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思考

時間:2022-09-15 04:19:00

導語: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思考

當課改的浪潮滾滾而來時,使肩負著“以人為本,以發(fā)展為本”之重任的所有教育教學工作者,都必須更新觀念,才能是課改落到實處。廣大實驗區(qū)教師勇于探索實踐,已切實在課堂教學中實施著新課程。但是,在課堂教學中也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注意。我認為在進行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是,要避免進入以下幾個誤區(qū):

一、實施新課程與提高教育質(zhì)量分離

剛拿到實驗教材時,老師們都覺得耳目一新,在教學時才感到困難重重、困惑重重。一是新課程對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新教材為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搭建了廣闊的空間。一些教師對新課程的認識還只停留在表面上,簡單地把新課程理解為就是要搞很多花哨的東西,要開展很多活動。特別是上公開課的時候,精心為聽課教師設計一堂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的課讓大家觀摩,又是讓學生探究、又是對教材進行延伸和拓展,學科整合、師生互動,好不熱鬧。這樣,有限的教學時間被擠占,勢必會使教學質(zhì)量下降。這是對新課程的誤解,把實施新課程與提高教育質(zhì)量分開來理解了。

不管從哪個層面上說,新課程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都提高了。也就是說,認真實施新課程來促進教學質(zhì)量提高,而不是下降。關(guān)鍵是教師的教學理念是否真的得到轉(zhuǎn)變,現(xiàn)在的語文教材容量加大了,特別是識字量大幅度增加,這是為學生的閱讀打基礎,教師要摒棄大量煩瑣的分析與重復的訓練,節(jié)約出時間引導和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識字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這樣才能在同樣的教學時間內(nèi),不僅學完規(guī)定的教材,而且能有意識地利用和開發(fā)合理的教學資源,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目的。

二、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角色混亂

新課程不管從教學模式、學習方式還是教學觀都發(fā)生了轉(zhuǎn)變。教師從“講學”走向“導學”,學生從“接受式”學習走向“探究式”學習,對此,有些教師作了片面的理解,為避免有唱“獨角戲”和“一言堂”的嫌疑,把課堂完全讓給學生,認為這樣就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堂課在簡單的導入后,就讓學生自主或合作學習,進行探究交流,最后教師做一個小結(jié)。在這堂課中,學生無拘無束,不管與教學內(nèi)容有關(guān)的、還是無關(guān)的,都進行了交流??此茻狒[的一堂課,實際上陷入了混亂的場面,我想這種課并不能達到教學目標預期的目的,學生并沒有掌握有價值的內(nèi)容,教師的主導地位沒有真正發(fā)揮作用。

有一種“牧羊式”教學模式,是在指明所要達到的目標的基礎上,把“羊兒”帶到廣闊的草地上,根據(jù)目標“吃什么草,怎樣吃”是羊兒的事,教師當好“牧羊人”,只需要小心地看護、組織和引導那些“羊兒”吃飽吃好。這種教學模式才真正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提升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訓練在教學中缺席

在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漸成燎原之勢的今天,我們驚異地發(fā)現(xiàn)“訓練”在課堂中缺席了。很多教師不敢安排訓練,認為訓練與課改背道而馳。我認為,這是一種認識上的不足,結(jié)果導致了行為的偏差,從而出現(xiàn)了訓練的缺失。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解讀這一段話,我認為,在課程改革的今天訓練依然需要。反思一下以前的一些訓練,機械抄寫、盲目枯讀、孤立理解、死記硬背,這些訓練都不符合心智技能訓練的一般規(guī)律,勢必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死氣沉沉,這樣的訓練不要也罷。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我們呼喚理性訓練的回歸。我們并不需要重歸題海戰(zhàn)術(shù),不需要重拾繁瑣練習,我們需要的是注重整合、情感、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訓練。只有我們“訓”得有藝術(shù),學生才會“練”得愉悅。通過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四、評價方法走向極端

新課標指出,新的評價觀強調(diào)評價的多元化,評價必須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本,有效地促進學生發(fā)展。在這些新觀念的影響下,有的教師為了突出激勵式的評價,對學生采用了不否定的評價方式,甚至不敢批評學生了。對于學生的不良行為,為了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老師都不敢明確指出。我們聽過“愛吃糖的國王”的故事,難道要讓我們的學生養(yǎng)成只聽好話,不明自身缺點的習慣嗎?雖然有些話我們可以說得婉轉(zhuǎn)些,盡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但并不等同于學生做錯了不批評。比如在學《狐貍和烏鴉》一課時,教師問學生: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學生結(jié)合實際生活說:“我知道了,要得到別人一件東西,就要先騙得別人高興?!痹囅?,如果教師為了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對這種與眾不同的答案加大贊賞的話,我們又如何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進行正確引導呢?

五、轉(zhuǎn)變學習方式與提高教學效率不能同步進行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些教師片面地理解為不合作不探究就不是新課程。很多老師上課特別上公開課時,都必須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為了單純追求課堂的豐富性,在一堂課中過多地進行一些非語文活動,如:唱唱、跳跳、畫畫、演演等,讓學科整合本末倒置。當然,我們不是說用新的學習方式不好,但必須明白,不管什么學習方式都是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提高教學效率服務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服務的。因此,學習方式不在于一定有多新,而在于用得恰當、適度,用得有效。有的教師在課前沒有精心設計有探討價值的問題,上課時拋出幾個不用探究,甚至是無法探究的問題,讓學生分組圍成一堆,煞是熱鬧地討論一翻,然后教師又抬出現(xiàn)成的結(jié)論,合作變得毫無意義,演變成給聽者看的架子。如:一位老師在上二年級的《有趣的發(fā)現(xiàn)》一課時,向?qū)W生拋出兩個問題:達爾文發(fā)現(xiàn)了什么?如果偶遇到著種現(xiàn)象,會想些什么?第一個問題,學生答得積極,對第二個問題,所有的學生都保持沉默,一臉茫然。要一些七歲的孩子,站在達爾文的立場上想問題,的確有點為難他們。

一堂課被大量的看似新穎的活動占據(jù),忽視了對學生語言文字的扎實訓練,徹底拋棄了我們原有的一些學習語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也失去了很多最好、最直接的機會,學習方式倒是轉(zhuǎn)變了,教學效率卻沒有同步提高。

新課程為教師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教師要避免進入上述五個誤區(qū),當然,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因為害怕出現(xiàn)問題,而不去探究、不去研究,那我們的新課程實施就會半途而廢,這是絕對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