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熱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10:11: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馬克思主義熱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熱社會文化根源論文

【內容提要】近年來在國外出現(xiàn)的“馬克思主義熱”有其深刻的認識論根源,它是西方社會一些有識之士在認識上覺醒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資本主義深刻的精神文化危機的結果,更是現(xiàn)代社會轉型的必然產物。

【關鍵詞】認識論/馬克思主義熱/危機/社會轉型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5194(2003)06-0090-03

人類對于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有一個過程,而對于一些深刻的和帶有很強現(xiàn)實色彩的理論來說,這個過程則更為漫長。最近幾十年西方人(尤其是非“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于馬克思主義逐漸清晰進而至于謹慎的認同,就是認識論理論的絕佳范例,同時也是資本主義深刻的精神文化危機使然。馬克思主義在西方社會重新受到一定重視和理解,是人類社會的精神文化在經歷反復后具有的進步的發(fā)展的性質的表現(xiàn)。

一、有識之士在認識上的覺醒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熱的社會文化根源論文

【內容提要】近年來在國外出現(xiàn)的“馬克思主義熱”有其深刻的認識論根源,它是西方社會一些有識之士在認識上覺醒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資本主義深刻的精神文化危機的結果,更是現(xiàn)代社會轉型的必然產物。

【關鍵詞】認識論/馬克思主義熱/危機/社會轉型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5194(2003)06-0090-03

人類對于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有一個過程,而對于一些深刻的和帶有很強現(xiàn)實色彩的理論來說,這個過程則更為漫長。最近幾十年西方人(尤其是非“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于馬克思主義逐漸清晰進而至于謹慎的認同,就是認識論理論的絕佳范例,同時也是資本主義深刻的精神文化危機使然。馬克思主義在西方社會重新受到一定重視和理解,是人類社會的精神文化在經歷反復后具有的進步的發(fā)展的性質的表現(xiàn)。

一、有識之士在認識上的覺醒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研究熱點問題分析論文

【正文】綜觀2005年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其主要研究熱點仍集中于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具體而言,其特征表現(xiàn)如下:一是繼續(xù)追蹤和深化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有關人物和問題的研究,如盧卡奇、葛蘭西、布洛赫和列斐伏爾等;二是擴展并加強了對某些西方馬克思主義流派的深度挖掘;三是對后馬克思主義或后現(xiàn)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取得明顯的進展。

一、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和流派的研究

伴隨著新世紀的來臨、全球化的浪潮和全球范圍內的科技革命景觀,以及國內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新的迫切性,國外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似有重“熱”之趨向。因此,整理并發(fā)掘已有的史料,立足于新的視野,重新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和思想流派,就成為一項擺在面前的重要工作。就過去的一年看,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覆蓋了盧卡奇、葛蘭西、布洛赫、列斐伏爾和阿爾都塞等人,也包括了各個思想流派,如法蘭克福學派、西方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英國的馬克思主義等。既有新譯著的面世,也有立足新角度的深入挖掘。

1.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的研究

在過去的一年中,對盧卡奇、葛蘭西、布洛赫和晚期列斐伏爾等人的研究是國內學界關注和研究的重點。首先要提及的是盧卡奇的一本重要著作《理性的毀滅》,于2005年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為背景,從意識形態(tài)上對德國法西斯主義做了“追究既往”式的思想清算。作者把德國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罪責追溯到了非理性主義的思想學說,對自20世紀起的西方非理性主義思潮的源流、演變和社會后果等做了系統(tǒng)的考察和批判。作者認為叔本華、尼采等人的非理性主義思潮在德國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中承擔了不可推卸的“思想責任”。盧卡奇的這一觀點在我們看來并不陌生,也不一定完全贊同,但此書的出版為國內的盧卡奇研究提供了另一新的材料來源。另外,其他學者也從各個角度對盧卡奇的思想做了分析。張亮對盧卡奇的研究進行了方法論的反思,在對盧卡奇自傳文獻產生過程進行歷史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了其政治辯護的本質和自我遮蔽的不良后果,并為國內研究走出盧卡奇晚年自傳的陰影提供了建設性的向度。張雙利在《對資本主義危機的末世論的洞見》一文中闡釋了早年盧卡奇思想向其著作《歷史與階級意識》轉變的內在歷程,以此為基礎,作者在現(xiàn)代性批判的論域中,重新闡釋了《歷史與階級意識》中物化理論和階級革命之間的內在關系。作者認為,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對現(xiàn)代性的批判是一種末世論的洞見,它既看到了資本主義的末日,也預示了末日之后災難重生的光明道路,喚起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革命的階級意識。張秀芹以“物化、總體性與階級意識——盧卡奇意識形態(tài)理論研究”為題,仔細地考察了盧卡奇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盧卡奇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鼻祖,雖然國內對其研究較多,但對有關其意識形態(tài)理論則關注不夠;而且盧卡奇本人可能也沒有系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論述,所以從意識形態(tài)角度來考察盧卡奇,不失為一個較好視野。

2005年有關葛蘭西的研究應當引起學界的關注。這不僅僅是因為葛蘭西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而且還因為葛蘭西的理論,特別是其意識形態(tài)和“霸權”(也有譯為“文化霸權”或“領導權”等)理論與我們當今的中國現(xiàn)實社會發(fā)生著密切的關系。隨著國內學界對后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關注,特別是隨著國內近年來后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興起,葛蘭西思想與后馬克思主義的關系成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如何理解和翻譯葛蘭西的"hegemony"概念,本身就包含著對葛蘭西思想的不同取向和視野。因此,對葛蘭西的思想及其影響給予格外的關注,自有其合理性。周凡和楊海鋒都對葛蘭西的"hegemony"概念做了辨析。周凡在《重讀葛蘭西的霸權理論》一文中,從"hegemony"的譯名,即目前國內將之翻譯為“霸權”、“文化霸權”、“領導權”和“主導權”等數(shù)種譯名出發(fā),結合葛蘭西對"hegemony"的使用及其理論擴展,詳細考察了葛蘭西的"hegemony"一詞的意義及其演變。他認為,"hegemony"描述的是某一社會集團爭取其他集團對其表示積極贊同,自覺地服從并自動融入到該社會集團的權利結構中來的一種控制方式。葛蘭西的"hegemony"的產生既表現(xiàn)為一個負責的歷史綜合,也表現(xiàn)為一種意義的把握和延伸,而其理論內涵在市民社會、完整的國家和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闡發(fā)中得到了深度而充分的展現(xiàn)。因而,將"hegemony"譯為“霸權”是恰當?shù)?。楊海鋒在《葛蘭西的霸權概念研究》一文中也比較詳細地考察了"hegemony"一詞的含義及其延伸意義。此兩篇文章都與國內對"hegemony"一詞的多種譯名有關,也與葛蘭西理論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意義有關。楊海鋒還在《葛蘭西對克羅齊哲學的批判改造》一文中就葛蘭西與歷史學家克羅齊的關系做了探討。他認為,葛蘭西批判地改造了克羅齊的哲學,而克羅齊的哲學則構成了葛蘭西思想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

查看全文

高職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

摘要: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文化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不同意識形態(tài)主張在高職院校思想陣地上不斷爭斗。在這樣復雜的背景下,怎樣堅定高職院校學生的政治立場,是高職院校需要思考的重點問題。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正能引導幫助學生對我國國情,黨史有進一步的了解,激發(fā)學生學習、掌握和信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動力,從而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本文以高職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為研究的重心,首先闡明了高職院校馬克思理論教學的現(xiàn)狀,其次梳理了其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方法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路徑

一、高職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現(xiàn)狀

高職院校是我國職業(yè)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fā)展中以培養(yǎng)專業(yè)化人才為首要任務,以提升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為主要目標。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為應用型人才,在學生培養(yǎng)中容易出現(xiàn)重專業(yè)、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現(xiàn)象。高職院校對馬克思理論教學的不重視,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潛移默化影響著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態(tài)度。以致學生在學習時只為了得到學分,順利畢業(yè),而忽視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學習。

二、高職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文化根源論文

【內容提要】近年來在國外出現(xiàn)的“馬克思主義熱”有其深刻的認識論根源,它是西方社會一些有識之士在認識上覺醒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資本主義深刻的精神文化危機的結果,更是現(xiàn)代社會轉型的必然產物。

【關鍵詞】認識論/馬克思主義熱/危機/社會轉型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5194(2003)06-0090-03

人類對于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有一個過程,而對于一些深刻的和帶有很強現(xiàn)實色彩的理論來說,這個過程則更為漫長。最近幾十年西方人(尤其是非“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于馬克思主義逐漸清晰進而至于謹慎的認同,就是認識論理論的絕佳范例,同時也是資本主義深刻的精神文化危機使然。馬克思主義在西方社會重新受到一定重視和理解,是人類社會的精神文化在經歷反復后具有的進步的發(fā)展的性質的表現(xiàn)。

一、有識之士在認識上的覺醒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問題分析論文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現(xiàn)狀/問題/未來走向

【正文】

中圖分類號:B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6359(2003)04-0017-06

在中國哲學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西方哲學鼎足三分而有其一,而且由于其國家哲學的地位在整個哲學的研究中占住了主導、主流的位置。因此,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水平就決定和代表著中國哲學研究的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獲得了長足的進展。這20多年的研究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屬于思想解放后提出問題的階段,主要是圍繞真理標準、人道主義與異化等問題進行的,它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找到了突破口,擴展了視野,確定了基本的問題域。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屬于問題走向凝練,逐漸形成鮮明的理論增長點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馬克思主義價值哲學、人學、社會發(fā)展哲學等都初步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第三個階段就是從20世紀90年代末到現(xiàn)在。本文旨在對第三階段即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現(xiàn)狀做一個宏觀的描述,并試圖揭明目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預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未來走向。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現(xiàn)狀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三大關系哲學思考

[摘要]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當前,對于馬克思主義的辯論可以幫助廣大民眾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源”與“流”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知,要意識到“源”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由馬克思主義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變化發(fā)展,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具有時代性,是與時俱進的,它并非一成不變。我們要將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新形勢下,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然會受到國外各種思潮的沖擊和影響,我們要創(chuàng)造性的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性區(qū)分馬克思主義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關聯(lián)和差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繼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繼續(xù)發(fā)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當前國內,關于馬克思主義的諸多境況令人堪憂:一些學者和大眾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不能適應當代中國發(fā)展的需要;認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已經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有部分人直接將馬克思主義等同于意識形態(tài),只是單純的政治說教,缺乏一個完整的體系和學術性的研究;還有人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馬克思主義背道而馳,將其歸結為資本主義實質;在具體實踐中,馬克思主義逐漸“空洞化”和“標簽化”。因此,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肩負自己的使命,仔細甄別當前的各種理論思潮,矢志不渝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首先要正確回答什么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其次要正確解決馬克思主義“源”與“流”的關系;最后要厘清“論”與“用”的關系,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即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問題。認真思考這三大哲學關系,堅定不移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且要旗幟更加鮮明的加以堅持。

1正確回答什么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

首先,馬克思主義不是單向度的學問。有人從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傳統(tǒng)角度出發(fā),把馬克思主義等同于哲學。誠然,哲學是基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有機統(tǒng)一,但是馬克思主義并不僅僅是哲學,它涵蓋并滲透各門社會科學。然而,在實際工作中,一些理論工作者將馬克思主義碎片化、片段化,將其理解為單一學科,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片面理解。其次,馬克思主義不是象牙塔的學問。哲學的關鍵在于改變世界,而不是解釋世界,理論是前提,實踐才是根本。作為馬克思主義的首創(chuàng)者,馬克思和恩格斯構建的理論體系并不是完美無瑕的,馬克思主義從誕生之初就有著求真務實、海納百川、與時俱進的精神。列寧、等人又從不同角度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就這樣,馬克思主義被后來的繼承者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發(fā)展至今仍然對我們人類社會發(fā)展具有指導性意義,它與時代接軌,立足于實踐,指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完善自身。因此,在回答什么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時,我們不僅要關注理論的創(chuàng)建者是誰,更要關注理論內容本身。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思想全部體現(xiàn)在創(chuàng)建者的著作中,他們的根本觀點、基本原理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和內核,創(chuàng)造性是馬克思主義生命的源泉。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是指根據(jù)時展的需要,及時摒棄陳舊過時的理論,不斷銳意創(chuàng)新,建立并補充新的原理。真正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是解決當代人類發(fā)展中的難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本身;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是在遵循馬克思主義求真務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方法基礎上,不斷與時俱進,銳意創(chuàng)新,在實踐和創(chuàng)新中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2正確解決馬克思主義“源”與“流”的關系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及其推進探討論文

[摘要]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當前的學術熱點和思想宣傳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理論界在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后,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仍需進一步拓寬研究思路,增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推進路徑可操作性研究。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內涵推進路徑

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內涵

研究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首先弄清楚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內涵,中國人民大學劉建軍教授認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一命題,具有特指和泛指兩種含義。從黨的十七大提出這一重大命題的直接語境來看,它首先具有特指的含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這個理論體系的大眾化就是在當代中國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同時,“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也可以有廣義的涵義,它泛指在當代中國條件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其中就不僅包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時也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及其他方面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大體說來,主要是兩個基本方面:一方面是在中國新的歷史條件下宣傳和普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問題;另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尤其是最新理論成果的大眾化,是宣傳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問題。其中,第二個方面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大眾化是當前的重點內容和重要任務。

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使其為人民群眾所認同所掌握,并自覺地運用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中,那么就存在一個對誰普及、普及什么的問題。對于這樣一個深層的探討,有學者提出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質和量兩個方面的規(guī)定性,是馬克思主義“化”大眾與大眾“化”馬克思主義的有機統(tǒng)一。他認為,質的規(guī)定性是指人民群眾,而非特定的文化擁有者、享有者;量的規(guī)定性是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求數(shù)量的龐大,即推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輻射范圍要寬廣,要超越政治、經濟等因素,跨越職業(yè)、年齡、階層等界限。

有論者指出,對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解釋,從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來看,需要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統(tǒng)一中展開。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實際就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讓馬克思主義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中國特色,而只有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才能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才能真正為人民群眾所掌握,成為人民群眾的思想武器。從這個意義來說,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致的,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結合。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地位

【正文】

〔中圖分類號〕B5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1698(2000)04—0005—11

在人類社會進入新的千年之際,馬克思主義的世界地位究竟如何?這不僅是中國人,也是全世界的社會主義者都極為關注的問題。

蘇東劇變曾經使馬克思主義的世界地位受到嚴重損害。十年以后,伴隨著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的不斷成功,以及新自由主義的失敗和東歐中亞原社會主義國向資本主義轉軌受挫,西方世界再次出現(xiàn)馬克思主義熱潮。在《共產黨宣言》發(fā)表150周年之際,法國巴黎舉行了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500多名人士參加的大型國際研討會,這是幾十年間都不曾有過的罕見局面。與會者認為,“不能把現(xiàn)實社會主義的失敗歸咎于馬克思”,“馬克思主義不能為斯大林主義負責,正像盧梭不能為羅伯斯庇爾負責一樣”。(注:參見《國外理論動態(tài)》1998年第10期第2頁。)最近,在英國廣播公司(BBC)舉行的千年最偉大思想家網上選舉活動,馬克思位居愛因斯坦、達爾文、康德等眾人之首,被選為千年歷史上人類最偉大的思想家,被譽為“現(xiàn)代政治思想之父”。日本學者佐巖茂就此認為,千年之交,世界范圍內又出現(xiàn)了期待馬克思主義熱潮的胎動氣氛。

20世紀末的馬克思主義熱已同過去很不相同,馬克思主義的世界地位也在人類歷史的嬗變中重新構筑。在這個問題上,國外學界研討熱烈,流派紛呈,觀點各異,這既是馬克思主義的魅力所在,也是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的表現(xiàn)。

一、馬克思主義:過時?不過時?

查看全文

深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考

摘要:但凡學過馬克思主義的人都很清楚地知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得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對于一個學生,或是普通人知道這個就已經足夠了,但最為一個熱愛馬克思主義,情愿為之奮斗終生的學者來說,僅僅知道這個就是太淺薄不過了。我雖然不是學者,但卻是一個熱愛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青年,因此,想借此機會談談自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解。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一、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最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實踐性。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得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這是一個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是在中國的具體實踐中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問題。

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指出:“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每一表現(xiàn)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待解決的問題?!边@是在我們黨內,第一次提出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

而在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也證明了這一點,什么時候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符合了中國實際,什么時候我們的事業(yè)就發(fā)展順利;如工農武裝割據(jù)、土地革命,從農村到城市的革命道路等等。什么時候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陷入僵化的教條,什么時候我們的事業(yè)就出現(xiàn)挫折。如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建國后的等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