必花間得再逢。(夷俗,男女私通情愿,即采斷腸草和酒飲,腸斷同死,名日風流逝”。這段話即在講男女兩情相悅,或者敗露,便相約著用斷腸草和酒一起飲用同死,這種就叫風流死。

二、關于納西族殉情文化美學和原因的解讀

20世紀以來,特別是麗江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讓更多的學者關注到了納西族的文化,通過中外學者的共同努力,納西文化的研究呈現出一個繁榮的趨勢,從全方位、多角度對納西文化進行了探索,而對納西族殉情的研究也出現了楊福泉、和志武等本土的大家,也有不少的學者也關注到了這個人間的悲劇,且從其文化美學和產生的原因進行了解讀。

(一)關于殉情的文化美學解讀。

對于生命的意義來說,殉情無疑是具有悲劇性文化,可是,從文化美學的角度來說,它這種文化超越了悲劇,從這種悲劇中可以投射出對自由愛情的精神美和追尋終極關懷的自然美。這是一些學者對殉情文化意義的解讀。比如樂鵬在《滇西北奇旅》一文的“奇谷芳菲”部分中,通過游覽云杉坪,認為納西人具有詩人的氣質,有柏拉圖式的浪漫與激情,為了愛走向自我毀滅之路,是對自然美和愛情美的追求。袁念琪在《高高的殉情地》一文之中,以自己的親身游覽了納西族殉情的圣地――玉龍第三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敘述了殉情,“殉情的心情是美麗的,殉情的盛裝是美麗的,殉情的地點更是美麗的”。

秦曉宇的《另一個麗江》一文,吸引著作者來麗江的是麗江是風流之鄉(xiāng),殉情之都。通過對東巴史詩與殉情歌《魯般魯饒》、《游悲》的閱讀,把納西人的情死理解為對青春烏托邦的迷戀,自由與愛情是兩朵奇葩,散發(fā)著歡樂和憂傷兩種芬芳,而納西人的殉情就是為了實現自我的福祉,用生命而非文學藝術作品來延續(xù),人類的愛情神話、不老傳說。杜健榮的《云杉坪,愛的歸宿》一文中,同樣是經過游覽云杉坪引出殉情,回顧殉情,體會殉情,認為殉情成為了解脫一切的最完美的方式。

楊福泉的《納西族古典殉情文學中的靈界信仰》一文中,通過結合記載于東巴經的納西族最早的古典殉情長詩《魯般魯饒》和民間殉情調《游悲》等納西族殉情文學作品,對納西族殉情者所向往的死后山中靈界“玉龍第三國”這一幻化世界的種種文化內涵和文化美學意義進行了探索:它表現了一個樸素而超然的人生理想和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美麗境界,是納西族傳統(tǒng)靈界觀念的傳承和發(fā)揚;納西族傳統(tǒng)的世上萬物皆為雌雄二元對應關系,皆有配偶的觀念。分析了這一靈界信仰與納西人傳統(tǒng)的死后靈界信仰的傳承關系和區(qū)別,指出它那種與山林和飛禽走獸和睦相處,“青春在此永恒”等觀念的民族歷史和傳統(tǒng)的深層意蘊以及它與納西人“人與自然是兄弟”、“生命最終歸身大自然”等傳統(tǒng)觀念的淵源關系。

周文英的《喉嚨如何展開――納西族女作家和曉梅《女人是“蜜”》中的女性命運》一文之中,分析了納西族作家和曉梅的小說《女人是“蜜”》是從一個跨國度的愛情悲劇里,探詢納西族“殉情”的特殊而又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美學意義,作者在“殉情”的悲壯而凄美的愛情和生命的絕唱里,進行一次對情感的追溯和靈魂的拷問,認為生命和愛情的選擇就是靈魂的選擇,也體現了納西族女性對情死女神的盲目虔誠和無限敬畏。通過納西族三代女性的命運,勾勒出納西族女子祖祖輩輩的生活狀態(tài),折射出她們身上的忘我、奉獻和犧牲精神,揭示了傳統(tǒng)的殉情風俗對女子的傷害。

王啟梁的《非正式制度的形成及法律失敗――對納西族“情死”的法律人類學解讀》一文從法律人類學的角度出發(fā),把納西族的“情死”視為一個法律個案來進行考察,把“情死”視為一種被冠以風俗之名的非正式制度,從制度間的相互影響、沖突以及人的主觀方面發(fā)現這一非正式制度產生的原因?!案耐翚w流”這一制度性的變革,使得儒家化的法律制度的確立,即儒教的倫理主張得到國家的支持,受到法律和國家強制力量的保護,國家法律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在麗江各民族中確立一種符合中央正統(tǒng)的生活方式,但是大量的納西族殉情事件的發(fā)生表明了這種正式制度的推行遇到了巨大的社會阻力。官方法律導致了殉情現象的制度化,發(fā)展出一種非正式制度,而這種“情死”制度的出現就有力地對抗了正統(tǒng)婚戀制度、法律。從納西族的殉情習俗個案可知,非正式制度的發(fā)生是法律等正式制度與宗教、信仰、價值等人們的主觀信念同時作用、強烈互動的結果。

沈玉菲的《納西族宗教殉情死亡儀式解析》一文,先檢視學術界對殉情習俗的研究,從神話傳說對文化習俗的暗示和塑模作用出發(fā),運用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神話對文化習俗的塑模作用是通過納西族具體的死亡儀式得到實現,而東巴教超度儀式中生動的神話吟誦,對人的心理具有強烈的暗示效果。以麗江納西族社會歷史上的殉情死亡儀式為例,認為這個儀式過程經歷了隔離、過度、重生階段,成功地完成了個體生命的角色轉換,使族群新秩序得以建立。作為殉情習俗的發(fā)生之因與后續(xù)之因,現實的苦難伴隨著宗教,前者比較直觀,后者則比較隱蔽,雙方的關系呈動態(tài)發(fā)展變 化。雖然神話對儀式發(fā)揮了支持與肯定的作用,有力地塑模了文化習俗,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納西社會環(huán)境及婚姻制度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殉情習俗已經成為歷史。

陳艷萍的《納西族殉情作品及殉情風尚生死觀探析》一文中,以納西族文化為背景,從其殉情作品《魯般魯饒》和殉情風尚所蘊含的生死觀入手對殉情現象進行深入考察,筆者認為情死之都生活著的納西族并非悲劇的民族,它所有的文化表征都顯示出這是一個執(zhí)著于愛、勇于探訪幸福的民族。

(二)關于殉情原因的解讀。

學術界普遍認為,造成納西族殉情現象頻繁乃至形成習俗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雍正年間清政府對麗江地區(qū)實行改土歸流之后,派駐麗江的流官引入儒家禮教思想,以夏變夷,全面實行強制性的風俗改革,而納西民族長期以來形成了自由傳統(tǒng)及相應的倫理觀和價值觀,清政府以夏變夷政策與納西族傳統(tǒng)的戀愛自由觀發(fā)生>中突,導致殉情事件增多。另一個方面的原因是民族性格、精神氣質及宗教因素。

對納西族殉情原因的探討最為深入的要數學者楊福泉。他的各種著作、論文等皆進行了較為深入和系統(tǒng)探討。楊福泉的《玉龍情殤――納西族的殉情研究》一書,通過豐富的田野調查資料,對殉情這一重大的社會問題和文化現象進行專題研究,認為研究納西族的殉情,對于揭示納西族多元文化的深層結構和文化變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書中,作者先詳細的論述了殉情的詞義,殉情的方式,及其殉情的整個過程和殉情產生以后所帶來的問題,認為最早導致納西族殉情悲劇產生的原因是社會制度的激變、文化的變遷,即清政府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實行的“改土歸流”政策,以儒家禮教和內地漢俗為標準進行大規(guī)模強制性的移風易俗,與納西族傳統(tǒng)文化和倫理道德價值觀形成了尖銳的矛盾>中突,而封建家長制、強硬性的包辦婚姻與自由戀愛的沖突,苛刻的婦女貞節(jié)觀等封建禮教的典章制度都夠成了殉情的社會原因。

楊福泉的《政治制度的變遷與納西族的殉情》一文,認為政治制度變革引發(fā)的文化變遷是導致納西族殉情的主要原因,特別是清王朝在納西族主要聚居區(qū)麗江實施“改土歸流”,推行大規(guī)模的“以夏變夷”強權政治和強制性的風俗變革,納西族傳統(tǒng)觀、婚姻觀與封建包辦婚姻制度的>中突,儒家文化的封建禮教與納西族傳統(tǒng)習俗的>中突,導致了眾多的殉情悲劇。楊福泉的《神秘的“世界殉情之都”》一文,根據作者的調研,以豐富的傳說和事件,對“世界殉情之都”――麗江的殉情史進行解讀,指出麗江的眾多殉情傳說和事件發(fā)生有其社會原因和精神原因,漢文化習俗的侵入是殉情的社會因素,納西族的信仰是殉情的精神因素。楊福泉的《麗江納西族殉情現象揭秘》一文之中,通過解釋被西方人稱為“世界殉情之都”,把殉情悲劇發(fā)生的前后包括殉情的方式、準備、地點的選擇及其殉情發(fā)生以后逐一的進行了論述,通視殉情悲劇,認為殉情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四個方面:清政府在“改土歸流”下強制實行的移風易俗政策>中擊形成的二元婚戀形態(tài)“婚前戀愛自由,婚姻不自由”是造成殉情的關鍵。同時,納西族青年婦女成為殉情悲劇的主角,是封建社會制度和價值觀使婦女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讓女子更傾向于殉情,決心比男子更堅定。此外,納西族地區(qū)民間禁忌與“養(yǎng)鬼”(無論城鄉(xiāng)都存在)的家庭聯姻,使得相愛的男女單方或者是雙方家庭被誣蔑為“養(yǎng)鬼”的,同病相憐,強烈的自尊心促使他們不愿在社會的歧視下茍且偷生,于是相約殉情。還有一個原因是“玉龍第三國”這個理想王國的誘惑,與納西人“民不畏死”的精神,面對社會制度的不合理,便表現出了以死來殉自由和愛情的理想。

庾莉萍的《麗江:殉情俗源》一文,以其豐富的史料和民族文學作品記述納西族的殉情風俗,探尋殉情的源流,討論殉情的原因,指出民族固有風氣、文化的>中突、婚姻自由的向往皆是殉情發(fā)生的因素。

從以上的對殉情習俗的研究看,社會制度的變遷與納西族傳統(tǒng)習俗的>中突成為了殉情產生的主要原因,然而對于殉情我們應該從各個因素的綜合來分析。和志武在其《納西族民間殉情的社會歷史原因》一文中認為,“從古代到近代,形成殉情的原因很復雜,甚至還牽涉到社會底層人們心靈中的某些秘密。因此,離開總的社會歷史原因和復雜的諸多因素的綜合考察和分析,就難以作出令人信服的符合歷史客觀實際的結論?!辈⑼ㄟ^調查研究認為納西族民間產生殉情的社會歷史原因大致有七個,也是本文的一個總結:主要的社會原因是過去社會存在階級壓迫和剝削;歷史傳統(tǒng)的影響即《魯般魯饒》起到催化劑的消極作用和傳統(tǒng)風俗文化中的消極影響;漢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民國時期抽壯丁的影響; 《游悲》殉情調的影響;落后的社會禁忌的影響,人們不愿與“養(yǎng)盅”和“養(yǎng)小神子”的家庭結親;近親配婚的影響,即“姑舅表優(yōu)先婚”和姨表婚的傳統(tǒng)包辦婚姻,便產生了“不自由,毋寧死”。

篇10

從人類社會的早期開始,我國勞動人民便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形象,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美麗動人的神話故事,它采取不自覺的藝術方式,用虛幻的想象和夸張手法來反映人類戰(zhàn)勝自然克服自然的美好愿望。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孕育了豐富的神話故事傳說,反過來,大量神話傳說又為中華文明的繼續(xù)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中國古代神話表現了一個漫長的時間與廣大的地域,正是由于中國古代神話材料的匱乏和不系統(tǒng),所以后世學者在中國上古神話的研究中存在的困難也就超乎想象的復雜和艱巨。在學術界,橫式法和縱式法是學術界對神話材料進行分類整理的兩種傳統(tǒng)方法:一是橫式分類法,就是打破故事的原有框架,自然性神話和社會性神話是我們常見的兩種神話大類,在這兩種大類中又分出了若干小類,譬如在自然性神話下面又可分出了動物神話、風雨云雷神話等。此種分類法有許多具體的表現,又分成了有關開辟天地的神話、日月風雨等其它自然現象的神話,有關萬物起源的神話,有關描述眾神和民族英雄的征戰(zhàn)神話,有關幽冥界的神話和人物變形的神話的,也有分成有關哲學的、科學的、宗教的、社會的和歷史的神話的。我國著名的民俗人類學家林惠祥老先生將神話分成了定期的自然變遷和季候的神話、自然物的神話、反常的自然神話、宇宙起源神話、神的起源神話、人類及動物起源神話、變化的神話、死后存在及冥界的神話、妖怪的神話、英雄、家族與民族的神話、社會制度及物質發(fā)明的神話、歷史事件的神話等十二類神話。

二是縱式分類法就是以人物為中心,以歷史為故事框架,按照故事發(fā)展的先后順序安排結構,安排資料的內容。根據這種分類方法就整理出了我國古代神話諸神神譜,《中國神話資料萃編》(學者袁珂、周明編著)即主要采用了這樣的分類法。

在我們看來,具有現代學術意義的研究方法是對神話的內在結構進行單位分析。這種方法認為神話故事的構成單位之間不是孤立的關系,而是一叢叢的此種關系,這種關系只有成叢存在才能拿來使用與結合而造成意義。屬于同一叢的諸關系可能出現于不同的年代,但如果能把它們集在一起,那么神話將以一種新的時間尺度重新組織起來,即一種既同時代又異時代的尺度。這樣就把把神話故事的組成成分分析為二種原型(Type)和母題(Motif)。一個有獨立存在性的傳承故事就是原型,故事中有延續(xù)傳承下去之力量的最小因素就是母題。不論我們把神話作怎樣的研究不能失去它的本來意義,也就是能表達一個能在該社會中單獨存在的故事。這種最小的有意義的神話的單位就是神話中的原型,是由一個或多個母題構成的,在不同的神話故事中可以多次出現或置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