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調解制度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8 00:32: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民事調解制度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民事調解制度

論民事訴訟調解制度

民事訴訟調解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的過程中,在法院審判人員的主持下,根據雙方當事人自愿合法的原則,促使當事人雙方達成協(xié)議協(xié)商解決的制度。它不是對抗性的,也不是權威壓制或者違背法律意識的"和稀泥"式,而應當是當事人意識自治的,尊重當事人的意識自治應當是現(xiàn)代調解制度的核心理念。

民事訴訟調解制度是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做好民事訴訟調解工作,對于及時化解矛盾,促進社會交易的正常流轉,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睹袷略V訟法》第九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愿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這說明法律賦予法院在審理案件中對案件進行調解,爭取用最和平的、不激化矛盾的方式解決糾紛,為創(chuàng)造和諧社會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一、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的起源和發(fā)展

中國的調解文化源遠流長,運用調解來解決民事糾紛,在中國古代由來已久。在西周和東周時期的銅器銘文中便記載了不少調解。發(fā)展至明清時期,調解已成為常用的基本手段。

調解在解決民事糾紛方面發(fā)揮著其他爭議解決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血緣關系、地緣關系的緊密聯(lián)系,古代經濟發(fā)展程度的局限,由于古代訴訟制度的局限,古代訴訟制度所造成的官僚化傾向和訴訟給當事人帶來的不便,民眾對調解具有相當程度的親和力。專制國家的民事糾紛的解決也逐漸借鑒民間解決糾紛的方式,使調解逐漸成為一種法律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調解制度作為解決糾紛的一種機制,是中國固有的傳統(tǒng),更是被視為法院行使審判權的一種方式,在民事訴訟制度中占有重要位置。

查看全文

透析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的完善

摘要:民事訴訟調解是人民法院解決社會矛盾和糾紛的一種重要方式,作為一項重要的訴訟機制,在民事訴訟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我國法院主要采用民事訴訟調解方式處理各種民事糾紛,并由此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調解主導型的民事審判方式。[2]本文從民事訴訟調解的優(yōu)越性、所存在的問題及如何對民事訴訟調解制度予以完善幾個方面予以分析,試圖使完善后的民事訴訟調解制度在當前的社會中能夠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民事訴訟調解,優(yōu)越性,弊端,完善

引言

民事訴訟調解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雙方當事人通過自愿協(xié)商就民事糾紛達成協(xié)議,以解決糾紛的訴訟活動。它是我國民事訴訟中最具中國特色的一項制度,曾被西方國家稱為“東方經驗”。該制度具有及時化解矛盾,減少雙方當事人間對抗的功能,對實現(xiàn)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和諧,維護社會穩(wěn)定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近年來,隨著法制建設的不斷發(fā)展和社會矛盾的劇增,傳統(tǒng)的民事訴訟調解制度日益暴露出諸多的問題。為促進社會和諧、有序、健康發(fā)展,更好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使民事訴訟調解制度在解決糾紛、化解社會矛盾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我們有必要對現(xiàn)行的民事訴訟調解制度予以發(fā)展和完善。

一、民事訴訟調解的優(yōu)越性

(一)民事訴訟調解有利于當前社會矛盾的化解

查看全文

現(xiàn)行民事調解制度的健全策略論文

論文提要:民事調解作為我國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在民事糾紛化解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被被譽為“維護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線”。隨著審判方式改革的深入,現(xiàn)行的調解體制是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弊端。筆者試途通過對現(xiàn)行訴訟調解制度的分析,提出調解制度立法的構想。

2002年9月26日司法部和最高院分別出臺了《人民調解工作的若干規(guī)定》,在制度上對民事調解給予充分的肯定。以調解的方式妥善處理各類糾紛案件,對于化解社會矛盾、快速調節(jié)經濟關系,預防和減少訴訟,維護社會穩(wěn)定具有判決結案方式所不可替代的優(yōu)越性,長期以來,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特別是基層人民法院)大量適用簡易審理案件,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果。然而,對于民事調解的規(guī)定卻只見于我國《民事訴訟法》第85條規(guī)定,即: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愿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立法對適用調解的受案范圍、程序等未作界定,與其他結案方式比較,無論是實體法還是程序法都太過寬范。

一、民事調解制度的發(fā)展歷史

所謂民事調解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的過程中,可以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根據自愿和合法的原則,主持并促使當事人雙方達成協(xié)議協(xié)商解決的制度。調解制度作為解決糾紛的一種機制,是中國固有的傳統(tǒng),在審判中占有重要地位。

調解在中國有著優(yōu)久的歷史,早在西周在銅器銘文中就有調處的記載,秦漢以來,調解成為司訴的原則,兩宋時期,隨著民事糾紛的增加,調處呈現(xiàn)制度化的趨勢。明清時期,調處已是臻完善,辛亥革命勝利后,孫中山先生大力引進西方法制,建立西方法制體系,但由于當時的歷史條件沒有中國實行開來。建國初期,審判方式一直沿用抗戰(zhàn)時期的“馬錫五審判方式”,強調審判與調解緊密結合,直到1979年我國起草《民事訴訟法(試行)》時,將“調解為主”改為“著重調解”,1991年我國開始修訂《民事訴訟法(試行)》,明確了調解的原則為“自愿和合法”,適用范圍包括一、二審、再審,使調解原則更加符合人民法院民事訴訟調解的審判實踐,糾正了調解與判決販關系。近年來,隨著審判方式的改革,大量簡易審理的案件所占比例逐年提高,如黑龍江省孫吳縣人民法院2003年收案996件,審結983件,其中調解結案413件,占結案數的42%,2004年收案871件,結案856件,其中調解結案436件,占結案數的50.93%,而兩個基層法庭所審理的民事案件有七成為調解結案,由此可見,民事調解制度在人民法院解決糾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現(xiàn)行民事調解制度存在的缺陷

查看全文

民事調解反悔制度探究論文

法院調解作為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和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的重要方式,在司法實踐中具有廣泛的適用性,是我國當代司法制度經驗的結晶,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和民主法治建設的推進,現(xiàn)行調解制度中存在的某些弊端日益凸顯,與我國目前司法改革進程中追求的公正和效率的主題不相和諧,其中訴訟調解中的反悔制度就存在一定的缺陷。為此,本文擬就現(xiàn)行反悔制度存在的缺陷、反悔制度的認識及立法完善作些粗淺探討,以利我國調解制度的改革。

訴訟調解中反悔制度存在的弊端和缺陷

我國民事訴訟法對反悔的提出僅有一個條件限制,即在民事調解書送達之前提出即可。至于反悔的理由、其他條件則在所不問,這樣的反悔制度在司法實踐中充分地顯露了其存在的弊端和缺陷。

首先,有損審判權威。在庭審中,當事人在法庭主持下達成了調解協(xié)議,審判人員或者合議庭就應依法對協(xié)議進行審查,決定是否對其予以確認,進而宣布閉庭。如果一方或多方反悔,根據民事訴訟法之規(guī)定,法院則應繼續(xù)審理,并及時作出判決。這樣一來,宣判是反悔的必然結果,而宣判又是庭審的組成部分,法院從而又在閉庭的基礎上進行開庭,這豈不矛盾?況且在判決之前法院已對調解協(xié)議進行了確認(民事調解書上已清楚地寫明),既然確認后又豈可更改?這是很不嚴肅的,所以說,現(xiàn)行民事訴訟中的反悔制度有損審判權威。

第二,不符合雙方當事人的合意。當事人達成調解協(xié)議是在有審判權介入的情況下形成的,一般是雙方互諒互讓的結果,必然是權利方的適當讓步,這可視為其對自己的民事權利的處分,是雙方合意的結果,當然地可稱之為合同,而且是經法院確認后的合同,理應對當事人具有約束力。一方反悔導致調解協(xié)議不發(fā)生法律效力必然是對另一方的不公。在民事活動交往中,我們提倡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而在民事訴訟中,又豈可對當事人的合意熟視無睹?

第三,反悔的條件未予以界定,當事人進行反悔的隨意性大。由于反悔的條件法律未予以明確規(guī)定,導致某些當事人無視法院的存在,與對方惡意磋商,借調解試探對方虛實,一旦調解書送達時便反悔,由于反悔的條件未予以明確界定,形成了法律真空,使之有空可鉆。

查看全文

民事訴訟中調解制度論文

調解這一理念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追求和諧與調爭息訴是中國傳統(tǒng)學觀的特質之一,它是我國數千年來的傳統(tǒng)。直到今天,它仍然在我國法律文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在國際上也有“東方經驗”的美稱。法院調解亦稱訴訟調解,是指對民事案件在人民法院審判組織主持下,訴訟當事人雙方平等協(xié)商,達成協(xié)議,經人民法院許可,以終結訴訟活動的一種結案方式。法院調解有兩層含義,其一是說,法院調解是一種訴訟活動,人民法院的審判組織在審理案件過程中,對當事人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和思想疏導工作的活動;其二,法院調解是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進行訴訟活動,行使審判權,審理結案的一種方式,具有特殊的司法救濟價值①。但是隨著審判方式改革的不斷推進,現(xiàn)行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的缺陷也日益顯露,因此,應進一步改革完善調解制度,以建立現(xiàn)代化調解制度,進而充分發(fā)揮民事審判職能。

一、我國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的發(fā)展及其現(xiàn)實意義

法院調解作為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和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的重要方式,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從案件性質上說,凡屬于民事權利義務爭議而引起的民事案件,都可適用調解方式解決;從訴訟程序上來說,在普通程序、簡易程序,第二審程序以及審判監(jiān)督程序中,都可適用法院調解。因此,法院調解是法院運用最多的一種處理民事訴訟的結案方式。調解在及時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早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馬錫五審判方式就確立了“調解為主”的方針。新中國成立后,調解作為解決民事糾紛的一種有效方式更是受到高度重視。1956年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調查研究,就地解決,解調為主”的民事審判工作方針;1964年這一方針被發(fā)展為十六字方針,即“依靠群眾、調查研究、就地解決、調解為主”②。至此以后很長一段時間,調解成為我國民事訴訟中法院審判工作的基本政策導向,但在該政策的指導下,一些法院片面追求調解率,以至產生了相當數量的強迫調解。為此,我國在1979年起草《民事訴訟法(試行)》時,對“調解為主”這項原則進行了修改,把“調解為主”改為“著重調解”。這一原則的核心是要求法院立足于調解處理民事案件,但它仍然保持著調解為主、調解優(yōu)先的基調,實踐中仍有大量為盲目追求調解率而產生的強迫調解。因此,1991年4月9日我國頒布并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其中第九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愿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理論界將其稱為自愿合法調解原則。將調解規(guī)定在總則部分,避免了審判人員將調解誤認為是開庭前的必經程序。自愿合法調解原則突出了自愿調解,從而使調解原則更加符合人民法院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的本質。自1991年以來,審判實踐中以調解方式結案始終是我國民事訴訟中審理案件的一個重要手段。但由于我國曾經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制度以及對法治的相對忽視,法院調解制度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計劃經濟的烙印,使其具有強烈的職權主義特點。隨著審判方式改革的進行,調解制度中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調解制度本身也遇到了一些難題。如有的法院提出“強化審判,弱化調解”的改革思路,片面強調快審快結和當庭宣判率,漸漸顯露出重判輕調的傾向。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國的民事權益之爭雖然日趨復雜化、多樣化,但是,以調解的方式妥善處理各類糾紛案件,對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仍然具有判決結案方式所不可替代的優(yōu)越性。因為民事案件,一般是人民內部矛盾,這種矛盾可以通過法制宣傳教育,用民主協(xié)商的方法和思想疏導方法來解決,存在著進行調解的基礎。當事人對發(fā)生爭議的民事權益具有任意性,權利主體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行使和如何行使,可以自由處分,因而,民事案件存在著調解解決的可能性。從司法實踐看,法院調解深受當事人歡迎,也是由人民法院的性質和職能決定的。為人民服務,替人民排難解憂是人民司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采用調解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解決糾紛,是保護人民利益,增強人民內部團結的一種好的工作方法。實踐證明,堅持和強調法院調解具有以下重要意義:一是有利于徹底解決糾紛。法院調解的核心是通過人民法院審判人員對當事人進行法制宣傳和說服教育工作,促使雙方平等協(xié)商,互相諒解,自愿達成協(xié)議,解決糾紛。這樣,糾紛解決得就比較徹底,也不存在上訴問題,調解協(xié)議也能夠順利履行。二是有利于增強人民內部團結,維護社會安定。民事糾紛雖屬人民內部矛盾,但如果處理不當或處理不及時,也會影響當事人之間的團結,甚至使矛盾激化,影響社會安定。人民法院通過調解,采取法制宣傳教育和思想疏導的方法,提高當事人的法制觀念和思想覺悟,平等協(xié)商,解決糾紛,能夠不傷和氣,增強團結,維護社會安定。三是有利于普及法律知識,增強守法觀念,使當事人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預防糾紛,減少訴訟。人民法院調解的過程,也是向當事人和人民群眾進行法制宣傳教育的過程。通過人民法院的調解工作,使當事人和周圍群眾受到很好的法律政策教育,可以提高他們的法制觀念,使他們了解什么是法律所允許的,什么是法律所禁止的,起到調解一案,教育一片的作用,從而可以預防糾紛,減少訴訟③。

二、現(xiàn)行民事訴訟調解制度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查看全文

法院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研究

摘要:老撾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其社會制度與中國有很多共通的地方,而且老撾深受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主張以和為貴,所以調解制度在老撾民事訴訟中深受歡迎,本文主要從調解制度近期在老撾的發(fā)展、制定、構成類型、調解原則等幾個方面系統(tǒng)簡略介紹了老撾的民事訴訟調解制度,以勾畫出老撾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的基本輪廓,并對老撾民事訴訟調解制度作了簡要點評,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調解制度在老撾將有更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關鍵詞:老撾法院;民事訴訟;民事調解;調解制度

老撾調解制度的發(fā)展,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調解是老撾社會常用的糾紛解決方式,跟中國農耕社會的傳統(tǒng)思維一樣,老撾民眾多認為“去法院訴訟是一種不幸”,長久以來,村規(guī)民約成為調解的最重要規(guī)則,并被用以解決同一村落成員間的民事糾紛。1975年,是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獨立之年,遵循蘇聯(lián)模式建立社會主義國家,老撾人民革命黨執(zhí)政,社會經濟的各方面均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民商事糾紛和重要社會問題由老撾人民革命黨予以安排與調整,民事訴訟中實行調解制度也得以確立。上世紀九十年代后,老撾制定并實施革新開放政策,大力推進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與法制國家的構建。二十多年來,老撾經濟一直穩(wěn)步高速發(fā)展,平均GDP增長在5%以上,這背后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復雜化與民眾價值追求的多元化,并導致糾紛總量不斷擴大、類型日漸復雜。糾紛解決需求與司法供給之間的矛盾,制約了老撾革新開放事業(yè)的深度推進。為此,老撾積極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將司法改革作為實現(xiàn)國家戰(zhàn)略的關鍵措施。新形勢下,老撾制定了包括糾紛解決機制在內的一系列重要法律。受益于立法革新與司法改革,老撾糾紛解決機制已經取得了很大發(fā)展,現(xiàn)代調解制度在老撾初現(xiàn)端倪。《民事訴訟法》、《商事仲裁法》等法律法規(guī)的施行,是老撾落實司法改革的重要舉措,促進了老撾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發(fā)展。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從2000年至今,老撾調解制度的發(fā)展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有不足。作為大陸法系國家的老撾,通過制定規(guī)范性文件的方式推進調解規(guī)范化的進程,有關調解的規(guī)定已經在不少法律中有所體現(xiàn),但是,其調解立法仍呈現(xiàn)碎片化之勢。老撾關于調解立法的原則性規(guī)定,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法律之中:《民法》,《商法》,《企業(yè)法》,《投資法》,《環(huán)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婚姻家庭法》等。[1]上述法律指出,調解是解決糾紛的一種方式,并鼓勵當事人使用,例如,《商法》第317條規(guī)定:“當事人之間的調解應當由當事人選定的一個機構、組織或個人來進行。[2]筆者將從調解制度的制定、構成、基本原則等幾個方面系統(tǒng)的闡述老撾民事訴訟中的調解制度:

一、老撾法院民事調解制度的制定

老撾政府通過制定政策,規(guī)則,提供預算,人員和設備,公平公正地進行司法審判,為民事訴訟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法院有責任和義務使用所有在訴訟的各個階段能達成一致的各種方式,只要對當事人和訴訟程序有利,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任何一方或法院的意見之間進行調解。老撾政府通過制定政策,法律和法規(guī),提供預算以及建設基礎設施來促進和創(chuàng)造有利于法院運作的條件,使判決透明和公正。老撾政府重視倡導法律教育,使人們能夠理解和熟悉司法程序。法院訴訟程序遵循基本原則,確保人民在法律和法庭上的平等,保障公民打擊犯罪的權利,確保訴訟過程中的獨立性,尊重司法程序,確保小組審判原則,在訴訟中使用老撾語,確保在法庭上公平審判,尊重并嚴格執(zhí)行法院的判決。在老撾人民共和國立法總體規(guī)劃中,政府加強了法律的作用,以確保人民最高法院在司法程序中的作用,并指導地方法院在法律適用和法院管理方面有效運作,提高快速審判的能力,以便法院有能力迅速解決爭議。[3]為了增加司法機構的責任,為法官制定紀律規(guī)則,確保法院獨立依法審判,確保法庭訴訟的民主原則,使所有法律程序符合法律,老撾政府增加了律師協(xié)助訴訟各階段的法律要求,還保障了證人在法庭上作證的權益,使法官在法律基礎上作出判決,使訴訟公平公正,為社會創(chuàng)造和諧穩(wěn)定的秩序。法庭調解是民事訴訟的一個方面,這是一項涉及法院訴訟和訴訟參與者的訴訟,旨在考慮解決法律規(guī)定的多種民事訴訟,包括商業(yè),家庭,勞工和其他糾紛的投訴和訴求。政府通過分享經驗教訓,信息和技術,根據老撾參與的國際條約和公約提高司法機構的水平,促進民事訴訟方面與外國的國際合作。法庭調解中的所有內容均符合政府對民事訴訟的處理方式,以確保訴訟程序的完整性,準確性,正當性和公正性。所有這些都反映了老撾在民事訴訟中的政策,以確保訴訟程序得到公正執(zhí)行,有助于社會秩序的安定。

二、老撾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的類型

查看全文

我國民事調解制度改革論文

內容提要:調解制度是我國民事訴訟中最具中國特色的一項制度,它能夠及時、徹底地解決民事權益爭議,提高辦案效率,減少訴訟成本。調解也是目前我國法院運用的最多的一種處理民事訴訟的結案方式。隨著審判方式改革的進行,現(xiàn)行調解制度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諸多弊端。本文分析了現(xiàn)行調解制度的弊端,并就如何對其進行改革略陳管見。

法院調解,亦稱訴訟調解,它是在法院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雙方當事人通過自愿協(xié)商,達成協(xié)議,解決民事爭議的活動和結案方式。法院調解具有特殊的司法救濟價值。首先,它能夠及時、徹底地解決民事權益爭議,保持雙方當事人的團結與合作;其次,它有利于提高辦案效率,減輕當事人的訟累和法院負擔;再次,它有利于增強當事人和群眾的法制觀念,預防糾紛,減少訴訟。因此其廣泛地在民事審判實踐中適用,并為日本、德國、美國、英國等國家所推崇(有的國家稱之為訴訟和解)。

調解制度在我國民事訴訟制度中具有重要地位,早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馬錫五審判方式就確立了“調解為主”的方針,后歷經了六十多年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在國際上被譽為“東方經驗”。司法實踐中,法院審理的民事案件半數以上是以調解方式結案,是法院運用的最多的一種處理民事訴訟的結案方式。它對于及時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經濟發(fā)展曾經發(fā)揮了巨大作用。但由于我國曾經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制度以及對法治的相對忽視,法院調解制度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計劃經濟的烙印,具有強烈的職權主義特點。隨著審判方式改革的進行,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和依法治國進程的不斷推進,法院調解制度在實踐中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諸多弊端,嚴重阻礙了其作用的發(fā)揮。

現(xiàn)行民事調解制度的弊端

一、調解必須在“事實清楚、分清是非"的基礎上進行。

《民事訴訟法》第85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愿的原則,在事實清楚、分清是非的基礎上進行調解”,因此在事實未查清楚的情況下,即使當事人之間已經達成了調解協(xié)議也不能結案。筆者認為該原則值得商榷:1、它混淆了判決和調解的界限?!罢{解的含義本身就包括對某些界限不清的事實、責任含糊不究,互諒互讓,以達到既解決糾紛又不傷和氣的目的”①。查清事實、分清是非是判決的前提條件,調解和判決二者手段不同、程序不同、當事人行使處分權的范圍不同,其前提條件也應有所區(qū)別。2、不利于提高辦案效率,減少訴訟成本。當事人接受調解的目的就是為了縮短訴訟時間,減少訴訟成本,而如果調解必須在“事實清楚、分清是非”的基礎上進行的話,則當事人被迫繼續(xù)舉證,法院被迫繼續(xù)組織質證、認證,從而增加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占用有限的司法資源。3、與民事訴訟法其它規(guī)定相矛盾,違反了民事權利合法自由處分(私法自治)原則?!睹袷略V訟法》第13條規(guī)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它肯定了當事人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放棄自己的民事權利。而在沒有查清事實、分清是非的情況下,當事人即達成調解協(xié)議,正是當事人行使自己處分權的一種表現(xiàn)。因此法院強令當事人不得放棄這一訴訟權利實際上是剝奪了當事人的處分權,同時也是對當事人法律權利的一種侵害。

查看全文

我國民事調解制度改革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調解制度是我國民事訴訟中最具中國特色的一項制度,它能夠及時、徹底地解決民事權益爭議,提高辦案效率,減少訴訟成本。調解也是目前我國法院運用的最多的一種處理民事訴訟的結案方式。隨著審判方式改革的進行,現(xiàn)行調解制度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諸多弊端。本文分析了現(xiàn)行調解制度的弊端,并就如何對其進行改革略陳管見。

法院調解,亦稱訴訟調解,它是在法院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雙方當事人通過自愿協(xié)商,達成協(xié)議,解決民事爭議的活動和結案方式。法院調解具有特殊的司法救濟價值。首先,它能夠及時、徹底地解決民事權益爭議,保持雙方當事人的團結與合作;其次,它有利于提高辦案效率,減輕當事人的訟累和法院負擔;再次,它有利于增強當事人和群眾的法制觀念,預防糾紛,減少訴訟。因此其廣泛地在民事審判實踐中適用,并為日本、德國、美國、英國等國家所推崇(有的國家稱之為訴訟和解)。

調解制度在我國民事訴訟制度中具有重要地位,早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馬錫五審判方式就確立了“調解為主”的方針,后歷經了六十多年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在國際上被譽為“東方經驗”。司法實踐中,法院審理的民事案件半數以上是以調解方式結案,是法院運用的最多的一種處理民事訴訟的結案方式。它對于及時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經濟發(fā)展曾經發(fā)揮了巨大作用。但由于我國曾經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制度以及對法治的相對忽視,法院調解制度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計劃經濟的烙印,具有強烈的職權主義特點。隨著審判方式改革的進行,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和依法治國進程的不斷推進,法院調解制度在實踐中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諸多弊端,嚴重阻礙了其作用的發(fā)揮。

現(xiàn)行民事調解制度的弊端

一、調解必須在“事實清楚、分清是非"的基礎上進行。

《民事訴訟法》第85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愿的原則,在事實清楚、分清是非的基礎上進行調解”,因此在事實未查清楚的情況下,即使當事人之間已經達成了調解協(xié)議也不能結案。筆者認為該原則值得商榷:1、它混淆了判決和調解的界限?!罢{解的含義本身就包括對某些界限不清的事實、責任含糊不究,互諒互讓,以達到既解決糾紛又不傷和氣的目的”①。查清事實、分清是非是判決的前提條件,調解和判決二者手段不同、程序不同、當事人行使處分權的范圍不同,其前提條件也應有所區(qū)別。2、不利于提高辦案效率,減少訴訟成本。當事人接受調解的目的就是為了縮短訴訟時間,減少訴訟成本,而如果調解必須在“事實清楚、分清是非”的基礎上進行的話,則當事人被迫繼續(xù)舉證,法院被迫繼續(xù)組織質證、認證,從而增加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占用有限的司法資源。3、與民事訴訟法其它規(guī)定相矛盾,違反了民事權利合法自由處分(私法自治)原則。《民事訴訟法》第13條規(guī)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它肯定了當事人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放棄自己的民事權利。而在沒有查清事實、分清是非的情況下,當事人即達成調解協(xié)議,正是當事人行使自己處分權的一種表現(xiàn)。因此法院強令當事人不得放棄這一訴訟權利實際上是剝奪了當事人的處分權,同時也是對當事人法律權利的一種侵害。

查看全文

民事調解工作制度

一、依法原則,依據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和政策進行調解,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和政策沒有明確規(guī)定的,依據社會公德進行調解;

二、自愿平等原則,在雙方當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調解;

三、尊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原則,尊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不得因未經調解或調解不成而阻止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

調解工作紀律

一、不得徇私舞弊;二、不得對糾紛當事人壓制,打擊報復;

三、不得侮辱、處罰當事人;四、不得泄露當事人的隱私;

查看全文

人民法院民事訴訟調解調研報告

人民法院|民事訴訟|調研報告民事訴訟調解是指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雙方當事人就民事權益爭議自愿協(xié)商,達成協(xié)議,解決糾紛的活動。它是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是有中國特色的民事訴訟制度之一,也是我國人民司法工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經驗總結。做好民事訴訟調解工作,對于化解糾紛、鈍化矛盾、促進穩(wěn)定,最終實現(xiàn)司法公正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由于強調直接開庭,當庭宣判,少數法官不愿意在調解上花氣力、下功夫,加上部分當事人對訴訟調解工作不理解、不認同,存在著信判不信調、寧愿接受判決不愿配合調解的心理,使得法院民事審判的調解率有明顯下降的趨勢。在民事審判任務日益繁重的新形勢下,要正確、及時、公正地審理民事案件,必須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從法理上正確把握、從方法上靈活掌握民事調解工作。

一、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的概念

民事訴訟調解是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做好民事訴訟調解工作,對于及時化解矛盾,促進社會交易的正常流轉,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在我國,民事調解制度分為訴訟調解和訴訟外的調解?!睹袷略V訟法》第九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愿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二、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的價值地位及其發(fā)展方向

調解制度作為解決糾紛的一種機制,是中國固有的傳統(tǒng),更是被視為法院行使審判權的一種方式,在民事訴訟制度中占有重要位置。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進行了一系列的體制改革,在政治上,從高度集權型走向民主化,在經濟上,從計劃型走向市場經濟化,隨著社會價值的多元化、社會結構的分散化和社會關系的契約化,不僅有限的司法資源已不堪日益膨脹的糾紛所帶來的重負,更由于當事人主體意識的覺醒,使現(xiàn)行調解制度已無法面對社會對于糾紛解決的公正和效率的要求,這必然要求調整和重構我國法院的調解制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