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聽途說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3-17 01:51: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道聽途說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也許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我們沒有聽說過的東西,但是我們并不能否認他們不存在。就好像從前我們所相信的故事,大多數(shù)也都只是道聽途說。你永遠都無法知道在你腦海里儲存的那些東西或許在什么時候就能夠派上用場,這好像是雪小禪曾經(jīng)說過的,也許你所喜歡的那些東西在關鍵的時候能救你的命。
時間總是流逝的太快,而我們內(nèi)心卻總是麻木而沒有感覺的。假如終將有一天我們變得機智靈敏,能夠看清楚世界上的是是非非,不會再被情緒所困擾,不會在為所有的煩惱說困頓。那么是不是在這個世界上,你就表面上是一個無所能敵的人了?
或許很多問題都不會再難倒你。
就好像很久以前的時候,你總是喜歡聽那些人在講故事,可是你永遠也不知道那些故事的來源到底在哪里?我曾經(jīng)認識過一個小說家,她喜歡寫各種各樣的靈異小說。甚至贊某些地方有所謂的傳言,他也會巧妙地記錄下來,然后經(jīng)過加工經(jīng)過想象變成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
篇2
可是長大了之后,我再也不相信什么三眼無涯,什么老貓的故事了。我記得小時候媽媽總是對我說,小孩子不聽話就會有老貓來把小孩子偷走。
以至于,后來妹妹很小的時候,我就會拿這個老貓偷走小孩子的古詩嚇唬她,每次一下乎她就乖乖聽話。后來的時候我就感覺我這個姐姐做的很不好,老是嚇唬小孩子。
這些都是關于我們童年的回憶吧,不管什么樣的故事,哪怕是他只是一個拙劣的謊言而已,卻仍舊有著家鄉(xiāng)的色彩和家鄉(xiāng)的味道。
可能在我們長大了之后就再也不愿意去相信這樣拙劣的謊言了就如同那么多的道聽途說的故事。其實都只是沒有銘文記載的口耳相傳的而已。
卻同樣在我們腦海中如此記憶深刻。
篇3
他們仗劍走天涯,卻非常理直氣壯的說紅衣當配白裳。 也許在他們的世界當中,他們早已將這樣的審美當成了理所當然,就算是我們不能理解,也是可以理解的。
幾百年時光的沉淀,也許太多的東西都已經(jīng)在時光的流轉(zhuǎn)當中變了模樣。
我們只是為了給自己達到一個最初的標準,不管自己寫的內(nèi)容到底是什么,都可以看到自己當時的情緒體驗和變化。
二道東至下了大雪之后,這所有的景象都會被覆蓋,被掩埋你所要尋找的那一切,其實大學才是真正的罪惡。
一個夾子等于60年。
真的有人愿意等你一個夾子。 我想在那個時候你看到所有的翻云覆雨刀,匕首,其實都已經(jīng)變成了別人所不能理解的模樣兒。那一段歷史的時光當中所沉淀留下來的深刻回憶,也只不過都是流程在了那些童謠當中變成了道聽途說的野史。
篇4
穿井得一人原文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眹说乐?,聞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穿井得一人注釋
①選自《呂氏春和·慎行覽·察傳》。
②溉汲——從井里打水澆地。溉:音gai,澆灌。汲:音ji,從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國人道之——都城的人談論這件事。國:古代國都也稱“國”。
⑤聞之于宋君——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聞”的賓語。于:介詞:當“被”講,引進主動者。宋君:宋國國君。
⑥問之于丁氏——向丁氏問這件事。于:介詞:當“向”講。
⑦使——使用,指勞動力。
穿井得一人譯文
宋國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沒有井,須到外面打水澆地,因此經(jīng)常有一個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對別人說:“我家打井得到一個人。”
有人聽到這話,傳播說:“丁家打井打出了一個人?!倍汲堑娜硕颊務撨@件事,一直傳到宋國國君那里。
宋國國君派人去問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說:“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不是從井中挖出一個人來呀?!?早知道是這個結果,還不如不問。
《穿井得一人》閱讀答案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庇新劧鴤髦咭?,日:“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p>
——《呂氏春秋 察傳》
1.用“/”給文中無標點的文字斷句。
2.解釋加點的詞:
及其家( ) 道之( )
《穿井得一人》閱讀答案文章《穿井得一人》3.宋君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詢問這件事呢?
4.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參考答案:
1.……道之/……宋君/宋君……丁氏/丁氏對曰/
《穿井得一人》閱讀答案閱讀答案2.到,等到。 傳說。
篇5
我先來替英達解釋一下他為什么那么憤怒。記得他們剛離婚那會兒,圈里的一個朋友告訴我:英達和宋丹丹離婚的時候有一個約定,就是不要把離婚的理由告訴任何人,尤其是媒體。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年來,他們一直絕口不提離婚的原因。所以,當宋丹丹現(xiàn)在大肆公開這件事的時候,英達的憤怒一點都不奇怪,他覺得被欺騙了。
英達現(xiàn)在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我們文化對外遇的理解不是愧疚,而是有本事,誰有外遇說明誰有魅力,而與此同時,婚姻中的另一方一定是無能的,沒有魅力的,讓人同情的。基于這樣的文化背景,英達只有兩個選擇:一是站出來說自己在宋丹丹的外遇之前就有過無數(shù)次的外遇,這是一次絕地反擊,于是,被人同情的就變成宋丹丹了;另一個選擇就是沉默,挺難的,非被憋死不可。
很多人指責英達而支持宋丹丹,對此我也發(fā)表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說說英達,英達這次挨罵和上次聶衛(wèi)平挨罵一樣,也跟黃健翔挨罵一樣,都是因為他們說實話,而大家害怕實話,凡事能做不能說,誰說了誰就人品不好。英達是我采訪過的一百多個名人里邊智商最高的一個,他出口成章,邏輯性極強,采訪過他的記者都說稿子不用整理,把錄音抄下來就行了。所以,他發(fā)表的觀點是有穿透力的,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準,但他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不是道聽途說來的。大家支持宋丹丹只有一個理由,就是:她很誠實。我覺得如果她誠實的話,她就不這樣做了。
那么她該怎么樣做呢?第一,如果她這么做是因為誠實的話,那她應該在一次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無意中透露出來,把這么好的一個大賣點不經(jīng)意地給了媒體,可是她沒有,這么大的一塊肥肉她留給了自己,這成了她書里最值錢的一部分了。第二,她講的外遇的故事,大家有沒有感覺她沒講完?剛剛開頭,給英達戴了一頂綠帽子就完了,可是后來呢?為什么這場外遇只維持了一個月?我知道答案,可是我不能說。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沒有跟英達交流過,我只采訪過他兩次,不了解他在生活中的為人,我也不是說宋丹丹就十惡不赦,我沒采訪過她,看面相像是個善良的人吧。我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因為英達說話比較狠就認定人家是惡魔。平心靜氣想一想,他說的是不是有道理。
篇6
關鍵詞:真話;基本屬實;藝術真實
近年來,中考語文試卷中寫作能力考查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老師在研究了新課標以后對學生說:“中學生寫作文應寫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要說假話?!蔽腋杏X這是老師對寫“真話”的理解有點片面了,這兒談一下我這點不算成熟的看法。
我對“真話”的理解作了一個恰當?shù)谋扔鳎撼悦妫y道吃干面嗎?肯定不是,就像你讓學生把發(fā)生的事件一字不漏地寫出來一樣傻。一般人都會把干面加水揉,把面重新組合一下,經(jīng)過幾道工序以后,才可以算是做成可口的香噴噴的大饅頭,這可能就是我們所說的記敘文吧;我們把面做成面條,使面變得有條有理,那也叫吃面,而且還勁道,那可能就變成了議論文,我們把面做成餃子,里面有各式各樣的餡,不同于干面吧,那也叫“吃面”,那可能就是我們所說的散文;“詩”可以說就是吃方便面了,曲曲折折都是人生的精華,坎坎坷坷都是人生的哲理,人類最佳語言的制造品,那他們不叫“吃面”嗎?那也叫“吃面”,那才叫地地道道的吃面。我覺得對作文“真實”,只要“基本屬實”或“藝術真實”就可以。其他的細枝末節(jié),可以適當加工一下,甚至,可以在不改變原汁原味(故事的基本真實)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加點“水分”也未嘗不可。
一、學生的“目睹”是“真實”
寫“真話”,就是寫現(xiàn)實中真實發(fā)生的,親眼所見的。老師學生也是這樣理解,按照這件事真實發(fā)生的一言一行全都記下來,其實這樣面太窄不利于學生去發(fā)揮。既然是文章,那它就是一個有序的結合體,應該適當把這個“所謂的真話”,適當加工一下。例如有一些人物甚至可以換一下,使之更趨于必然化、人文化、有序化。文章,是一個精神產(chǎn)品,既然是精神產(chǎn)品,肯定是經(jīng)過人的大腦加工處理的。
二、學生的“耳聞”是真實
有些師生認為,道聽途說真實性較差,不能算真實。其實,聽別人說也是獲取作文素材的一個重要來源(間接材料)。對于別人說的一些事,我們可以用作寫作的材料,只不過適當加工一下,甚至還可以把別的同學做的事,當成自己做的事來寫,別的父母的事拿過來用在自己的父母身上。有些同學會說,那不是寫假話嗎?我覺得不算是假話,別的同學能做的事也是真實的,你也一樣能做,只不過暫時沒做,在合適條件下,一定會做的。但是你必須帶著這樣的心理去寫,你才能進入角色,寫的有感情,你可以把這些事加工得更合情合理的,更符合一般人的思維邏輯,也就是來把這個真實的故事來藝術加工一下,使之看起來更真實,這也算是“真話”,而且高于現(xiàn)實的“藝術的真實”。
三、學生借鑒“課本”和“課外書”等
課本和課外書等是我們獲取的間接作文素材,是最重要的來源之一,也是我們獲取信息最多、最常用的渠道,其實就是人的后天學習。不管是課本還是課外書中一些的真實事件,可以拿來適當加工一下使之符合自己的地域身份用在自己身上。很多學生寫的優(yōu)秀作文,很大一部分可能不是他真實經(jīng)歷過或體驗過的,可能是他從課本中和課外書中學來的再加上一小部分自己的經(jīng)歷。特別是同齡人的《優(yōu)秀作文選》,更是和自己有基本相同心理,基本相似的經(jīng)歷,基本一樣的感受,基本一樣的生活,更是我們可以借鑒的最好的材料和捷徑。當然,學生還可以從報紙電視等學到一些真實的素材,學生只要看過了以后都納入了自己的“大腦知識庫”中,你大腦中現(xiàn)已貯存的任何素材,目前都已成為你自己的素材,只要合情合理地寫出來,就算是“藝術真實”。
總之,學生寫“真話”作文時,調(diào)動大腦中貯存的素材靈活運用。寫作就是積累的釋放,感情的抒發(fā)。希望老師同學轉(zhuǎn)變觀念,把作文寫“活”。我想,通過我這點不算成熟的看法能讓同學把寫作文當成是人生中的一件輕松愉快的事的!
參考文獻:
篇7
風雅并刺激著
目前,中國有藝術品收藏大軍近7000萬人,2006年共舉辦藝術品拍賣會近千場,成交額超過500億元,然而出于種種原因,收藏人群中只有不到5%是因為興趣而收藏。
在中國,說起古董收藏,人們感興趣的往往是那些“天上掉餡餅”的故事,也就是圈子里常說的“撿漏”。
比如這個“肥皂盒變國寶”的故事:幾年前,潘家園古玩市場一個商人去農(nóng)村郊游,看見河邊一農(nóng)婦在洗衣服。商人一眼就看出了農(nóng)婦用的青瓷肥皂盒是個好東西,便對農(nóng)婦說,“我來一次農(nóng)村不容易,想買個東西留作紀念。我看你的肥皂盒不錯,賣給我吧,我給你50塊?!?/p>
農(nóng)婦心中暗喜,沒想到一個肥皂盒也能賺一個月的菜錢,爽快成交。古董商人把“肥皂盒”拿回去擺到潘家園自家的店鋪里,后來,商人隔壁的店鋪老板出價8萬元把1肥皂盒2買去了,轉(zhuǎn)手賣給了一家投資公司,開價30萬。
這之后,“肥皂盒”的命運是水漲船高。某銀行家出80萬買了,某上海銀行界總裁出160萬買了,某美國銀行界老板出320萬買了……
再后來,花50元買下“肥皂盒”的商人在一本書上看到,這個“肥皂盒是宋神宗案前的一對擺件,現(xiàn)在全世界只剩下一個,屬國寶級文物,價值連城……
雖然不是所有喜愛古董的人都能遇到這樣的故事,但道聽途說的段子也會讓人覺得刺激。盛世收藏,亂世黃金。目前中國有藝術品收藏大軍近7000萬人從事藝術品交易的機構3000余家2006年共舉辦藝術品拍賣會近千場,全國藝術品市場成交額超過500億元,而各地地下交易更是不計其數(shù)。曾經(jīng)有圈內(nèi)人開玩笑似的形容說,現(xiàn)在從事文物買賣的回報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販賣和軍火,而且安全,體面、文雅。這也是現(xiàn)在收藏人群中只有不到5%的人是因為興趣而收藏的原因。
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就是那5%中的狂熱分子。他說自己從小愛看書,對歷史特別感興趣,自然對陶瓷、古代家具之類的東西有天生的親近感。
馬未都開始搞收藏的時候正是中國藝術最不值錢的“”時期。那時候天津的文物市場形成得最早,他還在北京工廠里上班,一有空兒就往天津跑。那時剛過,“破四舊”的陰影還存留在老百姓心中。很多人把自己家里的瓷器字畫賣掉,去買電視冰箱。電鍍家具在當時是最能顯示身份的東西,如果誰結婚家中沒有一對電鍍折疊軟椅,就十分丟人。那時在信托商店一對紅木圓椅才賣15元,而一對電鍍椅則要30多元還需要憑證購買。很多收藏玩家就是在那時候大量收購老古董,而成氣候的。
馬未都的第一件藏品是1982年花1600元買的四扇屏,也稱鈞瓷掛屏。當時這件四扇屏擺在王府井的一家商店里,標價2000外匯,后來海關不讓出境所以才能讓中國人購買。但馬未都又沒有外匯,最后費勁周折才拿到手。
1600元在20世紀80年代初可是個大數(shù)目,一般人每月工資差不多只有50元,馬未都把家里準備買彩電的錢都拿出來了。四扇屏買來沒多久,馬未都家里就經(jīng)歷了一場盜竊。電視、音響,凡是那時候值錢的東西都被人偷走了,唯有這個四扇屏被竊賊挪到了一邊,完好無損。這也說明,當時人們對中國古代藝術品的收藏和投資價值意識是多么淡薄。就連馬未都身邊的人都不理解他的所作所為,很多人甚至覺得他不務正業(yè)。
按理說,馬未都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他早年下過鄉(xiāng),插過隊,回城后當了幾年機床工,業(yè)余時間看看書寫寫小說。1981年,馬未都的小說《今夜月兒圓》占據(jù)了《中國青年報》一個整版,他不僅收到“一麻袋讀者來信”,還被中國青年出版社領導看上,成了《青年文學》的編輯。
篇8
季云飛的畫兒,有一種“很鄉(xiāng)土”的味道,這與他在海外生活二十年多年的“洋派”身份形成一種有趣的對比。
1963年,季云飛生于北京一個軍隊大院里,童年時代在祖父母家所在的浙江度過,后以超低年齡進入中央美院,然后在國內(nèi)的新美術浪潮來臨之前的1985年去往美國,一直活躍于美國當代藝術圈,直到近些年才開始回國舉辦個人展覽,而今年6月在尤倫斯的展覽《水利工程》是他在國內(nèi)的第一個個展,展現(xiàn)了他對“三峽工程”的關注。
在季云飛的畫里,有兩條線路值得注意,一條是他的異想世界,另一條是他對現(xiàn)實的關注?;孟氲某煞质止碓帲粌H有他在童年南方生活時期聽來的諸多鬼故事,還有西方的宗教形象,鬼怪狐仙的世界與人的世界交錯在一起,使得畫家看上去像個民間說書人一樣,善于把各種各樣道聽途說的東西融匯于一體,而另一方面,這種融匯又超越了獵奇與想像,成為一面反射現(xiàn)實的鏡子?!拔倚〉臅r候,在南方的弄堂里長大,記憶當中的夏天,老人們總是在乘涼時,講一些鬼故事,那些故事如同聊齋異志,充滿了奇妙和神秘,但又入情入理,鬼怪狐仙的愛情可能比人與人之間更單純,更有人味兒,我很喜歡這些故事。”
季云飛在紐約James Cohan畫廊舉辦過名為“互為鬼”的(Mitaking Each Other for Ghosts)展覽?!盎楣怼钡墓适率羌驹骑w小時候聽來的一個小故事:有一天夜里下著雨,一個人在勿忙趕路,又沒帶傘,這時,路上走過來另一個人,打著傘,于是那個人就跑過來,借著傘兩個人一起走。在這個過程中,他老覺得那個打傘的人不對勁,很像是一個鬼,然后,走到一個獨木橋的時候,他就一腳把那個打傘的人踢到河里去了,然后一口氣跑到了附近的一家小酒館,當他正要對里面的人說起剛才的事情,只見另一個人破門而入,大聲說道:“剛才那個鬼把我踢到河里去了?!奔驹骑w以此故事隱喻,“911”過后,美國社會人人自危,以至于無處不在的監(jiān)控與猜疑。
從90年代初開始,季云飛生活在紐約的藝術家聚集地,從東村到布魯克林,季云飛熱愛并且對各種各樣的當代藝術感興趣,“80年代的時候,新表現(xiàn)主義比較流行,藝術圈的的氛圍總是傾向于無政府主義的,也時常會和警察發(fā)生沖突,參與抗議。比如警察不讓無家可歸的人在公園過夜,我們就去抗議。伊位克戰(zhàn)爭,我也參加去游行。2005年美國南部颶風,我去到新奧爾良,水把大堤沖破了,暴露的問題跟08年金融風暴是一樣的,政府對利益集團沒有起到相應的限制作用,最后承擔災難后果的是普通老百姓?;氐絿鴥?nèi),我發(fā)現(xiàn)其實藝術家也好,知識分子好,普通大眾也好,對于政治問題,基本都趨向于淡漠,這當然有體制的原因,但這種感覺確實讓我感到很不適應,但我喜歡國內(nèi)的生活,這里的人情味比美國要濃很多!”
“最開始畢業(yè)之后,搞過一段時間抽象繪畫,但后來,菲利普·珀爾斯坦(Philip Pearlstein),對我影響挺大的,他很有意思,我對他晚年的作品感興趣,那時他己經(jīng)有了名氣,但他在晚年改變了自己的方向,當時很多人都不太理解,他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我能理解。開始意識到現(xiàn)實的重要性,畫更加具體的東西,在我回國走了許多地方之后,現(xiàn)在我更加傾向于這一點?,F(xiàn)在每年,基本有半年的時候,我會做田野調(diào)查,2002年我去湖北三峽,后來又去了新移民的廣東、四川等地,當?shù)氐暮芏嗳税盐耶敵闪擞浾?,想讓我替他們反映問題,但我其實什么也做不了,但看過很多現(xiàn)實之后,改變了我,使我放棄了原先抽象繪畫的方向?!?/p>
篇9
伴隨而來的是兩周的假期。以前好像說過“不期不待”四個字,應該是在等待看到雪的時候?qū)懙陌?,現(xiàn)在也是這種感覺。不是說不想要假期,這個不期不待就跟我其他的“不溫不火”“不痛不癢”“不咸不淡”一樣是形容我的生活的瞬間胡思亂想,不一定褒義,但絕對不是貶義詞。
記得初二住在二樓還是三樓的盡頭,是個小宿舍,走廊外的鐵絲衣架,總是晾滿了衣服。夏天早早來臨,最歡喜的,一夢醒來,清風依舊,門外的衣服,一夜風干。這種風,一直都在我的記憶里。偷偷地吹啊、吹啊,悄悄地改變了很多東西,比如說,我的性情,比如說,我的觀念,比如說,我的朋友。我在做些也許我自己都不察覺的事情吧,一直有很微妙的感覺。
那時候,僅有那么幾件衣服,基本都是姐姐的,褲子是姐姐買的,我會把上衣和褲子配成套,穿起來就很開心了,不會擔心說嫌棄衣服少衣服不漂亮,我的心思應該都是在學習上的吧。高中時候有校服,我最常穿校服的了,也很喜歡,那時沒有想過現(xiàn)在看回高中的照片發(fā)現(xiàn)自己都隱沒在穿校服的普通人中,一點自己的形象都沒有。大學了可以自己選擇衣物了,整理自己的衣柜倒是眼花繚亂的也整理出些大半年都沒穿過的衣服,話說我是不是崇尚懶惰呢,要不是擔心兩件T恤輪流穿在身上會讓人猜我是不是只有兩件衣服,我才不會不高興衣服都不用疊直接換洗呢,我就一懶人而已。甚至衣服希望同一款式的買兩件不用再挑??赡苁牵郧岸紱]有擔心過買衣服的問題,姐姐的,有什么穿什么。等到要自己一個人選擇的時刻,心頭發(fā)毛。我喜歡什么樣的呢?什么適合我呢?我不知道呵。
誰說的,人生就是要學會表達自己的。《心靈捕手》里威爾對各種人有各種的詭辯,對于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卻回答不了,看一場電影,我抓住的稻草還太少。而且,要表達一個什么東西,我都得找一個依托物來描述,我這是在表達自我嗎,以學習和模仿的方式?姐姐買的衣服什么時候變成了我喜歡的風格類型?看些書看些電影看些別人的微博聽些別人的金玉良言知道些真知灼見然后我就有自己的想法了?我平時的沉默不語換來的是此時的喋喋不休像大媽的道聽途說街談巷語般啰里啰嗦?百度一下可以百度出所有問題和所有我想要的不想要的標準答案解決方法?心的沉重緊張愉悅安然和心走過的路可以度量衡一下嗎?
“生命不息折騰不已”,比起《我在回憶里等你》的矯情煽情的故事,辛夷塢的這句話才是虐我所在,當然還有,人就是犯賤沒摔倒過連痛的滋味都向往,這句。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看了電影沒看小說,想到的就是不華不虐的青春不寫不拍,所以大好人和大罪人才會百世千古萬年,剩下歷史的無名小卒的主體們通通沒被人記住通通像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電影的時間比人真正的生命都寶貴啊,所以自然而然都出口成章,都要變成經(jīng)典臺詞去喧嘩取眾,所以這算是致青春的精妙絕倫的點睛之筆而不是敗筆?一句我認為寫的好的話,該犧牲掉一個人多少個腦細胞呢,我不敢想象我的大腦如何在睡眠時仍制造出樸素迷離的夢境,正如我不敢猜測多少人的力量可以讓時光倒流至不朽的青春讓我們?nèi)フ一孛允У淖约?。另外,誰能有那么尖銳的鮮明的榮譽深厚、罪孽深重的復雜個性?在所有的故事里,誰都能找到自己的痕跡,可是那就是真正的自己嗎?
篇10
那雨不大不小,撐開傘是多余,淋在雨里走一段路,照樣會澆個濕透。南京的溫度有些涼爽,甚至可以用冷字。這個時候穿件連衣裙稍顯單薄,著件長褲好些,至少不會在風過時發(fā)抖。又一次啞然失笑,不是所有的想象與道聽途說都該信以為真。對一件事物沒有去親身體驗與觸摸,任何的言語都不是權威。缺乏親歷之前是該閉上眼睛去想的,想的結果當是用疑問加否的形式來回答。
再一次想起先前寫過那篇文字的題目,我愛南京,說的太輕松,看似不假思索,看似毫不猶豫,看似果斷,看似直接。這時候,真的站在南京街頭,卻再也咀嚼不出那四字的滋味。僅僅從字面上分析,我愛南京,愛它什么?又知道它多少,了解它多少呢?如果僅僅是一種文字的沖動,為了筆下故事的需要,還可有諒。自己究來,總該是為了什么才會怎么吧。難不成這個題目會如同虛無飄渺的愛情一般?
愛情,也許我是不該在這里來談論愛情的。站在南京街頭,渾身被雨澆個濕透,竟還有閑心來想愛情這個字眼,真是女子風情呵。若雨有知,它會笑的,若南京有知,它會哭的。笑我的傻,哭我的笨拙吧。雨會說:傻丫頭,下雨了,都淋濕了你的衣裳,還不快找個地方避雨,傻傻地佇立在街頭,瞧,那雨水都沖洗了你嬌嫩的容顏。南京哭了,哭我的笨拙:笨笨的丫頭呵,就這幾天心情不好,你卻不遠千里來看我,而我卻無力用最熱烈的方式擁抱你,不是所有的我都能承受得起。我會說:雨呵,你下吧,我來不是來躲避,該來的總會來的,屬于我的,攆也攆不跑,不屬于我的,留也留不住。既然你以這樣的方式來迎接我,就讓我張開的呼吸深情地吻你。南京呵,你哭吧,哭泣不是你的錯,來看你,不僅僅是來看你的微笑,南京呵,你就以你的真實展現(xiàn)給我足以。我也該把我的彷徨與不快,煩憂與浮躁,我的難過我的哭泣,一并留在千里之外以外的南京。
其實,下雨是很正常的事情,再平常不過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估計南京有雨的天氣絕非僅僅就這兩天,多少年才來南京一次,不過是湊巧了而已,也沒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墒牵掠昱c下雨不同,城市與城市不同,站在別人的城市淋雨與走在自己的城市里淋雨,所了份寂寥。至少,若是在自己的城市里,遇上下雨這樣的好日子,該是呼朋喚友小飲幾杯,或是揀個常去的茶館,小聊一番,也別有情趣。但這是南京,這里沒有熟悉的朋友和捻熟的街道,更無我喜歡的茶館,僅僅懷著一份憧憬一份向往和一絲念想。
記起上海,上海給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外灘不是徐家匯,而是南京路,不知是那條街道上的店鋪吸引了我,還是那條街道因了南京路著個名字而繾綣在我的骨頭里。在我的記憶里,南京是厚重的,而在今夜之前,我從未想過會站在南京的天空下,盡管同鄉(xiāng)明月在臨行前極盡華麗的詩詞給我描繪了一幅又一幅關于南京的圖畫,如:流徽橋上觀紅日,音樂臺中賞月明,曲徑通幽靈谷寺,云煙往事美齡宮。又如:秦淮河畔聽簫鼓,夫子廟前美味嘗,白鷺洲中依水榭,烏衣巷口醉斜陽。盡管南京這兩個字一次一次隨著那一幅又一幅的圖畫入我的夢,但走近它時,我心無忐忑,平靜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