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魯迅范文
時間:2023-03-17 18:51: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雪魯迅,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各地的雪和雨給人的感受是有差別的。作為一個在南方長大的人,童年的魯迅自然對暖國的雪和雨有自己獨特的認識;而對于一個多年在北方生活的人,成年的魯迅對北方的雨和雪又有自己的不同感受和品味。
一、江南雪:雖美,但短暫
文章一上來并沒有寫雪,而是從江南的雨寫起:“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边@是自然之實,但是作者帶著一定的感彩來寫,流露出對江南雨一絲一縷的遺憾,還有一點點抱怨和不滿。對于冰冷的、堅硬的雪花,作者好像充滿了期待。
雖然變不成夢中的雪,但江南的雪也有自己的魅力,作者自然流露出了贊美和喜愛之情――“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魯迅對江南雪的贊美多么直接,多么慷慨!可見欣賞之意,熱愛之情。魯迅先生的比喻更是奇妙,貼切,精彩!江南的雪美,和著早春的美景,雪后的江南簡直就是一副奇妙的畫,一首絕妙的詩。
美和艷,是江南雪的突出特點。江南的雪自然給喜愛大自然的孩子們帶來了無限歡樂。江南的雪不夠剛,不夠厚,不夠硬,雖美,像處子的皮膚,但畢竟太薄太嫩,經不起日曬,經不起風吹。對這種柔弱之美,作者雖然欣賞,但是并不眷戀。江南的雪就像江南的水一樣,柔柔的,纖纖的,太媚、太艷、太女人氣。她不能給人斗志,不能給人力量,不能給人勇氣和膽量,她給予人的是一種擔心和后怕,是一種瞬間就可能消逝的美麗。
像一個柔弱的處子,雖然滋潤美艷,但是畢竟太柔弱,太纖弱,沒有力量,沒有硬度,經不起折磨,經不起考驗,經不起摔打。江南的雪骨子里就沒有那種剛性和雄性。因為沒有力度,沒有厚度,沒有冷度,所以很容易失去自我,很容易消逝,無論如何你也挽不住,留不住,她瞬間就會消失,不知不覺就沒有了。這種曇花一現(xiàn)的美,人們除了惋惜之外,還有什么呢?盡管人們喜歡,盡管人們熱愛,可是那遺憾往往更讓人牽腸掛肚。
二、朔方的雪:蓬勃昂揚,敢于獻身
江南的冬天冷不起來,硬不起來,缺少冬天的真正滋味兒,所以對江南的雨,不抱希望,沒有過多的奢望,除了遺憾之外,連幻想都沒有。
朔方的雪,狂野、奔放,有一種北方男子漢的品格和精神,給人一種雄性的力量:“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這是朔方的雪,這是給與了我們無限幻想的雪。這雪不懼怕,不含糊,不膽怯,不妥協(xié),不忍讓,勇敢頑強,她有韌性,有信心,有勇氣,有斗志,有一股特別的雄性之美。
在狂風面前,如果像南方的雪那樣,就不知被吹到哪里,吹成什么樣子,就不知變成了什么。朔方的雪之美,美在堅強,美在頑強,美在抗爭,美在力量,美在蓬勃地奮飛,美在不停地旋轉,美在向上的升騰。
“橫眉冷對千夫指”,魯迅就是一個斗士,他不自卑,不畏懼,不退縮,敢于斗爭,勇于斗爭。他的性格成就了他的追求和夢想,他眼中的北方的雪,就是一種不屈服的斗士,魯迅讀懂了北方的雪,和大自然融為一體,找到了知音,產生了共鳴。這雪不就是在戰(zhàn)斗的魯迅嗎?
北國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是雨的化身。雨死了,是為了變成堅硬的雪。雨必須死掉,也只有死掉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才能和狂風斗爭,才能用自己堅硬的軀體和黑暗斗爭、抗爭。這是雨的追求,這是雨的理想,這也是革命家的魯迅的追求。不懼黑暗,敢于犧牲自我,“粉身碎骨渾不怕”,這就是魯迅,這就是沒有奴顏媚骨的魯迅。這雪,就是魯迅,就是像魯迅一樣沖在斗爭前沿的廣大戰(zhàn)士。
犧牲自己,這個代價太大了??墒怯瓴慌?,不猶豫,不畏懼,不留戀。所以,雨死了,慷慨地死了,變成了美麗的雪,變成了頑強的雪。雪是雨的魂,是雨的魄,是雨的靈魂,是雨的精魂。不怕死,也是雨的精魂。雨化成了雪,雪在替雨戰(zhàn)斗。雨沒有死,雨依然在戰(zhàn)斗,只不過變了形式,變身成了堅硬的雪而已。雨的生命在延續(xù),雨的靈魂在雪身上。這是北方的雨,和永遠也變不成雪的南方的雨不同。空中飄飛的不是雪,是雨的精魂,是雨的替身。
作者,這哪里是贊美雪,而是在贊美北國的雨。北國的雨比暖國的雨,幸運,有福氣,能夠變成堅硬的雪,而不是變成瞬間就消逝的雪,該是多么幸福,多么榮幸。
篇2
【關鍵詞】魯迅 重讀 中學生 人性
我們了解魯迅是始于課本,無論小學初中高中,似乎哪本語文書里若沒有魯迅的文字,便不稱其為教材。于是,那艱澀而犀利的文風,便成了他的符號載入了我們的記憶??墒悄壳爸袑W的教育現(xiàn)狀并不理想,中學校園里流傳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這主要由于幾十年來,語文專家在編寫教材時,受政治意識的影響,片面地強調了魯迅的革命性、戰(zhàn)斗性,如《孔乙己》、《記念劉和珍君》、《狂人日記》、《為了忘卻的紀念》等,語文老師們也較多地著眼分析魯迅作品政治性、思想性,忽視魯迅作為常人的人性、人情的一面。
新課改轟轟烈烈進行著,新形勢下的我們到底要怎樣帶領學生重新學習魯迅呢?魯迅作品的教學應該怎樣改革或調整?
本文以人性為起點重讀魯迅,認知“真實的魯迅”,由外及內、由表及里,認知魯迅、讀懂魯迅,而不只是用“偉大的魯迅”去教育學生。
天下誰人不識君――重新認知魯迅
讓學生了解魯迅是一個“豐富”的魯迅,一個“真”的人,絕不是過去教給他們的那個狹隘的魯迅。
周令飛說:“魯迅不單是個勇敢的戰(zhàn)士,更是個風趣幽默、可親可愛的長者?!濒斞甘莻ゴ蟮奈膶W家,但也是人,是一個與我們一樣的人,是一個可親可敬的人。神是要供奉的,我們無法接近,而可親可敬的人就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心中。林肯的鼻子可以摸,如果我們也可以摸魯迅的鼻子,那時的魯迅就不會被疏遠了。
我們必須將魯迅從神壇上請下來,然后與大師進行平等、和諧的心靈對話,讓學生親自去感悟其作品內涵和藝術魅力。
在這一部分從“父與子”入手,魯迅是一個普通的父親,魯迅注意引導孩子、解放孩子。
魯迅的教育是一種順其自然即順其孩子自然天性的教育法,堅決反對違背兒童成長規(guī)律。許廣平在《魯迅先生與海嬰》一文中曾說:
“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愿多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他自己生長于大家庭中,一切戕害兒童天真的待遇,受得最深,記得最真,絕不肯讓第二代的孩子再嘗到他所受的一切。尤其是普通所謂禮儀,把小孩子教成木頭人一樣,他是絕不肯令海嬰如此。要他‘敢說、敢笑、敢罵、敢打’這是很符合今天的教育理念的?!?/p>
魯迅認為“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玩具是兒童的天使?!痹跊]有海嬰之前,他除了到書店去,其他的雜貨店是頭也不回地走過的;有了海嬰之后,他就常到玩具攤上,留心給小海嬰揀選玩具。一次,他給海嬰買了一套木匠工具,讓海嬰模仿工人勞動。海嬰得到這套玩具高興得不得了,天天拿著它到處敲敲打打,儼然像個小工程師在蓋房子。
在教學中給學生介紹這些,學生們一下子就覺得非常親近,學生覺得這個魯迅竟然和自己的爸爸一樣。這就拉近了學生和魯迅的距離,課堂氣氛就會改觀,也慢慢開創(chuàng)魯迅教學的新局面。
今天的我們是如何做老師的
北大教授錢理群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在西方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一些原創(chuàng)性的,能夠成為這個民族的思想源泉的大學者、大文學家。當這個民族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常常能夠到這些凝結了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那里汲取精神的養(yǎng)料,然后面對他們所要面對的現(xiàn)實。每個國家都有這幾個人,可以說家喻戶曉,滲透到一個民族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比如說英國的莎士比亞,俄國的托爾斯泰,法國的雨果,德國的歌德,美國的惠特曼等等?!倍斞赶壬褪俏覀兠褡宀唤叩乃枷朐慈c精神坐標。
基于此,作為語文教師應從文化的高度,重視魯迅的價值;以文化的自覺,引領學生走近魯迅。我以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把魯迅精神扎根在孩子們心上”(錢理群語),應該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的天職。
中學語文課本里收有《故鄉(xiāng)》、《社戲》、《孔乙己》、《祝?!贰ⅰ端帯?、《阿Q正傳》等魯迅小說,那么面對這么多出自同一作家筆下的小說,應該怎么辦?我建議采用比較閱讀的辦法。
在魯迅的小說中,主題的相互關聯(lián)和暗合的現(xiàn)象大量存在,如《孔乙乙》之于《白光》,《離婚》之于《祝?!罚对诰茦巧稀分凇豆陋氄摺?,《狂人日記》之于《長明燈》等等。因此在解讀魯迅小說時,應該將它作為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文學系統(tǒng),一個共同的文本世界。在比較閱讀中,一個流動文本就建立起來了。有閱讀,有思考,鼓勵學生形成個性化觀點,這才是學習的目的,也是新課程理念的體現(xiàn)。
新方法 新嘗試 互動學習
對于魯迅及其作品,當教師試圖引入課堂時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窘迫:教師和學生并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而是“敬而遠之”,對魯迅作品的生疏感、距離感,造成師生無法與這位大手筆進行對話和交流。所以,我們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必須有所改變,否則我們的教育既無法適應社會也無法適應新時代的中學生,這也是新課改的意義所在。
在這一過程中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演講式和討論式。在講“作為思想精神界戰(zhàn)士的魯迅”時,主要采用“演講式”?,F(xiàn)在和學生談到的對他來講完全是個陌生的世界,是一些重大問題,光靠學生自己是理解不到的。這個時候只能灌輸。而灌輸不等于說不是啟發(fā)式。只要在講的過程當中,循序漸進地,由淺入深地,由現(xiàn)象到本質地,把逐漸推演的過程講清楚,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一種震撼,引起他們的思考,引起他們內心的沖突。代表性的文章是《燈下漫筆》《紀念劉和珍君》《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一過程,教師來滿懷激情的演講,當然也指導學生適當?shù)刈x些原文,但主要是給我演講作支持的。這是一種對話教育,讓學生的思維情感處在積極的活動狀態(tài)中。
第二種方式,討論探究式?!堵斆魅撕蜕底雍团拧贰对僬摾追逅牡沟簟贰段从刑觳胖啊愤@些文章主要讓學生自己讀,自己論,出些思考題,出些閱讀的提示性的題目。
討論魯迅的《未有天才之前》時,魯迅有一個基本觀點,就是強調青少年要做“泥土”而卻號召大家當精英。我出的題目是“你們對適和魯迅的觀點有什么看法?你們將來要做怎樣的人?”這一問題引起了非常激烈的討論。討論中有個學生的發(fā)言確實讓我吃了一驚,那學生說:“我當然要當精英。那些腦子笨的人,他們就該被淘汰。甚至應該把他們滅了?!钡R上就有學生站起來說:“你這是社會達爾文主義?!彪p方就激烈得爭論了起來。從對魯迅產生興趣到由魯迅引起爭論,這都說明學生正在一步一步地走近魯迅。
語文學習,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閱讀作品。我認為,在淺閱讀泛濫的時代,讀魯迅的作品,是學生閱讀的最聰明、最保險的選擇,我贊同作家鄧立中“百讀不厭是魯迅”的切身體悟。學生正處于培養(yǎng)閱讀趣味的時期,要培養(yǎng)有品位的閱讀,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鼓勵,我們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 錢理群、溫儒敏 等. 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7.
[2] 郭亞明. 魯迅作品教學研究,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8月.
篇3
學生對魯迅作品的生疏感和距離感,造成師生無法與這位大手筆進行對話和交流。在學生的面前,無論教師怎樣強調魯迅作品的文化性價值性,強調魯迅作品語言如何的含蓄晦澀,主題如何的深邃意蘊,都無法讓學生對魯迅的作品感到親切,更無法透過作品更深的了解歷史、社會和人生,感受社會的步履和語言的聲音。
海德格爾深刻指出:“教難于學,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讓學?!痹谡Z文教學中,讓學生自己獨立,主動的閱讀是前提,教學實施中師生一起更為廣闊的背景性資料之間的對話,,這種對話可以反過來保證學生獨立自主的閱讀活動的展開,使學生的閱讀視野得到拓展,表達能力也得到了鍛煉。由于魯迅的作品在不同的視角具有不同的理解,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有更多的自己思考的空間,對作品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的闡釋,在某些方面“發(fā)現(xiàn)”了作者,拉近了與作者之間的距離,其實也就體現(xiàn)除了閱讀中的體驗性和主動性。加上教師的引導,達成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對話,學生與作品之間的對話,讓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雙重的自我,以自己的視角發(fā)現(xiàn)作者同時也發(fā)現(xiàn)自己。
另外,除了“讓學”消除學生對作品的生疏感外,可以利用魯迅在作品中的兒童視角來拉近學生與魯迅,與魯迅作品的距離。例如在《風箏》一文中,魯迅說弟弟從小躲在屋里制作風箏,被自己發(fā)現(xiàn)就踏扁了,認為玩風箏是沒出息的,后來讀過外國兒童教育專著,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就自責當年對弟弟粗暴。體現(xiàn)出了魯迅對孩子的童真天性的理解,這就去掉了魯迅在學生心目中冷峻的臉譜,讓學生更全面立體的認識魯迅,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欲望。
其次,對于魯迅文學作品的閱讀,不能要求學生“統(tǒng)一見解”。
對于求知欲望特別強,創(chuàng)造意識活躍的中學生來說,要扭曲他們自己對某一事物獨到的看法無疑是在扼殺他們的思想,特別是在現(xiàn)代信息社會,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思想觀念不斷更新,思維模式不斷變化,對作品的理解,也會因為生活體驗,興趣愛好,性格品質的不同而有差異,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能引導,不能硬性的反駁某位學生的觀點,也不能要求統(tǒng)一見解。課文的解讀,旨在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情感力、獨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見解力,喚起和啟發(fā)學生閱讀的創(chuàng)造性。因此,我們對魯迅作品的講解,不但要注重“有用”“有益”“有力”,還要注重“有趣”“有味”“有度”,要避免陳舊、狹窄,力求新穎、豐富。例如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理解,對中學生來說,可能“表現(xiàn)兒童熱愛自然,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追根究底的性格特點和天真可愛、活潑生動的內心世界”這一題旨,會比“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說法更具有說服力、溝通力和親和力。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讓學生自己學會“占有、挑選、拿來”,并且“放出眼光”,這就需要關注和研究學生的實際水平,要從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入手,從他們的性格特點、思維習慣、興趣愛好出發(fā)。否則,“封建制度”“國民劣根性”將成為他們面前的黑是名詞
術語的堆砌而沒有任何的感彩,更不要說領悟和文學鑒賞了。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以一種先入為主的經驗思維,潛意識的把魯迅的作品與戰(zhàn)斗檄文捆綁在一起,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會忽略學生的文化背景和思考方向,強硬的把這種思想灌輸給學生,遏制了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從而扼殺了學生的主動性,也消減了教師的積極性。
再次,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側面分析探討魯迅以及魯迅作品中的人物,從而獲取更多的收獲。
魯迅的作品,往往意蘊豐富深沉,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把魯迅作品與現(xiàn)實問題的思考進行“鏈接”,挖掘魯迅作品中最現(xiàn)實的主題,啟發(fā)學生對自然、社
篇4
一年一度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如四季更疊一般,以一種它所特有的承載重量(學生個人的追求及教學單位的主張)呈現(xiàn)在觀者面前,這些作品在反映學生個體對于當前創(chuàng)作的一種思考與映射的同時,也非常清晰地體現(xiàn)出了學生所處的地域與學校的思想傾向和教學主張。
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注重整體與力量的表達這一傳統(tǒng)在此不再贅述。而今它更加注重傳統(tǒng)基礎課與當代的諸多視覺語匯的交叉、重疊和映射,具像的方式是教學的基本主張。但這種方式不是以守舊為目的,它更加強調一種時代性的展現(xiàn);更加強調新的(不是獵奇式)方式的探索;更加強調對于材料媒介在雕塑方式與面貌上的改變。在具體的教學進展過程中,依托“雙重基礎”的教學原則來進行教學,充分體現(xiàn)“抽象基礎”與“具像基礎”的相互碰撞而衍生出的理解方式和表現(xiàn)方式。同時也輔以理論的教學來提升學生的思維與視野。在這些教學活動中,既尊重學生的個性,同時也不應妥協(xié)于學生對基礎性訓練的盲目輕視。力爭使教學更加的合理,更加厚重,更加具有多樣性。但這也令教學具有更多的不穩(wěn)定性,這是需要在教學層面應重點給予關注的,
今年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由于學生人數(shù)的增多,我系采用分組的方式(共計3組,3名教師分別指導)來進行的。由于教師的不同主張與年齡差異,使各組的作品有了更大的反差和豐富性。這些因素皆在創(chuàng)作的理念、具像形態(tài)的陳述以及材料語言的拓展等方面產生了迥異的差別。既體現(xiàn)出學院的教學主張與要求,又充分尊重教師的思想理論和學生的創(chuàng)作自由度及思考狀態(tài)。其結果已經在學院展覽及各類全國性展覽中得到了較好的印證,也為進一步的教學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借鑒。另外,縱觀本屆及當前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教學活動,仍有些問題困擾并影響著教學:
其一,對于基本創(chuàng)作方式的把握,尚有過于粗糙和笨拙之感。體現(xiàn)在具體作品中,主要是表達的泛泛、主題的游離,以及情感元素的欠充分等等,這些均影響了作品的表現(xiàn)純度和探索的力度。
其二,學生之間及學院之間創(chuàng)作面貌與視覺語匯的選取異常相近或相同?;ヂ?lián)網將彼此拉近,同時也將異彩紛呈的領域給予了混濁。讓畢業(yè)創(chuàng)作的整體面貌呈現(xiàn)出少地域性多相似性,少自我的個性張揚多趨利而為之。
其三,過于追尋成熟感而較少流露青年所特有的銳氣,令年輕人所特有的精、氣、神喪失了較多亮點。將創(chuàng)作視為時尚般來應對,其結果是創(chuàng)作的思考深度與幅度有待提升。
篇5
一、驅動作者表現(xiàn)欲望
人的言語表現(xiàn)欲是潛伏在人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躍、最積極的動機?!敖處煈摽吹矫恳粋€學生都有言說的沖動和欲求,都有對語言文字的喜好和自我表現(xiàn)的愿望。這就是言語動機和語文教學發(fā)生的最本質的原因。”課間休息時,學生三個一堆、五個一伙海闊天空地聊;學生自編的順口溜、打油詩怡然傳唱,甚至到處炫耀自己的“大作”。這都是言語表現(xiàn)欲的真實外露。習作教學中筆者根據(jù)不同的習作性質,采用不同的路徑,驅動作者的言語表現(xiàn)欲,使“作者意識”得以復蘇。
(一)“教材習作”預先布置,延緩寫,讓學生有“備”而作
“教材習作”的主題與內容是教材編寫者確定的,并不是習作“作者”自由選擇的。那么,如何在“布置教材習作”與“驅動作者言語表現(xiàn)欲”之間找到平衡呢?筆者的做法是讓學生提前知曉并準備教材習作的主題與內容。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習作,教材安排了三項內容,前兩項都要求作者寫出感受與體驗。筆者的做法是:在本單元的教學伊始,就將第一單元的習作提前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有時間和空間去吸收和積淀有關此次習作的信息: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的一員,感受大自然的奧秘,有意識地記下點滴體會;聆聽生活中的音響,有意識地記下聆聽時的想象與感受。有了前期的感受與體驗作鋪墊,習作時就能喚醒作者腦海中的信息,產生言語表現(xiàn)的欲望。
教材中類似的習作,倘若讓學生直接在習作課上遵命而作,學生的言語表現(xiàn)意識是休眠的,因為學生缺乏這方面信息的儲存。有“備”而作,文字中流淌的是作者真實的感受、體驗與情感。這樣的習作正是復蘇了作者意識,學生意識到自己是真作者,寫的是真習作。
(二)“偶發(fā)習作”及時布置,即時寫,讓學生有“情”而作
“偶發(fā)”是指意料之外發(fā)生的,相對于“常發(fā)、意料之中發(fā)生”。偶發(fā)事件與常態(tài)思維之間常常會產生矛盾沖突,更容易觸發(fā)人去觀察、思考、感悟,驅動作者的言語表現(xiàn)欲。
一天早晨,筆者剛進校園就看見園林工人正在為校園中的銀杏樹剪枝,一大幫學生圍觀,眾說紛紜。筆者覺得這偶發(fā)事件是很好的習作契機。早自修時筆者就問學生:為什么要剪掉銀杏樹的枝丫?如果你是銀杏樹,會怎么想?因為剛剛目睹了剪枝的過程,學生興致甚濃,各抒己見。就在學生爭先恐后發(fā)言的時候,筆者引導道:是??!同學們與銀杏樹風風雨雨一起走過了六個春秋,如今親眼目睹這樣的情景,你們的心情很復雜吧,一定有很多話想對銀杏樹訴說。請把你的思緒蘊藏于文字中,記錄這份情感吧!
學生還沉浸在偶發(fā)事件的情緒場中,教師三言兩語的點撥又極大地激發(fā)了他們的言語表現(xiàn)欲,學生巴不得一吐為快,“作者意識”得以復蘇!隨即,小作者們情動辭發(fā),半小時后大部分已經成文。有的用詩歌體,有的用書信體,有的用記敘文體;有為銀杏樹打抱不平的:她凈化了校園空氣卻遭恩將仇報;有安慰銀杏樹的,勸她想開點,人類不也要經常理發(fā)嘛;有為銀杏樹高興的,剪枝是為了減肥瘦身。
每個學生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豐富多彩的詩一般的世界。習作教學中,只要教師存有作者意識,真正把學生當作者,定能驅動學生的言語表現(xiàn)欲,學生也一定會敞開心扉,記錄自己詩意的童年生活。
(三)“自由習作”柔性布置,隨興寫,讓學生有“會”而作
“有會而作”是指作者有所感悟和領會就寫下來。以“自由習作”復蘇學生的“作者意識”,就是讓作者意識到習作就是“對話”,是作者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以及與自然的對話,是用語言文字向他人、向社會傳達自己的感悟、情感和觀點。
自由習作是作者意識更高層面的表現(xiàn),有“想寫就寫”的意識,完全是一種自發(fā)的言語創(chuàng)作,并不受外在因素的左右,所以筆者的做法是:柔性布置。不強性要求寫什么,不要求每個學生必寫,不規(guī)定完成的時間;只是建議有強烈表達欲求的學生寫,并重在通過賞識、展示來驅動作者言語表現(xiàn)欲。
二、激勵作者自我檢閱
作者意識應當體現(xiàn)在作者對自己習作的眷戀上,哪怕在旁人看來習作寫得并不出彩,但激活的作者意識顯現(xiàn)的就是那種敝帚自珍。
(一)“教師言語”激勵作者自我檢閱
為了使學生靜下心來再讀一讀自己的習作,除了講一些名家修改自己文章的軼事外,筆者時常激勵學生:“你的文字是多么寶貴,請珍惜自己的創(chuàng)作。一氣呵成的習作肯定存在不少紕漏,如果你不加以回讀檢閱,一定會影響其他讀者的閱讀。況且,習作中的許多閃亮之筆,你不點撥,讀者也許發(fā)現(xiàn)不了。”
通過這樣的激勵,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習作的作者,“我”的文字是“我”的情感和思想的化身,“我”得珍愛它們、善待它們。
(二)“學生注解”激發(fā)作者自我檢閱
筆者倡導學生在反復回讀習作的過程中,首先要檢閱習作是否“字順”,如魯迅所言:“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比缓蠼o自認寫得好的語段、詞語甚至標點寫上旁注,也可對自擬的好題目、行文中得意的表達方法分別用眉注、尾注的形式寫下來。教師還可給到位的注解加分。通過給自己的習作寫注解的形式,極大地提升了作者“文本細讀”的能力。在寫注解的過程中,作者會揣摩用詞的準確、修辭的恰當、題目的合適等,以習作“作者”的身份負責任地檢閱習作,感悟語言能力、遣詞造句能力、擬題能力都得到了錘煉,并培養(yǎng)了作者的責任心。
(三)“習作朗讀”激活作者自我檢閱
基于《語文課程標準》“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的目標,筆者經常組織習作朗讀比賽,激發(fā)作者有感情地回讀習作。由于習作中字里行間飽含的是作者真實流露的情感,學生朗讀起來個個聲情并茂。當作者向同學們朗讀自己的習作時,獲得了一批最真實的讀者,而來自同學的最真實的反饋,將促使作者修改習作。
三、構建習作評改聯(lián)盟
習作評改要有多元化路徑。一是作者自評自改。葉圣陶先生指出“改”的優(yōu)先權應該屬于作文的本人,養(yǎng)成了自改的能力是終身受用的。二是教師評改。教師的評改一定要有作者意識,尊重作者原意,重在欣賞習作,并以延續(xù)作者習作興趣為目的。筆者在實踐中探索了“基于作者聯(lián)盟的合作評改”。
首先是根據(jù)作者合作意愿、作者水平差異在全班組建“作者聯(lián)盟”,作者聯(lián)盟的規(guī)模不超過五人,由若干個“作者聯(lián)盟”組建成全班的“作者協(xié)會”。在每位作者對習作自我檢閱后,全體作者討論確定本次習作的評價標準,一般的習作標準如“文面整潔、無錯別字病句、語言生動形象”不用每次商定,特殊的評價標準如“本次習作的主題是否突出”“本次習作的訓練側重點是否體現(xiàn)”等須一一確定。
再按照“流水閱讀―建議修改―作品推薦”的程序,在“作者聯(lián)盟”內交流評改,要求聯(lián)盟內的每位作者在口頭評改的基礎上,對其他作者的習作至少寫上一條建議,或欣賞、或商榷、或改進。并且選擇具有典型優(yōu)點的習作推介給“作者協(xié)會”,從習作亮點的角度簡要地說明理由。
如有一次,學校臨時停電,食堂無法正常供應中餐,菜是咸鴨蛋、腌蘿卜條、咸肉冬瓜湯,學生根據(jù)這一情景即興作文,而后“作者聯(lián)盟”進行評改。僅從優(yōu)秀習作推薦發(fā)言中,“作者聯(lián)盟”的欣賞能力可見一斑。
《咸著也是“嫌”著》:我們推薦胡俊杰的作文,他先寫了中飯三種菜的同一個滋味“咸”,然后寫了自己對中午菜的不滿,嫌今天中午的菜太差。我們覺得他的題目取得很好。
《懷念咸鴨蛋》:徐曉穎同學寫的這篇作文是我們聯(lián)盟中最好的,作者從中午的咸鴨蛋,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第一次吃咸鴨蛋,舔著那種流油的蛋黃的感覺很值得他懷念,當其他同學都在埋怨的時候,他卻找到了美好的感覺。
基于“作者聯(lián)盟”的合作評改,通過交流評改、優(yōu)秀推薦的形式,展示了作者的言語表現(xiàn)力與創(chuàng)作力,滿足了作者言語表現(xiàn)的成就感,為作者下次習作的言語表現(xiàn)欲的驅動增添了動力。
四、拓展習作發(fā)表路徑
常態(tài)的習作流通對象局限于教師、“作者聯(lián)盟”的學習伙伴,范圍再大點是家長、鄰居;發(fā)表路徑框限于同伴閱讀、全班朗讀或屏顯閱讀,路徑再寬點是報紙雜志的發(fā)表,但這受益的極少。為此,筆者借助自己的博客“晨曦”,開設了“一班弟子”板塊,最寬路徑地拓展了習作的發(fā)表,最大范圍地博取了習作的讀者。
網絡發(fā)表路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發(fā)揮潛能、展示才華、體驗成功的大平臺。習作發(fā)表之后受到社會各個層面的讀者的關注,讓作者享受作品成功發(fā)表的喜悅,體會到言語表現(xiàn)的無限張力、言語創(chuàng)造的旺盛生命力,習作的價值顯而易見?;诮處煵┛偷牧曌靼l(fā)表路徑,不必經過煩瑣而漫長的主編審定、篩選過程,及時簡捷地為作者提供了言語表現(xiàn)的舞臺。
況且,博客平臺上讀者即時即刻都可以留言、評論,作者亦即時即刻可以閱讀讀者的留言、評論。自己的習作發(fā)表在互聯(lián)網上,獲得的成就感會激勵學生的言語創(chuàng)作欲,使其對習作產生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作者意識油然而生。
篇6
正如人們所熟知的,徇為現(xiàn)代中國“精神界之戰(zhàn)士”的魯迅,一向主張“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即勇敢真誠地看取歷史與現(xiàn)實。為此,他欣賞曹操“做文章時又沒有顧忌,想寫的便寫出來”的態(tài)度,強調文學要表現(xiàn)人生的血和肉,反對任何形式的“瞞和騙”。而他的許多文學作品亦確實是“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在酣暢淋漓的搏戰(zhàn)中,將屠刀的寒光和軀體的血腥一起呈現(xiàn)于人前。既然如此,作為同一作者的魯迅,為什么要在另外一些作品中流露出某種“開口”時的猶疑、遮掩、隱藏、閃爍其詞,從而造成自己創(chuàng)作取向的抵牾和觀念世界的矛盾?這時,我們便接觸到了更為深層、也更具個性的魯迅先生。
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魯迅是一位有著高度自覺的讀者意識的作家。幾乎是自棄醫(yī)從文那天起,魯迅就把“立人”當作自己全部思想和文學活動的邏輯起點與最終目的。這樣的起點與目的,決定了先生格外看重文學作品的傳播效應,特別關注文學作品給讀者帶來和留下了什么。而這樣的看重和關注又通常體現(xiàn)在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一方面,他由衷希望文學作品猶如“東方的微光”“林中的響箭”“冬末的萌芽”,給人以鼓舞,使其成為“國民精神所發(fā)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另一方面,他又總是擔心文學作品因為自身內容的不健康或有問題而給讀者造成誤導乃至傷害,甚至變?yōu)槊癖姷木聒f片。如果說在先生那里,前一方面更多是一種正面的、“共語式”的倡導與呼喚;那么后一方面,則常?;癁閷ψ约簩懽鞯摹八秸Z式”的提醒、約束和檢視。
魯迅擁有清醒而自覺的讀者意識,但同時更具備了獨立而超前的精神天地,他對世界與民族、歷史與現(xiàn)實、人生與人性、自然與社會的若干理解和認識,不僅在當年獨陟峰端,罕見其匹,即使在今天,依舊不失高蹈與前衛(wèi)。然而,如此敏銳與淵贍的魯迅卻偏偏不那么自持與自信,相反,他每每充滿了懷疑精神。這種懷疑固然直指他身處的外在環(huán)境和社會秩序,但同時也沒有放過自己的靈魂。即所謂:“我的確時時解剖著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地解剖我自己?!卑凑障壬f法,他既非是為“別人引路”的“前輩”“導師”,更不是“登高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他只是一個“從舊壘中來”又“反戈一擊”的歷史與文學的“中間物”。既然是中間物,他就難免帶有革故的疑慮和鼎新的困惑;就難免產生告別者的痛苦和先行者的孤獨;就難免因為“彷徨于明暗之間”或陷入了“無物之陣”,而感到“悲哀,苦惱,零落,死滅”,正如他在《野草·影的告別》中的捫心自問:“我能獻你甚么呢?無已,則仍是黑暗和虛無而已?!币舱缢趯懡o許廣平的信中所言:“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為我常覺得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p>
篇7
一、教師結合生活多角度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要到生活中去尋找孩子們熟知并感興趣的事物,以此激發(fā)他們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教師要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以及教學內容的安排,合理地采用實物演示、語言直觀、游戲等手段進行教學,并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引導學生依托情境進行分析。正如皮亞杰所說:“智力活動必須是為一種情感性力量所激發(fā)的,一個人從來不想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例如,在學習認識平均數(shù)的作用時,可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在一次數(shù)學計算比賽中,第一小組8人總成績是704分,第二小組10人總成績是870分。我現(xiàn)在宣布:這次比賽第二小組獲勝。話音剛落,第二小組的學生馬上就歡呼了起來。第一小組的學生有的就說:“老師,因為第二小組人數(shù)比我們多,所以總分就要比我們多了。您這樣算不公平!”我趕緊問:“是嗎?那怎樣算就公平呢?”……在和學生的對話中,逐步引出了平均數(shù),真正達到了“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當中。
用學生熟知的故事或者動畫片創(chuàng)設情境。小學生都很喜歡看動畫片,教師可以抓住這一點,把其中的人物或者事情引入課堂,來創(chuàng)設情境。比如教學《十幾減幾》時,我們就可以用《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動畫片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故事中幫喜羊羊解決問題,這樣學習氛圍就會更加輕松愉快。
合理運用多媒體,直觀展示生活中的事物,創(chuàng)設合理的情境。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充實了教學內容,給師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更大的舞臺,將原有的呆板的教材轉化為開放的、有個性和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靈活性的教材。教師這樣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能夠讓難理解的問題容易化,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從生活實際出發(fā),以學生為本
老師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能洞察其心理,同時設計巧妙的方法,以此點出其想法,從而實現(xiàn)與學生思想上的溝通。這要求教師必須深入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和學生成為真正的朋友,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明辨是非、加深認識,從而優(yōu)化教學效果。
課堂不僅是教師的舞臺,而且應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要想讓學生主動加入到課堂中,教師應該在課前就認真思考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在教學中,教師還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并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教材內容,選擇恰當?shù)臅r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想學、愛學,并樂意接受知識,只有這樣,教學效果才能更好。
站在學生的立場解其難。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赡苡行﹥热輰處焷碚f比較容易,只用幾句話就可以說清,但是在學生的角度來看,說不定還存在較大的困難。師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接受方式等方面存在比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如不及時處理,最終會造成師生交流的障礙。要排除這種障礙,教師就要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核心內容是“以人為本”。學生是教學中真正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活動應圍繞學生這個主體展開??梢赃@樣說:“‘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是溝通師生內心世界的橋梁?!弊屛覀兝煤眠@座橋梁,和學生共同探索數(shù)學的奧秘,在數(shù)學的世界里盡情遨游。
三、深入學生現(xiàn)實生活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shù)學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xiàn)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所以,每次學完新課后,我就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致力于解決生活中實際的問題,學以致用。
篇8
一、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思考
與學習小學生年齡小,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差,而他們卻有好動、思維形象具體化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一特點,充分利用各種圖形或物體,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拼擺、畫圖、實驗等操作實踐,啟發(fā)學生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自我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知識,在我們的引導中分析數(shù)學知識,掌握數(shù)學知識。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先向學生們出示了一個長方體的禮品盒,并介紹:這是母親節(jié)時,小麗送給她媽媽的一份禮物,小麗的媽媽接到禮物時激動地說:“我的小麗真乖,真懂事!”小麗聽了很高興,其實她為了準備這份禮物花了很多心血,光包裝禮物就用了很多時間,小麗用了不少漂亮的紙包裝這個禮品盒。大家都知道這是這個禮品盒是一個長方體,而你們知道這個禮品盒用了多少包裝紙嗎?怎樣才能算出這個禮品盒用了多少紙?我所所說的事情是學生們中間發(fā)生的事情,而且小麗得了媽媽的表揚,這就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習的主動性很好地被調動了起來。這時引出課題:長方體的表面積,引導學生思考“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概念與計算方法”,學生會很認真地思考。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長方體的表面由幾個長方形組成。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拼擺、畫圖等加深對長方體表面積的理解,得出長方體的表面積為幾個長方形的和。每個長方形的面積由其長乘以寬計算得出,如果我們知道了長方體的長、寬、高,自然就可以計算出長方體的各個面的面積,再相加就得出了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思考與學習,學習的效果很好。
二、讓學生在實踐中驗證知識、應用知識
數(shù)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而且廣泛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在教學中把現(xiàn)實生活抽象概括出數(shù)學知識,再把數(shù)學知識廣泛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必將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根據(jù)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能力,指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驗證知識和應用知識,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到數(shù)學知識的概念和內涵,并通過驗證更好地理解數(shù)學知識。這樣學生就能很好地明白數(shù)學知識就在學生的身邊,學好數(shù)學知識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我讓學生每人先任意畫一個三角形,接著大家都拿出量角器來測量自己畫的三角形三個角的大小,然后再計算三個內角之和。學生通過測量并計算得出的結果都是180度。為了讓學生加深對“三角形內角和”的理解,我還讓學生在畫好三角形后,把三角形剪下來,再把剪好的三角形紙片的三個角分別剪下來,拼在一塊,大家都發(fā)現(xiàn)三個角組成了一個平角,恰好是180度。通過這樣的畫、剪、拼、擺等動手活動,學生對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有了明確的理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牢固地掌握了知識。在教學“統(tǒng)計”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在課外時間,調查統(tǒng)計同學們的身高、某課外書的閱讀情況、爸爸媽媽等家庭成員看電視的時間及欄目等內容,引導學生在統(tǒng)計相關數(shù)字后進行簡單的分析,進而得出某一結論。
篇9
【關鍵詞】“談魯色變”;文化氛圍;逆反心理
近年來在中學教學中,魯迅文章的教學是一直熱議的話題。在最新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將魯迅文章做了相應的調整,使“魯迅文章是否應該刪減”這個話題又引發(fā)了新一輪激烈的爭論。
人教社將收錄篇目做出了調整,顯然也是受到了社會輿論的一定影響,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真得覺得學習魯迅的文章是一種負擔么?對于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答案是肯定的,這也是教學者首先要認清的問題。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就更是教學者要注意和認清的問題了。
有人說魯迅的文章太過晦澀,讓中學生學習起來頗有難度。筆者認為,魯迅入選中學課本的大部分文章顯然是沒那么晦澀的,遣詞造句雖然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但都通俗易懂,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等文都是頗有意趣、簡單明快的小品文。只要教學得當,都不具有太大難度,在中學課文中,難度較大的文言文教學都不是問題,魯迅的文章應當也不是問題。那么問題究竟在哪里呢?
首先是時代差異,魯迅是的旗手之一,是承接新文化與古典文化的人物,他文章中的語言運用是文言文向白話文進化的重要一環(huán),反映了當時的文化風貌。對于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中學生來講,這些東西是相當難理解的。
其次是當今的文化氛圍所造成的,自文化革命之后,批判魯迅成為一個潮流,錢理群說:“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問題,表面上看來,是語文教材選材的問題,但背后隱含的,是對魯迅的認識問題。這些年來,思想文化界一直都有貶低或者否定魯迅的思潮……這是一個很有意味的文化現(xiàn)象,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文壇學界,輪番走過各式各樣的鼓吹者,而且?guī)缀跏呛翢o例外地要以‘批判魯迅’為自己開路……不斷有人提出這樣的質問:為什么要向青少年講魯迅,它的作用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這起初應該是對文化政策的反省,但隨之一些作家、學者對魯迅及其著作趕時髦式的批判與貶損則使社會上對魯迅的認知產生了很大的誤解。不是說魯迅不可批判,但人們批判起來往往忘記了如何是“批判著接受”,全盤否定之風大盛,這種影響必然波及到教學中來。
再次,雙重的逆反心理。如上所述,部分老師受當今文化氛圍影響,對于魯迅的文章也很有抵觸心理,教授魯迅文章成了他們的負擔,課堂教學因為其心理上的不情愿成為填鴨式的機械解說。對于學生來講更是如此,魯迅的文章在課本比重很大,部分段落要求背誦,在考試中也占據(jù)重點等等,就使得學習魯迅的文章成為被動地完成課業(yè)應付考試的手段,很多人“談魯色變”,逢魯迅文章便從心底產生一種厭惡感。使得魯迅文章的教和學都成為一種因逆反而生的巨大的心理負擔。
那么最重要也最現(xiàn)實的問題隨之而來,如何使學生提起對魯迅文章的學習興趣呢?對于教學者而言,這是一個嚴峻的現(xiàn)實問題,筆者在多年教學中,略微總結了一點經驗。
首先,作為教與學中“教”的這一環(huán),教學者得明確對于魯迅文章的態(tài)度。不能將魯迅文章的教授作為簡單的按照考綱完成任務而進行一刀切的填鴨式教學。欲讓學生感興趣,老師必先得有興趣,部分教學者本身對于魯迅了解不夠,對于魯迅文章讀不了幾篇,自然就無法比較深入而全面的教學了。
其次,教授魯迅文章必須與時代背景緊密結合。魯迅的文章都是在特定時代背景里的產物??梢哉f若不能與時代結合,我們的教學就已失敗了一半。因此,在教授魯迅文章之前,首先需要讓學生們自己去了解魯迅寫作這一文章時身處的環(huán)境與背景,因何而寫,由何而發(fā),是懷著怎樣的感情落筆?當然這些教學目標需要在課堂上耐心地引導、討論來完成。若能成功進行這種分類引導,以多樣的教學手段營造出不同的教授與學習氛圍,何愁學生不喜魯迅文章呢?
篇10
1、修改講義寫出了藤野先生的認真負責。
2、糾正解剖圖寫出了藤野先生的嚴謹治學。
3、關心解剖學習寫出了藤野先生的誠懇熱情。
4、了解裹腳寫出了藤野先生的求實精神。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