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效率課件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2: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機械效率課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機械效率課件

篇1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機械效率這個知識點內容貌似簡單,概念簡單、公式簡單,實則不然.教學時,學生不僅要正確理解概念、公式,還要會正確、熟練地應用、分析和進行計算.在教學中應從這幾方面考慮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

1重視文本課程的資源開發(fā)和利用

在概念的建立上,可考慮從生活中的學習效率和工作效率等引入,使之更貼近生活.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也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物理來源于生活的理念.

2實驗室課程資源開放

在概念的建立上,可以由實驗探究引入,用滑輪提重物和不用滑輪提重物比較做功的多少,找出原因.

3發(fā)揮多媒體教學資源的優(yōu)勢

在概念的建立上,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課件、視頻等輔助教學.

4社會教學資源的利用

在概念的建立上,利用課外讀物、課后小資源、網(wǎng)絡、學校圖書室等資源輔助教學.

5教學設計

5.1教學過程

(1)有目的復習功(做功的兩個必要條件、公式、單位),為下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2)觀看多媒體課件起重機往樓上運磚和人往樓上運磚比較各自的優(yōu)勢與不足.有些優(yōu)勢和不足學生答不上來,為下面的探究打基礎.

(3)通過再探究動滑輪,深入探究使用動滑輪過程中做功的情況.(這里可以先展示用手提升鉤碼,問學生有沒有力做功,學生可以自然分析出克服鉤碼重力G做功了,所做功的大小就等于Gh,達到了將重物G提升h高度的目的,接下去可以提問學生除了直接用力提升重物外,還可以用什么辦法來提升重物?學生會分析用杠桿、滑輪(包括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然后請學生選擇一種簡便而省力的提升辦法,學生一般會選擇動滑輪.然后在黑板上畫出動滑輪提重物的簡易圖,為形象標出F、S、G、h,及相關力做功打好基礎.接下去請學生分析在使用動滑輪提升重物時有沒有力做功,拉力做功、動滑輪克服重力做功,比較利用動滑輪提升時能否省功,請學生一起探討如何測量做功的多少,并怎樣設計記錄表格,以前面有探究實驗時設計過的表格為基礎,所以學生應該有這個經(jīng)驗,老師在這里只要適當引導,并注意表格設計的規(guī)范.

實驗次數(shù) G/N h/m F/N S/m Gh/J FS/J η123

注意點:(1)布置實驗前先分析三次實驗的安排,根據(jù)教學要求第二次增加距離,第三次增加物重,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的規(guī)律, 便于為下面如何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打下伏筆.

(2)距離利用S和h的關系,只需測量h,S=2h.

(3)采集兩組學生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

FS>Gh,使用動滑輪提升重物,動力F做的功FS大于重物被提升所需做的功Gh,為完成提升重物這個任務,如果直接用手提升重物,需要做功Gh,為完成此目的而做的功稱為有用功,記作W有用=Gh,使用機械后同樣要完成提升重物G到h的高度,同樣地為完成此目的做的功稱為有用功記作W有用=Gh,分析:利用機械可以省力,但有沒有省功呢?力F總共需要做的功為FS,記作W總=FS,W總>W有用,結論:利用機械沒有省功,也就是說總功中有一部分是有用功,還有一部分是使用機械后造成的額外多做的功,并得出W額外=W總-W有用,總結得出:使用機械提升重物可以省力但并沒有省功,不但沒有省而且還多做了一部分額外功,并請學生通過回憶實驗過程分析額外功存在的原因(摩擦、動滑輪的重).

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額外功是沒有用的,應盡量減小,而有用功的部分越大做功的效率越高,由此引入機械效率的概念.花這么多時間分析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明確區(qū)分有用功和總功,因為根據(jù)以往經(jīng)驗這兩個功的區(qū)分是個難點,后面的定義計算等反而一般不會錯.

定義機械效率:

我們就用有用功占總功的比例來表示機械效率,η=W有用/W總×100%,對于實際機械由于額外功總是存在,η< 100%,機械效率的高低反映了使用機械時有用功的比例,機械效率越高,反映出機械性能越優(yōu).

篇2

【摘要】 在教學中通過對知識的學習,指導學生體會學習物理的方法,體會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發(fā)展過程,體會前人的思維成果,在學習繼承前人思維成果的同時,鍛煉和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物理;教學方法;實驗方法;學習方法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through to the knowledge study, instructs the student to realize study physics the method, realized the physical conception and the rule developing process, realized predecessor's thought achievement, inherits the predecessor thought achievement during the study, exercises and enhances oneself solves the question ability 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 physics; Teaching method; Experimental technique; Study method

這幾年來,我一直擔任初三畢業(yè)班的物理教學,如何教會學生學好物理,如何進行初中物理的總復習,是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F(xiàn)將我的一點經(jīng)驗介紹如下:

1 注重實驗教學

初中物理是所有學科中最具有科學性的學科,每一個概念和規(guī)律、公式,都是通過物理實驗得出。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是反映物理現(xiàn)象,物理過程本質屬性的一種抽象,是在大量的觀察、實驗的基礎上,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質的共同特征集中起來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努力提高自己的實驗能力、搞好實驗教學,是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的。我是從以下幾方向來做的:

1.1、確保所做的實驗現(xiàn)象清晰,提高成功率。課本要求的每一個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在課前我都要反復地做幾遍,認真分析實驗成敗的關鍵因素,排除干擾。例如:在“摩擦起電”一節(jié)的實驗中空氣的濕度,器材的干燥程度是實驗成敗的關鍵因素。例如碰到陰天、雨天,早上的前兩節(jié)或是下午的后面兩節(jié)課(此時的空氣濕度較大),實驗的現(xiàn)象很不明顯甚至很可能失敗。課前就要考慮好上課時,空氣的濕度是否會影響實驗現(xiàn)象。在實驗前最好把毛皮、綢布、玻璃棒、橡膠棒、驗電器等實驗器材進行晾曬。如果天氣不佳,就要考慮用強光照射或者用電爐烘烤。實驗過程中最好不要直接用手去接觸毛皮和綢布,尤其是在做毛皮與玻璃棒相互摩擦,毛皮也帶了電荷這個實驗中可以把它們綁在木棒上進行摩擦。排除了這些因素對實驗的影響,實驗的現(xiàn)象非常明顯,給學生留下的印象非常鮮明。容易使學生信服,對于我們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備的效果。

1.2、利用課件把一些不易觀察到的物理現(xiàn)象或是物理過程展現(xiàn)給學生看。例如: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由于發(fā)生彈性形變和恢復形變的時間非常短,學生不易觀察,課件就能夠讓學生較好地觀察這一過程。再比如:日食、月食的成因,分子的運動,導體容易導電與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原因等都可以通過課件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1.3、努力提高實驗現(xiàn)象的可見度。例如:在演示實驗時,升高實驗臺,實物投影儀的利用,利用一些手段把微小的實驗現(xiàn)象進行放大都是提高實驗現(xiàn)象可見度的好辦法。

2 注重用學生已學的知識導入學習新知識

多采用對比教學,歸類教學,使學生即能夠更好地掌握新知識又能夠復習舊知識,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辨別事物間更加細微的差異的能力。增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熱機效率時,我先讓學生去思考這個概念的意義,接著讓他們與機械效率進行比較,與班級考試中學生考試成績的及格率和優(yōu)秀率進行比較。與功率進行比較。通過這樣的比較講解清楚功率、機械效率、熱機效率的概念,物理含義。這樣就會使學生對幾個率有了較清楚的認識。就不會認為功率與機械效率之間有直接關系了,也不會認真有用功越大機械效率越高了。所以在新課的教學中,采用以舊導新,新舊對比,即可以幫助學生更系統(tǒng),更全面地掌握基礎知識,又能夠節(jié)省時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能力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高和培養(yǎng)。

3 教會學生學習和總結物理學科解決問題的方法

幫助他們逐步提高思維能力。初中物體教材中并沒有專門的章節(jié)介紹物理學科的學習方法。但又可以說整本教科書都在講述物理學科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教材在講述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時,就是按物理學科解決問題的步驟在進行。即一般是先提出問題再通過實驗研究、觀察、分析、概括總結等步驟進行的。在教學中通過對知識的學習,指導學生體會學習物理的方法,體會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發(fā)展過程,體會前人的思維成果,在學習繼承前人思維成果的同時,鍛煉和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4 加強信息反饋,及時調整教學計劃

在總復習中,要時刻注意“信息反饋”。正如控制論創(chuàng)始人維納說:“有效行為必須由某種反饋過程來提供信息,看它是否達到預定目標,最簡單的反饋是檢驗任務的成功或失敗?!蓖ㄟ^反饋信息來了解已設計的教學內容與預期目的是否符合,學生對知識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在每個階段復習教學中,除了注意來自學生方面各式各樣的反饋信息外,還特別重視每次測驗和考試的信息反饋。堅持做到按時、按量、按評分標準,科學分析試卷,評價試卷,并注意各層次的學生學習狀況和掌握知識的程度。要求學生對測驗情況進行知識點、面、掌握情況及學習上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進行分析,尋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師做好統(tǒng)計工作,找出教學上的弱點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及時調整復習計劃,對不足之處立即查漏補缺。這樣才能使實際掌握情況與預訂的教學目標更吻合,尤其要對后進生加強輔導、關心、鼓勵,及時表揚他們,哪怕是一點滴的進步,充分肯定他們。這樣才能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做到大面積地有質有量地提高學習成績。

5 指導學生記憶的方法

初中物理雖然需要注意培養(yǎng)思維能力,但同時也要重視記憶,不要死記硬背絕對不是不要記,不要背,而是更加強調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根據(jù)艾賓浩斯的記憶曲線的規(guī)律,我對學生進行了如下的要求:每節(jié)課要認真聽講,加強對知識的理解,課后留出幾分鐘的時間進行記憶。上午的課,中午的課要重溫一遍,下午的課傍晚要重溫一遍,作業(yè)前要重溫一遍。睡前再一遍,每周要對本周的知識進行一次回顧,再以后是一個月,三個月。這樣學到的知識基本上在大腦里扎下了根,想忘記都很難。記憶時要注意找規(guī)律、找特點,要準確記住各種定義,定律的文字表達和各種物理量的單位,這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物理文字,語言的表達能力。物理計算公式與數(shù)學計算公式的一個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公式的每一項都有物理意義和單位,在記憶物理表達式時,一定要記住各項的物理意義和單位。

篇3

一、利用互動性強、仿真度高的課件,模擬完成一些不易實際操作或儀器短缺而無法操作的實驗

在農(nóng)村中學,本來就短缺的儀器設備很難跟上課程的改進和變化,再加上有些實驗儀器十分落后,學生操作起來很不方便。所以在好多時候,面對一些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老師只能對照課本“紙上談兵”,這就無法培養(yǎng)學生對實驗的設計、操作和分析和能力,從而失去了實驗預期的教學目的和意義。為了彌補農(nóng)村中學實驗教學中的不足,我從網(wǎng)上或利用Flash豐富的語言編程功能,下載或制作了互動性強、仿真度高的課件。上課時,讓學生在電腦上分組或單獨通過對課件的操作,模擬完成了一些不易實際操作或儀器短缺的實驗,達到了和實際操作的實驗一樣的學習效果。

二、利用課件對不易直接操作和不易觀察的演示實驗進行展示

在日常的演示實驗教學中,總有些實驗不易在教室中直接演示操作,有些實驗即使可以演示操作,但可見度比較低,學生不易觀察。更有一些演示實驗,根本就沒有儀器和藥品進行實驗演示。這時,我們不妨通過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下載一些演示實驗的操作實錄,然后通過自己的加工、組合,制成內容充實、互動性強的演示實驗課件,由老師或學生通過運行課件來觀察實驗現(xiàn)象和操作規(guī)范,同樣也可以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演示實驗,如水和硫酸銅溶液的擴散實驗,由于現(xiàn)象發(fā)生需要的時間太長,在課堂上不能直接觀察到結果;熱機工作原理、電磁繼電器工作原理的演示,由于儀器小,觀察部件細微動作的可見度比較低,演示效果也很不理想。鑒于此,本人通過網(wǎng)絡下載、實況錄制、Flas設計等手段,整理了大量的演示實驗實錄和動畫資料。根據(jù)教學要求和教學需要,對這些資料加工、組合,并補充了大量的描述性語言,組織了一個適合于課堂教學的演示實驗資源庫課件,供演示實驗教學隨時調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體課件整合物理演示實驗,增大教學容量,讓學生在直觀感受中學習

物理教學中經(jīng)常要對前后不同時期學習的內容進行比較、歸納、概括、總結。如物態(tài)變化的各個過程,串并聯(lián)電路中電流、電壓、電阻規(guī)律的對比,測未知電阻的不同方法等,若重做實驗,不僅浪費時間,而且無新鮮感,多媒體能靈活展示相似或相反的物理過程,以其強大圖、文、聲、動畫再現(xiàn)物理現(xiàn)象,對之演示整合,喚起學生對所學過知識的回憶,進一步深化所學知識,使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和結構化。更重要的是利用多媒體傳播速度快,預設性能好的特點,多通道傳輸信息,加大教學容量。例如:在電學的電路部分,由于電現(xiàn)象的抽象性,初中學生對于電路的分析一直是初中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如果在電路分析教學中,能利用多媒體把所對應的電路所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實時展示給學生看,更能讓學生樂于接受教師對電路的分析,同時又不影響教學進度,增大教學容量。

四、利用課件重現(xiàn)和重作實驗,為實驗的綜合復習夯實基礎

中考復習中,實驗的復習是整體復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從初二到初三相隔時間比較長,好多演示實驗的現(xiàn)象和分組實驗的過程、情景學生都已淡忘。尤其是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對前面學習過的實驗內容和操作技能,要么全部遺忘,要么將有些類似的實驗內容和過程互相混淆。如果就這樣進入全面的實驗復習,學生對實驗內容的掌握也只能是生吞活剝,模棱兩可。因此,中考實驗的復習,單純通過老師的講授和學生作業(yè)練習,很難達到預期的復習效果。所以復習過程中,對演示實驗的現(xiàn)象的重現(xiàn)和分組實驗的重作就有一定的必要性。但由于復習時間緊張,對演示實驗現(xiàn)象的重現(xiàn)和分組實驗的重作,實際上又不可能。這時,運用前面提到的互動性強,仿真性高的模擬分組實驗課件和演示實驗資源庫課件,就可以由老師或學生在課堂內外,利用課件集中講解、自學或模擬操作實驗,這就使學生能既快速又方便的熟悉和掌握以前學過的演示實驗的現(xiàn)象和分組實驗的過程和方法,對進一步的深層次、高難度的實驗復習和分析提供了扎實的基礎。為老師的實驗復習教學和學生自主的實驗復習,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例如:為了鞏固和復習從八年級到九年級的演示實驗,本人將主要的演示實驗實錄或動畫資料,通過整理、組合,并根據(jù)中考實驗題型的形式和要求,針對每個演示實驗都從實驗現(xiàn)象描述、實驗現(xiàn)象分析、實驗結果和結論的得出等幾個方面設計相關的問題,然后利用FrontPage制成演示實驗瀏覽網(wǎng)頁課件。利用這一課件組織學生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上機自學兩種方式,讓學生一邊觀察或操作實驗,一邊完成實驗問題解答,進而鞏固和掌握了這些演示實驗。又如:在復習“密度測定實驗”、“機械效率測定實驗”、“測定電阻和功率實驗”等分組實驗之前,本人下載和自制了“密度測定實驗”、“機械效率測定實驗”、“測定電阻和功率實驗”等可以進行模擬操作的實驗課件,并將這些課件放在學生機或校園網(wǎng)站上。在復習時,我組織學生利用微機課和課外時間,在電腦上通過課件對這幾個實驗進行模擬操作。經(jīng)過這樣的模擬實驗,使學生熟悉和掌握了實驗的操作要令、注意事項、過程、原理、原理圖等問題,鞏固了這幾個分組實驗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為下一步將要開展的綜合l生實驗復習打好了基礎。

五、多媒體教學手段在物理實驗教學中的誤區(qū)

篇4

關健詞:興趣;興趣培養(yǎng)的作用;興趣培養(yǎng)的方法;興趣培養(yǎng)的長期性

物理導師愛因斯坦說過:“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教學實踐證明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老師,學生初接觸物理學科,要使其熱愛物理科學,只有使其對物理學習產(chǎn)生興趣,興趣培養(yǎng)是物理教學的首要問題。為此,在這里談談物理教學中興趣培養(yǎng)的作用、方法、長期性的一些粗淺認識和體會。

一、興趣培養(yǎng)的作用

興趣,從心理角度講,就是這一事物或事情最易誘發(fā)大腦神經(jīng)興奮,而且使興奮持續(xù),這種興奮是對事物的一種認識、理解、記憶的最佳狀態(tài),并且能夠從中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火花,而初學物理者對許多科學現(xiàn)象感到十分稀奇,易于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而他們的學習活動最容易從興趣出發(fā),也容易被興趣左右。這時學生們的注意力、觀察力、思維能力、記憶力都和興趣緊密相連。在興趣、喜歡、愛好、興奮中學習,思維最活躍、最敏捷,智力能充分開發(fā)、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學習效果能達到事半功倍,對物理學習能產(chǎn)生動力,產(chǎn)生激情,產(chǎn)生積極的科學態(tài)度。這就是現(xiàn)代教育教學所倡導的。

從生理角度看,初中階段是學生大腦高級神經(jīng)活動機能迅速發(fā)展,成熟時期,這個時期思維活躍、精力最充沛,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敏感,容易興奮。而現(xiàn)行初中物理教材、內容,是從人們日常生活中,生產(chǎn)中的簡單現(xiàn)象,實驗入手來描述物理學的簡單現(xiàn)象和基本規(guī)律,知識較簡單,現(xiàn)象熟悉,聯(lián)系實際,生動有趣,這兩個方面都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有利條件。

二、興趣培養(yǎng)的方法

1、設疑置難。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趣味問題令人向往,疑難問題引人深思,疑是學習知識的起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會產(chǎn)生極大的好奇心,迫切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這時將知識教給學生,效果最好。如在講“光的傳播速度”時,學校運動會開展百米賽跑,終點記時員要及時根據(jù)起點發(fā)令員的發(fā)令槍發(fā)出的煙來按秒表,而不能等聽到槍聲才按秒表,這是怎么回事,全班學生思維活躍,情緒高漲,這時進行討論、分辨、引導、學生自然就找到答案,印象非常深刻。

2、典故求知。根據(jù)初中生喜歡聽,講故事,教學過程中適當穿插科學史料中的典故、傳說或趣味故事,也能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集中注意力,發(fā)散思維。例如在講浮力時,傳說公元70年,羅馬軍要處決幾個俘虜,他們把俘虜捆住手足,投入死海,可這些俘虜就是不下沉。在講“浮力的應用”一節(jié)時,繪聲繪色地給學生們,講《三國》中曹沖稱象的故事,聽時個個聚精會神,聽后多數(shù)人想談自己看法,這時點撥引導,學生即明白了俘虜不沉的原因,又找出了大象質量多少的道理,這種情形下掌據(jù)的知識很難忘卻。

3、藝術語音。中學生大都喜歡音樂、體育、美術、小品、相聲…….教學中根據(jù)教材內容,老師巧妙利用自己或學生的藝術語音或特長,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運動”一節(jié)時,一進教室先聲奪人,高歌《閃閃紅星》中“小小竹排江中游,魏魏群山兩岸走……”一下吸引住了全體學生,他們興致頓起,然后老師提問,小木船順流而下時,兩邊的山真動了嗎?是不是歌詞寫錯了?這時出示參照物概念,學生一下子就清楚了歌詞沒錯,是把人和小船選作參照物(不動物體)兩邊的群山就動起來了。從“東方紅、太陽升……”歌詞中學生知道了太陽升起是以地平面(地球)為參照物,在歌聲中認識了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真是唱的比講的好聽。

4、情景重現(xiàn)。物理初學者最喜歡老師把書本上的物理現(xiàn)象,在課堂中真實的重新展現(xiàn)出來。即物理現(xiàn)象情景重現(xiàn),這就是課堂上的演示實驗。做好演示實驗,組織學生有目的細致觀察,使他們感到百聞不如一見,也能使學生興趣大增。例如講“大氣壓強”一節(jié)為了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班上找了兩個“大力士”,演示馬德堡半球實驗,結果兩“大力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沒有拉開半球。又找了兩個“小力士”演示此實驗,在拉半球的過程中,慢慢打開閥門,一下子就拉開了半球。學生在好奇、樂趣中認識了大氣壓強的存在并且很大。緊接著給學生演示了“瓶吞雞蛋”、土法“拔火罐”學生更興奮、更好奇,視覺、聽覺、大腦神經(jīng)全被眼前奇妙現(xiàn)象吸引住,情趣快樂難言于表,學習物理知識變成了精神享受。在講“浮力應用”時,給學生演示同一個雞蛋在清水中下沉,在不同密度的鹽水中沉浮情形,最后很輕松的探究出了實心物體密度與液體密度之間的大小關系,也能判斷物體的沉浮。

5、動手實驗。根據(jù)初中學生大多喜歡動手操作,總想在操作實驗中表現(xiàn)自我“能干”的特點,有序的組織學生進行學生實驗的操作和訓練。這種實驗訓練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各個感官的功能,既動手又動腦,更能引起他們濃厚的學習積極性。在“測量物質密度”的實驗中,讓學生進行自我實踐,真正掌握了天平的調節(jié)和使用,掌握了不規(guī)則物體,可利用液體、量筒或量杯進行測量。通過記錄的數(shù)據(jù)計算出了物質的密度值,當他們測出的結果值接近密度表上的值時,成功的由然而升。在“測機械效率實驗”中,學生們根據(jù)老師的示范,個個動手安裝,多次改進檢查,多次演練,不怕失敗,終于測出了機械效率的大小。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懂得了任何機械的機械效率只能小于“1”的道理,找出了原因是:繩子與滑輪組間有摩擦,動滑輪也有質量。真正體驗到物理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這樣的實驗不單是培養(yǎng)了學生興趣、學生的技能也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高。事后學生們說:“學生實驗看似簡單做起難,多做幾遍我就會?!?/p>

6、電化教學。初中學生對投影、幻燈、錄像、電視、電腦、動漫十分喜歡,教學中恰當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適當播放觀看多媒體課件。例如:講“機械能及其轉化”時,由于學生形象思維較差,對衛(wèi)星軌道的近地點、遠地點不太了解,也不能理解,利用課件播放人造衛(wèi)星的軌道示意動畫,大家就清楚了。

三、興趣培養(yǎng)的長期性

篇5

關鍵詞:課堂實驗 師生環(huán)境 成就感

物理太枯燥了,太難了!這是我在物理教學中經(jīng)常聽到的。其中又是以女生居多。“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實踐也充分表明凡是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就越能自覺地、主動地去學習、去實踐,學得就更深刻、更加透徹,記得更牢固。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擺在每個物理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的課題,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呢?

一、加強課堂實驗的設置、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1)用實驗導入新課,使學生產(chǎn)生懸念,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每堂課的開始階段,學生情緒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教師應該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根據(jù)欲講內容,做一些隨手可做的實驗,就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例如:紙盒燒開水實驗;大氣壓壓癟水瓶等。

(2)利用多媒體再現(xiàn)趣味性實驗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理,從而激發(fā)他們思索的欲望。

例如:通過趣味新奇的物理實驗演示,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理,從而激發(fā)他們思索的欲望。在講授“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物理現(xiàn)象,可以通過課件形式展現(xiàn)給學生,既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同時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樣就會使學生對這節(jié)課感興趣、印象深、易理解、記得牢;讓學生尋找原因,激發(fā)學生的思索欲望,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二、創(chuàng)建和諧的師生環(huán)境

俗語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只有學生對教師有了充分的信任才會對所教學科產(chǎn)生興趣。做一個讓學生喜歡的教師是我們的必備的任務。首先,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不要一味地“滿堂灌”“填鴨式”。學生能做的要放手交給學生去做,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助手,是幫助學生完成學業(yè)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過分地強調師道尊嚴,無形之中就增大了與學生的距離。放下長者的架子,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其感受,多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就能取得學生的信賴。其次,就是要注意師生間的磨合,一個班幾十個學生,如果一個老師上課的口味主動地適合每個學生那是不可能的,只能引導每個學生主動地適應老師的教學風格。平常說的“導”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和如何適應教學。我們有部分教育工作者只注意了“教”而忽略了“導”,那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用我們物理上的話說,那樣的機械效率是不會高的。

三、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他們的信心

篇6

職物理教學的種種優(yōu)勢。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中職物理教學;優(yōu)勢

物理是一門實踐性和理論性均較強的學科,其抽象的定理和概念導致教學難度在無形之中增大,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隨著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多媒體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各學科的教學之中,中職物理教學也迎來了電教化教學的新時代。由于多媒體技術的加入,中職物理教學從授課形式到課堂效率到教學效果都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傳統(tǒng)中職物理教學中的種種無奈正在得到化解,多媒體技術帶給中職物理教學的種種優(yōu)勢正在顯現(xiàn)。

一、多媒體技術的引入,改變了中職物理教學的模式,讓中職物理教學的課堂空前地生動活潑起來

在傳統(tǒng)的中職物理教學實踐中,理論、定理、定律等方面的知識傳授通常情況下是以實驗教學配合理論講授的形式來完成的。中職物理教學引入多媒體技術,建立了模擬實驗室之后,情況就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多媒體技術的引入,即使對那些有條件進行演示、分組實驗的學校而言,也可以通過模擬實驗室對實驗教學進行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從此,學生對相關物理現(xiàn)象和物理實驗發(fā)生發(fā)展的全過程有了一種嶄新的、直觀的、可重復的認知和了解的渠道。懂是愛的前提,了解是興趣的基礎。知識直觀了,學生理解了,興趣就產(chǎn)生了,中職物理課堂教學也就空前地生動活潑起來了。

例如,在講解“光的反射”相關內容的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和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生動、富有趣味的教學情景。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PPT課件,讓學生在聆聽優(yōu)美音樂的同時,看到不同類型的燈,如繽紛絢麗的霓虹燈、絢爛多彩的音樂噴泉等,促使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學生通過感官享受,就能夠對光的世界產(chǎn)生濃厚的探索興趣,從而對“光的反射”相關知識產(chǎn)生迫切的求知欲,進而激發(fā)學生探索物理知識的內在動機,促使其更為積極主動地學習“光的反射”這部分內容。

由此可見,多媒體技術的引入,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對物理知識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促使其學習物理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一定的增強,使其主動參與各類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得到提高,實現(xiàn)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培養(yǎng)。

二、多媒體技術的引入,提高了中職物理教學的效率,讓中職物理教學的課堂空前地豐富高效起來

在傳統(tǒng)中職物理教育教學中,教師一般情況下在課堂中占據(jù)主體地位,通過“滿堂灌”的方式對教材內容進行講解。這種教學模式使得抽象的物理知識難以直觀、形象的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對學生學習抽象的物理知識產(chǎn)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普遍較低,學習質量也難以達到相關要求,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能力的培養(yǎng)。

中職物理教學引入多媒體技術后,將抽象、復雜的物理知識轉化成直觀、形象的物理知識成為了一種現(xiàn)實可能。形象、豐富地呈現(xiàn)物理現(xiàn)象和過程,直觀、高效地探討、解決物理問題的夢想得以實現(xiàn)。教學的內容得以擴展,變得豐富,直觀的動畫代替了玄奧的講解,慵懶的學生主動積極起來,課堂的容量增大了,解決問題的效率卻提高了。即使有些同學沒能在課堂上消化知識,也可以利用課件可重播的特點進行課外學習,客觀上提升了他們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講解“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方面熱菔保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和設備制作相關動畫課件,通過這樣的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趣味性較強的教學情景,利用動畫的演示功能促使抽象、難理解的知識成功轉化成形象、易于理解的內容,讓學生對滑輪組的運作過程形成明確的認知和了解,使其明確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運作原理,客觀上還培養(yǎng)了中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這個內容,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不僅十分耗時費力,學生還未必能夠理解清楚。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卻讓這些復雜知識的傳授和理解變得如此簡單而高效。

又如,在講解“日食、月食”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Flash軟件繪制太陽系運動動畫,根據(jù)天體中的坐標將太陽、地球、月亮放到指定的位置,模擬其運轉過程。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就能夠對“環(huán)食”、“偏食”的形成過程和形成原理形成直觀的理解。較之傳統(tǒng)教學,其省力高效遠不止好幾倍。

三、多媒體技術的引入,達成了中職物理教學的良好效果,讓中職物理教學的課堂空前地扎實有效起來

傳統(tǒng)的中職物理教學不僅是無趣沉悶的,而且是單一低效的。這些特點在實質上注定了傳統(tǒng)中職物理教學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試想,對于學習基礎較差,學習不主動不自覺的絕大多數(shù)中職學生而言,在那種無趣沉悶的課堂里,就算是有一些演示實驗,他們也是打不起精神的,更何況要他們整堂整節(jié)地面對教師滔滔不絕的純理論灌輸呢?即使有個別同學聽了點皮毛,懂了點意思,也難以得到深刻的理解,記憶的久遠和實際的應用,教學的效果是虛浮不實、微乎其微的。

引入多媒體技術后,教師得以大量制作和應用動畫課件等技術,生動鮮活,簡捷明了,清晰有序,高效快捷地展示物理現(xiàn)象,解剖物理原理,重現(xiàn)實驗過程。教學直觀了,理解容易了,學生對物理現(xiàn)象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認知清楚了,對其發(fā)生發(fā)展的原因、原理和本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既為其辯證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了基礎。也為他們日后在需要的時候調用相關物理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和可能。我認為,這樣的教學才是扎實而有效的。

例如,在“共點力平衡”相關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我根據(jù)課程內容,結合實驗的具體需要,借助多媒體技術和設備為學生創(chuàng)設兩個情景,促使學生通過對兩個情景的對比分析掌握“共點力平衡”相關知識。在第一個情景中,讓小球處于光滑斜面與可轉動木板之間,在木板發(fā)生轉動的過程中,讓學生觀察小球受斜面支持力的變化以及木板施加壓力的變化。在第二個情景中,讓小球懸置在豎直繩子的下方,在光滑斜面向左方緩緩移動時,讓學生觀察小球受斜面支持力的變化以及豎直繩子施加拉力的變化。通過觀察、對比、分析這兩個情景,學生就能夠獲得相應的結論,即合力的大小、方向均不發(fā)生變化,并且物理受力的三角形與結構三角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對應邊不隨運動而變化。這種教學內容,如果不利用多媒體技術,是很難抓住事物的本質的。借助多媒體技術和設備模擬物理變化過程,則可以促使學生探尋本質、尋求真理,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思維,使其能夠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憑借物理知識探索生活中的問題,促使其以辯證的思維來看待物理問題。

總之,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技術在各學科教學之中的廣泛應用,為中職物理教學的變革帶來了無盡的可能。在中職物理教學實踐中引入多媒體技術,其在教學形式、教學效率和教學結果方面的種種優(yōu)勢是不言而喻的。我們要進一步探討、總結這些優(yōu)勢,并在教學工作中充分發(fā)揮這些優(yōu)勢,為中職物理教學質量的提高作出自己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林輝生.多媒體技術在中職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6(42):135

篇7

1“功”教學案例

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正確理解功的含義,是學好功的計算、功率、機械效率、機械能等知識的基礎.特別是正確理解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本節(jié)的一個難點.本課以“問題導學”學習為主,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中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理念,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學習.

關于“功”的教學新課程標準要求為“結合實例,認識功的概念”,可以將課程標準要求分解為四項學習目標:(1)結合實例,認識功的含義;(2)認識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根據(jù)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判斷力是否對物體做功;(3)會陳述什么是功;(4)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本節(jié)課通過課堂觀察、課堂練習、當堂檢測評價學生學習情況.

1.1活動一:認識功的含義.

問題1生活中的功的含義豐富,有哪些意思呢?

學生談自己知道的功的含義

力學里所說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是它還具有其他特殊的含義.

問題2力學中“功”的含義是什么?

【自主學習】請閱讀課本62頁,觀察圖11.1-1,舉例說明力學中的功的含義是什么?學生總結: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顯示了成效,力學里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1.2活動二:認識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合作探究】請觀察課本63頁圖11.1-2、圖11.1-3,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問題3做功的實例有什么共同點?沒有做功的實例中,想想力為什么沒有做功?并舉例說明.

師生共同分析總結,物體不做功的情況:

(1)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但保持靜止狀態(tài);(s=0,勞而無功)

(2)物體在運動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由于慣性而運動;(F=0,不勞無功)

(3)物體受到某力的作用,但運動方向始終與該力方向垂直(FS,勞而無功).

師生共同梳理得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2)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通過距離.

課堂練習

(1)下列運動中,人對物體做功的是

A.踢出運河的足球在地面上滾動一段距離

B.運動員舉起杠鈴

C.小孩用力推車,車未被推動

D.背著書包在水平面上勻速前行

(2)在下圖所示的過程中,人對物體做功的是

A.提著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勻速前進

B.扛著米袋慢慢爬上樓梯

C.用力推汽車,汽車沒動

D.舉著杠鈴原地不動

3.下列過程,哪個情況小明對桶做了功

A.小明提著桶站立不動

B.小明提著桶水平移動

C.小明提著桶站在勻速水平運動的車廂內

D.小明提著桶站在勻速向上運動的電梯內

4.下列情景中,重力對小球做功的是

A.小球由高處落下

B.小球在地面上靜止

C.小球沿水平軌道運動

D.小球懸掛在天花板上不動

1.3活動三:會陳述什么是功

問題4功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請大家利用身邊的物品(如書、書包)設計小實驗探究這個問題.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

學生總結:功的大小與力的大小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有關.移動相同距離,力大的做的功多;力相同時,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越大,做的功越多.

師生共同總結得出,力學中功的定義:

在力學中,把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叫做功.

1.4活動四: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根據(jù)力學中功的定義,總結梳理功的計算知識點:

(1)表達式:功=力×距離W=Fs;

(2)功的單位:焦耳,簡稱焦,符號是J,1 J=1N?m.將兩個雞蛋舉高1 m,做功約1 J.

問題5運用功的公式計算時必須注意哪幾個問題呢?學生談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

運用功的公式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a.公式中的F與s必須在同一直線上;

b.公式中F的單位必須是N,s的單位必須是m,那么功的單位才是J:

c.F、s必須具有同時性:即s必須是F一直參與下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d.F、s必須具有同一性: F、s是指同一物體受到的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運動的距離.

閱讀課本64頁例題.

例題小明提著重100 N的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前進了10 m,再走上高為3 m,樓梯長為6 m的石階, 他克服水桶重力做了多少功?

已知:G=100 N,h=3 m,求:W.

解因為勻速提升,所以

F=G=100 N,

s=h=3 m,

W=Fs=Gh=100 N×3 m=300 J.

答:小明克服水桶重力做功300 J.

1.5活動五:總結梳理知識

問題6:本節(jié)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請同學總結梳理本節(jié)知識點.

1.6活動六:課堂檢測(見檢測小試卷)

以一份小測試試卷形式進行,評價學生本節(jié)課學習的效率,時間大約6~8分鐘.

2反思

本節(jié)課以“問題”導學,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動開展教學,將課程標準的要求分解為四項學習目標,每一項學習目標通過一項活動來實現(xiàn).

活動一對應了學習目標1,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讓學生自主閱讀,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總結得出功的含義;在這項活動中,實際教學時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交流討論,使學生對功的含義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討論中學生也發(fā)現(xiàn)了新的問題,通過小組交流可自行解答.活動二:通過師生合作交流,對教材中的實例進行分析,總結出不做功的三種情況,總結得出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實現(xiàn)學習目標2中“認識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這項活動以師生合作為主展開,在活動一中學生已經(jīng)進行過交流,這也算是學生展示,讓部分學生自己來分析實例,通過闡述,可以進一步理解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活動二后通過“當堂檢測”,讓學生分析判斷力對物體做功的情況,檢測“學習目標2中,根據(jù)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判斷力是否對物體做功”.

活動三:通過探究功的多少與力的大小、移動距離的關系,分析得出功的定義,完成學習目標3,“會陳述什么是功”.實際教學中,通過學生動手小實驗加上課件模擬實驗進行探究,總結得出功的定義.學生在設計實驗時出現(xiàn)了小問題,通過引導分析解決.利用身邊的物品進行小實驗是一個方向,讓學生充分體驗“物理就在生活中”.

活動四:根據(jù)功的定義,總結得出功的計算公式、單位.再通過練習應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完成學習目標4.

活動五為小結,通過學生梳理知識點,達到對本節(jié)課知識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實際教學中板書是以思維形式展現(xiàn)的,有助于學生形成知識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