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生物學的任務范文
時間:2023-12-08 18:08: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細胞生物學的任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細胞生物學 科研創(chuàng)新 人才培養(yǎng)
創(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在最難就業(yè)季的2014年,時代給每一個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以新的導向,是否具備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是評判一個人是否為高素質人才的核心[1]。面對時代要求,我們的教研團隊在以培養(yǎng)科研創(chuàng)新人才為導向的細胞生物學教學改革中進行了許多有益嘗試,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教學過程多樣化
細胞生物學是生物學的四大基礎學科之一,與其他學科交叉性強,系統(tǒng)掌握和靈活運用有一定難度。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和科研興趣,我們從以下方面進行了教學過程的多樣化改革。
1.1重點講解與學生自學相結合。
我們采取教師重點講解和學生自學相結合的方式,教師在講解時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科研思維的啟迪和引導;結合學生自學,充分調動其積極性。比如:在講細胞生物學研究方法時,涉及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的知識,學生對其理解抽象而不具體。鑒于此,一方面,教師通過重點展示共聚焦圖片,使學生理解光學切片及三維成像的意義所在。另一方面,安排學生進行課外延伸閱讀和探討,了解儀器的構造和詳細的工作原理。這為他們今后科研中使用該儀器奠定了堅實基礎。
1.2總結每章的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表達發(fā)散性思維的圖形思維工具[2]。我們鼓勵學生繪制每一章的思維導圖,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xiàn),圖文并重,發(fā)展了學生的記憶、閱讀及擴散性思維能力。但是,總結思維導圖是一項費時費神的工作,為了督促學生更好地完成工作,我們將思維導圖作為課程考核環(huán)節(jié)之一,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增強。
1.3開展課堂討論式教學,培養(yǎng)科研探索精神。
我們嘗試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填鴨式”授課方式,借鑒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開展了課堂討論式教學[3]。在內容上我們優(yōu)先選擇本年度生物學相關的諾貝爾獎研究成果、當今生物學研究熱點,如腫瘤的靶向治療、轉基因食品、誘導性多能干細胞等。在擬定好題目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小組成員課外自行查資料,制作PPT,課堂派代表講解,教師點評和學生互評,并將評定成績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通過課堂討論,不僅有效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表達及思維能力,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科研的積極性。
1.4播報科研新聞,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
生物科學是一門日新月異的學科,每天都有層出不窮的科研新發(fā)現(xiàn)。我們通過向學生介紹相關的科研網(wǎng)站,如丁香園、小木蟲、生物谷、科學網(wǎng)等,培養(yǎng)學生自己探尋科研的習慣。學生對科研新聞的匯報在每堂課中占用時間不長,僅5~10min,但可以極大提高學生對科研新事物的興趣,培養(yǎng)其關心身邊科學的素養(yǎng)。
2.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4]
除了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外,我們還強調注重學生科研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一方面,教師密切注意科學發(fā)展的前沿,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引進課堂。另一方面,我們依托本校的應用生物技術研究中心,讓科研興趣濃厚的學生參與到教師的國家級課題研究中,科研與教學相輔相成,培養(yǎng)學生科研思維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以期得到系統(tǒng)的科研素質訓練。
3.利用網(wǎng)絡平臺進行師生交流
網(wǎng)絡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網(wǎng)絡平臺為師生間的交流溝通提供了條件[5]。我們主要利用網(wǎng)絡聊天工具及其附屬的多種功能展開師生間的課外互動,使得課堂得到了延伸和拓展,可在課后及時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同時,網(wǎng)上的密切交流無形中拉近了師生距離,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對教師及課程的興趣及重視程度。
4.結語
我們適應時代的要求,在以培養(yǎng)科研創(chuàng)新人才為導向的細胞生物學教學中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立足教學過程的多樣化,注重學生科研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并利用網(wǎng)絡資源擴展課堂。經過不懈的探索和實踐,我們在科研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討論式教學存在課堂人數(shù)不能過多的局限性;作為正處于發(fā)展中的三本院校,對網(wǎng)絡資源的充分利用做得還不夠好。今后,在總結以往經驗和不足的基礎上,我們將揚長避短,繼續(xù)進行不間斷的改革和嘗試,優(yōu)化細胞生物學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劉超.生物科學本科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
[2]Buzan B.The Mind Map Book[M].BBC Books,1995.320.
[3]楊飛.基于PBL的分組討論在細胞生物學教學中的探索[J].新課程研究,2013.6.
[4]余光輝,程旺元,龔漢雨,覃永華,徐鑫.基于細胞生物學教學的科研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索[J].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2012,34(12):1246-1251.
篇2
【摘要】目的:觀察阿霉素長時間作用對膽管癌細胞株FRH0201生物學活性的影響。方法:用2μg/ml的阿霉素同一濃度逐漸延長時間作用于人膽管癌細胞株FRH0201細胞,經反復作用篩選出能在含1μg/ml的阿霉素培養(yǎng)液中生存72h,去掉阿霉素后仍能繼續(xù)穩(wěn)定傳代生長的細胞。無藥培養(yǎng)1月后進行生物學行為的監(jiān)測。觀察細胞形態(tài)學,繪制生長曲線和流式細胞儀測定細胞周期,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細胞的腫瘤標記物,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觀察細胞內的阿霉素的熒光強度。結果:阿霉素作用后FRH0201細胞形態(tài)學有輕度改變,細胞倍增時間較親本細胞延長3h,與親本細胞相比S期細胞增多16.89%,G1期細胞減少29.33%、G2期細胞增多12.46%。CA125和CA199試驗組和親本組分別為9.14和8.60U/ml,1.59和2.96U/ml,細胞內阿霉素濃度(熒光強度平均值),親本細胞為1764.8,試驗組細胞為305.4。結論:阿霉素對膽管癌細胞株FRH0201的形態(tài)學及倍增時間無明顯影響,但使細胞進入S期、G2期的增多,細胞內藥物濃度明顯降低,生長時間無明顯變化。
【關鍵詞】膽道腫瘤?阿霉素?腫瘤細胞,培養(yǎng)液?細胞周期?細胞大小?CA125?CA199
The effects of adramycin on the human liver hilar cholangiocarcinona cell line FRH0201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dramycin on cell line of FRH0201.Methods:Human hilar cholangiocarcinona cell line were cultured with adramycin (2μg/ml) through lasting different times,finally this cell line can survive after 72h cultured in the culture liquid with the adramycin(1μg/ml) .Then the medium was replaced with a fresh one without adramycin,and the cells were continuously cultured for 1 month.The in vitro studies included the observation of the appearance with optical microscope,MTT cell proliferation assay,analysis of the cell cycle by Flow cytometry(FACS),assays of tumor marker using enzymelinked immunosor bent assay(ELISA),the fluorescence density of adramycin.Results:Compared to the parent FRH0201cell line:The morphology showed typic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 doubling time prolonged about 3h,the cell cycle by flow cytometry identified in G1,G2 and S phase of cell cycle were 40.50%,19.74%and 39.77% in trial group,and 69.83%,7.29%and 22.88% in parent group,respectively.Tumor marker h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m,the fluorescence density of epirubicin descending 5.2 times.Conclusion:The adramycin can affect the cell cycle and cause the change of metabolism.
【KEY WORDS】Biliary tract neoplasms?Adramycin?Tumor cells,cultured?Cell cycle?Cell size?CA125?CA199
目前,肝門部膽管癌手術切除率已明顯提高,手術病死率明顯下降,但真正達到根治性切除的病例很少,局部復發(fā)率很高,現(xiàn)有的化療及放療未見明顯的效果。其原因可能與肝門部膽管癌的生物學特性有關[1]。為此,我們觀察阿霉素長時間作用對膽管癌細胞株FRH0201生物學活性的影響。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阿霉素購于深圳萬樂公司,MTT購自愛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胎牛血清購自杭州四季青公司。膽管癌細胞株FRH0201由本課題組吳小鵬教授構建[2]。
1.2 方法 采用濃度相同不斷增加作用時間的方法確定阿霉素培養(yǎng)液終濃度為1μg/ml。首先分別向FRH0201細胞株的培養(yǎng)瓶內加入不同濃度的阿霉素(Adramycin,ADR),培養(yǎng)3d后觀察細胞死亡情況。結合阿霉素的血漿濃度,選擇可將50%的細胞抑制的藥物濃度(IC50)作為耐藥細胞培養(yǎng)的起始濃度(2μg/ml),將腫瘤細胞置于該培養(yǎng)液中和不含藥物的10%小牛血清RPMI1640培養(yǎng)液培養(yǎng),待細胞穩(wěn)定生長、進入對數(shù)生長期后,傳代兩次,再將篩選出的細胞在相同藥物濃度培養(yǎng)液中繼續(xù)培養(yǎng)。經過1,2,3,6,12,24,36,48,60,72h 10個時間段約8個月的培養(yǎng),最終使細胞能夠在1μg/ml阿霉素培養(yǎng)液中持續(xù)穩(wěn)定生長并傳代,然后脫藥培養(yǎng)1個月在檢測細胞的生物特性。
1.3 觀察指標
1.3.1 形態(tài)學觀察 將兩株細胞分別爬片后經HE染色,光鏡下進行形態(tài)學觀察。
1.3.2 細胞倍增時間的測定 取對數(shù)生長期的親本細胞即未用藥的細胞和阿霉素作用的細胞與試驗組細胞各一瓶,0.25%胰蛋白酶消化,10%小牛血清1640培養(yǎng)液制成濃度為1×104個/ml的單細胞懸液,96孔板中每孔接種200μ1,37℃、5%CO2飽和濕度孵箱中培養(yǎng)。每天取3個復孔計數(shù)活細胞,計算平均值,連續(xù)觀察7d。以培養(yǎng)時間為橫軸,以細胞數(shù)的對數(shù)為縱軸,繪制半對數(shù)細胞生長曲線,于生長曲線上對數(shù)生長期內取3組數(shù)據(jù),根據(jù)最小二乘法進行直線回歸,在直線上任取兩點(Nt、No),根據(jù)下列公式計算細胞的倍增時間(Td)[3]。T代表No~Nt的時間Td=T×Ig2/Ig(Nt/No)
1.3.3 細胞周期分析 取對數(shù)生長期的親本及實驗組細胞各1×106個/ml,制成單細胞懸液,按試劑盒說明進行操作,于流式細胞儀(FCM)上行細胞周期分析。
1.3.4 腫瘤標記物CA125、CA199 分別將同等數(shù)量的親本及試驗組細胞接種于培養(yǎng)瓶內,37℃、5%CO2飽和濕度孵箱中培養(yǎng)。待細胞進入對數(shù)生長期后,分別收集培養(yǎng)液各10ml,1000r/min離心5min后取上清,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進行CA125及CA199的檢測。
1.3.5 激光共聚焦顯微鏡檢測 將親本細胞與試驗組細胞制備單層細胞爬片。將載玻片置于培養(yǎng)皿中10%小牛血清1640培養(yǎng)液制成濃度為1×104個/ml的單細胞懸液,待細胞貼壁生長均勻布滿載玻片后加入2μg/ml阿霉素作用30min,PBS洗滌細胞2次,在磁共振共聚焦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內的阿霉素濃度以熒光強度表示。然后計算平均值。
2 結 果
2.1 形態(tài)學改變 倒置顯微鏡下對數(shù)生長期的FRH0201細胞呈鋪路石狀鑲嵌緊密排列,細胞呈多邊形、梭形、圓形、不規(guī)則形、三角形等各種形態(tài),生長活躍,細胞體積變大,折光性差,核漿比例變大,細胞核增大。有多核細胞,有異常核分裂相。
2.2 細胞倍增時間 實驗組細胞倍增時間為23.6h,延長了約3h。
2.3 細胞周期分析 實驗組細胞與親本細胞相比:S期細胞增多16.89%,G1期細胞減少29.33%、G2期細胞增多12.46%。見圖1、2。
2.5 激光共聚焦顯微鏡檢測 細胞內的阿霉素濃度以熒光強度表示,計算平均值。見圖3。
3 討 論
肝門膽管癌及膽囊癌術后化療是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但化療的敏感性不高。且可能存在個體性差異及可能誘發(fā)的腫瘤多藥耐藥性。為了臨床及基礎方面對膽道惡性腫瘤綜合治療的研究,F(xiàn)RH0201細胞代表原發(fā)灶的所有細胞群體[2],并已成功建立裸鼠動物模型[3、4],我們用阿霉素對該細胞株進行干預,觀察對其生物學特性的影響。為了更接近臨床膽管癌化療反復間歇用藥的特點,對FRH0201細胞采用大劑量反復間歇同一濃度不同時間暴露,歷時8個月,獲得了穩(wěn)定生長的細胞。本次試驗不同于其它耐藥株固定藥物濃度,這更符合臨床用藥方式。在本實驗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在低氧時,腫瘤細胞在含有阿霉素的培養(yǎng)基中可以繼續(xù)生長繁殖,一旦更換培養(yǎng)基后同樣劑量的藥物,細胞雖然可以繼續(xù)貼壁伸展。但藥物持續(xù)存在時卻出現(xiàn)凋亡細胞,隨著作用時間的延長,凋亡細胞逐漸減少。該細胞生物學特性的研究將為下一步耐藥株的建立,探討膽管癌耐藥機理及逆轉耐藥奠定基礎。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與親本細胞株比較,耐藥細胞株在形態(tài)、結構及代謝水平等方面均發(fā)生了顯著變化[5]。本實驗細胞在無藥培養(yǎng)1個月后生長穩(wěn)定,倍增時間稍有延長,其分泌的腫瘤標記物如CA125、CA199較親本細胞有所降低,這可能與藥物抑制細胞活性有關,也可能是藥物導致了細胞的分化有關,但是細胞排泄毒性藥物的作用得到了增強。我們推測這些生物學性狀的改變與其耐藥表型密切相關,但其詳細機理尚有待進一步研究。經流式細胞儀分析發(fā)現(xiàn),藥物處理前后試驗組G1期細胞比親本組約減少29.33%,G2期細胞比親本組增加12.46%,S期細胞增多16.89%,說明細胞通過細胞周期限制從G1期進入S期,然后阻滯于G2期,G2期的主要特征是RNA的合成和染色質的螺旋化,此期對外界環(huán)境敏感,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6]。提示根據(jù)藥物對膽管癌細胞周期各期的影響,在臨床上可以更好地選擇不同的化療藥物,聯(lián)合用藥以增加療效,減少副作用。在經藥物作用篩選后1月,細胞內抗腫瘤藥物濃度仍明顯降低,證明了細胞穩(wěn)定表達了某種機制,該機制可以使腫瘤細胞耐受阿霉素的殺傷作用,但具體的機制需要進一步證實。本實驗提示:(1)通過適當劑量的間歇的持續(xù)的沖擊應用抗腫瘤藥物,可以篩選出持續(xù)生長的細胞;(2)膽管癌細胞在阿霉素作用下,細胞內的抗腫瘤藥濃度下降,這是腫瘤細胞在含抗腫瘤藥物的掊養(yǎng)液中生長繁殖的基礎;(3)阿霉素可以影響細胞的分裂增殖周期。但該結論尚需今后進一步實驗得以證實。
參 考 文 獻
[1]叢文銘,吳孟超,陳漢.肝內膽管癌多基因變異表型分析[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1,81:271273.
[2]Jokoby WB.Methods in enzymology[M].New York:Acad Press,1979.150.
[3]吳小鵬,王占民,何曉冉.肝門部膽管癌細胞系FRH0201的建立及生物學特性研究[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5,85(25):17841785.
[4]李志偉,王占民,吳小鵬,等.利用裸鼠建立人肝門部膽管癌肝門移植模型[J].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進展,2004,7(4):209.
篇3
作者:王新文,金巖,劉源,王軍琳,趙宇,董蕊
【關鍵詞】 大T抗原
【Abstrac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SV40 large T (LT) antigen on human skin fibroblasts transformation and to observe the biological alteration of the cells. METHODS: Human skin firbroblasts were cultured and transfected with eukaryotic expressing plasmid psv3neo which containing the large T. After selection by G418 to stabilize the transfection, the large T mRNA and phenotypical changes of the transformants were examined. RESULTS: LT cDNA transformed cell colonies were isolated and were subcultured. LT mRNA expressed within the cytoplasm in most transformed cells when determined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After a period of time, however, the transfected cells gradually entered crisis and died. CONCLUSION: The ability of LT to enable the normal human skin fibroblasts immortalized is limited. So it is impossible to establish immortalized human skin fibroblast cell line only by large T.
【Keywords】 SV40; large T antigen; skin; fibroblasts
【摘要】 目的: 研究SV40大T抗原(LT)基因對人正常皮膚成纖維細胞體外轉化作用, 以及轉化后細胞生物學特性的改變. 方法: 采用脂質體介導的方法,利用含有LT cDNA的質粒psv3neo轉染人正常皮膚成纖維細胞. G418篩選后,挑選陽性克隆擴大培養(yǎng),觀察基因及蛋白在細胞內的表達,以及對細胞增殖等生物學特性的改變情況. 結果: 分離獲得轉化細胞克隆,原位雜交顯示LT mRNA在轉染細胞胞質中表達. 免疫組化結果顯示,細胞質中有SV40大T抗原表達. 細胞計數(shù)、BrdU、流式細胞儀檢測表明,經過一段時間的旺盛生長,在轉染后第16代,細胞即進入危機期,以一種比衰老細胞更快的速度死亡. 結論: LT 可以促進正常皮膚成纖維細胞增殖,但這種能力是有限的,在轉染后期甚至會促進細胞死亡. 所以要使人的正常皮膚成纖維細胞永生化,單純利用LT的轉染是不夠的,還需要結合其它的轉化方式.
【關鍵詞】 SV40;大T抗原;皮膚;成纖維細胞
0引言
成纖維細胞是皮膚真皮部分的主要細胞成分,對皮膚起營養(yǎng)、支持和免疫作用. 皮膚成纖維細胞作為正常體細胞的一種,生命期有限,通常在40代左右即出現(xiàn)衰老[1],繼而增殖緩慢,逐漸死亡. LT cDNA的轉染一直是非造血細胞永生化最常用的方法. 為獲得性狀穩(wěn)定、能夠長期培養(yǎng)的皮膚成纖維細胞,更好地滿足基礎研究和相關疾病的治療,我們準備利用LT能使細胞向永生化趨勢轉變的特點,應用基因轉染技術,研究LT對人皮膚成纖維細胞體外轉化作用以及轉化后細胞生物學特性的改變.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含有LT cDNA的質粒(psv3neo由Berg教授惠贈),皮膚組織(流產胎兒背部),DMEM培養(yǎng)基、胎牛血清(Gibco),Lipofect AMINE 2000 Reagent 轉染試劑盒(Invitrogen),Biotek凝膠回收試劑盒(Omega),原位雜交標記和檢測試劑盒(Boehringer Mannheim),SV40大T抗原抗體(Santa Cruz),免疫組化檢測試劑盒(DAKO),BrdU檢測試劑盒(Sigma), EcoRⅠ和PvuⅡ內切酶(Promega).
1.2方法
1.2.1細胞培養(yǎng)參照鄂征[2]所描述的方法,將真皮成纖維細胞制成細胞懸液后,離心.用含有100 mL?L-1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yǎng)基重懸細胞,按(2~4)×107?L-1細胞密度將成纖維細胞接種到上述培養(yǎng)基中.12 h后換1次液體,以后3 d換1次液體,觀察細胞形態(tài). 細胞長到80%后,用2.5 g?L-1胰酶消化,按14傳代.
1.2.2質粒轉染及細胞克隆的分離將傳至第16代的皮膚成纖維細胞,接種到6孔板,每孔細胞數(shù)為2×105 .次日進行轉染(轉染過程按說明書進行).轉染后培養(yǎng)24 h,細胞接近匯合時,按110 密度傳代,繼續(xù)培養(yǎng).待密度接近50%-70%時,加0.4 g?L-1的G418進行篩選,未轉染細胞作為對照.6 d后,對照細胞全部死亡,將篩選液濃度降至0.2 g?L-1,2~3 wk出現(xiàn)抗性克隆分離細胞克隆,重新接種培養(yǎng).分別取未轉染和轉染細胞進行檢測.
1.2.3LT mRNA表達檢測 EcoRⅠ/PvuⅡ雙酶切質粒psv3neo后,10 g?L-1瓊脂糖凝膠電泳后,分離片段,用凝膠回收試劑盒,獲得4.8 kb大小的LT cDNA,用隨機引物法對該片段進行標記. 取轉染后第3代和第16代細胞爬片,進行原位雜交,檢測LT mRNA的表達情況.正常細胞作為陰性對照.
1.2.4SV40大T抗原檢測取轉染后第3代細胞爬片,利用免疫組化SABC法進行SV40大T抗原表達檢測.步驟按說明書進行.
1.2.5細胞生長曲線分別取第3,19,32代未轉染細胞和轉染后第3,16代細胞,按1×103?cm-2的密度接種到24孔板,隔日進行細胞計數(shù).分別取3個孔,取平均數(shù).連續(xù)檢測5次, 繪制細胞生長曲線.
1.2.6BrdU檢測分別取第3,19,32代未轉染細胞和轉染后第3,16代細胞.實驗前1 d接種細胞到放有玻片的培養(yǎng)板中,持續(xù)培養(yǎng),到細胞密度50%-80%時,吸棄培養(yǎng)液,加入含1 mL?L-1BrdU的培養(yǎng)液,繼續(xù)培養(yǎng)4 h,取出細胞爬片用抗-BrdU mAb檢測,每一組取10個標本進行陽性細胞計數(shù),組間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1.2.7流式細胞儀檢測分別取第3,19,32代未轉染細胞和轉染后第3,16代細胞進行檢測.用2.5 g?L-1胰酶消化細胞,收集1×105的細胞,離心.1×PBS重懸細胞,離心,750 mL?L-1乙醇固定后送檢.
2結果
2.1細胞克隆的分離轉染了psv3neo質粒的人正常皮膚成纖維細胞,在加G418后第3日開始出現(xiàn)死亡,第6 日未轉染細胞全部死亡,轉染組的陽性細胞繼續(xù)存活.G418降至0.2 g?L-1維持篩選,2 wk后出現(xiàn)陽性克隆.濾紙片轉移后, 進行擴大培養(yǎng).
2.2光鏡觀察體外培養(yǎng)的皮膚成纖維細胞光鏡下觀察(Fig 1),正常狀態(tài)時(第3, 19代), 細胞體較小,細胞呈梭形,少分支,細胞邊緣光滑.當細胞處于衰老期時(第32代),胞體變大,扁平,分支增多.轉化初期(即轉染后第3代)的細胞,胞體較正常細胞大、而且長,但較為規(guī)則.轉染后第16代的成纖維細胞,胞體細長,常見單支狀突起,胞核明顯,胞質中顆粒增多.
A:P3 normal fibroblasts;B:P32 normal fibroblasts;C:P16 transformed fibroblasts.
圖1相差顯微鏡下不同時期體外培養(yǎng)的皮膚成纖維細胞(略)
Fig 1Skin fibroblasts of different passage cultured in vitro by phase contrast microscorpe×100(略)
2.3原位雜交原位雜交檢測得到,未轉染細胞中無陽性表達,轉染后第3,16代細胞胞質藍色,呈陽性表達,胞核無表達或弱表達(Fig 2),說明LT cDNA已被穩(wěn)定轉入成纖維細胞中.
2.4免疫組織化學對轉染后第3,16代細胞進行SV40大T抗原檢測,胞質均呈棕黃色陽性表達,胞核則無著色(Fig 3).
2.5生長曲線細胞生長曲線顯示,正常培養(yǎng)條件下,從第19代開始細胞的增殖速度逐漸變慢,直至第32代左右,細胞已經出現(xiàn)衰老狀態(tài).轉染后第3代成纖維細胞增殖較快,明顯快于同期的未轉染第19代細胞,甚至超過了正常第3代成纖維細胞.而轉染后第16代成纖維細胞,增殖最為緩慢,速度明顯低于與之相對應的未轉染第32代衰老細胞,基本處于停滯狀態(tài)(Fig 4).
圖2轉染細胞原位雜交 (略)
Fig 2In situ hybridization of transfected cellP3 transformed fibroblasts×400(略)
圖3轉染細胞免疫組化結果(略)
Fig 3Result of immunocytochemistry of transfected cellP3 transformed fibroblasts×100(略)
■: p3 transformed cells; : p3 normal cells; : p19 normal cells; : p32 normal cells; : p16 transformed.
圖4成纖維細胞生長曲線(略)
Fig 4Growth curve of fibroblasts(略)
2.6BrdU檢測細胞增殖活性從強到弱依次為轉染第3代細胞、未轉染第3代成纖維細胞、未轉染第19代成纖維細胞、未轉染第32代成纖維細胞和轉染第16代成纖維細胞.陽性率分別480±2.0,350±2.8,230±1.9,190±2.0,20±0.6(P
2.7流式細胞儀檢測反應細胞增殖活力的增殖指數(shù)PrI從高到低為轉染第3代細胞、未轉染第3代成纖維細胞、未轉染第19代成纖維細胞、未轉染第32代成纖維細胞和轉染第16代成纖維細胞(Tab 1),與細胞生長曲線、BrdU所反映的結果完全一致.
表1SV40大T抗原對皮膚成纖維細胞增殖周期的影響 (略)
Tab 1SV40 large T on cell cycle period of skin fibroblasts(略)
3討論
人的正常皮膚成纖維細胞體外培養(yǎng)時,分裂能力有限, 經過一定的時期后,它們就會進入一種生長抑制狀態(tài),即所謂的“衰老”(也稱M1期)[3] .永生化皮膚成纖維細胞的獲得,不僅有助于我們發(fā)現(xiàn)和理解皮膚腫瘤發(fā)生的生物學規(guī)律,以及細胞的生理、分化機制,還有助于研究皮膚衰老現(xiàn)象發(fā)生的機制,為我們攻克腫瘤,研究干細胞的特性,控制細胞的增殖分化等許多方面的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同時,永生化的皮膚成纖維細胞在體外可多次傳代,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增殖特性和功能狀態(tài),將其作為細胞工程和組織工程等研究領域的標準細胞,有助于體外實驗的標準化.通過基因轉染可使正常哺乳動物細胞長期培養(yǎng),甚至發(fā)生永生化的改變,故該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哺乳動物細胞復制和基因表達研究的實驗模型.其中SV40,是較為常用且有效的體外細胞轉化因素之一.
轉貼于 SV40是20世紀60年現(xiàn)的一種猴腎細胞病毒,由結構蛋白(VP1,VP2,VP3)和兩種抗原LT和st組成[4] .其中LT抗原分子分子量為94 ku,含708個氨基酸,98%定位于細胞核內,具有ATP酶和DNA解旋酶活性,使蛋白質絲氨酸/蘇氨酸殘基磷酸化、ADP核羰基化和乙?;? LT抗原還有活化宿主細胞核糖體基因、誘導DNA合成,修飾蛋白質合成起始因子等作用. LT抗原為轉化啟動所必需的,對轉化起決定作用,是非造血細胞永生化最常用的成分[5,6] .早在1983 年,lubbe等[7]選擇3例患有LeschNyhan患者的皮膚成纖維細胞培養(yǎng)后,利用SV40大T抗原進行轉化,成功將其培養(yǎng)到200 代以上 .蘇映軍等[8]用SV40病毒對正常培養(yǎng)的角朊細胞進行永生化工作 .但也有研究指出,由LT轉染的細胞壽命是有限的,大多數(shù)細胞在正常生命期后20~30代內死亡,稱之為“危機期”(即M2期)[9-11] .還有人將SvtsA 58引入已永生化的宮頸癌細胞株時,發(fā)現(xiàn)LT能促進凋亡[12] .
本實驗利用脂質體介導的基因轉染技術,分離獲得了由SV40大T抗原轉染、增殖較為旺盛的皮膚成纖維細胞.免疫組化及原位雜交證實,轉染細胞胞質中有大T抗原及其mRNA的表達,說明LT抗原基因已經穩(wěn)定轉染到了細胞中.細胞生長曲線、BrdU、流式細胞儀的檢測都證明了在轉染后的一段時間內,細胞的生長速度明顯加快. 提示細胞在轉染后這一時期內,增殖速度的提高與LT的表達密切相關.但LT并不能使人正常皮膚成纖維細胞發(fā)生永生化改變.在轉染后第16代,細胞逐漸進入“危機”狀態(tài),停止增殖并出現(xiàn)死亡.說明LT只能發(fā)揮短暫的促進成纖維細胞增殖的作用. 而同一時期的衰老細胞,仍能以緩慢的速度保持生長,未出現(xiàn)明顯的細胞死亡.推測危機的啟動可能是由于LT的功能發(fā)生了改變,誘導了細胞的增殖抑制,甚至死亡. 這一現(xiàn)象是否與近年來研究的與細胞生命周期最為密切的端粒的變化有一定的關系,還是存在其他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永生化的皮膚成纖維細胞系的獲得,對于各種皮膚疾病以及皮膚組織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上述研究結果表明要得到永生化的皮膚成纖維細胞,僅僅依靠SV40大T抗原的轉化是不足的,還需要結合其他的因素,如端粒酶的激活等或開辟其他的途徑.
【參考文獻】
[1]Pignolo RJ,Rotenberg MO,Cristofalo,VJ. Alterations in contact and densitydependent arrest state in senescent WI38 cells[J]. In Vitro Cell Dev Biol Anim, 1994;30A(7):471-476.
[2] E Zheng. Tissue culture and Molecular Techniques[M]. Beijing: Beijing Publication, 1997:121-129.
[3] Matsumura T, Zerrudo Z ,Hayflick L. Senescent human diploid cells in culture: survival, DNA synthesis and morphology[J]. J Gerontol, 1979;34(3):328-334.
[4]Fanning E,Knippers R.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imian virus 40 large tumor antigen[J].Annu Rev Biochem, 1992;61:55-85.
[5]Bryan TM,Reddel RR.SV40induced immortalization of human cells[J]. Crit Rev Oncog, 1994;5(4):331-357.
[6]Su YJ,Chen B, Tang CW, Hu DH, Jiang DY, Jia CY. In vitro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keratinocytes by simian virus SV40[J]. Disi Junyi Daxue Xuebao (J Fourth Mil Med Univ), 1999;20(5):382-385.
[7]Lubbe L, Rudolph M, Scherneck S, Zimmermann W, Geissler E. Immortalization of human LeschNyhanfibroblasts following infection with Simian virus 40[J]. Arch Geschwulstforsch, 1983;53(2):105-113.
[8]Su YJ,Chen B, Jia CY, Tang CW.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ongterm in vitro culture of SV40 transformed human keratinocyte line [J]. Disi Junyi Daxue Xuebao (J Fourth Mil Med Univ), 1999;20(5):386-388.
[9]Lustig AJ. Crisis intervention: the role of telomerase[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99;96(7):3339-3341.
[10]MaceraBloch L, Houghton J, Lenahan M, Jha KK, Ozer HL.Termination of lifespan of SV40transformed human fibroblasts in crisis is due to apoptosis[J]. J Cell Physiol, 2002;190(3):332-344.
篇4
【關鍵詞】醫(y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172-02
醫(yī)學細胞生物學是研究細胞基本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細胞生物學是研究細胞基本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隨著21世紀生命科學的發(fā)展和分子生物學技術和新方法的不斷更新,要培養(yǎng)21世紀的高級醫(yī)學人才,細胞生物學作為必修課在高等醫(yī)學院校開設是非常必要的。細胞是機體組織器官的基本單位,在細胞亞細胞及分子水平掌握細胞各部的結構與功能又是醫(yī)學教育的基本要求??梢娂毎飳W在現(xiàn)代醫(yī)學教育中充當著前沿與基礎雙重作用。因此在國內許多醫(yī)學院校都為本科生碩士生開設了此課程。
在臨床醫(yī)學、麻醉、影像、檢驗、口腔和預防等專業(yè)開設了醫(yī)學細胞生物學課程,雖然代課教師遵循教學大綱進行了系統(tǒng)地、充分地準備,但由于現(xiàn)代自然學科內容研究水平深入,微觀的結構,抽象的理論,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效果始終不理想。我校醫(yī)學細胞生物學開設在大學第一年第一學期,就是為了讓新生慢慢適應大學的授課進度和在已有的高中理論知識基礎上拓展知識內容。但是,醫(yī)學細胞生物學總學時為32學時,其中理論為24學時,試驗為8學時。為了解決高等醫(yī)學院校對低年級開設的基礎學科的掌握及臨床上更好的運用,我教研室對此進行了一些改革。
1.教學方面:
理論學時少,因此在第五章內膜系統(tǒng)授課結束后,進行一次網(wǎng)絡(無紙化)考試。以選擇題和填空題為主進行網(wǎng)絡考試,對已學過知識內容進行一次總結。同學們對此也很贊同,從中看出自己對前幾章節(jié)的知識內容到底掌握了多少有一個了解。
對于一些重要掌握內容布置作業(yè),讓學生看教科書以及課堂的授課內容相結合完成作業(yè)。有的學生按照教科書上內容來找答案,有的學生按照課堂上授課時所講知識內容找答案,還有一部分學生就按照課件上內容來繪圖并解釋,這樣可啟發(fā)學生的自學能力。
本教研室實行課前十分鐘講課活動,這樣可激發(fā)學生對于學過內容總結并講解的能力。從第四章細胞膜與物質的穿模運輸開始,給學習委員安排任務,把班里學生分小組,每次開課前安排一個學生來講解上節(jié)課講的重要內容。每小組由4-5個學生組成,一起討論制作小課件或繪圖的方式也可總結出重點內容。既可培養(yǎng)團隊合作能力也可培養(yǎng)學生的講解能力。
2.教師的評價和考核方面:
通過課前提問形式,了解學生的復習情況并給予一定評分。另外,對于課前十分鐘內容進行評價,給學生鼓勵和支持,強化學生的自學、總結和思考能力。對于網(wǎng)絡考試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找出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并進行解釋和更正。這樣對大一的學生提供一個了解和掌握大學教材的理解和學習方法的把握,也可以漸漸提高學生的思考、分析、總結等方面的基礎能力。
3.教師授課及培育學生方面:
授課時,不僅要講清楚重難點還要帶領學生一起討論相關內容的病例。分析病例時,讓學生清楚所舉病例與所學內容的哪個部分有聯(lián)系等問題,以免發(fā)生錯誤的理解。作為高校醫(yī)學院校教師要注重醫(yī)德教育,應貫穿滲透于整個專業(yè)教育中。在醫(yī)學細胞生物學課中,時刻加強學生醫(yī)德醫(yī)風的教育。教育學生認真細致,因為將來他們面對的是鮮活的生命,他們對病人的診斷不容許一點失誤,否則將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后果。不善于總結分析的學生,要提醒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出現(xiàn)錯誤或者沒有對病人的病情進行認真的分析都可能導致嚴重的醫(yī)療糾紛。通過發(fā)現(xiàn)的問題教育培養(yǎng)學生一絲不茍、嚴謹細致的工作態(tài)度,培養(yǎng)高素質的醫(y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慶平,王仁軍,宋梅 .細胞生物學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與實現(xiàn).大連大學學報,2005,25(6),38-40.
篇5
關鍵詞:醫(y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2-0123-02
近年來,人類在醫(yī)學細胞生物學取得的成就對現(xiàn)代醫(yī)學的發(fā)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它為人們從細胞和分子水平認識人類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和重要的技術手段。醫(yī)學細胞生物學同時作為生理學、免疫學、組織胚胎學、藥理學等重要基礎理論課程的基礎,醫(yī)學細胞生物學又與臨床醫(yī)學的其他各個學科緊密相連,為醫(yī)學生進一步學習其他醫(yī)學課程奠定基礎[1]。醫(y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是醫(y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醫(y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的教學水平對于提高整體的醫(yī)學教育水平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成為十分重要的任務。為此筆者根據(jù)我院醫(y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的教學實際情況,就在醫(y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出自己的幾點建議,以供探討。
一、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將結合,正確引導和激發(fā)學生的實驗欲望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多學生在高中就接觸過一些生物學實驗,但是比較簡單,而且動手的機會并不多。大多數(shù)學生直接動手做實驗的興趣很強,但是此時學生的實驗興趣都停留在對實驗本身的好奇心上,對于“為什么會這樣設計實驗”和“這樣設計實驗會出現(xiàn)幾種結果”等問題缺乏深層次的思考。教師要學會合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認真加以引導,把學生的好奇心轉化為理性思考支配下的求知欲。細胞生物學的概念、原理和規(guī)律都是通過大量的實驗發(fā)現(xiàn),經過一系列縝密的推理論證得到的,每一個重要的原理和規(guī)律的背后都有一系列經典的實驗去證明它。比如:在理論課講授細胞分化的本質特征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時候,我們重點講解如何證明這一結論的實驗——通過采用Northern和Southern的方法來檢測三種組織來源不同的細胞(紅細胞、胰島細胞、輸卵管上皮細胞)中三種特異表達基因的DNA和mRNA的情況。通過對實驗背景、實驗方法以及實驗過程的詳細講解,引導學生在自己的頭腦中“進行實驗”,進而讓學生了解科學家們是怎么針對研究目標設計實驗的,在學生進行“頭腦實驗”的同時又是與科學家進行科學思想上的“對話”,增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最后,讓同學們思考,為了揭示細胞分化的本質,我們自己能否設計出新的實驗來闡明這一科學問題。我們通過在理論課上講授一些經典的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實驗興趣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越大,成功的欲望也就越大,創(chuàng)新思維也就越活躍。
二、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醫(y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過程作為培養(yǎng)學生實驗創(chuàng)新能力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學生通過自己親自操作進行創(chuàng)新能力的鍛煉與培養(yǎng)[2]。在理論課上,通過教師對實驗的正確引導,學生除了對實驗有了正確的認識,同時對實驗的積極性還大大增強,在渴望實驗成功的欲望驅使下,每個學生都想在實驗中“一展身手”。根據(jù)已有經驗,我們認為在實驗教學過程中,以下幾點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鍵:①培養(yǎng)嚴謹?shù)膶嶒瀾B(tài)度,嚴格規(guī)范實驗操作。嚴謹?shù)膶嶒瀾B(tài)度是進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規(guī)范嚴格的實驗操作是進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如果學生缺乏嚴謹?shù)膽B(tài)度,那么他就不可能有規(guī)范的實驗操作,更談不上學生的實驗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3]。②培養(yǎng)觀察能力,認真做好實驗記錄。為了避免學生只重視實驗結果,我們要求學生認真記錄下整個實驗過程,讓學生明白每一步實驗的目的是什么的,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結果,省略此步驟,對實驗結果有什么影響,比如細胞內遺傳物質的觀察,我們要向學生提出為什么要在細胞染色之后都要經過一步清洗,清洗的目的是什么,讓同學多做一組省略清洗步奏的裝片,讓學生通過觀察得出清洗步驟的作用,這樣學生觀察能力得到提高,分析思維的空間也得到了相應的拓展。③鼓勵學生進行多種嘗試,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比如我們在洋蔥細胞核觀察的實驗過程中,實驗步驟要求采集洋蔥內表皮細胞進行染色觀察,我們鼓勵學生,讓學生同時采集洋蔥外表皮的細胞進行觀察,看看能否觀察到細胞核,細胞核的形態(tài)有沒有變化,從而啟發(fā)學生對細胞核的功能進行深入思考,開闊了思路,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
此外,在實驗過程中,如果有學生實驗失敗,很容易產生挫敗感。教師要善于抓住這個“良機”,學生實驗的失敗是激發(fā)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重要時機。告訴學生,很多重要的發(fā)現(xiàn)都是通過一次次的實驗失敗得來的,愛迪生每失敗一千次實驗才能成功一次。接下來,根據(jù)實驗記錄,和學生一起尋找失敗的原因,但這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實驗失敗的原因,而是通過一步步的進行引導,讓學生自己找到實驗失敗的原因。在學生自己找出實驗失敗的原因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三、邀請專家講座,拓展學生知識面
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醫(yī)學細胞生物學屬于實驗性學科,細胞生物學知識的獲得均是通過千百次的實驗獲得的知識的總結和升華,細胞生物學實驗過程本身需要豐富的創(chuàng)新性。因此我們定期邀請工作在細胞生物學科研第一線的相關專家進行做報告,通過專家們通俗易懂的報告,向同學介紹他們是怎么設計實驗的,他們采用此種方式設計實驗的目的是什么?同學通過了解專家們的思維活動,進而激發(fā)他們的思維,激勵他們在醫(y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中主動進行創(chuàng)新,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四、定期舉辦學術沙龍
定期舉辦學術沙龍,通過學生間的自由討論,激發(fā)學生思想的火花。我們醫(yī)學院每年培養(yǎng)五十名左右的研究生,我們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優(yōu)勢,每學期舉辦三次學術沙龍,每次時間大概兩個小時左右,邀請細胞生物學方向的研究生與本科生一起參加,教研室的教師充當引導作用的角色,讓本科生與研究生之間進行充分的交流。為了提高學術沙龍的效率,我們每次沙龍活動設定幾個議題,讓學生圍繞設定的議題進行充分的討論,另外,我們還專門留出時間,讓每個學生自由提出他們感興趣的問題,之后師生共同解決。學術沙龍我們已經舉辦過六期了,學生的反響和評價都很好。
五、改革考核評價機制,檢驗創(chuàng)新成果
以往醫(y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的考核方式以學生提交實驗報告,教師打分的形式進行。學生只注重完成實驗報告,看不到他們的實際操作情況,學生只會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實驗報告的上來,此外,這種考核形式造成學生之間相互抄襲的現(xiàn)象存在,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針對此類現(xiàn)實情況,我們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考試內容包括設計的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實驗報告,通過三方面結合來考核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成果。設計實驗的能力運用已經學習的實驗原理、技術和方法設計實驗,來達到預期的目的,學生通過實驗能力的測試,提高自身對已有實驗的掌握和應用能力。通過實驗操作能反映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全面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科研習慣,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實驗報告?zhèn)戎貙W生操作步驟、數(shù)據(jù)處理、結果分析能力進行考察,能夠反映學生的科學思維及邏輯推理能力。盡管我們的醫(yī)學細胞生物學的實驗教學改革剛剛起步,但是通過實驗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為指導,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比如在學校進行的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中,醫(yī)學細胞生物學的相關實驗研究受到了學院的好評。同時與未進行實驗改革的前幾屆學生相比,學生們的基本操作、動手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得到顯著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黃元河,潘喬丹,馮治,等.醫(y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11,33(2):231-232.
[2]何志穎,朱海英,陳元曉,等.醫(y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yī)學教育版),2010,12(1):49-52.
[3]殷祥超.改革專業(yè)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3,2:31-33.
篇6
關鍵詞:醫(yī)學細胞生物學;選修課;存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8-0277-02
隨著對細胞結構、功能及其分子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細胞生物學的相關知識和理論在醫(yī)學領域中的應用也變得越來越廣泛,醫(yī)學細胞生物學已成為現(xiàn)代醫(yī)學教育的重要基礎課程,也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之一。對于現(xiàn)代醫(yī)學生,具備醫(yī)學細胞生物學的相關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進一步學習其他課程的重要基礎[1]。在我校,醫(yī)學細胞生物學這門課程,對于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的學生它是一門必修課,而對于口腔醫(yī)學、醫(yī)學檢驗、醫(yī)學影像、護理、助產和藥學專業(yè)的學生,它則屬于一門限定選修課。這門課作為必修課時,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態(tài)度明顯優(yōu)于選修課。本文對醫(yī)學細胞生物學這門選修課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問題的對策,以期為這門選修課更好地開展提供參考。這門選修課存在問題主要有四方面。
一、學生到課率低
這門課作為限定選修課學生的到課率比起作為必修課到課率明顯降低。學生到課率降低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學生對選修課不夠重視,部分學生選修這門課是為了“湊學分,混畢業(yè)”,出現(xiàn)“選而不修”的現(xiàn)象;另一方面,由于學校教室資源短缺,選修課往往被安排在晚上或周末上課,一小部分學生,由于要參加學校組織的其他的一些活動,不得不請假。
二、學生上課不專心
學生對選修課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重視,選修只是為了應付學校對學生在校期間修習學分的要求。對于選修課,有的學生為了應付老師的考勤而到課,雖然每節(jié)課都在聽,但卻往往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上課時心不在焉,更談不上知識面的擴充、綜合素質的提高和能力的更上一層樓了。選修課對這樣一些學生來說,完全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2]。學生上課心不在焉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1)醫(yī)學生的專業(yè)課比較多,學習任務比較重,學生疲于對付,導致一些學生在上選修課時把時間花在他們認為比較重要的課程的學習上或者把時間花在即將要考試的科目上。(2)在網(wǎng)絡及其發(fā)達的今天,小部分不愛學習的學生,抵制不住網(wǎng)絡的誘惑,在課堂上偷偷用手機上網(wǎng)。(3)周末晚上上課時,經常會遇到學校有晚會活動,教室外充滿誘惑力和干擾力的聲音,讓學生無法專心學習。
三、課程較為抽象,學生基礎較低
醫(yī)學細胞生物學是一門在細胞水平、亞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細胞生命活動的學科。主要研究細胞的結構、細胞的生命活動、細胞的功能及分子機制等,所以這門課的抽象性可想而知。《醫(yī)學細胞生物學》作為護理,醫(yī)學檢驗等專業(yè)的學生的選修課,這些專業(yè)的學生甚至還有小部分是文科生,比起臨床本科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基礎相對薄弱,加之這門課較為抽象,所以學生學習起來難免會感到吃力。
四、學時少,內容多
這門課一共有十三章內容,包括緒論、細胞的基本特征、細胞的基本結構、細胞的物質運輸、細胞的信號轉導、細胞的能量轉換、細胞運動、細胞內遺傳信息的流動、細胞增殖、細胞分化、干細胞與組織再生、細胞衰老以及細胞死亡,包含內容比較多。學校安排18個學時,要求完成這門選修課的教學任務,顯然時間上是捉襟見肘的。
五、問題對策
1.要解決學生到課率低的問題。首先,學校應對選修課給予重視,盡量不要把選修課安排在晚上或周末上課,這樣學生就不會因為要參加其他的一些活動而請假不上課;其次,應該改革選課制度,讓學生能真正選修到自己感興趣的科目;再者,教師也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來杜絕學生“選而不修”現(xiàn)象的發(fā)生,可采取多種方法,比如不定時的考勤,課堂提問,課堂作業(yè)等方法。當然由于課堂的時間有限,不可能每次課都進行考勤。課堂提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出勤率。每次課盡量留出一些時間給學生做課堂作業(yè),作業(yè)的成績直接和這門課的最終成績掛鉤。課堂作業(yè)不僅可以鞏固課堂知識,也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到課率。出課堂作業(yè)也有講究,盡量不要全部出選擇題,這就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到課同學幫缺課同學做作業(yè)的現(xiàn)象發(fā)生。
2.要解決學生上課不專心的問題。首先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選修課的重要性,嚴格要求學生,課堂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避免“滿堂灌”,盡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這門課比較抽象,可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多展示一些精選的精美圖片或動畫視頻,使學生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另外,盡量和醫(yī)學結合起來,多舉一些與醫(yī)學有關的例子,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這樣學生才會專心聽講。課堂上還可以和學生互動,讓學生回答問題,這樣也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還有,在切換幻燈片時,可適當加一些背景聲音,這些背景聲音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提神”作用。
3.要解決課程抽象,學生基礎低的問題,教師應該考慮到授課對象不同而調整課程的難度,充分利用多媒體,講授盡量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既注重知識性,也要注重實用性,盡可能與醫(yī)學結合,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4.選修課和必修課一樣,都需要有足夠的學時才能保證學生從教師那里獲得應得到的知識,所以學校應盡可能增加授課學時。在授課學時有限的情況下,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精選教學內容,既要突出重點,也要兼顧內容的新穎性與實用性[3]。
總之,要解決選修課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學校應重視選修課,改革選課制度,合理安排上課時間;學生應認識到選修課對擴充自身知識,提高自身素養(yǎng)的重要性;教師應有飽滿的上課熱情,調動學生上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不斷實踐,總結經驗,才能真正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長、學有所用。
參考文獻:
[1]劉云,等.“醫(y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探索[J].川北醫(yī)學院學報,2010,(25).
[2]曹樹國.也談高校選修課建設[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4,(17).
[3]化前珍,等.醫(yī)學生選修課《老年健康保健與護理》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護理教育,2005,(11).
基金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教育廳項目(201106LX440)。
篇7
關鍵詞 醫(yī)學細胞生物學;互動式教學;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20-0092-03
Abstract As an imperative fundamental course in medical univer-sity, Medical Cell Biology has a crucial significant on the part of me-dical students’ further study in their specialized courses as well as their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s. It is a hard obligation for every teacher professing Medical Cell Biology to instruct relevant basic knowledge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 further development in related field and train students’ scientific thinking ability. Illustrate how tointegrate methods such as interactive teaching, multimedia teaching, case teaching, bilingual teaching, heuristic teaching into the teachingpractice of Medical Cell Biology.
Key words Medical Cell Biology; interactive teaching; multimedia teaching; case teaching
1 前言
現(xiàn)代醫(yī)學教育呈現(xiàn)出向多學科交叉滲透的發(fā)展趨勢,而作為一門生命科學領域的重疊核心學科,醫(yī)學細胞生物學的理論知識已經滲透到醫(yī)學的各個領域。因此,掌握醫(yī)學細胞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成為每一名醫(yī)科生進一步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必備要素[1]。
值得一提的是,細胞生物學是生命科學領域的四大前沿學科之一,近幾年來一直發(fā)展迅速[2],無數(shù)新理論、新發(fā)現(xiàn)的誕生,更使得細胞生物學總體呈現(xiàn)出知識更新周期短、速度快的特點。要跟上細胞生物學飛速發(fā)展的步伐,醫(yī)學細胞生物學的教學工作不可以再沿襲老一套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而是應該優(yōu)化教學方法,整合教學內容,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力求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開闊眼界并培養(yǎng)科研思維能力。以下是筆者在自己的實際教學經歷中總結出的一些經驗。
2 互動式教學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往往以教師講解課本內容,學生被動地聽講記憶為主。這種教學模式效率高,可以在短時間內灌輸給學生大量的知識,很容易就能達到教學進度,也給教師的備課減小了難度;但是容易造成學生的主動性不強,無法對所學內容及時地進行消化,對記住的知識點理解也不夠深刻等一系列問題。而醫(yī)學細胞生物學本來就有知識點雜散、抽象、難以理解的學科特點,填鴨式的教學往往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熱情,造成“臺上一家言,臺下百家夢”的現(xiàn)象。針對這一問題,本著教學平等的理念,采取多種形式和學生教學互動,有利于增強他們的課堂參與度,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
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一種很好的互動式教學方法?;卮饐栴}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也可以使他們聽課時注意力更加集中。除此之外,課堂提問也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掌握所學得的知識。
細胞生物學涵蓋了近幾百年來人類在分子水平、亞細胞水平和細胞水平上對細胞內的生命現(xiàn)象進行研究而得到的眾多的知識,其內在聯(lián)系是相當復雜的。雖然現(xiàn)行的教材已經根據(jù)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程度將這些散亂的內容整合成為十幾個大章節(jié)、60多個小章節(jié)的有機體系,再加上編排這些內容的人士都是細胞生物學領域擁有多年從教經驗和科研經驗的資深學者,其科學性和嚴謹性不容置疑,但這并不意味著整本教材就已經是一本面面俱到的完美之作了。事實上,為了要滿足整本教材的編寫思路,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存在內在聯(lián)系的知識點被打散分割到不同的章節(jié)、不同的部分中去了。對于學生而言,只有找出這些被打散的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才能夠從整體上把握所學到的知識,才能夠在真正意義上學好細胞生物學,而這恰恰就是學生普遍感到困難的地方。這就需要教師平時在課堂上多提醒學生養(yǎng)成課后多總結、平時多留意的習慣。這種習慣當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yǎng)成的,它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和積累,而課堂提問恰恰就是一種訓練學生總結歸納能力的很好的方法。
具體來講,教師在講到某一個重點時,沒必要完全按照書本的內容一口氣講完,而是可以放慢節(jié)奏并適時地向學生提問前幾章里與該知識點相關的內容。比方在講到細胞有絲分裂的胞質分裂期收縮環(huán)形成的內容時,就可以提問學生收縮環(huán)是由哪種細胞骨架構成的?這種問題對學生發(fā)現(xiàn)不同章節(jié)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大有幫助,也鍛煉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久而久之,學生就擁有了自發(fā)跳出書本框架,按照自己的理解梳理所學知識的意識,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只屬于自己的知識架構網(wǎng)絡圖。
鼓勵學生復述所學知識中的重點和難點 一般來講,完整地復述出一個新學的知識,尤其是一個相對比較復雜的生物學過程,對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應該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但是,醫(yī)學細胞生物學這門學科有其特殊性。由于有著高中生物以及大一開設的基礎生命科學的基礎,許多學生在系統(tǒng)地學習醫(yī)學細胞生物學之前就已經對教學大綱中的某些內容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再加上課前預習和課堂教授,基本上可以掌握其中的大部分知識點,因此,當堂復述對他們來說是完全有能力辦到的。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在鞏固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理順知識脈絡,鍛煉對科學問題的口頭表述能力,有利于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另外,在學生復述的同時,教師也可以對他們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加以引導,對他們疏漏忽視的問題進行補充,協(xié)助他們完成整個復述過程,這樣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鼓舞他們的學習熱情。
結合不同專業(yè)的實際情況,適當補充介紹細胞生物學的前沿進展和科研方法 就比如生物技術專業(yè),該專業(yè)的大多數(shù)學生將來的工作方向可能和科研聯(lián)系很緊密,在不影響主干知識講解的前提下,向他們介紹一些科研的方法和思路,對他們未來的發(fā)展幫助很大。筆者有過多年從事科研的經驗,對細胞生物學最前沿的進展又有相當?shù)牧私猓谡n上向該專業(yè)學生介紹PCR、RTPCR、Western Blot、DNA ladder、熒光可視化技術等細胞生物學的傳統(tǒng)研究方法。但是必須指出的一點是,如果只是機械式的講授,這種擴展教學可能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筆者同樣采取師生互動的方法:先鼓勵一些對科研有興趣學生大膽談談自己對某種技術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礎上補充他們認識上的欠缺,一定程度上起到激發(fā)他們學習興趣的作用。
3 多媒體教學
作為一種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的優(yōu)越性是顯而易見的。它可以把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信息表現(xiàn)媒介綜合起來,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從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3]。尤其是對于細胞內一些比較復雜的生化過程,利用Flas演示的教學手段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舉個例子來說,用來解釋新合成肽鏈如何轉移至內質網(wǎng)的信號肽假說一直以來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由于這個過程中涉及的分子機制比較復雜,再加上作為一種細胞內不可見的生化反應,整個過程又顯得很抽象,單純只靠教師口頭描述,學生可能很難對信號肽、信號肽識別顆粒(SRP)、信號肽識別顆粒受體(SRPR)產生直觀的印象。但是如果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只需要一段1分鐘左右的Flas,就可以把整個復雜的過程形象生動地呈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信號肽識別顆粒結合信號肽,并同時被位于內質網(wǎng)膜上的信號肽識別顆粒受體特異性識別,從而介導整個核糖體錨著到內質網(wǎng)上;然后信號肽識別顆粒脫離復合體,肽鏈也通過核糖體大亞基中央管和易位子蛋白形成的通道進入內質網(wǎng);最后信號肽切除,肽鏈繼續(xù)延伸。
顯而易見,用Flas代替枯燥無味的理論講解,能夠使課堂的氣氛更加活潑,從而讓學生產生一種濃厚的學習興趣,大幅度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也替教師省去了費盡心思讓學生理解細胞內一些動態(tài)的抽象過程的麻煩,節(jié)省了大量時間。
此外,在短短四十幾分鐘的課上,教師沒法做到向學生傳達所有的重點。但如果事先在教學PPT上標注出一些比較重要的內容,課堂上學生自然就能一目了然。同時,一些有需要的學生還可以在課后拷貝走教學課件作為他們課后復習的重要資料。
4 雙語教學
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當下,我國在生物醫(yī)學領域與西方發(fā)達國家存在不小的差距,該領域的最新信息和研究成果大多數(shù)是以英語論文的形式發(fā)表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學術期刊上。因此,必須要促進教學和全球化接軌,培養(yǎng)國際型的醫(yī)學專長人才。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雙語教學也就顯得尤為重要[3]。
然而,由于大二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較差,開展全英語式的教學顯然不切實際。筆者認為,雙語教學應該以母語傳道為主,外語拓展為輔。舉個例子來說,在細胞器這章的教學過程中,如果純粹采用外語教學的方式,大量的專有名詞一定會讓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感到不明所以,從而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但是假如只是要求學生識認細胞內的一些重要細胞器以及生化過程的英語名詞,就顯得相對容易得多。
此外,筆者還采用了一種全新的教學形式,幫助學生有效地記憶相對比較復雜的專業(yè)名詞:取一張全英文標注的細胞模式圖,讓學生不查閱字典直接進行識認。由于之前的教學工作已經讓學生對各種細胞器的形態(tài)結構有了形象的了解,對照著圖片,他們基本上可以明白各個專業(yè)名詞的含義,并在腦內產生直觀的記憶。實踐證明,這種方法能夠推進雙語教學有效開展。
5 案例教學法
胡以平教授主編的第三版醫(yī)學細胞生物學教材為了保證全面性和系統(tǒng)性,許多內容和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醫(yī)學遺傳學有重復[4]。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必須側重于本學科特有知識的講解,對于重復的知識點則以學生自習為主。比如在線粒體功能這一節(jié)里,三羧酸循環(huán)、電子傳遞鏈、氧化磷酸化等過程在生化課上已經重點介紹過,在課堂上就無須贅述;反之,線粒體的顯微結構與亞微結構、線粒體的半自主性以及線粒體的發(fā)生機制等內容在其他科目里較少涉及,應該重點介紹。
此外,醫(yī)學細胞生物學和普通高校開設的細胞生物學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它突出了細胞生物學和醫(yī)學之間的聯(lián)系。因此,教師在講課過程中也應該特別注意強調細胞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和人類健康問題間的關聯(lián),培養(yǎng)學生用所學得的細胞生物學知識理解、分析相關疾病發(fā)病機制的能力。比如:在講完細胞骨架這一章的主干知識后,教師可以適當花費一些時間講述細胞骨架和腫瘤、遺傳性疾病以及阿爾茲海默癥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關系;在講完細胞器這章后,教師可以簡要地談及一些細胞器損傷引發(fā)的疾病,比如溶酶體異常引發(fā)的泰-薩克斯病、過氧化酶體異常引發(fā)的腦肝腎綜合征、線粒體mtDNA缺陷引起的亨廷頓舞蹈癥等疾病。
篇8
【關鍵詞】醫(yī)學細胞生物學;形成性評價;高等醫(yī)學教育
“形成性評價” (formative assessment)最初是由美國課程評價專家斯克瑞文于1967年率先提出來的[1]。這一概念當時的專注點在于保證有效的課程開發(fā)。通過教育界的不斷探索和研究,此概念目前的含義升華為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試圖將考評的重點放在作為人的學生的身上,與學和教的過程結合在一起[2]。形成性評價也有過程性評價之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即時、動態(tài)、多次的監(jiān)控,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客觀問題。除此之外,它還注重及時反饋,用以強化和改進學生的學習效果。反饋是形成性評價的重要特點,也是形成性評價發(fā)揮其作用的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3]。
一、形成性評價在“醫(y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中的意義
考試是測評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不是最終目的。然而現(xiàn)行考試中的種種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考試功能的正常發(fā)揮和教育目標的最終實現(xiàn)。因此,我們將考試改革的目的定位于:本著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相結合的原則,處理好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過渡,積累考試改革的經驗來探索出一種適于本院校本科學生的“醫(yī)學細胞生物學”課程理論和實驗教學的形成性考試模式,填補空白,完善考核體系,突出創(chuàng)新,期望以改革考試的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要加強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要改變以往單一的總結性評價體系,不能采取學期末一張試卷定成績的做法[4]。由單一閉卷考試轉變成多元化的考試模式。況且“醫(yī)學細胞生物學”具有內容復雜而廣泛、學科發(fā)展迅速、與別的學科的交叉滲透性強、教學任務重和包含的知識點較多等特點[5],這種情況下學生很難突出重點地掌握教學內容,最終會影響教學質量。因此需要一項規(guī)范的,多層面的,系統(tǒng)化的評價體系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起到即時監(jiān)控的作用。
二、“醫(y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中形成性評價的具體應用措施
基于以上的理論基礎,我們計劃改革這種期末考試成績?yōu)橹鞯目己诵问?,嘗試性地提出適用于高等醫(yī)學教育中“醫(yī)學細胞生物學”課程教學的評價體系:對學生學習過程、實驗設計等多方面的綜合性考核,最后評定學生成績。“醫(yī)學細胞生物學”形成性考核評價實施方案包括題庫的更新和補充、無紙化期中考試(即在機房電腦上進行考試)、集中口試(即學生抽教研室電腦上的題口頭回答問題)、提交小綜述、實驗設計和期末卷面成績等,最后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反饋意見,便于評估此種教學改革的效果。擬定期末成績認定方案如下:最終成績=理論課評價成績+實驗課評價成績;理論課評價成績=無紙化期中考試(10%)+口試(5%)+提交小綜述(5%)+期末成績(60%);實驗評價成績=實驗報告冊平均分(15%)+實驗設計(5%)。具體實施辦法如下:
1.題庫的更新和補充:題庫按教學大綱和要求及時更新,并每次新組題,以避免出現(xiàn)應試教學現(xiàn)象。加大主觀題在試卷中的比例,增加實驗課內容相關題,促使學生對實驗課的重視程度。主觀題在“醫(yī)學細胞生物學”考試中比例要增多,同時在試題中增加實驗課相關的題目。
2.無紙化的考試考核方法:無紙化考試是為適應信息技術發(fā)展要求和教學考試管理需求而出現(xiàn)的一種先進的考試技術,已經在一些客觀題型占主導地位的計算機基礎和英語考試中得到應用。其優(yōu)點主要在于機器評分,真正實現(xiàn)了教考分離和公平公正,也節(jié)省老師的工作量,因而值得推廣。試題的題型有選擇題和判斷題(目前計算機對復雜的簡答題和論述題等的評分難以實現(xiàn)),這是一個代替?zhèn)鹘y(tǒng)卷面考試的無紙化考試平臺。成績按10%比例記入總成績??己藘热莞采w前半個學期講授的全部內容,考核形式為網(wǎng)絡題庫計算機無紙化考核,計劃在機房進行??己祟}型全部為選擇題和判斷題等客觀題。
3.口試考核方法: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必須給予學生更多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機會,為減輕期末考試壓力,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增加平時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比重,將考試評價過程化,計劃安排口試記為平時成績。鼓勵學生在對基礎知識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大膽探索,表達自己的意見,即對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學生給予高分以鼓勵。期末考試前利用業(yè)余時間在教研室電腦上統(tǒng)一安排口試(分幾個考場),每位同學按學號到指定的辦公室在老師電腦上回答5道題。題目類型包括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名詞解釋,問答題和論述題等,考生在其中隨機抽取5道題來進行解答。
4.小綜述考核方法:寫綜述可能對于剛入高等院校的學生們來說有點困難,但是在提高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運用網(wǎng)絡化信息的能力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代課老師在如何查閱文獻、檢索資料、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庫上如何獲取醫(yī)學信息等方面給同學們做專題講座, 教學生寫綜述的基本技能,指導學生寫出較高水平的小綜述,字數(shù)可控制在3000-4000字。綜述題目在 “醫(yī)學細胞生物學”研究內容中制定,包括上課時沒時間講到的自學內容,也可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興趣和所查閱的資料自立題目來進行撰寫。綜述內容可包括科學界研究比較熱門的領域,如細胞通訊和細胞信號轉導、細胞增殖與細胞周期的調控、細胞的生長和分化、細胞的衰老和死亡、干細胞及其應用 和細胞工程等幾個方面。讓同學課后根據(jù)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點到圖書館查閱資料,翻讀文獻,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從而完成撰寫綜述的任務,要求期末前以班級為單位提交給代課老師。
5.實驗設計考核方法:要求利用“醫(yī)學細胞生物學”研究技術包括光學顯微技術、電子顯微技術、顯微分光光度術和顯微熒光光度術 、細胞培養(yǎng)技術和細胞器的分離與提純等技術設計一個簡單實驗,促使學生思考“醫(y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內容和研究方法,為將來的進一步深造打基礎。內容要求應包括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材料(含實驗儀器及藥品)、實驗方法及步驟和實驗結果分析與討論等5個環(huán)節(jié)。老師應提前交代實驗設計的要求和注意事項并且始終指導學生完成好作業(yè)。這樣就能夠對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進行全面的考核,更重要的是促使學生重視實驗課。如此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才能勇于探索、富于創(chuàng)新,才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6.問卷分析:本課程在結束時,對進行考試改革的各個班級學生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總結學生的反饋意見和建議,為將來進一步完善教學改革提供客觀的依據(jù)。
7.成績分析做出結論:學生最終成績在同等批次班級間做對比并統(tǒng)計分析,同時結合問卷調查做出最終結論。
三、結語
我們相信依托這種綜合性的考核,能夠更加客觀地反映學生平時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真真意義上實現(xiàn)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林靜.形成性評價在高校課程評價中的應用 [J].現(xiàn)代教育管理, 2011, 9:66-68.
[2] 馮翠典, 高凌飚. 從“形成性評價”到“為了學習的考評” [J].教育學報, 2010, 6(4):49-53.
[3] 趙德成. 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是什么及如何推進[J]. 教育科學研究, 2013, 3:47-51.
[4] 邢發(fā)國, 米海敏.形成性評價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8, 13(6):86-88.
[5] 李風.《醫(y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的幾點體會 [J]. 時代教育, 2013, 20: 6-7.
篇9
海帶抗輻射。海帶的提取物可減輕放射性同位素、射線對機體免疫功能的損害,并抑制免疫細胞的凋亡,從而具有抗輻射作用。
小米抗噪聲。在噪聲環(huán)境中,人體內的B族維生素消耗量很大,小米、燕麥、玉米等是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
血豆腐抗粉塵。豬血、雞鴨血中的血漿蛋白,經胃酸和消化酶分解后,可產生能解毒、滑腸的物質,并與進入人體內的粉塵、有害金屬微粒結合,變成不易被吸收的物質,從消化道排出。
牛奶驅鉛。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質能與人體內的鉛結合成可溶性化合物,不但能阻止人體對鉛的吸收,還可以促進鉛的排泄。
黑木耳抗鎘。慢性鎘中毒會造成人腎臟損害,或引起骨骼疾病。黑木耳含有的植物膠質,可吸附通過消化道進入人體內的鎘,使其排出體外。
大蒜抗亞硝胺。長期進食腌制、熏烤食品是消化道惡性腫瘤的重要危險因素,因為這類食品含有亞硝胺,而大蒜對亞硝胺的合成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衛(wèi)康)
常聞芝麻香,血液更流暢
自古人們就把芝麻看成能讓人長生不老的食品,當代人又認為芝麻是永葆青春的營養(yǎng)源,因為芝麻中含有多種維生素、蛋白質、亞油酸、芝麻素、芝麻酚、胡麻甙等。有趣的是,近年來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長期從事芝麻產品加工的工人很少患心腦血管疾病。經科學家多年研究發(fā)現(xiàn),不斷從芝麻制品中散發(fā)出來的香味系一種吡嗪類物質。這種香味通過人的呼吸道即可吸收,并能促進血液在血管內加速流動。因此,在食用芝麻的同時,如果能再多聞一聞它的香味,會對健康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芝麻的含鈣量在眾多食物中名列前茅。婦女、老人、兒童等需要補鈣的人群適宜多吃,而且黑芝麻比白芝麻的含鈣量更高。 (琳琳)
空腹喝醋治便秘
由于醋的酸性成分與胃里的消化液差不多,故而人們在食用它時,可以起到刺激腸胃、促進腸道蠕動的作用。而隨之增強的排便感,可以避免大便在體內長時間存留、干結,對預防便秘有不錯的效果。
人在飽腹時,由于腸道被填滿,醋不易刺激到腸胃,故而食醋通便,最好選在早晚空腹時食用,每次不要超過1小湯匙,但也不能少于半湯匙,一天最多不能超過3次。
食用后,緊接著飲一杯溫開水。由于原汁醋的濃度大,如果食用過多,可能會對胃黏膜造成一定損傷,所以醋的食用量要適當。
也可在一湯匙陳醋中加入等量的蜂蜜,用溫開水或涼開水均勻攪拌后喝下。蜂蜜本身就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和醋混在一起食用,效果更佳。
(小劉)
豆腐吃出女人完美翹臀
造成臀部下垂的最重要誘因,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合理的飲食。人體若攝取了過多的動物性脂肪,沒消耗完的脂肪就很容易在下半身囤積,造成臀部下垂。
平日注意多吃一些植物性脂肪或含有植物性蛋白質的食物,例如豆腐,就是防止臀部下垂的最佳食品。
豆腐的烹制方法可謂多種多樣,可以涼拌、紅燒、燉煮等。而且豆腐家族的品種也是層出不窮,有豆?jié){、豆腐腦、豆腐干等。
豆腐不僅營養(yǎng)豐富,而且對于上了年紀的女性,還可幫助她們克服更年期癥狀。許多更年期女性不愿意服用荷爾蒙藥物,可通過改變飲食習慣來減輕更年期癥狀。豆腐就是其中一種含有大量植物雌激素的食品。 (小秋)
夢與疾病的關系
從病理學的角度看,許多身體疾病和精神疾病在潛伏期癥狀并不明顯。特別是白天,人的大腦活動頻繁,腦細胞十分興奮,人們更是難以覺察到體內潛在病變的異常刺激信號。
睡眠時,人的腦細胞進入“休息”狀態(tài),工作機能降低,這時,細微的刺激信號就能刺激皮層有關中樞,使相應的腦細胞出現(xiàn)應激反應,使人發(fā)生預見性夢境。且不同的疾病與不同的夢境有關,而同一疾病的夢境通常比較相似。
1. 夢到有人或怪物敲打你的頭,或是向你的五官灌流質物等,你可能患腦部腫瘤或神經系統(tǒng)疾病。
2. 夢中聽到怪響,預示感覺中樞可能存在某些病變或是其附近的血管發(fā)生硬化。
3. 夢到氣管被卡住、呼吸不順暢、窒息,說明呼吸系統(tǒng)可能存在病變。
4. 夢中被追逐,心中恐懼,叫不出,跑不動,驚醒后心有余悸、出汗、心跳加快,可能是心臟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5. 夢中走路不穩(wěn),身體扭曲,肢體沉重,并伴隨窒息感,且會突然驚醒,可能是心絞痛的前兆。
6. 夢到從高處墜落,但始終是還沒落到地面就已驚醒,可能是心臟病的先兆。
7. 夢到水的場景,例如洪水、沼澤、溺水等,肝膽系統(tǒng)和腎臟可能有病變。
8. 夢中被毆打,醒后感覺夢中被打部位疼痛,預示對應的臟腑可能有病變。
有關專家認為,如果睡眠時多次出現(xiàn)類似上述情節(jié)的夢境,應引起注意,及時就診。 (何麗)
保健維生素讓人短命
美國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維生素A和維生素E并不能延緩衰老,反而會使人壽命縮短。另有研究顯示,這兩種維生素還可能與癌癥風險增加有關。
人在短期內攝入過量維生素A會產生惡心、頭痛等癥狀,長期攝入則會導致骨密度下降。例如,同時服用魚油和復合維生素片的人患骨質疏松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因為魚油和維生素片中都含有維生素A,同時服用容易造成過量。
服用過量維生素C雖然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但3/4都因無法被身體吸收而白白流失。
不僅如此,不少人過去認為服用維生素C片可以預防感冒,但最近一項研究表明,維生素C并不能預防流鼻涕的癥狀,只能有限地縮短癥狀出現(xiàn)的時間。(文華)
紫皮洋蔥降低壞膽固醇
洋蔥具有防止癌癥、心臟病以及感冒咳嗽等多種保健功效。在買洋蔥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忽視小個頭紫皮洋蔥。
篇10
[關鍵詞] 醫(yī)學實驗中心;實驗室;儀器設備;建設;管理
[中圖分類號]G48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1(c)-087-02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medical experimental center
FENG Dai-rong,XIE Mei-na
(Medical Research Center of Weifang Medical College,Weifang 261042,China)
[Abstract] Medical experimental center has undertaken the duty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Perfect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medical experiment center is important in improving technical level and service level.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the requirements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medical experimental center.
[Key words] Medical experimental center;Laboratory;Equipment;Construction;Management
為了加強大型精密儀器設備的資源共享,提高儀器設備利用率及投資效益,全國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大都成立了實驗中心。我院的實驗中心(醫(yī)學研究實驗中心)成立于2002年,是依據(jù)學校中長遠發(fā)展規(guī)劃,以提高我院整體科技水平及研究生后期教學質量為出發(fā)點,并與省級重點學科建設和創(chuàng)新性學術團隊建設相銜接,形成了有利于培養(yǎng)、穩(wěn)定與引進高層次人才,有利于學科優(yōu)勢研究方向的形成和學科間交叉滲透,有利于提高大型儀器設備利用率的開放式教學科研基地。
1 醫(yī)學實驗中心建設的目的和意義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各學科間相互交叉,相互融合,新的理論與技術層出不窮,知識更新日新月異。實驗研究在現(xiàn)代醫(yī)學、生物學等學科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學科的發(fā)展對實驗室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傳統(tǒng)體制下,主要是各個教研室設立并管理實驗室,致使實驗資源配置條塊分割,難以融通,容易造成資源的重復配置、閑置,導致資源浪費。儀器設備分散,資金不集中,使得資源共享性差,利用率低。此外,單一的實驗室設置也不利于實現(xiàn)學科的交叉融合[1]。因此,應建立醫(yī)學實驗中心,構建一種新型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集中有限的資金,完善實驗設備,實現(xiàn)資源共享,以滿足教學與科研的需要。同時,醫(yī)學實驗中心的建設也有利于提升學校在同類院校中的競爭力,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
2 醫(yī)學實驗中心的建設
2.1 醫(yī)學實驗中心建設的長遠規(guī)劃
醫(yī)學實驗中心的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任務,為此,我院將其列為學??傮w規(guī)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多次組織人員到各高校和醫(yī)療機構參觀調研,學習實驗室的建設標準。在大量調研工作的基礎上,組織相關專家商討實驗室的設置、實驗室的規(guī)模、實驗室設備的水平等,依據(jù)學校的實際情況,制訂了醫(yī)學實驗中心建設的具體規(guī)劃。
2.2合理設置實驗室
醫(yī)學院校和科研院所實驗中心的建設要立足本單位實際,全面考慮到教學與科研的需要。我校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按照實驗室的功能將醫(yī)學實驗中心的實驗室分為四大類。
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配有電轉化儀、原位 PCR 儀、溫度梯度 PCR 儀、實時熒光定量PCR儀、DNA測序儀、高速冷凍離心機、凝膠成像分析系統(tǒng)、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培養(yǎng)箱、酶標儀等,為核酸、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形態(tài)、結構、功能等的研究提供實驗平臺。
細胞生物學實驗室:設有細胞培養(yǎng)凈化間,配有生物安全柜、超凈工作臺、熒光倒置相差顯微鏡、倒置相差顯微鏡、CO2培養(yǎng)箱、離心機、水浴搖床及其他配套儀器設備,可進行動物、植物細胞的培養(yǎng),為細胞生物學以及腫瘤細胞生物學的研究提供平臺。
組織形態(tài)學實驗室:配備有相關的石蠟包埋機、自動脫水機 、石蠟切片機、冰凍切片機、透射電子顯微鏡、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流式細胞儀、圖像處理系統(tǒng)等設備,為組織學、病理學、細胞生物學、寄生蟲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的研究提供實驗平臺。
機能實驗室:配有Neuroscan 64 Channel System、4通道肌電圖誘發(fā)電位儀、PowerLab科研系統(tǒng)、Morris水迷宮等設備,為心理學、生理學、藥理學、神經生物學、行為生物學的研究提供實驗平臺。
3 醫(yī)學實驗中心的管理
3.1實驗場所的管理
按照各實驗室的功能制訂了切實可行的管理規(guī)章,使進入實驗室的科研人員有章可循,做到正確使用和維護實驗室,提高實驗室的利用率。管理人員定期檢查各實驗室內的水、電、暖、通風設備、網(wǎng)線、通訊設備等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保證實驗室工作運轉順暢。
3.2 儀器設備的管理
3.2.1做好購買儀器設備的前期論證工作多方征求科研一線人員的意見,對所購設備的性能、價格、主要技術指標、預計使用效率、經濟效益、設備輔助條件、使用和管理方面的技術力量等情況作出全面評估,由學校主管部門組織有關專家進行評審、論證,報主管領導批準后,實施采購計劃。
3.2.2做好儀器設備的日常管理儀器設備到貨后,做好安裝、調試、驗收工作,在驗收期內,使設備充分運轉以考核其性能。在儀器設備的日常管理階段,中心指派有一定業(yè)務水平,經過專業(yè)培訓的人員進行專項管理,及時準確地記錄儀器設備的使用情況,做好技術歸檔工作。
3.2.3做好儀器設備的維護工作為確保大型儀器設備的完好率,中心努力爭取建立自己的維修隊伍,對常用儀器設備能做到合理、及時地維護和維修,確保儀器設備正常運轉。
3.3 外來科研人員的管理
所有入駐醫(yī)學實驗中心的科研人員必須提前提交課題研究申請表和課題研究計劃書,中心為科研人員統(tǒng)籌安排實驗場所,提供常規(guī)儀器設備、技術指導。因新進入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層次和能力各不相同,應先進行必要的入駐前培訓,使其熟悉實驗室的管理制度和實驗設備的操作流程和日常保養(yǎng)維護方法,了解與自己實驗相關的實驗技術平臺,考核合格后方可入駐實驗室進行實驗研究[2]??蒲腥藛T在入駐實驗室期間必須嚴格遵守各項規(guī)章制度,并負責管理好所用的實驗室及儀器設備,做好使用記錄,使用完畢再移交實驗中心。實驗研究結束后,科研人員須提交結題報告和離開實驗室申請表,待中心工作人員驗收完畢即可撤出實驗室。
3.4實驗技術人員的培訓
現(xiàn)代化、高效率的實驗室,必須擁有優(yōu)秀的實驗技術人員,才能使儀器設備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才能優(yōu)化實驗室的管理和利用,實驗技術人員應該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及實踐能力。因此,中心有計劃地對在崗實驗技術人員進行專業(yè)技術培訓和大型儀器的操作培訓,以滿足實驗中心教學與科研的需要,使每位實驗技術人員做到科研服務與自身提高并重[3]。
3.5 制訂合理的收費制度
合理的收費制度是保證資源共享的經濟基礎[4]。制訂一套行之有效的收費標準有助于改善大型精密儀器設備的使用率,提高社會效益。對校內科研人員采取一定的優(yōu)惠措施,以鼓勵他們的科研積極性。中心考察了同類院校及科研院所的收費情況,依據(jù)自身實際制訂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收費管理制度。
總之,醫(yī)學實驗中心的建設要依據(jù)學校的發(fā)展規(guī)劃,管理要服從學校管理的大局,為學校的教學與科研服務,最大程度地優(yōu)化實驗中心的建設和管理。醫(yī)學實驗中心的建設與管理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工作,隨著科研、教學水平的不斷進步,對實驗中心的建設和管理必將提出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朱萬平,黑常春.實驗中心建設與管理的思考[J].西北醫(yī)學教育,2002,10(2):93-94.
[2]李俊剛,鄧青春.醫(yī)學實驗室建設的思考[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yī)學教育版),2006,8(2):208-210.
[3]管增偉,辛淑琴.中心實驗室管理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華醫(yī)學科研管理,2000,13(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