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科學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8 08:49: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德育科學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德育科學化

德育科學化研究論文

[摘要]時代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當前青年學生的德育工作中存在著一些誤區(qū),它不利于德育工作科學化;深入分析和認識這些誤區(qū),有助于探尋德育工作的規(guī)律以及德育工作科學化深層次的建設。

[關鍵詞]德育科學化深層次建設思考

在青少年的德育教化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學校的德育教育,因為青少年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學校接受教育。但是,當前學校對學生的德育教化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誤區(qū),值得我們從事德育教育的工作者深思,對于新時期的學生的德育教育規(guī)律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和認識。學校在對學生的整體系統(tǒng)化教育過程中,要把學生的德育教育放在辦學方向、培養(yǎng)目標上進行超前定位,要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良好品德素質的培養(yǎng)放在學校工作首位。德育科學化建設,是要把整個德育(德育過程與德育各個方面)建立在德育規(guī)律的基礎上,形成系統(tǒng)的德育理論體系和實踐操作體系,從根本上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一)當前德育科學化進程中的三個誤區(qū)

1.把德育目標當做德育起點。德育工作者在實踐中常把學生德育培養(yǎng)所要達到的目標錯誤地當作德育要求的起點,把學生要經過長期的成長和教育過程中才逐漸形成的德育目標當做起始階段的衡量標準。這容易使學生產生錯覺:覺得做一個教育者所要求的人太難和太遙遠了,從而失去信心。這種教育方法或過程也易于導致學生對德育工作者的教條說教和行為規(guī)范要求產生逆反心理和行為異動。我們在現實中對學生的德育要求與學生當時相應的思想、心理和認知發(fā)生錯位,忽視了“因時”、“因地”、“因人”、“因事”的教育規(guī)律。理想教育的起點要求太高,大部分學生會認為這是在說教,不能成為學生的精神支柱。產生這種失誤原因在于:一方面教育者受到習慣于按固定定型目標要求來“塑造”、“轉變”青少年品德的定勢思維的影響;另一方面對新形勢下學生品德形成有什么新變化、新表現,哪些是積極因素、中性因素、消極因素,如何引導、疏導等方面缺少深層的分析研究。

2.德育過程中重外煉輕內化。在對青年學生的德育過程中,我們??吹浇逃呦氡M各種辦法給學生定德育量化指標或約束條款,然后根據這些衡量標準來處理學生的日常行為,并且給予評價。這一德育教育操作過程雖然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但其整個過程明顯體現出只是表面重視了學生的德育內化過程中的外煉性,而且這一過程明顯的或隱性的都是以建立在一定的強制和懲罰基礎上來實現的。學生缺乏把德育認知和規(guī)范要求主動地、自覺自愿地內化機制,只在日常生活中慣常性的遵守和維護,容易讓學生按時空和對象的需要而產生“作秀”應付舉動或場面,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表里不一”:在學校表現“優(yōu)秀”而在家表現“糟透”。導致把學生的德育看成單純的外煉,忽視內化過程,把兩者相分離的原因是:我們未能清楚地認識品德內化過程的各種機制、各個環(huán)節(jié)及其規(guī)律,過于重視德育教育的眼前效果,忽視了長期教育的必要性。因此,德育過程的科學化建設應把品德內化規(guī)律的探索、內化機制的建立作為突破口。

查看全文

德育科學化研究論文

(一)當前德育科學化進程中的三個誤區(qū)

1.把德育目標當做德育起點。德育工作者在實踐中常把學生德育培養(yǎng)所要達到的目標錯誤地當作德育要求的起點,把學生要經過長期的成長和教育過程中才逐漸形成的德育目標當做起始階段的衡量標準。這容易使學生產生錯覺:覺得做一個教育者所要求的人太難和太遙遠了,從而失去信心。這種教育方法或過程也易于導致學生對德育工作者的教條說教和行為規(guī)范要求產生逆反心理和行為異動。我們在現實中對學生的德育要求與學生當時相應的思想、心理和認知發(fā)生錯位,忽視了“因時”、“因地”、“因人”、“因事”的教育規(guī)律。理想教育的起點要求太高,大部分學生會認為這是在說教,不能成為學生的精神支柱。產生這種失誤原因在于:一方面教育者受到習慣于按固定定型目標要求來“塑造”、“轉變”青少年品德的定勢思維的影響;另一方面對新形勢下學生品德形成有什么新變化、新表現,哪些是積極因素、中性因素、消極因素,如何引導、疏導等方面缺少深層的分析研究。

2.德育過程中重外煉輕內化。在對青年學生的德育過程中,我們常看到教育者想盡各種辦法給學生定德育量化指標或約束條款,然后根據這些衡量標準來處理學生的日常行為,并且給予評價。這一德育教育操作過程雖然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但其整個過程明顯體現出只是表面重視了學生的德育內化過程中的外煉性,而且這一過程明顯的或隱性的都是以建立在一定的強制和懲罰基礎上來實現的。學生缺乏把德育認知和規(guī)范要求主動地、自覺自愿地內化機制,只在日常生活中慣常性的遵守和維護,容易讓學生按時空和對象的需要而產生“作秀”應付舉動或場面,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表里不一”:在學校表現“優(yōu)秀”而在家表現“糟透”。導致把學生的德育看成單純的外煉,忽視內化過程,把兩者相分離的原因是:我們未能清楚地認識品德內化過程的各種機制、各個環(huán)節(jié)及其規(guī)律,過于重視德育教育的眼前效果,忽視了長期教育的必要性。因此,德育過程的科學化建設應把品德內化規(guī)律的探索、內化機制的建立作為突破口。

3.把整體化、序列化等同于科學化,使德育科學化外部建設與內部建設,理論體系的建立與操作體系的建立脫節(jié)。在對青年學生的德育實踐中存在把整體化、序列化建設等同于德育科學化的認識和做法。具體表現為把大量時間、主要精力投放到如何使德育外部規(guī)范形成體系、形成序列上,而對構成體系、序列要素的合理組合、整體優(yōu)化以及如何建立與之相應的品德心理結構,形成相應的可操作系統(tǒng)等深層建設問題,缺乏深入的探討和認識。系統(tǒng)建設的目的不是整體化,而是整體優(yōu)化,不只是有序,還要合理。

以上三點是當前我們在德育科學化工作中存在的認識和操作上的誤區(qū),深刻認識和總結有利于我們的德育科學化,有利于加強青年學生德育化的效果。

(二)德育科學化深層次建設的幾點思考

查看全文

德育科學化深層次建設論文

(一)當前德育科學化進程中的三個誤區(qū)

1.把德育目標當做德育起點。德育工作者在實踐中常把學生德育培養(yǎng)所要達到的目標錯誤地當作德育要求的起點,把學生要經過長期的成長和教育過程中才逐漸形成的德育目標當做起始階段的衡量標準。這容易使學生產生錯覺:覺得做一個教育者所要求的人太難和太遙遠了,從而失去信心。這種教育方法或過程也易于導致學生對德育工作者的教條說教和行為規(guī)范要求產生逆反心理和行為異動。我們在現實中對學生的德育要求與學生當時相應的思想、心理和認知發(fā)生錯位,忽視了“因時”、“因地”、“因人”、“因事”的教育規(guī)律。理想教育的起點要求太高,大部分學生會認為這是在說教,不能成為學生的精神支柱。產生這種失誤原因在于:一方面教育者受到習慣于按固定定型目標要求來“塑造”、“轉變”青少年品德的定勢思維的影響;另一方面對新形勢下學生品德形成有什么新變化、新表現,哪些是積極因素、中性因素、消極因素,如何引導、疏導等方面缺少深層的分析研究。

2.德育過程中重外煉輕內化。在對青年學生的德育過程中,我們??吹浇逃呦氡M各種辦法給學生定德育量化指標或約束條款,然后根據這些衡量標準來處理學生的日常行為,并且給予評價。這一德育教育操作過程雖然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但其整個過程明顯體現出只是表面重視了學生的德育內化過程中的外煉性,而且這一過程明顯的或隱性的都是以建立在一定的強制和懲罰基礎上來實現的。學生缺乏把德育認知和規(guī)范要求主動地、自覺自愿地內化機制,只在日常生活中慣常性的遵守和維護,容易讓學生按時空和對象的需要而產生“作秀”應付舉動或場面,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表里不一”:在學校表現“優(yōu)秀”而在家表現“糟透”。導致把學生的德育看成單純的外煉,忽視內化過程,把兩者相分離的原因是:我們未能清楚地認識品德內化過程的各種機制、各個環(huán)節(jié)及其規(guī)律,過于重視德育教育的眼前效果,忽視了長期教育的必要性。因此,德育過程的科學化建設應把品德內化規(guī)律的探索、內化機制的建立作為突破口。

3.把整體化、序列化等同于科學化,使德育科學化外部建設與內部建設,理論體系的建立與操作體系的建立脫節(jié)。在對青年學生的德育實踐中存在把整體化、序列化建設等同于德育科學化的認識和做法。具體表現為把大量時間、主要精力投放到如何使德育外部規(guī)范形成體系、形成序列上,而對構成體系、序列要素的合理組合、整體優(yōu)化以及如何建立與之相應的品德心理結構,形成相應的可操作系統(tǒng)等深層建設問題,缺乏深入的探討和認識。系統(tǒng)建設的目的不是整體化,而是整體優(yōu)化,不只是有序,還要合理。

以上三點是當前我們在德育科學化工作中存在的認識和操作上的誤區(qū),深刻認識和總結有利于我們的德育科學化,有利于加強青年學生德育化的效果。

(二)德育科學化深層次建設的幾點思考

查看全文

學校德育教育新格局的建設詮釋

摘要:構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學校德育工作新格局,必須把德育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把德育首位和“教學為主”相統(tǒng)一,使德育工作科學化、系統(tǒng)化、管理規(guī)范化。

關鍵詞:學校德育新格局德育首位科學化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

在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時期,黨中央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綱要》?!毒V要》提出:“學校是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各級各類學校要科學地規(guī)劃不同年齡學生及各學習階段道德教育的具體內容,把道德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級各類學校首要的任務就是要認真落實《綱要》精神,充分結合學校、教師和學生實際,探尋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學校德育的新結構和體系,構建以德育為首、科學化、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的學校德育工作的新格局,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開創(chuàng)德育的新局面。

一、把德育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

把德育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必須針對當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徹底轉變觀念,從思想到實踐處理好“德育首位”與“教學為主”的關系,解決好落實問題。

1.找準問題,轉變觀念。

查看全文

初中部德育工作方案5

一,指導思想

在北京市和朝陽區(qū)教委以及學校黨政的領導下,抓住北京推進新課程改革,承辦2008奧運會,召開第二次全市德育大會和我校進行首都名校建設的良好契機,按照貫徹先進教育思想,整合德育資源,固化德育模式的基本思路,重在德育建設和思路引領,鞏固已經形成的德育模式和特色,改革創(chuàng)新德育管理思路和方法,提高德育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升我校德育在市區(qū)的地位和影響力,促進素質教育在陳經綸中學落地生根.

二,工作重點

繼續(xù)鞏固和深化"三構建一加強"的德育工作模式和框架;

按照學校教育教學兩大系統(tǒng)思路,整合校內各種德育資源;

推出德育"四層次構想",實現德育內容模塊化,專業(yè)化;

查看全文

中小學德育改進特色探討論文

改革開放時期是中國教育向現代化邁進的重要階段,也是中小學德育變革的關鍵時期。如今,學校德育已擺脫左的思想束縛,并從社會政治運動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不斷地朝著規(guī)范化、科學化、現代化的方向邁進??偨Y研究這20年來中小學德育所取得的主要成績,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差距,對于加快和深化德育改革,使德育更好地承擔時代賦于自身的歷史使命,將是十分有益的。

一、中小學德育改革的主要成績和實踐特色

(一)中小學德育改革的主要成績

1.增強德育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德育大綱是德育規(guī)范化的具體體現,但長期以來,對德育大綱的研究幾乎是空白的。由于德育和社會政治運動聯(lián)系過于緊密,致使人們認為德育只是隨政治形勢變化而變化的一種宣傳工具,無自身的規(guī)律和特點可言。故在中小學中,語、數、英等各科都有教學大綱,唯德育無大綱,無要求、無檢查、無考核。改革開放以后,德育大綱對于德育實踐的指導意義得到了真正的重視,幾十年德育無大綱的局面開始扭轉。1983年,《我國學校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大綱的研究》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教育科學“六五”重點課題,由北京師大,華東師大,華南師大三所院校共同承擔這項研究任務。這項研究成果,為教育部后來制訂中小學德育大綱提供了依據。在廣泛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國家教委于1988年8月10日和8月20日分別頒發(fā)了《小學德育綱要》(試行)、《中學德育大綱》(試行)。經過幾年的試行,國家教委于1993年3月和1995年2月正式頒發(fā)《小學德育綱要》和《中學德育大綱》,從此中小學德育走上了依綱管理、依綱育人、依綱考評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道路。

2.加強政治課改革,不斷完善德育教材。政治課(小學稱思想品德課)是德育的主渠道,提高政治課的教學效果,與教材設置的科學性關系很大。為此,1982年5月,教育部頒發(fā)了《全日制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大綱》(試行草案),1986年5月,國家教委頒發(fā)了重新修訂后的六年制的《全日制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大綱》,允許各地根據大綱要求,實行“一綱多本,委托編寫,審查通過,自由選用”的原則。與此同時,中學政治課改革也有所動作,1985年確定中學政治課為思想政治課,其課程設置依年級順序為《公民》、《社會發(fā)展簡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科學人生觀》、《經濟常識》、《政治常識》。教材中強調注重思想性、知識性、科學性、實踐性、趣味性原則。與小學相同,也實行一綱多本。1985年,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分別規(guī)定了我國小學、中學、大學馬克思主義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的主要內容;指出要改變注入式的教學方法,盡量實行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1996年,國家教委頒發(fā)《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課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試行),其中初一年級的課程內容是心理品質教育。新編的課程內容,較傳統(tǒng)的教材單憑政治知識進行選編教材范圍較大,內容較充實,編排較科學合理,標志著政治課教科書編寫較以前成熟。政治課改革雖取得一定的成績,但要使這門課程被學生所接受和喜歡,還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3.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德育方法?,F代德育宗旨,根本上是要使學生形成主體意識和自覺主動的精神,而傳統(tǒng)的德育往往憑借“我講你聽”、“我說你服”的生硬的方法實施強制性的灌輸,極大妨礙學生自覺自愿精神的形成,所以,創(chuàng)新德育方法勢必成為德育改革的重要方面。近年來,德育方法創(chuàng)新主要表現為突破以往課堂坐而論道的局限,擴大德育的空間和影響。一是利用各種媒體與現代傳播工具,對學生進行德育,提高德育的覆蓋面、滲透力。二是有針對性地開展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健康向上的文娛活動、知識競賽、社會活動等,使德育活動更具有吸引力,達到讓學生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教育的目的。三是通過校風建設和校園建設,發(fā)揮“無形教育”的熏陶作用。在具體的德育方法改革上,針對過去空洞枯燥的說教,變“刻意”教育為“無為”教育,如采用“陶冶”、“示范”、“暗示”等方法,另外還注意借鑒國外學校德育和心理輔導的方法,把“角色扮演”、“價值澄清”、“傾聽”、“體驗”等方法運用到德育中來。這些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斷、自我體驗,故易被學生所接受和喜歡。

查看全文

中小學德育發(fā)展分析論文

改革開放時期是中國教育向現代化邁進的重要階段,也是中小學德育變革的關鍵時期。如今,學校德育已擺脫左的思想束縛,并從社會政治運動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不斷地朝著規(guī)范化、科學化、現代化的方向邁進??偨Y研究這20年來中小學德育所取得的主要成績,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差距,對于加快和深化德育改革,使德育更好地承擔時代賦于自身的歷史使命,將是十分有益的。

一、中小學德育改革的主要成績和實踐特色

(一)中小學德育改革的主要成績

1.增強德育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德育大綱是德育規(guī)范化的具體體現,但長期以來,對德育大綱的研究幾乎是空白的。由于德育和社會政治運動聯(lián)系過于緊密,致使人們認為德育只是隨政治形勢變化而變化的一種宣傳工具,無自身的規(guī)律和特點可言。故在中小學中,語、數、英等各科都有教學大綱,唯德育無大綱,無要求、無檢查、無考核。改革開放以后,德育大綱對于德育實踐的指導意義得到了真正的重視,幾十年德育無大綱的局面開始扭轉。1983年,《我國學校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大綱的研究》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教育科學“六五”重點課題,由北京師大,華東師大,華南師大三所院校共同承擔這項研究任務。這項研究成果,為教育部后來制訂中小學德育大綱提供了依據。在廣泛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國家教委于1988年8月10日和8月20日分別頒發(fā)了《小學德育綱要》(試行)、《中學德育大綱》(試行)。經過幾年的試行,國家教委于1993年3月和1995年2月正式頒發(fā)《小學德育綱要》和《中學德育大綱》,從此中小學德育走上了依綱管理、依綱育人、依綱考評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道路。

2.加強政治課改革,不斷完善德育教材。政治課(小學稱思想品德課)是德育的主渠道,提高政治課的教學效果,與教材設置的科學性關系很大。為此,1982年5月,教育部頒發(fā)了《全日制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大綱》(試行草案),1986年5月,國家教委頒發(fā)了重新修訂后的六年制的《全日制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大綱》,允許各地根據大綱要求,實行“一綱多本,委托編寫,審查通過,自由選用”的原則。與此同時,中學政治課改革也有所動作,1985年確定中學政治課為思想政治課,其課程設置依年級順序為《公民》、《社會發(fā)展簡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科學人生觀》、《經濟常識》、《政治常識》。教材中強調注重思想性、知識性、科學性、實踐性、趣味性原則。與小學相同,也實行一綱多本。1985年,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分別規(guī)定了我國小學、中學、大學馬克思主義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的主要內容;指出要改變注入式的教學方法,盡量實行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1996年,國家教委頒發(fā)《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課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試行),其中初一年級的課程內容是心理品質教育。新編的課程內容,較傳統(tǒng)的教材單憑政治知識進行選編教材范圍較大,內容較充實,編排較科學合理,標志著政治課教科書編寫較以前成熟。政治課改革雖取得一定的成績,但要使這門課程被學生所接受和喜歡,還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3.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德育方法?,F代德育宗旨,根本上是要使學生形成主體意識和自覺主動的精神,而傳統(tǒng)的德育往往憑借“我講你聽”、“我說你服”的生硬的方法實施強制性的灌輸,極大妨礙學生自覺自愿精神的形成,所以,創(chuàng)新德育方法勢必成為德育改革的重要方面。近年來,德育方法創(chuàng)新主要表現為突破以往課堂坐而論道的局限,擴大德育的空間和影響。一是利用各種媒體與現代傳播工具,對學生進行德育,提高德育的覆蓋面、滲透力。二是有針對性地開展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健康向上的文娛活動、知識競賽、社會活動等,使德育活動更具有吸引力,達到讓學生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教育的目的。三是通過校風建設和校園建設,發(fā)揮“無形教育”的熏陶作用。在具體的德育方法改革上,針對過去空洞枯燥的說教,變“刻意”教育為“無為”教育,如采用“陶冶”、“示范”、“暗示”等方法,另外還注意借鑒國外學校德育和心理輔導的方法,把“角色扮演”、“價值澄清”、“傾聽”、“體驗”等方法運用到德育中來。這些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斷、自我體驗,故易被學生所接受和喜歡。

查看全文

學生品德測評改革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德育評價是德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德育評價的科學化與規(guī)范化,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重要條件,嘗試建立“生態(tài)—激勵性”品德測評系統(tǒng),有可能將品德測評的科學化進程推進一步。現代品德測評的特點是發(fā)展性、主體性和生態(tài)性。

【關鍵詞】德育評價/品德結構/品德測評

【正文】

一、問題的提出

長期以來,……

(二)現行學校品德測評的誤區(qū)

查看全文

學生德育品德測評論文

【內容提要】德育評價是德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德育評價的科學化與規(guī)范化,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重要條件,嘗試建立“生態(tài)—激勵性”品德測評系統(tǒng),有可能將品德測評的科學化進程推進一步?,F代品德測評的特點是發(fā)展性、主體性和生態(tài)性。

【關鍵詞】德育評價/品德結構/品德測評

【正文】

一、問題的提出

長期以來,……

(二)現行學校品德測評的誤區(qū)

查看全文

學生品德測評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德育評價是德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德育評價的科學化與規(guī)范化,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重要條件,嘗試建立“生態(tài)—激勵性”品德測評系統(tǒng),有可能將品德測評的科學化進程推進一步?,F代品德測評的特點是發(fā)展性、主體性和生態(tài)性。

【關鍵詞】德育評價/品德結構/品德測評

【正文】

一、問題的提出

長期以來,……

(二)現行學校品德測評的誤區(qū)

查看全文