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設專題大會發(fā)言

時間:2022-07-28 11:00:00

導語:法治建設專題大會發(fā)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治建設專題大會發(fā)言

同志們

聽了縣、市、縣的情況介紹,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聽了有關部門和縣市區(qū)同志的發(fā)言,受益非淺,很受啟發(fā),有感而發(fā),講三個問題,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關于什么是法治及其歷程的問題。

法治就是法律的統治”法治是一個比較古老的概念。較早揭示“法治”含義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什么是法治”呢?顧名思義。政治學》一書中提出了法治的兩重含義:一是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二是大家所服從的法律自身又應該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同時,還認為法治應當優(yōu)于人治。

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精髓和要義。然而,法治”一種源遠流長的思想理念、治國方略和社會文化形態(tài)。作為現代政治文明核心的法治,有特定的含義的同時,也有一個形成的過程。各個時代的法治”概念,人們賦予它含義往往是不同的而且,不同階級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對“法治”理解和運用也不同?,F代意義上的法治”由資產階級在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提出的也就是西方資產階級在與封建專制統治斗爭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現代法治,吸收了古典法治思想的精髓,并且在內涵上更為豐富。現代意義上的法治”不只是一種思想主張,同時是一種政治制度,一種思想、理論,也是一種制度、體制,因此“法治”思想與制度包括體制的統一。從宏觀上說,法治是一種治國方略,與人治相對應的一種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方式。從微觀角度而言,法治是一種“依法辦事”行為習慣和準則,依法辦事的習慣和準則下,構成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

人治”政治保守是根深蒂固的不像西方,中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國古代并無現代意義上的法治學說或法治實踐,先秦哲人提出的法治”僅僅是將“法”作為手段或工具的以法治國”層面上的法治。直到近代,現代意義上的法治才由西方引入到國。而真正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基本治國方略,則只是10多年間的事??梢?,法治”中國還相當年輕。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上,依法治國”這一治國方略被正式確定下來,把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奮斗目標,并在提法上歷史性地用“法治國家”取代了原來的法制國家”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又對1982年憲法進行了修改,將法治和法治國家予以確認,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了憲法,從而開啟了國法治建設的新進程。

法治建設的歷程可以概括為“23年的普法教育、12年的依法治市、6年的平安創(chuàng)立、3年的法治溫州建設”有這么幾個節(jié)點:一是1986年,就溫州來說。市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普法規(guī)劃。目前已開展23年的普法教育工作。二是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方略以后,1997年11月,市委制定了溫州市1997-2001年依法治市規(guī)劃》市八屆人大六次會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依法治市若干問題的決議》溫州進入了依法治市階段。目前已有12年。三是2003年,市開始全面開展“平安溫州”創(chuàng)建各項工作。四是2006年7月,市委作出建設“法治溫州”決定,對全面加強溫州法治建設作出了安排,使法治建設既成為我市“四位一體”布局的組成局部,也成為實現我市“四位一體”協調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二、關于如何開展創(chuàng)立的問題。

就是近幾年的事,法治建設的整體工作由一個專門機構來組織協調、牽頭落實、督促推進??梢哉f這是一項全新的工作,無經驗可借鑒,無成規(guī)可循,必需摸著石頭過河。這幾年全市各地發(fā)展不平衡是情有可原的但是隨著法治建設工作的不時發(fā)展,應當漸入佳境,越做越好。

現在不是討論有沒有用的問題,有人曾經問我市委辦設立專門的法治處有沒有用”回答是黨委辦公室成立專門的法治處室。而是要討論法治處干什么、怎么干的問題”還有人問我法治處管什么”回答是法治建設工作涉及到公檢法司、人大、政協等有關工作以及黨內民主、黨內法規(guī)包括紀委、組織部等部門的有關工作,這些工作我都涉及到其實什么也管不著”所以我現在干一些自己管不著的工作,干什么、怎么干”這個問題確實需要我多思考、多研究、多嘗試、多總結。

涉及方方面面,一要在夾縫中求生存、整合中求發(fā)展。法治建設與開展基層基礎年活動的工作內容很豐富。涉及諸多部門,可以說點多線長面廣,每項工作都有具體的部門在開展和落實。法治科處要干什么、怎么干?這就需要我夾縫中求生存、整合中求發(fā)展。一要在夾縫中求生存。要像小草一樣,堅韌地朝著“陽光”生長。這就要求我創(chuàng)新”和“挖掘”上下功夫,做有關部門單獨做不了工作,善于將上級的精神與外地具體情況結合起來,努力形成各地法治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良好局面。二要在整合中求發(fā)展。要整合各方資源,調動各方力量,努力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領域的工作上牽好頭,整合協調、牽頭抓總上走出一條新路子。同時,兄弟縣(市、區(qū))要加強交流,相互協助,共同促進。市“各部門聯動、多形式發(fā)動、多層面促動、多方位推動”一些經驗,大家可以借鑒。

法治建設和開展“基層基礎”年活動,二要借勢造勢、借力發(fā)力。就目前來說。就靠我自己,還勢單力薄,缺乏必要的力度和手腕。必需講究方法,要找準敏感點、切入點和結合點,借勢造勢、借力發(fā)力、借題發(fā)揮。具體地說,借勢造勢”就是研究借助法治建設的形勢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大勢來造我加強法治建設的勢。目前江蘇、上海、北京、深圳等發(fā)達鄉(xiāng)村都把法治建設擺到特別重要的位置,比如江蘇提出打造法治品牌的思路,深圳提出新一輪的發(fā)展要在法治上尋找突破口的措施,可以說法治建設的形勢越來越好;借力發(fā)力”就是要積極爭取上級和本級領導的支持,通過領導指示批示來加大我法治建設的力度;借題發(fā)揮”就是緊緊圍繞領導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中的有關法治內容進行借題發(fā)揮,借機推進。

法治是一項“虛”工作,三要虛實結合、虛功實做。從一定意義上看。法治建設取得效果也要一個過程,特別是提高法律素質、形成全社會共識等工作,不可能立竿見影,需要反復抓、深入抓,使基層通過努力能夠實現,不能讓基層辦力不能及的事情。作為我法治科處室,要樹立“三要三不要”意識:一是不要做“半截子文章”要做“整體工程”抓法治創(chuàng)建不能只滿意足于抓認識提高,忽視抓工作實效的體現,而要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進行,把解決認識問題的上篇文章和工作出成效的下篇文章統一起來做,使之成為完整的工作過程。二是不要搞“低層次循環(huán)”要“打一仗進一步”抓法治創(chuàng)建工作不能淺嘗輒止,如果初見效果就“鳴金收兵”下次抓這項工作又照此辦理,造成工作的內容、規(guī)范和要解決的問題,甚至方法方法都一樣的情況,勢必會使廣大干部群眾認為法治建設工作是老一套,發(fā)生重復感和厭煩心理。提高抓法治創(chuàng)建的實效,一定要改變在低層次循環(huán)的狀況,要加強調查研究,針對法治創(chuàng)建不同階段的情況和群眾的思想反映,確定工作內容和要解決的問題,并不時改進工作方法,從深層次思考現實問題,要堅持把解決目前存在突出問題和矛盾糾紛作為法治創(chuàng)建工作的切入點和落腳點。三是不要搞“熊瞎子掰苞米”要對外地有特色的工作抓住不放。抓法治創(chuàng)建,不能急功近利,今天想一個點子,明天出一個主意,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抓一個扔一個,而要對認準了能夠形成或已形成的有本地特色的工作抓住不放,善于根據工作進展,采取新措施、新辦法,使法治創(chuàng)建工作不時深化推進。

三、關于怎么當好法治科長的問題。

也是干部的核心競爭力。有責任才有壓力,1要有責任心。責任心對干工作干事業(yè)很重要。有壓力才有動力。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對法治建設,大家一定要有責任心,要有壓力,要樹立“既干之則干好”信心和責任心,盡職盡責盡力地為法治建設作出自己的努力。

任務很重,2要彈好鋼琴。要做的工作很多。必需彈好鋼琴,統籌兼顧,唱好協調曲,形成合力。既要從法治建設和基層基礎年活動兩個大的方面進行統籌布置,也要從涉及到諸多具體工作進行統籌組織。要多與有關部門聯系溝通,加強友誼和感情,爭取各方的支持。

提高自身的法治理論和業(yè)務水平。要加強調查研究,3要善于謀劃。要進一步加強對法治形勢和理論的學習。做到法治工作心中有數;要善于謀劃,出好思路,出好點子;要加強深入分析,調研的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和典型,當好領導的顧問。

法治科處室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科處室。必需積極爭取地位,4要爭取地位。黨委辦公室。否則我將被邊緣化掉。怎么爭取地位,必需首先有為,有為才有位,要靠工作來提高自己科處室在辦公室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