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范文

時間:2023-03-17 10:59: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

篇1

在本學期教學的過程中,我主要做出以下努力:

本學期我新接手高二教學工作,對于一些學生的基礎和學習狀態(tài)不是很了解,因此難以在短時間內就抓住學生的特點,盡早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會考前輔導。為了能夠順利指導教學,我盡量多地向其他科任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詢問本班學生學習的狀況,除此之外還通過檢查作業(yè)、即時小測、單元測試、復習測試等方法了解他們對歷史學科的學習態(tài)度與及基礎水平。

在了解教材與教學方法方面,我開始也存在一些困難。我沒有經歷高一兩本必修的教學工作,對于課改之后的教學方法要求等新方向無法在短時間內領悟。為了能夠盡快熟悉教材與教學方法,我采取了多聽課,多備課組教研組教研,開公開課以接受眾人意見,多參與試卷的設計和材料的整合工作等措施,在較短的時間內領悟課改精神理念。本學期召開一節(jié)校際公開課,關于必修三第22課《西學東漸》一課,在第四周完成,組內各教師在評課中基本表示教學效果良好,教學設計新穎合理,給予了良好的平價。另外我也積極聽課,超過二十節(jié),并客觀參與評課。

本學期我擔任高二歷史備課組長,在高二歷史教學研究與整個歷史教研組當中起一定的主導作用。作為一名備課組長,必須為整個備課組的教學研究工作負責。在這一方面我的經驗較少,但我在本學期也做了許多努力,為高二備課組整體備課,促進整個備課組教學研究的進步起到重要作用。如組織歷史教研組內的課題研究,如新課改教材與舊教材知識的銜接,初高中課改教材的銜接等等;倡導備課組教師積極輔導學生撰寫論文參與評選,取得較好的成績,兩個學生在晉江鄉(xiāng)土小論文比賽中獲獎;積極參加校際、教研組、備課組教研活動,參加了六校聯(lián)考結果匯報會議,組織本組教師到晉江一中聽課評課;根據高二教學的實際和教學的難點,每周在教研組活動之外另定期組織備課組教研活動。目的在解決教學重難點,統(tǒng)一知識結構,學進度,取長補短,采取眾長。

篇2

在重點院校中,學生素質相對較高,數學、物理學習能力普遍較強,對結構化學的作用與地位認識也相對較好,可能較少存在結構化學“無用”的觀念;而在地方高校的化學專業(yè)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認識誤區(qū),特別是有一些不考結構化學的考研學生和畢業(yè)后將從事中學教學的學生具有“結構化學無用”的思想。作為教師,應該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通過這幾年的實踐證明提高學生認識,堅定學習信心,對消除學生學習結構化學“無用”的觀念以及畏難的心理是很必要和有效的。因此,在開課之前必須詳細介紹該課程在整個化學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闡明學習結構化學的重要意義。

注重對量子化學發(fā)展史和研究結構

化學的科學方法的介紹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過程,學習知識時若不從歷史中尋找借鑒,就易把知識當成是“終極真理”而死記硬背,不求甚解。因此,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該介紹量子化學發(fā)展史,學習科學家勇于探索的精神,由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一種嶄新的價值理念。例如普朗克(M.Planck)的“離經叛道”的假設;德布羅意(deBroglie)波的提出是類比法的成功典范,戴維遜(C.Davisson)-革末(L.H.Germer)的因禍得福;狄拉克(Dirac)、薛定諤(E.Schrdinger)的異曲同工———薛定諤用數學形式開辟出量子力學的新體系;另外,還有一個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提出一個矩陣力學體系,薛定諤用的是微積分形式,海森堡用的是代數形式;湯姆遜(Thomson)父子的珠聯(lián)壁合———父親發(fā)現(xiàn)了電子,兒子又證實了電子是波,父子二人在物理學方面進行接力研究,在科學史上傳為美談。還有徐光憲的巧妙規(guī)則,唐敖慶的獨辟蹊徑等[2]??茖W的先驅是勇敢的探索者,他們常常在黑暗中摸索前進,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學生聽到和看到這些史實,無不浮想聯(lián)翩,對優(yōu)化思維結構,激發(fā)科學壯志都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指導學生學會抽象思維和用數學工具處理問題,并運用類比、模擬的科學方法[3],寓科學方法于教學內容中。類比方法是提出和建立科學假說的重要方法。例如德布羅意假設是在光的波粒二象性思想啟發(fā)下,提出電子等實物微粒也具有波動性,他當時推導固然復雜些,從科學方法論的角度講,由光的波粒二象性到實物微粒的波粒二象性是一種類比推理。類比是利用兩個或兩類對象之間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出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思維方法,是一種由特殊到特殊、由此及彼的過程。類比可以提供重要線索,啟迪思想,是發(fā)展科學知識的一種有效的試探方法。還有薛定諤受物質波假說的啟發(fā),引出了電子運動的波函數方程,他走的也是依賴類比的“近路”。許多化學問題的解決有賴于類比方法的使用,而類比方法的使用有可能形成簡捷的思維路徑。使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得到方法論的啟迪。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追蹤量子化學發(fā)展的足跡,不失時機地揭示其中的科學方法,更清楚地了解各種知識理論的相對合理性及有待完善的地方。這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可以獲得化學知識,而且能學習科學家嚴謹求實的治學態(tài)度、高度的敬業(yè)精神和大膽創(chuàng)新的進取精神。

通過改進課程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是結構化學課教學的重要目的。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結構化學的主要和基本的學習形式。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與課堂教學方法的運用有很大關系。以前我們采用的是“一言堂”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法壓抑了學生學習結構化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是提高結構化學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結構化學雖是理論性較強的學科,但與其他學科一樣,來源于對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思考,且要通過實踐來檢驗其結論正確與否,內容博大精深,集科學性、思想性于一體,并具有前沿性。結構化學教師必須重視對結構化學教學方法的研究,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我們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啟發(fā)式教學、互動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對話式教學、模型教學和專題式教學,并布置小論文,開展學生的科技活動。如在課程討論時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針對不同主題進行討論,并在課堂上交流。把個體作業(yè)學習與大組討論交流結合起來,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如布置“超分子結構”為主題的小論文,許多學生通過期刊和網絡收集了大量與超分子結構化學有關的信息,從不同角度撰寫了心得體會和小論文,有的學生還發(fā)表了自己的設想和見解。課程教學討論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而且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可以加大信息量。我們使用幻燈片和CAI課件,通過圖、文、聲、像等手段,把抽象的理論變成具體的形象,讓學生在直觀、生動的學習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目前,我們研制的結構化學CAI課件已連續(xù)使用幾屆,受到學生的好評。例如講授等徑球密堆積時,無論用黑板繪圖或圓球模型展示表現(xiàn)得都不夠清楚,現(xiàn)在用多媒體課件,動態(tài)演示等徑球一層層的排列方式,效果很明顯。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在上好必修課的同時,開設量子化學、波譜學、化學中的數學方法等選修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科學方法啟迪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想。以科研促教學從專業(yè)基礎知識的結構上看,結構化學課程是基礎課和專業(yè)課的樞紐課程,是介于本科生學習和畢業(yè)論文之間承上啟下的課程。結構化學課程理論性強,但實踐性也很重要,有些知識一直影響到學生的碩士、博士學位論文[4]。因此,科研進教學、教學促科研的雙向互動就顯得很重要。結構化學教學內容基本是20世紀的科研成果。我們發(fā)揮科研背景優(yōu)勢,在教學中不斷將當前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學,以使課堂內容具有豐富性、代表性、創(chuàng)造性和啟發(fā)性,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在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中,通過設計專題科研實驗,使學生能有更多機會加入到自身科研之中,有時間和空間從事自己有興趣的課題研究;通過使用Origin,Chemistry3D等軟件制作分子結構及其軌道圖;利用Gaussian98以及GaussView等專業(yè)軟件開展分子設計與量子化學計算模擬實驗,幫助學生學習與理解自洽場運算原理、原子軌道、分子軌道及其能量電荷分布、熱化學性質、簡諧振動、對稱性等相關知識。在科研過程中,學生有了正確的科研方向和學習目的,能有針對性地查閱最新資料,及時了解學科前沿,從而改變了被動學習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