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范文
時間:2023-12-06 18:01: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文化內涵;多元化;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11-0146-02
一語言與文化
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承,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特殊載體,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和精神支柱,文化影響和制約著語言交際的過程和效果。語言作為交際工具,可以表達客體的概念意義;此外,作為文化的載體,還蘊涵著該語言的民族文化含義和文化心理。
二英語與英語文化
人們在學習英語過程中,主要通過閱讀了解對象國的社會風貌,文化風俗,而閱讀材料多出自一兩個母語國。于是有些人就認定“英語這種語言和某一兩個使用英語的國家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這是一種錯覺,因為這種理論不能充分解釋英語作為跨文化交際的媒介的作用。這些人所說的“語言既不是抽象的'人類語言',也不是微觀到個人的'言語',而是指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一個部族的語言。” 因此,似乎可得出這樣的推論--英國文化即英語文化。但這種錯覺是由于混淆文化離不開語言,與一定的文化離不開某一具體的語言之間的界限而產生的。所以切不可在語種與文化之間劃等號。因為,今天的English culture(英語文化)一詞包含甚廣。
三多元的英語文化
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今天的English culture(廣義的英語文化)具有多元性,其內容可以涵指:①英國文化;②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文化,即狹義的英語文化,如美國文化,加拿大文化,新西蘭文化,澳大利亞文化及加勒比海地區(qū)部分國家的文化;③以英語為傳播媒介的非英語、非西方文化;④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的文化內容。
毋庸置疑,英語運載著英美文化。作為以英美為代表的母語國家的語言,英語承載主流社會的文化,同時也擔當非主流的、非英語移民社團與主流社會的交際媒介。如果英語不具備跨文化運載能力,身居于紐約市約25萬的華人是無法同美國主流社會交流的(當然他們的交流是通過那些懂英語的移民來進行的)。由此看來,英語是英美文化的載體,推而廣之英語是西方文化的載體,同時英語也是外來的、非英美的、非西方文化的載體。另外,作為外語型國家(如中國)的國際交流語言工具,它反映的是該國的政府的政治立場和人民的文化生活(即在中國是中國文化的載體,在南非是南非文化的載體)。
四英語與各國的文化之間的關系
作為國際交流語言的英語與各國的文化之間是怎樣的關系呢?可以用變化著的對抗融合關系來概括。世界語言——英語正作為母語國家和第二語言型國家的內部語言而被使用,同時,還作為英語國家與非英語國家,非英語國家與非英語國家的交流工具而被廣泛使用。在使用中,英語本身固載著的西方人的邏輯和傳統(tǒng)與該地的使用者的母語邏輯和民族傳統(tǒng)規(guī)范不斷產生“碰撞”,即所謂的英語與該國文化的對抗;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環(huán)境的適應,某些英語本身固載著的東西,甚至某些“碰撞”,竟然在該國文化環(huán)境下留存下來,即所謂的英語與該國文化的融合。在世界上的多元文化區(qū)域內,時時都在進行著學習吸納異域語言,借鑒、融合異域文化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
五英語語言文化內涵的多元化與英語教學
“作為世界語言,英語的文化內涵是多元的,既包括西方文化要素,也包括東方文化要素;既有基督教的元素,也有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元素?!?由此可見,英語語言教學中要充分考慮英語語言文化的多元化對英語教學過程及效果的影響。因此,教育者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創(chuàng)設立體化教學環(huán)境,避免與當?shù)匚幕瘜?,真正實現(xiàn)語言和文化的協(xié)調。
英語語言文化教學要創(chuàng)設立體化教學環(huán)境,是指把語言文化教學的三維即學習者、學習者將來使用語言的目的環(huán)境及學習者當時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構成立體的課堂結構。以中國的英語教學為例,“英語基本是中國人教,中國人學,在中國用”。在此環(huán)境中,“中國文化始終占支配地位,異域文化的輸入只能起補充作用?!?Smith 在1981年曾指出:“一種語言一旦成為國際性的,它就不可能恪守一種文化規(guī)約?!?也就是說為了用英語跟菲律賓人做生意,中國人并不需要學習欣賞英國的生活方式,也不需要發(fā)標準的英國音。近年由于英語文化教學意識的加強,教師在英語語言教學過程中一味的強調異域文化的某些規(guī)約,強調片面的語言和文化的協(xié)調。殊不知他們忽視了學習者當時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其結果是“語言似乎純粹了,但協(xié)調被破壞了,因為犯了與當?shù)匚幕瘜沟腻e誤?!?所以,切不可忘記英語運載著的中國文化。
2.正確理解學校課程的作用。
對于少數(shù)將要從事與異域文化密切相關的工作的人來說,了解對象國的文化是必要的。即使這樣學校的課程也只能起到指導作用,正如我們在上面提到的教學中只顧遵循課本內容(英語的文化規(guī)約),不能正確做到因時因地制宜(指的是不能按照言語事件發(fā)生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即學習者當時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來決定材料的選擇,來確定言語的適宜度),那么教學中的某些行為將導致文化誤導現(xiàn)象的產生。因此,要正確理解學校課程的作用,切不可片面夸大其作用。“要了解異國文化的全貌并能在實踐中適應它,非得深入其地住上一段時間不可”。
3.補充教學力量,聘請母語使用者任教。
為了補充教學力量,我們請了很多母語使用者來教書。他們應該清楚的意識到英語是多元文化的載體。來中國任教的人應該接受過必要的訓練,對在這一異域文化(中國文化)中“交流時可能遇到的文化歧異有必要的思想準備,這樣他們便不會因為聽到一個不順耳的招呼而變得憤怒,不會因為對方的自謙自貶而大惑不解?!?師生必須認識到 “學生的文化環(huán)境是文化課的起點,對象國的文化環(huán)境是終點”。只有起點確定了,師生才能最終順利達到終點。切不可本末倒置,在學習之初教師便一味地將對象國的文化環(huán)境強加給學生(將終點作為了起點)?!皬倪@個意義上講,教師了解學生的文化環(huán)境要比讓學生了解教師將把他們引進的文化環(huán)境更重要?!?而在現(xiàn)實的教學實踐當中,外籍教師若對學生所在的文化環(huán)境一無所知,僅把對象國的文化規(guī)約呈現(xiàn)在課堂上,不顧冒著與該國文化產生對抗的風險,讓學生模仿并接受,可想而知將會受到怎樣的教學效果。
在世界范圍內,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相互接觸交流形成了一個多元文化格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英語已成為多元文化的載體。面對跨文化交際的需要,英語語言文化教育成為高校英語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明確英語是多元文化的載體這一事實,從跨文化交際視野中研究英語語言與其所承載的文化之間的關系。這無疑將對原有的英語語言文化教學理念和方法提出挑戰(zhàn)。從而為多元文化區(qū)域如何學習吸納異域語言,借鑒、融合異域文化進行跨文化交際提供一個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的新理論研究空間。
參考文獻
[1]顏治強.世界英語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篇2
(摘自李靖民著《英漢翻譯實踐要略》)
作為一名從事英語翻譯的譯者,尤其是初學翻譯者,要想提高自己的翻譯能力,有一些基本的概念性問題是必須搞清楚的:
一、翻譯是把一種語言所承載的信息用另一種語言盡可能恰當而準確地表達出來的跨文化信息傳遞活動,其本質是信息傳遞。從形式上看,翻譯活動的確需要涉及兩種語言文字之間的轉換,而在實質上,在翻譯活動的過程中,兩種語言文字本身的表現(xiàn)形式之間沒有直接的對應關系,譯者是信息傳遞者,其所從事的活動絕不是簡單、機械的兩種語言文字之間的對應轉換,而是借助語言這個信息載體的轉換而進行的跨文化信息傳遞活動。
譯者的工作對象是具有不同文化傳統(tǒng)背景的兩種語言及其使用者。那么,我們這里所說的跨文化信息傳遞活動,就是指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通過原語解讀作者寄載于原文的各種信息,并通過譯語把原文所承載的各種信息傳遞給譯語讀者,也就是譯者借助兩種語言作為信息載體,把原語作者明確表達的和隱含其中的消息、思想、觀點、意志、情感等各種信息傳遞給譯語讀者。
這個活動涉及三個主體:原語作者、原語讀者/譯者、譯語讀者(這里的原語作者、原語讀者/譯者、譯語讀者也分別指原語說話人、原語受話人/譯者、譯語受話人,以后不再贅述)。首先,原語作者作為信息傳遞者,將自己頭腦中產生的信息,以符合原語文化傳統(tǒng)規(guī)約的表達模式寄載于原語文字(有人認為,從廣義上講,這個過程也是一種翻譯過程);第二,譯者作為特殊的原語讀者,即信息接收者,通過原語載體獲取原語作者傳遞的信息;第三,譯者作為信息傳遞者,將其從原文獲取的信息以符合譯語文化傳統(tǒng)規(guī)約的表達模式寄載于譯語文字;最后,譯語讀者通過譯語載體獲取原語作者傳遞的信息。
可以看出,翻譯活動始終是圍繞著跨文化信息傳遞這個中心來進行的。因此,我們說,翻譯是把一種語言所承載的信息用另一種語言盡可能恰當而準確地表達出來的跨文化信息傳遞活動,其本質是信息傳遞。
二、翻譯質量的優(yōu)劣,取決于譯者通過原語獲取信息的能力和通過譯語傳遞信息的能力。譯者必須在充分而準確地理解并獲取原文所承載的顯性信息和各種隱性信息的基礎上,盡可能恰當而準確地用譯語將原語作者意欲表達的各種信息比較完整或曰忠實地傳遞給譯語讀者。雖然絕對意義上的“完整”或“忠實”往往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但是盡可能減少信息衰減,盡可能避免不必要的信息冗余,是譯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般說來,原文作者在將信息寄載于原語文字時,總是會預設其確定的讀者對象能夠根據(jù)各種共有的知識和經驗,推理明了其意欲傳遞的信息,包括語言文字本身體現(xiàn)出的表層的顯性信息和伴隨的隱形信息。因此,譯者作為一名特殊的讀者,要想比較充分而準確地獲取原文承載的各種信息,就應當注重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在翻譯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努力發(fā)揮相應的推理能力。
譯者在將其從原語獲取的各種信息寄載于譯語時,需仔細分析兩種語言載體在表達方式上的差異,避免受到兩種語言文字表現(xiàn)形式本身的束縛,應根據(jù)具體情況,以信息傳遞為中心,在譯文里對各種信息的比重進行恰當?shù)恼{整,以便按照符合譯語文化傳統(tǒng)規(guī)約的表達方式,來確定譯文中比較恰當?shù)奈淖直憩F(xiàn)形式,來安排譯文信息層次的順序,使讀者能夠以最小的認知努力來獲取最佳的語境效果,從而能夠比較充分而準確地獲取原文作者意欲表達的信息。
三、作為一名譯者,應當自覺地培養(yǎng)自己的翻譯意識。也就是說,譯者應當在了解翻譯的信息傳遞本質,熟悉翻譯涉及到的兩種語言信息傳遞機制的基本特征及本質性差異的前提下,通過翻譯實踐活動,有意識地去體會翻譯,認識翻譯,提高自己作為譯者的自覺意識,從而在翻譯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做到心中有數(shù),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為什么應該這么做,可以怎么做,為什么可以這么做。
除此之外,譯者還應當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譯實踐能力。學習和了解一些翻譯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僅僅了解和熟悉翻譯理論知識,并不一定就能夠成為一名好的譯者。翻譯家金圣華女士在她的《橋畔譯談》中說:
太多人說過翻譯者就像演奏家,原著就好比樂譜,樂譜上的萬千音符,必須通過演奏家的演繹,方能以優(yōu)美悅耳的樂聲,傳到聽眾耳中。……很多人以為學會兩種語文,就可以從事翻譯,其實翻譯的技巧精妙得很,空談理論而不加實習,根本不會明白譯事的艱辛。(金圣華 1997:33)
篇3
《木乃伊3:龍帝之墓》的導演羅伯?科恩認為,相比于《木乃伊》系列之一、之二,《木乃伊3:龍帝之墓》在埃及已經沒有任何可供借鑒的新鮮元素了,因此,他們將目光從埃及投向了東方文明的代表――中國。《木乃伊3:龍帝之墓》以中國歷史文化題材為背景,穿插了很多的中國歷史人物和事件,從背景選取、造型設計和特技制作可以看出導演的確煞費苦心,但是影片在運用作為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漢語時卻著實讓人費解,突出表現(xiàn)在以下情節(jié)中。
情節(jié)1:殘暴的龍帝為了永久統(tǒng)治天下,讓李將軍去尋找長生不老之術。李將軍找到了紫苑仙姑,紫苑為龍帝帶來了記載長生不老之術的中國古老的甲骨文經書,紫苑在唱誦時沒有用漢語,用的竟是所謂的古梵語。
情節(jié)2:為了戰(zhàn)勝龍帝的軍隊,紫苑用咒語來喚醒被龍帝折磨致死的中國沉睡的冤魂時,同樣沒有使用漢語,而是念了一大串的英語咒語。
情節(jié)3:紫苑在臨死時,告訴她的女兒要將龍帝殺死必須將刀刺入他的心臟,這時她使用的仍是英語而非漢語。
針對影片情節(jié)1中的語言使用,我們不禁要問:對于用地道的中國文字來記載的地道的中國之術,地道的中國人為什么要用別的語言來解讀?答案可能有兩種:其一,美國導演不懂古代漢語語音,湊合用古梵語來代替,反正都是古音。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只能說導演勉為其難,卻也無可厚非,因為即便是中國人,對于上古漢語的讀音也不是了然于心,更何況外國人呢?其二,導演故意用古梵語,目的就是讓龍帝聽不懂。如果這種推斷成立,我們就要說導演為達目的(讓龍帝聽不懂)而不擇手段(廢棄漢語而改用別的語言)。
在影片情節(jié)2、3中,紫苑完全是中國本土化的代表,她面對的是中國人,而她的交際語言卻非她的母語―漢語而是英語,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另外,紫苑的女兒“林”在影片中不管面對的是外國人還是自己的中國母親,交際語言基本都是英語,偶爾使用漢語,給人的感覺就是她的英語要比漢語說得好。
對于影片《木乃伊3:龍帝之墓》中多處應使用漢語而影片實際卻使用英語的質疑,我們嘗試作出三種解答。
其一:雖然影片以中國歷史文化題材為背景,穿插了很多的中國歷史人物和事件,但影片導演是美國人,英語是他的母語,影片的整個構思與編導過程都是用英語來思維,至于在某些情節(jié)中出現(xiàn)中國人之間互相交際,應該用漢語而用英文,這可能是導演的一大疏漏。
其二:導演雖然也考慮到了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特定的人物身份,但因為電影的主要觀眾大多是歐美人,而歐美人對漢語很陌生,于是為了迎合歐美觀眾這一特定的消費群體,為減少其在觀看影片時的聽覺障礙,提高其聽覺接收的流暢程度,所以從歐美觀眾的觀感出發(fā),影片有意淡化漢語。
其三:巧妙利用漢語與所謂的中國元素,以此為媒介,來宣揚以英語為載體的西方文化及價值觀念。
美國導演羅伯?科恩曾談到影片《木乃伊3:龍帝之墓》更注重文化方面的訴求(這里顯然是針對中國文化而言),他認為影片中,無論是戰(zhàn)車、城墻,還是一張床、一副盔甲或一個墳墓,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有著真實的依據(jù),馬虎不得。當然戰(zhàn)車、城墻、床、盔甲、墳墓這些道具和背景,確是中國文化的―部分,但它們只是中國文化外在的一部分。語言是―個人身份、地位的標簽,更是民族的重要標志,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漢語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典型代表。只要有高超的技藝,那些所謂中國特色的性妙惟肖的造型和場景其實誰都可以模仿,但是語言則不行,影片中,作為中國文化重要載體和典型代表的漢語在影片中卻被英語的強勢所淡化,其原因何在?
“好萊塢是美國的夢工廠,在銀幕上制造著美國夢”,盡情展現(xiàn)著美國的文化和思想。在世界文化圈內,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始終以文化霸主地位自居,從來沒有放棄利用各種手段將西方的思想價值觀念推銷到世界各地的機會。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全球化語境下,他們的手段更加多樣。其中,影視文化越來越成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外輸出其思想價值觀念的有力武器。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長和中國文化的廣泛傳播,中國題材的影片日益受到西方電影人的青睞。2008年是中國年,汶川大地震的爆發(fā),北京奧運會的召開,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中國。通過中國題材來傳播其思想價值觀念成為西方電影人所采用的新的重要手段。
影片《木乃伊3:龍帝之墓》選用中國歷史題材,大量利用中國的地點和人物作為背景,一方面利用中國人具有強烈的“戀家”情結而且對具有中國元素的影片很容易引感共鳴的心理特點,從而在中國獲得影片廣大的觀眾群體,同時利用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與好奇,吸引他們的眼球,獲得不菲的經濟收益;另一方面,影片以中國元素作為賣點,在觀眾觀看影片的過程中,以英語為載體宣揚西方的思想價值觀,對觀眾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浸染。漢語作為東方文明的典型代表暗含著東方的思想行為方式和階值觀念,其顯然與以英語為載體的西方的思想價值觀念會產生沖突,因此,影片對漢語的使用采取低調處理,加以淡化,也就不足為奇了。
篇4
一、文化知識背景知識對英語教學的重要性
了解文化知識是學習語言知識的關鍵,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規(guī)則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語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語言受文化的深刻影響,又反映了某種文化的獨特之處。離開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語言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語的文化,我們就很難理解某些詞語項目的意義。如:我省的牛津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要求學生掌握星期的用法。隨書配套的習題冊上有這么一道題: Which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week ? It is _____. A. Tuesday B. Monday C. Sunday D. Friday. 如果在教學中不加以說明,則大部分學生都會選B,因為按我們的習慣,星期一是每周的第一天,但在講英語的國家,卻將星期天,耶酥復活日, 作為一周的第一天,答案是C。又如:英語中的“Thanksgiving”,“Sandwich”等,都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下產生的,僅僅知道表面意思是遠遠不夠的。為什么孩子們會不了解?不能簡單的認為是孩子平日里不能接觸這些知識,而是他們不大愿意去接觸。為什么?因為這些知識的載體——文化類語言書籍不足以吸引他們。如果把這些知識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xiàn)在繪本讀物上,想想看這將對孩子的英語學習產生多么大的影響!
二、繪本文化知識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試探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如果我們僅僅用書本語言教學是不夠的。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結晶,因此它必然會烙上民族政治、歷史、文化、習俗的印痕,使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差異。中、西方文化差異帶來的英語學習的障礙是多方面的,突出地表現(xiàn)在學生的閱讀理解中。閱讀材料取材廣泛,形式多樣,涉及面大,要做到理解透徹就必須有足夠的英語國情知識,因此必要的背景與文化知識對閱讀理解有很大的輔助作用。而西方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滲透緊依靠教師課堂上的講解和孩子們課外閱讀語言書本時遠遠不夠的,而且效果也不佳。
文化背景知識雖然包羅萬象,從廣義上講,它包括所學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藝、宗教、習俗、禮儀、道德、倫理、心理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狹義上講,包括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如:日常用語、專有名詞、成語典故、民間諺語等和形體表情等無聲語言。單如果我們能根據(jù)小學牛津教材編寫配套的繪本讀物,讓孩子們在學習課本的同時,更拓寬了自己的見識,更生動形象的了解它國文化,從而反過來又鞏固了他們所學的知識。
總結數(shù)年來的教學經驗,可以看出學生在應用理解語言時所出現(xiàn)的問題并不是由語言本身造成,而是對英美等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了解不夠造成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文化的導入。而繪本閱讀無疑是所有閱讀形式中最適合小學生的。美國著名外語教學專家Winston Brembeck也曾說過:“采取只知語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養(yǎng)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p>
三、繪本閱讀讓學生與英語傳統(tǒng)文化親密接觸
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我們要將中外文化相類比的揉入到繪本選材中去。例如,可以對比中國的婚禮和西方婚禮,春節(jié)和圣誕節(jié),中國的稱呼語和西方的稱呼語等,把遇到的文化現(xiàn)象以繪本的形式講活講生動,既增強了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趣味性,又掌握了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英語學習的提高和學習英語興趣的增強。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有關西方傳統(tǒng)文化繪本讀物的收集與整合??梢园l(fā)動學生收集一些有關國外文化方面的畫報、雜志、圖片等,自造繪本,然后老師可以幫助他們加上適當?shù)暮唵蔚恼Z言。老師更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把所了解到的文化以繪本的形式展示出來,跟別的同學分享。還有就是教育部門可以增加這方面的投入。當然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還有很多,如不同國家人民的服飾、裝飾、發(fā)型等,使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風俗習慣、審美標準,較直觀地了解外國藝術、雕刻、建筑風格和風土人情。老師還可以利用電影和電視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等各方面情況,各階層人們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房子,如何與朋友交往,進行什么娛樂活動,有什么節(jié)日,怎樣慶祝節(jié)日,以及說話的表情、手勢等,然后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回答并講出自己的觀點。有時可以邀請中外有關專家以及曾經留學或訪問過英語國家的人士作這方面的專題報告、系列講座等。也可以建議學生多讀國外有關游記、人口統(tǒng)計、民意調查、官方思想研究、時事評論等方面的書,從中了解文化。
由于文學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導致了不同的文學現(xiàn)象的發(fā)生,因此,要想了解新學語言國家的文化,閱讀一定量的繪本文學作品會有很大幫助,從中可以找到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和信息。教師應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培養(yǎng),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以增強閱讀理解能力。
篇5
關鍵詞:對外漢語;歇后語;教學方法
“歇后語是廣大人民群眾在豐富的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并廣為流傳的現(xiàn)成話。它作為交流思想的固定的造句材料,同成語、諺語、慣用語一樣,是詞匯體系中的特殊成分?!雹儆捎谛笳Z是漢民族文化的載體,它準確而生動的表現(xiàn)了漢民族文化的基本內容,同時也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漢民族獨特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因此,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中,了解歇后語的構成和類型成為重中之重。只有了解了歇后語的構成和類型,才能找到合適的方法進行歇后語的教學活動,達到教學目的。
一. 歇后語的構成和類型
(一)歇后語的構成
整個歇后語由類似謎面和謎底的兩部分組成,而前后兩個部分采用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去表示同一個意思。前部分敘述一種情況,它采用形象的比喻、夸張或諧音等方式來引人聯(lián)想,與后部分緊密配合去表達本意。而后面部分是對前部分進行解釋,是整個歇后語的真正的語義所在。歇后語的前后兩個部分相互配合使得漢語具有了生動、活潑、形象、風趣的特點,進而達到讓人們更好的理解所講述的道理的目的。
(二)歇后語的類型
1.喻意歇后語
歇后語的前部分運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后部分對前部分進行解釋、說明,并點出真正意義之所在,這就是喻意歇后語。
(1)本義喻意
本義喻意是指歇后語的后部分對前部分進行直接的,不需多加聯(lián)想的解釋說明,即解釋說明的意義是字面上的意義,如“兔子的尾巴——長不了”,“大海里丟針——無處尋”。
(2)轉義喻意
歇后語后部分的解釋說明不是用它的字面意義表示的,而是用字面之外更深一層的意義,即需要人們進行聯(lián)想的轉義,這就是轉義喻意。如“木頭眼睛——看不透”的“看不透”不是說眼睛是木頭做的所以看不透,而是引申到不能透徹理解認識的意義。
2.諧音歇后語
諧音歇后語是指歇后語的后部分借助詞語與事物之間的音同或音近從而造成一音雙關效果,即一個歇后語有兩種解釋說明,從而達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用意。此類歇后語的表面意思是次要的,而內在的意義才是主要的。例如,在“臘月里的蘿卜——凍(動)了心”中,表面上的意思是蘿卜冰凍的結實,其實則是是說人心發(fā)生了波動。諧音歇后語主要有以下兩類:
(1)音同諧音
幾個字或幾個詞的聲母、韻母和聲調均相同的諧音是音同諧音。如在“旗桿頂上綁雞毛——好大的撣(膽)子”中,就是由于“撣”與“膽”兩字的同音而造成的諧音。再如,在“牽著胡須過河——牽須(謙虛)”中,音同諧音是由“牽須”與“謙虛”兩詞的造成的。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小蔥拌豆腐——一青(清)二白”,“孔夫子搬家——盡是書(輸)”……
(2)音近諧音
音近諧音是指幾個字或幾個詞的聲母、韻母和聲調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相同的部分,即音與音之間僅是聲音相近但并不時完全相同。如“醬蘿卜——無纓(因)”的“因”與“纓”是聲母和聲調相同,但韻母不相同,音相近。
二.利用歇后語的構成和類型進行教學
歇后語是我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創(chuàng)造的—種獨特語言形式,是智慧的結晶。同時,歇后語的類型和構成特點,即由類似謎面的前部分與類似謎底的后部分結合方式和表現(xiàn)方法的多樣性,決定其成為教學的難點。我認為可以利用歇后語的類型和構成特點進行教學,從而把漢字教學、語音教學、修辭教學、文化教學與歇后語教學相結合,以促進歇后語教學的成功,同時也可達到雙贏的效果。
(一)與漢字教學相結合
以歇后語表現(xiàn)方法中的析字法為理論依據(jù),把漢字教學與歇后語教學相結合。例如,“自大上加一點——臭”,驕傲自大是不好的,而比“自大”還過分一點,那不就成了“臭”?!靶淖诸^上一把刀——忍了吧”,心上放上一把刀,這肯定會使人感到很不痛快,所以當然要“忍”了。利用析字法我們可以從另一個側面進行漢字教學,同時也教授了歇后語。
(二)與語音教學相結合
語言是音義的結合體,其中的“音”就是語音。學習任何語言都必須學習語音,因此語音教學在語言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漢語語音中,聲母、韻母和聲調是最基本的,并成為教學的重點。而在歇后語中,諧音歇后語利用語音來達到獨特的效果。例如,“張飛媽媽姓吳——吳氏生飛(無事生非)”,“吳氏生飛”是對前一部分的直接說明,是字面意義,而它的實際意義是“無事生非”,這種實際意義的表達,要通過“同音”詞語的轉換才能實現(xiàn)。
(三)與修辭教學相結合
歇后語不管是從構成方面還是類型方面,它都大量的運用了修辭方式。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認為以歇后語具有的修辭性為理據(jù),利用各修辭格的特點去拓展學生想象力,促進歇后語的教學。如,“大海里丟針——無處尋”運用了夸張和比喻兩個修辭格。此歇后語夸大的把丟了的物品比作“針”,尋的范圍比為“大?!?,從而得出結果“無處尋”,這就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歇后語意思。
(四)與文化教學相結合
語言是文化的凝聚體,是文化總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切文化的創(chuàng)造都離不開語言的作用,而且文化的積累也是通過語言保存的。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相依相存、密不可分的。同時,在不同語言文化的交流中,學習他國的語言語無疑是了解一國文化的最重要的方式。歇后語作為漢民族文化的載體,它準確而生動的表現(xiàn)了漢民族文化的基本內容,同時也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漢民族獨特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但是,文化的不同能夠導致學習語言的障礙。所以,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中,我認為可以將文化教學融入歇后語教學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底蘊。同時,也可以利用文化知識加深對歇后語的理解。例如,在“張飛穿針一大眼對小眼”中的“張飛”是三國時代的人物?!度龂萘x》給張飛塑造了“身長八尺,豹頭環(huán)眼,燕領虎須”的形象,并多次出現(xiàn)“圓睜環(huán)眼”、“大眼”等等的描寫。因此“大眼”是張飛的突出特征,并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樣就在講文化故事中教授了歇后語,并還加深了對歇后語的理解,培養(yǎng)了文化底蘊。
綜上所述,歇后語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準確而生動地表現(xiàn)了漢民族文化的內容、漢民族獨特的心理結構、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價值體系。本文具體分析歇后語的構成和類型,從而引入歇后語的教學方法,即把歇后語教學與漢字教學、語音教學、修辭教學、文化教學相結合。這樣才能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中,提高歇后語教學質量。(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武占坤、王勤.現(xiàn)代漢語詞匯概要[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2] 駱小所.現(xiàn)代漢語引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
[3] 萬藝玲.詞匯應用通則[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
[4] 夏雨、楚風.歇后語集萃[M].北京:國紡織出版社,2009.
篇6
一、語文是中等職業(yè)學校最重要的文化基礎課
語文是中等職業(yè)學校最重要的文化基礎課。因為漢語是學生每天都要運用的語言,或聽,或說,或讀,或寫。這正體現(xiàn)了語文作為交際工具的性質。
(一)語文是最重要的思維工具和交際工具
語文,或說是“語言文字”,或說是“語言文學”,或說是“語言文化”,或說是“語言文章”??偠灾?,沒有語言,也就沒有語文。
按照語言學的觀點,語言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思維工具和交際工具。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而文字是語言的視覺形式,突破了口語所受到的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能夠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從語言的本質上講,語文是最重要的思維工具和交際工具?!吨械嚷殬I(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彪m然不全面,但明確了語文作為溝通思想、交流情感的交際工具的重要性。
(二)語文是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
中等職業(yè)教育擔負著直接為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重任,其核心任務是“育人”,而不是“制器”。中等職業(yè)學校應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
按照語言學的觀點,語言也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保存人類文化成果的載體。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說:“語言不但有自然代碼的性質,而且有文化代碼的性質;不但有鮮明的工具屬性,而且有鮮明的人文屬性。”作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語文不僅是溝通思想、交流情感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語文課程不僅具有工具性,還具有人文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二、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的基本功能
從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tǒng)一的性質出發(fā),語文課程具有五項功能:語言交際功能、情感育人功能、思想教育功能、人文培育功能以及文化傳承功能。
(一)語言交際功能
《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試行)開宗明義:“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睆母瓷险f,語文首先是溝通思想、交流情感的交際工具。從語言的本質來看,聽、說、讀、寫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實現(xiàn)語言的交際功能。朱永新先生在《還語文教學的本來面目》一文中指出:“語文教育有很多功能,但究其本義而言,我認為首先是一種工具功能,當然不排斥其他功能。如果我們基本工具功能沒有解決,那么我們的教育最重要的基礎沒有完成?!抑鲝堖€語文的本來面目,把聽、說、讀、寫這語文教學的最重要的方面做好。”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應當幫助學生學習語文基礎知識,提高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掌握日常生活和職業(yè)崗位必需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具備基本的文學欣賞能力和理解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情感育人功能
選入中職語文課本的范文大多是融情、理、趣為一體的文學作品。文學即人學,在摹景、狀物、寫人、記事的作品中,無不蘊涵著作家豐富的思想感情。因此,語文課程就應承擔起情感育人的功能。從課程性質和內容來看,語文與其他學科的區(qū)別之一,就在于它蘊藏著豐富的情感礦藏。不可否認,其他學科也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情感因素,但與語文相比較,都不會像語文那樣能夠產生振奮人心的力量。更何況語文教材所選的范文,無論散文、詩歌,還是小說,戲劇,都是文質兼美、形神俱佳的名篇佳作呢?
(三)思想教育功能
教育的基本使命是立德樹人。注重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培養(yǎng),是我國古代語文教育的主要經驗。語文課程應根據(jù)職業(yè)學校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按照培養(yǎng)目標和學生成長的規(guī)律,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操和社會責任感,提高思想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確立社會主義的理想和信念。
(四)人文培育功能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作為人類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語文課程的人文性體現(xiàn)在語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文化精神以及運用這種文化精神來影響和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的過程中,從而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選入中職語文教材的許多優(yōu)秀作品,如《關雎》、《琵琶行》、《荷塘月色》、《致橡樹》等文學作品,充分表現(xiàn)了人性美和人情美,充滿著人文精神的光芒,是語文課程人文性的集中體現(xiàn)。
(五)文化傳承功能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綿延不絕。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語文課程天然具有文化傳承功能。中華文明的經久不衰就與綿延數(shù)千年的語文教育密切相關。語文課程是繼承和發(fā)展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課程,它負載文化,呈現(xiàn)文化,傳播文化,創(chuàng)新文化,發(fā)展文化。學好語文,是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基本途徑。
當前,關注人的綜合素質、關注社會和諧并指向終身學習是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趨勢之一。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應當堅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人文內涵和育人功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試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倪文錦.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7
【關鍵詞】語言權 人權 價值
一、語言權的內涵
語言權與各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問題息息相關,而現(xiàn)實中,許多多民族國家由于歷史文化傳統(tǒng)、政治經濟制度,乃至民族狀況各不相同,因此各國以及不同學者對語言權的界定往往各種各樣。有學者認為,語言權是公民、族群、國家及各種組織表達思想時選擇和使用語言文字作為物質手段的權利。也有學者主張,語言人權既包括對一種或多種母語的認同權,又包括用一種或多種母語作為媒介進行教育和公共服務的權利。這種觀點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頗有影響。另外有學者認為語言權利概念關切的是操非主導語言的人的法律情勢或沒有單一的主導語言的情形,使操少數(shù)語言的人能夠使用他們自己的語言。最后,有觀點認為語言權是指自己或自己所屬的語言團體,使用其所希望使用的語言,從事社會生活,不受任何人妨礙的權利。
綜上所述,學者對于語言權的界定仍沒有達成共識。事實上,學者之所以對語言權的界定產生如此大的分歧,主要原因在于在回答語言權是什么時,很容易依賴既存的法律思維,即根據(jù)涵蓋權利的主體、客體和內容而對其作出分析和界定。由于語言權具有復雜性,與語言權相關的不同民族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歷史傳統(tǒng)各不相同,注定了這一任務難以完成。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可以對語言權作如下簡單的定義:語言權是指在圍繞著選擇使用母語或其他語言作為一種心理意識表示方式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相關權利的總稱。
二、語言權與人權的關系
人權是一種特殊的權利,只要是人類的一員就擁有這種權利。通常我們可以把人權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所有居民的生存權和自由權;2.所有國民的公民權、政治權和平等權;3.少數(shù)民族的認同權和文化權。前面兩種權利大致可以由個人的公民身份取得,而后者則是因個人隸屬于少數(shù)族群的身份而取得。
Will Kymlicka將“少數(shù)族群權利”分為文化權、自治權、以及政治參與權三大類。語言權(language rights)是文化權的一種,也就是語言權(linguistichuman rights),是一種文化權。就族群的個人而言,語言不只是一種溝通的工具,也是出人頭地的能力與資產,更是族群文化的一部分;就國家而言,在其境內的任何一種語言無論使用者多少,該語言都不失其獨一無二文化瑰寶的地位。另外,根據(jù)人權的基本理論,即使不同民族的相對政治經濟力量存在強弱之別,但所有民族的母語都應該在國家的保障下享有同等的地位。國家保障少數(shù)民族語言權的根本目的在于確保少數(shù)民族享有平等的社會地位。從上述可知,語言權是文化權的一種,文化權又是基本人權之一類。
三、語言權的作用
(一)維護民族的尊嚴
從歷史來看,世界上每一種民族的語言都是在其民族長期的社會生活中產生與發(fā)展的,并作為該民族知識、智慧和思想的載體,對于民族的認同,和諧有序秩序的構建莫不具有重要意義。顯而易見,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必要組成部分,不僅作為民族特征的顯著標志,而且作為其民族文化最后的家園,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基座。
基于語言對于一個民族的重要性,因此,語言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尊嚴和價值觀,對于使用某種語言的人及族群具有重大的意義。如果一個民族被剝奪了語言權,那么勢必會危及該語言的存在與發(fā)展,甚至會導致該語言最終的湮滅。作為民族認同載體的語言是民族文化的家園,如果民族語言消亡,勢必會導致該民族文化的消亡。這樣的例子在世界歷史上并不罕見。如隨著彭特拉奇語最后一個使用者在1945年的逝世,該語言徹底消失,獨特的彭特拉奇文化就此消亡,事實上,該民族也隨著語言的消亡而不復存在了。因此剝奪語言權在某種意義上相當于剝奪了該民族的基本生存權。反之,保護語言權事實上不僅維護語言的生存與發(fā)展,還保護使用該語言的民族的生存與發(fā)展。
(二)促進多民族團結和保障國家統(tǒng)一
語言不僅僅作為溝通與交流的工具,事實上語言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等各個方面,因此在一個多民族國家內部,語言問題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多民族國家,若語言文字問題沒有得到妥當?shù)奶幚恚粌H影響民族之間的團結,甚至還會危及國家的穩(wěn)定與統(tǒng)一。從各國的實踐來看,主體民族的語言在一國的政治經濟生活中具有優(yōu)勢地位,而少數(shù)民族語言則處于邊緣的狀態(tài),甚至逐漸消亡,從而容易誘發(fā)不同民族語言的沖突,甚至導致民族之間的沖突。因此,加強和保護少數(shù)民族語言權不僅是一國履行相關國際公約的重要義務,而且對于保障少數(shù)民族權益、推進多民族間和諧共處,乃至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和完整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注:本文為曾煒主持的貴州省教育廳人文社科課題:“少數(shù)民族語言權利的國際法保護”的階段性成果。本文受貴州民族大學“貴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基金項目資助。
參考文獻:
[1]劉紅嬰.語言法導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24.
[2]米克洛什?孔特勞,羅伯特?菲利普森,托弗?斯庫特納布?坎加斯著.李君,滿文靜譯.語言:權利和資源――有關語言人權的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26.
[3]Reaume,Denise,Official-Language Rights:Instrinsic Value and the Protection of Diffeence,in Will Kymlicka and Wayne Norman(eds),p.259.
篇8
[關鍵詞] 英文電影;大學英語;教學;應用
英文電影作為一門綜合藝術,展示了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以及不同于本民族語言的發(fā)音、語調、語氣等,其作為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手段,集聽說讀寫技能訓練為一體,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語言學習載體。把英文電影引入英語教學中,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增強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交際能力。
一、英文電影在現(xiàn)代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英文電影中的演員大多來自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除了標準的英語發(fā)音,其所帶有的情感、語氣、氣質等因素,給學生一個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學習英語的純正自然環(huán)境,使其更好地理解日常英語的運用,不僅能夠聽得懂,而且能夠恰當運用。
英文電影融合了英文字幕、聲音、圖像等學習素材,而且信息量龐大,學生可以單獨利用某種元素,比如聲音可以練習聽力,通過模仿練習口語,看字幕提高閱讀速度,也可以利用多種元素,以達到最優(yōu)的學習效果。
此外,一門外語的學習要求有一定環(huán)境影響,通過一定程度的現(xiàn)實交際,處于一種自然的語言環(huán)境中,使語言在一種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掌握。[1]電影藝術本身來源于生活,是對人們生活的藝術加工再現(xiàn),所提供的日常用語、生活場景、自然環(huán)境構成了一個真實的自然語言學習氛圍,不僅發(fā)音純正,電影情節(jié)中人物的情感所帶動的語氣,在引起學生共鳴、加深理解記憶的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
學習一國的語言,不只是掌握基本的語法,詞匯,更多的是要了解這個國家特定的社會背景文化,離開了所依存的社會背景,語言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價值,尤其是對大學生來說,通過中學的英語學習,對其掌握已到一定程度,這時影響學習的主要障礙已不在語言本身,而在于對所學語言社會文化知識的了解程度,亦即在此基礎上對所學語言的思想內容進行分析、推理、評價的思維活動。在大學教育普及的當今社會,不只是掌握語言的基本功,若要在競爭激烈的人才社會中占有一席之地,還要充分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背景,文化歷史。英語電影取材廣泛,內容豐富,從古代到現(xiàn)代,從文化到經濟、政治,從風土人情到自然風光,比如“The Lion King”“Shrek 1&2”等,豐富了英文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了解語言所依存的國家文化背景,真正掌握好英文。電影中融入了多種媒介,曲折引人的故事情節(jié),優(yōu)美動聽的背景音樂,給學生帶來藝術享受的同時,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二、有效應用英文電影資源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達到的可能效果作為一門綜合藝術,英文電影的獨特魅力在于其生動的畫面、演員富有感情的演繹以及生活化語言。通過英文電影,為學生創(chuàng)造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使其熟悉不同于本民族語言的發(fā)音、語調、語氣等,并以生動形象直觀的畫面加強學生的聽說能力,在寓教于樂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
(一)創(chuàng)造良好的英語學習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較傳統(tǒng)的英語學習教材――課本,英文電影不但有大量的日常詞匯,傳授學生基礎的語言知識,而且精彩的情節(jié)、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的畫面將學生從枯燥的書本語言學習中帶入由電影所構建的真實語言環(huán)境,學習興趣由此帶動,課堂氣氛活躍,學習效率提高。例如,對于《現(xiàn)代大學英語》第一冊中Message Of the Land一課中,為了更好反映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對當?shù)厝松罴拔幕瘋鹘y(tǒng)的沖擊,老一輩人對傳統(tǒng)及土地的眷戀,選擇反映課文內容的電影題材《飄》,并對與課文內容密切聯(lián)系的片段對話加以反復回放,重點講解,比如斯嘉麗與其父親的一段對話:Land is the only thing in the world that amounts to anything,for its the only thing in this world that lasts.Its the only thing worth working for,worth fighting for.通過電影中人物的對話,在寓教于樂的課堂氛圍中,掌握語言的口語化運用,并能更好地把握課文的主旨。
(二)創(chuàng)造自然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加強所學知識的理解運用
大部分學生學習英語是通過課堂獲取語言知識,多數(shù)時間身處在母語的大環(huán)境下,缺乏學習英語的語言環(huán)境,英語電影為此創(chuàng)造了自然條件。電影中的演員多是以英語為母語,精確表達了語言的原汁原味,再加上電影的情節(jié),演員的語調語速、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等信息,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的修辭概念。與課本相比,英文電影中的語言更接近日常生活用語,如電影對話中的gonna等同于課本中的going to,wanna等同于want to,不僅接近日常用語,電影中的詞匯量也極為豐富,以上文提到的電影《飄》中的一句臺詞為例,“I wont have you all starved simplycause I threw myself at your head.It wont happen again.”其中,“throw oneself at somebodys head”是英語中的習語,主要用于女子對男子表達親近,意思是“try to attract someones attention,or love”。
目前高校所用的英語教材各有不同,選材涉及范圍廣泛,一些內容比較抽象,不易于理解,英文電影直觀地向學生展示所學信息,幫助理解課文。如Against All Odds一課中講述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戰(zhàn)勝病魔,在學術上取得偉大成就的事跡。因為主人公的研究領域對于常人來說較抽象,不易體會他在相關方面的成就,英文電影Discovery中介紹霍金這一片段展示了他本人的宇宙觀及《時間簡史》,以更直觀、形象的方式幫助學生走進霍金的世界,體驗他在取得學術成就的同時,戰(zhàn)勝病魔的偉大精神。
(三)增加對英語文化知識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英文電影作為語言的載體,也是我們了解一國文化的途徑。美國著名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認為:“電影是一個很好的文化載體,它不僅是那些想成為藝術巨匠的人整日琢磨和費盡心思去創(chuàng)作的東西,同時更是啟發(fā)人的思維,發(fā)展想象力,反映文化方方面面的一種媒介,電影可以再現(xiàn)過去,可以表現(xiàn)未來,也可以影響人的成長?!?/p>
語言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社會文化,了解語言文化,是真正掌握一門語言的必須。[2]如The Green Banana一文中,通過作者在巴西的一段經歷,說明對待異域文化應持正確態(tài)度,“青香蕉”象征每種文化中蘊藏的寶藏,應放下偏見,以平等尊重的眼光去領悟。電影《刮痧》更好地反映了這一文章主題。許大同來美8年,家庭幸福,事業(yè)有成,其5歲的兒子丹尼斯鬧肚子,因爺爺看不懂藥的英文說明,便用中國傳統(tǒng)的刮痧治病,刮痧后留下的大片血痕成了許大同虐待孩子的證據(jù)。面對律師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全新詮釋”,許大同最終失去了理智。通過影片賞析,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更要意識到平等對待每一種文化。
三、探索英文電影資源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路徑
以多媒體為載體的英文電影是一種重要的寓教于樂的教學資源,應充分發(fā)揮其在英文教學中的優(yōu)勢和潛能,培養(yǎng)學生真正掌握英語。
(一)選擇恰當?shù)挠耙曀夭?/p>
英文電影取材廣泛,種類繁多,并非所有的電影適合英語教學,要選擇有益于教學效果的電影題材。學生正處于一個學習的過程中,模仿性較強,選擇對白較多且語速較慢、語音純正的影視播放,給學生理解的時間;電影情節(jié)可以相對簡單一些,人物形象鮮活,打斗場景不易太多,以免分散學生對語言的注意力;題材應傾向于介紹國外的社會習俗,風土人情,有助于學生對語言的文化背景了解,提高學習興趣,加深對語言的理解;好的電影沒有時間限制,經典的影片有巨大的魅力,比如“Gone With The Wind”“Forrest Gump”等,背景知識豐富,文化內涵深刻且語音純正,易引起學習的共鳴。
對于不同年級的學生選擇適合其學習難度的影片,與所學書本知識相結合。比如,對于大一新生,語言基礎薄弱,聽說能力有限,應選擇易于聽懂的影片,如“Tarzan”;對于較高年級的學生,選擇文化背景深刻且語音純正的影片。
(二)合理設計課堂教學形式
在電影播放前,反復研究所選的電影,熟悉情節(jié)的進展,選取關聯(lián)教學內容的片段作為重點,總結影片中出現(xiàn)的俚語、俗語等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對于影片中的生詞障礙幫助學生提前了解,補充相關的知識信息。避免學生看完后就忘的情況,在播放影片前,教師合理設計教學內容,提前設置與影片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在看的過程中進行思考。
在聽的過程中,對于電影中發(fā)音純正清晰、語速適中的片段,易于讓學生進行跟讀模仿,培養(yǎng)對英語語感。對于重要且有一定難度的片段,進行反復聽,以書面形式速記聽到的語言信息,提高拼寫單詞的準確性和聽寫能力。聽寫是一個強化訓練聽力的過程,它要求學生在最大程度上集中注意力,精聽材料,在最短時間內抓大意記下重點,這對學生提高聽力水平是很有幫助的。[3]
(三)及時在現(xiàn)實情境中實踐和應用
一部好的英文電影只是英文教學的手段,不能看完就了事,關鍵是要從中有所學得。“視”“聽”訓練結束后,應進行“說”的訓練。選擇電影中對白較多的經典片段,讓學生進行分組,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意識地模仿電影中不同角色的語氣,語音,提高口語能力,加深對口語中精華部分的記憶理解,積累大量詞匯,提高口語交流的信心。好的電影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觀影感受強烈,用英語書寫觀后感,根據(jù)影片內容進行書面總結,鍛煉學生的英語書寫能力。
通過英文電影,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氛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學會得體地運用英語;增強語感,感受西方文化,全面認識外國語言;鍛煉聽說能力,加強溝通交流;創(chuàng)造生動的英語交流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習興趣,調動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但同時也應認識到,英文電影只是穿插教學過程的一種輔助教學方法,對于教師是一種挑戰(zhàn),查閱相關資料,選取適合教學內容的影片并加以反復觀看,在課堂中適時播放,促進教師英語業(yè)務水平,使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學習語言。
[參考文獻]
[1] 趙奎英.語言慣性與無意識[J].山東社會科學,2005(01).
[2] 胡學艷.英文電影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08(08).
篇9
關鍵詞:中西文化;語言;差異;英語教學
語言與文化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關系對于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語教學不再是單純的基礎知識的教學,英語的學習也不單純是學習一門語言,而是一種交流的工具。所以語言所體現(xiàn)的文化直接影響著交際中信息的傳遞和交流。
1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文化作為語言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對于語言的學習,掌握以及熟練的應用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了解并學習該語言所蘊含的文化,才能對語言的使用得心應手。同時,語言又是文化的載體,脫離了語言的學習也就無從談起文化的學習。
1.1語言的作用
語言作為人類交流的一種工具,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基本手段。由于語言的存在,人類社會中的思想,文明等才能得到有效的傳承與發(fā)揚,才能使社會的文明和人類的進步得以發(fā)展。正如美國當代作家和評論家CleanthBrooks和RobertPennwarten在合編的ModemRhetori(《毗現(xiàn)代修辭學》)一書中第一章所指出的:只有借助語言。人才能產生并繼承構成文明的整體概念、態(tài)度和技藝;只有借助語言。人才能繼承過去,理解現(xiàn)在,預計未來;也只有借助語言。人們才能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概念;也只有借助語言。人才能團結起來形成社會。[1]230
1.2文化的內涵
文化則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類在日常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它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宗教甚至烹調技術等方面,當然也包括承載文化的語言。所以,語言被認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載體,同時也是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世界上的七大語系中包括很多種語言,無論何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并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得以體現(xiàn),同時制約著語言的發(fā)展。
2中西文化差異對比
由于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的不同,再加之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政治制度等的不相同。造成了中西方文化之間較大的差異。文化差異的內容極為豐富,涵蓋范圍及其廣泛,可以說文化差異體現(xiàn)在了日常生活,學習,工作等各個方面。今天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具體討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2.1中英文化禁忌的差異
不同的文化,在禁忌方面當然也是不相同的。這樣的禁忌表現(xiàn)在各個方面。例如隱私,中國文化中人們對隱私的保護和禁忌向來沒有西方人那么強烈。很多在西方人眼里認為是隱私的信息在中國人這里卻不是如此,所以中國人喜歡問別人的年齡,職業(yè),婚姻狀況等,被問者如不回答,則會被認為是不友好或者不坦誠。這些問題在西方人的觀念里屬于個人隱私,不能隨便問及。顏色方面,中國人一般忌諱在別人的婚禮上穿白色,認為不吉利,而西方的新娘都穿白色的婚紗,象征純潔。
2.2中西文化差異在語言上的表現(xiàn)
不同的文化,在語言的表現(xiàn)方面當然也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而這種差異體現(xiàn)在各種不同的語言場合。1)問候和寒暄的方式不同。中國人見面最常用的問候語就是“最近忙什么呢?”“去哪里呀?”等,這些都是中國人打招呼的口頭語,并不一定就是中國人好打聽或者不尊重別人的隱私。西方人見面都會說“hel⁃lo”“hi”或談論天氣,體育。這一切不同都是受不同的文化影響而產生的不同的語言交流方式。2)稱謂的不同。中國作為禮儀之邦,中國人很強調尊卑長幼。這一點在稱謂中得到了很明顯的表現(xiàn)。雖然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國人已經不像古代那樣講究,但還是沿襲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規(guī)范。比如是對家族,家庭成員的稱謂,一定要有理有據(jù),而且繁復多樣,直系與旁系,血親與姻親,長輩與晚輩,近親與遠親等都嚴格規(guī)范,逐一區(qū)分。例如在中國農村的有些地方,一個年齡較大的人可能會稱呼一個年輕人叫“叔叔”甚至“爺爺”。還有“堂兄,表姐”等這些稱呼,在英語中可能一個簡單地單詞“cousin”就可以表達。在漢語中,中國人出于禮貌,見到年長的陌生人,也會稱呼為“爺爺,奶奶,叔叔或者阿姨。甚至對于一些具有明顯的標志性身份的人也會冠以禮貌的稱謂。比如”警察叔叔,叔叔”等。這些都是中國文化中所獨有的,也難以讓西方人所理解的文化現(xiàn)象。漢文化對于稱謂系統(tǒng)如此細密的語言分割,是和強調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封建宗族制度緊密相關。而英語稱謂的粗疏模糊則與他們簡單地核心家庭結構有關。
2.3中西文化在審美觀和價值觀念上的差異
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中西方人對于自己的精神圖騰的認識也不相同。例如在漢文化中,“龍“是權利的象征,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龍”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指“皇帝”。寓意“高貴,強大及不同凡響”?;实鄣纳眢w稱之為“龍體”,穿的衣服稱之為“龍袍”。中國人總是自豪地稱自己為“龍的傳人”。很多象征吉祥,幸運的成語也和龍有關,例如:龍鳳呈祥,望子成龍。在英語中,“龍”則被認定為一種兇猛,邪惡的動物,多指“兇惡,殘暴,狡詐的人”。例如在英國的史詩《貝奧武甫》中,貝奧武甫為了他的人民,和邪惡的火龍進行戰(zhàn)斗。“狗”在西方國家被喻為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因此狗在英文中常用作褒義或中性詞。在中國人的印象中,“狗”并不是好的形象,與狗有關的貶義詞不計其數(shù),比如狗頭軍師、狼心狗肺等。由此可見,不同文化下人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念也是不同的。
3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體現(xiàn)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密切和頻繁,跨文化的交際也日益增加。在英語作為第二外語的國家里,英語的教學側重于應試,而非應用。所以英語教學偏重于基礎知識而不注重文化的學習。為適應發(fā)展的需求,我們應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從不同的方面進行文化知識的學習。
3.1文化差異在詞匯學習中的體現(xiàn)
很多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會認為每個英語單詞都會有一個完全對應的漢語釋義,事實上這種理解并不準確。周玉忠先生在《英漢對譯中的不可譯現(xiàn)象》一文中指出:“語言這種詞匯空缺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3]267受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起源的影響,英漢詞匯具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熟悉并認知和漢語詞匯釋義對應卻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的英語詞匯,以及這些詞匯折射出的文化內涵。例如"intellec⁃tual’*一詞,在英語釋義中指有知識,有文化并在學術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但它和漢語中的“知識分子”在內涵上卻指代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國學生的英語課本中“peasant”一詞的中文對應詞為“農民”指專門從事農業(yè)生產勞動的人。但是peas⁃ant在英語中卻是貶義?!睹绹鴤鹘y(tǒng)詞典》的定義是“鄉(xiāng)巴佬,教養(yǎng)不好的人,粗魯?shù)娜?rdquo;。[4]316由此可見,英語詞意的多重性使詞匯的使用變得復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基于教材的基礎上分析對比英漢詞匯的內涵意義,糾正在實際運用中所產生的錯誤。使學生真正掌握詞匯并正確運用。
3.2在語法結構與句子的構成方面
在語法結構與句子構成和語法方面,英語也與漢語不同,比如漢語從嚴格意義來講沒有形態(tài)的變化,語法是通過語序和虛詞兩種手段完成的。英語動詞形式有人稱、單復數(shù)的分別和時態(tài)的變化。漢語主要通過語序、虛詞等語法手段來表示語法關系和語法意義。在日常的英語學習中,有些學生由于對英語語法及句式學習和掌握不足,在漢語句式表達習慣的影響下,出現(xiàn)了漢語結構的英語句子,如Ispent2hourstofinishmyhomework.這樣的句式顯然不符合英語的表達要求。不難看出這是中國學生在中國式思維影響下,所組合書寫的句子。因而,在具體的英語教學中,老師應該加強這方面的訓練,擺脫中國式思維的影響,掌握正確的英語語法及句式結構,正確使用英語進行表達。
4如何在英語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文化滲透
作為第二語言,我們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傳授英語基礎知識,教學偏重于應試,而不進行文化的專門學習。但是語言和文化是密切相關的,脫離了文化,純粹進行語言的教授是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合理地利用資源,進行適當?shù)匚幕瘽B透。1)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占主導地位的今天,英語教學仍然以課堂學習為主。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們要有意識地傳授目的語國家的文化。例如擔任《新視野大學英語》教學的老師都知道,在第三冊課本中,第五單元課程設置為“FiveSymbolsofAmeri⁃canCulture.”這為學生們的文化學習提供了很好地素材,我們可以在學習課文的同時,輔助以圖片,視頻。使學生對美國的文化有了深刻地了解。2)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課外材料。利用多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現(xiàn)外國文化。英語的學習不僅是課堂的知識傳授,更需要學生在課外付出很多的努力,而課外大量的閱讀則是語言學習的不二法寶,老師可以建議學生多讀一些和文化文學相關的書籍材料,看一些電影視頻等,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有效減少漢語言文化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影響,加深對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的理解。3)充分利用外教資源。由于文化知識涉及生活中的各方面,有些內容中國老師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外籍教師的作用也是相當重要。可以定期邀請外籍教師做一些和文化相關的講座,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在課堂上無法學到的東西幫助學生了解文化傳統(tǒng),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
5結束語
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不僅反映了社會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的活動方式,而且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上至社會價值觀念,下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語言作為思維和交流的工具,它和文化相輔相成。中西文化的這些差異,導致了中英文在表達上的明顯差異.這些差異會對我們的學習,交流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乃至于造成障礙。教師們要認識到文化的核心作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語言學習的同時,更要積極地將文化知識及差異融入其中。英語教學必須實行語言教學與文化知識學習相結合的原則,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何小清.淺析英漢語言文化差異與英語教學的關系[J].大家,2010(9):230.
[2]馮麗娜.英漢稱謂文化差異研究[J].才智,2010(3):129.
[3]程洪金.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差異及對策[J].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3(17):267.
篇10
關鍵詞: 大陸 港臺地區(qū) 電影片名翻譯 文化差異 翻譯策略
1.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的趨勢,電影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和商業(yè)娛樂方式,已經成為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載體。雖然在過去10年,每年僅有20部左右外國電影在國內影院上映,此外,每年通過其他渠道涌入中國文化影像市場的影片數(shù)目則不可勝數(shù)。隨著中國文化市場的全面開放,引入中國文化市場的外國電影的數(shù)量將會逐年遞增。
電影名稱的翻譯是文化傳媒的集中體現(xiàn)。電影作為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產物,一個影片名稱的翻譯,不僅是市場對影片文化內容的直接體現(xiàn),而且會對推介影片、提高票房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影片名稱的翻譯在電影翻譯中需要仔細斟酌。而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絕大多數(shù)電影的名稱在大陸和港臺地區(qū)的翻譯版本都各不相同,甚至一部影片在大陸和港臺地區(qū)都有幾個完全不同的版本。比如美國著名影片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5)為例,在大陸和港臺等地就有《肖申克的救贖》、《刺激1995》、《月黑高飛》和《地獄諾言》幾個完全不同的翻譯版本。
作為文化傳播載體,電影無論是內容上還是名稱翻譯上,都與文學作品的翻譯有類似之處。如何翻譯電影名稱,電影名稱的翻譯中所需要遵循的原則,都已經是翻譯界長期討論的話題。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分析英文影片翻譯成漢語中在大陸和港臺地區(qū)譯名完全不同的現(xiàn)象,找出其造成“一名多譯”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
2.影片名稱翻譯的理論基礎
電影和文學作品均屬于文化載體,一名多譯的現(xiàn)象在電影和文學作品翻譯實踐中都并不少見。根據(jù)Andre Lefeverre(1992)的觀點,翻譯行為是對源文的改寫,改寫方式包括對文學原作進行的翻譯、改寫、編選、批評和編輯等各種加工和調整過程。他同時還指出,改寫主要受意識形態(tài)(ideology)和詩學形態(tài)(poetology)兩方面的限制,前者主要從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等方面對譯者所采取的翻譯策略產生影響,后者是譯者改寫創(chuàng)作過程中文化體系產生的影響。所有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原作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使其符合改寫者所在的所主導的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審美標準。而這種改寫的目的在于吸引盡可能多的讀者。而由于對西方文化的接受情況不一,大陸和港臺地區(qū)也會在歸化和異化上采取不同的譯法。
3.造成“一名多譯”現(xiàn)象的根源
3.1翻譯方法選擇的不同
在影片片名的翻譯方法上,電影片名的翻譯通常有音譯、直譯和意譯三種策略,通常來說,在三地的電影名稱上,三種翻譯方法都有所體現(xiàn),但是由于大陸、香港、三地無論在社會制度上,還是語言文字上,乃至社會文化背景都有較大差異,而電影翻譯本身屬于商業(yè)行為,在翻譯上并無公認準則。三地譯者在譯法的選擇上,各有側重。正如何躍敏(1997)所說,一般情況下,大陸電影多選擇直譯的翻譯策略,更注重對影片原名的忠實再現(xiàn),而港臺地區(qū),多采取意譯的翻譯策略。為了達到商業(yè),港臺譯者通常會為影片名稱進行加工,采取加詞、引用等方式對影片名稱進行自由度較大的加工。例如,迪斯尼電影公司旗下的皮克斯動畫公司所制作的一系列動畫片,港臺地區(qū)都會加上“總動員”這一詞綴。這其中包括:Toy Stories(《玩具總動員》),F(xiàn)inding Nimo(《海底總動員》),The Incredibles(《超人總動員),Cars(《賽車總動員》),Retatouille(《美食總動員》),大程度上,港臺采取這種翻譯方法的出發(fā)點是出于經濟原因。因為該公司的第一部動畫片Toy Stories票房成功,而其他后續(xù)動畫片的翻譯采取相同詞綴,無疑是出于延續(xù)第一部影片的影響力。同樣類似的情況,是港臺地區(qū)也會將同一著名演員的影片采取同樣的翻譯策略。如:威爾?史密斯所出演的很多影片,港臺一些譯者會將其冠上“全民”的詞綴,究其原因,是由于該演員的第一部影片“全民公敵”(State’s Enemy)票房火爆,為了延續(xù)該演員的票房影響,達到商業(yè)利潤的最大化,譯者采取這樣的譯法來吸引觀眾。但是這種譯法的缺憾也是顯而易見:這類詞匯的濫用,會使觀眾對影片內容的理解產生偏差。
3.2翻譯文體選擇的差異
雖然文學作品和電影名稱的翻譯目的性相同,然而,相對于文學作品,電影譯名的翻譯有自身特點。兩者之間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文體的選擇。漢語作為一種書面語和口語區(qū)別巨大的語言,在電影名稱的翻譯上,為了吸引觀眾,更多地會選擇口語用詞來進行文章的翻譯。而大陸港臺地區(qū)在方言上的巨大差異勢必導致不同譯者會選擇本地區(qū)觀眾更容易接受的譯法。比如美國上世紀的系列影片PoboCop,大陸地區(qū)將這部影片翻譯成了大陸地區(qū)都能普遍理解的《機械戰(zhàn)警》,而港臺地區(qū),受當?shù)鼗浾Z方言影響,把這部影片翻譯成了《鐵甲威龍》,因為“威龍”一詞是粵語中警察的意思,而如果這個譯名用于大陸地區(qū),會造成很多觀眾不知所云。類似的情況也包括Man in Black大陸廣泛接受的譯名是直譯《黑衣人》,而香港的譯名《黑超特警組》雖然更能體現(xiàn)劇情,但是如果大陸觀眾不明白“黑超”在粵語中的含義是墨鏡,同樣會造成理解上誤差。
3.3社會意識形態(tài)差異
在任何國家,對文化作品翻譯策略都屬于政府重點關注的領域。任何翻譯行為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意識形態(tài)涵蓋了政治、經濟、宗教社會各方面內容。而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策略的控制,主要體現(xiàn)在對翻譯內容的取舍與規(guī)避。大陸地區(qū)和港臺地區(qū)意識形態(tài)不同,對翻譯中進行的規(guī)避內容也各不相同。由于大陸地區(qū)不允許宗教在文化傳媒中進行傳教,因此,在電影名稱的翻譯中,大陸地區(qū)通常會規(guī)避一些敏感的宗教詞匯。這也是造成一些影片名稱在大陸和港臺地區(qū)有所不同的根源所在。比如Terminator Salvation,這部2009年上映的影片大陸地區(qū)和港臺地區(qū)相差極大。大陸地區(qū)官方的翻譯是《終結者2018》,規(guī)避了Salvation這個基督教色彩濃烈的詞匯。而對基督教傳播并無過多法令限制的港臺地區(qū)將這部影片直譯成了《終結者4:救世軍》、《魔鬼終結者:未來救贖》,并未對該詞進行規(guī)避。
同樣的意識形態(tài)差異還體現(xiàn)在對影片名稱的改寫幅度上。意識形態(tài)不僅體現(xiàn)在政治、宗教上,還與經濟狀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為了追求票房利潤的最大化,港臺地區(qū)對影片名稱的翻譯會采用一些更吸引眼球的翻譯策略,比如會采用對影片名稱添加一些諸如魔鬼、生死、玩命等詞匯來吸引一部分青少年進入影院。比如Reader大陸譯名《朗讀者》,港臺譯名《生死朗讀》;Speed港臺翻譯《生死時速》,Shooter大陸譯名《狙擊手》港臺譯名《生死狙擊》、《狙生死線》。
4.影片名稱翻譯應當遵循的原則
大陸和港臺三地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決定了三地的譯者不可能采取相同或類似的翻譯策略,一片多譯這一現(xiàn)象還將長期存在。雖然三地的電影名稱翻譯各有側重,但是,三地的電影名稱翻譯并非沒有一些可以共同遵循的原則。
4.1信息契合度原則
電影名稱是對影片信息的傳遞,而譯者第一個遵循的原則是將這些信息如實地再現(xiàn),并以本地區(qū)觀眾所稱接受的方式進行解讀和再創(chuàng)造。三地雖然都處于中華文化圈,但是語言在使用上的差異卻很明顯,以某一地的語言為三地的翻譯標準無疑是不可行的。在語言選擇上,三地的譯者都應當遵循符合本地觀眾的語言習慣進行翻譯,才能真正做到信息傳遞順暢的最大化。以美國影片Runaway Bride為例,無論是大陸地區(qū)采取的直譯《逃跑新娘》還是香港地區(qū)翻譯的《走佬俏佳人》乃至臺灣地區(qū)的《落跑新娘》都是符合本地語言習慣的譯法。在翻譯原則上都屬于上佳翻譯,而不能以某一地區(qū)的語言作為標準,來對其他兩個譯法進行評價。
4.2文化契合度的原則
電影作為文化載體,承擔了大量文化信息。而電影名稱作為內容的窗口,通常會出現(xiàn)大量文化詞語和典故,如果譯者對這些文化詞匯了解不足,誤譯就在所難免。在這里一個非常典型的誤譯例子是Revolution Road(2008),這部影片大陸將其按照字面含義直譯成了《革命之路》,而這部影片的內容卻和革命風馬牛不相及,是一部關于愛情和婚姻的影片,而影片名稱的由來是電影中男女主人公所居住的街道名。而如果按照直譯,大陸觀眾會對影片內容造成誤解。與此相比無論是臺灣翻譯的《真愛旅程》還是香港翻譯的《浮生路》都更能如實地反映影片內容,因此在電影片名的翻譯上,除了要注意影片本身所傳達的文化信息,認真了解其真正含義,同樣也要意識到觀眾的文化背景,以免造成誤譯。
4.3審美與商業(yè)性相契合的原則
作為文化產品,成功的影片名稱翻譯除了信息的如實傳遞,和文化交流的功能之外,譯者還應當在審美和商業(yè)影響上找到契合點。電影作為文化載體,在翻譯上必然和文學作品一樣都承擔著審美的功能,但又不同于文學作品。電影的商業(yè)性更為突出。一個引人眼球的電影名稱會對票房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一個譯者在翻譯中應當把握好片名審美和商業(yè)效果的結合度。以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2004)為例,大陸有過《暖暖內含光》、《美麗心靈的永恒陽光》等多種不同譯法,香港的翻譯是《無痛失戀》,臺灣的譯名是《王牌冤家》。作為一部文藝愛情片,臺灣的翻譯無疑過于商業(yè)化,為了主演金凱利而加上了王牌這一莫名其妙的詞綴,而忽視了影片的審美,大陸的直譯過于文學化,但是在信息的傳遞上卻含糊不清,而觀眾不一定會去觀看一部名稱過于模糊的影片。而香港的翻譯做到了文學審美和商業(yè)性結合,同時對劇情有所透露,屬于上佳的翻譯。
5.結語
翻譯行為涉及的文化內容極為廣泛。“一名多譯”的復雜現(xiàn)象正是翻譯策略,翻譯方法多元化的體現(xiàn)。電影名稱的翻譯,要求譯者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翻譯經驗、語言功底和文化知識,而且要考慮到電影的文化屬性、本地區(qū)觀眾的語言特點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在此基礎上,根據(jù)影片的內容和主題,才能使影片名稱翻譯達到信息性、文化性、審美性和商業(yè)性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on: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崔金枝.英語電影片名漢譯微探[J].電影評介,2006,(20).
[3]何躍敏.當前西片譯名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翻譯1997,(4).
[4]賀鶯.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與方法[J].外語教學,2001,(1).
[5]邱桂林.影視片名翻譯的幾點思考[J].電影評介,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