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兒科腹部超聲診斷學范文
時間:2023-11-23 17:52: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實用兒科腹部超聲診斷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 R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9-82-01
腸套疊是兒科常見的急腹癥,好發(fā)于6~l0個月的嬰幼兒,臨床誤診率高。我科于2009年12月收治嬰幼兒腸套疊1例,病初被誤診為“腦炎、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為引起廣大醫(yī)務人員的重視,提高確診率,現(xiàn)將誤診的情況及原因分析如下。
1 病例資料
患兒男,4個月,因“咳嗽3d,發(fā)熱1d,伴哭鬧半天”,于4:30PM就診本院,陣發(fā)性干咳,口服藥物效差,體溫37.6℃,自服退熱藥后來診,喂藥時嘔吐一次,為胃內容物。3d前因大便略稀,口服配置藥物后,2d未排便。查體:神志清,精神略差,哭鬧,咽充血,雙肺呼吸音粗,聞及水泡音,心音有力,腹部未查清(患兒哭鬧),病理反射未引出。血常規(guī):WBC 28.5×109/L,N 66.6%,Hb 85g/L,CRP 106mg/dL;胸片:雙肺可見斑點、片狀陰影,邊緣模糊;初步診斷:肺炎,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貧血中度。因患兒哭鬧,考慮腸痙攣,予開塞露塞肛后排出少量大便,哭鬧略緩解。10:00PM患兒嘔吐3次,為黃色粘液,仍哭鬧,腹部透視可見多個氣液平面,請外科會診考慮麻痹性腸梗阻,生理鹽水灌腸后排出少量大便及氣體,再次腹透氣液平面略少,建議暫禁食,繼續(xù)觀察。第2天2:00AM患兒突然出現(xiàn)抽搐,表現(xiàn)為雙眼凝視,口周發(fā)紺,四肢抖動,持續(xù)約5min后緩解,急查血生化示血鈣0.88mmol/L,考慮低鈣驚厥,補充鈣劑,因患兒頸部略抵抗,神志不清,精神差,腦炎不能排除,故予甘露醇降顱壓;8:00AM查體:患兒神志不清,精神差,頸略抵抗,肺部水泡音,心音有力,腹略脹,腹肌略緊張,復查血常規(guī):WBC 29.0×109/L,N 70.4%,Hb 65g/L,CRP 110mg/dL;考慮腦炎、全身反應綜合征、貧血中度、肺炎、腹膜炎不能排除,查腹部B超考慮腸套疊;急診手術,切除壞死腸管5cm,術后行抗感染等對癥支持治療,患兒病情恢復并治愈出院。
2 誤診原因分析
2.1 對嬰幼兒腸套疊缺乏充分、全面的認識
腸套疊為機械性腸梗阻,早期套疊的腸管不多、血運障礙輕、梗阻不明顯、其遠端的積便仍可排出,其臨床表現(xiàn)可不典型。后隨病情加重,出現(xiàn)梗阻的典型癥狀體征及全身癥狀,因嬰幼兒臨床癥狀多不典型,故易導致誤診。
2.2 診斷思路不寬,腹部檢查不仔細或疏忽
本例患兒哭鬧、觸診不合作,往往捫及腹部包塊不典型,或不易觸及包塊。
典型腸套疊臨床表現(xiàn)有陣發(fā)性腹痛、嘔吐、便血及腹包塊四大主要癥狀和體征。對典型的腸套疊病例診斷不難,但部分患兒由于早期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如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蒼白、血便、陣發(fā)性哭鬧為首發(fā)癥狀的患兒,容易造成誤診、漏診[1]。單純小腸套疊空氣灌腸X線檢查容易漏診[2],超聲下腸套疊可有多種聲像表現(xiàn),如“同心圓征”、“套筒征”、“假腎征”等[3],故單純超聲檢測也不易確診。因此,對嬰幼兒,尤其是4~11個月嬰兒如出現(xiàn)陣發(fā)性哭鬧(安撫后不能緩解)和嘔吐,無論是否出現(xiàn)腹瀉或便血都應高度警惕.應及時行腹部透視或超聲檢測,必要時兩者結合對比分析,及時確診。
[參考文獻]
[1] 王澤榮,潘賢春,魏元富,等. 小兒腸套疊的診治特點[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1,16(6):441-443.
[2] 劉庚年,李松年. 腹部放射診斷學[M]. 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3:266-350.
篇2
【關鍵詞】
幽門梗阻,超聲檢查;X線造影
作者單位:102417北京市房山區(qū)河北中心衛(wèi)生院放射科
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CHPS)是一種由于幽門環(huán)肌肥厚,增生從而導致幽門管腔狹窄而引起的機械性幽門梗阻性疾病。它是新生兒期的常見疾病,發(fā)病率約為2.5‰~8.8‰,其中男性多見于女性[1]。X線鋇餐造影檢查是確診本病的金標準,近年來隨高頻超聲技術的應用,使得先天性幽門肥厚狹窄的超聲診斷得到廣泛的應用。本研究聯(lián)合應用X線造影和超聲技術診斷小兒肥厚性幽門梗阻性疾病,旨在探討兩種檢查聯(lián)合應用在小兒肥厚性幽門梗阻中的診斷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病例選擇近2年來在北京市房山區(qū)河北中心衛(wèi)生院進行檢查的40例患兒。平均年齡為15~62 d。男患兒為28例,女患兒為12例?;純憾嘁灶l繁的嘔吐、進行性加重伴消瘦而前來就診。開始時的癥狀是溢奶,之后加重為噴射性嘔吐,嘔吐物多為帶凝塊的奶汁,少數(shù)可有咖啡樣嘔吐物。其中觸診到患兒肥大的幽門腫塊3例,患兒便秘11例。40例患者均行X線鋇餐造影檢查和超聲檢查。
1.2 儀器與方法 X線鋇餐檢查采用F99_ICT500 mA透視機(萬東公司產(chǎn)品),鋇餐造影檢查前需要禁食3~4 h。首先進行胸腹部透視,鑒別患兒有無不適應鋇餐檢查的其他胃腸道疾病。若患兒無禁忌證,則采用稀鋇30~60 ml,由患兒用奶瓶吸吮后進行透視。造影檢查時應取右側臥位或俯臥右前斜位,這樣可以滿意地顯示幽門管和十二指腸球部,更利于鋇劑排出。造影檢查時依次觀察食道、胃食管前庭部、賁門、胃底和胃體,然后觀察幽門及十二指腸球的充盈及排空情況,同時抓住時機點片以準確顯示幽門情況。超聲波檢查采用DC-6 (邁瑞公司產(chǎn)品)彩色超聲診斷儀。超聲波檢查診斷幽門狹窄的標準為幽門管長度≥18 mm、幽門管直徑≥13 mm、幽門肌厚度≥4 mm。采用高頻線陣探頭,頻率設定為7~11 MHz?;純翰捎醚雠P位或者左側臥位,觀察幽門管的上下徑、前后徑以及幽門肌的厚度。然后邊喂水邊動態(tài)觀察。
2 結果
40例患兒均經(jīng)超聲檢查與X線鋇餐造影檢查,其中36診斷為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4例診斷為幽門痙攣,使用解痙藥可使幽門暫時性痙攣消失。36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患兒的幽門管平均長度為(19.75±2.67)mm,平均肌層厚度為(5.84±1.14)mm,幽門管平均直徑為(16.32±2.11)mm。超聲掃查時,橫切似“靶環(huán)”樣,縱切似“宮頸”長軸,胃腔擴大,胃內容物潴留,部分胃蠕動亢進。4例幽門痙攣患者經(jīng)超聲掃查發(fā)現(xiàn)幽門肌層不肥厚,且管腔內可見內容物通過。4例患者幽門管長度在14~17 mm之間,肌層厚度約2~3 mm,見表1。
40例患兒先進行腹部立位透視,可見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擴張,大部分患者腸道內氣體少。診斷為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的患兒發(fā)現(xiàn)其胃腔擴張且蠕動增強。鋇劑行進至幽門部后受阻,排空延遲,幽門管細長且狹窄。36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幽門梗阻表現(xiàn),其中幽門管呈線樣征的有27例(75.0%),胃竇部呈肩樣征的有13例(33.1%),胃竇部呈鳥嘴征的有7例(19.4%),其中合并胃食管反流的有19例(47.5%)。4例幽門痙攣患兒的鋇餐造影都出現(xiàn)了鳥嘴征,但無“肩樣征”、“雙軌征”、“蕈傘征”等征象?;純旱挠拈T管長度正常,平均長度為(13.71±1.14)mm。
3 討論
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是由于幽門環(huán)肌肥厚、增生導致幽門管管腔狹窄從而引起的上消化道不完全梗阻性疾病。它是新生兒和小嬰兒的常見外科疾病之一,發(fā)病率在國外非常高,達到約1.5‰~4.0‰,占先天性胃腸畸形的首位。而在國內發(fā)病率則較低,占第3位,發(fā)病率約為0.3‰~1.0‰,患兒均為足月嬰幼兒,且在男性中多見,男女發(fā)病率之比約為4:l[2]。本組病例男28例,女12例,與文獻報道相符。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是否存在家族史及遺傳史目前還尚未清楚。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是由于胚胎早期的幽門環(huán)肌過度發(fā)育、增生導致幽門肌肥厚。已有研究證明肥厚的幽門肌層中,神經(jīng)叢和神經(jīng)節(jié)細胞發(fā)育存在缺陷或變性,從而阻斷了幽門生理上的反射弧,使幽門的功能失調。從而可促使幽門環(huán)肌代償性肥厚,管腔狹窄,導致幽門不同程度的梗阻[3]。
X線檢查是目前臨床診斷該疾病的首選方法。它不僅能在術前明確診斷,而且還能對臨床診斷不清的嘔吐患兒有鑒別診斷的作用[4]。胃腸道的X線鋇餐造影??沙霈F(xiàn)具有特征性的X線征象。由于幽門管狹窄導致鋇劑排空延遲,使得胃腔明顯擴大,蠕動增強。肥厚的幽門肌對胃竇一側壓迫時可產(chǎn)生弧行的壓跡即“肩樣征”。當有少量鋇劑通過狹窄的幽門管時,可以發(fā)現(xiàn)細線樣改變,稱“線樣征”。如過水腫的黏膜夾在幽門管的中央,兩側又有平行的線狀鋇劑充盈則稱為“雙軌征”。幽門管變細拉長與十二指球部少量鋇劑充盈后常形成“蕈傘征”。當幽門管完全梗阻時,可出現(xiàn)“鳥嘴樣”突出[5]。
然而X線鋇餐造影檢查不能很好地鑒別胃痙攣與狹窄,且有部分小嬰兒不能完成造影檢查。超聲檢查由于具有非侵入性、沒有痛苦以及無放射性損害的優(yōu)點,成為檢查小兒胃腸道梗阻疾病的有效手段。二維超聲檢查不僅可多角度多方位觀察胃幽門管結構,環(huán)形肌增厚程度,而且容易測量到幽門管長度、管腔內徑,并容易與幽門痙攣、幽門瓣狹窄、胃扭轉等嘔吐性疾病鑒別。超聲可以發(fā)現(xiàn)幽門的肥厚肌層為一環(huán)行低回聲區(qū),相應的黏膜層為高密度回聲。應用超聲診斷檢查更便捷,無創(chuàng)傷,更有利于患兒接受,檢查后亦無需特殊處理,給臨床提供了一種有價值的診斷方法。但對腸氣過多及幽門位置異常的患兒,很難顯示出幽門肌圖像,且飲水后右側臥位觀察幽門通過情況易引起嘔吐。另外,B超診斷也有一定的假陽性和假陰性。
超聲檢查在幽門狹窄診斷中最大的優(yōu)勢是能在局部區(qū)域直接顯示并測量幽門區(qū)腫塊的長度及肌層厚度。同時可以觀察胃蠕動以及幽門舒張和收縮情況。它的準確性高,重復檢查方便,且不受幽門痙攣影響,嬰兒可避免鋇餐和X線照射。是一種局部的、放大的檢查方法。但超聲檢查容易受到操作者水平及超聲設備的限制,有時由于胃底氣體的影響導致在食管前庭部的應用受限。X線鋇餐檢查可以廣泛地顯示胃部的間接征象,是目前診斷幽門狹窄的金標準。具有的極高的診斷準確性,對于嘔吐患兒超聲檢查陰性者行鋇餐檢查,可以排除肥厚性幽門狹窄以外的疾病。
總之,對肥厚性幽門狹窄超聲及X線鋇餐檢查均有較高診斷價值;兩者各具特色,超聲和X線鋇餐結合有助于明確診斷并指導手術。因此認為超聲檢查與X線鋇餐檢查具有良好的互補性,結合實用是確診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的首選方法,對患兒術前確診、幽門狹窄的程度能客觀地做出評佑。
參 考 文 獻
[1] 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86.
[2] 夏焙主.實用胎兒與小兒超聲影像.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359.
[3] 濃曉明.臨床兒科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086.
篇3
【摘要】目的:探討超聲檢查對GSD的臨床診斷的應用價值。方法:回顧分析10例經(jīng)肝臟、肌肉活檢穿刺病理確診的GSD患者,分析其超聲表現(xiàn)。結論:10例GSD患者就診年齡半月~26歲,男性7例,女性3例。全部病人均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肝臟腫大,9例肝臟回聲密集,2例合并肝腺瘤,1例肝硬化,1例原發(fā)性肝癌,3例脾臟輕度腫大,3例腎臟皮質或錐體回聲增強,1例腎結石,2例心臟異常。結果:超聲檢查是一種臨床實用的非侵入性的檢查方法,對GSD的診斷起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超聲 糖原累積癥 診斷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Methods :We collected ten definite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through liver and muscle biopsy. Their ultrasonographic images were analyzed carefully.Results:The age of the ten patients is from half month to 26 years.Seven patients are male and three patients are female.The liver ultrasonographic images of all the patients expressed different level hepatomegaly.Nine were liver echo-intensive,two were hepatic adenoma, one were hepatic cirrhosis, one were primary liver cancer,three were splenomegaly ,three were renal cortex or Cone echo enhanced, one were renal calculi and two heart. Conclusion:Ultrasound examination is the clinical utility of non-intrusive inspection method, on GSD diagnostic play an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Ultrasonography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Diagnosis
糖原累積癥(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GSD)是一類由于先天性酶缺陷所造成的糖原代謝障礙疾病,多數(shù)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明確診斷和及時治療是臨床面臨的主要問題。而對于GSD的各種臨床表現(xiàn),超聲檢查中均可有所體現(xiàn),為臨床診斷提供重要的依據(jù)。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我們幾家醫(yī)院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10例經(jīng)肝臟、肌肉活檢穿刺病理確診的GSD患者(男7例,女3例),發(fā)病年齡半月~26歲,平均2.72歲,確診年齡4月~39歲,平均6.51歲?;颊吲R床表現(xiàn)為嬰兒期開始出現(xiàn)肝大,發(fā)育遲緩,轉氨酶異常增高,低血糖為主要表現(xiàn)。
1.2 超聲檢查方法 采用Philips iu22,Philips 5000及Philips ie33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3.5~5.0MHz。檢查肝臟、脾臟及雙腎時,首先進行二維超聲檢查,作縱、橫、斜多切面掃查,測量其大小、觀察其形態(tài),注意內部回聲均勻與否,有無異常回聲及其位置、大小、形態(tài)、邊界、與周圍組織關系,彩色多普勒觀察其內部及周邊血流情況。常規(guī)多切面掃查心臟,注意各房室腔內徑、室壁厚度及其運動情況,各瓣膜啟閉及有無返流,注意有無心包積液。
2 結 果
超聲檢查每例病人均表現(xiàn)為肝臟腫大(10例),肝臟回聲密集(9例),肝腺瘤(2例),肝硬化(1例),原發(fā)性肝癌(1例),脾臟輕度腫大(3例),腎臟皮質或錐體回聲增強(3例),腎結石(1例),左房輕度腫大(1例),左右室壁增厚(1例),心包少量積液(1例)。
3 討 論
GSD是因糖原代謝相關的酶出現(xiàn)先天性異常,在各種組織內引起糖原蓄積的一類疾病,發(fā)病率約為1/20000―1/25000[1],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同胞子女發(fā)病率明顯增高。由于在糖原的降解或合成過程中的某些酶活性缺乏,以致正常結構或異常結構的糖原累積在肝、心、肌肉等組織而產(chǎn)生多種癥狀。
糖代謝主要在肝臟和肌肉內進行,相關酶缺乏時,導致肝臟和肌肉嚴重的損害[2]。大量的糖原在肌纖維內蓄積后,正常肌組織受到破壞,導致肌力低下,出現(xiàn)肌肉的易疲勞,活動時肌痛,甚至肌肉萎縮、骨骼肌無力,造成呼吸肌無力。由于組織中糖原積累,造成器官的腫大與功能不全,如心臟明顯增大,主要是心室壁增厚,左室可厚達30毫米(正常為7~10毫米)糖原代謝了肌纖維,并有空泡形成,退行性壞死,但無炎癥改變,同時可累及肝,腎和橫紋肌等。心臟呈對稱性的圓形或球形明顯擴大,主要是心室,不侵犯心房,搏動減弱。糖原含量增高,血脂酸、尿酸值升高,尿酸合成增強,引起高尿酸血癥、尿酸性關節(jié)炎及腎結石。
超聲檢查每例病人均表現(xiàn)為肝臟腫大(10例),肝臟實質回聲密集(9例),肝細胞腺瘤(2例),肝硬化(1例),原發(fā)性肝癌(1例),脾臟輕度腫大(3例),腎臟皮質或錐體回聲增強(3例),腎結石(1例),左房輕度腫大(1例),左右室壁增厚(1例),心包少量積液(1例)。
GSD早期影像學可以表現(xiàn)為無異常,中后期可以出現(xiàn)典型肝臟脂肪改變影像特征,最終可出現(xiàn)肝硬化改變。超聲可表現(xiàn)為肝臟體積增大,形態(tài)飽滿,肝內光點細小密集,回聲增強,分布不均,后方回聲衰減,肝內血管顯示不清。GSD的肝臟超聲表現(xiàn)為非特異性,不同程度的脂肪肝,包括均勻性脂肪肝及非均勻性脂肪肝。均勻性脂肪肝應用超聲診斷不難診斷,而非均勻性脂肪肝中的局限性脂肪肝應與肝腫瘤相鑒別,結合病史及相關的實驗室檢查,應考慮到GSD的可能,鑒別困難時可行超聲引導下肝穿刺活檢確定診斷。肝活檢和酶的測定可確診本病,但國內大多未開展酶的測定,因此肝活檢成為確診本病的重要手段。GSD常合并單發(fā)或多發(fā)肝細胞腺瘤,因血脂增高,GSD并發(fā)肝細胞腺瘤的原因可能與肝臟內糖原異常堆積有關[3]。 本組有2例肝腺瘤,GSD者常在患病20-30年后繼發(fā)肝細胞腺瘤,可能與胚胎時期肝細胞發(fā)育異常有關[4]。但具體機制不明。由于肝細胞腺瘤有惡變頃象,故超聲發(fā)現(xiàn)嬰幼兒GSD肝內有單發(fā)或多發(fā)強回聲或偏強回聲團塊時,應建議外科治療。手術治療本病遠期療效較好[5]。彩色多普勒超聲并能根據(jù)團塊聲像及血供等特點,與肝血管瘤、肝局灶性增生等相鑒別。超聲可在術前或術中對團塊進行定位,以減少對其他肝組織的過多的切除。因患者本身凝血機制多有問題,圍手術期患者出血非常多見,超聲可并對術后患者進行密切觀察和隨訪。
此類疾病部分病例早期肝大顯著,肝功能異常時,易誤診為肝炎,應注意加以鑒別。因此,臨床上發(fā)現(xiàn)上述情況時,盡早行肝穿刺活檢術,以明確診斷。并發(fā)癥誤診原因1、GSD臨床少見,臨床醫(yī)師對該病缺乏足夠的認識;2、GSD臨床缺乏特異性,與病毒性多發(fā)病,而忽略了鑒別診斷,以致誤診;3、對家族史及其父母近親婚配未予足夠重視,4、片面看待實驗室結果,誤診為病毒性肝炎,5、目前GSD的確診主要依靠肝穿刺活檢,但由于許多患者不愿意接受或多數(shù)基層醫(yī)院缺乏進行肝穿刺活檢的條件,從而延誤診斷。
由于本病無特殊治療,故產(chǎn)前診斷顯得尤為重要。對于有遺傳性家族史的孕婦,可以進行超聲引導下絨毛膜檢查或羊水細胞培養(yǎng),以提高穿刺的準確性及安全性,檢查酸性麥芽糖酶缺乏,一旦確診,即應終止妊娠?;驒z測可避免侵害性的組織活檢,亦可用于攜帶者的檢出和產(chǎn)前診斷。
當臨床醫(yī)生懷疑患者GSD時,應想到超聲可以為其診斷提供很高的價值;同樣,當超聲醫(yī)生看到患者的超聲影像時,應及時告知臨床醫(yī)生有該疾病的可能性,為其及時準確診斷與治療做出超聲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朱文玲,曾勇等,糖原累積病,系統(tǒng)性疾病與心臟,P20,北京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
[2] 牧中征哉,代謝性肌病,臨床肌肉病理學,P104,人民軍醫(yī)出版社,第3版修訂版.
[3] Coire CI,Qizilbash AH,Costelli MF.Hepatic adenomata in type Ia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Arch Pathol Lab Med,1987,111:166.
[4] 曹海根,王金銳,實用腹部超聲診斷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年1月,第二版,P62.
[5] 龍燕妤,李嘉瑜等,肝糖原累積癥繼發(fā)肝腺瘤的外科治療, 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0,7 552-555.
圖表 1肝臟合并肝細胞腺瘤
圖表2腎臟體積增大
作者單位 272100 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超聲科1
266000 山東省青島市中心醫(yī)院兒科2
272100 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社區(qū)服務科3
篇4
[摘要]目的:探討小兒腸套疊空氣灌腸手法輔助復位的方法、作用與注意事項。方法:9例在單純空氣灌腸復位效果欠佳時,采用手法按摩、推壓及全腹十指按壓。結果:8例成功復位,未出現(xiàn)復發(fā)及穿孔,1例改用手術治療。結論:手法復位能壓迫鞘外腸系膜來固定套鞘、套頭,能推動套頭以增加脫套動力,能改善局部腸管血液循環(huán),緩解套入部痙攣、水腫、粘連,降低脫套阻力[可有效提高復位成功率。
[關鍵詞]腸套疊;空氣灌腸;手法復位;兒童
腸套疊指一段腸管套入鄰近腸管,是嬰幼兒腸梗阻最常見的原因。本文回顧性分析了近5年兩院診治的37例小兒急性腸套疊,其中32例首選空氣灌腸復位治療,9例在單純空氣灌腸復位效果欠佳時,采用手法輔助復位?,F(xiàn)對手法復位的方法、作用及注意事項加以探討。
1臨床資料
本組收集了2001年5月至2006年4月兩院采用空氣灌腸手法輔助復位9例。男6例,女3例。年齡5個月~6.7歲。臨床表現(xiàn):起病急,均有陣發(fā)性哭鬧、腹痛、嘔吐。4例有血便,3例有低燒,2例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發(fā)病4h~31h到放射科就診,手法輔助復位前均采用過單純空氣灌腸復位。套疊類型:回結型6例,回回型2例,回回結復套型1例。
2適應證的選擇與治療方法
2.1適應證發(fā)病48h內,全身情況較好,腹部壓痛不明顯,無嚴重腸梗阻、腹膜炎、腸壞死征象者,空氣灌腸氣壓達到15kPa,未能成功者。可采用手法輔助。
2.2治療方法術前6542肌肉注射,5mg/次~10mg/次,及10%水合氯醛5ml直腸內灌注。由插入Foley氏管,在透視下注氣,氣壓為10kPa~15kPa。當空氣灌腸整復套頭受阻于回盲瓣區(qū)時,在保持氣壓的情況下,實施手法輔助復位。首先用左手放于套頭上方腹壁輕柔地朝外下(逆時針方向)按摩3min~5min,再以一手深壓套頭內側固定套頭,另一支手沿套頭退縮方向緩緩的用力推動。如不成功,且患兒一般情況良好,可用雙手十指分開按壓全腹部,朝套頭退縮方向持續(xù)緩和用力,持續(xù)3min~5min。以上兩種方法可間隙使用,但要防止長時間的整復損傷套頭及過量的放射損傷。
3結果
6例回結型及1例回回型腸套疊套入頭在退縮至回盲瓣區(qū)時較長時間停留,采用手法局部按摩推壓,4例在15min成功,1例效果欠佳改用全腹十指按壓2次后套入頭順利通過回盲瓣,成功復位。1例術后腸粘連復位成功3d后復發(fā)腸套疊,再次手法復位成功。1例回回結復套型經(jīng)過20min的努力,出現(xiàn)“回縮征”,改用手術治療,并證實術前診斷。對復位成功的病例留觀24h及隨訪,未見有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
4討論
4.1手法輔助復位適應證的選擇空氣灌腸整復小兒急性腸套疊是一種簡便、無創(chuàng)傷、效果顯著的診治方法,可避免手術而至的創(chuàng)傷與并發(fā)癥,但有時會導致腸穿孔。劉立煒等研究認為:正常腸管可承受26.6kPa的壓力,但腸管一旦壞死4kPa的壓力也可導致穿孔[1],同時手法輔助外力作用于壞死腸管,可加速穿孔[2]。通常少用手法輔助,以免發(fā)生腸穿孔[3]。因此要嚴格掌握適應證的選擇,做好知情選擇與術前同意簽字。在術中出現(xiàn)特殊情況,應及時選擇手術治療。本組1例發(fā)病31h,臨床癥狀較輕,經(jīng)過20min的復位,效果欠佳,出現(xiàn)“回縮征”(放氣后套入部復又增大,退至原套入部位),及時改用手術治療,術后顯示為回回結型腸套疊,套入部位已有局部壞死。
4.2手法探討與體會
4.2.1手法按摩推壓的作用改善局部腸管血液循環(huán),緩解套入部痙攣、水腫、粘連;推動套頭以增加脫套動力;雙手十指按壓可減輕空氣對腸壁的壓力作用,防止穿孔,并可壓迫鞘外腸系膜來固定套頭有利于更好地將力作用在套頭上;能減少復套的發(fā)生率。
4.2.2手法按摩推壓的體會本組8例,或原發(fā)或空氣灌腸后套頭受阻于回盲瓣,回盲瓣成為套疊的鞘部。由于回盲瓣口比腸腔直徑要小,且張力較高,致使套頭在此段最難通過。首先用左手放于套頭上方腹壁輕柔地朝外下(逆時針方向)按摩3min~5min,以改善局部腸管血液循環(huán),緩解套入部痙攣、水腫,及降低回盲瓣口的張力(也可同時使用6542肌肉注射,每次5mg~10mg)。然后,在保持腸腔內氣壓的情況下,以一手深壓套頭內側固定套頭,一手壓迫套頭前端朝其退縮方向緩慢推動,推動時兩手用力,不可長時間、反復、多次進行。如不成功,可改用雙手十指按壓患兒全腹部,沿套頭向外下稍稍用力。
4.3空氣灌腸手法輔助復位的手法在B超監(jiān)視下水壓灌腸復位法中的應用前景空氣灌腸復位法是目前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隨著超聲技術的發(fā)展,B超監(jiān)視下水壓灌腸復位法得到推薦,也取得了95%的復位成功率[4],而且可避免X射線的影響,有很好的應用價值??諝夤嗄c手法輔助復位的手法在B超監(jiān)視下水壓灌腸復位中應該具有同樣的效果,值得認真的探索與總結。
4.4總結手法按摩推壓能有效地提高空氣灌腸的復位成功率及復套的發(fā)生,但應注意以下幾點:嚴格掌握適應證,充分做好術前準備,一定要做好知情選擇與術前同意書;在術中應認真觀察,出現(xiàn)“回縮癥”等特殊情況時應及時改用手術治療;按摩推壓要輕柔,用力方向要準確,沿套頭退縮的方向緩緩用力。
參考文獻:
[1]劉立煒.小兒腸套疊非手術治療的現(xiàn)代觀[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1992,1:70.
[2]宋鶴飛,張超,沈忠,等.小兒腸套疊空氣整復應慎用6542[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2,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